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的测度和标准及计算方法 贫困测度是贫困研究的基础,是制定反贫困政策的重要依据。 Sen(1976)指出,贫困测度必须要面对以下两个问题:(1)贫困的识别;(2)利用贫困的信息构造贫困指数。建立在正确选择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贫困测度,才能更好的为反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早期的贫困测度中,贫困识别是依据居民收入或支出的高低。(在贫困主体的识别过程中,贫困标准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是根据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低保障水平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定,因此各国贫困标准的设置不尽相同。贫困标准(即贫困线制定)上,根据《世界各国贫困标准研究》2010年1期,中国采用2100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营养标准设定食物贫困线,并用回归计算方法推算出非食品贫困线,再将食品贫困线与非食品贫困线相加得到贫困线。但中国的贫困标准被认为相对较低。)而这种单维贫困测度,以收入或支出作为贫困标准,忽视了个体的脆弱性和贫困的长期性,个体的健康、教育、财产状况以及公共品的可获得性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贫困程度。 杨改兰一案中,13年其家庭总收入为元,在12月的低保户动态评议上,因为家庭收入高于当年农村低保标准,核销了低保资格。这就是以收入为贫困标准的体现。虽然在这一惨案中,我认为低保资格的撤销并不是悲剧造成的主要原因,心理的病态和教育的贫穷才是主要的原因。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因其缺乏教育而没能及时采取纾解干预手段,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长期处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无法纾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贫穷”。 Sen(1999)认为,贫困应当被视为基本能力的剥夺。“能力贫困”意味着人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难以借助于现代教育、信息扩散、知识外溢、社会资本积累等效应来充实自身的经济能力,以致人力资源含量、知识与技能水平极低,在发掘经济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决策、增加对自身的投资、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创新性经济活动中获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等方面“无能为力”。所以要正确衡量个体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维度来考虑个体被剥夺的状况。

农村贫困度量的森指数研究

农村贫困度量的森指数研究 许燕洪名勇 摘要:贫困作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研究贫困的学者们提出过各自不同的关于贫困度量的方法。以前的度量指数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森在这些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度量方法,并由其他学者进行发展与改进,使其更科学有效。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森指数;贫困状况;贫困度量;收入差距 一、引言2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2006 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 2610 万人,比上年减少290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 2.8%,比上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 4977 万人,减少 640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下降 0.7 个百分点。对此,学者们分歧比较大,对同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贫困估计常常得出不相同的结果,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何获得可靠的家庭调查数据和使用科学的贫困度量指数。很多学者曾使用大量的家庭调查数据估计了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认为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贫困的减少也日趋困难,与中国政府的乐观主义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选取一个科学有效的贫困度量指标来度量农村贫困,实时评价扶贫效果,客观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常用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基层系数测算法,但它们各自都不能综合衡量贫困程度(这在以下都将有介绍)。鉴于以上三种指数都有一定的缺陷,印度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76)提出了有关贫困度量的公理化方法,而且明确提出了一个贫困指数———森指数,弥补了用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测量贫困的不足。 二、以往的贫困度量指标 在森以前的研究贫困度量指标主要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以及基尼系数测算法。 (一)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数。设一个地区中有 n 个人,给出的贫困线水平为 z,收入低于 z 水平的人既为贫困人口,设有 q 个人的收入低于 z,则贫困发生率 H 为:H=qn ①它能衡量贫困人口的规模,能够从整体上看出某个地区、某个行业、不同类型家庭的贫困发生面及变动趋势,但不能测算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收入变异及收入分布情况。比如说在贫困线以下某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后虽然仍未超越贫困线,但是贫困程度肯定比以前要有所改善,可是贫困发生率却体现不了这种变化,或者说贫困线以下的人群贫困状况恶化,贫困发生率也体现不了恶化的状况,这就是其最大的不足。(二)贫困缺口率 贫困缺口率是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差距的总和与达到贫困线收入的总和的比率。假设贫困人口中第 i 个人的收入记为 yi,贫困线为z,第 i 个人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缺口为:gi=z- yi②那么穷人的总收入缺口 g 为:g=qi=1!gi③则贫困缺口率 I 为:I=gqz④贫困缺口率它能衡量绝对贫困程度与相对贫困程度,但不能反映贫困人口的规

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量

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 量* ——以山西省贫困县为例 郭建宇1吴国宝2 内容提要:近10多年来国内外在贫困理解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从单一的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但是,对多维贫困指数究竟如何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权重,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以UNDP开发的多维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山西省贫困县的住户数据,通过调整多维贫困测量指标、指标取值和权重,考察其对多维贫困估计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整后多维贫困指数值变化非常大。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收入贫困标准和多维贫困定义组合下多维贫困户与收入贫困户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区域多维贫困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剥夺临界值和指标权重所建立的多维贫困指数,用以估计的多维贫困户可以覆盖76.8%的收入贫困户。 关键词:多维贫困指标权重 一、引言与研究回顾 贫困理解和贫困测量,一直是贫困研究和减贫公共政策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贫困主要是指收入贫困,即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化,贫困的内涵也从狭义的收入贫困转向广义的人文贫困(human poverty)。现在,国际社会对贫困表现多元性的特质已逐渐形成了共识,即贫困不仅仅是缺乏收入,也是对人类发展的权利包括过上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拥有有尊严且体面的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剥夺(UNDP,1997)。 实际上,学术界对多维贫困的关注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关注贫困多元性特征的当属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例如,Morris(1979)较早提出了具有多维贫困思想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Hagenaars(1987)从收入和闲暇两个维度对贫困进行了评价。但是,真正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多维贫困的则是阿马蒂亚·森(Sen,1985;1999)将能力贫困纳入贫困分析框架中的开拓性研究。在森等人的贫困思想的基础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建立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进而开发出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人类发展指数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分别反映人类发展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三个层面。人类贫困指数由三部分指标组成:①衡量生存的指标,用预期寿命40岁及以下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表示;②有关知识的指标,用成年人口的不识字率表示;③反映享受体面生活标准的指标,用不能获得医疗服务人口比例、不能享有 *本文研究得到世界银行TCC5子项目“山西经济增长、财政支农政策减贫效应研究”的资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