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典型题目讲解。

学生做题目,老师点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 )

A、赤道

B、极点

C、极圈

D、回归线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出视野好

(二)综合题

3图1为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请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点和线的名称:A为北极点;B为

南极点;C为纬线纬线;D为经线经线。

(2)图中E点位于F点的西南方向;A点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

图1 图2

4、读图2地球仪经纬网图判断: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西经600,纬度北纬600 ;

B:经度00 ,纬度00 ;

C、经度东经400;纬度南纬400 。

(2)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 地,位于东半球上的是BC地

位于西半球的是A 地。

(3)B地位于A地的东南方向。

三、课堂总结

回顾所讲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纬线中,能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是( D)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

A、赤道

B、200W经线

C、00经线

D、1600E经线

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长度都相等

D、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4、已知某地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地经度肯定是( D)

A、1800

B、00

C、200W

D、1600E

(二)填空题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圈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三)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5、甲图中,A地的地理坐标是600S,300W;乙图中,B地位于东(东或西)半球。

6、B地在A地的东北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复习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复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球的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P9)

例1:下更现象是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C)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2.昼夜形成的两个条件?(①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②太阳光是平行光)3.同一时刻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所差异,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的交替

D、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4.自然界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以极点为中心的自转: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转动)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

例3: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区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点早上些,所以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产生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即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一小时)

例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区的时间是(C)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各地冷热;〇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可以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则都受到太阳斜射;〇五带因此划分并有不同的气候特点。P11-12(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代)

例1: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只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下图说明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3.关于五带的划分及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年阳光斜射的地区一定是寒带地区

B、有极昼极夜现象不仅在寒带地区

C、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四季分明的地方为温带

D、热带地区跨纬度范围广,占地面积最大

例如:教材P10-12活动

形式中心方向周期转动特点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地轴倾斜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365天)指向不变

五带的划分:教材P12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名称范围获得热量气候特点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最少终年寒冷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明显

热带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最多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第三节地图

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列表、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剖面图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草图

复习目标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复习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③表示类型: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内容简略

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海拔特点

山地 500米以上坡度陡峻

平原低于200米平坦广阔

高原较高地面平坦,边缘陡峭

盆地没有一定标准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与等深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3、.地图的应用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实际运用注意事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表示方向。实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内北外南,顺东逆西;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①比值确定时: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扩展: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大、等高线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小,则海拔低;四周小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缓坡反之。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反之。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图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地图教学设计 课题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 与 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 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具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板 书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 备注 前提测评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课件展示) 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指向标(课件展示); ②经纬网; 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课件展示地图)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导入新课 (由图例所示地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件板书)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讲授新课 ㈠自学 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㈡ 海 拔 和 相 对 高 度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3)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学校新团初中姓名陈学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2)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

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本章累计2个教学内容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 导学生在对地球仪的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 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地球仪的实际及应用,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 纬网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掌握关于地球仪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养成科学观察、读图的态度,能把地球仪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教学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用具地球仪(学生自带)、课件经纬网 情境设置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我们可以分 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教学过程边教边悟 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 我们可以分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 么去找呢? 生: 小结: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把地球做成一个模型,然后我们就可 以把“地球”尽收眼底,这个模型叫做地球仪。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生: 小结: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可以知道自己处 在地球上哪个位置。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 小结: 1.经线和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南北两极,地轴,是

地球和地图教案(一)

第一讲地球和地图 第1课时地球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经纬网 (1)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基本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经线 半圆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同一经线圈上两条 180°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 南北方向 经度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

2) 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W经线和160°E经线是东 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26′是热带和温带界线;66° 34′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 纬度界线。 经纬网的具体应用 1.类型: 2.应用 (1)定“方向” 基本思路: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 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基本方法:

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a 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点在西面;b 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面,东经度的地点在西面。 (2)定“距离” ①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距离等于两点纬度差乘以111 千米。 如右图中AB 之间距离=60°×111千米=6660千米。 ②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θ),则两点间的距离=111千米×cos θ。 如右图中AC 之间距离=111千米×cos60°=55.5千米。 (3)定“最短航线”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条纬线上MK 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K ,而不是弧MQK ,赤道上除外)。 如图中地球上M 向K 运动最短距离方先东北再东南,上图中C 向A 运动的最 短距离为先西北再西南。 (4)定“位置”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来的高考基本能力要求,是判定区域特征 的前提基础。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求脑中有网, 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掌握一些重要 的大洲、国家和我国重要地区和地形区的轮廓和大致的经纬度位置,以及 一些重要河流的轮廓和河口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再结合图中重要的信息, 3030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2.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3.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特征 4.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和等高线特征。

A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 .陡崖,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 .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 .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地理实践力 比较甲、乙两处坡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 甲处坡度小,原因是等高线较稀疏;乙处坡度大,原因是等高线较密集。 5.坡的类型 (1)均匀坡??? ? ? 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2)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如甲、乙图所示。 (3)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如丙、丁图所示。 6.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ΔH =H 高-H 低 (n -1)d <ΔH <(n +1)d 注:n 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 (2)陡崖的相关计算 H 大≤H 顶<H 大+d H 小-d <H 底≤H 小 (n -1)d≤ΔH <(n +1)d 注:H 大和H 小分别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局部闭合等值线内的地点海拔的判断适用“大于大值,小于小值”。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200<A <300、100<B <200。 地理实践力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G 点海拔H 是70<H <80米,G 、E 的相对高度Δh 为20<Δh <40米。 (2)D 处陡崖顶部的海拔H 为60≤H<70米,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为30≤Δh <50米。 拓展延伸 几种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分布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球与地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____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案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 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 姓名:班级: 一、知识结构: 1.解释下列数字的含义: 5.1亿平方千米 6371千米 4万千米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下列哪个位置较合适:( ) A、120oE、1oN B、23、5oS、20oW C、40oE、 66.5oN D、90oS 、180o 2.分界线: 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中、低纬度的分界线:④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⑤热带、温带的分界线⑥温带、寒带的分界线: 例2: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 点是:() A、0o、0o B. 180o、0o C. 160oE、0o D. 0o、20oW 3.列表比较: 米,再向正南走1000米,再向正西走1000米,则() A、正好回到原点 B、在原地的正东方 C、在原地的正西方 D、无法确定 A、时差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一年有四季 A、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B、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 A. 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 B. 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 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 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 ① 4.山地的不同部位: 例7.某人左右两侧是山顶,前后两边是山谷,则他位于:() A.山谷 B.鞍部 C.山脊 D.盆地 二、综合训练: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三点的经纬度: A B C D (2)、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西半球的 是 .属于低纬度的是 , 属于中纬度的是 , 属于高纬度的是 . (3) 、A、B、C、D四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位于寒带的 是 ,当太阳直射点C时,A点有现象.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 (1)在多数地图上,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2)在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是北方,与之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作指向标的垂线,可表示东西方向。 (3)在带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 (1)定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2)表示方式 ①直线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 ②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③数字式: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可表示为1∶10000000或 10000000 1 或一千万分之一。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比例尺的大与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比值的大与小。比值越大,比例尺就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 一般来说,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地图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 3.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4)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 A .比例尺的缩放 将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将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将比例尺缩小了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B.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1放大到原比例尺N倍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平方 2 缩小到原比例尺1/N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1/N平方 二、等高线与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地形的判读: (1)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缓。 (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山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外向中心递减,表示为盆地。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小处凸出,表示为山脊;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大处凸出,表示为山谷。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鞍部。 (5)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处,表示陡崖。 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 提示:如图所示,A、B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1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故A地海拔高度应大于0米小于100米;B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2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B地海拔高度应大于200米小于300。

七年级科学第三章教案:地球仪和地图

教案1.3.2 地球仪和地图(汪版) 2014年初一科学组(奥数班) 七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教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教学目标: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平面经纬网图的制作,了解地图的绘制;通过各种常用地图的阅读比较,了解地图三要素;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开展地图上的“假想旅行”;通过活动课,绘制平面示意图。 三、教学准备:各类地图(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图、浙江旅游图、学校平面图等) 四、教法与学法:实验观察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I have cities but no house, Forests but no trees, Rivers without water, What am I ?”----谜底:A map 2、地图的作用教学:在生产上、军事上、学习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1)例如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气象部门通过卫星云图准确地报出了火区的分布及火势的发展情况,使有关领导能及时地制定灭火方案组织抢救。又如修建长江三峡水电站、水库,必须研究当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多种专门地图,才能最后确定坝址、坝高、库容等。 (2)由学生讨论生活中使用地图的经历,如旅游图,导购图的使用等进一步了解地图的作用。 3、地图含义的教学: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强调“缩小”、“平面”等词。 4、地图的绘制的教学: (1)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个球面,而地图是却个平面,怎样才能把球面上的各种信息准确地体现平面上去呢? (2)实验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在平面墙上的投影。要求学生画出平面经纬网图,体会绘制地图的过程。 5、地图三要素的教学: (1)展示:常用地图的类型(包括书本中的三幅图),同时针对中国政区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仪和地图 教案1

第3章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三要素, 4.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二、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3课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地球公转影像片、与课本上的图3—12、图3—12、图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图、杭州市区交通图,地图制作原理的展示工具(会亮的灯、经纬网地球仪和白纸屏),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照课本的顺序展现,采用启发式、讲解式、比较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五、对本节课提出一些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在社会课中已经有讲述,所以可以有适当的扩充。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毛泽东曾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研究和利用它,我们就必须借助工具——地球仪。 〖板书〗(一)地轴、两极和赤道 1.展示地球仪。 请学生上讲台来看地球仪,然后提问: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提问: ①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② “地球仪是否装斜了”? (地球仪倾斜装置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交角)。在讨论问题后,较为自然的提出地轴、两极和赤道,并且得出它们的概念。

地球与地图教学提纲

2013 高考总复习闯关密训地理卷专题 1 地球与地图 一、选择题( 每小题 3 分,共75 分 )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2 题。 1.上面四幅图的比例尺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丙丁乙B.乙甲丁丙C.丙丁甲乙D.乙丁甲丙2.若要绘制图示青岛崂山区的地形图,应选择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才使图上内容最详细A.1 厘米代表50 千米 B .1/250 000 C.1∶50 000 D.二百万分之一 3、将1:10000000 的地图比例尺放大 1 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图比例尺为1:20000000 B. 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 2 倍 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 D.在原图上淮河长度为10 厘米,在新图上长20 厘米 图为部分地区经纬网图,读图回答4-5 题 4.C点在D点的: A .东北 B .西北 C.西南 D .东南 5.从 A 点飞往 B 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 A.一直向东 B .一直向西 C .先东北再东南 D .先正北再正南读等高线示意图(图4),已知 a > b ,读图回答第6--8 题。 6、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若 b 海拔高度为200m,a 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①200

地球和地图教案(一)

第讲地球和地图 第1课时地球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了解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 主干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 经纬网 (1)列表比较经纬线的基本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 W 经线和160° E 经线是东 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_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 26’是热带和温带界线:66° 34L 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纬线是中、高 纬度界线。 经纬网的具体应用 1. 类型: 2. 应用 (1)定“方向” 基本思路: ① 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 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 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基本方法: 判断 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值增大的为东经度, 减小的为西经度 由南向北度数增大者为北纬;减小的为 南纬 类型 侧视图 示意图 23° 26’ N --------- 23° 26' S 经纬线特点 纬线为曲线;经线是 连接南北两极的曲线 纬线为同心圆;经线 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状 的曲线 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 135° W 方格状经纬网E

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卫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 度值大者在寸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西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①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距离等于两点纬度差乘以 111千米 如右图中AB 之间距离=60°X 111千米=6660千米。 ②若两点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 B ),则两点间的距离=111千米X cos 0 如右图中AC 之间距离=111千米x cos60° =55.5千米。 (3)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 (如图中弧AB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如 条纬线上MK 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 MPK 而不是弧MQ ,赤道上除外)。 如图中地球上M 向K 运动最短距离方先东北再东南,上图中 C 向A 运动的最 短距离为先西北再西南。 (4)定“位置”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来的高考基本能力要求,是判定区域特征: 的前提基础。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求月 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掌握一些[ 的大洲、国家和我国重要地区和地形区的轮廓和大致的经纬度位置,以及 一些重要河流的轮廓和河口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再结合图中重要的信息, 若分别在东西经,a 若两地经度和小于 点在西面;b 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 ° 面。 (2)定“距离” 180°,则东经度的地点 ,贝S 西经度的地点在东面,东经度的地点在西 0" 经度的地 30° S ■ * 口 Q 140*

浙教版3.2地球仪和地图 教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 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课前准备] 地球仪(学生自带)、各种地图,课件经纬网

一、地球仪 地轴——经线——经度 [教后反思] 通过少讲多练多演示来让学生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和地图,结合实物的演示,设计了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思考题,但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对方位的感觉仍然很含糊,特别是经纬线的知识,上过社会课和科学课后还是比较认识不清楚,应用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3—2 地球仪和地图 二、地图 1、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

形。 2、三要素: [教后反思] 对地图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了三要素来展开学习和研究,由于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熟悉,问题不大,但是对地图的原理学生比较模糊,在教学设计中,要简单化处理。在方向的教学中,适当的补充了部分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课时 地球仪评价和地图制作 1、地球仪的评价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评价标准: (1)整体:地轴有没有倾斜,支撑架是不是完整牢固。 (2)经纬线有没有画好,画的是否正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七大洲的轮廓有没有。 (4)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有没有创意。 最好的三个由制作者上台说明制作过程,用到了哪些工具。 (通过投票选举,票最多的三位同学作品获胜,剩下的学生自己在课后完善后还可以自愿上交,得探究分) 2、校园地图的绘制评比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操作,一起参与修改,确定基本建筑,然后补充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确定方向,指出北边 (2)比例尺——没量过具体建筑的长宽,可以通过操场一圈300米来进行比较推算,估

地球与地图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测试要点三: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右东左西。②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3、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测试要点四:等高线地形图 1、高度的表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3、等高线的特点:呈闭合的曲线。 4、地形剖面图: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反映断面的高低起伏状况。 1.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1)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差值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纬度10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 km,赤道上经度10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 km,因此只要知道同一经线上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2)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各纬线上经度差l0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l0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km。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利用经纬网图确定两点的相对方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根据在经线上的相互位置(或纬度差异)确定南北方向;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则相反; 东西方向的判定:根据在纬线上的相互位置(或经度差异)确定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经度差值小于180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也可以利用经度来判定,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东西方位最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5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5 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3.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三要素, 4.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二、教学安排: 本节建议3课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地球公转影像片、与课本上的图3—12、图3—12、图3—13相同或相似的地图、杭州市区交通图,地图制作原理的展示工具(会亮的灯、经纬网地球仪和白纸屏),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照课本的顺序展现,采用启发式、讲解式、比较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对本节课提出一些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在社会课中已经有讲述,所以可以有适当的扩充。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在茫茫宇宙中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毛泽东曾有过“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地球这么大,要学习、研究和利用它,我们就必须借助工具——地球仪。 〖板书〗(一)地轴、两极和赤道 1.展示地球仪。 请学生上讲台来看地球仪,然后提问: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提问: ①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② “地球仪是否装斜了”? (地球仪倾斜装置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交角)。在讨论问题后,较为自然的提出地轴、两极和赤道,并且得出它们的概念。 3.播放地球公转影像片,加深学生对于“地球仪倾斜装置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交角”的认识。

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集体备课(一)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 考情分析: 该专题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多以提供空间区位为主,然后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在高考中涉及本专题知识和能力的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在本专题复习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考点呈现: 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3.利用经纬网解决定位、定向、计算距离等相关问题。 应试策略: 本专题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对于本专题的复习,一方面要通过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问题实质从复杂的背景材料中提炼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要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弧长也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1o弧长为111cosa.

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代表了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 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 特殊纬线: 赤道:0 o;南、北回归线:23o26′N;23o26′S; 南、北极圈:66o34′N;66o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 纬(0o—30o)、中纬(30o—60o)、高纬(60o—90o) 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一点,也没有最西的一点,只有两点进行比较时,才有东西之分。 4.纬度 定义:给纬线标定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纬度的确定: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 度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纬度的几何含义: R为地球半径,纬线m的度数为α。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根据北极星的仰角可以计算某地的纬度 5.经线(图1-1-4)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特点:①所有经线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 特殊经线:180o;0o;20oW;160o E 作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极则相反,它是地球上最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北方。 6.经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