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5030112

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2.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

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4.学分:4 学时:68

5.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6.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考核形式:考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更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问题,提高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学习经济类学科的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参考教材与书目

(一)参考教材

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参考书目

1.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上海财大出版社,2006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版.

7.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8.宋则行,《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10.周绍朋,《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理解并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济和经济学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

(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抽象法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其他方法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阶级性

(二)科学性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为认识和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三)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商品经济及货币等经济范畴,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从而增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价值量;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劳动价值论;货币流通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

二、商品及其属性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

一、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一)商品价值的构成

(二)商品价值的创造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一)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三)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三节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的流通规律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市场经济的特征,明确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及其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以及市场格局的形成,理解并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特征;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特征;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二、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三、市场体系和市场格局

第二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启发学生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与分析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产生

(二)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二)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确立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并掌握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途径、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以及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对剩余价值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运用它来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教学重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剩余价值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的内涵及成为商品的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二)价值增殖过程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率

(一)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二)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二)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

(三)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超额剩余价值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相互关系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五、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五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理解并掌握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人口过剩的成因,从而深刻领会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教学重点】资本积累的原因及本质;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学难点】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点

三、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概念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

(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

二、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

(一)资本积聚

(二)资本集中

(三)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三、相对过剩人口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概念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四)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总趋势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循环形式,理解产业资本实现循环的两个条件、理解并掌握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四、资本是一种运动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一)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二)影响年剩余价值的数量

(三)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七章社会资本再生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能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教学重点】社会总产品以及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教学难点】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二、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一)社会总产品的概念

(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第二节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一)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一)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二)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起伏较大

(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有所减弱

(四)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五)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日益密切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分配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地主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

【教学重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它们的本质与现象间的关系;资本和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它们的具体形态

【教学难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地租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第二节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三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四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一)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功能

(二)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

(三)股票和股息

(四)股票价格

五、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第五节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

二、级差地租

(一)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二)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三)级差地租形成的源泉

(四)级差地租形成的形态

二、绝对地租

(一)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及源泉

(三)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

四、土地价格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理解并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实质,从而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教学重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一、垄断的产生及其基本形式

(一)垄断的产生

(二)垄断的基本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三)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经济现象

(四)国际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一)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二)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三)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

(四)通过实行经济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性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实质及其后果;进一步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发展趋势及其内在矛盾的认识。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及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的矛盾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协调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集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同学科学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危机的加深

一、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

(二)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

二、食利阶层和食利国

三、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阐述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基本建立开始,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过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教学难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决定因素

二、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

第三节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三、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沈爱华、袁春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务实(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吴树青、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含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以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为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及其依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依据

二、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差距及其调节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特点,了解市场体系的内容以及市场规则,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机制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

(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导向结合在一起

(二)在经济利益调节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与社会协调结合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

第三节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方向

三、改革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书目及文献】

1.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4.周绍朋,《新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居民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其基本经济行为,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特点和现实等。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及其经济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及其经济行为;企业制度的演进;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内容【教学难点】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与企业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居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第三节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含义,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条件,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来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和处理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社会总供求的规模和结构的决定因素、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条件、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二、社会总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三、社会总需求变动对社会总供给的影响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一、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平衡的一般条件

二、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第三节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一、社会总供给不平衡的可能性

二、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三、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四、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探讨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理解决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因素,理解并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等

知识。

【教学重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决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因素;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教学难点】决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因素;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二、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三步走”战略和“两个百年”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民族复兴

第三节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及特点

二、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和外汇;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教学重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

形式;提高经济开放性水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教学难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外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概述

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一)对外贸易

(二)利用外资

(三)引进技术

(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五)国际旅游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和外汇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汇

第三节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保障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书目及文献】

1.程恩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争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内涵及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分类和选择调控模式的依据;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有关知识,来探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以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途径和措施。

【教学重点】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内容和目标;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对《政治经济学十大问题》 的尝试性回答

对《政治经济学十大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毛主席曾提出十大关系。辉华兄提政治经济学十大问题。下面是本人的尝试性回答。 聂辉华:关于政治经济学十大问题 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因此中国的制度变迁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前途和社会发展。作为以制度为主要分析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制度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应该为解释和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提供启示。尽管经济学行之已远,但相对于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仍属跬步细流。略带夸张地说,经济学所有的问题仍然是问题,更遑论关涉社稷民生之重大问题。小生不才,虽学力不逮,亦斗胆归纳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期待和诸位学界方家同仁共同探讨,为通过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促进社会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1、为什么大的国家都实行联邦制? 世界上所有幅员辽阔的国家都实行联邦制,例如前苏联、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除了中国。在单纯的组织理论之外,这种国家体制是否存在某种政治经济学含义?中国是世界罕见的单一制大国,并且实行五级财政(乡、县、市、省和中央)。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给定存在某种现时不可突破的制度藩篱,中国是否可能划分为四级财政和更多(比如50个)省份? 一个民族国家或者一种语言区域,基本上是自然演化出其分布面积和形态。大国政治经济制度无法实现“一个工厂”式的管理,中国单一制是伪装的。根本无法在如此广袤的大地上实行真正的单一制控制。制度的联邦制潜在成分已经在实际上存在和适用着。问题是公开化、法治化,走向名正言顺的联邦制。 2、独裁国家为什么会有黑社会? 象元朝和清朝那样,国家由一个特权阶级或者种族统治,即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既然每一个统治成员本身即是委托人,那么委托人不会允许其他竞争者分享国家权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是唯一合法拥有暴力的组织。用Olson的话说,政府本身就是稳定的黑社会。那么,为什么在一个独裁国家或者某个集团统治的国家会出现并没有法定权力的黑社会?逻辑上,多党制的民主社会更容易出现黑社会,因为代理人会和其他代理人合谋。但委托人怎么愿意和代理人合谋?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政治经济学问题与答案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 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 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 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重要)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 .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第12-14章)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1)市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2)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市场结构完整。市场应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组成。 第二,市场组织良好。就是有纵横交错的市场网络。 第三,市场统一。从国内来看,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相通的,两者密切结合。 第四,市场决定价格。除少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国家决定和管理外,其余大量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第五,市场保障健全。要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执法制度。 第六,宏观调控有效。健全计划、组织、调节等系统,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市场体系的作用主要有: 首先、市场体系的存在,是企业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次、企业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要从市场上获得。 再次、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销售。 总之,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产、供、销活动就会发生困难,企业也难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2.商品市场的构成和形式是什么? (1)商品市场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 (2)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 一是产需之间或产销之间直接交易。 二是零售市场。 三是批发市场。 四是拍卖市场。 五是招标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它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 4.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如何? (1)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将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改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 (2)理论价格,是按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中等成本,即部门平均成本加合理盈利来计算的价格,它大体反映商品的价值。 理论价格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定价提供基本的依据,为分析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调节价格总水平提供依据。 (3)市场价格,是以理论价格为基础,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价格。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填空题+问答+论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填空+问答+论述) 一、填空题 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5.商品是和的矛盾统一体。 6.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决定的。 8.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决定的。 9. 商品的价值量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10.币的基本职能是和。 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与存在的矛盾。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和的统一。 13.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14.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1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和。 16.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和两部分。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的转化形式。 18.剩余价值既不能,又不能,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9.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0. 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2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和的统一。 22. 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的重要源泉。 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为前提的。 24.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5. 和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26.产业资本循环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27.产业资本循环是和两个过程的统一。 28.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 29.资本循环重点是考察资本运动的,而资本周转考察的重点是则资本运动的。 30.资本的周转时间是和的总和。 31.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32.资本周转速度与成正比,与成反比。 3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资本。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代码:G0005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D)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Ⅰ(v+m)=Ⅱc B.Ⅱ(c+v=m)=Ⅰ(v+m)+Ⅱ(v+m)? C.Ⅰ(c+v+m)=Ⅰc+Ⅱc? D.Ⅰ(v+△v+m/x)=Ⅱ(c+△c)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政治经济学问答题(白金版)

政经复习提纲(简约版) 1、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P6 A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狭义的生产关系。 B生产起着决定作用。生产的决定作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物质内容看,分配的对象、交换的对象、消费的对象都只能是生产的结果。 C二是从社会形式看,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同样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 2、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P7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起反作用。如果离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就无法理解国家对经济的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如果离开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许多重要的基本原理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解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什么?P4 答: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B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 C科学的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应用。 4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P6 答: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 5.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P13 答:统一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矛盾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6.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P10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需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7、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P14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形成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政治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生产资料,以获取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的社会经济活动。 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亦称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4、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 (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导论: 1、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客观性: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一章: 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2)占有,是一个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者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第二章: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4、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第三章: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价格: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第四章: 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利润率:利润额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又被称为资本利润率。 4、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