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它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狭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一、概念的演变:从“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者(socialist)”一词的出现要早于“社会主义(socilism)”。早在1753年,德国的一位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就在与人论战中使用了“社会主义者”一词,所指是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人。

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概念是英国欧文派在其主办的《合作杂志》于1827年11月所刊登的文章中首先使用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学说时,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称为“社会主义”,而是称为“共产主义”。

1849年后,马克思偶尔也把他们创立的学说叫做“革命的社会主义”。

到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概括他们的理论。马克思解释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想对应时才使用。”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1、重新界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时代的要求。世界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新境遇使科学社会主义需要研究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的拓展了,因而重新界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也变得极为重要、非常必要。

2、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阵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3、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新表述: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工人阶级领导人们群众改变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一表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性、发展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色,同时又与其他在社会主义派别区别开来,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分开来。三、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完成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地位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起点如果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的《乌托邦》一书出版算起,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是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完成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是以俄国十月革命是胜利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的,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斯大林。

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领导了十月革命,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变和探索

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由传统社会主义发展到现代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其标志是中国改革的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把握马义的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助于科学认识社义的发展进程,坚定社义必胜的信念。

3、有助于深化对社义的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4、有助于扩大视野,正确处理社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

2、理论规范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

3、比较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方法。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经历了300年的发展时间。

可分为三个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主张往往以虚幻的文学游记的形式来表达和描写,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托马斯?莫尔与他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1516年,他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闵采尔与他的“千载太平大国”:

16世纪初德国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

他开创了不同于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类型,即同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相连的空想社会主义。

康帕内拉与他的《太阳城》:

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恩格斯称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

摩莱里与他的《自然法典》。

马布利与他的共产主义改革方案:

马布利的社会改革方案的总体倾向是把社会改造成“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的理想社会。

马布利的代表作是《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巴贝夫与他的“平等共和国”:

18世纪末法国的平等派运动的著名领袖和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巴贝夫要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平等共和国”。

马克思、恩格斯把巴贝夫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的思想称之为“超出整个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的思想”。

《为平等而密谋》是论述十八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巴贝夫所领导的平等派密谋及理论学说的基本著作作者菲?邦纳罗蒂。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

1、是他们运用理性论的思想武器,对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论证了未来理想社会。

2、是他们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即由过去的空想描写进到“空想理论”阶段。

3、是他们幻想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实现共产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

(三)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三大空想家的代表作和理想社会:

圣西门代表作:《一个日内瓦居民为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

理想社会:实业制度。

傅立叶代表作:《新世界》

理想社会:和谐制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傅立叶全部学说中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部门。

欧文代表作:《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理想社会:公社制度。

一、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1、采用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2、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3、进行了将理论付诸实施的尝试。

二、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一)深刻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1、三大空想家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三大空想家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三大空想家在思想道德方面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

(二)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1、提出未来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问题。

2、主张未来社会要有计划的组织生产。

3、提出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的原则。

4、主张未来社会要充分体现民主管理的原则。

5、提出未来社会消灭三大差别问题。

6、对未来社会思想道德和教育制度提出设想。

7、提出妇女解放的思想。

(三)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这个历史观方面虽然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他们的学说中也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论法的合理因素。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并试图从生产发展上探索历史发展的动力,因而主张把理想社会建立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的基础之上。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不能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二)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实现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找不到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19世纪上半叶,西欧主要国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计划,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深刻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1840年7月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恩格斯称这个组织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

列宁称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世纪初三大工人运动:19世纪30到4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发生了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学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的辩证法。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完整的、系统的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的。他在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产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重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两个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与自己同时代的某些人物相比,具有双重优越性: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深湛而广阔的理论素养;而与青年黑格尔派以及反对政治斗争的形形色色所谓社会主义理论家相比,他们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

1844.9—11月,马恩首次合作写成了《神圣家族》一书,标志着他们开始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指出了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45.9—1846.8,马恩再次合作写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比较全面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马恩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1844年,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马义发展史上最早的经济学著作,这部著作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1847年,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一书,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经济学著作。

(四)“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1、唯物史观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社会变动的最终原因,不应当归结为人们的思想活动,而应当到社会生产方式中去寻找。这就使社会主义摆脱了空想的性质,而建立在坚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使社会主义摆脱了人们的主观臆造,而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③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这就迫使被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革命手段来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到社会前进。

④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才能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创造精神财富,才能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进一步论证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阐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提供了依据。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终于驱散了空想的迷雾,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缺陷,成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巨大飞跃。

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12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为该同盟起草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1848.2在伦敦公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态度:

1、尊重《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本来面目,不修改、不更名。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反复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即唯物史观是正确的。

3、《共产党宣言》的某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有的已经过时了,有的则需要发展,即修改和补充。

4、《共产党宣言》的有些观点,在当时就不符合实际,需要修正。

四、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两大运动合流,整体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的发展

一、欧洲1848年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总结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创办了《新莱茵报》,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著作。

《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同盟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革命和反革命》

重要理论成就:

第一,阐明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作用。

第二,第一次提出用暴力彻底粉碎反动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第三,明确提出“不断革命”的口号和思想。

第四,系统的论述了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的基本力量。

二、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教堂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后人称之为第一国际,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组织,该组织1876年解散。

第一国际时期马恩批判的主要思潮:法国蒲鲁东主义、英国工联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

第一国际时期马恩的著作:《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工资、价格和利润》《机命通知》《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论波兰》《流亡者文献》。

第一国际时期理论成就:

其一,阐明无产阶级统一的阶级斗争必须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

其二,必须坚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

总结巴黎公社的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

巴黎公社的主要经验:

第一,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武装,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国家政权。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要进行“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偿阶级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从巴黎公社失败到第二国际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主要理论成就:

第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

第二,系统的研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

第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论述。

第四,在指导各国建党的实践中丰富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主要著作:

《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爱尔福特纲领批判》《法德农民问题》《(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宣言》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第一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革命的新理论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考茨基在191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一书,提出了所谓的“超帝国主义论”。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领域,而不管那里住的是什么民族。”

考茨基从它的定义出发,把帝国主义归结为一种政策,而不是把帝国主义者看作是资本的发展阶段。他认为,只要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集团达成协议,建立一个超越一国范围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联合,用共同剥削世界代替各国金融资本互相斗争,就可以避免帝国主义战争,世界就可以进入“持久和平的新时代”。

为了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列宁于1916年7月发表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

1、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银行资本和工商资本融合成了金融寡头

③资本输出成了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对外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④瓜分世界各国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垄断

2、论证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揭示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帝国主义之间争霸和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4、阐明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理论。帝国主义矛盾和三大矛盾的激化,加速了革命的道路。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生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把整个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共产主义革命,只有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有可能胜利。它不可能单独地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并取得胜利。东方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一定非要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然后对东方落后国家给予帮助。

东方不发达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一定非要资本主义是充分发展,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然后对东方落后国家给予帮助。

2、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这一理论1915年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首先提出,于次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进一步阐述。

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条件: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2)战争造成帝国主义链条出现薄弱环节,容易引起革命。

(3)在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革命形势:

(1)统治阶级遇到危机,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2)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常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3)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表现为革命行动。

三、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实践验证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加快了新的革命形势的成熟。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胜利后,在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

(1)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一般道路。

(3)巩固的工农联盟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4)加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4)十月革命开辟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纪元。

第二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从1918年夏季开始,苏维埃政府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的实物化

(3)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

(4)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扩大供给制

(5)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二、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1921年3月8日至16日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是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标志。

1、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1)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经济联盟

(2)利用中间环节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方式同社会主义方式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竞赛

(4)一种战略上的退却

三、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从1922年12月24日—1923年2月9日他口授经秘书整理后完成了《日记摘抄》、《论合作社》、《论俄国革命》、《怎样该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论文和《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国家计划委员会有立法职能》、《关于民族“自治化”问题》等三封重要信件。这些论文和信件被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连同此前列宁所写的《论粮食税》、《十月革命四周年》、《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等文章,称为列宁晚年在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1、不发达国家能够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2、发展现代大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3、在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4、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5、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

7、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历史作用

一、联共(布)党内争论与斗争

1、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托洛茨基反对一国社会主义建成论。根据有两个:一是“工农敌对冲突论”,二是“经济世界分工论”。

斯大林主张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第一,苏联具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内部条件。斯大林把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归结为在斗争过程中用本身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

第二,苏联具备建成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如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及全世界无产者对苏联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

第三,区分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的含义。

“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指的是:苏联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矛盾的解决。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最终胜利”指的是:没有至少几个国家革命的胜利,苏联就不可能获得免除武装干涉因而不可能获得免除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

2、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是在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展开的。

第一,关于国家工业化问题。

第二,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工业化成就

农业集体化成就

1、苏联模式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

(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2)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3)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①高度集中的统一性

②无所不包的广泛性

③具有法律效力的指令性

④排斥、否定市场调节作用

(4)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

(5)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

1、确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完成,使苏联称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3、打败德国法西斯,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活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

第四节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扩展(120页)

一、东欧八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种情况:主要凭借自己国家独立的武装力量,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这类国家主要有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第二种情况:由本国人民武装与苏联红军相配合,打败法西斯,建立新政权。这类国家主要有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

第三种情况:主要依靠苏联红军的力量,获得祖国解放。这类国家主要有民主德国。

二、东亚四国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22页朝鲜)

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布独立。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的庆祝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

蒙古于1945年10月独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由单一国家向多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主义由单一国家向多国发展,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为落后

国家的现代化形成了新的启示。

3、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

第二节苏联的改革与演变

(一)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1956年2月24日,在苏共二十大宣布闭幕的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向与会代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第一,把党政最高职务分开。1953年3月14日,马林科夫以苏共中央书记的身份兼任部长主席仅仅9天,便不得不辞去苏共中央书记的职务

第二,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实行集体领导

第三,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党中央全会

(2)加强法制,改组内务机构

第一,重新审查30年代以来的各种政治案件,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和恢复名誉工作

第二,严格限制内务机构的职权

第三,整顿和改组内务机构

第四,健全司法制度

第五,修改法令,完善立法

(3)调整政府机构,扩大地方权限

1957年,赫鲁晓夫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实行改组,由部门管理变为地区管理。

下放权限,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但也带来地方主义、分散主义等弊端。(4)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①干部更新制度的意义:第一,打破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有利于防止个人崇

拜的重演;第二,对某些干部的特权地位和特权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有利于提拔年轻的新干部,防止干部队伍老化;第三,它也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

②局限性:第一,它本身并不彻底;第二,它本身并不完善,某些规定也过

于死板;第三,它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偏差。

(5)划分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

1962年11月,赫鲁晓夫提出“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构”,以便“更具体地领导”工业和农业。根据赫鲁晓夫的意见,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把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划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两个独立的系统,并分别成立工业党委会和农业党委会两个独立的领导机关。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1、在工业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把管理的重心由中

央转移到地方,把按部门的垂直管理改为按地区原则实行的块块管理

2、在农业管理体制方面,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

(三)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我国曾简称“三和两全”)的理论。但在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他错误地认为,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四)对外关系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赫鲁晓夫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总路线。

(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六)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积极的一面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发展农业,改革农业税等措施,现实性强,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工业方面采取的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等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3)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各国开始承认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样性,客观上有利于各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消极的一面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在做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2)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更多追究个人的原因,而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反共的恶浪。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一)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取消了赫鲁晓夫时期设立“工业党”和“农业党”的做法;取消赫鲁晓夫时期定期按比例更换干部的规定

(二)经济方面的改革。柯西金进行“新经济体制”改革试验:恢复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区扩大企业自主权,改进计划工作;提倡物质刺激,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他执政的七年里,苏联的改革和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到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之前。这一阶段改革基本上是在社会主义范围之内进行,改革的目

标是“完善社会主义”。

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批判旧体制的弊端,极力提倡改革;大反“保守“、“僵化”,成批撤换干部;抽象地谈论“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经济方面:制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简称“加速战略”;制定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经济改革步履维艰、收效甚微。

第二阶段的改革

从1988年6月苏共召开第19次代表会议至1989年末。这一阶段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了首位。

(一)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是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把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的原因归结为党的“官僚机构”的阻力,正式决定把改革重点转移到政治体制上来

十九次代表会议的几个重要决定

第一,把政治改革放在“首要地位”。

第二,把“多元化”同“民主化”、“公开性”并列为苏共的三大“革命性倡议”

第三,提出改变党的职能,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

第四,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

第二阶段的改革

(二)戈尔巴乔夫对迅速出现的政治反对派、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任其发展。(三)1989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表长篇文章《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强调“必须根本改建我们(苏联)整个的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第三阶段的改革

从1989年11月至1991年“8·19”事件之前。这期间戈尔巴乔大大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导致苏联出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

1990年7月,苏共28大通过了苏共的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新党章。与此同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进行重大修改,确立了在苏联建立多党制、总统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改革的危机

政治领域,苏共陷入政治、思想、组织上分裂的局面。苏共内部分裂为三派: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

经济领域,社会生产全面衰退,经济形势越来越糟。

民族关系领域,各加盟共和国同中央的对抗、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各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民族纠纷愈演愈烈

第四阶段,从1991年“8·19事件”到1991年12月25日

这一阶段苏联政局急剧恶化,苏共被解散,联盟被解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宣告破产。

1991年8月19日-21日,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很快失败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大被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职务,苏联

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降落。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答案

参考答案来自于教材以及课件。部分问题答案不确定,为了不影响大家,仅将明确的答案上传。欢迎大家完善答案,感激不尽。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人们对它有多种理解。社会主义既指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也指一种社会实践运动,还指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⑴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最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及其问题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并且同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其二是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所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比较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及派别。也包括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其三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客观标准。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的结果。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观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回归。马恩认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直观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它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主要内容: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反对资本主义主义的思潮。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乌托邦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以文字游记的形式,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予以空想的描写。代表作如《乌托邦》《太阳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是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叶立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了罪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许多合理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他们以极高的评价,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创始人”。 历史功绩:(见教材48页) 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⑴以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⑵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⑶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⑷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⑸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以取代原来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缺少阶级观点的旧口号。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其现实基础及意义。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白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后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位学者和战士”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 )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同时又指出,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主要内容: 第一、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把发展辩证法的主体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并由些出发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但他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他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 第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同时,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资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但局限于把资本主义认定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第三、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一是其社会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萌芽,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哲学原理具体分析我国实际情况时,还要结合甚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主要指导经济建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家庭手工业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这样三个时期。它们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却以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人类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它们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的方案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来源。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占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更有效的进行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的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基石,它们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它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等。此后,在列宁的带领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和实践。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的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就。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它也存在着弊端,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和法制;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对外关系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斯大林模式还培育了一个政府高薪特权集团。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众所周知,“科社”与“空社”的内容,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旧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对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共产主义制度)的向往与设想。因此,要分清“科社”与“空社”的区别,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在我看来,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与缺陷。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 “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 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因而恩格斯才明确地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之所以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科书和有关专著是这样分析的:“(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2)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就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 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对称经济学》丛书中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在该模型中,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科学社会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发展史 60分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70分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合理成分、历史局限) 2、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4、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1、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①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③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④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探索

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②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3、朝越古老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①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④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1、民主社会主义 2、民族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西方马克思主义 5、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6、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 答:(一)唯物史观——哲学基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基础: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1.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2.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来源。 3.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设想。 答:1.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2.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3.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 4.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5.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灭亡。 6.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 3.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答: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1.“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2.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引起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列宁在新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我国的革命进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 简评斯大林模式。 答:(一)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二)严重弊端:1. 缺乏法制与民主观念,使苏联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走了不少的弯路。2. 经济上:强行没收富农的财产,富脓阶级成为了那个时代被打击,被消灭的对象.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实现高累计,多投资,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实行集体农庄,农民种粮缺乏积极性,禁锢了农村生产力.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3.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5. 毛泽东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理论成果. 答: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特色道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区分两类矛盾。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探索:经济建设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商业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补充形式。政治建设方针——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6.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答:历史必然性:1.时代发展的要求。2.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4.理论创新的范例。历史意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