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评论学教案[1]

新闻评论学教案[1]

新闻评论学教案[1]
新闻评论学教案[1]

F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两种思维方式:发散型与收敛型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

集中体现在:

第一,集中于对象_新闻事件;

第二,集中于论点_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注意:

人们的”忽然想到”和”忽然理解”,往往是发散型思维的表征,在新闻评论的思维和写作中一定要加以小心。

人类的思维形态:逻辑的、形象(想象)的与直觉的。

2.现代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

它以逻辑推理作为认识问题和说服读者的主要手段。

联想和比喻在表达传播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它们不能够代替推理论证。

E论点的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新闻的认识活动,判断是认识的重要环节,而认识的结果就是论点,其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判断。

判断,这是评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作者的学识经验,都可从这里看见一二。

——郭步陶《评论作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

价值判断的特征

普遍、开放、应然、多元、比较

F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与联系

事实判断是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对象;

价值判断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实体属性,而是以事物与我们需要的关系为对象的。

事实判断是以人的认知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价值判断则以意识的认识、情感、意志诸种形式,反映事物与我们需要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和动力。

在一篇评论中,往往先作事实判断,后作价值判断。作出一个事实判断,往往受作者内在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作出一个价值判断,往往以事实判断为基础。

G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具体判断

就事论事,对新闻事件的原因、性质、发展作出判断;

普遍性判断

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形式和普遍的适用性。

新闻评论中经常使用——假言判断

这种判断的主要逻辑特点在于:它不是对事物情况作出无条件的断定,而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所以,可以说,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条件的判断;或者说,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事物存在的判断。

第三章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新闻事实作为“由头”,“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体现了新闻评论长期以来交流思想与传播观念的功能。

我们可以注意到,新闻事实在评论中作为“由头”,往往对应着评论的一种选题和结构,一种评论的方式;这与新闻事实作为“对象”很不相同。

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并不是全文分析和认识的对象,也并不包含在论点之中,它并不需要作者用很大的精力来认识,用很大的篇幅来处理。

B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

以新闻事实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评论,是随着新闻评论的“新闻本位”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原因、结果、关系、价值等了解的需求而到来的。

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主要精力,运用论据材料、论证方法来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背景、未来发展及其意义。

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其位置与由头位置一般相同,都是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容易相混淆。所以特别需要注意。

C作为论据的事实

论据的要求

-没有争议

-与论点和评论对象有关

-接近(作者应尽可能接近作为论据的事实来源,以保证其可靠性)

-新鲜

论据的种类

-直接的事实材料

-间接的事实材料

第四章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A论证的基本方法:逻辑论证

总的来看,论证就是从前提推出结论,以论据支持论点。

“不管新闻评论有什么特殊性,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它的论证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过程。”

——范荣康

运用于新闻评论的逻辑方法,主要的和比较容易掌握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基本的逻辑论证方法,表现为前提与结论的三种关系:

●演绎关系:

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归纳关系:

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

●类比关系:

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这是“从个别到个别”。

逻辑推理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所作出的抽象概括的反映。既是认识方法又是逻辑论证手段。新闻评论中常用的逻辑推理形式有:

1、直接推理。是由一个直言判断前提推倒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结论的推理。

2、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倒出一个新判断的三段论证推理。

3、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

4、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推导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间接推理。保证逻辑推理真实可靠,必须保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而是推理的形式必须正确。要遵循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B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是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明作者提出的看法、主张。

立论的具体方法,即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直接阐明观点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指的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亦即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例证法(事实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它通过列举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在新闻评论中用得比较普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引证法(事理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论证问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运用引证法论证问题时需注意:首先引证的原理必须正确,不要断章取义;第二不要引证过多,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论述;第三,要注意具体分析,不可简单推理。

比较法(比较论证),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情况。类比就是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可分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即现在和过去比;横比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好与坏的比较。

喻证法(比喻论证),用比喻来阐明事理的方法。

驳论是以反驳别人(或敌论)的某种错误观点(或反动观点)为主,在反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宣传

真理。

新闻评论的驳论包括揭露、批驳、剖析、辩论等方面,是在政治、思想、理论和学术上驳斥谬论、澄清是非,扶正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驳论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白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新闻评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驳论只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的三方面之一,就达到了驳倒对方的目的。

驳论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驳斥其错误观点。2、直接揭穿对方论据虚假或论据不足。驳斥对方论据时,可以用既有个性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实,也可从分析危害性着手批驳其错误的说法。3、直接分析对方论证方法不合逻辑,进而否定其论点。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归谬法,以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一节: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A选题的性质与过程

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德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

——胡适《这一周》

一、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

1.对于那些以新闻事件作为评论对象的文章来说,选题就是“选事”。

择题的步骤,首先就要看有些什么事件要评论的?然后要分析这些事件又没有值得讨论的?又看这些事件有没有值得评论?又看这些事件是不是必须评论?

——林大椿《新闻评论学》

2.对于那些并非针对事件性新闻来发表评论、并非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的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问题:在当前有哪些问题是得关注和思考的?

二、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例1、胡适《这一周》的开头一句

例2、《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

三、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之间契合点的寻找

1.特定的媒体和特定的受众也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他们都会影响写作的主体。

2.评论选题也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体操作节奏的影响

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性选题,不十分注意选题的时效性。

四、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

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类认识是面向关联的认识,即只对那些与自己充分相关的信息予以关注、表达和理解。

——英国语言学家D.Sperber

第二节: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

1.紧跟新闻事件,时效性强,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

2.事件性选题的新闻评论又少到多,逐渐成为新闻评论的主流

二、非事件性选题

这类选题不是要对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判断,而是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是“选问题”的选题。

非事件性选题的评论节奏较缓,时效性也差一些。但是非事件性选题是不可替代的。

也有不少新闻评论,既不评当天或不久前报上的新闻,评论本身也不包含新闻,评的是我们工作中间或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一个问题。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案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报》)

6-2-1《算算“机会成本”》

三、周期性选题

有一些特殊的选题是以固定的时间周期出现的,比如以纪念日或其他周期性活动为题的评论。这些选题有着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那种偶发性、突发性的的特征——可预期性。

周期性选题的评论往往被人们看做“应景文章”,但其实它也是符合某种接受规律的,也是由社会生活的周期提出议程的。

周期性选题本身因为是周期性地重复,所以更要着意于写出新意。

案例:

6-2-2 《废除科举百年,我们要省思什么》

《有生命就有希望,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年》(2006年7月30日唐山地震30周年《新京报》)

《唐山地震警示我们如何面对灾难》(2006年7月30日唐山地震30周年《北京青年报》)

言论版的构成要素

一、社论

1.社论是国外言论版普遍存在的重要内容。所以,言论版一般称作“社论版”(Editorial Page)。2.我国报纸的社论在传统上置于要闻版单独发表,表明特别重要。许多创办了言论版的报纸,仍然坚持社论置于头版的传统。所以,这些报纸的言论版普遍地缺少社论。

社论(案例)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让新南大继往开来》放在言论版最重要的位置。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言论版的版名即为“社论与观点”

二、内报头

内报头是国际上言论版标志性的形式要素,一般置于社论版的左上角,是一个缩小了的报头样(包括字体与图案)。

使用这样一个内报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表明了社论版特殊的地位。内报头的内容有简有繁,有的只是报头字样的缩小,有的有图案,有的还要加上从发行人到总编辑、社论版编辑一干人等的大名

以及读者来信的方法。《今日美国》的内报头即是缩小的报头样,同时还有发行人、总编辑、社论版编辑等人的名单以及读者来信的方法。

国内少数报纸的社论版也有“内报头”,这是它们与国外报纸言论版“接轨”的一个表征。《新京

报》言论版的内报头(右)。这种做法在国内报纸中还是少数。

虽然不能认为言论版的形态应该“定于一尊”,但是“标准化”的言论版形态,至少可以增加传播与接受的效率。

三、读者来信

1.读者来信是国外言论版上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最简单的栏题是”来信?±或”致编辑的信?±,此外还有“我们的读者说”、“人民之声”、“读者的观点”等。《纽约邮报》观点版的一组读者来信:《石油供应者,或者不是,沙特仍在支持恐怖主义》

2.国外报纸一般每期都在固定位置刊登涉及来信方法的信息,读者在信中要署名、写清地址,可留下电话号码。

3.近年来国内新兴的言论版明确用读者来信设立栏目或辟出专栏的并不多。

四、个人专栏

1.个人专栏是言论版另一个重要的文字类内容要素,是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专栏作者写作的文章。

2、个人专栏与代表报纸观点的社论、代表一般读者的来信之间,刚好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覆盖了新闻媒体、社会大众、知识精英三方面的意见。

3、个人专栏稳定性的基础在于信任——读者与编辑的信任――信任专栏作者能够长期、稳定地提供独特的见解。

4、中国报纸言论版上的个人专栏,主要还是各方面的知识精英的业余写作的文章,基本上还没有报道型专栏作家的文章。

五、问题讨论

1.有意义的话题讨论,往往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是吸引读者与公众持续关注和持续参与的有力手段,也能产生比日常报道和评论更为广泛的影响。

2.人们的不同观念围绕着某一个特定对象的集中交流和观念冲突,在社会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尤为明显。报刊讨论的功能,就是使人们潜藏于心的这些观念,在媒体的公共平台上得以充分抒发和交流。

3.一些讨论的成功组织,首先反映了编辑对话题意义和讨论空间的敏锐判断。编辑还需对讨论进程、火候、节奏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发稿标准上一定要有动态的标准,要体现出讨论的进展,而不能在起点的水平上重复。

六、图像

1.图像是言论版一个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内容要素。其中漫画是传统的言论版内容。

2.言论版上的这些图像元素和新闻元素,增加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调节了言论版因缺少事实性信息而可能造成的缓慢节奏和沉闷感。

《多伦多明星报》为读者来信配发的照片。

言论版的内在关系与特征

在一块言论版上,许多篇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言论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各自具有的那种对读者的强势、支配力,受到了相互抵消,言论本身的力量受到了弱化。

而读者——一个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的认识主体,其地位则不期然得到了提升。这就是言论版对言论民主意识的贡献。

第十一章新闻述评

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述评新闻,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一启迪和引导,显示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在开阔的视野中理解新闻述评

1.述评与一般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其结构中的事实材料:一般评论中的客观信息为间接引用信息,不完整;而述评中的客观信息,来源独立、结构完整,往往是作者通过采访得到的材料。

2.尽管述评中事实报道的成分占很大的比例,但学界普遍认为,述评是“以评为主”的。因此,述评也可以看做是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

3.有着完整事实材料的新闻评论,在中西各国新闻界和各类媒体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国内新闻教育界习惯把述评看作一种单独评论文体,原因除了其形式与内容确有一些特点之外,还在于中西新闻界有不同规范和不同传统。

特点:夹叙夹议,边述边评,往往再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借以揭示新闻饿本质,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本身的意义。

长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从点和面的结合上说明问题,更有普遍性;用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更有灵活性。

在中国媒体发展源流中认识述评功能

1.在早期报刊的“政论时代”,报刊的观点性内容多,而事实性内容少,政论性报刊往往以综合栏目的形式,摘录、组织外电、外报新闻以补充事实性信息的缺项。这种栏目,有按日期排列的,如1904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的“中国大事记”和“外国大事记”。

2.1915年出版的《新青年》一创刊就推出了“国外大事记”和“国内大事记”。它们是综述型的大事记,选择较精,着力较多,一般都体现出编辑主体的认识和概括,照顾到事件的源流、背景,而不再带有早期期刊记事中那种信息堆积或简单加和的形迹。

3.1918年创刊的《每周评论》继承了《新青年》的经验,并把“国外大事述评”与“国内大事述评”置于一版首要位置。

4.1924年由国闻通讯社主办的《国闻周报》创刊,其“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就已经是有自己独立报道资源、形式发展得很完备的新闻述评形式了。

述评的特征

20世纪30年代,郭步陶在《评论作法》中写道:

述评不一定天天有,每经过一星期,将国内外重大事件,综合叙出,缀以简要评语。从前南京的《中央日报》、上海的《时事新报》、天津的《国闻周报》都曾有一段时间刊登过述评的文字。现在却不大看见了,只是各种周刊或十日刊等类的册报中,仍往往有之。

由这样一个发展源流可以看出述评的一个特征:对纷繁复杂的事件的概况进行整体描述,以方便读者阅读。它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整合信息。这种功能在当代的新闻述评中仍然十分明显。述评是一种提高传播和接受效率,满足受众需求的文体。

述评的文体价值

述评写作的要点,要从述评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效果说起。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把宏大、复杂、分散、周期长的事情讲清楚。它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帮助受众形成整体的认识。

如果事情简单,就不用述评了,刊登一条消息就可以了。

述评之所以要“评”,就在于:在有限的叙述空间中,对于分散、宏阔的对象而言,“述”的手段有所不足;而“评”的方式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好由头,巧用背景;夹叙夹议,虚实结合。

常用的表现手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总括论点,以虚带实;逻辑论证,丝丝入扣。

二、广播评论的特征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时间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特点:是有声评论,口语化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评论。

“类交流”的语言特征

口语化的文稿写作

多要素构成的音响特征

即时交流的动态特征

写作要求:选题面向群众,突出热点问题;立论具体集中,善于就实论虚;采取对话形式制作录音述评;形式多种多样,新鲜活泼。

(一)主持人评论

特点: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人格化代表。因此,对于电视来说,主持人作为评论的主体,他的评论就是媒体评论。

代表:央视《焦点访谈》

节目形态:主持人评论可以表现在单独的口播评论节目中,也可以表现在新闻节目中,还可以表现在电视述评节目中。

优势:准确、清晰、有效地传达媒体观点,形成媒体观点的强势。

劣势:固定文稿、一人表达、单向传播,可能会因为动态性不足而显得沉闷。

(二)参与(交流)式评论

特点:

形式上——除了主持人之外,还有嘉宾、观众等一起参与就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主持人评论自己说不同,参与式评论是让人说。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靠主持人之外的参与者进行评论,主持人只是代表媒体提供评论对象、背景,并通过提问进行引导。

内容上——事实信息来源于非独家的热点的公共新闻,选题为事件性选题,“语”态的评论。

代表:《央视论坛》、《新闻观察》

优势:周期短、时效性新闻性强,动态感强、动态感、观赏性强、制作成本低等,并能够培养观众稳定的收视期待。

劣势:快速节奏难免评论的轻率,“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布尔迪尔)。随着参与者的增加,评论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

四、电视评论的特性

(一)动态性

与报刊评论作品的静态结构相比,电视评论结构特殊的规律就是动态性。

虽然报刊评论的思维与写作过程是动态的,读者阅读是随时间线性地发展的,但作为一个阅读对象,完成了的作品是静态地摆在那里的,它相对于阅读者来说,是静态的。

而电视评论则不同,它相对于观看的主体来说,本身是动的、发展的。这是电视这种动态媒介决定的;也是电视观众适应和期待中的。实际上,没有动态元素的电视评论,是电视观众不能忍受的。电视评论动态性的表现

1.报道、资料等多种动态要素的插入,实现评论语境动态感。

2.主持人、嘉宾等多个主体的加入,实现评论推进过程的动态感。

3.评论与报道交替推进,实现评论推进过程的动态感。

4.甚至评论标题,都可以随评论的进程而动态地变化。

(二)融合性

电视评论节目是评论、报道、声像、背景资料等多种要素的融合。这也是与纸媒介评论相比较而存在的明显特征。

正是基于这个特性,它还表现出评论多主体、集体合作产出等不同于纸媒介评论的特性。(三)口语化

1947年6月10日,新华社语言广播部的五点经验:

1.尽量用单句。文字广播稿中复杂句要改成两句或两句以上的简单句,句子的构造要中国化。

2.用容易听懂而且念出来响亮的词,避免用听起来容易混淆的词。如指斥易与支持混淆。

3.简语只能适当地用,如阎军、歼敌等用在某些地方会听不清。

4.避免用单字作词,如但、曾、仅、虽,而应用但是、曾经、仅仅、虽然等。

5.一般听众易懂的成语口语可以用。

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异同

?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同为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边缘体裁,融新闻与评论为一体,在体裁的基本特征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其媒介传播特征与传播手段的不同,它们又具有相异的地方。

?相同之处:

(1)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是评述结合,以评为本;述中有评,评中有述;由述而评,以评驭述。也就是说,在述和评的关系上,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归宿。

(2)电视述评和报纸述评都有事件述评、社会述评、形势述评、人物述评等类型,在题材选择和体裁特征上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不同之处:

?电视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手段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述评有别于报纸述评的个性特征:

?(1)电视述评视听结合,更具形象感

?(2)电视述评长于记录,更具纪实性

?(3)电视述评博采众言,更具参与性

?(4)电视述评结构更单一,语言更通俗

?电视述评虽然运用了科技含量很高的多媒体手段,但仍时常存在重“述”轻“评”,满足于感官刺激、深度上开掘不足等问题。报纸述评,长于思考,开阔的视野、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观点见长。

制作电视专题评论的要领: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多种传播符号表达与理性思辩相结合,电视评论员主评与受众参与论证相结合

(完整版)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

“学雷锋精神,积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 设计 第一中学七年一班 一、活动背景: 当下物欲横流,人情味淡薄,道德水准有所下滑的社会大环境下,雷锋这个名字渐渐被人们淡忘,雷锋精神似乎也渐渐离我们远去。再看学生平时的表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无目的,厌学,行为较为自私,缺乏互助意识与奉献精神。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活动,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从而在班级中引发学生从雷 锋身上找差距,努力克服自身缺点,激发奉献情感,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不急功近利,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对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内涵能有一个更高度的认识,唤醒学生学雷锋的意识,弘扬“雷锋精神”。 2、通过举例,让同学们明白,雷锋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很多好人好事,都是一种学雷锋精神的表现。学雷锋,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要善于发现、寻找我们身边的“雷锋”。 3、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助人为乐的活动,从而在班级内营造互助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4、培养学生具备“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如公交车上、马路上、餐厅里、课堂上……),从雷锋身上找差距,重树做人准则,重塑形象。 三、活动构思: 在本节班会课中,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坚定信念并付诸于行动的作用。同时,还采用以下教育方法: 1、典型事例举例法 2、提问讨论法 3、学生朗诵 4、歌曲演唱等。 四、活动前的准备 1、发动全班同学分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日记、故事和名言。 2、让每位同学搜集班级中和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3、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① 我班有哪些好人好事?是否体现雷锋精神? ②我班存在哪些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的现象? 4、教师归纳专题讨论结果,用于班会课上的讨论: (1)雷锋有什么魅力 (2)为什么要学习雷锋 五、具体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欣赏一些与雷锋相关的图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劳动与实践》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活动目的要求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

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进行课题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在广泛的调查、采访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各种知识,撰写实践性的记录等。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新) (1)

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 2.利用介绍、采访、评议等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缅怀一个人·纪念一个人·学习一个人 他不是将军, 却立下了无数的功勋; 他不是文豪, 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他如此平凡,如此年青, 象一滴小小的春雨, 滋润了亿万人的心! 五十多年前的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他就是——雷锋! 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弘扬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有请两位主持人(掌声) 一、主持人导出队会主题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合:上午好! 乙:146班主题队会“弘扬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 合:现在开始! 甲:三月,阳光明媚。

乙:三月,万物复苏。 甲:三月,春风送暖。 乙:三月,大地换新颜。 甲:同学们,在三月,有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什么呢? 全班答:学雷锋活动日。(此时,大屏幕出示青松翠柏树着雷锋的画像及队会主题。) 乙:对了。 合:(手指大屏幕)“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手中的枪,我们要做新时期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乙:是啊,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就要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 二、让学生了解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1.主持人介绍:雷锋的生平 甲: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雷锋叔叔的生平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一个普通士兵逝去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 2、朗读《雷锋日记.》选段,走近雷锋,感悟雷锋精神 乙:雷锋虽然只走过了短短22年的人生历,但他的思考,他的追求,都被他用诚挚的心写进了日记。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却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平实朴素的语言,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却极富感染力,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下面有请覃理想和高涵熙为我们读一读《雷锋日记.》里的经典选段,大家鼓掌欢迎。 覃: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案修订版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综合实践课教案 银达镇中心小学赵艳荣 课题:衣服的学问 教学目的: 1.知道衣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人人都离不开的衣服里有很多学问。 2.试着为衣服分分类,看看不同的衣物面料有哪些不同的性能。 3.学学扎染的技法技巧。 教学重点: 1.认识各种各样的衣服。 2.比较不同面料的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扎染的基本工序,学会扎染的技法技巧。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衣服 生1:为了御寒,我穿过棉袄、毛衣、羽绒服,现在的衣服品种可真多呀! 生2:是呀,我们一起作个调查,给调查到的衣服分分类吧,对以后自己挑选和整理衣服很有帮助呢! 1.小调查。 学生分组对家中和商场里的各种衣服作个调查,作好记录。 2.交流调查发现。 学生说说在调查中有什么收获。 3.给衣服分类。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各种各样的衣服进行分类,了解这些衣服的不同功能,加深对衣服的认识。 4.填写第103页的学习单。 第2课时 活动二比较不同面料的性能 生1:妈妈总说,纯棉的衣服结实,透气性好。 生2:真的吗那其他面料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用实验判断吧! 1.明确实验目的。 学生分组选择常见的几种面料,如纯棉、羊毛、化纤……从各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哪种面料更结实、哪种面料容易吸汗…… 2.设计简单的实验。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比比哪种面料更结实、哪种面料吸水性更强,区分纯羊毛和其他材料。 3.实验并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4.填写第107页的学习单。 第3课时 活动三我的扎染作品 生1:我在商店看到过扎染的裙子,很漂亮。 生2: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条扎染的方巾,送给妈妈作礼物。1.欣赏扎染作品。 出示收集的扎染作品图片及第108页的扎染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说说扎染作品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了解基本的扎染工序。 学生看书,了解扎染的基本工序,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住宅空间设计教案

涉外商贸学院 教案 艺术设计学院所在单位 电脑辅助设计教研室所属教研室

住宅空间设计名课程称 师教课授秦学军 1 《住宅空间设计》教案 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总学时∕学分:54学时∕4学分 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含实验)课(√) 四、学时分配:理论课( 10 )学时实践(含实验)课( 44 )学时 五、授课专业、层次:2010环境艺术设计专科 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住宅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室内设计操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室内设计学习过程中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项目实训熟练地掌握家居设计的过程和创意表现的专业技能。 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 1.课程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室内设计原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室内设计,从而为今后的室内设计提供了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为室内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难点 实际现场观察与测量及业主的沟通,平面图介绍、平面功能分区,家居布置与平面尺寸及装修材料的选用等。 八、教材和参考书 1.《居住空间设计实训》,孔小丹编著,东方出版中心, 2010年7月 2.《室内设计原理》,来增祥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2版

2 《住宅空间设计》教案内容 一、章节内容:第一章室内设计理论知识 二、课时:8学时 三、教学目的 本章让学生通过对室内设计原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室内设计,从而为今后的室内设计提供了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为室内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掌握室内设计的含义、内容、程序及室内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概念的区别,家居设计功能分区,家居照明照度的控制。 本章难点:家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应用,灯具布局,室内色彩的设定。 五、教学方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技法的示范辅导,及时解决和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和困难。鉴于住宅室内设计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须注意:(1)因材施教 (2)多媒体理论讲解 (3)实地考察 (4)命题方案设计 (5)讨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室内设计介绍 (1)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进行设计的一项活动。室内设计是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的环境,运用物质材料、工艺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内部空间;赋予使用者愉悦的,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2)室内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概念的区别 室内装潢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看,指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色彩处理、装饰材料的作用及配置效果。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的研究。室内设计指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除室内装修、室内设计两项内容外,还包括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个性 特色等文化环境方面的创造。 3 (3)室内设计的内容 室内设计的内容见图1-1。

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下面由fwdq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欢迎大家观看 【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一】一、主持人上场,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 二、活动内容: 1.请听录音:雷锋的生平 2.请看大屏幕:《雷锋故事联播》 故事(一)人民的勤务员 故事(二)助人为乐 3.请听《雷锋格言朗诵》 4、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以点带面,促进更多的同学向雷锋学习。主持人宣读班里出现的拾金不昧的事迹。 5、讨论交流:从这些同学的行动中,我们懂得了什么 6、全班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三、辅导员小结: 同学们,雷锋是我们心中的偶像,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雷锋精神又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这次队会,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效果 本次队会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利用介绍、采访、评议等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激励了更多少先队员争做日常生活中的“小雷锋”。 【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二】一、活动目标: 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他亲身经历的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 2、准备几则《雷锋日记》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录音带。 三、活动安排程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4.约分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1) 人教版

4.约分 第1课时最大公因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和12公有的因数。 小结:两个集合相交部分中的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4是这几个数中最大的公因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完成。 方法一:列举法:先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分别有哪些,找出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公因数。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二:筛选法: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从中找出哪些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三:短除法:用短除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3×3=9。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最大公因数是所有公因数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3题。(师生共同合作) 五、拓展提升 如果A=2×3×3×5,B=2×3×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30 )。 六、课堂总结

一等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感恩父母》案例 一、确定课题(教师讲话录像) 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当谈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应孝敬感恩父母时”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的说父母的养育子女是应该的,有的说没必要欠他们的亲情,等他们老了,我们还得照顾他们。而且争议很大。有一个学生突然提议:“我们把这些问题当作这一学期的小课题进行研究不是更好吗?”其余学生积极响应,于是《感恩父母》的课题研究产生了。 二、制定方案 确定了课题接下来开始制定研究方案。(室内录像)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看自己的衣服,是谁给买的、做的?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所以,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就是《感恩父母》。你想知道、研究哪方面的内容。 生: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知道古代人是怎么孝敬的。(上网查询:二十四孝故事),〈黄香温席〉 生:我想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医院:十月怀胎、养育、敬老院) 生:我想知道现在的大人、孩子是如何感恩父母的?(采访大人、发放调查问卷)〈小品〉 生:我想知道感恩父母的诗、歌有哪些?(图书室查资料)〈诗朗诵、感恩的心〉。 师:请同学们分别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吧。 分组制定研究方案(提前备好成品) 三、分头行动

活动方案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有的小组来到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小组上网查资料,有的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有的采访,到处都是同学们忙碌的身影。 1、研究“父母付出知多少”的小组,来到医院,请教父母怀胎十月的经过。(采访视频) 生;医生阿姨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感恩父母”课题研究小组的学生。我们想向您请教母亲怀胎十月的过程。 医生:好的。… 生: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妈妈太辛苦了。 医生:对呀,没有妈妈艰辛的怀胎过程就没有我们,所以,孩子们一定要孝敬自己的母亲呀。 生:我们一定会的。谢谢阿姨,再见。 2、“当代人感恩父母知多少”小组来到百岁寿星家中采访。 (1)生:奶奶(爷爷)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的学生。您是我们镇上的寿星了,我们想请教您几个问题? 老人:说吧。 生:您今年高寿呀? 老人: 生:您这么大的年纪身体还这样好,这一定于您的孩子有关吧 老人: 生:您的孩子平时是怎么孝敬您的? 老人: 生:您的孩子都很孝顺,我真为您高兴。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

《公共空间设计》 课程代码:zh012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 学 分:5 总 学 时:80 适用专业:装潢艺术设计 一、前 言 (一) 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该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二年二期学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对象学习过工程制图、设计表现、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专业设计与制作能力。本课程属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模块之一。 2、前导和后续课程 图1:前导及后续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办公类、商业类、餐饮类、休闲类、展览类、娱乐类空间设计项目为载体贯穿始终,利用项目的执行,将公共空间的类型与特征、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及手绘方案表现、AUTO CAD 、3Ds MAX 相关软件的运用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按照项目流程及技术方法需要在各子项目和任务中进行嵌入与引导,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形成课程可展示成果。 校企双方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操作过程、阶段性成果和项目成果综合质量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作品完成后,组织对作品进行适当的陈设、展示,使学生形成必要的成就感。 前导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 室内设计制图 室内设计表现 后续课程 公共空间设计 专题设计 毕业设计 顶岗实习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公共空间的基本种类; 2、了解地域经济、文化对相关公共空间的影响; 3、了解国家或行业协会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要求; 4、了解室内设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的发展与基本用途; 5、理解各类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 6、掌握室内设计相关原理、图纸规范; 7、掌握空间形态的组合方式与设计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导入与实施项目,学生能运用公共空间特定功能、表现形式、装饰工程要求等相关知识,根据室内设计相关的技术标准等要求,按照空间设计的基本流程、设计手法和操作规范,利用手绘表现、计算机CAD、3Dsmax软件平台相关技术,完成符合课程项目要求的设计图纸,预设效果,最后编制设计说明,并与相关图纸一起装订成册。 (三)素质目标 1、表达与交流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保持有效的口头沟通、项目组内工作的有效衔接、设计方案的有效陈述与说明; 2、知识产权维护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设计的原创性,注意保护设计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不窃取他人的设计成果; 3、执行力——能够正确理解项目任务书相关要求,能够正确的按照设计计划方案执行相关任务,按时、按质地完成并提供阶段性可展示成果; 4、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按时到岗,保持岗位的整洁,图纸摆放、收纳、整理有序,形成有效的技术档案,树立良好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5、组织能力——保持项目组内工作的有效衔接,各岗位之间保持有序、有效的负责关系,保障项目的正常实施; 6、操作规范——遵循室内设计工作室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相关设备操作规范。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总体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手法,为其胜任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共计80学时,分为6个教学单元,教学单元、任务及学时分配设计具体见表1。

学雷锋做好事主题班会教案

“学雷锋做好事”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雷锋故事。 三、活动时间:2016.3.15 四、活动地点:七一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导出主题 主持人: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七一班学雷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让学生了解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1、请听:雷锋的生平。 甲: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雷锋,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2、请听《雷锋故事联播》 故事(一)人民的勤务员 故事(二)助人为乐 甲:同学们,雷锋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些!雷锋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乙:说起雷锋,我们就不忘提起雷锋日记!雷锋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甲:请听《格言朗诵》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⑤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甲: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乙:这就是雷锋叔叔,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耀在七一班的集体中。 三、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以点带面,促进更多的同学向雷锋学习 1、请看小品《一粒钉子》: 乙: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我们应该学习剧中“班长”助人为乐的精神。 甲: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社会上,在我们同学当中也涌现出许多活雷锋,他们勤奋学习、刻苦耐劳、助人为乐!不信,请听同学们是怎样说的! 2、讲身边“活雷锋”故事 甲:哪位同学能说说你身边的好人好事? 学生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1、捐款……, 2、环保……, 3、劳动……, 4、学习…… 乙: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雷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 甲:学习雷锋要真正体会“雷锋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中实践,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 活动主题:我们身边的塑料 一、活动背景:塑料从诞生到现在虽算不上历史悠久,但塑料制品却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塑料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认识塑料,了解塑料不仅能使孩子们加强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而且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加强环保意识。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使同学们具有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良好品质,加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展知识面。 3 、培养孩子们善于观察力、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 三、活动过程:创设活动情境: 1、很高兴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一起关注生活,走进科学。教师说:在上周,我在上下班的路上留意到一种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平时也存在,只是这回格外的触动我,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照片。 2、你们觉得在我们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哪来那么多塑料袋呢?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现象呢?在我们泰州,生活中有很多陋习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什么叫陋习?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惯。比如;(让学生说)随地吐痰、顺手扔垃圾等但很少有人觉得不正常,是不是?但往往正是因为人们不以为然、满不在乎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你们说对吗? 3、现在我给同学们挖一个智力陷阱,看你会不会身陷其中?怎么样,敢不敢接招?请听题(音乐2下):白纸、白布废弃后是不是“白色污染”?(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白色污染”)目前,“白色污染”困扰着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确确实实为我们人类出了一大难题,但是,这个难题被我攻克了。 我决定:向联合国卫生组织倡议一下:世界各国一律禁止生产塑料制品,你们看咋样? 4、学生一定会就塑料的好处发表看法。教师也可拿实物对同学们进行提示:吉他、跳绳等。 照片:百叶窗、电视、滑板车、钢琴、汽车方向盘等。 教师将准备好的教具贴在黑板上:吃、喝、穿、玩儿、乐器、装饰材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家具、农业等。 教师说:看来,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它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它的诞生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祸还是福呢?怎么样?想进一步了解塑料吗?先给我们这次活动起一个主题吧! 5、确立活动主题的名字 6、给同学们思考讨论的时间,明确自己最想探究的内容。教师下去指导,适当引导同学们拓展思路。 7、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教师将其一一写在黑板上。指导同学们自己进行归纳整理。

学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范例

学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范例 雷锋对咱微微笑,郁闷烦恼全忘掉;雷锋冲咱招招手,快乐奉献无忧愁;紧追雷锋大步走,甜蜜幸福马上有。学习雷锋日,让我们共同行动,学习雷锋!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学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教案范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雷锋日主题班会1 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主题班会,能够使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奉献的重要性。结合学雷锋主题,能够从身边找寻体现奉献精神的实例,重新给予“奉献”新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找到体现奉献精神的各个方面,并能联系实际将奉献精神融入到平时热爱集体,关心班级,乐于助人等细小方面。 教学过程: 一、3月5日学雷锋日简介: 今天是学雷锋日,为何定在3月5日呢?1963年3月2日,雷锋同志因公牺牲后,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刊出在《中国青年》。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 二、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提问:为什么今天还在谈雷锋精神?(学生思考并发言) 能否从我们的生活中有所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谈当今社会上无私奉献的例子。 512大地震中那些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还有无数好心人捐款; 上海各区的无数好心人为挽救四名抢救中的消防员捋袖献血。 最近地铁二号线上的那些志愿者,辛勤为人们指路等等。 小结:时代需要雷锋精神,需要奉献。 三、读两则小故事,谈谈启发: 四、结合自身 我们能将奉献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同学们的乐于助人,关爱集体,就是一

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表现。谈谈班级里同学中乐于助人关爱集体的好人好事。 王肖骏,在运动会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级同学加油助威;胡玉虎每天认真做好劳动委员的工作,热爱集体等等。 五、你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 学生写下自己力所能及却又体现关爱集体的例子,并进行交流。 六、班主任总结: 不要以为“奉献”离我们很远,不要以为“雷锋精神”离我们很远。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发现那些默默却又闪光的奉献精神,并且从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去关心我们的集体,关心身边的伙伴。用我们的行动和新时代中学生的独特个性去诠释奉献的新定义。 学生感受:学生从一开始觉得谈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离他们非常遥远,到后来结合了如今社会中那些奉献精神的实例,也将奉献的范围缩小到班级同学的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他们能够体会,其实在身边也有很多有爱心,无私奉献的人和事,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说时代需要雷锋精神需要奉献的原因。 班主任反思:这次主题班会,没有太多的环节和形式。主要还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形式上可能过于单一。但是内容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能够慢慢去理解奉献精神,理解为何要在班会中谈奉献精神。所以内容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我感觉这点还是比较欣慰的,希望能够延伸到学生课后的思考和价值观形成中去。 学雷锋日主题班会2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真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雷锋的格言。 2、寻找介绍生活中的”雷锋”,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在学校中、在社会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号召更多的小朋友向雷锋学习。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观察生活中的小雷锋。 三、活动过程

2019届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 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 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教师归纳方法。 3.小结。 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三、游戏:我说你画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实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出图形与特征的正确连线方法,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4题。 要求学生观察各排图形排列的顺序,找出规律,接着画下去。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课 一、观察蚂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2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 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干净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二、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 ②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学习雷锋主题班会教案定稿版

学习雷锋主题班会教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学习雷锋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他亲身经历的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 2、准备几则《雷锋日记》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录音带。 三、活动安排程序: 欣赏图片------生平简介------雷锋日记------雷锋故事------表演小品------听一听歌曲------学会唱歌-------精神大讨论-------代表发言-------要求行动------总结归纳------谈一谈体会 四、具体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欣赏一些与雷锋相关的图片。(2分钟)

(陶冶学生情操------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先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雷锋叔叔的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补充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3分钟) 《雷锋的生平》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一个普通士兵逝去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雷锋精神将会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3、请一位同学来读几篇有先进代表性的《雷锋日记》。(3分钟) 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1-5的认识(1)教案 (优选.)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记、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分与合。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1.认、读、写5以内各数,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指导】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按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苛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8课时: 1~5的认识………………………………………………………………1课时比大小……………………………………………………………………1课时第几………………………………………………………………………1课时分与合……………………………………………………………………1课时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0……………………………………………………………………………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的内容及课后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要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奶奶的农家小院”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2.难点:1~5的写法。 【教学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