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的出现,标志了沈从文写作的成熟,也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作者以依山傍水的茶峒小镇为背景,用清新自然的笔触,为世人描绘出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突出表现了茶峒人善良纯真、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爱;美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里,沈从文绝对算是个多产作家,而《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邻里间的淳朴乡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深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都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让人们的心思随着沈从文清丽的文笔飞到了那片神秘的地方。

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1沈从文运用白描手法和大段的人物对话,用最直接的描写方式来描述茶峒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让人物、景物远离当时战乱的社会环境,仍旧保持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给读者构建出一块充满着爱与美的理想王国。沈从文将《边城》写的美轮美奂又略带些悲情,这在散文化抒情小说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一、《边城》的酝酿和创作

一个作家能够写怎样的文章和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既给予了作者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又能让作者从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沈从文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儿童时期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十分感兴趣,反倒认为在学校读书识字是最容易的,社会万物是最具有吸引力,经常逃课去大自然里看小动物怎样生存、市井小民怎样生活赚钱,这些都奠定了沈从文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性情。在青少年期又过了几年军旅生活,看到了许多军队中的黑暗和残暴,他渐渐意识到一种“人性”的东西应该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这种人性即是融合最纯真的愿望和美好。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他接触到现代先进思潮,促成了他北上求学,在经过重重的困难,最终他坚持下来,陆陆续续写一些文章,直到《边城》的发表,这才真正的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小说在中国文坛占得一席之地。

沈从文儿童时期接触的大自然和街市上最淳朴的叫卖,构成了茶峒里似乎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在军队中看到了种种黑暗以及求学的挫折,都让沈从文感悟到一种“生”的形式,一种生命里应该原有的健康和力量。在一次回家后,沈从文看到家乡的真正生存形势正在消亡,这更加激励了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冲动。汪曾祺曾评论过沈从文《边城》的初衷:“因为想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新,有利于后人。”○2很显然,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生命力,已经让读者在深深陶醉、向往之余,更有了关于人性、人生的思考。

小说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位绒线铺女孩,她安静的端坐在店铺里,和第一次见到一模一样,仍旧保持着美丽和温柔,仿佛十七年的时光从未带走什么。细细打听才知道,这是十七年前少女的女儿,而她的母亲早已去世,父亲也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不得不说,这个场景让人时光错乱,让人感受到生命轮回的力量,后来这些经过沈从文的笔变成了翠翠母亲和翠翠的故事。而现实故事中的相爱的美好,离别的痛苦,这个美丽故事中夹带着伤感和哀愁奠定了全文的基

调。翠翠坚强质朴、对爱执着的性格,则是来自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女士,这位女士在沈从文还是个穷酸老师时与其相爱,并且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专心操持家务,让人不得不佩服她对爱情的勇敢和执着,而这些正是构成翠翠这个人物性格的现实来源。最后在《边城》酝酿创作阶段,沈从文恰巧遇见一位崂山少女,当时她别着白花正在“告庙”,这个场景也演变成翠翠爷爷去世翠翠悲痛的画面,同时展现出了湘西的各种风情风俗。

可以说,翠翠这位女主人公是作者通过多个现实人物虚构出来的,她是完美的,集世间所有的爱和美与一身,有着聪慧美丽的外表和坚强勇敢的性格,就连她成长的环境也是不受一丝污染没有一点肮脏。《边城》取材于现实生活,从真实的爱情故事里感受到的爱情的美好、奋不顾身,最终爱情带来的忧愁都真实的集聚在整个故事节里,从现实生活中中所品味到的原始生命力也一一体现在作品里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特性中。《边城》的创作和作者的亲身体会是分不开的,他从迷沌的现实中分离开来,构造出一个人间天堂,将真实的爱情故事搬入这个人间天堂,每个人与周围环境都是和谐自然的,他们有着最原始的美丽善良,就连忧愁都是如梦如幻的轻轻笼罩着他们,仿佛周围只留有生命的永恒,这也是沈从文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二、充满爱的心灵圣地

(一)美丽的令人忧愁的爱情故事

《边城》中写了两个爱情故事:一是翠翠母亲和茶峒军人的爱情,二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这两个爱情故事最终都不是中国人热衷的喜剧结局,但却最能代表沈从文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山区,表达爱意的方式依然延续着几千年来唱情歌的方式。一位正直刚毅的男子在翠竹深深的山岗上为心爱的女子孜孜不倦的唱着情歌,诉说着美好的爱意,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翠翠母亲可能是被悠扬的歌声吸引,可能是被军人勇敢坚持的精神打动,总之他们相爱了。他们“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3。在自然的造就下相识相爱,在有了孩子以后,他们本打算逃走,但“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4。最终他们选择了殉情,军人首先服毒自杀,翠翠母亲也在生下翠翠以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作者聊聊数字便简单概括了,反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通过情歌互述衷肠,选择完美爱情的方式也最为刚烈勇敢——有什么比选择和爱人一起共赴黄泉更让人震撼呢?也许会有人为他们的结局叹息,但留给人心里更多是震撼和感动。作者没有用多么华丽的字眼描绘这段美丽情缘,甚至连他们的离世也是写得轻描淡写,但是留在人的脑海里却是满山的翠竹、缠绵的情歌和那段让人轻轻叹气的爱情故事。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是文章发展的主线。“回头大鱼来咬了你!”傩送带笑的一句话,让翠翠记住了这位茶峒二老。但是大老天保也对翠翠情有独钟,于是兄弟俩商议公平竞争,两兄弟夜里轮流去碧溪岨为翠翠唱情歌,让上天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天保最终明白翠翠与傩送两人情投意合,选择乘船出行,却不幸遇难。弟弟傩送觉得有愧于哥哥,也选择乘船出去闯荡。就算如此,文章也没有渲染出多么悲痛的氛围,而是翠翠接过爷爷的撑船,等待傩送的归来。沈从文把故事又归回于生命的生生不息中,就像是故事中的所有人永远不会被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厄运所困住一辈子,相反,他们从大自然的赐予中汲取生命力,在大自然

的环境里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姿态。

就像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5翠翠一个花季少女,在经历爷爷去世、爱人远行的打击下,她并没有悲痛的失去自我,而是依旧保持着边城人民的勇敢、健康的美好人性,坚持爱情的选择,依旧和气友善的摆渡,“只是头上多了一朵小白花”,让读者被茶峒人民的坚韧、勇敢所钦佩,甚至是产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在经过重重打击中依旧勇敢保持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在阅读小说中,正是这种健康的人生形式给了读者一味心灵鸡汤。

在这两个爱情故事中,故事情节被作者刻意的淡化,留给读者很大的相信空间。就算是悲剧结局,人们依旧被那片山水中的景色、人民所着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6的结局,也留给人们一声叹息,一份美丽的憧憬。

(二)浓浓亲情

作品中除了美丽的爱情故事,每个人物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首先是老船夫对翠翠母亲以及翠翠的爱。翠翠母亲“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父亲知道后“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7在翠翠母亲去世后,老船夫又自然而然的抚养起这个遗孤。他会很快乐的吹竖笛给翠翠听;在节日时候放下撑了一辈子的渡船陪孙女去城里热闹,即使放心不下渡船,也会催促翠翠去城里玩玩;在发现翠翠对傩送的心思后,会为翠翠的婚事张罗奔走······这些点点小事,都是寄托了这位七十岁老人对翠翠的浓浓爱意,他不忍心翠翠受到伤害,让她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养成了“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残忍是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8。就算是偶热谈起翠翠母亲,爷爷也从没有重言重语,反而是轻轻地给翠翠讲故事,说翠翠母亲的乖巧处、性格的强硬处,告诉翠翠在母亲和父亲的深情对歌中“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爷爷是保护翠翠的一棵大树,保护翠翠免受风雨雷电的伤害,同时还交予翠翠生存的方式养成了健康向上的性格。

翠翠是跟着爷爷长大,对爷爷的感情自然是不言而喻。在得知爷爷端午节时不和自己一起去城里看热闹,翠翠半撒娇半生气要爷爷要么两人一起去,要么两人一起守船。翠翠一向是最喜欢看热闹,连过渡的新娘吹打队经过,她都会追着目送他们越过山头。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做取舍—结果是亲情战胜了少年的好奇心。在爷爷去世时,翠翠毫不掩饰的放声大哭,在得知爷爷为自己做的许多事后,翠翠重新撑起渡船,仍旧保持了爷爷的坚韧、勇敢和善良,这正是爷爷教给她的也是爷爷所希望的。

爷爷用自己的爱包容、关爱着翠翠,让翠翠在自然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翠翠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爷爷,让人们看到一幅祖孙其乐融融的画面。

其次,天保和傩送间的兄弟之情,也让人感动。两兄弟在顺顺的教育下“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傲,不浮华,不倚势凌人”○9。天保在发现弟弟傩送也喜欢翠翠后,因为自己已经走了“马路”,为求公平,便要弟弟走“车路”——唱三年六个月的情歌。天保并没有传统社会的“长兄为父”架子,反而告诉傩送唱歌“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去吧,我不会拣马粪塞你

嘴巴的。”这话虽是粗糙,却表明了天保的态度——让命运去做选择,结果怎么样我都可以接受,绝不会因为翠翠选择了傩送而生气或者怨恨。傩送对待哥哥也是同样抱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大哥的懦弱或退让,他可以大胆的告知家人自己“不要碾坊要渡船”,却在两兄弟选择唱情歌示爱时,知道哥哥不擅长唱情歌,甚至提出代替哥哥,至于翠翠会在哪天答应,全由上天来安排。这两兄弟完全没有因为一个女子翻脸,甚至是影响他们的感情,相反,在公平竞争时完全看到了两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也正是因为这两兄弟的正直,才让人更深刻的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性美,让人在流逝时光中不得不思考一种大自然与生赋予的健康向上的人性美。

三、洋溢美的世外桃源

(一)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边城》里作者大段的描绘茶峒的美好风光,深情的讲述了那里的山、水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

“湘西是中国的西南僻地,历来以山深水恶、地脊民贫、多战乱、多匪患、多神秘而闻名于世。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阻隔,域外各种离奇故事荒诞传说繁衍不绝”○10。这些都给这个地方增添了神秘色彩,但是沈从文却用他的笔把湘西的美丽山水一点点勾勒出来,揭开了湘西的神秘面纱。

“茶峒地方凭山依水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而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11简单两句话就勾勒出小镇的布局,城墙—让茶峒人民远离社会的纷争,保持着真善美;酉水—让人民有着水一样的性情,活泼有活力而又真性情。沈从文是这样描绘他生长哺育了他将近二十年的河流——“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12就是这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哺育了几千民众,在这毫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靠山吃山,依水吃水,凭一把力气一点智慧在山里出没水里浮沉”,“人人古道热肠,勇敢上进,敬神守法”○13。

在那里,吊脚楼本身就是一个美丽风光,有着“南方最古老建筑之称”的吊脚楼竖立在水边,弯弯的屋檐勾向天空,木石构造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似乎就是在昭显一种原始力量和智慧。各家门口晾晒着衣服,屋檐下挂着各种腊肉或干货,屋角堆着垛垛柴火。妇女们在不远处的水边一面做事一面闲聊,孩子们或围着母亲打转或三五成群的打闹,男子们则在水中卖弄着一身力气。这明明就是一幅轻轻淡淡的山水画,包含了太多人们对自由安详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永远没有纷争,没有忧愁,人民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二)独具特色的湘西风情

在小说中独特的湘西风情也是让人着迷的地方:端午节在小溪中追鸭子的乐趣;中秋节小河边闪烁的狮子龙灯;就连提亲也有“马路”“车路”之分····这些都让读者睁着大眼睛幻想着那里。

端午节是茶峒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在那天妇女儿童都穿上新衣服,家里必定吃鱼吃肉,俨然一副喜气洋洋过春节的仗势。然后大家相约去看划龙船,赢了的有点小奖励,还会放五百响胜利的鞭炮。赛龙舟后是追鸭子比赛,活动一直进行到天黑才会结束。节日气氛浓厚,玩法繁多,多少年都是如此,人们因为过年过节就是算忙碌也是开心的。与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相比,茶峒生活似乎带着些

笨笨的传统,但也正是因为茶峒人对年节的重视,使得人们憧憬那里热闹的氛围,体会独特的风俗人情。

关于丧葬嫁娶的风俗,更是让人深入了解这片地方。老船夫去世,老道士绕着棺木边走边哼唱,是为了抚慰亡灵。儿女的婚嫁父母几乎不做主,而是任由孩子们的心意,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唱情歌或是上门提亲。这些都与现代生活方式不同,正是这份几千年来没有改变的方式,让人深深的着迷。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沈从文把《边城》中的每一个人,都让他融入到茶峒这个美丽宁静的环境中,他们在那里出生长大,在那里忙活生计,却没有受到一丝污染,对人永远是真挚热情。古往今来,妓女的地位地下,人们对她们也是厌恶的态度。但是在茶峒,妓女“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和轻视”○14。妓女仅仅是与水手、船夫职业的区别,并没高低贵贱之分。她们也重情重义,可以守等着一个心仪的水手不接待别的客人,他人对待她们也没有任何的冷眼恶语,每个人各尽其责,把日子过的自然美好。

船总顺顺在茶峒就是个有名的热心肠人,他公平公正,待人接物都是大方和善。知道翠翠家贫寒,它不仅没有有钱人的架子反而三番四次的邀请爷爷和翠翠来镇上看热闹,每次回去都会热情的送些东西给他们。就连天保的离世,他虽满心悲痛却并没有迁怒与祖孙俩,反而在知晓爷爷过世时,来回奔走送来棺木,担心翠翠无人照顾邀请翠翠去他家住,并且嫁给二老。这该是有怎样的胸怀!在那里,仿佛人性的美好远远高于生命中的伤害,爱心高于一切。还有杨马兵,他是个爱惜名誉骄傲的军人,年轻时又多少女孩对他动心,可他偏偏对翠翠母亲情有独钟,可是翠翠母亲却拒绝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心生怨恨,反而在爷爷去世时,安慰翠翠当起了照顾翠翠陪伴翠翠的责任。书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在困难时给予帮助。

无论是何种职业,家境如何,在茶峒生活永远都是和谐融洽的。可能这是沈从文一个虚构出来的人际交往关系,即便如此,这个美好的梦仍旧让人心生向往,并视为追求生活的最高境界。就像《桃花源记》里描绘的桃花源,并不是说那个地方有多么的繁华,而是那里环境优美,人与人和谐相处,生活的自由快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大自然给予了美丽的生存环境,教会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还赐予了所有美好的品性。

在地图上找不到一个名为“边城”的地方,可以说这个地方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故事确是实实在在的,它以作者家乡凤凰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赋予了种种美好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为了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15。毫无疑问,每一位品味过《边城》的读者,都为之折服,真善美在这里发挥到极致,几乎每一位读者都想亲临茶峒感受这份人性中的爱和美,而这也是作者的目的——人应该依旧保持着美好人性,无论怎样仍然有着追求爱追求美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2汪曾祺,又读<边城>[J],读书,1993

○3○4○6○7○8○9○11○12沈从文,沈从文集·边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5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M],上海良友出版社,1945.

○10○13陈非,民族品性的失落与重构——论沈从文湘西题材系列散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

○15沈从文,小说作者与读者[R],在西南联合大学师院国文会讲稿,1938.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 欧阳遇实验中学刘文玉(2016-9-19)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分析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感受边城那地方的美和小说的美。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剖析纯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久以前,因为一个故事,我去过一座城。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在那个城中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纪灯片显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边介绍展示风景或人物的图片,配背景音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①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②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③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织布机,都安静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⑤何时还能再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当我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我有再次去这座的冲动,是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庆幸的是,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沈从文先生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诗意的远方——边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连城,品味边城之美。(板书:边城,沈从文,边城之美) 二、分析鉴赏

《边城》教案

边城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文章的情节结构特点。 2、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水墨湘西的风景美和古朴淳厚的风俗美。 3、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4、结合人性美的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含蓄的心理刻画,体会其所展现出的翠翠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计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看<<边城>>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语: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也就是存在于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如果有机会,同学们以后可以去领略一下湘西风情。而画里的湘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一睹画中湘西的风采,进行一番心灵的旅程,寻找美的真谛。那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那么今天,我们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作者介绍: 向同学们介绍本课作者:沈从文,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 者,湖南凤凰人,著有小说、散文、文论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贵生》、《三三》。中篇《边城》。长篇《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暖。他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

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风情画于一炉,展示了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文章语言质 朴。沈从文先生在下半生致力于文物的研究工作,他所作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深远。这或许是一种奇怪的现象,由文学转而研究文物,算是一种“种瓜得豆”的现象吧。 三、“边城”题解 在学生了解了沈从文先生后,让学生看课文。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小说《边城》的一部分,是第三到第六节。请学生再默读一遍课文第一节。学生已经看过电影了,让他们结合电影所看到的与课文所写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作者把这座小城称为“边城”? 明确:“边城”是指边地的小镇,是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开篇第一段点明。这一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似乎就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点明了边城环境僻远,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了边城之“边”。 沈从文先生所处的时代,本来国家衰落危亡,人民挣扎于苦难之中。当时中国几个大城市正在沦陷,然而小城人民却安居乐业。由此课看出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 文中第二段还说到,“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他们的习俗保留相对完好,并没有遭受当时苦难的破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称“边城”的原因。 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了城里的庸俗、市侩的风气后,转而描写这个未受现代物质文明腐蚀的小城。可以说,作者是在描写“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 四、情节梳理 这里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坚守着一份安静与和谐。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看了电影了,也看了课本了,问学生有没发现有一个节日是经常被描写的,是什么节日?(明确:端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教学要点: 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 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 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简介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 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自己阅读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典型发言,教师可作点拔。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 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 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 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 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 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动脑筋,自 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 情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 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 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 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 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情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novel of the Xiangxi"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shows us the border town of unique local flavor, but also we played a beautiful human nature. Works by writ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the love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neighbourhood mutual love, the old boatman on the work of their own work and to transition the generous to show human nature beauty, highlight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 is good and p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ideal life pursuit. 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边城》描写了一副民生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边城—茶峒。那里位于湘川黔二省交界处,在茶峒白塔下有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纯美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为来往船客摆渡。再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因与外公失散,幸得当地船总顺顺的二

《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696107.html, 《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分析 作者:谢宸琪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07期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并且也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具有较高价值。在《边城》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探讨的就是湘西人们的人性美,并且描绘出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然而《边城》中的人性美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主要就《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局限性 《边城》属于近现代文学史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并且具备较高社会价值,因而对这部作品较好地理解及赏析也就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在《边城》这一作品的理解及赏析中,不但要注意所描绘的美好详细途径,更重要的是应当注重其人性美,这也是该作品的重要内涵,在对其人性美的分析中,应当辩证对待,不但要注意其优良性,同时也应当注重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及分析作品,提升自身鉴赏能力。 一、《边城》中过于理想化人性美 在《边城》这部作品中,其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就一定程度上而言有些类似现实版世外桃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世外桃源,因而在《边城》中所表现的人性也就过于理想化。实际上,对于任何区域人性而言,其均具有多元化特点,即便在湘西这种民风较淳朴的小镇,由于不同人的生活经历及生活环境存在差异,不同人的人性也必然会存在差异,不可能每个人均能够表现出美好人性,同时,由于社会环境是复杂的,《边城》中所描述事件即便在真实生活中发生,不同人的表现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就作品整体上而言,作品中所有人物基本上都体现出善良人性,在整个作品中作者并未塑造出任何一个心理复杂的人物形象,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基本上不会存在的,所以,在《边城》整部作品中作者对人性的描写过于理想化。 二、不健全及不独立人格 在《边城》这部作品中,关于人性的描写方面,存在的最大的一个局限性就是人物性格不健全,不独立。在作品中,作者写到天保与傩送均喜欢翠翠,而天保最终选择退出,天保在伤心之余而离开家乡,没想到却因而丢掉性命,这件事虽然能够充分体现出天保心地善良,然而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天保性格上的不健全。天保作为一个青年,应当积极考虑自身未来,应当积极规划自身今后发展,并且要努力为之奋斗,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全部内容,天保未能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好处理,一方面天保由于善良而对弟弟承让,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教学要点: 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 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简介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

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李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的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房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房,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先自己阅读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典型发言,教师可作点拔。

边城的人性美分析教案

《边城》的人性美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翠翠、祖父、傩送、船总顺顺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人性美,教学难点是通过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由此触及到她的爱情悲剧,展开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哪位去过湘西凤凰的?去过的同学,请你用非常简短的话评价一下凤凰给你的感受(美,自然美、人性人情美)。虽然有很多人没有去过凤凰,但都认为她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凤凰的美,我想我们可以从宋祖英的歌中听到;从黄永玉大师的画中看到;更可以从沈从文先生的书中体味到。无论是宋祖英的歌,还是沈从文先生的书,所表现出凤凰这个边远小城的最重要的美无疑是人性的美。 那么,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边城》,来探究边城人们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 多媒体显示课题: 探究《边城》中所揭示的人性美 (二)分析《边城》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沈从文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接下

来,就让我们首先来分析边城这座神庙里到底供奉着怎样的人性? 我们要分析《边城》所揭示的人性,首先要分析的人物是谁?(自然带出翠翠),那么我们接下来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 1、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 提问:同学们说说,翠翠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探讨:同学们会说出翠翠的各种性格特征,可提问,翠翠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能反映此性格特征的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入手。 明确: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聪明、美丽、善良、乖巧、纯朴。(多 媒体显示)教师补充: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我们在分析了翠翠这个主人公之后,大家想想,根据课文节选的部分,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是谁?对,翠翠的爷爷。 2、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多媒体显示) 提问:同学们说说,爷爷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探讨:同学们会说出爷爷的各种性格特征,可提问,爷爷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能反映此性格特征的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入手;要注意课后练习的第二题。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

边城教案及教学反思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性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文章是如何通过“情窦初开”去展现“人性之美”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在这美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 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师:故事很美吧?可这个故事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 师: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到“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我们却为什么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情窦初开”一般要跟什么有关系? (年龄、地点、对象、环境) (教师提示获总结:可以用这句话来表示“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就像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边城美景图片展示,请同学们概括: [参考]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这里的人一样。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板书风景美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 文本重点写了哪个民俗?这个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参考]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吃鱼吃肉、放鞭炮、包尖角粽子。 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板书风俗美 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 (学生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引导学生读P14P15页,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

《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 时间: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班级:普师三(1)班 执教者:刘从奇 一、文本概说 本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的体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的小说,对小说阅读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2 师范学生普遍文学阅读量不大,对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边城》全文和沈从文其他文学作品。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 教学要点:  1、(主)分析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人性美  2、(次)分析本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导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

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苗族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一、 简介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动是:  “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二、简介《边城》的情节: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

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 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 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 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 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 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 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 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 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 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 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 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 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 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 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 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 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 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 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 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 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 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 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赏析文中表现的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与人性美。重点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2.深入认识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分析和理解文章的牧歌内涵及主题。 3.学习文中善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和多用心理描写这一表现手段来刻画塑造人物的行文方法。 【教学思考】本文文字唯美,对教案的内容和教学语言要求较高。不惟如此,本文的教学难度更在于文本选择的节数。本文只节选了《边城》第三至六节,略去了不少边城美丽的景物描写文字,这对边城自然环境的“唯美”解读是个削弱。而且故事情节没有中间过程人物的命运悲剧,也没有忧伤的故事结局,所以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承袭悲凉的人生命运的忧伤基调没有表现,故小说主题的理解只应定在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以及文章的“牧歌”这一主题。另外,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延展节选以外的情节,以便于在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上有所深化。 【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 1.教师用屏幕投出: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在湖南湘西,有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凤凰小城,因其偏远,被称之为“边城”。千百年来一直是“深闺无人识”,后因一部小说《边城》名满天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 2.投影(或请同学介绍一下“沈从文”这个人)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诞生于凤凰古城。14岁投身行伍。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1923年寻新文学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因湘西土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了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住在冰冷的小屋,没钱,没棉衣,靠微薄的稿酬勉强度日。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并经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朱光潜等人扶持,这个乡下人最终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这终使沈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众多著作中,《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边城》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被十多个国家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教师补充:江青,权势通天,目中无人,傲慢至极,但她晚年回忆说:在我所有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1.教师介绍 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边城》、《长河》等小说营造他所谓的“湘西世界”。这些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湘西人物形象。特别是《边城》,就像一首长长的诗篇,氤氲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深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古城,汤汤沱江连着绵绵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清风白云下面是遗世独立、安静生活的“五百余苗寨”。之所以刻意营造“湘西世界”,他

《边城》人物赏析

人物赏析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边城》教案

边城 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