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识别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_张运
- 格式:ppt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66
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王聪霞;张岩【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37)3【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常见类型,而易损斑块容易发生破裂,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本文总结了易损斑块的无创检测和有创检测的方法,同时归纳了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研究,为易损斑块的检出提供综合的依据。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arteriosclerosis.Vulnerable plaque is prone to rupture. Coronary vulnerable plaque rupture ca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This paper summarizes 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invasive detec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as well as research on serological indexes of vulnerable plaque.It may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basis for detecting vulnerable plaque.【总页数】6页(P307-312)【作者】王聪霞;张岩【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相关文献】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J], 王艳阳;杨耀国;陈忠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像评价研究进展 [J], 付希英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循环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任金锐;杨耀国;陈忠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J], 陈志鹏;蔡晶;乔彤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相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J], 陈悦;刘蓉;董芝芝;赵秋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一、《共识》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如能在疾病的早期识别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进一步降低ASCVD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采用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分可以很好地估计人群水平的风险,但在预测个体风险时往往不够准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影像学的进展使得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识别斑块的组分和形态,基于斑块筛查和管理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们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学说[2],脂质浸润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 B)的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
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过多的LDL‐C沉积会诱发产生更多的凋亡细胞[3],巨噬细胞虽然可以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但在超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后,斑块会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则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失稳定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LDL‐C 在受损动脉壁中积累而形成斑块[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变因素:年龄、遗传、种族与性别等➤可变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与超重、心理因素、缺乏运动与炎症等LDL‐C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强的可改变危险因素。
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今日看点据统计,全球1900多万人经历突发性心脏事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
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没有先兆, 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是突发心脏事件的罪魁祸首,而事实上,新近的研究表明,那些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才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并引发猝死的更重要的原因。
因而,针对易损斑块的治疗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石性的治疗。
如何定义易损斑块最早人们用“罪犯斑块”来描述诱发事件的斑块,这是一种“责任”定义,忽略了发病机制。
后来有研究者开始探索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演变为急性心脏事件的机制,并在上世纪80年代用“斑块破裂”来描述这一机制。
之后,才用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来描述作为急性冠脉事件潜在病因的有破裂倾向的斑块。
与易损斑块一起被提出的还有“易损血液”,“易损病人”,“易损心肌”等概念。
回顾性尸检系列报告提示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可由七类病理基础引起,如易破裂斑块,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及巨噬细胞浸润;易糜烂斑块——富含平滑肌细胞的斑块内有蛋白多糖基质;继发于血管滋养管泄漏的斑块内出血;慢性狭窄性斑块伴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及偏心性狭窄等。
在易损斑块的影响因素中,血管扩张性重构是新近发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管重构有两种类型:阳性重构(扩张性重构)和阴性重构(压缩性重构)。
通常以重构比率的大小来定义重构类型。
重构比率为病变区外弹力膜面积与近端参考段外弹力膜面积的比值。
如果重构比率>1.05定义为阳性重构(扩张性重构)。
重构比率<0.95定义为阴性重构(压缩性重构)。
有研究显示,扩张性重构与斑块不稳定有关。
该研究对88个死于冠脉疾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尸检,共发现108个斑块,计算这些斑块的重构比率,并评估斑块脂质核心含量和巨噬细胞计数。
结果显示,阳性重构的斑块脂质核心含量更大,巨噬细胞计数更多,提示斑块更不稳定。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一、A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西医对AS 病因的认识AS 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AS 发生和进展。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AS 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性别和年龄间存在交互作用。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 岁,女性<65 岁),近亲患AS 几率明显增高。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某些疾病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加速AS 发生。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和饮酒是AS 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久坐及缺乏运动会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睡眠质量差、时间不足与亚临床AS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血压病、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增加AS 的风险。
此外超重和肥胖,感染(包括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牙周微生物以及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血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高水平,体内储存铁增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过高,高尿酸水平,睾酮减少等因素也与AS 发病相关。
2.西医发病机制AS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 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在AS 的起始期,动脉局部血流紊乱导致内膜破裂,影响内皮细胞功能,LDL-C 在动脉内膜沉积,激发炎症反应;在AS 的进展期,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和增殖,同时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可能经历细胞死亡、凋亡,构成AS 斑块的坏死核心。
在AS 的复合期,AS 斑块有钙盐沉着,AS 不稳定斑块破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持续性和闭塞性血栓可引发缺血性损伤,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中风。
从调整阴阳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张敏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1(31)10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属本虚标实,本虚即阳虚、阴虚,标实即寒凝、痰浊、瘀血、瘀毒。
若心阳不足,则阴寒之邪乘虚而入,痹阻胸阳,使经脉挛急,气血瘀阻;心阳须以阴为体,若体阴不足,则又反制心阳之用。
故惟有心阳温煦、推动以及心阴滋润、充盈,阴阳既济、平衡协调,方可心有所主。
【总页数】2页(P1092-1093)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调整阴阳;阳虚;阴虚;瘀毒
【作者】张敏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TLR3激动剂poly( I∶C)对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J], 耿瑞丽;杨朝菊;霍丽静;高伟;帖彦清
2.Th17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和斑块破裂的影响研究 [J], 杨玉媛;刘有旺;李腾;张晓东;姚梦园;宋泮泮;李雅林
3.心脑血脉宁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内血肿、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的
影响分析 [J], 杨红庆;梅换明;杜小琴;姜文锡
4.从\"毒损脉络\"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J], 王可彬;马莲;吴圣贤
5.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易损患者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力霉素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仲琳;张运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
【年(卷),期】2004(025)004
【摘要】强力霉素作为四环素族抗生素,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挥的作用非其抗炎特性,而以非特异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来稳定斑块.
【总页数】3页(P275-277)
【作者】仲琳;张运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R978.1+4
【相关文献】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J], 李飞虹;尚茹茹;张锦;吕淑萍;王兴兴;文仙仙;刘晓红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J], 潘俊杰
3.伐瑞拉地在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J], 范存静;邱敬涛;张晓光;卢学峰
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J], 李晶
5.AT1受体在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 李天翔; 祝志波; 郝祥宇; 郭建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干预治疗进展2010年07月29日18:42来源:好医生网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对易损斑块以及易损患者(vulnerable patients)的早期准确识别以及积极干预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上,诊断多采用血清学指标以及无创性诊断技术如多层CT、体表超声、内皮功能的检测等。
二级预防上主要集中在易损斑块以及易损患者的识别和治疗上。
1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1.1 易损斑块、易损患者的概念“易损斑块”已经成为不稳定斑块的较为严格的术语。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1]。
“高危斑块”、“危险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是可以接受但不推荐的术语。
“软斑块”、“无钙化斑块”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IV型斑块”是不能接受的术语,建议不再采用。
虽然缺乏心血管事件的前瞻性研究证据,但研究者通过对罪犯斑块的回顾性病理学分析,仍然发现了易损斑块的多种病理类型:(1)易于破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脂核增大、纤维帽变薄、巨噬细胞浸润;(2)已破裂或愈合中的易损斑块:表现为血栓形成和早期机化以及管腔的部分阻塞;(3)易于糜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内皮功能严重不良、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和蛋白聚糖基质增多以及斑块表面的血小板聚集;(4)已糜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第3型的特征以及非阻塞性斑块表面的纤维蛋白性血栓;(5)斑块内出血的易损斑块:表现为完整的纤维帽、继发于血管再生或血管滋养管渗血的斑块内出血;(6)伴有钙化结节的易损斑块:表现为斑块内的钙化结节突入管腔;(7)严重狭窄的易损斑块:表现为管腔偏心、严重钙化和包含陈旧性血栓的慢性狭窄斑块。
研究发现易损斑块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发炎的”薄帽的纤维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 TCFA),约占60%~70%。
另外30%~40%为蛋白多糖丰富的糜烂斑块,多发生于年轻女性。
[收稿日期]2016-03-20[修回日期]2016-04-30[作者简介]陈文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脏介入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秘书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分会委员。
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卫生厅课题一项。
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14篇。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E-mail 为chenwenqiang33@sina.com 。
[文章编号]1007-3949(2016)24-07-0649-08·专家论坛·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和检测技术陈文强,张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济南市250012)[专家简介]通讯作者张运,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 (FACC )、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荣誉Fellow (FASE )、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 (FESC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现任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任亚太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科技进步奖内科学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担任Nature Review Cardiology 、JACC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Heart 等6种SCI 收录杂志的国际编委、《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等国内20多个杂志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常务编委或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是动脉粥样硬化,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迄今发表SCI 收录论文29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N Engl J Med (IF 54.42)、Lancet (IF 36.427)、JAMA (IF 30.387)、Nat Med (IF 26.441)、Pharmacol Rev (IF 22.114)、Cell Metab (IF 17.551)、JACC (IF 13.71)、Eur Heart J (IF 11.991)、PNAS (IF 10.583)、Diabetes (IF 8.661)、Autophagy (IF 8.503)、ATVB (IF 6.986)等国际高水平的杂志。
(完整版)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解读“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于2013年2月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是专门针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诊治的建议,内容包括CAD发病特点、诊断、高危因素评估和处理、抗血栓治疗、血管重建术的适应症等。
在此,就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1 CAD的定义、发病特点CAD是指颈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病变程度分4级:<50%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
CAD 可由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或有创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
CAD 是脑卒中和TIA 的重要原因,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15%~20%,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CAD 患者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及死亡的风险均会增加。
2 病理生理特点CAD 的病理表现与其他部位血管粥样硬化相似。
通常斑块易形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斑块的体积增大、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与TIA 及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3 CAD的临床表现CA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无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TIA 或缺血性脑卒中或眼部缺血综合征发生。
体检可在颈部闻及血管杂音,但严重狭窄患者会检测不到杂音。
听诊的部位应在锁骨上窝、下颌角水平胸锁乳头肌内缘。
由于CAD常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并存,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相关体征以免遗漏。
4 CAD的辅助检查4.1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和肌酐等血液生化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等。
主要目的是对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评估,以及作为预防性治疗的观察指标。
4.2 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与血管造影相比,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85%~90%。
超声检查适用于下列人群:脑卒中高危人群;冠心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头晕或发作性黑朦患者;大脑半球性TIA患者;颈动脉有杂音的患者;CAD 患者的随访;CAD 患者血管重建术的评估。
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高月花;张梅;张运;张园园;李继福;陈玉国;李贵双;董玉江;李贵华【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00(016)010【摘要】目的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
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
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
结果颈动脉斑块和股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1.5%,65%和84.6%;随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IMT均增加。
左股动脉较右股动脉粥样硬化更能有效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结论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总页数】3页(P813-815)【作者】高月花;张梅;张运;张园园;李继福;陈玉国;李贵双;董玉江;李贵华【作者单位】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济南 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R543【相关文献】1.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J], 李永超;赵月;赵瑞革;英海荣2.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同型半胱氨酸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 雷蔚3.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J], 段胜稳4.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氧化应激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J], 孙惠娴;沈茜煜;张康振;王丽;王玥;高伟5.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J], 李永超; 赵月; 赵瑞革; 英海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综述: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曹亦宾【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源于冠状动脉研究的易损斑块概念适用于脑血管床,尤其是颅外段脑动脉。
大多数颅外段或颅内段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是由易损/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栓塞所致的。
易损斑块的病理形态特征为影像学评估提供了多个潜在的目标。
因此,对于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利用血管壁和斑块成像技术识别潜在的脑血管易损斑块将有助于预测患者的卒中风险和指导治疗选择,同时还有助于研究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史,提高缺血性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水平。
目前,冠状动脉和颅外段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但是颅内动脉易损斑块成像尚处在起步阶段。
随着关于颅内外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和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关关系的研究的深入以及正在开发中的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测在未来几年内也将会成为临床上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卒中风险和治疗选择的重要工具。
基于上述情况,本刊组织了这期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专题文章,旨在向读者介绍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病理和影像学特征,回顾国内外关于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有利于我们在未来更好地开展关于颅内外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测和干预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1页(P242-242)【作者】曹亦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隔药饼灸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综述 [J], 杨俊;岳增辉;谢涛;胡岗珠2.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 [J], 曹亦宾3.Th17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和斑块破裂的影响研究 [J], 杨玉媛;刘有旺;李腾;张晓东;姚梦园;宋泮泮;李雅林4.缺血性卒中患者IL-2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J], 高媛雪; 徐志昊; 李建刚; 鱼海; 张建军5.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易损患者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