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就是将矿粉、熔剂和燃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加,均匀的混合,借助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部分原料熔化或软化,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并形成一定量的液相,在冷却时相互粘结成块的过程。

一、烧结过程的基本原理

近代烧结生产是一种抽风烧结过程,将矿粉、燃料、熔剂等配以适量的水分,铺在烧结机的炉篦上,点火后用一定负压抽风,使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正在烧结过程的台车进行断面分析,发现沿料层高度由上向下有五个带,分别为烧结矿带、燃烧带、预热带、干燥带和过湿带。

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带式抽风烧结,代表性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1、烧结五带的特征

(1)烧结矿带

在点燃后的烧结料中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的作用下,混合料熔融成液相,随着高负压抽风作用和燃烧层的下移,导致冷空气从烧结矿带通过,物料温度逐渐降低,熔融的液相被冷却凝固成网孔状的固体,这就是烧结矿带。

此带主要反应是液相凝结、矿物析晶、预热空气,此带表层强度较差,一般是返矿的主要来源。

(2)燃烧带

该带温度可达1350~1600度,此处混合料软化、熔融及液相生成,发生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该层厚度为15~50mm。此

精矿富矿粉

高炉灰轧钢皮

石灰石白云石

碎焦无烟煤

图3—1 烧结生产一般工艺流程图

带对烧结产量及质量影响很大。该带过宽会影响料层透气性,导致产量低。该带过窄,烧结温度低,液相量不足,烧结矿粘结不好,导致烧结矿强度低。燃烧带宽窄主要受物料特性、燃料粒度及抽风量的影响。

(3)预热带

该带主要使下部料层加热到燃料的着火温度。一般温度为400~800度。

该带主要反应是烧结料中的结晶水及部分碳酸盐、硫酸盐分解,磁铁矿进行还原以及组分间的固相反应等。

(4)干燥带

烧结料的热废气从预热带进入下层,迅速将烧结料加热到100℃以上,因此该带主要是水分的激烈蒸发。

(5)过湿带

从烧结料点火开始,物料中的水分就开始转移到气流中去。含有水蒸气的废气经过料层冷却后,废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致使其中水蒸气冷凝,这部分烧结料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了物料的原始水分,出现了过湿现象,这一区域成为过湿带。

该带严重影响了烧结料的透气性,破坏已造好混合料小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预热混合料。

图3—2 烧结过程各层反应示意图

2、烧结过程分层原因

带式烧结机有明显的分层性,如图3—2所示。抽风烧结过程的这种分层性,是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的特点所决定的。烧结料中的燃料点燃之后,随抽入的空气继续燃烧,于是料层的表面形成了燃烧层,当这一层的燃料燃烧完毕后,下部料层中的燃料继续燃烧,于是燃烧层向下移动,而其上部形成了烧结矿层。燃烧层产生的高温废气进入燃烧层以下的料层之后,很快将热量传递给烧结料,使料温急剧上升。随着温度的升高,到100℃以上,首先出现混合料中的水分蒸发,达到300~400℃,水分蒸发完毕,继续升高到800℃,混合料中的燃料着火。这样,燃烧层下部形成了100~400℃之间以水分蒸发为主的干燥层和400~800℃之间的预热层。实际上,干燥层和预热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也有统称为干燥—预热层的。高温废气将热量传递给混合料使之干燥和预热之后,进入干燥层以下的料层,当温度下降到水蒸气的露点(大约60℃)以下时,在干燥层中蒸发进入废气的水分在这里重新凝结,形成了过湿层。随着烧结过程的进行,燃烧层、预热层和干燥层逐渐下移,烧结矿层逐渐扩大,湿料层逐渐减小,最后全部烧结料变为烧结矿层。

3、烧结料层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对烧结生产的影响

烧结矿层在料层的最上部,抽入的空气首先要穿过烧结矿层,而烧结矿层中已无燃料的燃烧,所以被抽入的空气所冷却,发生熔融矿物的结晶和新相的形成过程,并将自身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称为自动蓄热作用)。由于气流作用和来不及逸出的气泡及冷却时的体积收缩,熔融物冷却后成为多孔

状块矿,使料层透气性增加,负压降低。在与空气接触的烧结矿表面层,还可能发生低价氧化物的再氧化反应。

燃烧层主要是固体燃料的燃烧,引起料层温度的升高和液相的生成。燃烧层的温度高达1350~1600℃,超过了烧结料的软化和熔化温度,为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使烧结料粘结成块创造了条件。此外,燃烧层内还发生碳酸盐和硫酸盐的分解,磁铁矿的氧化、赤铁矿的热分解以及在固体燃料颗粒的周围高价氧化物的还原等反应。由于燃烧层内存在大量液相粘结物,气体通过料层的阻力增加,透气性变坏,不利于提高产量,因此,生产中要求燃烧层的厚度不要太大,一般在15~50mm之间。

干燥层中主要发生水分的蒸发。由于烧结过程的气流速度很快,烧结料又是细粒散料,所以,烧结料温度能迅速提高,在一个很窄的区域(13~30mm)内完成干燥过程。在预热层中,水分蒸发完毕,干料温度继续升高,达到着火温度(800℃左右)。此层内发生部分碳酸盐的分解、硫酸盐的分解和磁铁矿的局部氧化,以及烧结料各成分之间的固相反应。干燥和预热层中,由于升温速度过快,料球易受破坏,恶化料层透气性。

在过湿层中,由于重新凝结的水分充塞于烧结料颗粒之间,使气流通过的阻力增加,同时,由于水分过多,超过混合料的原始水分,严重时使物料成泥泞状,严重降低料层透气性,大大降低烧结速度。粒度愈细和吸水性差的物料,这种现象愈明显。

燃烧层对烧结的影响:

燃烧层是烧结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主要对此层对烧结生产的影响做详细的叙述。

燃烧层是烧结料层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因此也称高温区。高

温区温度水平和厚度对烧结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

首先,高温区移动速度,即垂直燃烧速度,是决定烧结矿产量的主要因素。产量同垂直烧结速度成正比关系,而垂直烧结速度和风速成0.77~1.05次方的关系。因此,增加风速即可提高垂直烧结速度,提高产量。但垂直烧结速度也不能过快,过快会引起烧结矿强度下降,成品率低。混合料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好,粒度小,以及吸热反应发展,都能增加混合料从废气中吸热的能力,从而使烧结速度减小,降低烧结矿产量。而适当增加混合料的水分和溶剂用量时,由于改善了烧结料层的透气性,有利于提高烧结速度。

其次,高温区温度高,生成的液相多,可以提高烧结矿强度,但温度过高会造成过溶现象,降低烧结矿的还原性,同时,液相过多,增加气流阻力,降低烧结速度,影响产量。

最后,高温区厚度过大,也会增加气流阻力,降低烧结速度,但厚度过小,又不能保证各种高温反应所必需的时间,影响烧结矿质量。因此,必须有一个合适的高温区温度和厚度,才能使烧结生产过程得到改善。

二、烧结生产的意义

1、烧结生产是一种人造富矿的生产过程,由于有了这种造块方法,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贫矿便可以通过选矿和烧结后成为能满足高炉冶炼要求的优质人造富矿,从而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力的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

2、烧结过程中可以利用富矿粉、高炉炉尘、转炉炉尘、轧钢皮、硫酸渣等其他钢铁及化工工业的若干废料,使这些废料得到有效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3、经过烧结生产制成的烧结矿,与天然矿相比,粒度合适,还原性和软化性好,成分稳定,造渣性能良好,保证了高炉生产的顺行。尤其是烧结料中配入一定数量的熔剂后生产的自熔性或熔剂性烧结矿,可使高炉冶炼少加或不加石灰石,降低炉内消耗,从而改善高炉生产指标。

4、烧结过程可以除去80~90%的S、F、As等有害杂质,大大减轻了高炉冶炼过程中的脱硫任务,提高了生铁质量。

三、烧结生产操作中几种主要的操作方法

1、“稳定水碳”操作

“稳定水碳”操作是稳定烧结与冷却过程的条件。

(1)烧结料含碳量由料层高低与返矿量大小而定,一般控制在3%左右,一定时期因受原料成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含碳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

(2)随时通过出点火器的台车情况,风箱与总管负压、废气温度、机尾断面情况判断烧结料的含碳量。

a.台车出点火器后3—4米不变色;风箱与总管负压升高;机尾断面燃烧带过宽;机尾断面出现大孔薄壁或石头结构,均说明烧结料含碳量(燃料配比)高。

b.台车出点火器后料面立即变色、有浮灰;风箱与总管压力降低;风箱与总管废气温度降低;机尾断面结构松散;返矿量增加,均说明烧结料含碳量(燃料配比)低。

(3)接班后,含碳物料配比变化大于0.5时,均要进行烧结料含碳量与燃料配比的计算,并做好记录。

(4)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与计算的燃料配比,确定与调整燃料配比。

(5)发现烧结料含碳量发生变化,立即查明原因,及时调整燃料配比,在新料未到烧结机前,应进行相应的烧结机操作调整。

a.燃料配比高或燃料多时,适当提高烧结料水分,降低点火温度,并优先考虑减料层厚度,后降低机速。

b.燃料配比低或燃料量少时,烧结料水分控制在下限,适当提高料层厚度与点火温度,降低机速。

(6)布料前混合料的水分应控制在7.5或更高一些。

(7)水分适宜的烧结料,台车料面平整、点火火焰不外喷、机尾断面整齐;水分过小时,台车料面不平整、料层厚度自动加厚、严重时点火火焰外喷、料面点火不好、负压升高。水分过大时,台车料面有拉沟,料层厚度自动减薄,严重时有空台车,料面点火不好,负压升高、机尾断面松散、窝料有花脸;

(8)发现水分异常,立即与球盘联系,并采取以下操作。

a.水分偏大时,适当提高点火温度、降低机速,上述操作无效时,适当降低料层厚度。

b.水分偏小时,适当降低点火温度。

2、“合理用风”操作

合理用风就是使烧结机冷却过程的风量沿台车宽度分布要均匀一致,在整个烧结过程中,烧结机头部应少用风,以免混合料过早的被压实影响透气性,中间处风量要大,可增加垂直烧结速度,机尾风量也应适当减小,防止烧坏台车篦条。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铺底料厚度沿台车宽度要均匀一致,不许无铺底料操作。发现亏料,立即与矿槽联系,调整铺底料给料量,无铺底料时,立即停机,向上级汇报。

(2)泥辊闸门开口度要一致,台车料面要平整,台车两侧要铺严,且略高于中部。不准拉沟、亏料、空台车,发现局部亏料、空台车,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出现空台车要及时关闭风箱闸门。

(3)随时破坏台车料面因收缩产生的裂缝。

3、“低碳厚料”操作

“低碳厚料”操作是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的有效措施。(1)严格控制球盘操作,保证混合料球的粒度,提高料层透气性,从而提高料层厚度,增加产量。

(2)控制好燃料配比,料层越高,配比越低。

(3)要保证松料器的正常使用,尽可能的发挥其效应。

对松料器的要求:

a.松料器要完整良好。

b.利用停机时间,清理松料器上面的积料。

当烧结料粒度、料温、水分、固定碳等影响透气性的因素波动不大时,应采取固定料层厚度,调整其他的操作方法。

4、“烧透冷好”操作

“烧透冷好”操作是烧结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出优质烧结矿的有力保证。

(1)根据生产过程的主要参数(废气温度和负压等),准确判断烧结终点与冷却终点。

(2)220M2烧结机烧结终点应控制在22号风箱,为确保冷却效果和烧结质量,烧结终点不许后移超过22号风箱。

(3)热烟道废气温度应控制在80~150度的范围内,烟道温度适当增高有利于主抽风机的正常使用。

(4)严格控制环冷机机速,保证环冷机料层均匀分布在台车上,不允许出堆和空挡。

(5)保证环冷机风箱畅通,放灰要及时有效。

(6)要保证环冷机上料层具有一定的高度,一般应保持多半台车的料,这样才能压住风,最大限度提高风的利用率。

(7)机速调整应缓慢进行,不可过急。每次调整幅度一般不超过0.2m/min ,两次调整的间隔时间不得小于30min 。

(8)正常生产时,使用集中连锁操作,集中连锁发生故障时,使用局部连锁操作。非连锁操作一般在试车时使用。

四、烧结生产中的技术经济指标

较为常用的烧结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有:

1、烧结机台时产量:每台烧结机每小时生产的烧结矿数量叫烧结机台时产量。

烧结机台时产量=)(台,烧结机实际作业时间

烧结机生产总量h t / 烧结机台时产量还可按下式计算:

q=60K γC BL 或q=60K γC BhV

式中q ——烧结机台时产量,t/(台·h)。

K ——烧结矿成品率,一般为70~80%。

γ——烧结矿堆密度,一般取1.5—1.9t/m 3。

C ——垂直燃烧速度,m / min 。

B ——烧结机宽度,m 。

L ——烧结机长度,m 。

h ——烧结料层高度,m 。

V ——烧结机台车移动速度,m / min 。

2、烧结机利用系数:烧结机每平方米烧结面积上每小时内生产的

成品烧结矿量叫做烧结机利用系数。

η=F

q

η——烧结机利用系数,t/(m 2·h);

q ——烧结机台时产量,t/(台·h);

F ——烧结机有效烧结面积,m 2;

3、烧结矿成品率:烧结矿经机尾筛分后,筛上为成品烧结矿,筛

下为返矿,成品烧结矿与成品烧结矿加返矿的

总量之比为成品率。

成品率=%100?+返矿成品矿成品矿 4、烧成率:烧成量(即成品矿加返矿)与混合料总量之比为烧成

率。

烧成率=%100?+混合料总量

返矿成品矿 5、烧结机日历作业率:

烧结机日历作业率=%10024

??年日历天数烧结机年开动小时总数 6、单位烧结矿电能消耗:两种表示方法

a.用烧结作业区总电耗与成品烧结矿总量之比表示;

b.用抽风机所耗电能与成品烧结矿总量之比表示:

U =Q

W 式中:U ——单位烧结矿电能消耗,kW ·h/t ;

W ——烧结作业区总电耗或抽风机电耗,kW ·h ;

Q ——成品烧结矿总量,t 。

7、抽风机轴功率: N=2

160102ηη???QH 式中N ——抽风机功率,kW ;

Q ——抽风机抽风量,m 3/min ;

H ——抽风机负压,kg/m 2;

η1——抽风机空气效率,%;

η2——抽风机机械效率,%;

五、烧结铺底料的作用

烧结生产中,在铺混合料之前,先在烧结机台车的篦条上铺一层粒度较粗(6~10mm )的物料,这层粗料叫做铺底料(或叫床层)。一般用烧结返矿作铺底料,铺底料厚度为40mm 。

铺底料的作用:

1、避免烧结料直接与篦条接触,起到保护炉篦、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

2、可有效的阻挡大量粉末被抽风机抽入烟道,减少废气中的含尘量,从而减少除尘器的负担,延长抽风机转子的使用寿命。

3、防止烧结矿粘结篦条,使有效抽风面积保持不变,气流分布均匀,从而改善烧结过程的真空制度。

六、烧结机台车上的布料

布料是指将铺底料、混合料铺在烧结机台车上的操作。它是通过设在机头上的布料器来完成的。布料作业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使混合料粒度、化学成分和水分等在台车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保证烧结料沿台车宽度方向上具有均匀的透气性。

2、使混合料层表面平整,并具有一定的松散性,防止烧结料

在布料时产生堆积和受压。但本身松散度大、堆密度小的褐铁矿和锰矿石却需要往料面上施加一定的压力,适当压紧是有利的。

3、混合料沿高度方向上的分布应该是:由上而下粒度逐渐变粗,含碳量逐渐减少。这样有利于增加料层透气性和上下部烧结质量均匀。当然,通过布料这一点是难以实现的。

七、烧结矿的粉化及控制

1、烧结矿粉化的原因

在生产溶剂性烧结矿时,加入的灰石,与矿石中的SiO2发生作用,形成SiO2—CaO体系的化合物,其中正硅酸钙2CaO·SiO2(C2S)在烧结矿冷却时发生相变,晶格重新排列,自α—γ时体积膨胀12%,自β—γ时体积膨胀10%,从而使烧结矿发生破碎粉化。

2、抑制烧结矿粉化的措施

抑制烧结矿粉化的关键在于防止或减少C2S的破坏作用。

抑制C2S生成的措施有:

(1)在配料中加入一部分MgO,抑制C2S生成。

(2)配少量硼、磷、铬等元素以取代或填隙方式形成固溶体,增加C2S的稳定性。

(3)采用低碳大风量操作,烧结料层氧化性气氛强,生成Fe2O3+CaO CaO·Fe2O3,减少C2S量。

(4)减少白灰、燃料粒度,并加强混合过程,从而避免CaO和燃料在局部地区过分集中,还原气氛强,大量生成C2S。

(5)生产高碱度烧结矿

当烧结矿碱度提高时,剩余的CaO有助于生成3CaO·SiO2及铁酸钙,在铁酸钙中的3CaO·SiO2不超过20%时,铁酸钙可以稳

定β—C2S。

(6)加入少量Al2O3和Mn2O3,对β—C2S起稳定作用。

八、对烧结料进行预热的目的和方法

对烧结料进行预热的目的是使烧结料温度提高到烧结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以上,防止气流中的水气凝结,减轻或消除过湿层的不利影响。烧结过程中,上层烧结料中的水分蒸发进入气流中,到下部由于温度降低重新凝结成水,充塞于烧结料颗粒之间,影响料层透气性。如果把原始烧结料的温度提高到该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以上,则可以防止水气凝结,改善料层透气性,强化烧结过程。对于粒度细,比表面积大的烧结料,预热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细粒物料之间的通道空隙小,容易被冷凝水堵塞,所以细粒物料对过湿层的反应特别敏感。另外,湿容量小和成球性差的物料比湿容量大和成球性好的物料预热效果更加显著。

预热温度要超过烧结条件下的露点温度。烧结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一般在60℃左右,因此通过预热把原始烧结料的温度提高到65—70℃,就可以防止过湿现象,达到强化烧结的目的。

预热方法:

(1)用蒸汽预热:在二次混合机通入高压蒸汽提高料温。此法的优点是不仅提高了料温,而且又能进行混合料的润湿与水分调整,保持混合料水分稳定。另外,由于预热是在二次混合机内进行,预热后随即进行烧结,因此数量损失少。缺点是热量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单独用不经济,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比较合适。实践证明,使用230℃过热蒸汽,压力为(3—5)×105Pa时,可将料温由5—6℃提高到50—60℃。

(3)用生石灰预热:利用生石灰消化放热提高料温。此法的优点

是热量利用率高,操作条件稳定,缺点是大量使用生石灰给生产和操作带来种种困难。生石灰用量为6.5%时,可提高料温到50—60℃,基本能满足要求。

九、液相在烧结过程中的作用

烧结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是烧结料固结成块的基础。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作用下,固相反应中产生的低溶点化合物首先开始熔化,产生一定数量的液相,将其他未熔化的部分粘结起来,冷却后成为多孔质的块矿。因此,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液相数量是决定烧结矿的强度和成品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因为烧结矿的矿物相是液相在冷却过程中结晶的产物,所以,液相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烧结矿的矿物组成。液相数量除了受烧结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矿石种类、脉石成分、碱度、粒度等)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燃料用量。产生适量的液相,恰好能把全部烧结料粘结起来,使烧结矿具有足够的强度;又不致因液相数量过多而使烧结矿成为薄壁大孔结构,是烧结过程中控制燃料用量和液相数量的主要依据。如果燃料用量过多,会产生过溶现象,烧结矿氧化度会降低,微气孔减少,结构致密而发脆,大大降低烧结矿的还原性。如果燃料用量减少,则因烧结温度不够高,热量不足,产生液相数量少,烧结矿成品率会大大下降。因此,生产中正确掌握和准确控制液相的矿物组成和数量,是保证烧结矿质量和提高成品率的关键。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1-1 试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个阶段50年代前后: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其特点: 1、过程检测控制仪表采用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式仪表 2、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大多数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被控参数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4、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过程参数的稳定,消除或减少主要扰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5、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第二个阶段60年代来:大量采用气动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其特点: 1、过程控制仪表开始将各个单元划分为更小的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2、计算机系统开始运用于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方面为了特殊的工艺要求,相继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均匀控制、前馈控制、选择性控制) 4、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现代控制理论的得到了应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以来:现代过程控制的新阶段——计算机时代,其特点: 1、对全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应用计算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有了新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和开发和广泛应用 3、在线成分检测与数据处理的测量变送器的应用 4、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阶段80年代以后:飞跃的发展,其特点: 1、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过程控制的发展 2、过程控制的结构已称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远动控制中心 3、过程控制的概念更大的发展,包括先进的管理系统、调度和优化等。 1-2 与其它自动控制相比,过程控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 过程控制的特点是与其它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较而言的。 一、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连续控制指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而且应是连续可调的。若控制动作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如采用控制系统等),但是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也归入过程控制。 二、过程控制系统由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是通过各种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工具,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自动监督和自动控制。一个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被控过程和检测控制仪表两部分组成。 三、被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非电量的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过程日趋复杂,工艺要求各异,产品多种多样;动态特性具有大惯性、大滞后、非线性特性。有些过程的机理(如发酵等)复杂,很难用目前过程辨识方法建立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设计能适应各种过程的控制系统并非易事。 四、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而且多半为参量控制 因为大惯性、大滞后等特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在一些特殊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物理量和化学量来表征其生产过程状况,故需要对过程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所以过程控制多半为参量控制。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5.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使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尽快的发展 B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合格标准 C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D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9.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是() A冯恩洪 B孙晓云 C布鲁纳 D加德纳 10.教育部在()颁布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1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2.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 A. 整体性 B.独特性 C. 稳定性 D.社会性 13. 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14.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15.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奥苏柏尔 D、加德纳 16.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定 D.原型启发1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 ) A、线性B、正弦曲线C、倒U曲线D、因果 18.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9.自信与自卑、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 B、成就C.交往D.任务 2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一种()技能。 A、动作 B、智力 C、一般 D、特殊 2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A.感知B.理解C.迁移D.应用 23、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4、对学习材料适当重复能使信息得以记忆与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练习 B、精加工 C、组织 D、复习 25.创造力的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是()。 A、独创性和灵活性 B、流畅性和精密性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一烧结基本原理

一烧结基本原理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烧结 (1)、烧结基本原理 烧结是粉末冶金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序之一。烧结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由烧结造成的废品是无法通过以后的工序挽救的;相反,烧结前的工序中的某些缺陷,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烧结工艺的调整, 例如适当改变温度,调节升降温时间与速度等而加以纠正。 烧结是粉末或粉末压坯,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温度,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烧结的结果是粉末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烧结体的强度增加。在烧结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把粉末颗粒的聚集体变成为晶粒的聚结体,从而获得具有所需物理,机械性能的制品或材料。烧结时,除了粉末颗粒联结外,还可能发生致密化,合金化,热处理,联接等作用。人们一般还把金属粉末烧结过程分类为:1、单相粉末(纯金属、古熔体或金属化合物)烧结;2、多相粉末(金属—金属或金属—非金属)固相烧结;3、多相粉末液相烧结;4、熔浸。 通常在目前PORITE微小轴承所接触的和需要了解的为前三类烧结。通常在烧结过程中粉末颗粒常发生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1、颗粒间开始联结;2、颗粒间粘结颈长大;3、孔隙通道的封闭;4、孔隙球化;5、孔隙收缩;6、孔隙粗化。 上述烧结过程中的种种变化都与物质的运动和迁移密切相关。理论上机理为:1、蒸发凝聚;2、体积扩散;3、表面扩散;4、晶间扩散;5、粘性流动;6、塑性流动。

(2)、烧结工艺 2-1、烧结的过程 粉末冶金的烧结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温度阶段: 1、低温预烧阶段,在此阶段主要发生金属的回复及吸附气体和水分的挥发,压坯内成形剂的分解和排除等。在PORITE微小铜、铁系轴承中,用R、B、O(Rapid Burning Off)来代替低温预烧阶段,且铜、铁系产品经过R、B、O后会氧化,但在本体中可以被还原,同时还可以促进烧结。 2、中温升温烧结阶段,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再结晶,首先在颗粒内,变形的晶粒得以恢复,改组为新晶粒,同时颗粒表面氧化物被完全还原,颗粒界面形成烧结颈。 3、高温保温完成烧结阶段,此阶段是烧结得主要过程,如扩散和流动充分地进行和接近完成,形成大量闭孔,并继续缩小,使得孔隙尺寸和孔隙总数均有减少,烧结体密度明显增加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过程控制工程知识点复习

过程控制工程知识点复习 一.过程控制系统及其分类 1.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 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2.过程控制有三种图表示分别是系统框图控制流程图工艺流程图我们应当学会识 别。 控制流程图 系统框图

工艺流程图 3.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结构特点分为反馈控制系统(闭环)前馈控制系统(开环)前馈-反馈控制系 统(复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 按信号特点分定值控制系统(给出给定值)程序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如空调温度随时间变化定值变化11:00给25°c 12:00给28°c)随动控制系统(如比值控制) 二.过程建模 被控过程是指正在运行的多种被控制的生产工艺设备,如锅炉,精馏塔,化学反应器等等,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动态特性)是指过程在各输入量(控制量与扰动)作用下相应输出量变化函数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过程的数学模型有两种 1.非参数模型,如阶跃响应曲线脉冲响应曲线频率特性曲线是用曲线表示的 2.参数模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响应函数状态方程差分方程是用数学 方程式表示的。 机理法建模 机理法建模又称为数学分析法建模或理论建模。

自平衡能力:即过程在输入量的作用下其平衡状态被破坏后无需人或仪器的干 预,依靠过程自身能力逐渐恢复达到另一新的平衡状态 试验法建模 试验法建模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根据过程输入,输出实验数据,通过过程辨 识与参数估计的方法建立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特点是不需要深入了解过程机理 但必须设计合理实验。 三.过程测量及变送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测量误差反应了测量结果的可靠度。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仪表指示值与被测变量的真值之差,在工程上,通常把高一等级精度的标准仪器测得的值作为真值(实际值)此时的绝对误差是指用标准仪表(高精度)与测量仪表(低精度)同时测量同一值是,所得两个结果之差。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它比绝对误差更具有说明测量结果的精度。相对误差分为实际相对误差和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相对误差 引用相对误差δ=((绝对误差)/(仪表量程))*100%=((x-x0)/(a-b))*100% x仪表测量值x0仪表测量真值a仪表上限b仪表下限 实际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标称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仪表指示值之比的百分数 四.简单过程控制系统 对过程控制设计的一般要求1.安全性2.稳定性3.经济性 (单回路)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1.根据工艺参数合理选择性能指标 2.选择合理的控制参数和被控参数 3.合理的选择和设计控制器 4.兼顾被控参数的测量与变送器执行器的选择 控制方案设计 1.合理选择被控参数Y(s) 2.合理选择被控参数Q(s) 3.合理设计(选择)控制(调节)规律Wc(s) 4.被控过程参数的测量与变送Wm(s) 5.控制执行器的选择Wv(s) 过程控制系统在运行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稳态,一种是动态 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1.余差(静态偏差)C 过渡过程后给定值与被控参数稳态值之差 2.衰减率衡量系统过渡过程稳定性的一个动态指标 ψ=(B1-B2)/B1=1-B2/B1 为保持系统足够的稳定度,一般取ψ=0.75-0.9 3.最大偏差A(超调量σ) 最大偏差是指被控参数第一个波的峰值与给定值的差 σ=(y(tp)-y(∞))/ y(∞)*100% 这个值表示被控参数偏离给定值的程度,衡量性能的重要指标 4.过渡时间ts 从受扰动开始到进入新的稳态值+-5%范围内的时间,衡量快速性的指标,该值约小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简称过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生产过程的具体应用,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 在过程控制发展的历程中,生产过程的需求、控制理论的开拓和控制技术工具和手段的进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了过程控制不断的向前发展。纵观过程控制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 手工操作状态,只有少量的检测仪表用于生产过程,操作人员主要根据观测到 的反映生产过程的关键参数,用人工来改变操作条件,凭经验去控制生产过程。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 过程控制系统:多为单输入、单输出简单控制系统 过程检测:采用的是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仪表(气动Ⅰ型和电动Ⅰ型); 部分生产过程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 控制理论:以反馈为中心的经典控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 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比值、均匀、前馈和选择性等多种复杂控制系统。 自动化仪表:单元组合仪表(气动Ⅱ型和电动Ⅱ型)成为主流产品 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用于过程控制的小型计算机,直接数字控 制系统和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始应用于过程控制领域。 控制理论: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方法为基础,以极小值原理和动态规划等最优控制 理论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控制理论,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发展到多 输入多输出系统领域,、型、型 20世纪70~80年代: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成功且集成度越来越高(80年代初一片硅片可集成十几万个晶体管,于是32位微处理器问世),微型计算机的出 现及应用都促使控制系统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最优控制、非线性分布式参数控制、解耦控制、模糊控制 自动化仪表:气动Ⅲ型和电动Ⅲ型,以微处理器为主要构成单元的智能控制装置。 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工业PC机、 和数字控制器等,已成为控制装置的主流。 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控制分散、危险分散,操作监测和管理集中。 控制理论:形成了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模糊控制、专家系统控制、模式 识别技术 20世纪9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过程控制系统:管控一体化现场,综合自动化是当今生产过程控制的发展方向。

烧结过程地理论基础

烧结过程的理论基础 烧结就是将矿粉、熔剂和燃料,按一定比例进行配加,均匀的混合,借助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部分原料熔化或软化,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并形成一定量的液相,在冷却时相互粘结成块的过程。 一、烧结过程的基本原理 近代烧结生产是一种抽风烧结过程,将矿粉、燃料、熔剂等配以适量的水分,铺在烧结机的炉篦上,点火后用一定负压抽风,使烧结过程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正在烧结过程的台车进行断面分析,发现沿料层高度由上向下有五个带,分别为烧结矿带、燃烧带、预热带、干燥带和过湿带。 当前国外广泛采用带式抽风烧结,代表性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1、烧结五带的特征 (1)烧结矿带 在点燃后的烧结料中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的作用下,混合料熔融成液相,随着高负压抽风作用和燃烧层的下移,导致冷空气从烧结矿带通过,物料温度逐渐降低,熔融的液相被冷却凝固成网孔状的固体,这就是烧结矿带。 此带主要反应是液相凝结、矿物析晶、预热空气,此带表层强度较差,一般是返矿的主要来源。 (2)燃烧带 该带温度可达1350~1600度,此处混合料软化、熔融及液相生成,发生异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该层厚度为15~50mm。此

高炉灰轧钢皮 (10~0mm ) 碎焦无烟煤 (25~0mm ) 石灰石白云石 (80~0mm ) 精矿富矿粉 (10~0mm )

图3—1 烧结生产一般工艺流程图 带对烧结产量及质量影响很大。该带过宽会影响料层透气性,导致产量低。该带过窄,烧结温度低,液相量不足,烧结矿粘结不好,导致烧结矿强度低。燃烧带宽窄主要受物料特性、燃料粒度及抽风量的影响。 (3)预热带 该带主要使下部料层加热到燃料的着火温度。一般温度为400~800度。 该带主要反应是烧结料中的结晶水及部分碳酸盐、硫酸盐分解,磁铁矿进行还原以及组分间的固相反应等。 (4)干燥带 烧结料的热废气从预热带进入下层,迅速将烧结料加热到100℃以上,因此该带主要是水分的激烈蒸发。 (5)过湿带 从烧结料点火开始,物料中的水分就开始转移到气流中去。含有水蒸气的废气经过料层冷却后,废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致使其中水蒸气冷凝,这部分烧结料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了物料的原始水分,出现了过湿现象,这一区域成为过湿带。 该带严重影响了烧结料的透气性,破坏已造好混合料小球,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预热混合料。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学习内容,3、知识的整合协调、4、应用并解决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1、诊断水平,2、集体教学,3、形成性测验,4、巩固性、 扩展性的学习,5、总结性测验)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以大面积提高学习的质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主要是在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1、问题情境,2、假设——检验,3、整合与应用)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现在常说的专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都可视为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指导思想上有更多建构主义成分。 探究性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过程控制基础知识[精.选]

绪论 生产过程自动化,一般是指石油、化工、冶金、炼焦、造纸、建材、陶瓷及电力发电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程序周期进行的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通称为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自动控制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过程控制的定义和任务 1.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生产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使表征其工作状态的物理参数(状态变量)尽可能接近人们的期望值(即设定值)的过程,称为自动控制。 (2)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自动控制,称为过程控制。或者说凡是采用模拟或数字控制方式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或某些物理参数进行的自动控制通称为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过程控制,以控制理论和生产要求为依据,采用模拟仪表、数字仪表或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总体,称为过程控制系统。 2.过程控制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过程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综合是指方案设计。 3.过程控制的目的 生产过程中,对各个工艺过程的物理量或称工艺变量有着一定的控制要求。有些工艺变量直接表征生产过程,对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精馏塔的塔顶或塔釜温度,一般在操作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一定,才能得到合格的产品:加热炉出口温度的波动不能超出允许范围,否则将影响后一工段的效果:化学反应器的反应温度必须保持平稳,才能使效率达到指标。有些工艺变量虽不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然而保持其平稳却是使生产获得良好控制的前提。例如,用蒸汽加热反应器或再沸器,如果在蒸汽总压波动剧烈的情况下,要把反应温度或塔釜温度控制好将极为困难:中间储槽的液位高度与气柜压力,必须维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使物料平衡,保持连续的均衡生产。有些工艺变量是决定安全生产的因素。例如,锅炉汽包的水位、受压容器的压力等,不允许超出规定的限度,否则将威胁生产安全。还有一些工艺变量直接鉴定产品的质量。例如,某些混合气体的组成、溶液的酸碱度等。近二十几年来,工业生产规模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因此,减小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己纳入了过程控制的目标范围。综上所述,过程控制的主要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平稳; ②达到预期的产量和质量; ③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损耗: ④把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由此可见,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保持生产稳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保证生产安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特征,是工业现代化的标记之一。 4.过程控制的特点 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一般是要求保持过程进行中的有关参数为一定值或按一定规律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材知识点归纳

综合素质科目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性:教师职业具有一定声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职前训练;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专业研究领域。 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职责/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与人类延续中起着纽带与桥梁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新一代青少年品格具有关键作用;教师是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 夏商时期出现“庠,序,校”等官办国学,教师由官吏担当。我国奴隶制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职业化阶段 春秋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出现,私学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其中以儒家/墨家两家为主。古希腊智者也有专门的教师,如苏格拉底。 专门化阶段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诞生于清末——盛怀宣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下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即附属小学。 专业化阶段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于1994年实施。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教育法》于1995年第一次通过并实施;《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实施。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授业解惑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示范者 朋友知己/家长代理人,父母的角色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学者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创造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与间接性 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