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

王利明

【内容提要】消费者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消费者这一概念是与经营者相对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指的“消费者”原则上仅限

于自然人,而不应当包括单位,单位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当受合同法调整。不能够以购买的物品是否属于生活消费品作为判断是否为“生活消费”

的标准,判断是否“生活消费”也不应考虑购买者的目的与动机。关于医疗纠纷

能否适用《消法》的问题,应当肯定医疗关系是一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符合《消法》适用于商品、服务两类消费关系的规定要求。但对于医疗关系,并不一定要适用《消法》第49条的规定对患者的权益加以保护。

【英文摘要】The author makes the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he holds that the consumer refers to persons who buy commodities or

accept service without th e purpose of making profit.What is opposite to

the consumer is the manager.A ccording to the author's view,the “

consumer”under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is limited in principle

to the natural person with the exclusion of the units,which should be

regulated by the contract law for their purchase of co mmodities and

acceptance of service.Through his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living consumption”,the author holds that whether the purchased commodities

should belong to the consumer goods should not be served as the standard

fo r the judgment on “living consumption”.At the same time.the

judgment on “ living consumption”should not include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buyers purpo se or his motive either.On the issue

that whether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 w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medical disputes,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jural rel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which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 wo consuming

relations-commodity and service,should be defined to be the jur al

relation of medical service contract.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tic le 49 of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will not be definitely the

best approac h for protecting the patients interests.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活消费/医疗纠纷/consumer/consumer protection law /living consumption/disputes of medical treatment

【正文】

法律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同时,不同的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

性质和范围是各不相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

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这是《消法》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所作的界定。据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调整

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产生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生活

消费关系。但该规定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引发了不少争议。争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

题上:第一,何谓消费者?消费者是仅限于自然人还是包括法人?第二,如何界定“生活消费”?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法律上明确哪些关系不属于生活消费,并应当

排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之外。笔者不揣鄙陋,就有关消费者的概念

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提出若干浅见,求教于大家。

一、关于消费者的概念

消费者的概念曾经因为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而在学界引发了争论,即消费

者是否仅应限定在为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的人?笔

者认为,如果仅仅将消费者的概念限定在满足自己消费的范围上,这未免对消费

者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事实上,消费者的含义本身比较广泛。它不仅包括为

自己生活需要购买物品的人,也包括为了收藏、保存、送人等需要而购买商品,

以及替家人、朋友购买物品,代理他人购买生活用品的人。消费者首先是与制造

者相区别的。①(注:The Shorter Oxf ord English Dictionary,V ol.1,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73.P410d,1980,p282)而在商品交易领域,消费者则

是与商人相区别的概念。消费者购买或者接受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不是为了交易,

而是为了自己利用。②(注:P S Atiyah,The Sale of Goods)例如,英国1977年

的《货物买卖法》第12条就规定,作为消费者的交易是指一方当事人在与另一方

从事交易时不是专门从事商业,也不能使人认为其是专门从事商业的人。澳大利

亚1923年的《货物买卖法》第62条在有关消费者交易的定义中也作出了同样的规定。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是:“所谓消费者,是指从事

消费之人,亦即购买、使用、持有以及处理物品或服务之人”,“消费者是指最

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人。因此,其地位有别于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任

何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 有别于为再贩卖为目的的购买者),在默示或明示的担保

期间(或服务契约),适应受让该商品或服务者,均该当为消费者”。《牛津法律

辞典》也认为:消费者是指“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住房)

的人”。所以,笔者认为,在市场中,所谓消费者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的购买商

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对于该定义具体陈述如下:

1.消费者是指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

消费者是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这就是说,消费者既可能是亲自

购买商品的个人,也可能是使用和消费他人购买的商品的人;既可能是有关服务合同中接受服务(如旅馆、运输、酒店、食品、劳务等各种服务)的一方当事人,

也可能是接受服务的非合同当事人。但必须指出的是,消费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买受人。所谓买受人,是指买卖合同中,给付价款并受领买卖的标的物的一方当事人。消费者,是指以消费为目的而进行交易,取得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③(注:林世宗:《消费者保护法之商品责任论》,台湾1996年版,第15页。)消费者的范围显然比买受人的范围更为宽泛,因为,一方面,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30条的规定,买卖合同只限于对实物的买卖,因此买受人只是商品买卖中购买商品的合同一方当事人,而并不包括提供服务合同中接受服务的一方当事人。而消费者显然包括了提供服务合同中的接受服务者。另一方面,买受人都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即亲自缔约购买商品的人,而消费者则不限于亲自缔约购买商品的人,还包括他人购买商品后,实际使用该商品的人。当然,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如商品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如果是单个的个人,一般都是消费者。

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是否必须支付一定的对价,对此在学理上有不

同的看法,有不少学者认为,支付对价是判断消费者和非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看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关键是看他有偿获得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是否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个人或家庭有偿取得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是用于消费,那么,该个人或家庭就是消费者;④(注: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第

5页。)如果没有支付一定的对价则不是消费者。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生活消费关系,消费者大多需要通过支付一定的对价,但应指出的是,有偿方式并不是市场交易的单一表象,换言之,在消费领域,消费者使用和接受某种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可能并没有也不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但这并不否定使用商品或接受一定服务的人是消费者。例如,经营者向消费者无偿提供商品(如免费试用产品、免费品尝饮料),

以及实行附赠式的销售(如提供赠品、免费服务或以优惠价供应配件)等等。根据

我国《合同法》第191条的规定,“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暇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对这些赠品或免费服务,经营者不能被免除合同上的责任,同样,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领域,经营者仍然应当承担消法规定的诸如安全保障、质量保证、支付赔偿等法定义务⑤(注:许建宇:《完善消费者立法若干基

本问题研究》,《浙江学刊》2001 年第1期。),而免费接受这些商品或服务的个人,作为消费者所享有的权益仍然应当受到保护。更何况,使用他人购买的商品,或者虽然接受了服务但并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即并没有支付一定的对价,也可以成为消费者。由此可见,交易形式上的有偿、无偿不是决定消费者构成要件的标准。

2.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非以盈利为目的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并不是为了将这些商品转让给他人从而盈利,消

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主要是用于个人与家庭的消费。这就是说,

一方面,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是为了个人的消费,个人消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

是物质资料的消费,另一部分是劳务消费,即接受各种形式的服务。当然,消费

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也不完全限于个人的直接消费,也可能是用于储存

、欣赏,或作为赠品赠送给他人等等。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也可能是用于家庭的或单位的消费,这些直接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人虽然不

是合同的当事人,但也是消费者。如果不是用于个人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和经营

,则不是法律上所说的消费者。

消费者这一概念是与经营者相对应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

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经营者是指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

务的单位和个人。对此,许多国家的立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美国联邦瑕

疵担保法(Magnuson- Moss Warranty Act)第101条第三款对消费者定义为:“(一

)消费性商品的买受人(非以转售为目的);(二)商品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期限内的

受让人;(三)适用商品或服务的担保条款的人”。根据解释,消费者必须是:自

然人或法人为其本人、家人或家庭而直接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这不同于合

伙或公司是以进行商业交易,通过转售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的的。⑥(注:The “Magnuson-Moss Warranty-Federal Trade Commissi on Improvement Act”,15

U.S.C.A.2301-12(1975))英国1977年的《货物买卖法》第12 条就规定,作为消费

者的交易是指一方当事人在与另一方从事交易时不是专门从事商业,也不能使人

认为其是专门从事商业的人。由此也说明确定消费者的概念必须严格区分消费与

经营行为。

消费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

种需要,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本身体现着消费者一定的经济利益的追求。任何人

只要其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不是为了

专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他或她便是消费者。而他们与经营者所从事的交易都是

具有消费者一方的交易。例如,购入有些商品(像粮食)后不作为生活品耗费,而

作为生产资料如种子等使用,或者作为种子转售给他人,就不是消费者而是经营者。再如,购买两套住房,并不是用于自己居住,而是等待价格上涨时出售,如

果一旦转售,就不是消费者,而成为经营者。在这些情形下,购买者虽有购买生

活消费品的行为,但将商品投入经营领域,本质上已属于经营活动,因而不应当

受到消费者保护法的调整,而只能受合同法的调整。由于在市场中,消费者只是

与生产者和商人相对立的,那么,即使是明知商品有一定的瑕疵而购买的人,只

要其购买商品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再次将其投入市场交易,我们就不应当否

认其为消费者。

3.消费者是指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消费者作为一个特定的法律用语,它是指个人而不是指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

和其他组织体),更不包括政府。所谓消费行为,不是指单位的消费,而是指个人

的消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始终是与对消费者个人权益的保护联系在一起的。事

实上,我国也有一些类似的规定,例如,国家标准计量局1985年6月29日颁布的国家标准《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明确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

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⑦(注:徐国强:《对消费者

主体范围的思考》,《江西法学》199 6第6期。)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

会1978年5月10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把消费者一词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这些表述都将消费者定为个人无疑

是正确的。

我们说,消费者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的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但并没有

意味着消费者就一定是直接参与交易的当事人。在美国法上,根据美国侵权行为

法整编第402A 条,消费者不但包括真正消费该商品的消费者,还包括准备该商品

以供消费的第三人。⑧(注:例如,甲为乙开汽水瓶时,瓶子爆炸,虽然甲并未喝

汽水,但是甲也是消费者。冯震宇等著:《消费者保护法解读》,月旦出版社股

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9页。)事实上,消费者也不完全限于直接的交易人,也包括最终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例如,最终的消费者或使用者受到伤害,不论是

否由该消费者自行购买,只要最终消费者或者使用者所受到的伤害是由制造商所

生产的商品的危险造成的,消费者也可以基于产品责任要求生产者赔偿损失。据

此判断某人在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时是否为消费者,不一定以该人是否支付了一

定的对价为标准。

二、单位是否为消费者

应当指出,在我国,关于消费者是仅限于自然人还是包括单位的问题,理论界

与地方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存在重大的差异。理论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

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⑨(注:梁

慧星:《关于消法四十九条的解释适用》,《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9日第3版

;持此类观点的文章还有:陈运雄:《论消费者的概念》,《求索》1998年第4期

;肖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三题》,《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3期;许建宇:《完善消费者立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第

1期等。只有少数学者如何山,赞同单位也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参见何山:《还我一个宁静的公序良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问题访谈录》,《中国律

师》1998年第3期。)持该类见解的学者主要理由是:单位并非终极消费的主体。其作为自然人的集合体,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单位成员或其他有关

人员的利益,归根到底自然人仍是终极消费的主体。此外,将单位列为消费者也

容易滋生腐败。因为《消法》规定了“假一罚二”的惩罚性赔偿原则,如果将单

位视为消费者,则可能导致单位采购人员和主管人员在“赔偿的归己,损失的归

单位”问题上做文章,最终产生腐败。⑩(注:陈运雄:《论消费者的概念》,《

求索》1998年第4期。)然而,我国各地的地方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却几乎一致地认为单位也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例如,《上海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条例》(1994年12 月9日修正)第2条第1款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消费者,是指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其权益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保护。”《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

例所称消费者,只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1995年8月1日施行;1997年6月20修正)第2条第1款规定,“本办法所称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黑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

条例》(1995年12月15日颁布)第2条第1款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贵州省消费者

权益保护条例》(1994年9月28日颁布)第2条第1款规定,“本条例所称消费者是指有偿获得商品和接受服务直接用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单位和个人。”《河南

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1995年7月5日公布)第2条第1款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深

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1996年12月26日公布施行)第2条第1 款规定,“本办法所称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购买、使用商品或

者接受服务的个人和单位。”《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办法》(1997年12月12日公布施行)第2条前段规定,“本办法所称消费者,是指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事实上,

在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时候,关于单位消费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问

题就存在争议。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单位也要消费,单位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

接受服务时,也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以便得到更充分的保护。另一种观

点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适用于公民而不适用单位,单位购买商品或接受服

务时可以适用经济合同法。(11)(注:何山:《还我一个宁静的公序良俗——消费

者权益保护法有关问题访谈录》,《中国律师》1998年第3期。)这两种观点都有

一定的道理,需要在法律上作出研讨。

笔者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指的“消费者”原则上仅限于自然人,不应

当包括单位,单位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当受合同法调整,而不应当

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其原因在于:

第一,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来看,其是为了保护现代消费社会中的

弱者而产生的。将消费者的范围局限于个体社会成员是基于对个体社会成员弱者

地位的认识。《消法》之所以要对消费者给予特殊保护,主要就是因为消费者是

弱者。“工业化社会孕育了一种考虑当事人之间实际存在的不平等的契约关系的

新观念。立法者倾向于保护最弱者,打击最强者,保护外行,打击内行;当事人

必须服从于一个被现代法学家称之为经济秩序的东西。”(12)(注:[法]热拉尔?

卡著:《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正是因为消费者是

个人而不是单位,在交易中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表现在:一方面,作为个人,消费者往往势单力薄;另一方面,因其不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人,因此其与经营者相比较,通常欠缺交易的经验,或者缺乏足够的交易信息和

交易的能力。还要看到,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相比较,不仅经济实力差距悬殊,

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分工的细化使消费者独立判断所选购商品的能力降低;包

装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原料的不断发展和运用又掩盖了商品的瑕疵,为消费

者增加了许多潜在的危险;各种推销、宣传、广告等手段的采用使消费者实际上处

于盲目的被支配状态;市场全球化和产销多层化导致消费者救济更为困难;生产

经营者间的联合垄断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等等。“此时仍由近代民法从当事

人地位平等的基础出发对生产经营者、消费者进行调整,而忽视两者实质上的差异,显然不合时宜。立法上的不足与局限,使人民要求国家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出发,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呼声逐渐高涨,终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

消费者运动。”(13)(注:丁彩霞:《消费者运动与近代民事立法的变革》,《内

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 32卷。)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两者在交易中也不具有对等的实力,实质上成为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而对消费者的损害,不仅损害大众的利益,而且也会危害社会经济秩序,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各国立法都强化对消费者个人的保护。而单位并不是消费关系中的弱者,当单位与个体经营者或实力更弱的单位发生经济关系时,其甚至处于强者的地位。因此,对单位给予特殊保护就失去理论依据。将消费者的范围规定得过宽,也必然会导致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中出现忽视个体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倾向。(14)(注:陈运雄:《论消

费者的概念》,《求索》1998年第4期。)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为了平衡交

易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必要对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进行特别保护,但没有必要对单位进行特别保护。如果与经营者之间出现了纠纷,双方均可以通过合同主张权利,并应当受《合同法》的保护。假如对单位的订约行为要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特别保护,或者说因为单位是商品的买受人,就应当对其进行特别保护,那么,对作为商品出卖人或服务的提供者的经营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没有充分体现法律的平等保护的原则。

第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所以将消费者确定为个人,而不是单位,另一个原因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定的消费者权益,都是与个人享有的权利联系在一起的,而主要不是赋予单位所享有的权利。“消费者权利”的明确提出,是在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国情咨文中,即安全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safety)

、知情权利(the right to be informed)、选择的权利(the right to choose)、

意见被尊重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heard),以及后来由尼克松总统补充的“方

便救济的权利”。它们被公认为是消费者的五项基本权利。1985年4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保护消费者准则》,国际消费者联盟提出了消费者的八项权利:(1)得到必需的物质和服务借以生存的权利;(2)享有公平的价格待遇和选择的权利;(3)安全保障权;(4)获得足够资料的权利;(5)寻求咨询的权利;(6)获得公

平赔偿和法律帮助的权利;(7)获得消费者教育的权利;(8)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

。(15)(注:沈晓倩:《消费者权利刍议》,《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这些权利常常被称为“消费者的人权”,表明这些权利与个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团体所享有的权利。《消法》在该法第二章对消费者权利进行了

专门规定,其中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之时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及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16)(注:张献:《

试析消费者权利内涵及其性质》,《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由此可见,其中许多权利都是赋予个人所享有的权利,而不涉及单位。如果将消费者的概念扩大到单位,那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认和保护消费者个人权利的目的也不完全一致。

第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称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或者说是直接消费,而单位虽然也可以订立买卖合同而接受一定的商品,或订立有关服务合同而接受一定的服务,但就生活消费而言,单位本身不能直接使用某种商品或直接接受某种服务,也就是说不能从事某种生活消费。其在购买某种商品或接受某种服务以后,还需要将这些商品或服务转化为个人的消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位可以作为商品的买受人,服务合同的订立者,但不能作为最终的消费者。社会组织和单位的“人格”是法律拟制的,它们自身不能直接进行生活消费。这些组织单位

拥有的消费基金,总要以实物或劳务的形式,有偿或无偿的转归个人消费,因此

,承受消费权益的主体仍然是个人。所以,消费者只是对自然人个人而言,不包

括社会组织和单位。

总之,单位作为商品的买受人,服务合同的订立者,与经营者相比,根本不是

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它和经营者之间在谈判的地位、所掌握的交易的信息等各

方面都是等同的,没有必要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其进行特别的保护。

三、如何界定“生活消费”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两大类,两者都要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

但不同之处在于,生产性消费的直接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生产,生活性消费的直接

目的是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生产性消费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

的耗费,生活性消费是指在人们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生活资料的消耗;生产性消费

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而包含在生产之中的,(17)(注:李凌燕:《消费信用法律

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第5页。)而生活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个人与单位维持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活动。(18)(注:上海市工商行

政管理局编著:《上海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释义与应用》,上海远东出版

社1995年第4版。)一般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是生活消费关系,保护的

是生活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产品质量法调整的是生产消费,(19)(注:《消法》

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这是为强化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作出的例外性规定。)保护的是生产消费者

的合法权益。由于依据《消法》第2条前段的规定,消费者只有在为“生活消费”

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权益才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调整的范围就是指因消费者主要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与经营者所形成的关系,也可以简称为“生活消

费关系”。

如何界定“生活消费”成为确定《消法》适用范围的必备前提。实践中出现王

海等人的“知假买假”行为成为引发关于确定“生活消费”的标准的争论的起因

。关于“生活消费”的内涵,学者存在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凭一

般人的社会生活经验,即所谓的“经验法则”加以判断。例如,按照一般人的社

会生活经验,一次购买、使用一部手机足矣,如果一次购买六、七部手机,硬说

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就不符合一般人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不能认为属于

“生活消费”。(20)(注:梁慧星:《关于消法四十九条的解释适用》,《人民法

院报》2001年3月29日第3版。)因此,知假买假的行为不能属于生活消费,不能适用《消法》。第二种观点认为,人从不同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分类,消费者与经营

者之间的角色是会发生转换的,只要是购买生活消费品,那么不论其目的是为物

质文化生活的直接消耗,还是为打假获得物质利益,都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

,都可以适用《消法》(21)(注:何山:《还我一个宁静的公序良俗——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有关问题访谈录》,《中国律师》1998年第3期。)。

第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之间的实质性差别在于,前者以购买者购买的动机与

目的作为识别是否“生活消费”的标准,而后者以购买的物品是否属于生活消费

品作为判断是否为“生活消费”的标准。依据前者只有购买者“购买商品或者接

受服务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才能认为是“生活消费”,其才属于消

费者,否则即便购买的物品是生活消费品也不能认为是“生活消费”。依据后者

,只要购买者购买的是生活消费品,就是消费者,其购买行为就属于“生活消费”,至于购买的目的与动机在所不论。对此我们需要分别讨论。

1.是否应当以购买者购买的动机与目的作为识别是否“生活消费”的标准?

笔者认为,依据第一种观点将生活消费仅仅理解为满足自己的消费,则将消费

关系的范围理解得过于狭窄。

首先,我们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

需要,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本身体现着消费者一定的经济利益的追求。任何人只

要其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不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不是为了专门从事

某种商品交易活动,其购买行为便是为了“生活消费”,他就是消费者。由于在

市场中,消费者只是与生产者和商人相对立的,那么,即使是明知商品有一定的

瑕疵而购买的人,只要其购买商品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再次将其投入市场交易,我们就不应当否认其为消费者。(22) (注:例如,英国1977年的《货物买卖法》第12条就规定,作为消费者的交易是指一方当事人在与另一方从事交易时不是专门从事商业,也不能使人认为其是专门从事商业的人。)或者说,对于“知假买假”者只要他不是一个商人或者为交易而购买的人,就应当认为他是消费者,其

购买行为是为了“生活消费”需要,应当受《消法》第49条的保护。至于购买者

购买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涉及道德问题,但不属于法律问题。正如有人指出的,“凡是到商店购物的顾客,都应当被视为消费者;至于他购买的动机和目的,可

能涉及道德问题,但不属于法律问题。”(23)(注:储皖中:《打假更须用足法》

,《法制日报》1996年10月16日。)事实上,公民个人是否具有生活消费的主观目的正是通过“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只要此种

商品或服务没有被购买人当作生产资料使用,我们即可凭上述任何一种行为(购买

、使用或接受)推定其具有生活消费的目的。(24)(注:许建宇:《完善消费者立

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其次,依据对法律的目的解释(25)(注:所谓目的解释,指以法律规范目的为

根据,阐释法律疑义的一种解释方法。请参见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1版,第226页。)来看,立法者之所以专门进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

通过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最终有利于对生产者、销售者在制造、销售商品时充

分注意商品的质量、广大消费者的安全。而对消费者的特殊的保护,生活消费品

的购买者购买的意图与动机从来没有被落入立法者的注意视线,消费者权益保护

的规范目的也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如果坚持“知假买假”者不属于消

费者的观点,并没有充分体现强化对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意图。因为这一观点使得

消费者的概念过于狭窄,使许多假冒伪劣商品的受害者可能不能纳入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的保护范围。对那些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人来说,其本身已经从销

售行为中获得了某些利益甚至是极大的利益。因为毕竟销售者面对的是广大的消

费者,由于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了解其购买的商品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也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向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者主张权利,当主张权利的人越少,则这些销售者将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不能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真正使其感到法律责任的威慑力,则这些不法行为人将有可能继续从事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最终受到损害的仍然是每一个消费者。

再次,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动机是很难判断的,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为了储存、欣赏、赠送,还是为了自己使用等,在法律上很难确定。就知假买假的行为而言,如何才能证明知假买假者在购买商品时是知假买假?如何确定其是明知? 这是任何人都难以证明的问题,除非购买者自己承认,他人是无从得知的。即使其自己承认,也很难说他在购买时就是明知的。因为现在的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很多产品的技术密集性越来越强,产品的瑕疵往往不是表面的而是隐蔽的,不是凭肉眼检查就能知晓的,因此买受人即使能够凭经验判断是否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但在很多的情况下也只是一种推断,并不是最终的判断,是否属于假冒伪劣,还应当由专门的机关进行检测。尤其应当看到买受人买到的确实属于假冒伪劣商品,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损害,如果一旦在购买以后不能够退货,留在自己的手中,损害更大,因为他根本不能使用该产品,或者即使能够使用,其功能也受到限制,有的商品留在手中甚至会造成对他人的损害。所以,认为知假买假行为对知假买假者没有损害是不正确的。所以,对这些所谓的“知假买假”者也应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加以保护。

2.是否应当以购买的物品属于生活消费品作为判断是否为“生活消费”的标准

?

由于《消法》对何谓生活消费亦未列举生活消费的类型,因此,这里涉及一个法律解释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某一些产品只能用于生产消费而不能用于生活消费,例如车床、大型吊车等只能是用于生产。但对许多产品而言,既可能用于生产消费又可能用于生活消费,例如钢材在私人建房时可以作为生活消费来使用,汽车也可以作为生活消费。所以,简单的从购买的物品属于生活消费品作为判断是否为“生活消费”的标准,是不妥当的。

生活消费的概念实际上在范围上是十分广泛的。“生活消费”其实就是经济学

理论中所谓的“个人消费”,与“生产消费”相对应,含义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

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精神产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首先包括吃饭、穿衣、住房以及使用日用品和交通工具等消费活动;其次包括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活动,如阅读书报杂志,看电影、电视,旅游等。而生产消费则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的结果就是新产品的产生。生产消费本身属于生产过程。所以我认为生活消费的概念是较为宽泛的,不能够以购买的物品是否属于生活消费品作为判断是否为“生活消费

”的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判断是否“生活消费”不应考虑购买者的目的与动机,也

不应当完全考虑其购买的产品是否属于生活消费品,判断某个人是否是消费者可

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主体是个人还是单位;第二,是否与经营者形成了一种买卖合同关系和服务合同关系;第三,如果没有形成某种合同关系,是否合法地实际地使用了某种商品或接受了某种服务;第四,个人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是否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是否是专门从事某种商品交易活动;(26)(注:实际上已有学者这样认为了,例如,杨支柱先生就认为:“法院为了更好地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不妨对第49条作出扩张解释:只要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不论消费者是否知情,都应当予以双倍返还价款;凡不以转售他人为目的而购买的人,都是消费者。”杨支柱:《哪一种欺诈》,《工商之友》1998年第12期。)第五,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还是满足生产消费。

四、医疗纠纷是否适用《消法》

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还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哪些关系不属于生活消费,并应当排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之外。从实践来看,医疗服务纠纷是患者投诉较多的一类服务,对医疗纠纷的投诉,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是否有权受理,以及对医疗纠纷是否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此,在学术界争议较大。关于医疗纠纷是否适用《消法》,在我国一度成为《消法》实施过程中最富争议性的问题之一。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

1.否定说。医院、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中几乎全部赞同该说。该说认为,医院与患者的关系不能等同于提供服务的经营者与接受服务的消费者,(27)(注:陈栓青、王松芳:《对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医疗纠纷的不同见解》,《中华医院管

理杂志》1999年第 12期。)医疗纠纷不能适用《消法》,因为:首先,由于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决定了医院不能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经营者。医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项服务从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社会效益第一。(28)(注:高虹、何忠正:《<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适用于处理医疗纠纷吗?》,《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年第12期。)因此,医院不同于“经营者”。(29)(注:陈栓青、王松芳:《对用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处理医疗纠纷的不同见解》,《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年第12期。)其次,医疗行为是不同于适用《消法》的普通消费行为的一种特殊消费行为,因为医疗行为以治疗为目的,普通消费行为以消费为目的;(30)(注:姜柏生:《医疗行为与消费行为之比较分析》,《卫生软科学》2000年卷第14期。)医疗行为具有高科学技术性、高风险性、高服务性和高职务性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与买卖、消费借贷等须交付物品或金钱等一定的结果债务显然有所区别。(31)(注:姜柏生:《

医疗行为与消费行为之比较分析》,《卫生软科学》2000年卷第14期。)第三,患者不是“消费者”,因为医院的医疗收费仍然坚持执行政府的指令性价格,不能

采取市场调节的随行就市。这种指令性价格总是低于实际成本,这就是说,患者的生命、患者的健康的价值与诊疗服务价格不统一。患者以严重违背价值规律的价格所交的费用,与其得到的诊疗服务不属于等价交换;尤其是如果医院把患者当作消费者,付多少钱,给予等价的服务,实际就降低了医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患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所以,患者不是一般的消费者,他与医院的关系不仅要寻求法律规范,更需要道德来规范。(3 2)(注:陈栓青、王松芳:《对用消

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医疗纠纷的不同见解》,《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年第12 期。)

2.肯定说。该说认为,看病、治病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活动,医生、医院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就是《消法》中的服务,其出售的药品也属于《消法》中的商品,况且医院提供的服务与出售的药品都是有偿的。因此,认为医疗纠纷不适用《消法》的是没有法律根据的。(33)(注:于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中的几大误区》,《法学杂志》2001年第1期。)尽管我国医院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医院向患者提供的是有偿服务,患者需要花钱才能享有医疗服务,这仍然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消费行为。(34)(注:闵治奎、郭卫华主编:《中国典型消费纠纷法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3.折衷说。该说认为,从总体上说医患关系应适用《消法》的规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并未把所有的医院推向市场,根据国家有关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我国将实行营利和非营利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和价格政策。例如后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而不是市场调节价。由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具有经营者的身份,因此不能适用《消法》,而只能适用其他专项法规或有关立法的规定。(35)(注:许建宇:《完善消费者立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浙江学刊》2001年第1 期。)

对于医疗纠纷能否适用《消法》的问题,笔者个人比较赞成折衷说,其根据在于:

第一,应当肯定医疗关系是一种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尽管患者和医院之间并没有订立书面合同,但是不可否认医疗合同关系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为维持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需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医院与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没有任何实质的差别,病患者接受医院的治疗与他从商店里购买衣服、食品没有任何实质的差别。因此,病人接受医疗服务完全符合《消法》第二条规定的“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形。

虽然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自身的特性,就该服务的“专业性”,以及服务

或商品对患者可能具有的“危险性”而言,与其他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

专业性”、“危险性”相比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因此将医疗行为排除在消费行

为之外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固然,医疗本身具有危险性,对医生而言,从事医疗行为是一种“专业性的冒险”,可对患者而言,接受治疗何尝不是一种“危险的

忍受”,既然医生身负专业知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信托,自然应当恪尽职责,勤勉谨慎地履行合同义务,满足患者订立合同的目的,并使消费者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获得救济。医院提供的医疗行为既包括服务也包括商品,一旦服务提供者因其所提供的服务有缺陷而对受害人造成巨大的损害,而受害人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出于缺乏加害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很难通过传统的私法体系获得救济。正是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合理可行的救济手段的目的,才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行单独立法。

第二,患者符合消费者的特点。在医疗关系中,患者都是接受医疗服务的个人。他或她为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对价,尽管这种对价不一定符合市场价格,但和一般支付对价而获得服务的消费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尽管医院的医疗收费仍然坚持执行政府的指令性价格,不能采取市场调节,随行就市。但不可否认医疗关系具有有偿性,患者接受医疗服务不像一般服务那样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但也是为了恢复身心健康,满足个人的需要。更何况,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赋予的消费者所享有的权益,包括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之时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及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大多可以为患者所享有。所以,患者符合消费者的特点。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由于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量高,信息不对称,使得患者一般处于缺少充分选择权的被动地位,其弱者身份更加突出,因此也需要对其进行特别保护。

第三,医疗单位已逐渐具有经营者的特点。应当看到,医疗行为具有高科学技术性、高风险性、高服务性和高职务性等特点,医院也不能纯粹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且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医院带有某种福利的性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大部分医院已从福利性的纯事业单位逐步走上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的轨道,营利虽然不是医院唯一目标,但也成为维持其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目标。尤其是许多私人医院的产生和发展,许多个体诊所和个体行医的涌现,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盈利,当然,追求盈利并不是说要放弃其救死扶伤的道德目标,两者应当是不矛盾的。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也逐渐具有某种经营者身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具有消费关系的特点。

医疗服务需求属于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全符合《消法》适用于商品、服务两类消费关系的规定要求。患者是通过付费来获得医疗服务的,这些费用便成为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对价,因此双方之间无疑是一种生活消费关系。将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认定为消费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明确患者作为消费者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索赔权、接受服务时其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等。另一方面,患者作为消费者在其权利受到侵害以后,特别是因为医院的重大过失引起医疗事故,造成病人的人身伤害,病人可以寻求消协等消费者团体的保护,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消费者的弱者地位决定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不具有同等的谈判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功能,有利于社会实质公正的实现。目前在实践中,医疗纠纷大量发生,有一些纠纷因为未得到妥善处理而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如果发挥消费者协会在调解医疗纠纷方面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必要的。依据《消法》第31条的规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在实践中也有必要发挥消费者协会对医疗单位的监督。还要看到,因医疗

事故造成病人人身伤害或精神损害的,如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也有利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

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一条款在我国创设了惩罚性赔偿,该规定是否适

用医患关系呢?我们认为,尽管医患关系可以认为是一种消费关系,但并不一定要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 条的规定来保护患者的权益。事实上,《消法》第49条的规定是保护消费者的最有利的措施,但该条的规定并不一定要适用于医患关系,因为一方面,《消法》第49条的规定,适用的对象是欺诈行为,欺诈都是一种故意行为,而对于医疗行为而言,即使出现了重大事故,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说医生从事了故意致病人损害的行为。所以不能适用该条的规定。另一方面,这种一加一的赔偿在医疗纠纷里面没有办法确定赔偿的基础,究竟是医药费用、手术费用还是挂号费用等。还要看到,从医疗纠纷的情况来看,患者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简单地适用第49条关于双倍返还的规定就可以得到补偿的,而应当寻求更有利的法律保护途径,例如通过合同的约束或者通过侵权等方式得到损害赔偿。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使用该条规定的可能,例如,病人在医院购买的药品是假药,由于对于病人在医院购买药品时的关系而言是一种典型的买卖关系,所以也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

本文原载于《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9春形考作业

开始时间2019年06月17日星期一09:12 状态完成 完成于2019年06月17日星期一09:14 耗时 1 分钟36 秒 成绩100.00/满分100.00 题目1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消费者运动是国家有关机关发起,而不是民间自发的。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消费者运动是是民间自发的,主要是由于食品,如美国芝加哥的肉类食品有耗子肉;生活用品,如日本劣质火柴问题而引发的民众运动。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只保护人身安全。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安全既包括人身安全,也包括财产安全,如微波炉爆炸导致其他财产损失也可以要求赔偿,不单是人身伤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200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首次推出3·15晚会。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首先推出现场直播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1983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1983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一项原则:国家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从法律角度看,消费者与经营者属于平等主体,他们的合法权益都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但是从现实来看,单个的消费者与组织有序的经营者相比,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消费知识水平、诉讼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者地位,极易受到经营者的侵害。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处于更弱的地位。网上商品性能、服务质量消费者无法验证,价格亦多由经营者拟定,无论就知情权,还是就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基本都处于全盘接受的地位,他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以判别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因此,从保护社会弱者的公平观念出发,国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也正是基于此,我国《消费者权益法》开章即明确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要旨,并规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消费者的条款,以体现出国家对消费者的特别保护。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2017年电大电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电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 三、单项选择 四、案例分析 法院判决是正确的。产品责任指产品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因产品瑕疵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所引起的民事责任,是民法中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一种特殊侵权责任行为。 《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 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以上这些规定说明,在我国因产品瑕疵致使人身、财产损害的民事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并且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即无过错责任制度)。 根据目前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无论是产品生产者还是产品销售者,都应当首先向受害人承担责任,然后由其向造成产品缺陷者追偿。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和第42条的规定,经营者(包括生产者、销售者、运输者和保管者)因产品缺陷承担以下民事责任: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费用等,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其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用等;造成消费者或者

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严格责任的情况下,被告虽然不可能以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责任,但可基于下面三点事由主张免除或减轻责任: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②非正常使用或错误使用;③产品已过有效期限。 作业二 一、不定向选择题 二、简述题 1.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及实现途径。 答: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所依法享有的了解与其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的服务有关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要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必然要求经营者通力合作,客观,充分的披露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信息。国家及消费者保护组织应对此进行监督、通过检查、受理投诉等方式督促经营者披露相关信息,保证消费者的各情权不受侵犯。 2.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含义及特征。 答:公平交易权: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就是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之间进行的消费交易中所享有的获得公平的交易条件的权利。特征:1,首先表现在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应当具务公众普遍认为其应当具备的功能,即商品应当具有适销性。2,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的计量正确,不得克扣、短斤少两,最后交易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发生。 三、案例分析题 判决认定,被告浙江省温州市新华日用电器厂生产的山峰牌DL-20型不锈钢淋浴器的质量不符合安全要求,使用时漏电致人死亡,该厂应负主要责任。被告上海联合水暖卫生洁具公司销售不合格商品应承担连带责任,并负责接受退货。被告上海无线电三十三厂在双三牌GCB-1型多功能漏电保护器的说明书中,虽然标明了工作电压范围,但在上海电网供电不稳定的情况下,没有注明在低于工作电压时不能发挥漏电保护的作用,应在今后的产品设计和销售中予以改进,其自愿对原告进行补偿,可予准许。原告何荣在安装DL-20型不锈钢淋浴器时,未按说明书要求切实装好接地线;并且未向供电部门申请批准派人安装,以致使用时局部电压严重下降,漏电保护器不能正常工作而被烧毁,对事故发生负有一定责任。据此,于1990年8月18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

2019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2019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篇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全体公民消费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20XX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规定》进行第一次修正。20XX年10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第2次修正。 20XX年3月15日,由全国人大修订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正式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总则、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消费者组织、争议的解决、法律责任、附则8章63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是什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是指贯彻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中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基本准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三项。一是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二是国家对消费者支持与援助的原则。三是动员社会力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原则。 知悉真实情况权 即消费者所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的过程中或者接受的 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悉的情况具体包括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等。 自主选择权 即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商 品的品种、服务方式及其提供者应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二是对于选择 商品服务及其提供者应有自由决定的权利而不受强制。实际生活中,损害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现象主要是“官商”习气、商品搭售和强买强卖等。 人身财产安全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练习题标准答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练习题答案

————————————————————————————————作者:————————————————————————————————日期: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对象是下列哪项? A.消费者为生产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B.各商家为经营需要而发生的购销关系 C.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D.消费者为营利而进行的购销活动 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多少倍?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3.甲厂生产一种易拉罐装碳酸饮料。消费者丙从乙商场购买这种饮料后,在开启时被罐内强烈气流炸伤眼部,下列答案中最正确的是哪项? A.丙只能向乙索赔 B.丙只能向甲索赔 C.丙只能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其确定向谁索赔 D.丙可向甲、乙中的一个索赔 4.消费者王某在购买商品后,发现商品存在瑕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王某只能向该商品生产者主张赔偿 B.王某可以向该商品的销售者主张赔偿 C.王某既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D.若销售者有证据表明该瑕疵是在销售过程中其他销售者所致,有权拒绝赔偿 5.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民的消费活动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农民的生活消费活动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不适用该法 C.人类的所有消费活动均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D.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 6.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属于()。 A.自主选择权 B.公平交易权 C.知悉权 D.求偿权 答案: 1.C

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定)

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最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改的。 A、2013年10月25日 B、1993年10月31日 C、2009年8月27日 D、2013年3月15日 2、国家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 A、安全 B、诚信 C、合理 D、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

服务之日起()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A、3 B、12 C、6 D、24 4、对于线上交易的商品,消费者需要退货的,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A、3 B、7 C、15 D、30 5、对于线上交易的商品,消费者需要退货的,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A、消费者 B、经营者 C、运输公司 D、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 6、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 A、一倍 B、二倍 C、三倍 D、四倍 7、经营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承担()。 A、无过错责任 B、过错责任 C、侵权责任 D、担保责任

8、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元的,为()元。 A、5000 B、500 C、1000 D、100 9、经营者违反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优先承担() A、民事赔偿责任 B、违约责任 C、刑事责任 D、罚款、罚金 10、根据《消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要求赔偿。 A、分立、合并前的企业 B、变更中的企业 C、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至少1个正确答案) 11、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A、消费者定作的;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八大亮点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八大亮点 亮点一:增加个人信息保护权 现今经常发生个人信息资料外泄、遭受不明骚扰事件。快递公司、通信公司等公然出售个人信息,客户信息成为公共信息在网上疯传。我们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形,刚在影楼拍完婚纱照,就能接到婚庆公司打来的服务电话;刚在某楼盘收完房,就能收到装修公司的客服信息。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 “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是新增加的内容,它明确规定了,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对于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信息规定非常严格,“必须正当,必须有必要,必须明示,必须经本人同意,必须严格保密,必须承担法律后果”。 亮点二:增加安保的义务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

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在旧《消法》中没有安保的义务,增加了这一条是更加明确了经营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是经营者必须要履行的义务。 亮点三:首次明确召回义务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解读:在此之前,我国只对于汽车、食品、儿童玩具等出台了相关的召回管理规定,仅限于行政法规。但新消法是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了经营者召回产品的义务。召回制度,可以说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大形考1 3次作业讲解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施行的。 日月1A.1993年1日月1B.1994年1日1年7月C.1994日7月1D.1993年 [第2题](单选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定义为()。 未明确规定为社会个体成员A.从事生活消费的社会个体成员B.社会个体成员C.明确规定为所有消费者D. [第3题](单选题)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了消费者问题,而除了交换中各方当事人追求的利益形态的差异外,消费者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 商品交换A.物物交换B.经营者C.消费者D. [第4题](单选题)只有()才可以成为终极消费的主体。 社会组织A.公司B.自然人C.

[第5题](单选题)消费者保护法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 保护A.安全B.公平C.福利D. [第6题](多选题) 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常常表现有()。 经营者在出售优质品牌时强行搭配劣质产品A.利用预售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假冒伪劣产品B.利用有奖销售向消费者推销假冒伪劣产品C. D.消费者挑选后不购买商品而对消费者进行辱骂 [第7题](多选题)对消费者受教育权的理解正确的是()。 受教育权首先是一种权利A. B.消费者可通过适当方式获得有关商业消费知识 C.政府.社会应努力保证消费者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消费者可通过适当方式获得有关商业消费知识,不管这种要求是不是合理D. [第8题](多选题)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表现主要有()。 在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应当具备公众普遍认为其应当具备的功能A.

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或者服务的定价合理B.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的计量正确,不得克扣C.交易必须在自愿的基础上发生D. [第9题](多选题)关于消费者享有结社权,正确的理解是()。 消费者可以组织社会团体A. B.消费者行使结社权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消费者结社权应依法行使C.消费者社团成立后也只能在法律及其章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D. [第10题](判断题)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正确A.错误B. [第11题](判断题)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正确A.错误B. [第12题](判断题)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资料,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确A.错误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考试及答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考试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的年主题是什么?(C) A、健康与消费 B、消费与维权 C、消费与发展 D、消费与责任 2、国际消费者联盟从哪一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A) A、1983年 B、1987年 C、1991年 D、1981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哪一年开始施行?(C) A、1983年1月1日 B、1994年3月15日 C、1994年1月1日 D、1987年3月15日 4、《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是哪一年开始施行?(D) A、1984年 B、1994 年 C、1987年 D、1996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指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谁的责任?( A) A、全社会 B、各级政府 C、各级消费者协会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6、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拨打全国统一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电话。请问电话号码是多少?(C) A、12333 B、12358 C、12315 D、12365 7、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为多长时间?(A) A、二年 B、一年 C、6个月 D、3个月 8、商品“三包”规定中“三包”是(A) A、包修、包换、包退 B、包修、保换、保退 C、保修、包换、包退 D、保修、保换、保退9根据商品“三包”规定,商品在售出之日起(C)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 A、10 B、5 C、7 D、15 10、消费者在商场看中一款衣服,营业人员明知道这件衣服是残次品,却未告知消费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何种权利?(A) A、知情 B、受尊重 C、公平交易 D、选择 11、小陈在某展销会购买名牌衣服一件,不久发现该衣服系假冒产品,此时展销会已经结束,小陈应当向(D)要求赔偿。 A、该衣服的生产商 B、该衣服的经销商 C、展销会场地出租者 D、既可以是该衣服的经销商,也可以是展销会的举办者 12.消费者购买的手机在手机销售三包有效期内,移动电话主机出现使用说明书所列性能故障,经(B)次修理,消费者还不能正常使用该手机,销售者负责为该消费者免费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主机。 A、一 B、二 C、三 D、四 14、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观比传统消费观多了哪个观念?(C) A、关心个人健康和安全 B、关心经济利益 C、关心对环境的影响 D、关心社会和谐发展 15、绿色食品的分级标准是什么?(A) A、A级和AA级 B、1级和2级 C、特级和一级 D、ISO9000 16、完全不含人工化学合成物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素、催熟剂、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食品是下面哪种食品?(A)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大形考1-3次作业讲解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施行的。 A.1993年1月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4年7月1日 D.1993年7月1日 [第2题](单选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定义为()。 A.未明确规定为社会个体成员 B.从事生活消费的社会个体成员 C.社会个体成员 D.明确规定为所有消费者 [第3题](单选题)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了消费者问题,而除了交换中各方当事人追求的利益形态的差异外,消费者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 A.商品交换 B.物物交换 C.经营者 D.消费者 [第4题](单选题)只有()才可以成为终极消费的主体。 A.社会组织 B.公司 C.自然人

D.社会团体 [第5题](单选题)消费者保护法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 A.保护 B.安全 C.公平 D.福利 [第6题](多选题) 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常常表现有()。 A.经营者在出售优质品牌时强行搭配劣质产品 B.利用预售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假冒伪劣产品 C.利用有奖销售向消费者推销假冒伪劣产品 D.消费者挑选后不购买商品而对消费者进行辱骂 [第7题](多选题)对消费者受教育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受教育权首先是一种权利 B.消费者可通过适当方式获得有关商业消费知识 C.政府.社会应努力保证消费者能够接受这种教育 D.消费者可通过适当方式获得有关商业消费知识,不管这种要求是不是合理 [第8题](多选题)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表现主要有()。 A.在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应当具备公众普遍认为其应当具备的功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测试题及答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测试题(一)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8分> 1、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要求赔偿。 A、广告经营者 B、广告制作人 C、经营者 D、发布广告的媒体 2、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 A、一倍 B、二倍 C、三倍 D、四倍 3、对(),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 A、包修、包换、包退的一切商品 B、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 C、包修、包换、包退的家用电器 D、一切商品 4、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有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A、胁迫 B、欺诈 C、侮辱、诽谤 D、侵犯人身自由 5、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的商品,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的方法以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A、不合格 B、未经检验 C、数量不足 D、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6、一般说来,消费者享有对()进行监督的权利。 A、商品 B、服务 C、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 D、不合格商品 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的时候,享有()的权利。

A、自主选择 B、依法结社 C、公平交易 D、没收经营者的不合格商品 E、索要购货凭证 2、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得到尊重的权利。 A、人格尊严 B、个人性格 C、民族风俗习惯 D、商业惯例 E、作为名人的特殊身份 3、经营者不得()。 A、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 B、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C、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携带的物品 D、拒绝消费者索要服务单据的要求 E、拒绝消费者强制交易的要求 4、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 A、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 B、各级人民到政府应当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 C、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人民法院必须受理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E、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包庇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对于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应由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根据其情节处以违法所得()的罚款 A、1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 C、一倍以下 D、一倍以上 E、五倍以下 6、消费者协会享有下列职权()。 A、参与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B、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和仲裁 C、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D、对投诉案件涉及的商品质量进行监督 E、直接对违法经营者进行罚款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消费者: 2、经营者: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知情权: 5、受尊重权: 6、结社权: 三、判断分析(每小题3分,共24分) 1、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

201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1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D)起施行? A、1993年10月31日 B、1993年12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2014年3月15日 2、我国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有〔B〕 A、8项 B、9项 C、10项 D、7项 3、下面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 A、消费者依法享有权利,但不能滥用 B、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或服务、并确定价格 C、消费者有权利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过程 D、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品的生产技术秘密 4、消费者协会有权受理消费者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A) A调查、调解B、调查、仲裁C、调查、判决 5、201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的主题是什么?(C) A、消费与责任 B、消费与服务 C、新消法新权益新责任 D、让消费者更有力量 6、消费者的消费客体是什么?(B) A、商品和价格 B、商品和服务 C、服务和价格 7、在保修期内(B)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8、手机移动电话机、车载移动电话机、固定电话机的有效“三包”期限为(A 年)?

A、一年 B、二年C三年 9、消费者王女士在某商场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三开门冰箱,可使用两个月后,冰箱内壁便出现了裂痕。在与商场协商不下的情况下,向县消费者协会投诉。关于冰箱有无出现质量问题的举证该由哪方承担(B) A、消费者协会 B、商场 C、王女士 10、“三·八”购物节时,陈小姐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一双高跟鞋,款式新颖,价格也很便宜,陈小姐毫不犹豫点击了购买,并支付了货款。收到货后,陈小姐觉得这双高跟鞋虽然新颖,但颜色跟网页上的图片出入很大,于是便联系上网店店主,要求退货,并愿意承担来往的运费,但遭到店主的拒绝。该店主违反了新《消法》的那条规定(A) A、七天无理由退货制 B、三包制度 C、没有违法 11.经营者违反消法规定,应当承担〔D〕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 A、刑事 B、赔偿 C、民事 D、民事赔偿 12、下列哪种商品不符合新《消法》“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要求?(C) A、羽绒服 B、手机 C、报纸 D、床品四件套 13、李大妈在某超市购物时,看到一款促销的东北大米,原价10.5元/公斤,促销价6.2元/公斤。李大妈觉得挺便宜,便买了1公斤。后李大妈又买了1公斤苹果,苹果原价15.5元/公斤,促销价10.1元/公斤。结账回家后,李大妈发现超市在结账时,均是按大米和苹果的原价进行结算的,于是她找到超市要求赔偿。根据新《消法》第55条规定,李大妈可以得到多少赔偿(D) A、26元 B、52元 C、104元 D、500元 14、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B)的企业要求赔偿。 A、原来的 B、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 C、分立、合并后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答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问题 答:消费者问题是商品经济中接受时候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提供 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经营者损害而发生的问题。 2、消费者运动 答:是指消费者有组织地进行旨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改善其经济地位,并得到国家及 社会参与和支持的社会运动。 3、消费者的自我保护 答:消费者和经营者相比,处于弱势,要懂得自我保护。消费者应该保留交易凭据,以备交易纠纷时可用作证明。消费者也应有一定的维权意识,比如应该知道维权的途径有 向法庭提包括和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消保委调解、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请仲裁机构仲 裁、 起诉讼等。 4、消费者的国家保护 答:消费者保护法: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消费者保护法是指国家制定、颁布的具 有保护消费者功能的各种法律规范。狭义的消费者保护法仅指消费者保护法基本法。即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简要论述 1、什么是消费者?你认为消费者概念应如何界定? 答:消费者: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人。为 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特征:(1)性质属于生活消费;(2)客体是商品服务;(3)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和接受;(4)主体是人(包括购买者 的家庭成员;应购买者的邀请使用商品的人 2、你是怎样看待“王海打假”这一现象的? 答:以获利为目的购买假货再要求加倍赔偿的人不是现行立法范围内的真正“消费者”,因此“知假买假”的不能得到赔偿。买了东西并加以使用才是消费者,买了东西不用 则不是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由此获得的利益属于不当得利。“消费者”一词是相对于“经营者”而言,任何与经营者进行交易的人,除了本身也是经营者的外,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考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考作业1 一、名词解释题 1、消费: 2、消费者: 3、消费者保护法: 4、消费者保护法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 A、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B、国家与社会干预原则 C、自我约束原则D、综合法律保护原则 2、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有() A、安全价值B、交易公平价值C、福利价值D、教育价值 3、消费者保护法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A、理论体系B、渊源体系C、法律规范内容体系D、实施体系E、法律责任体系4、消费者受教育权的内容主要包括() A、消费知识B、结社知识C、监督知识D、消费者保护方面的知识 5、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特征有() A、是以消费者利益为保护对象的法律B、是具的预防救治功能的法律 C、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法律D、是法律渊源非常广泛的法律 三、简答题 1、简述消费者主权的基本含义?答: 2、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哪九项权利?

3、何谓消费者的安全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4、简述消费者的人格权? 5、简述消费者选择权的内容? 6、简述消费者的监督权及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 1、消费者具有索赔权,请问消费者受到哪些人身及财产损害时,可通过法定途径要求赔偿? 2、试述消费者保护法中的公平交易价值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考作业2 一、名词解释题

1、经营者: 2、消费者组织: 3、消费者协会: 二、选择题 1、国家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一般形式是() A、立法保护B、行政保护C、社会监督D、司法保护 2、经营者对部分商品实行“三包”义务,其“三包”具体是指() A、包修B、包换C、包退D、包服务 3、购货凭证和服务单据通常表现为() A、发票B、支票C、收据D、保修单 4、经营者义务的特征具体有() A、法定性B、基础性C、直接约束性D、强制性和补充性 三、简答题 1、简述经营者商品、服务安全保证义务的主要内容? 2、简述经营者发现所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时,应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定]

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 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最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改的。 A、2013年10月25日 B、1993年10月31日 C、2009年8月27日 D、2013年3月15日 2、国家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 A、安全 B、诚信 C、合理 D、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A、3 B、12 C、6 D、24 4、对于线上交易的商品,消费者需要退货的,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A、3 B、7 C、15 D、30 5、对于线上交易的商品,消费者需要退货的,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A、消费者 B、经营者 C、运输公司 D、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 6、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 A、一倍 B、二倍 C、三倍 D、四倍 7、经营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承担()。

A、无过错责任 B、过错责任 C、侵权责任 D、担保责任 8、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元的,为()元。 A、5000 B、500 C、1000 D、100 9、经营者违反最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优先承担() A、民事赔偿责任 B、违约责任 C、刑事责任 D、罚款、罚金 10、根据《消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要求赔偿。 A、分立、合并前的企业 B、变更中的企业 C、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至少1个正确答案) 11、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考1-4作业答案

消费者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为满足生活需求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 2.消费者运动是指消费者有组织的进行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改善其经济地位并得以国家及社会参与和支持的社会运动 3.王海现象是指消费者购买假索赔甚至是知假买假再索赔的案件 二:判断 错对对错错对错对错对 三:单项选择 C D C A B C D A C C 法院判决是正确的。产品责任系指产品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因产品瑕疵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所引起的民事责任,是民法中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一种特殊侵权责任行为。《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以上这些规定说明,在我国因产品瑕疵致使人身、财产损害的民事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并且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即无过错责任制度)。 根据目前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无论是产品生产者还是产品销售者,都应当首先向受害人承担责任,然后由其向造成产品缺陷者追偿。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和第42条的规定,经营者(包括生产者、销售者、运输者和保管者)因产品缺陷承担以下民事责任: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费用等,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其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用等;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严格责任的情况下,被告虽然不可能以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责任,但可基于下面三点事由主张免除或减轻责任: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②非正常使用或错误使用;③产品已过有效期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期末大作业 参考答案 (任选两题) 要求:1、请同学认真学习教材、搜集相关资料以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 2、字数要求每道题在1000—1500字之间; 一、怎样理解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答题要点: (一)公平交易权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与生产经营者进行公平交易的权利,包括获得质量保障和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核心,是消费者以一定数量的货币换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 (二)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包括: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和服务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制订的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公平合理;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使用的计量器具当计量准确、数量充足;消费者有权拒绝强制交易。 (三)侵犯公平交易权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普遍。首先,在价格方面,标价不实情况十分普遍。其次,短斤少两克扣消费者的问题十分严重。再次,强制交易行为屡禁不止。(四)要实现交易公平,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衣冠不整,恕不接待”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请提供法律依据 答题要点: (一)消费者的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二)消费者受尊重权,首先意味着消费者的人格权不受侵犯,其次,还意味着消费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三)实际消费生活中,经营者不尊重消费者的事件经常发生。 (四)一般说来,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二十四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经营者提出“衣冠不整,恕不接待”是侵害了消费者平等、公平交易的权利。(五)从合同订立自由的角度,本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对于某些针对特定的消费人群提供服务的特定的经营场所,经营者提出相应的服务条件,事实上也是在维护特定的消费者的权益,是否把这种服务条件认定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就值得商榷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形考作业答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个人主页我的课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单元消法概述(学时一周,建议在10月28日前完成)18秋形考作业1(单选8题,多选7题,共15分) 开始时间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22:43 状态完成 完成于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22:44 耗时 1 分钟 28 秒 成绩 3.00/满分15.00 (20%)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 选择一项: A. 比照 B. 参照 C. 依照 D. 根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参照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国家对消费者的保护有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管理监督等多种方式,其中消费者协会的监督属于()监督。 选择一项: A. 行业管理监督 B. 行政监督 C. 法律监督 D. 社会监督 反馈 正确答案是:社会监督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消费者组织()从事商品经营和盈利性服务。 选择一项: A. 经领导批准可以 B. 不得 C. 特殊情况下可以 D. 可以 反馈

正确答案是:不得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狭义的消费者安全法,仅指法律体系当中的()施行的。 选择一项: A. 药品管理法 B. 产品质量法 C. 食品安全法 D. 产品责任法 反馈 正确答案是:产品质量法 题目5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国家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应当听取()的意见。 选择一项: A. 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选修课考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运用实例,阐述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解答如下:所谓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是指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在消费领域内能够做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经营者做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依照我国《消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平等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九大权利。我们可以举出部分案例来说明一些基本权利。 【案例1】购假售假终被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和平等交易权。20XX年11月,河南省商丘市工商局在商丘市威海路华亚物流部进行检查,当场将涉嫌假冒的274箱1096件“飘柔”、“潘婷”洗发露予以扣留。经查,该批洗发露系河南永城市三鑫商贸有限公司从广州某公司购进的,共5个品种17248瓶,总标值达27.63万元。工商执法人员对所扣留的洗发露进行了抽样取证,后经“飘柔”、“潘婷”商标所有人鉴别,该批产品属假冒产品。商丘市工商局依据相关规定规定,对当事人做出了没收假冒洗发露并处罚款2万元的处罚。在这起案例中,该公司违反国家规定,购进假货并销售牟利。依据《消法》第七条:消费者有权向经营者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八条:消费者有权知悉所购买使用的商品的真实情况;第十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综上几条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这种购假售假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和平等交易权。 【案例2】旧车当新车卖法院判决双倍赔偿——消费者的知情权、求偿权得到保护20XX年3月,王某从某汽车经销商购买提取长安悦翔豪华型新车一辆,支付价款58900元。当年5月,王某发现该车前方右侧大面积有重新做漆的痕迹,后查询到该经销商曾对该车进行过维修,更换了前灯总成和前翼子板,维修过前杠右端、右前叶子板、右前门喷漆等。在协调解决不得的情况下,王某决定起诉起诉经销商双倍返还自己购车款并赔偿其他经济损失。法院认为,经销商隐瞒车辆存在的瑕疵,构成对王某的欺诈。法院判决撤销双方购车协议,王某退还车辆,由经销商双倍赔偿购车款及其他损失13万余元。在这起案例中,不难发现,该汽车经销商掩盖商品的真实情况,并且在事发之后拒绝消费者的合理要求。依照《消法》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收到的损害,依法享有获得赔偿的权利。因而,汽车经销商的做法,违背了《消法》的相关规定,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平等交易权、求偿权。当然,以上只是《消法》对消费者基本权利保护的一小部分。 依照《消法》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规定,可概括如下: (1)安全权: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 (2)知情权: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知悉有关商品及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