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浅析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浅析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浅析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浅析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宣传处邢桂翔)

摘要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开始调整。在伊拉克战争问题,美国与“老盟友”欧洲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美国对欧洲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在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陷入了战争泥潭,伊朗的核扩散问题也在影响美国对中东的对外战略的推行;在亚太地区,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的崛起也将影响美国在该地区的支配地位,还有“无赖国家”朝鲜的核问题也是困扰美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布什政府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亚太地区进行战略调整,这对于中国的崛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美国;对外战略;亚太;中国

Abstract

After the Iraqi war, US's foreign strategy starts to adjust. In the Iraqi war question, did US Europe's relations start with “the old ally” to appear the fissure, how strategy US should adopt to Europe; In the Mideast, the Iraqi war caused US to fall into the war mire, Iran's nuclear proliferation question has also been affecting US to Middle East's foreign strategy carrying out; In the Asian and Pacific area, Chinese and the Indian two great nations will rise also affect US in this local control status, but also will have “the rascal country” North Korea's nuclear question will also be puzzles US an important questio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in the economy, politics, the military carries on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to the Asian and Pacific area, this regarding China's rising will not only be the challenge also is an opportunity.

Key words: US; Foreign strategy; Asian and Pacific; China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解体、东欧演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的全球战略开始面临调整的要求。“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摆脱了对有关新战略的争论,迅速形成了新的全球战略。而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与欧洲老盟友之间发生的分歧,甚至矛盾,美国该怎样处理?面对伊朗的核问题和朝鲜这个“无赖国家”,美国该怎样对待?面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逐步崛起,美国又该怎样审视?美国的对外战略将对这些地区作一些策略上的调整,这将对大国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美国对西欧进行的战略调整

(一)美国与西欧关系

在伊拉克问题上,由冷战时期而建立起来的欧美盟国体系,最终发生裂变了。这种裂变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由于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和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不断发展造成的

1.美欧同盟关系的形成。二战以后,在整个冷战时期,西欧各国一直把与美国建立联盟关系确立为对外关系的重点,而美国也因为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遏制苏联,也把西欧看作是联盟的“最佳人选”,美欧联盟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美欧盟国关系最初的形成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而构成的:其一是面临着共同的安全挑战: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军事

上的威胁;其二是美欧各国同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相互之间的经济上的合作,和对全球市场资源配置的分配;其三是美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民主、自由和市场经济。在这其中由于面对苏联的共同安全挑战而建立的军事联盟是美欧同盟关系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美欧同盟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约的成立。北约成立于1949年,它是一个正式的联盟体系。军事上,各成员国都签订了正式的集体防御协定,确定了清晰的共同安全挑战目标,并且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军事指挥系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制定了以美国为主导的成员国政府间协商的决策机制。美国一方面为西欧盟国提供军事上的保护,另一方面借此对欧洲政治和外交施加影响,进一步控制和联合西欧,使西欧在战略上服从美苏争霸的需要。经济上,欧美根据市场经济的准则,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最终确立了以欧美利益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些组织从经济层面上加强了欧美同盟的关系,有利于各国之间政策上的协调和合作。在对北约的政策上,特别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相当成功地推动并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北约的内部、外部转变,重新牢固树立了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1]在冷战的背景下,欧美同盟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以美国为主的同盟关系,西欧扮演着跟从的角色。但欧洲同时利用了美国的军事存在对苏联形成威慑,又利用苏联因素平衡美国对欧洲事务的过多干预。客观上造成了欧、美、俄三角关系,使欧洲有比较自由的国际环境。

2.美欧关系的破裂。但是在冷战结束后,美欧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苏联解体后,美国与欧洲国家间在谁主导欧洲安全问题上,已经形成了竞争。[2]美国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自己是冷战的最大赢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于是美国根据自己的全球霸权战略目标,继续通过北约控制西欧的事务,并且改造北约,使它突破北约的地域界限,使北约使命全球化,通过“9·11”事件,在国际恐怖主义的全球局势下,基本完成了这个目标。而在欧洲看来,冷战的结束改变了欧洲一直面临的安全上的威胁,苏联解体,来自东面的威胁已经消除,传统的领土侵犯已不可能了,欧洲不再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了,更希望将北约的军事能力转变成防御能力。美欧盟国体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动,欧洲开始了独立的防御性建设,开始想摆脱美国的控制。随着欧洲整体力量的增强,欧盟不愿接受传统的美欧分工,也就是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欧盟进行维和和经济援助,而是希望各自都拥有独立的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政策,要求建立平衡的欧美关系。

美欧的分歧最明显是体现在伊拉克问题上。在伊拉克战争上,美国首先对伊拉克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打击。美国以伊拉克支持“9·11”恐怖组织和核扩散为由,对伊拉克实施武力打击,而法德等欧盟各国支持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核查,拒绝北约集体参与军事行动,公开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最终,美国一意孤行,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战后,法德等国拒绝派北约军队进驻伊拉克,欧美联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变,欧美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没有得到法德等欧洲盟友的支持,失去了盟友关系存在的基础。

此外,美国和西欧还存在战略上的分歧:在中东和东亚两大关键战略地区的政策上,尽管欧美在推行民主, 建立自由民主政治, 发展经济, 实现地区的安全稳定等战略目标上基本一致, 但在实现手段上较大差别。美国急于将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强加给该地区, 并将援助直接与该地区国家的民主改革进程紧密联系起来。同时, 美国仍将军事行动置于较优先地位。但西欧对中东的战略有所不同,由于中东地区的民族、种族及宗教关系复杂, 鉴于历史经验教训, 西欧各国对于如何参与该地区事务, 却一向持非常谨慎态度。

(二)美国对西欧的战略调整及走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与法德等老西欧的矛盾冲突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

于国际安全环境和西欧国家经济上的发展而形成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相对独立,必然导致西欧在对外战略上,会与“老盟友”美国有差别,甚至出现分歧。

经过伊拉克问题的较量之后,美国在实施全球战略时,对西欧发挥“伙伴”作用的期望值肯定会进一步降低,美国与西欧的同盟关系将进一步松动,相互间的摩擦是必然时的。有鉴于此,美国今后的欧洲政策有可能进行一些调整。

首先,美国在欧洲的战略主要采取的是保守战略,主要目标是要巩固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在冷战时期赢得的成果。虽然欧洲在对外战略上与美国越来越远,美国依然“放任”西欧,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维护好西欧这个冷战时期的老盟友,在北面挤压俄罗斯的发展空间,以保证欧洲和美国的安全。其次,美国在针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上,采取两面性的对外战略,一方面是美国表示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另一方面美国又表示欧洲一体化后,西欧必须要加入到范围更大的大西洋关系的框架中,以便使美国“继续保持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3]这种两面性使美国在对西欧战略问题上将采取更加谨慎和缓和的态度。再次,美国在对待北约东扩的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支持的态度,“推进北约东扩是美国构筑冷战后欧洲安全体系的核心目标”。[4]一方面扩大的北约发挥的主要是政治上的功能,目标是尽快使那些东中欧国家加入到北约中来,并且使其成功地转型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中来。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对俄罗斯进行军事遏制”。[5]利用对东中欧的控制和影响,使俄罗斯的外交空间越来越小。总之,在美欧关系问题上,美国处于领导地位。在对欧政策上, 美国仍将对西欧采取缓和的对外战略, 继续强化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和支配,指望欧洲继续充当美国霸权秩序的伙伴。

二、美国对中东进行的战略调整

(一)美国与中东现状

中东地区历来在美国的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冷战结束后美国仍然将中东地区视为战略重点之一。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美在中东事务中的主导作用”。[6]

1.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中东战略受到牵制。伊拉克战争后,战后问题进一步凸显,使美国深陷泥潭,对其推行中东战略以至全球战略构成重大的牵制。美国虽然赢得了对伊拉克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未打赢对伊拉克抵抗力量的战争。美军在伊拉克伤亡惨重,死亡人数高达2000余人,耗资高达3000亿美元,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与日俱增。再加上虐囚事件、以及海外秘密监狱等丑闻的相继曝光,使国家内部反战情绪也开始高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美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鲜明的和令人鼓舞的民主政权,但实际情况是,伊拉克虽然举行了大选,组成了过渡政府,但是伊拉克的混乱局面却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美军遭到伊拉克境内武装袭击事件时有发生。这进一步促使美国从伊拉克的撤军,特别是来自意大利等西方盟国的撤军消息和美国国内人民的撤军呼声,进一步造成了布什政府的压力。但是改造伊拉克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一步,而且美国在伊拉克的目标众多:牢固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确保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主要盟友以色列的安全、遏制这一地区日益强大的原教旨主义运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等,[7]美国决不会轻言放弃。伊拉克战争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巴以关系是关乎美国中东战略成败的重要因素。推进巴以和谈进程,是布什政府的近期努力目标。阿拉法特去世后,美国总统布什表示,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帮助实现巴勒斯坦的建国目标。这是美国领导人首次就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做出的最明确承诺。2004年11月17日,白宫对外宣布,布什决定向巴民族权力机构提供总额达2000万美元的援助,以此作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新一轮努力。布什强调,推动巴以谈判是美政府外交工作的

重点之一。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布什还承诺向巴新政府提供3.5亿美元的资金,强调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民主国家”实现和平共处。布什对就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出的从加沙地带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表示坚决支持,并且明确了要求沙龙不要在约旦河西岸扩建犹太定居点,以色列应当拆除未经许可的定居点,遵守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中关于冻结在约旦河西岸建造定居点的规定。因此,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和巴以和谈是美国实现“大中东计划”的重要举措。

3.美国企图对伊朗实施“政权更迭”。“9·11”事件后不久,布什总统在2002年初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的目标之一是“防止支持恐怖主义的政权通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胁美国或我们朋友和盟友”,将伊朗和伊拉克、朝鲜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国家,指控伊朗“猖狂地力图获得这些武器并输出恐怖,同时不是经过选举上台的少数人在压制伊朗人民争取自由的愿望”。布什总统宣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来确保我们的国家安全”,“当险情不断出现时,我不会消极等待。当危险迫近时,我不会坐视不顾。”同年9月,布什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正式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宣称“美国在必要时将先发制人”。2003年3月,美国发动战争,推翻萨达姆政府,占领了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在客观上消除了伊朗的一个老对手。这有利于伊朗国家安全。但另一方面,驻伊拉克美军与驻阿富汗美军对伊朗形成包围态势,萨达姆的垮台还使美国可以转用更多的力量对付伊朗。布什政府指责伊朗发展核武器、庇护“基地”组织成员、向极端组织“哈马斯”提供援助等。因此,布什政府企图用更迭伊朗现政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美国对中东的战略调整

新一届的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改造中东”计划,并针对中东地区出现的新形势,加大对该地区的整合力度。美国将通过重建伊拉克政府、推动巴以和谈、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等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中东的影响和控制。

1.在伊朗,努力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在伊朗核武器问题上,美国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与伊朗接触,以约束其行为,达到改造伊朗的目标,另一种是主张遏制,美国对伊朗实施压力不足,难以迫使其放弃核武器,应使其“改变政权”,建立民主化的政权。从而改变“中东的格局”。总之,布什政府对伊朗的战略徘徊在接触与遏制之间,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与伊朗的关系趋紧,伊朗的不断强硬立场,将进一步促使布什政府相信伊朗不会放弃核武器,而采取强硬措施,从武力上促使伊朗“政权更迭”而放弃核武器。

2.在伊拉克,稳定局势和建立亲美政府。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的民间反抗力量远没有结束,大量反美武装不断进入伊拉克,制造一系列的暴力事件,使美军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面对这种情况,美军会继续对伊境内的反美武装进行清剿,同时,加紧建设伊拉克本地的安全部队和警察力量,帮助伊拉克恢复经济,增强伊拉克新政权的威望。

伊拉克建立亲美政府是美国的重要目标。伊拉克大选后各派争权夺利更加激烈,主要分为三派:由在伊拉克受压迫而一跃成为掌权者的什叶派,参选率最高的库尔德人,还有在伊拉克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逊尼派,都会强烈的要求在未来伊拉克政治权利中争得相应利益,并且库尔德人与伊朗还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为成为伊拉克新政府的代言人和平衡各派利益,而大费气力,为了确保美国在伊拉克的利益,美将努力争取伊拉克新政府在反恐、预防核武、石油等问题上与美战略相配合,实现“改造”中东的目标。

3.进一步推动巴以和谈。在推动巴以和谈问题上,美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对巴勒斯坦保持温和态度,进一步推动巴勒斯坦内部改革,在经济上也进一步采取援助的形式,帮助其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改革。另一方面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使其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有助于布什政府争取阿拉伯世界的反恐。但从近期看,美国还将会继续袒护以色列压制巴勒斯坦,维护以色列安全,从而配合美国的中东战略。

4.反恐和防扩散仍旧是美国中东政策的两大重点。“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是美国对中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一些中东国家进行遏制、孤立和打击,都同美国认为这些国家支持所谓国际恐怖活动有关,而美国同国际恐怖活动的斗争将“愈演愈烈”。[8] 2005年10月,布什总统曾经发表演讲说,再次表明打败伊斯兰极端主义,推进反恐计划的决心,并提出了预防恐怖袭击,提高本土防御能力;击毙和捕获恐怖组织的领导人和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流入“非法政权”和其他可能使用这些武器的国家;禁止好战分子控制任何国家等。从这些讲话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布什又再次表明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和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决心,就是打击和压制和美国针锋相对的国家,主要是伊朗等西亚的伊斯兰国家。

总之,美国中东政策中的上述变化,主要是策略的调整,不能说明美国中东政策发生重大的改变。自从冷战后,中东历来就是美国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什政府的对中东政策更具有进攻性和冒险性。可以说,布什政府的策略和手段的调整巩固了既得成果,更为进一步开展新一轮的扩张准备了条件。因而美国的中东战略调整具有阶段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三、美国对外战略重点调整地区:亚太地区

“9·11”事件后,美国坚不可摧的神话被打破,这就促成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特别是对亚太地区的调整,由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关注,以防范中国、印度等作为地区性大国崛起的挑战,美国战略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

(一)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的原因

1.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危及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随着冷战结束,中美在冷战条件下被掩盖的各种矛盾开始浮出水面,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全球失去了竞争对手,客观上成了全世界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一时之间无所适从;而中国作为现存的最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经过改革和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大

幅提升。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这个目标就进一步被放大,就被美国视为其主要竞争对手与和平演变的对象。印度作为亚洲发展中的大国,通过经济上、军事上的发展,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对亚洲崛起的这两个大国,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在2002 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曾明确指出,未来对美国世界领导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和地区有三个—-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其中有两个在亚洲,为了防范中、印的崛起对美国世界领导地位形成的挑战,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开始向东转移,美国的战略重心移师亚太地区。

2.“9·11”事件使美国人的安全观发生转变。“9·11”恐怖袭击事件打破了美国的安全神话,美国人的安全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其安全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美国坚不可摧的神话被打破,美国是“世界第一”的优越感开始丧失,甚至美国本土是否安全的信念也开始动摇,到底谁才是美国最大的最危险的敌人与威胁?这种反思导致其全球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成为“反恐”,确保本土“绝对安全”成为美国制定对外政策所追求的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为达此目的, “遏制”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就成为了主要手段。而美国认为,全世界恐怖主义势力活动最猖獗的地区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亚西亚这一地带。因此,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美国主导下的“反恐”战争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其战略重心东移就成为必然之举。

3.亚洲的“无赖国家”危及到美国的全球战略。亚洲是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的地区,这里有中、朝、越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穆斯林国家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多数对美国抱有敌意,是恐怖主义的滋生地。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将继续成为布什政

府关注的重要安全领域问题,布什政府将采取重视“看得见的进展”的姿态,[9]对这两个

国家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放弃核武器研究。为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的扩散,布什政府曾宣称,将要一个一个地对他们动“外科手术”。因此,为了对“无赖

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也决定了美国必须将其战略重心移至亚太地区。“9·11”事件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但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担当世界领导,谋取世界霸权,维护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美国在一方面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同时,另一方面,仍然念念不忘

传统的地区性大国崛起的挑战。在美国看来,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

今天, “反恐”与“谋霸”的最佳结合点,便在东亚地区。因此,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也受传统安全观念的现实影响。

(二)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

1.美国在亚太安全秩序上的调整。进一步遏制和打击从中东到东南亚、中亚的恐怖

主义,在地区安全秩序上进行调整。在“9·11”事件后,通过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推翻

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又将“反恐”视线从中东、中亚转向东南亚地区,在这一地区进行战略调整,战略调整主要沿着配合美国全球反恐战略、应对亚太日益多元威胁的方向展开,其中军事安全内容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军事安全是美国的亚太政策核心。鉴于亚太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布什政府的基本目标仍是保持在该地区的主导和力量均势,防止任何一个地

区霸权出现而威胁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布什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调整主要是通过三方面来实现的:第一,在东南亚地区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在反恐方面的合作,布什政府在军事安全政策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军事援助,东南亚的安全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第二,布什政府通过阿富汗战争大幅提升了与中亚和巴基斯坦等处于反恐前沿国家的军事合作和战略利

益渗透。第三,进一步提升和改造与日、澳、韩的传统同盟关系,使之能够支持新时期美

国全球安全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日、澳两国政府的积极配合,美、日、澳军事联盟得到升级和改造。日本借助国际反恐问题,对其自卫队在海外用兵问题上的进行了重大修改,并且通过伊拉克战争,为美军提供了后勤补给,训练了自己的自卫队,而且在战后扮演维和的角色。澳大利亚政府把国际恐怖主义视为其首要威胁,积极支持、配合美国全球反恐战略,并且把它作为其安全政策核心,并在2003 年底宣布正式加入美导弹防御系统。美国通过在军事上联合日、澳两国,进一步增强了由美国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协同功能。通过实践合作,美国加强了与日韩澳等亚太盟国的关系,亚洲版的“小北约”已是呼之欲出[10]

2.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秩序上的调整。美国在对待亚太经济秩序上,是确保促进地区经济自由化和美国经济利益的实现。亚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已超过与欧洲的贸易额。美国既要“谋求世界的领导权”,又要“维护美国自身经济利益”[11],布什政府一直坚定的认为,亚洲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美国必须确保该地区的市场开放和贸易上的自由来往,防止出现的区域性经济安排,特别是排斥美国的区域性安排,以保证美国在该地区的投资、贸易等经济利益的获得。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和亚洲各国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议的方式来增加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的,比如美国已与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且正在与中国台湾商讨签署美台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将加强监督对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上承诺,对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别是东盟各国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保持高度警惕。

3.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秩序上战略调整。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秩序上的调整就是如

何应对亚洲日益涌现的地区和次地区多边机制和区域整合。[12]亚太地区逐渐摆脱被美国控

制的局面,开始走亚太地区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亚太地区内部经济、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部形成的区域各种多边机制合作近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比如在东亚地区, “10 +1”、“10 + 3”、中日韩等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继续推进,在2005年底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峰会;在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化建设在近几年得到长足进展;在南亚地区,南亚区域合作组织签订多项协定,为缓和南亚紧张局势发挥重要功能。布什政府在该地区的安全和经济领域的影响都更加弱化了。由此,亚太正出现更多没有美国直接参与的地区性区域合作组织。美国各界开始担心这种趋势会削弱美国的影响,危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布什政府开始不断通过各种场合强调美国历来是亚太地区的一部分,强调亚太地区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反对任何想把美国排除在亚太地区之外的观点和做法,用直接或者间接方式干预亚洲区域性的发展方向。在东亚峰会召开时,就是由于美国施压,东亚峰会接受印度和澳大利亚两国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参加东亚峰会。总之,布什政府日益关注亚洲地区区域性的发展,同时要求亚太各种区域组织做出姿态表示,保证亚太地区的真正开放,防止美国利益受到排斥。

(三)美国对亚太地区战略的调整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全面崛起,势必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一大威胁。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来看,美国对中国的矛盾心态日益明显。在中美合作互动中,涉及的地区、多边和全球性成分增加,加剧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上升,使美国日益感受到中国在周边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影响力上升对美国原有优势地位的压力,因而对中国在亚洲实施的“经济外交”同样抱着复杂的心态。另一方面美国表示欢迎中国与周边地区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利益,但同时担心中国正致力于提升经济之外的政治、外交实力,削弱了美在该地区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影响力。所以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的防范对象,通过战略调整和军事上的部署继续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这就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所谓机遇就是美国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其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主导地位,损害其战略利益;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美两国之间利益的不断增多,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当前美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防止中国出现动乱,维护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这就是我们继续集中精力谋发展的契机。

总之,美国进入新世纪后,在“9·11”事件的影响下,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重新调整了其对外战略。在西欧地区,由于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美国和西欧之间在对外战略上的分歧更加暴露,美国将采取缓和的对欧战略,指望西欧继续充当美国霸权秩序上的伙伴。在中东地区,通过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客观上提高了对中东的影响力,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核武器扩散仍就是美国在中东战略的两大重点。亚太地区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调整地区,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防止这两个大国的发展危及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继续采取多种措施迫使伊朗和朝鲜放弃核武器,维持亚太地区的安全秩序。通过美国对西欧、中东、亚太地区的对外战略的调整,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已经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应该及早做好准备,制定与之相应的对外战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54页

[2]牛军、余万里:《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战略》,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欧洲防务谁主沉浮”部

[3] 赵怀普:“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论析”,《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第22页

[4] 徐鹤鸣、王海涵:“试析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政策趋向”,《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3期,第

27页

[5]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第204-205页

[6]董漫远:“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及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2期,第42页

[7]刘月琴:“克林顿政府对海湾地区政策重点五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2期

[8]王缉思:“世纪之交的美国外交及其趋势”,《美国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9]秋田浩之:《新布什政权的对外政策体现强硬姿态》,载[日]《日本新闻》2004年11月6日

[10]周荣耀,“9·11”后的大国战略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11]任荣荣:“评析美国的‘新东亚安全战略”,《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3期

[12]陈东晓:《布什政府亚太政策的调整》,《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摘要:奥巴马政府首届任期以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中国视为在战略和军事安全领域加以制约防范,在双边经贸、地区稳定和全球治理等诸方面又须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亚太地区作为美、中战略竞争的重心。这一战略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指导方针,势必会对亚洲的局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分析这一战略有利于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相关活动,也是我国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影响应对措施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产生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在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14年4月2日-4月3日,“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夏威夷召开,美国首度以东道主身份主办美国与东盟之间的部长级非正式会议。会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将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奥巴马4月下旬将出访亚洲,美领导人出发前在家门口“挽”住东盟“秀”姿态,实质是重申其战略重心不变。哈格尔在此次论坛中反复强调,希望向与会东盟防长及代表重申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承诺”,美方期待将这一论坛活动常规化,释放出“亚太再平衡”将会延续的信号。 二、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其实,各种“平衡”之外,美国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再平衡”,那就是扩军与加强美亚经贸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紧缩欧洲”及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 2014年美国要从阿富汗撤军。为使这一进程顺利进行,并确保“后撤军时代”地区军事稳定可控,美国目前已经在大中亚地区加紧布局。为此,美国不仅开始着手重新理顺同阿富汗的关系,而且悄然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合作力度。过去几年里,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一般集中于东海、南海等领土争端议题,对大中亚地区关注不多。随着美国“后撤军时代”的诸多战略安排逐步浮上水面,美国亚太战略中对“大中亚”的倾斜以及“大中亚”与“大东亚”两个板块的启动,或许也将成为热点。从整体上说,2014年美国亚太战略的特征,将是在延续以往“再平衡”思路的基础上,在目标、手段、领域、地域等方面谋求“更平衡”。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内容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 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2012年6月3日,第十一届香格里拉对话暨亚洲安全会议闭幕,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代表团、14位国防部长、众多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就亚太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本次对话的5个主题分会分别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保护海事自由”、“威慑和地区稳定”、“新型战争:网络、无人机和新威胁”、“全球和亚太安全的新风险”。其中,首次亮相香格里拉对话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日参会讨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 “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 那么,美国要“再平衡”什么? 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已经取而代之。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 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即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各种“平衡”之中,美国正将亚洲装修成表演场,以展示肌肉,上演“健美秀”,以不断增长的军事存在为特征的“再平衡”,无疑将打破该地区原有平衡。尽管帕内塔在新加坡承诺“不遏制中国”,但美舆论仍认为,其亚洲之行暗藏深意。《国防》月刊称,帕内塔将“大谈美国扩大在该区军事存在计划,以及他加强该地区联系的决心。”基于这种判断,美国观察家认为,帕内塔需要在不激怒中国的前提下,承诺对菲律宾、越南等亚太国家提供支持。《金融时报》亚洲版编辑季米特里·斯瓦斯托普洛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又不失针对性的问题:美国是否有一种倾向——只有对中国日益强硬,才能挽回成为衰落大国的颜面?亚太舆论普遍不相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会不针对中国,现实是明摆着的:美国口头上否认遏制中国崛起,但构建亚太安全新格局时往往又将中国当成“靶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明显的对抗一面,这不能不引起亚太国家有关对抗成本与代价的忧虑和担心。这一充满矛盾的战略无疑将加剧亚太安全格局的复杂一面,甚至有可能造成分裂。

浅谈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策略

浅谈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策略 班级:小教本131 学号:2013110441 姓名:袁作森(隔一空格) 摘要:中国综合国力三十多年来的强势发展,开始撼动美国的国际地位。美国抓紧调整应对策略,高调重返亚太,美国把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作为围堵中国的突破口,千方百计使南海和东海问题复杂化,以致中国三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良好国际环境面临严峻考验。 关键词:美国;中国;亚太;经济;政治;军事; (空一行) 所谓美国重返亚太,实质上美国从没离开过。事实上,从冷战结束,美国一直在这一区域进行部署,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我们常说的第一岛链就是这个时期酝酿而成的。美国高调重返亚太这是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动作,也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一些调整,战略中心东移,相比于原来有一些新的举动。说白了那就是针对中国,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最好,势头最猛,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上双方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一、战略东移,围堵中国 (一)中东战场“惨败”,转移国际注意力 1.中东教训,问题重重 (1)回想12年前,美国企图“一箭数雕”,通过伊拉克战争彻底消除萨达姆政权威胁,控制伊拉克石油,扶持亲美傀儡政府,打造民主样板,进一步“平衡”中东力量,控制中东。同时也向全球昭示,美国有能力迅速、轻松地摧毁任何“拒绝按美国规则行事”的国家。但是伊战不仅使美国民众蒙受了巨大痛苦,付出了沉重代价,而且带来了各种“后遗症”。美国发现了错误,而改正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离开伊拉克。美国人意识到,伊拉克早已从鸡肋变成啃不动的硬骨头。 (2)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处事不公,让美国成为穆斯林世界的公敌。重以轻巴、支以压巴是美一贯的既定政策。由于布什作为美右翼保守势力的代表,同以色列总理和以右翼集团领导人沙龙在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上同气相投,他上台后改变了克林顿对巴采取相对灵活、温和态度和注意在以巴之间保持适度平衡的做法,变本加厉地推行支以压巴政策,必然要对阿拉法特采取强硬态度。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政策

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政策,美国希望通过在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亚太地区的物质和精力投入,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的复苏,牵制中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 我们首先要知道美国重返亚洲,其实是虚晃了一枪,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从亚洲离开过,只不过有时亚洲在其的对外政策中侧重不同而已。在很多的方面,美国虽然讲是重返亚洲,其实是调整其亚洲政策,并且将其兵力作有弛有张的调整,虽然因应中国的因素较大,但同时考虑到了整个的亚洲态势。美国为了继续主导全球事务的能力,就必然要有驾驭新兴国家和地区的能力,当所谓亚洲时代的论调风头正劲时,其实美国的重返亚洲,就是要主导亚洲。 而美国想要主导一个怎样的亚洲呢?暂且不作分析,看看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一年多来,亚洲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现实变化?首先南中国海的领土冲突公开化了,美国的核潜艇公然在敏感时刻访问冲突中的一方,选边站的意图一目了然!其次公开支持日本钓鱼岛立场,把争议岛屿纳入日美安保条约,这是在明显不过的公然鼓励对抗,与其宣称的要维持亚洲和平的宣传是背道而驰的,不得不使人产生美国在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阴险感觉。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是在帮助亚洲弱小国家抵御新兴超级大国—中国,其实这只是事情的表面,美国重返亚洲,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而是针对整个正在崛起的亚洲,美国希望的不是一个团结的亚洲,因为那它将无机可乘。亚洲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多种文化历史的独特性,与美国同是一脉的欧洲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当真正亚洲时代到来时,美国的影响力将日渐萎缩,所以这一切是美国根本不愿看到的。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的几场战争,让它在二战中积攒起来的正义资本和形象消耗殆尽,所以它现在重返亚洲的真实意图,在其国家战略的最深层面就是拆分亚洲,分裂亚洲,祸害亚洲!以图最终达到阻止亚洲时代的到来的目的! 其次,美国重返亚洲,是想在亚洲塑造新的敌人,破坏亚洲和平。中国虽然是美国这种战略下不二的选择,但是美国不会真正愚蠢到想与中国大动干戈的地步,所以他就以重返亚洲之名,在亚洲行欺骗之实。妄图把所有亚洲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招兵买马在其旗下,把他们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充当美国战略利益的马前卒。这就是所谓代理人战争的最好诠释。 二、美国高调回归亚太原因: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具体原因有五个。1、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的影响力。2、地缘经济,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3、中国周边的邻国现在都对中国感到担心,要求美国回来以平衡中国,这个机会对美国来说是很难得的。 4、内政原因,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小布什的错误就是奥巴马的机会。 5、因为个人原因,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历届总统都是欧洲背景,而他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生活了7年,对亚太有个人的情感和兴趣点。其次是希拉里是一个有战略思想的国务卿,想建功立业。她可以比较客观地看美国未来前途,这样就有利于她支持奥巴马的外交战略转移。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如何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全球战略是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提出的战略,并且其始终是贯穿美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超级大国才有资格、有可能形成全球战略。深入透彻地研究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有利机遇,利用和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着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一、二战后美国战略部署的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提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因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很快,又垄断着原子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整个全球参战国家关系和美国国际战略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和美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是美国战后第一次战略扩张期,是从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末,美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战略,这一时期对外战略带有明显的扩张、进攻和侵略的霸权色彩。1947年3月12日提出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全球战略要求推行实力政策,主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全球战争。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国际战略的收缩期。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尼克松政府确定了全球战略计划的4项原则:①遇到战略核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摘要:美国基于国家安全战略,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将调整其在世界军事力量的部署,美国将重返亚太。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也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我们应听其言,观其行。中国应做好各种准备。 关键字:美国重返亚太、中国、应对策略 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2012年1月5日,奥巴马会同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根据报告,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如同众多国际媒体所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敌意,但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始终将中国列为威胁之一。 美国重返亚太,是一个全方位的战略。按照希拉里的说法,主要有六大目标:一是“加强双边安全联盟”;二是“深化我们与新兴大国的工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三是“参与区域性多边机构”;四是“扩大贸易和投资”;五是“打造一种有广泛基础的军事存在”;六是“促进民主和人权”。 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部署,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个地区有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先就是中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印度。这一区域,地区整合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是出现的新情况,而且该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在美国看来,在这区域,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政治利益,对于美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另外,在美国看来,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还存有一些热点问题。就是固有的一些可能引发冲突的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还有现在谈论很多的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热点问题,美国人觉得有可能会造成地区的不稳定,因而有必要把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部署在这一区域。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强化与亚太地区同盟的关系,无疑会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中国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战略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总体来说,这并不会改变周边环境对我们“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首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互相离不开,它们非常清楚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而且会付出代价,“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其次,美国现阶段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是防范性质,主要是为了加强遏制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遏制本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 第三次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 ●紧缩性货币政策 ●削减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对企业大幅减税 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克林顿时期 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 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 小布什时期 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 小布什采取的措施: 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 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 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金融政策: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控制或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 美国经济四大难以根除的经济疾患。 一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二是国债连年攀升。 三是个人储蓄增长有限。 四是贸易逆差。 第三,贫富两极分化难以消除,社会问题愈益严重。 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007年3月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上述美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财政金融政策、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表明美国的经济调整与改革只能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我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10数控谢绮华 2010994310 我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从欧洲,中东向亚太地区的不断加大。亚太地区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那么美国的目的是什么?又会对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战略基本形成了。那么重返亚太地区的背后与美国的政治生态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有一句话很有代表性,亚洲对于美国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地区中国就在亚洲而且一直都在。这就是“主场之利”。美国作为一个外来者,不可能享受到这样的便利。而它的重返亚太战略是两条腿走路,但这两条腿并不一样粗,美国的军事战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这回答不了这样的一个根本追问,“他到底是不是一个靠得住的盟友,他真的可以提供无条件的保障吗”。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已故的菲律宾总统阿基拉三世的母亲最清楚,当然,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租期正是在她任内结束的。这个问题也是以色列的追问,以色列一家报纸也曾刊出评论发文“奥巴马是靠得住的盟友吗”。如果以色列作为美国的铁杆小兄弟都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其他准备跟随美国的在亚太地区的马前卒呢。 其次经济这条腿可能要成为美国的更大的软肋。美国真正的能给亚太地区追随他的国家带来多少经济实惠呢。实际上,真正给亚太伙伴国现在带来,带来就业的,带来增长的是中国。环球时报社论指出“虽然中国综合力量远小于美国,但是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主场国作为区内最大的经济发动机,那么中国反对美国主导亚太所能调动的资源实际上多于美国为了推行他的亚太战略所使用的资源。”而实际上,中国保持着亚洲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中国是与朝鲜、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用经济援助保持与东南亚国家的良好关系,通过经济联系避免冲突。这也是中国经济上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力的武器。 但是却不是真正最有力的应对策略。因为,经济上我们用经贸关系来抵消美国的军事联系的战略,是一种“花钱买平安”行为。在国际关系中这往往是靠不住的,实力才是最可靠的。中国只有提出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用经济和军事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有力量把和平发展的涟漪向邻国荡漾、扩展。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对于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地区似乎还没有完整的军事战略,中国还在探路。 美国试图采取一些短期的和局部性质的措施,试图通过力量和资源的配置,在局部形成一种不利于中国的局面,使中国进一步发展的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大中东”战略遇到了大麻烦,显而易见的颓势并不因为击毙拉登,就可以得到逆转。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摆平象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弱小国家,尤其是摆平不了政权更迭后的乱局,却由于自身消耗巨大而陷入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在技术上早已破产,高达14.3万亿美元的国债则是明证。地缘、能源、金融等要素控制方面,美国无力维系单极独霸格局,面临全面性、体制性的崩溃风险。即使在北非、西亚策动“阿拉伯革命”,也不能按其预定路线发展演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将早就发现了的拉登击毙,展示其所谓“无所不能”,意图挽回局面,对于短线提振美元有一定作用,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可能因击毙快要被人忘却的拉登扭转?感觉美国的战术性动作可圈可点,结果输在了战略上。前苏联的破产和解体,同样输在战略上,他不该在美(北约)、苏、中大三角关系之中,把当时的中国逼到美国那里去,两面夹击之下前苏联败局已定。这些东西早前都提到过的。如今美国想独霸大中东,进而控制和奴役全球,则是把中俄欧逼到了一起,美国就算再强大,以一敌三,放到战略上应该说是明显的错误。面对中俄欧的“合纵”之策,美国在认识到问题之后,开始以“连横”之策瓦解中俄欧“统一战线”。平心而论,中俄欧相互之间也有摇摆乃至出卖、出手,但迄今为止大的方向没有偏离,这是美国左冲右突难以如愿的根源。美国本土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之际,俄国串联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欧洲特别是法国跳出来跟美国抢班夺权,

中国以“救美国就是救中国”为由,并不支持俄国和欧洲的行动,招致俄、欧对中国的不满。俄国受美国的气很久了,俄格战争更对美国来气,中国对美国其实没有那么敌对,因为中国尚离不开美国的市场,这是由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欧洲想跟美国抢班夺权,却没有给中国包括人民币留出位置,中国需要时间打造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甘为欧洲做嫁衣。这种局面使美国看到机会,遂提出中美G2的说辞,中国开始时反应不及时,后来看出其中的门道,才明确拒绝美国,没有落入美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否则中俄欧“统一战线”也就瓦解了,严重后果难以预料。美国对中国威逼利诱,威逼的一面主要借助两个国家,即日本和印度,其中,借助日本在东线骚扰,借助印度欲在南亚破局,是为“声东击西”,营造中国两面受敌、不能相顾的表象,但都被中国化解。大国游戏层面,美国在南亚方向针对中国搞事,拉拢的当然是俄、欧。“美俄关系重启”后,俄国给美国(北约)阿富汗驻军提供补给“北方走廊”,以替代巴基斯坦“南线通道”,这样美国就可以抛弃并牺牲巴基斯坦。对此,欧洲方面处于观望者角色,原因是欧洲自身深陷金融、债务危机,需要外储庞大的中国为其输血,况且欧元受到美国算计,不敢贸然与中国为敌,否则欧元是极其危险的。关键取决于印度是否愿替美国出头挑战中国与巴基斯坦,中国对印度既拉拢又威慑,印度多次蠢蠢欲动,终未铤而走险。美国为拉拢俄、欧进行的交易失去价值,美国翻脸不想认账,与俄、欧矛盾再次占据上风。在伊核问题上,中俄

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对于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意图,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冷静、客观的判断。首先是今天的中美关系与二战结束后的美苏关系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最大的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经济的依存度,已经达到所谓"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重开冷战,对于两国来说,都是难以想象和违背根本利益的事情。其次,是美国在反恐战争开战十年后,意识到以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为标志的军事政策,耗费了美国冷战结束后获得的战略优势,美国必须为应对未来可能的威胁,进行新的军事战略调整。 于是,美国在外交上,高调重返亚太。第一要造成一种态势,即在亚太地区,美国不能走,亚太地区需要美国的保护伞和领导。第二个目的,防止传统亚洲盟国日本和韩国的离心倾向,造成中国、印度威胁论,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第三,中国和东盟贸易区自由化发展势头很猛,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美国担心被边缘化,所以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事实上,美国战略东移,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蒙古、日本和韩国。美国在军事上,以攻为守。美国在经济上,全力推出TPP。美国希望将一般军事和战略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主动权及主导权,从而奠定其在亚太未来霸权地位的新根基,因此打出了外交、军事和经济系列组合拳。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战略部署,中国及一些亚太地区明显感受到压力。那么,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莫测的情况下,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这个全球霸主带来的威胁呢?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背后的含义。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尤其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际经济文化东移。当前美国国内失业率高、经济疲软,欧盟的经济在经济危机后一蹶不振,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也一直不待见美国,而非洲大陆的经济要等待开发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全球经济的增长点,就落在了亚太地区。另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个人主义精神,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让很多人迷失,不知当如何是好。而东方文化,一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即便在东方,出现了很多与这些文化相背离的现象,但是他们一直保留着这种思想,依然对这个社会充满着希望和期待,生活有着幸福感。 二、正确认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的影响。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经济上,美国试图加强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往来,一方面为了增强美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就削弱了中国、印度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实力。在政治上,美国试图孤立中国,它的目的在于试图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正如希拉里所言,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更应该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实现这一点,美国必须维持其领导地位,因此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行动。在安全方面,美国一直是一个安全感缺乏的国家,当它拥有了经济实力之后,就不断地打击各个潜在的威胁,以人权为名,以掠夺经济、打击异己为实,多次发动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战争。最近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就是最大的实例,也正是这两场战争,让美国经济大大的消耗在了当地,致使美国抽身乏力。面对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崛起,美国出于安全考虑,必须进行打压,以求稳固它的霸权地位。 三·看清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态度。新加坡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专家巴斯卡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美国重返亚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洲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亚太地区:地区关系因美国加快“重返亚洲”而复杂化 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俱孟军:2010年,在亚洲国际舞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身影颇为突出。在美国总统的出访日程表上,到访亚洲的时间最长;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亚洲海域炫耀武力。这一年,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因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势向纵深推进而日趋复杂化。 “重返亚洲”战略,由美国政府去年7月公开提出,旨在重新确立和提升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重返亚洲”,美国是言行并举,外交军事协同推进。在加速“重返亚洲”的进程中,美国直接插手亚洲国家间的争端。无论是“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还是“南海争端”、“湄公河资源利用”等问题,美国都积极介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着深刻目的。《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正与日本和韩国恢复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并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强势力。美国不仅要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构建美国坐镇的东北亚军事板块,还试图通过介入南海争端加强与相关国家关系,试图形成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军事领地。 纵观亚洲今年的形势与美国的行为,与其说美国加快“重返亚洲”,不如说美国正在把亚洲更多国家拉入 自己的势力范围。 欧盟:在阵痛中进入过渡期 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刘江:2010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以主权债务危机为重要标志,欧盟在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阵痛”中,进入了由“后冷战”向“后危机”时代过渡的重大转 折期。 今年年初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不同程度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乃至社会骚乱。“债务海啸”的深层次原因,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失衡的结果。这种失衡体现为: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失衡、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失衡、欧洲福利主义发展模式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 尽管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今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及欧盟经济仍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全年总体表现好于 预期。相较之下,欧盟政治一体化今年进展不大,一体化外交也遇到各种困难。不过,欧盟“外交署”的正式运行,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欧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 在新的一年里,欧盟将面临各种新困难、新问题,欧盟也会进一步深化经济、内政、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尽早走出经济衰退,并加快政治一体化步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中东地区:局势起伏跌宕前景难测 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李红旗:2010年,中东局势起伏跌宕,热点问题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平添变数。巴以和谈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战后重建举步维艰、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苏丹南部公投前景不明。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关注一刻没有放松。 今年9月初,在美国的推动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启动了间隔20个月之久的直接谈判,但两轮艰难交锋下来,僵局难解。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症结主要在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继续采取迁就政策。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形势与政策》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亚太战略调整问题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完成时间:

冷战结束后,中国似乎成为继苏联之后美国“确定的不确定性威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逐渐开始加强在亚太的军事部署。中国人在19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以及随后2001年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中,实实在在感受到美国咄咄逼人的压力。 其实所谓“美国重返亚洲”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美国从没离开过。即使在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的时候,还加强了关岛一线的军事部署。只不过现在奥巴马出于他的一些考虑,当然也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动作,也是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一些调整,相比于原来有一些新的举动。客观上来讲,那也是针对中国,因为中国现在发展的最好,势头最猛。中国似乎成为继苏联之后美国“确定的不确定性威胁”。 举办首次美国-东盟峰会时,希拉里第一次访问东盟秘书处,签署东盟友好合作条约。希拉里在美国外交学会纽约经济俱乐部有一个讲话,明确提出美国外交中枢转向亚太地区。这样以来,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已经成为美国重新塑造亚太经贸格局新工具,作为美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经济战略砝码,将给中国在东亚的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均带来不稳定因素。 美国公布了这份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新战略暗示美国将缩减陆军规模,并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存在,转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维护亚太的“安全与繁荣”。美国战略关注点转向亚太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力图在其实力相对下降、军费削减的形势下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具体而言,其在战略上有退有进,从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撤军;而在太空、网络和海上安全等战略领域,采取了“进”的政策以保持其优势地位。而美特别强调“海上航行自由”,则反映了美对中国可能在亚太对其海上霸权形成挑战的担心。 那么,面对美国的这一战略,我国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美国最资深的外交官乔治?凯兰95岁时曾跟克林顿政府说过,这个世界绝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领导中心。时代变迁,现在已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传统资本主义列强遭到严重削弱,日本战败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并且借着两次世界大战使国力得到极大增长,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妄图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 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 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美国作为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世界性大国, 为了追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着美国的价值观来构建未来世界的战略目标, 它一直在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和自身实力的消长, 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全球战略。 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其基本内

容是: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

形势与政策论文 美国重返亚太 没有硝烟的战争

没有硝烟的战争 内容摘要:2011年是美国加紧调整亚太布局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强化美日韩同盟,拉拢缅甸、越南、印尼,高调插手南海事务,力推TPP,驻军澳大利亚,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以正式成员国身份出席东亚峰会,重构亚太布局意图明显。虽然美国高调地返回亚太,虽然美国通过第一岛链和C型包围圈把中国近乎全部围住,但是中美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小,美国此举对中国只是起到一定的威胁作用。美国对中国的打击,是通过经济上的定价权大战来击溃中国经济。所以,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是经济上的打击。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关键字:美国亚太定价权汇率制造业 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对全球局势具有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家利益之争已经取代了意识形态之争,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在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美国高调重返亚太 2011年是美国加紧调整亚太布局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美国强化美日韩同盟,拉拢缅甸、越南、印尼,高调插手南海事务,力推TPP,驻军澳大利亚,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以正式成员国身份出席东亚峰会,重构亚太布局意图明显。如果说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将视线全部投到了中东的反恐战争中,那么在第二个十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和本·拉登的被击毙,以及亚太经济体的快速崛起,美国新一轮的战略重点无疑将会转回亚太。继希拉里在夏威夷发表美国的亚太政策演讲之后,美国再次强调其在该地区的“领导角色”,首次以成员国身份参加东亚峰会,此次会议被认为是美国正式重返亚太地区的标志性会议。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甚至表示,美国不是亚洲的拜访者,而是驻在国。美国精心构筑的亚太布局,势必会使亚太力量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并对地区安全形势带来挑战。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五角大楼公布了一份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新战略暗示美国将缩减陆军规模,并减少在欧洲的军事存在,转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维护亚太的“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