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

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发展。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又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6~1964年。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其主要特点是:设备投资大量增长;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64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从而标志着日本正式成为先进工业国家的一员。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正是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其特点是: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四)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

1. 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6%。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2. 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间,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33%;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46倍。

3.提出“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振兴日本经济,适应“高度经济成长”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

“造就人才”实质是美国的“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建设国家”就要造就“热爱民族、国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见识,在国际上也是以赢得依赖和尊敬的日本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

三、结语

通过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原因的初探,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日本能在短短的50年时间,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创造日本经济腾飞的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绝非偶然。日本经济崛起,得益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得益于吸收消化欧美先进的文化科技技术。日本经济崛起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日本经济的崛起还得益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就要有日本当年那种敢于引进,善于引时,甚至不惜“错误”引进的决策和胆识。充分利用、吸收消化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用。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借助日本成功经验,一定会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加宏大。

参考文献

[1]昭奎.日本经济[M].高等教育,1999.

[2]战后日本经济编写组.战后日本经济[M].人民,1973.

[3]焦必方.战后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财经大学,1999.

[4]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M].人民,2005.

[5]堺宪一.战后日本经济[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6]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战后日本经济[M].中国社会科学,1985.

[7]夏占友.战后日本经济[M].外贸大学,2004.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2、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

日本战后土地改革

日本战后土地改革 翟老师您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但是在两年前自己参军服役,所以您看到我的学号还是11级,在部队里自己对日本战时与战后都充满着敌意,这也和部队的教育密不可分,但是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在课堂上先是惊讶,然后抵触,最后慢慢发现战后的日本并不是像部队里教育的那样一无是处,可恶可憎,所以自己感觉一学期的课程,自己收获良多。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 战败的日本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也只能由日本政府来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吉田茂及其内阁充分认识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解决粮食供应和恢复农业生产的关键;强化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是,吉田茂不遗余力地推行农地改革与倾斜生产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宪法规定的不准保有海陆空等武装力量。所以把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而在诸多改革方面首先进行的便是土地的改革。 一、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开始了土地改革。1945年11月,日本制定了《农地制度改革纲要》,但未能获得内阁会议通过。12月,盟军总司令部向日本政府下达了《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要求日本在1946年3月15日之前提出农地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方案的主旨进行了规定:1,不在乡的地主向耕种者转让土地所有权;,2,佃农以公正的价格从地主那里购入农地;,3,佃农用与其收获相适应的年赋购入农地;,4,脱离佃农身份者,应受到合理的保护,以免其再次沦为佃农。①此后,经过修订的土地改革法案获得了国会通过,战后日本第一次农地改革启动。 第一次农地改革中制定的《改订农地调整法》的主要内容是:1,在乡地主(包含居住于相邻市町村的地主)保有土地的面积限定在5町步(北海道为12町步),其超过部分以及不在乡地主的全部土地由政府强制收买,并将其有偿分配给农民。2,土地的买卖和转让等事务由农会负责办理。3,地租用货币支付。4,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都设立农地委员会,其委员通过选举产生。②此法把原来改革方案中“土地租金全面货币化”改为“在双方当事者共同认同的情况下可以以实物交纳”,并使预定改革涉及的土地面积由占全部佃耕地面积的60%减少到占全部佃耕地面积的30%。也就是说,这次农地改革不仅照顾了地主的利益,还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残余。所以,佃农、自耕农反对此项改革方案,部分地主也不满意,美国占领军也不赞同,盟国对日理事会不得不继续研究日本土地改革问题。随后,苏联和英联邦分别就日本农地改革提出了方案。1946年9月,根据英联邦提出的方案,日本制定了《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这便是日本的第二次农地改革。 较之第一次改革,第二次农地改革有以下不同:1,地主保有土地的面积由5町步减少为1町步,改革涉及的土地面积占全部佃耕地总面积的80%。2,土地买卖必须由政府进行,个人不得擅自买卖土地。3,保有土地的单位由家庭同一辈分中的几个人变为同一辈分中的一个人。4,限制了最高地租额,即水田最

新版标准日语第十课单词

もみじ(紅葉)(名)红叶 こきょう(故郷)(名)故乡 とおり(通り)(名)大街 まち(町)(名)城市,街道 ところ(所)(名)场所 おみせ(お店)(名)餐馆;商店 にんぎょう(人形)(名)玩偶 さくひん(作品)(名)作品 ちょうこく(彫刻)(名)雕刻 じどうしゃ(自動車)(名)汽车 どうぐ(道具)(名)工具 さかな(魚)(名)鱼 おかし(お菓子)(名)点心 もの(物)(名)物品,东西 シーズン(名)季节 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修学旅行)(名)修学旅行かんこうきゃく(観光客)(名)游客 さっか(作家)(名)作家 ぶちょう(部長)(名)部长 へいじつ(平日)(名)平日,非休息日 ひ(日)(名)日子 せいかつ(生活)(名)生活 せかい(世界)(名)世界 はれ(晴れ)(名)晴天 あめ(雨)(名)雨,下雨 くもり(曇り)(名)阴天 ゆき(雪)(名)雪 きたない(汚い)(形1)脏 きれい(形2)漂亮,干净 ゆうめい(有名)(形1)有名

にぎやか(形2)热闹,繁华 しずか(静か)(形2)安静 ひま(暇)(形2)空闲 しんせつ(親切)(形2)热情 すき(好き)(形2)喜欢 きらい(嫌い)(形2)讨厌 べんり(便利)(形2)方便 ふべん(不便)(形2)不方便 げんき(元気)(形2)健康,有精神 かんたん(簡単)(形2)简单 ハンサム(形2)英俊,帅气 どんな(疑)什么样的,怎样的 どう(副)怎样,如何 いかが(副)如何 いろいろ(副)各种各样 でも(连)可是,不过 そして(连)而且,于是 ところで(连)(转换话题)哎 あれえ(叹)咦 なら(奈良)(专)奈良 ふじさん(富士山)(专)富士山 -------------------------------------------- もうすこし(もう少し)再~一点 ~中じ

战后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原因研究

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原因 一个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岛国,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处在“尖峰时刻”的中国更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以图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们一直在思索日本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这一问题。尤其今天,正值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日本战后发展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的出现如此奇迹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客观因素有大发战争财,美国的扶植利用,廉价能源,高科技技术和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主观因素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三方面。 客观因素是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掠夺式的战争为现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投降,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从总体上折算,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大赚了一笔。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美国开始了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1)

封面样式: 学科代码:0101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4014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4日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面临瘫痪,但由于日本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进外资等有效措施,加上美国的大力扶持和亚洲局部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并得到腾飞,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这让世界各国都叹为观止,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和摧毁,几乎面临瘫痪。然而,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并且很快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对西方乃至全世界国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我想当时的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这个亚洲小国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它在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其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漩涡。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要想在的二战的严重摧残中走出来,重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二战后,日本抓住“冷战”后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09亿美元上升到4170亿美元,增长了几十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早在1968年,日本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日本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就,让世人都一直在思索这个资源匮乏,地小物少,人口又少的亚洲小国,又遭战争的重创,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复苏和腾飞的。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不只是单方面的因素,它靠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帮助和推动,取得了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如客观方面,战后欧美各国的援助和亚洲局部战争的爆发;主观方面日本政府自发采取的一系列整改措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一系整改措施,对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详细分析如下: 1、客观方面,战后基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日本得到了欧美各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得到了复苏。 首先,美国的大力支持。战后,随着“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这个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大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转变政策,帮助日本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 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 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 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 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后又 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 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 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 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 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 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 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作者说,他之所以将学校比作卡美洛,是因为卡美洛也有 “一旦失去,就不能再复兴”之意。作者至今记得,他高中读过 一篇叫《卢塞恩的春天》的散文,卢塞恩是瑞士的著名风景区,他那时边读边想:“这么好的地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看。”我读到此处,想起自己看文艺作品时看到一些美好的地方,也会这么想,有一种提前到来的遗憾感。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 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 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

大家日本语第10课教案

教案 一.復習 1.第9課の文法を確かめる ~は~が好きです。例:わたしは中国が好きです。~は~が上手です。例:王さんは日本語が上手です。

~は~がわかります。例:田中さんは英語がわかります。 ~は~があります。例:スミスさんは車があります。 2.宿題を説明する 3.標準問題集を説明する 4.次の文を日本語に訳す 1)你喜欢什么菜?我喜欢意大利菜。 どんな料理が好きですか。わたしはイタリア料理が好きです。 2)小王懂得日语吗?不太懂。 王さんは日本語が分かりますか。いいえ、あまりわかりません。 3)我一点也不喜欢日本。 わたしは日本が全然好きじゃありません。 4)米勒先生懂中文吗?懂一点中文。 ミラーさんは中国語がわかりますか。少しわかります。 5)小王有车子吗?是的,有一辆白色的本田车。 王さんは車がありますか。はい、白い本田の車があります。 二.新しい単語 1)いろいろ:形容動詞いろいろな果物いろいろな人 2)屋:专门出售某商品的店。例:花屋、靴屋、パン屋、薬屋 3)県:43県1都1道2府 東京都北海道大阪府京都府 4)中、間:包围起来的里面是「中」,两者之间的是「間」 5)いちばん:いちばん+形容詞/形容動詞/方向詞 一番高い、一番きれい、一番上、一番下 6)段目:一段目、二段目 7)間:AとBの間 例:本屋とパン屋の間、王さんと李さんの間 三.新しい内容 目標 自分の国、町や現在住んでいる環境について、簡単な描写ができる。人(動物)や物の所在が言える。

提出項目 1~に~がいます 2~に~があります 3~は~にいます 4~は~にあります 1.あそこに佐藤さんがいます。 場所にN(人·動物)がいます。 「います」は人や動物の存在を述べる場合に用いられる。存在の主体となる名詞は助詞「が」で示される。それらが存在する場合は助詞「に」によって示される。 導入:~に~がいます 例1T:ここは教室です。学生がいます。 ?教室に学生がいます。 王さんがいます。?教室に王さんがいます。 例2T:ここは公園です。子供がいます。?公園に子供がいます。 犬がいます。?公園に犬がいます。 練習1)庭犬2)あそこ山田さん 3)事務室先生4)ロビー佐藤さん 5)部屋李さん6)食堂学生 7)銀行山田さん7)いすの上猫 展開1だれがいますか 例T:公園にだれがいますか。 S:子供がいます。 T:教室に誰がいますか。 S:学生がいます。 T:部屋にだれとだれがいますか。 S:ワットさんとスミスさんがいます。 練習1)事務所だれ後藤先生 2)会議室だれ佐藤さん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学习攻略 第10课京都の红叶は有名です

第10課京都の紅葉は有名です ◆语法 (一)二类形容词 二类形容词(形容动词)是以「だ」为词尾的,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形容词。本课将主要学习二类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其使用。 1.二类形容词语法特征 二类形容词属独立词,可单独作谓语和修饰语。如: ★京都のもみじは有名だ。 京都的红叶很有名。 ★部屋をきれいに掃除しました。 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2.二类形容词的词尾变化 二类形容词的词尾变化有未然形、连用形、终止形、连体形、假定形五种。同一类形容词一样,它没有命令形。 二类形容词活用表 词例词干未然形连用形终止形连体形假定形 静かだしずか~だろ~だっ ~で ~に~だ~な~なら 有名だゆうめ い 主要用法后接「う」后接「た」,中顿动词等结束句子修饰体言后接「ば」 用法说明表示推量「だっ」的形式可后接 「た」「たり」「たら」等 助词或助动词。「~で」 的形式可后接「ない」等 形式,还可表示中顿 「~に」的形式可用于修 饰动词可用于结 束句子或 后接终止 形接续的 助词,助 动词等 可修饰体 言或后接 连体形接 续的助 词,助动 词等 后接假定 助词「ば」 表示假设 3.二类形容词活用形的用法小结 二类形容词活用形用法表活用形主要用法例句 未然形(~かろ)后接助动词「う」表示推 量あの人は親切だろう。(他很热情吧!) 连用形~だっ后接助动词「た」表示过 去あの人は親切だった。(他很热情。) ~で后接补助形容词「ない」 表示否定あの人は親切でない。(他不热情。) 表述句子中顿あの人は親切で、やさしい人だ。 (他很热情,是个很和善的人。)~に修饰动词,作连用修饰语あの人は親切に説明してくれました。 (他很热情的给我讲解。) 终止形(~だ)结束句子あの人は親切だ。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扶植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即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二.政治改革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另外,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经济第一 战后的日本,在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反省”战前的“军刀政治”、“版图扩张”的富国强兵文化,认识到“军事第一”绝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从而确立了“经济第一”的新的经济观。

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探讨

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专业:金融工程姓名:郭月学号:20112440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从195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2倍,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季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我认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了解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并且为我所用,这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使日本的国家财富损失了41.5%,工业濒于瘫痪,农业相当于战前的一半,经济濒临崩溃。然而,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其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日本奇迹”。日本能有如此惊人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使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新宪法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可见,战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实现经济腾飞,首先得益于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再次成为威胁的可能性,彻底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远东的冷战基地,美国当局强烈感到有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必要,为此美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①、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②、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引言: 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

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大力扶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而作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补给站,日本趁着朝鲜战争大发战争财,国内的经济和工业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同盟国,为了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发展,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在日本建立的军事基地和各种基础设施也拉动了内需。随后美国又与日本军事设备上的合作,给日本的重工业和机械产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日本的经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景象。 2.稳定的周边环境

试析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启示

第25卷第2期科学管理研究Vol.25No.2 2007年4月SCIENT 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Apr.2007试析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启示X 白景美1,宋春艳2,王树恩2 (1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21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天津300072) 摘要:首先界定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然后依据时间顺序和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了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我国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启示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15X(2007)02-0117-04 The enlightenments to China brought by the evolution of Japa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at the post-war Bai Jingmei,Song Chunyan,Wang Shuen (Resear ch Center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Cociety,TianJin University300072,China) Abstr act:This ar ticle first defines t he concepts of/technological innovat ion0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0, t hen accor ding to the time order and the Japanese economy alteration,discusses the character of the evolution of Japa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at the post-war in several phases,at last on t he base points o ut several enlightenments for China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1 Key words:Japa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evolution,enlightenment 1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含义 1956年,日本政府在当年发表的5经白皮书6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创新(Innovation)0。日本经济学家内野达郎在5战后日本经济史6中这样认为, /这里的技术创新,不是仅仅指生产、通讯、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例如包括新兴工业的发展、新商品的出现、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自动化生产、新推销法的发明、流通机构的变革、消费内容和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劳动力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收入差距的缩小(即所谓收入革命)等等0。112经济学家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技术创新政策就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122这些政策的作用领域包括融资、税收、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移以及规范市场等许多方面。 2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主要特点 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战后至今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历史可相应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起步发展时期、高速增长时期、稳定增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和21世纪初期的技术创新政策。 X收稿日期:2006)12)10 作者简介:白景美(1962))男,天津市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宋春艳(1981)),女,四川射洪人,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王树恩(1945)),男,河北唐山人,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 社会、科技管理、科技与环境。

大家的日本语 第16课

教案 一.復習 1.動詞のて形を復習する 音便くぐ→いていで うつる→って

ぬぶむ→んで 待つここで待ってもいいです。 飲むお酒を飲んではいけません。 住む王さんは東京に住んでいます。 文型:~てもいいです。許可を表す ~てはいけません。禁止を示す ~ています。状態を表す 2.文型の応用 1)寒いですね。窓を閉めてもいいですか。どうぞ閉めてください。 2)夜遅く電話をかけてはいけません。 3)王さんはアメリカ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の会社で働いています。 4)どこに住んでいますか。わたしは寧波に住んでいます。 どんな部屋に住んでいますか。小さいですが、きれいです。 5)隣の人と話してはいけません。 3.宿題の説明 知っています。肯定知りません否定 ~に住んでいます~で働いています。 二.新しい語彙 1)乗る:交通道具に乗る例:バスに乗る飛行機に乗る船に乗る 2)降りる:交通道具を降りる例:バスを降りる地下鉄を降り

る 3)乗り換える:交通道具に乗り換える例:バスから電車に乗り換える 4)浴びる:シャワーを浴びる 5)入れる:場所に物を入れる例:冷蔵庫に卵を入れる 6)出す:場所から物を出す例:かばんから本を出す 7)入る:場所に入る例:教室に入る部屋に入る大学に入る8)出る:場所を出る例:家を出る教室を出る 9)やめる:~をやめる例:学校をやめる仕事をやめる 10)押す:~を押す例:車を押す 11)番:数詞+番例:1番2番3番 12)どうやって:どうやって+動詞例:この食べ物はどうやって食べますか。図書館へはどうやって行きますか。 13)どの:どの+名詞例:どの本があなたのですか。 14)まだまだ:副詞例:まだまだだめです。 15)まず:まず野菜を買います。次に肉を買います。それから魚を買います。 三.文法 1.言語行動目標 日常生活の行動を順を追って話せる。人や物、場所などについて、簡単な描写説明ができる。 2.項目 1)<て形>、<て形>、~ご飯を食べて、新聞を読んで、会社へ行きます。 2)<て形>+から、~牛乳を飲んでから寝ます。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增长率,没有看到计算增长率的基数是不同的。显然,同样的GDP增加量相对于不同的基数,会有不同的增长率。基数越大,得出的增长率越低。随着经济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 1990—200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为 1.75%。同期,在7个主要发达国家中,与日本增长率不相上下的有法国(1.8%)、英国(1.94%)和意大利(1.56%)。公认为经济增长“优等生”的德国,同期的增长率为 2.25%,仅比日本高0.5%。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英、法、意经济陷入萧条,却认为日本经济状况不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40多年日本经济一直增长较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