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什么意思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什么意思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什么意思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什么意思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什么意思

肝炎分为很多种类的,不知道大家了解吗,一般有甲肝,乙肝,丙肝,戊肝这些种类,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不同的状况和治疗方法,那么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来说传播方式一般是精液,分泌物的传播,那么大家知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这样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吗。

1、丙肝通过母婴垂直方式进行传播,被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主要是在新生儿出生或者哺乳期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而目前随着医学的进步,丙肝的母婴阻断措施日渐完善,通过垂直方式传播丙肝的机会越来越小。

2、丙肝通过血液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即输入被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使用血制品等是传播丙肝的主要方式。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患者以及经历大量输血的患者是容易感染丙肝的高危人群。

3、性传播也是传播丙肝的主要方式,研究证实丙肝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精液,唾液中,因此提示有性传播接触感染丙肝的可能。

4、医源性传播也可传播丙肝,即使用被丙肝病毒感染的注射器,医疗器械等都会很容易感染丙肝病毒。

5、丙肝的其他传播方式主要是日常的生活接触传播,是易感者感染丙肝病毒,但是几率是很低的。

复方维生素B、维生素C、肌苷片、保肝治疗,但是药物不要过多,过多的药物:中药或西药都可能反而会造成肝脏损害。因为任何药物都要通过肝脏代谢。都会或多或少加重肝脏损害。肝功能正常就不需要特别治疗,肝功正常才是目的。

丙肝抗体阳性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可以诊断你感染了丙肝病毒,要进一步检查肝功能、HCV RNA等,如果肝功能异常、病毒量很高,那就要按丙肝作规范治疗,包括护肝以及更重要的抗病毒治疗。

2、患了丙肝,除了积极治疗以为,生活上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戒酒,不要过于疲劳。

上面这些就是针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的一些解释了,

希望大家对于丙型肝炎更加了解一下,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这种疾病的传播了,平时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注意自己的生态健康,对于有丙肝的患者要注意他们的唾液分泌物或者是精液,这样会导致丙肝的传播的。

丙型肝炎病毒

5’ 丙型肝炎病毒(HCV )调查报告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 。在我国健康人群抗 HCV 阳性率为0.7%~3.1%,约3800 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 致使约50%~80%HCV 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 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 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 50nm ,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 RNA , 链长月9.5kb 。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 ORF ,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 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 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 白。(如图所示) 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 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 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 的所有HCV 基因型。3端UTR 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 (不同基 因型之 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 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 ;居中部分为一个 多聚U 区域(poly U ),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 RNA 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 的HCV 的多聚U 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 X-tail 。通过定 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 RNA 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 RNA 病毒有效复制 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 之间是一个 ORF 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宀E1区宀NS1/E2 区T NS2区T NS3区T NS4a 区宀NS4b 区宀NS5a 区宀NS5b 区。其中 NS5b 区域在不同 型HCV 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 HCV 分型依据。 I □泵闵组图进 Map of HCV genome- :| NG C El EV MSI NS2 NS3 NS4 N55 NC 2522 657? Q3 tJ-iOl - ^-116 poly( A)? 聞 1 L92 3H-I I --------- 托构IX- —I ----------- 非结构区 --------------- nr 在HCV 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 UTR ),由341个核

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定量测定

一、目的:规范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丙型肝炎病毒IgG 抗体测定的结果准确有效。 二、适用范围:在AutoLumo A2000化学发光检测仪上定量测定人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 IgG抗体。 三、临床意义 丙型肝炎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病毒性疾病,据 WHO调查,全世界估计有1.7 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HCV),在不同的国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统计是在 0.5%~20%,我国一般人群抗 HCV阳性率为3.2%。而急性丙型肝炎绝大多数都会形成有慢性感染的过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1,2]。 丙型肝炎的诊断有赖于 HCV抗体的血清学检定及病毒学检测。HCV抗体阳性代表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应答,一般在感染 1~2月后出现抗体,急性和慢性丙型肝炎的区别在于 HCV核心 IgG量的差异,慢性病人的 IgG抗体水平比急性的要高些,并且通常有更长的免疫活性。通过自然恢复或经治疗清除病毒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IgG会在几年之后消失或低于检测下限而无法检出[3]。临床上也应注意到一些血液透析、免疫功能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出现抗-HCV假阳性,可以采用抗-HCV RIBA或HCV RNA检测确认,有助于确诊这些患者是否合并感染HCV。 四、方法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间接法原理进行检测。以HCV抗原包被磁微粒,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制备酶结合物,通过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催化发光底物发出光子,发光强度与HCV IgG抗体的含量成正比。 五、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5. 1. 采用正确医用技术收集血清样本(详见标准血液标本前处理流程)。

丙肝没有“病毒携带者”一说

丙肝没有“病毒携带者”一说 乙肝有病毒携带者的说法,但丙肝并没有。 丙肝病毒一旦感染,成人的慢性化率可以高达50%到80%,而成人感染乙肝慢性化率只有5%。针对丙肝的治疗,一旦抗体是阳性,接下来丙肝病毒核酸检测也是阳性的话,无论转氨酶高低,这个病人就一定要接受治疗。这个和乙肝治疗是有本质不同的。乙肝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但如果转氨酶正常,就有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不治疗。 丙肝诊断有三个指标 做丙肝诊断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丙肝抗体,如果抗体是阳性,就要检查第二个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如果核酸是阴性,也不必治疗了。这里有个现实问题,基层医院没有检测核酸的条件,只能检测一个抗体,这就涉及第三个指标——转氨酶水平。如果一个病人丙肝抗体是阳性,没有条件检测核酸,在排除其他肝炎的情况下,转氨酶显示异常,也建议治疗。 不论处于哪个病程,都要积极治疗 丙型肝炎有一个“三部曲”,就是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因为丙肝更为沉默,一旦表现出来可能就到肝硬化、肝癌了。不论处于哪个

病程,丙型肝炎即便是在代偿期的肝硬化病人,采用目前治疗指南推荐的药物并适当延长疗程,疗效也会很好。 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目前新型直接抗病毒仿制药已被国际认可,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已得到证实,患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这些最新药物,且疗程明显缩短,只需要12到24周,就可以治愈丙肝。 小贴士 生活中如何保护肝脏? 1、饮酒适量:喝酒伤肝,酒精引起的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肝炎等)发病率达4.36%。 2、均衡膳食:营养过剩者、营养不良者、缺少运动,都容易得脂肪肝。 3、不滥用药物:日常生活中遇到头痛脑热,大家都喜欢自己备用一些消炎药或是“败火”药。但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包括中药,绝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 4、正常作息,适度运动:每天要保证7小时睡眠时间,建议10点以前入睡为宜。高强度的工作是以人体高负荷运转为代价。所以,工作时“节奏不要太快,压力不要太重,责任不要太大”。 5、保持好心情:“怒伤肝”,心情不好,首先伤到的就是你的肝脏。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cAg;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HCV-A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RNA。结果137例HCV-Ab阳性标本中HCV-RNA与HCV-cAg检测两种方法通过Kappa检验得出的结论一致性较好(P <0.001,Kappa=0.893);HCV-RNA和HCV-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15%和37.96%,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05)。55例HCV-RNA阳性标本中HCV-RNA拷贝数对数值与HCV-cAgOD均值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882,P<0.05)。结论HCV-cAg检测操作简便,能够缩短诊断丙肝病毒感染的时间,其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丙型肝炎患者体内HCV复制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RNA;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经血液传播,是目前引起输血后肝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原体。丙型肝炎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其感染慢性化占75%~85%,且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1]。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病例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目前尚无针对HCV的有效疫苗可供临床使用,因此对于丙肝感染的及早检出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阻断其在易感人群间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HCV核心抗原(HCV-cAg)可以缩短丙肝感染检测窗口期,提高感染检出率的报道[2-3]。本文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阳性患者血清中HCV-cAg、HCV-RNA来探讨HCV-cAg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37例HCV-Ab阳性血清标本来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1例,年龄16~68岁,平均39.7岁。所有标本均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经HCV-Ab检测阳性,选取S/CO>3.0标本,于-20℃冰箱保存备测。 1.2 仪器与试剂HCV-cAg酶免试剂盒购自湖南康润药物有限公司,仪器为意大利亚特斯全自动酶免分析仪;HCV-RNA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为厦门安普利公司荧光定量PCR检测仪;HCV-Ab试剂为雅培公司原装试剂,仪器为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 1.3检测方法HCV-cAg采用ELISA方法;HCV-RNA采用實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HCV-Ab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检验目的】 定性测定人血清(浆)中的HCV抗体,用于临床术前的初筛查检测。 【实验原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鼠抗人IgG抗体(anti-IgG Ab),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丙肝混合抗原(Core、NS3、NS4、NS5)和人IgG抗体。检测阳性样本时,血清样本中HCV-Ab与胶体金标记鼠抗人IgG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Atenti-IgG Ab-HCV Ab-HCV 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鼠抗人IgG 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人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15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样本要求】 1、采集静脉血样本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并避免样品溶血。 2、如果血清和血浆样品收集后 7天内检测,样品须放在0-4C保存;大于7天必须-20C—下冷冻保存。 3、常规抗凝剂不影响实验结果。 4、溶血、粘稠及高指标本不适于本试剂。含特殊物质的标本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 在检测前须清除。 5、在标本中加0.1%NaN3不影响实验结果。 【试验方法】 测试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试纸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10卩)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试纸条指示箭头下端的加样处。 4、随即滴加2滴样本稀释液(约100^)1。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测试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测试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测试卡上的 S孔。 4、随即滴加2滴(约100 ^)1样本稀释液到测试卡上的 D孔。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判断】 阳性:试纸条/试卡在检测区和对照区位置出现两条紫红色条带。 阴性:试纸条/试卡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失效:对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盒已变质 损坏。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纸条/试卡重新测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说明书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包装规格】 条型单人份:50人份/盒;板型单人份:40人份/盒。 【预期用途】 本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样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主要引起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据文献报道,90%以上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均为HCV感染所致,且35-5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发展为慢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生相关。HCV主要传播通过血源传播,此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如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检验原理】 本试剂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检测区(T)的包被用HCV重组抗原。 检测时,样本滴入试剂加样处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标记用HCV重组抗原反应。然后,混合物再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标记用HCV重组抗原金标粒子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样本中的HCV重组抗体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包被用HCV重组抗原结合,在检测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包被用HCV重组抗原-HCV抗体-标记用HCV重组抗原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检测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CV抗体是否存在于样本血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样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内控标准。 【主要组成成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包被用HCV重组抗原,标记用HCV重组抗原。羊抗鼠IgG,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 缓冲液:成份为氯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25ul吸管 检测记录表 各组份的包装数量如下: 说明:不同批号试剂中各组份不能够互换使用,以免产生错误结果。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 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 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型肝炎病毒

电化学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 刘淑娜,胡耀娟,金娟,张辉,蔡成鑫 2009年1月13号在英国剑桥被收录, 于2009年2月12日被接受,2009年3月2号在网络上作为一个先进的文章被首次出版 DOI: 10.1039/b900690g 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 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一个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含有约10的10000个碱基,被认为是慢性肝炎的一个主要病原体和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进一步肝纤维化。监测血清或血浆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用于诊断或确认感染和评估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兴趣发展可靠和简单的方法检测和量化丙型肝炎病毒,这些方法已经参与各种核酸扩增方法,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一个压电基因传感器和一个基于荧光检测的传感器和电化学检测等(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DNA探针和在过氧化氢存在下靠过氧化氢酶减少碘的电化学检测)。不管怎样,所有这些方法被认为是费时费力的,并且需要复杂和昂贵的仪器。 蛋白核酸反应在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DNA复制,转录,重组,损伤,修复。限制性内切酶是一个被研究的很好的DNA结合蛋白分类,并且在发展现代分子生物中成为一个重要工具。然而,就我们最好的知识而言,没有关于裂解内切酶的DNA分析报告,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这个发达的方法表现出缓和优势性能,良好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并有能力进行实时监测。 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使用合成寡核苷酸如图1所示。硫堇标记探针的DNA在金电极表面上自组装并且与目标CDNA杂化,, 这是一个与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21-mer寡核苷酸。这个检测是基于在变化的硫堇伏安信号前,消化后的BamHI核酸内切酶,它是一个特殊的分子量约为22千道尔顿的核酸内切酶。17 BamHI位识别全双对称序列50-GGATCC-30和催化裂解双链之间鸟嘌呤的Mg2 +存在。在BamHI被消化后,DNA混合在一个特定的点被裂开并且硫堇的电化学信号减少或消失,减少的范围与在不断变化中的目的基因的浓度有关,形成了目的基因的定量检测。 21个碱基序列的HCV RNA(基地位置:8245-8265)逆转录成互补DNA(基因)。碱基序列的合成寡核苷酸是如下:硫堇标记的探针(S1):50-SH-TGG CGT ATG GGA TCC ATA CCC-硫堇-30,目标基因 (S2)50GGGTAT CAT ACG的GGA TCCCCA-30,和两碱基错配的cDNA(S3):50GGGTAT CAT ACG CGT TCC CCA-30。固定的S1被浸渍清洗的金电极浸泡(2毫米的直径,CH仪器)在20ml的S1溶液(1毫摩尔)在41C(步骤a,图1),并孵育48小时。然后用Tris-HCl修饰电极彻底漂洗缓冲液(pH7.6)和水依次除去弱吸附S1。杂化在371C的S1-固定化的金电极浸渍在2毫升的Tris-HC缓冲液(pH值7.6)中含有的cDNA(S2)中,或两碱基错配的cDNA(S3为2小时(步骤b中,图1)中被管理。BamHI切割位点被孵育DNA杂交在改进的TrisHCl(pH值7.6)金电极中进行修饰的金电极含有 20 BamHI, 10mM氯化镁,和50mM NaCl,在 37 度中放置3小时(步骤c中,图。 1),治疗后,电极被清洗并转移入醋酸缓冲液中((0.1M,pH值为5)去记录电化学响应。 虽然单扫描方波伏安法(SWV)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通常是两种方法用于记录响应的DNA生物传感器的循环伏安法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由于这相互作用的探针分子与模式DNA可以得到的循环伏安法分析峰电位和电流。阳极和阴极峰也可以通过使用循环伏安法同时进行研究。S1-改性的金电极上的循环伏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 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 年以上。HCV 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 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 。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输入含HCV 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 6-7 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 病人有黄疸,ALT升 高,抗HCV 抗体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 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 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 CD3+为主,细胞 毒T 细胞(TC)特异攻击HCV 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 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 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 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 个月~20 年才发病。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数患者病 灶轻微,无显著症状。(1)症状①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②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 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2)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 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区叩诊略浊,咳嗽后偶可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肺部病变发生广泛纤维化或胸膜粘连增厚时,患侧胸廓常呈下陷、肋间隙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对侧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征。 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从分类学上看结核杆菌属于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正常典型的形态是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的杆菌,菌体长1-4 纳米,宽0.3-0.6 纳米,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生长发育期间有分枝生长倾向。镜下常呈单个散在或呈“人、 V、T、Y”形排列,菌体多时细菌扭集一起呈绳索状、束状或丛状。此外结核杆菌菌体还具有多形态特征,受不良生长条件的影响可分别表现为杆菌型(基本形态)、滤过型、颗粒型 和球菌型(L型)4 种不同的类型。 分枝杆菌生长缓慢,在人工培养基内繁殖一代约需15-20 小时,一般需2-4 周或更长时间始见菌落生长,甚至有极少数生长极为缓慢者需8 周以上才开始有菌落生长。它为专性需氧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5-40℃,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作业指导书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作业指导书(ELISA)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丙型肝炎病毒(HCV)重组嵌合抗原,采用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样品加入已有样品稀释液的包被抗原反应孔,在随后的温育过程中,若样品中含特异抗体,则该抗体与包被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吸附到固相,再加入酶标记的第二,最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游离酶,加入显色剂后显色。 标本采集 2.1 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 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2.3 标本要求:采集病人静脉血2ml,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分离血清备用。 标本储存:2-8°C保存不应超过1周,-20°C不应超过3个月,-70°C长期保存,应避免反复冻融。

标本运输:密封,室温运输。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标本量不足、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宜作此项检测。 试剂 6.1 试剂名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6.2 试剂生产厂家:河南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6.3 包装规格:96Test/Kit 6.4 试剂盒组成:包被反应板,样品稀释液,酶标记抗体,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浓缩洗涤液,底物A,底物B,终止液,封口膜,密封袋。 6.5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C避光保存,有效期6个月。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自动酶标仪 7.2 仪器厂家:KHB 7.3 仪器型号:ST360 操作步骤

8.1 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C),微孔板开封后,余者及时以自封袋封存。 8.2 配液:浓缩洗涤液配制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8.3 编号:将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8.4 加样品稀释液:用加样器在微孔反应条板孔中加入样品稀释液,每孔100μl,空下四孔准备加对照。 8.5 加标本和留空白:将每份待检标本各10μl分别加入已有样品稀释液的各孔中,留下一孔不加标本作空白对照,标好位置。 8.6 加对照:在预先空下的四孔中用加样器分别加入阴性对照一孔,阳性对照三孔,每孔100μl,标好位置。对照应在所有标本加完以后再加,以保证阈值准确性。 8.7 温育(一):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30分钟。

丙肝 试题

丙肝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2、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3、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的是 A、HBV B、HCV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5、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6、检测抗HC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C、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D、放射免疫试验 E、间接血凝免疫试验 7、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一般超过: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8、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HCV只能通过输血传播 B、血清抗HCV是有保护性抗体 C、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黄疽发生率较乙型肝炎高 D、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很高 E、急性丙型肝炎时不应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9、男,23岁,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1周人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1cm,脾未扪及,血象:白细胞5.2×109/L,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2,血色素130g/L,血清总胆红素124.8μmol/L,1min胆红素70.4μmol/L,ALT 420U/L,AKP 6.4U/L,诊断应考虑: A、溶血性黄疸 B、急性黄疸型肝炎 C、淤胆型肝炎 D、急性重型肝炎 E、慢性肝炎 10、男,42岁,17年前发现HBsAg阳性,近20余天来觉乏力,食欲减退,近1周出现皮肤 黄染。体查:重病容,精神委靡,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有腹胀,肝脾末扪及,腹水征阳性,ALT 8OU/L,白蛋白30g/L,球蛋白35g/L,总胆红素60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4%,诊断应考虑: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急性黄疸型肝炎 E、慢性肝炎重度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只要HCV-Ab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 2、ALT正常时,尽管HCV-RNA阳性也不需要治疗。() 3、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4、EVR是指治疗12周时HCV-RNA阴转或降低>2log。() 5、SVR是指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周检测HCV-RNA阴性或低于检测下限。() 6、RVR是指治疗4周时HCV-RNA阴转。() 7、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8、只要HCV-Ab阳性就可以诊断丙型肝炎。() 9、HCV急性感染后的慢性化率明显高于HBV感染。() 10、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程主要依据基因型的不同。() 11、 12、 13、 14、(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 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丙型肝炎简介

丙型肝炎(HC)简介 1974年,人们发现输血后肝炎并非由HAV和HBV感染所致,因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直到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Choo等率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将HCV cDNA克隆成功,才使HC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一、HCV病毒分子结构 HCV为一单股、正链RNA病毒,其链长度为10000个核苷酸。该链可分为正5`末端、3`末端及位于两个末端之间的病毒编码开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三部分。 链的5`末端,约有324到241核苷酸组成的区域,有时可形成小的末端发夹样的次级结构,含一个短的直接重复顺序。目前推测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有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3`末端由27-55个核苷酸组成,(不同的分离株,该区的核苷酸长度不一)。 在5`末端与3`末端之间,由9400年核苷酸组成一个大而连续的开读框架。编码3010或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个大病毒多肽。从病毒编码框架的上游(5`端)到(3`端),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依次为:核衣壳蛋的基因,包膜蛋的基因及非结构蛋的1~5基因。 5`末端里有高度的保守性,其在病毒的复制和保持病毒的性状方面起重要作用。3`末端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可能也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单一的ORF称病毒多蛋白前体(Precursor polyprotein)这一大的病毒蛋白前体,但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酸的一系列酶切修饰,形成不同大小和功能不一的病毒蛋白。这些病毒蛋白目前主要分两大类:(1)结构蛋白,位于5`末端,包括核心蛋白(C)、包膜蛋白(E1、E2/NS1),是参与组成病毒颗粒的蛋白质;(2)非结构蛋白,又称功能蛋白,包括NS2-NS5,是参与病毒复制和具有其他功能的蛋白质。HCV基因存在显著的变异,这一变异导致HCV不同的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以此将HCV分为若干个亚型。 应用HCV各型特异性CDNA探针,作印迹杂交分析,发现HCV基因型各地区不同。在美国主要为原型(即PT型Prot-otypt)占70%,而K1与K2型较少(10%),在日本K1型占77.7%,K2a占16.5%、K2b占5%,而PT型则甚少见。我国HCV基因型初步分析结果与日本相似,K1型占40.3%,K2a占20.9%,而K2bH占13.43%,K1型较多见,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调查报告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 0.7%~3.1%,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9.5kb。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 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 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个月~20年才发病。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1)症状①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②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 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2)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区叩诊略浊,咳嗽后偶可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肺部病变发生广泛纤维化或胸膜粘连增厚时,患侧胸廓常呈下陷、肋间隙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对侧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征。 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从分类学上看结核杆菌属于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正常典型的形态是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的杆菌,菌体长1-4纳米,宽0.3-0.6纳米,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生长发育期间有分枝生长倾向。镜下常呈单个散在或呈“人、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 在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很大,特别是肝炎,肝炎对人们的危害特别大,如果肝炎不好好治疗,那么肝硬化的几率就大了,而肝硬化恶化成为肝癌的几率就更大了,所以面对这个肝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及时做治疗,肝炎的类型有很多种,有种肝炎叫做丙型肝炎,那么这个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丙肝病毒抗体呈现阳性的话,说明感染了丙肝病毒。丙肝病毒抗体呈阴性,那证明是健康的。所以做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查是相当重要的,能够正确的判断出是否有丙肝病症的出现。 丙肝抗体是由于人体免疫细胞对丙肝病毒感染所做出的反 应而产生的,抗体在血液中循环而且可以检测到存在。丙肝抗体检验就是通过检验丙肝抗体的存在,来确定丙肝病毒的存在,而不是检验病毒本身 能否及时有效的检查出丙肝抗体的存在,是关乎到患者能否好转的关键,因此患者在做检查时,一定要选择准确率高的检查技术,可以一次性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体内是否有丙肝病毒的存

在,极大的增加了丙肝患者好转的几率。 一旦查出丙肝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但是现在体内是否还有病毒,则需要进行 HCV-RNA的测试。HCV-RNA是探测血液中丙肝病毒的实际存在情况。这是一个很灵敏的测试,可以在感染两星期内检测到病毒。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的到医院做检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以间隔3个月或者半年检查一次,如果病情严重就需哟经常的检查。 HCV-RNA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一旦HCV-RNA呈阳性状况就一定是丙肝病毒感染了。 对于丙肝病毒抗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了,最后肝病专家提醒,如果被诊断出丙肝,就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对此病忽视了。因为丙肝不积极的及时的治疗,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在丙肝的患者中百分之20的人会转化为肝硬化,所以对于丙肝的治疗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体内有这个肝炎的抗体,那么我们就不容易患上这样的疾病,抗体对人们来说是很好的,虽然说有抗体,但是要检查抗体是阳性还是阴性,这个也代表不同的抗体,对人们的保护力也

实验室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结果报告指南

实验室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结果报告指南 检测丙型肝炎抗体试验于1990年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首次注册,自那时起,新版的此类试验和其他FDA批准的抗一HCV试验已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无症状病人的筛检。 CDC建议对于被认为具有HCV感染血清学证据的人,如其只是抗一HCV筛检阳性的话,应由更为特异的血清学试验(如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或核酸试验证实。然而。对于抗一HCV的检测,大多数实验室只根据筛检的阳性结果报告为阳性,而不用更为特异的血清学和核酸试验对这些结果加以证实,除非送检医师要求。 实验室不开展旁证试验的原因很多,包括缺乏实验标准、对筛检和旁证试验的开展及结果解释缺乏理解、以及其高额费用。在建议的抗-HCV检测程序中包括了使用筛检阳性是s/co比值(signal-to-cut-0ff)。以减少需要旁证试验标本的数量和提供更可靠地反映受检者真实抗体状态的检测结果。 现有的抗一HCV筛检法:在美国使用的经FDA注册或批准的抗一HCV筛检试剂盒包括三种免疫法:二种酶免疫法(HCV EIA 2.0、HCV ELISA 3.0)和一种加强的化学发光免疫法(CLA)。所有这些免疫法都使用HCV一编码重组抗原。 现有的旁证试验:旁证试验包括一种血清学抗一HCV试验和检测HCV RNA的核酸试验(NA Ts)。在美国唯一经FDA注册的抗一HCV 的旁证试验是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此方法既使用HCV一编码重组抗原,也使用合成肽。因其是一种血清学试验,可用抗一HCV

筛检试验中使用的同一血清和血浆标本进行此项试验。 FDA批准的用于HCV RNA定性检测的诊断性NA Ts。运用逆转录酶链反应(TR一PCR)扩增技术,包括AMPLICOR丙肝病毒(HCV)试验(2.0版)和COBASAMPLICOR丙肝病毒试验(2.0版)。运用这两种试验检测HCV RNA要求按适合NA T的方式收集、处理血清和血浆标本,并在具有专项设施的实验室进行。 筛检免疫法试验结果:抗一HCV检测包括最初的免疫法筛检。解释抗一HCV免疫法的阳性反应结果标准以临床研究数据为基础。对于HCV EIA2.0、HCV ELISA3.0而言。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分丽组进行再检。如果每组试验都呈阳性反应,标本即被认为双阳性,即筛检阳性。对于QA8而言,只要其中一份标本具有阳性反应即可认为筛检阳性,不需要重检。 HCV EIA2.0和HCV ELISA3.0特异性在99%以上。然而。在低感染率人群中,高达99%的特异性也不能保证理想的阳性检测结果。在抗一HVC流行率<10%的免疫活性人群中,HCV EIA2.0和HCV ELISA3.0的假阳性率平均约为35%(15%一60%)。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如血液透析病人),假阳性率平均约为15%。基于这个原因,不能仅仅依靠抗一HCV筛检阳性结果判断一个人已经感染HCV。更为确切地说,筛检阳性结果应由一项更具特异性的旁证试验证实。. 血清学旁证实验结果:重组免疫印迹试验(砌队)这种高特异性的抗一HCV旁证试验运用于检测筛检阳性标本,检测结果解释为阳性j阴性和不确定。RIBA阳性结果解释为抗一HCV阳性,虽然抗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