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篇文言文试题

16篇文言文试题

16篇文言文试题
16篇文言文试题

《〈论语〉十则》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成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lun〉语陬.〈zou 〉邑.〈yi〉愠.〈yun〉三省.〈xing〉殆.〈dai〉罔.〈wng〉凋.〈diao〉三、请根据课文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心〈旧的、学过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有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齐〉〈内心,心理〉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优点〉〈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

?死而后已.〈停止〉

四、《〈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修身做人,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

五、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从文中找出对待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句子。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其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之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你能从《〈论语〉十则》中整理出几个成语?请写下来。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从之,死而后已

八、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列。

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九、北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意思是精通《论语》就可以治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阅读文段,完成问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省:指反省说:通“悦”愉快信:真诚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

A人不知而不愠B温故而知新

C见不贤而自省D死而后已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D 〉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为〈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为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4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内容?请概括出来。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言行和本领。

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比喻:君子的风度只有在大难后才能体现出来。

8.“吾日三身吾身”一句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不习乎这些自省内容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为什么?

有意义,因为这些都好似“君子”一定要具备的品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这些都很重要。

〈二〉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侑座之器。”孔子曰:“问侑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着哉!”

7解释下面加点字。

?知之为.知之是

?是.知也这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谓

?满则覆.翻倒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诲女知之乎?

翻译:教导你的东西懂了吗?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孔子问守庙人说〈孔子向守庙的人们问道〉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应该相结合。

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孔子要〈想〉验证侑座器〈欹器〉的转点。

?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问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或没有必要因为孔子根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验证向守庙者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的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曰:“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存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自习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竟物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当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怒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陋室铭》《爱莲说》

一.生字:

苔(tái)痕案牍(du)甚蕃(fan)淤泥(yu)濯清(zhuo)

涟(lian)隐逸(yi)鲜(xian)有闻亵(xie)玩德馨(xin)

二.文学常识

《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近代思想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本文选自《周元公文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又可议论,也可以叙事,那是为了说明一种道理。侧重于议论。

三.课下注释: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上入鸿儒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

乱劳.形何陋之有出染濯清涟

..净植.亵.玩隐逸牡丹,花之富

...而不妖.妖蔓枝亭亭

贵者也君子宜.乎众.矣鲜闻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四.写法及中心

两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志行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委婉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五.按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一文处处紧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句与本文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意思相同。

(2).《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通达真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写“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主人,突出交友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生活,是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表明主人不爱世俗的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花之君子者也。感叹世上之音少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批判世人追逐名利的世风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见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七.《爱莲说》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①采用衬托的方法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形象。②直接描写莲花的形象。③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直接赞美莲花。

八.“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面上看是写作者的清闲安逸,实际上暗含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对官场的厌恶,对世俗的鄙视,对淡泊名利的生活追求。

九.刘禹锡是怎样看待“丝竹”的?

“丝竹”代指音乐,在刘禹锡眼里那是达官贵人听世俗的音乐,与自己追求的安贫乐道的志趣格格不如,所以他对“丝竹”了无兴趣。

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及词语解释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2词语解释

相与(共同,一起)但.少闲人

..(只是)(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解.衣欲睡(解开)相与步.于中庭(散步)念(考虑、想到)月色入户.(门) 庭下(院子)遂.至承天寺(于是,就)亦未寝.(睡觉)

二、.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待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

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三、1文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丽素雅的句子(或:描写庭中月色的名

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的词语是(闲人)两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四、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念/无与为乐者 3. 相与|步于中庭

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于是就去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相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六.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松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七.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几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27.《短文两篇》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及词语解释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②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③解释词语

夕日欲颓.(坠落)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交横(交错纵横)有能与.其奇者(参

与,这里指欣赏。)相与(共同,一起)但.少闲人

..(只是)(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解衣欲睡解:解开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晓雾将歇.(消散)月色入户.(门)庭.下如积水空明(院子)

④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⑤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 盖.竹柏影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D 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二、《答谢中书书》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描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或:突出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描绘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写出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显示动静相衬之美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因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表现古今知音共赏美景之得意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本文写景,一句一景,次序井然,脉络贯通。仰看的句子是“高峰入云”,俯瞰的句子是“清流见底”,平视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早晨的景象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傍晚的景象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1.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待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选文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第二句写出不甘一人独游的心情,又写出同游的人和游的地点。

3.文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丽素雅的句子(或:描写庭中月色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点明全文主旨的词语是:闲人

4.文中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派遣的心理活动。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念无/与为乐者

D. 相与步/于中庭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于是就去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8、选文最后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9.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变现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4)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10、“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2)仕途失意的落寞。(3)自我排遣的旷达

1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4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1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豁达)的心境。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14.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松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5表达作者问月释怀,颇具闲情逸致的名句是: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几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17..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8本文最后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有几点含义?

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之闲,点明主旨。(1)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2)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3)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1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清闲的人”(或不慕名利,能陶醉于月下美景的人)。“吾两人”指苏轼和张怀民。

四、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1.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2(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描写、议论。(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修辞是拟人。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修辞是对偶、借代。

4.如何理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它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文眼(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

答: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作者将谢中书书当作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也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结构上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文眼“美”。

5. “实是欲界……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最后作者的感慨收笔,“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6.《三峡》复习学案

一. 生字

阙(quē)曦(xī)襄(xiāng) 溯(sù) 御(yù) 漱(shù) 涧(jiàn) 属(zhǔ) 嶂(zhàng) 二.《三峡》作者郦道元,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撰写《水经注》。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中心主旨

本文作者通过对三峡地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一词多义

自 1、在:自.三峡七百里至 1、表示另提一件事:至.于夏水襄陵

2、如果:自.非亭午夜分 2、到:每至.晴初霜旦

绝 1、消失:哀转久绝.以 1、认为:不以.疾也

2、极高:绝.巘多生怪柏 2、因为:臣是以.无请也

五、(1)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B或.王命急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

..的一项( A )

A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 B则.素湍绿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六、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七、解释下列句中的“绝”。

1.阻绝.(断绝)

2. 绝.巘(极高)

3. 哀转久绝.(消失)

4.以为妙绝.(极了)

5.来此绝.境(隔绝)

八、重点字解释:

略无阙嶂自亭午夜分曦襄沿溯阻绝或虽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

九、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6.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十、阅读全文:

1.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原文回答:(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表现春冬水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文中用快马和疾风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水”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作者写“山高”这一特点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5.对“其间千二百里”的“其间”指代理解正确的是( A )

A.从白帝到江陵县之间

B.从瞿塘峡到西陵峡之间

6.下列句子有写水流湍急的,有写水清澈的。请选出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不同的一句(B)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即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优美。

9.概括第2段第3段的景色特点。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

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特点,突出了水清山高、草木茂盛的特点。

10.2、3段运用的修辞:

比喻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1.本文结尾引用了渔歌,《岳阳楼记》中写道:“渔歌互答,此乐何及!”请分别说说两文中渔歌的作用。

答:本文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气氛。

在《岳阳楼记》中烘托出了喜悦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歌谣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冷清的气氛。

12.写出文中千古传颂的佳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在具体描写时又用三段分别写了夏、春和冬、秋等不同季节的景物,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让读者对三峡景色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详细。春冬之景不

分开,因为春冬景色相近,这样写三峡景色的特征能显示的更鲜明。

14.文中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词有哪些?趣、凄、哀

1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凶猛、或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萧杀的气氛。

18.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没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9.找出本文与李白《早发白帝城》相照应的地方。

文中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中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绵不断的猿啼;文中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照应。

20.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有两句诗表达的意境与本文渔歌的意境相反,请指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22.写出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3.给三峡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泉;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来此旅游,你一定会流连忘返。

24.写三峡的秋景与《醉翁亭记》中写秋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写三峡的秋景是为了表现三峡的景色美,而《醉翁亭记》中写秋景

是为了写太守陶醉于山水之乐。

25.《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中都写到了水清,试写出有关的句子。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小石潭记》“水尤清洌”和“潭中…皆…”

《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水急的句子:《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6.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B. B.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晨)

D.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23.《马说》复习学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

(3)故虽.有名马(即使)(4)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正确的方法)(5)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7)执.策而临之(握、拿)(8)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9)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10)是.马也(这)

2.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其真不知马也。

4.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6.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的内容是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的社会现象是: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8.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 (饲、喂) (2)策.之不以其道(驱赶、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是屈辱在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是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0.分别概括(1)(2)(3)段的段意。

11.第1段中的“伯乐不常有”已透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

12.第2段从行文上看,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13.第2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14.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无知。

15.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的淋漓尽致。

16.“不知马”三个字,是全文主旨所在。

17.“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18.有人曾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9.《马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共同发起古文运动。

2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人才、埋没人才做法的强烈愤慨,可见作者愤世嫉俗之意.

2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种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答:要识别人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22.作者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做简要阐述.

答: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在当今商品社会,这种观点不准确,要抓住社会展示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

23.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的发出了无尽的感慨,如: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4.你认为现今社会,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坚强的意志,毛遂自荐,勇于创新的精神.

2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

(1)安求/其能千里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 虽有千里之能.

B.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环而攻之而.不胜学而时习之.

27.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的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2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

B.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C.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D.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子

2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外见”的原因,作者对“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史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30.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31.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答:(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2.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食通饲,意义喂养(2)见通现,意义表现

33.翻译: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2)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3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3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3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37.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3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39.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

24.《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二、解词:

1、致:得到。 2.假借:借。3.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4.走:跑。5.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6.以是:因此。

7.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8.(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1、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2、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3、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专心而尊敬的)。

14、叱咄:训斥,呵责。15、至:周到。16、俟:等待

1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18、穷冬:隆冬。

1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20、舍:指这里指学舍,书舍。

21、支:通“肢”。22、媵人:这里指服待人。汤:热水。沃灌:浇洗。

23、衾:被子。24、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25、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6、缨:帽带。27、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28、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29、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0、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三、阅读理解(一):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晓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回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一)、解释下列短语:

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2、临池学书:临这水池处练习写字。

3、晚乃善:到了晚年才特别好。

(二)、翻译:

1)既加冠,益慕圣贤这道。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靠自己花费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

(三)、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四)、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对乡这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

阅读理解(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

1跑。2白玉这环腰里系着。

(二)、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他也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四)、第2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粗袍破衣作对比,体现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五)、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阅读理解(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

1、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3、腰白玉之环腰佩

(二)、翻译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贫,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三)、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我的概括: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的艰难。

(四)、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五)、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看法: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新生。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阅读理解(四)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呤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问诗歌,教儿低呤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育于侧,而病辄能愈。

(一)、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序赠序),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记。

(二)、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

1.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录:抄写

2.尝趋百里外、未尝寝尝:曾经

(三)、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勤学苦读,不畏艰难。

(四)、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望子成才,期望殷切。

(五)、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一)、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

(二)、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

(六)、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尊师勤学。教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

阅读理解(五)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向他请教。

②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答:因为我中守信,按时还书。

③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1、刻苦好学

2、博览群书

3、虚心请教

阅读理解(六)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欧阳公:指欧阳修。2、孤:幼年丧父。3、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4、获: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5、闾里:乡里。6、士人家:读书人家。7、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8、文字:文章。

一、解释:

1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因此2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3弗之怠.――懈怠、放松4、家贫无资.――钱财

二、翻译: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的约定的期限。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三.甲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勤学苦

示列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获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示列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阅读理解(七)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欧阳公:指欧阳修。2、孤:幼年丧父。3、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4、获: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5、闾里:乡里。6、士人家:读书人家。7、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8、文字:文章。

一、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如下是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种解释最适合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1)

假1借2宽容3如果,假如4非正式的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四、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的约定的期限。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

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C)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乙)文中“欧阳修母亲画获教子”这种做法?

示列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获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

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示列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

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2、录毕,走送之.:代书

3. 余幼时即嗜.学:爱好,特别喜欢。

4. 录毕,走.送之:跑

5.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6.妻子

..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儿女。

二、写出下列加点的词:

1《送东阳马生序》计:计算

2计:计策

3《陈涉世家》计:商量

三、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答:(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

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

(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的矛盾。

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三。下边加点字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

四.翻译句子。

1.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文: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五.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的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答: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六.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哪句?

答: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七.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引来,得到。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询问,请教。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书信。

(4)颐既觉.:醒,睡醒。

2.翻译。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颢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甲乙两文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感情: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对老师的尊重。

4.甲乙两文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道的思想。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弗之怠.(懈怠,放松)

(2)负.箧曳屣(背)

(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4)溥幼嗜.学(爱好)

2.翻译。

(1)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因得/ 遍观群书

4.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皴裂,仍不辍学习。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6.《小石潭记》复习学案

一.给下列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隔篁.(huāng)竹卷.(quán)石底以出水尤清洌.(lia) 为坻.(chí)嵁.(kān) 犬牙差.(cī)互如鸣pai(珮)环yǐ(怡)然chù(俶)尔远逝xī(翕)忽悄.(qiǎo)怆.(chuàng)幽suì(邃) 翠蔓.(màn)缀(zhuì) 寂寥(liáo) 披拂.(fú) 参(cēn)差(cī)

二.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节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山水游记是《永州八记》第四篇。

三.解词(加点的另外解释)

1.小丘

2.篁竹

3. 如鸣珮环

4. 水尤.清洌

5.全石以为底

6. 卷石底以出

7.坻

8.屿

9. 嵁10.翠蔓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2.潭中鱼可.白许.头13.空游无所依14.日光下澈,影印石上15.怡然16. 俶尔远逝17. 翕忽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犬牙

差互20.凄神寒骨21. 悄怆

..幽邃22.以其境过清.23.肃而从24.二小生25.澈:笔直照射。

四.翻译

1. 俶尔远逝: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3.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4.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潭水清澈透明),自己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6.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了字离开了。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1.第二段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潭中鱼/ 可白许头(2)其岸势/ 犬牙差互(3)不可/ 知其源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的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简介。

答: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一百二十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世说新语》及课外文言文测试题

《世说新语》及课外文言文测试题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俄而雪骤: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6.期日中: 7.尊君在不: … 二、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三、阅读。 (一) 。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5.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 ~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 (二)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2)听已: (3)冕因去:(4)恬若不见: 、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三)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 15、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 16、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B、它,代老虎 C、它,代狐狸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⑶兽见之皆走() 17、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中考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教学内容

文言文汇总 目录 七年级上册 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则 20 虽有嘉肴《礼记》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选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6 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 *马说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袁宏道 九年级上册 21 陈涉世家司马迁 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 策》 23 *隆中对陈寿 24 *出师表诸葛亮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墨子》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23 *愚公移山《列子》

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高中文言文试题》单元测试题 百度文库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B. 《春秋》,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C. 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其最高首领被称作“单于”。 D. 和亲,指与敌议和,用婚姻关系来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军受命审问徐偃,令其服罪。徐偃独断专行,对张汤的弹劾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驳斥了徐偃,使徐偃理屈词穷,接受法律的审判。 B. 终军前往京城谒见,踌躇满志。终军去京城谒见博士,过关时拒绝接受凭证,认为自己不需凭它作回来的凭证,最终终军被任命为谒者,奉使巡视郡国。 C. 终军力争出使匈奴,欲建功业。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当好使者的助手,此事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为之辞.(托辞)河内凶.(荒年) 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 文言文和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单元·第10课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四单元·第20课 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2

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中文言文试题测试题doc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形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顬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已以行义,亦复何就惧平?”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颜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 案 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下面试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

枝。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于士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B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2020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2020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30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 (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

文言文阅读试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吴起守信(明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诺,期返而食。诺:表应答。好。 B.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求:请求。 C. 其为信若此。 D.宜其能服三军欤?宜:应该。 ②与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是() 例:待公而.食。 A.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③与加点的词的用法一致的是() 例: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A.岁.征民间。《促织》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C.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追亡逐北》 D.啼.告母。《促织》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参考答案)1、B。2、C。3、B。4、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二)北人食菱(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下列解释不准确的的一项是() A.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啖:吃。 B. 其人自护所短。护:掩盖。 C.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热:热火,即病毒。 D.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强:强劲。 ②与加点的词“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例: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A.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 B.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③与例句句式不一致的一组是()。 例: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