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几个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则其中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即二力平衡。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即合力大于两力之差,小于两力之和。 2.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正弦定理:

γ

βαsin sin sin 3

21F F

F ==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

F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4.物体沿粗糙斜面不受人为的拉力,或推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a=0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与质量大小无关,加速度一定为a=gsin θ

物体沿斜面粗糙斜面下滑,则一定有θμθθμcos sin ,tan g g a -=<与质量大小无关。

物体沿斜面粗糙斜面上滑,则一定有θμθcos sin g g a +=与质量大小无关 物体在水平皮带上加速或减速,一定有g a μ=

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下滑,物体速度小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有

θμθcos sin g g a +=,物体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为θ

μθcos sin g g a -=

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上滑,物体无初速度或初速度小于皮带速度,一定有

θθμsin cos g g a -=,物体初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为θμθcos sin g g a +=

5.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框架形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轻绳不可伸长,

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大小相等的两个力

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所有滑轮挂钩情形) (1)若宽度不变,如图绳端在BC 上自由移动绳的力不变。(2)若宽度变大,如图绳端在CD 上右移,则类似两人抬水模型,绳的力变大,合力不变。 8.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F 1

F 2

9、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

相似。

10.轻弹簧两

端弹力大小相等,

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1.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2.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

tan

tan F ==F αμ

。 >

二、运动学

1、 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

平均速度,且 1212

222t/s s T

++===

v v v v 2.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21n n s s aT --=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2

12

2

2

s/+=

v v v ,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22s/t/>v v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1222t/s s T +=

v ,212s s

a T -=,()121n s s a n T

-=- 已知四个位移则2

12344)

()(T

s s s s a +-+=

已知六个位移则2

1234569)

()(T s s s s s s a ++-++=

,

已知五个位移或七个位移,则舍掉一个,按四个或六个做即可

3.匀变速直线运动,0v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

)

1…

6、上抛运动:不计阻力,则上下对称:t 上= t 下 V 上= -V下 有摩擦(空气阻力)的竖直上抛,则,下上a a >根据2

2

1at h =

,可得下上t t < [

7、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1做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后以a 2减速,再经时间t 后回到出发点则a 2=3a 1。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减速的时间,则不能直接用公式算。先求减速的时间a v t 0=

减,确定了减速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减vt x 2

1

=求滑行距离。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 t + B t 2 式中a=2B (m/s 2) V 0=A (m/s ) 10、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

11、渡船中的三最问题: 最短时间、最短位移、最小速度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河岸)时,所用时间

最短,船v d t /=,此时位移不短t v v s ?+=2

2船水

②当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此时船与上游河岸夹角为θ,航程s 最短 s=d (d 为河宽)此时时间不短

θsin 船v d

t =

(船

水v v =θcos )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河岸)时,所用

时间最短,船v d t /=,此时位移不短t v v s ?+=2

2船水②水船v v <,合速度不可能

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时水速与船速垂直,此时船与上游河岸夹角为θ,此时

水船v v =

θcos ,θsin 船v d t =,最短航程t v v s ?-=2

2船水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

13.平抛运动:

①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 动量变化量相等,重力的冲量相等; 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

切总等于该时刻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

tan 2tan =αβ,如图所示,

速度反向延长交水平位移中点处,212x =x ; 速度偏角的正切值等于2倍的位移偏角正切值。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度0v 无关;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g t ???v ,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⑤斜面上起落的平抛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是定值。此夹角正切为斜面倾角

y ~

正切的2倍。

12、绳端物体速度分解(1)连接物体的初末位置,找到合速度方向。(2)分解:分解成沿绳和垂直于绳两方向

~

1、如图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2、等时圆理论(沿光滑的弦从同一点滑到不同点或从不同点滑到同一点,时间相等)

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拉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 2

N 12

m F F m m =

+,(或

12F=F -F ),

高度相同,斜面倾角α越大, 时间越短

底边相同,当α=45°时所用时间最短,斜面倾角互余,时间相同

/

小球下落时间相等

小球下落时间相等

α

α

小球下落时间相等

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tg α 注意α或θ角的位置!

!

弹力为零 ,相对静止 光滑,弹力为

7

?

简谐振动至最高点 在力

F

作用下匀加速运动 在力F 作用下

匀加速运动 8.下列各模型中,

若物体所受外力有变力,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

F

F

斜面光滑,小球与斜面相对静止

时tan a=g θ

且A 、B 度tan a=g α

9.超重:a 向上或y a 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则超重, 失重:a 向下或y a 向下(匀加速下降或匀减速上升)则失重;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g 的运动,自由落体,平抛,竖直上抛,斜抛,宇宙飞船上的所有物体(发生完全失重时,上下物体无挤压) 10、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

汽车匀加速启动三个过程

11、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不论是绳还是弹簧:剪断谁,谁的力立即消失;不剪断时,绳,杆,接触面的力可以突变,弹簧的力不可突变. 12、传送带问题:

.

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 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

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的热等于小物体的动能22

1

mv

13 W = μ mg S S---为水平距离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

(一)1、向心力公式:v m R f m R T

m R m R mv F ωππω=====22222

244.

2、同一皮带或齿轮上边缘处的线速度处处相等,同一轮子上的点角速度相同.

#

(二)1.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F=mg tg α方向水平,指向圆心

|

2

3. 绳长相同,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θ越大(即半径越大),则

,,,,,绳向F F a w v 都越大,只有周期T 越小

4. 高度h 相同,则w T ,相同,与θ大小无关。夹角θ越大(即

(即半径越大),则绳向,F F a v ,,越大。

5..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两点一过程

<

(1)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gR 5,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

火车R、v=

L

gRh

为定值 m

(1)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

~

(3)“杆”、球形管:最高点最小速度0

⑷球面类:小球经过球面顶端时不离开球面的最大速度

,若速度大于

3)竖直轨道圆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

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T=3mg ,a=2g ,

与绳长无关。

“杆”最高点v min =0,v 临

v

v 临,杆对小球为拉力 v v 临,杆对小球为支持力

拓展1单摆中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小于等于

gR 2,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小于

等于R ;绳模型中在最高点速度不能为零,小球在最高点速度大于等于gR ,则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大于等于

gR

5,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等于2R ,在最高

点速度不为零;绳模型中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大于gR 2小于

gR

5,小球在

上升到与圆心等高的水平线上方某处时绳中张力为零,然后小球作斜抛运动。不能到最高点,不能完成圆周运动。要想绳一直绷紧而不脱轨,在最低点小球的速度小于等于

gR 2或大于等于

gR

5

拓展2 复合场的等效最低点:与合力共线的直径与圆的两个交点,合力背离圆心的点为最低点,合力指向圆心的点为最高点。m

F g 合

等=

,临界速度为R g 等 |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

??

GM

r w T r GM w r GM v 33

22,,ππ==== 2'

r GM g a ==,黄金代换可求任意中心天体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2gR GM =,五个公式都可求中心天体的质量,进而求

中心天体的密度,g与高度的关系:g=22

)(h R R +g地

第一(二、三)宇宙速度r

GM

gR v =

=1=s,(注意计算方法);V 2=s ;V 3=s ,1v 既是发射速度,又是运行速度,32,v v 只是发射速度

近地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和最大环绕速度均为V =s ,卫星的最小周期约为84分钟,近似等于小时

地球同步卫星:T =24h ,h =×104km =地(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

上空)v = s ,轨道半径R h R r 7≈+=

人造卫星:h大→V小→w 小→T大→a小→F小。

越高的卫星v 越小,动能越小,势能越大,总机械能越大。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势能变小,总机械能变小。

卫星变轨,(1)同一轨道的不同点,近地点v 大,w 大,a 大,F 大,近地点,远地点两点机械能相等。(2)不同轨道的同一点外轨的v 大,w 大,a 相等

在飞行卫星里与依靠重力的有关实验不能做。

行星密度:知道周期T ,测中心天体的密度,则ρ = 3 π /GT 2 ,3

23

3R GT r

πρ=,

式中T 为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的周期。若是表面处的卫星,则表达式是前者,若是高空的卫星则表达式为后者。

方法 ①观测绕该天体运动的其它天体的运动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

②测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5)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周期相同,向心力相等,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即半径与星的质量成反比。线速度与质量也成反比。

L

r r r w m r w m =+=21222121得到21122121,m m L m r m m L m r +=+=

再列12

12

21r w m r

m Gm =代入1r 得 )

(2213

m m G L T +=π,2

32214GT L m m π=+ 开普勒第三定律:T 2/R 3=K(=4π2/GM){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Ⅰ轨道过A 点速度大于Ⅱ轨道,向心加速度相同,万有

引力相同,Ⅱ轨道过B 点速度大于Ⅲ轨道;Ⅱ轨道从B 到A 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作匀速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的追赶问题(钟表指针的旋转和天体间的相对运动): 从第一次相距最近,到第二次相距最近,快点比慢的多走一周: 列等式(1)

12

1=-T t T t ,(2)π221=-t w t w 。 从第一次相距最近,到第一次相距最远,快点比慢的多走半周:等式(1)把1

变成2

1

,等式(2)把2π变成π

13.卫星变轨问题 ①圆→椭圆→圆

a .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切点短时(瞬时)变速;

?

b .升高轨道则加速,降低轨道则减速;

c .{

()()升高加速后,机械能增大,动能减小,向心加速度减小,周期增大降低减速后,机械能减小,动能增大,向心加速度增大,周期减小

②连续变轨:(如卫星进入大气层)螺旋线运动,规律同①c 。

五、机械能 1.求功的六种方法

① W = F S cos α(恒力) ② W = P t (机车牵引力做功,P 恒定时)Fx

W

= 低圆轨道

加速加速

(机车牵引力做功,F 恒定时) ③功能关系 W 合 = △E K (动能定理变力,恒力做功均可)④ W

其它力

= △E

(除重力外其它力做的功 = 机械能的变化

量) p p P E W E W E W ?-=?-=?-=电弹重,,⑤ 图象法 力与位移图像的面积表示功(变力,恒力均可),⑥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_

Fx W =,主要针对弹簧弹力做功问题)

注意:①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②在cos W=Fs α中,位移s 对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质点),一定要用物体的位移

(2)对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同的物体(如绳、轮、人行走时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则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

2.功能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不是能. !

⑴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⑵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 ⑶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 ⑷分子力所做的功等于分子势能的减少

(5)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所有外力)

⑹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等于感应电能的增加(数值上相等)

(7)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功等于物体和弹簧总共机械能的增加 (8)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9)摩擦生热Q =f ·S 相对 (f 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Q 为系统增加的内能,Q 等于滑动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共功的绝对值。)(S 相对两物同向运动时相对位移为两位移之差,两物反向运动时,相对位移为两位移之和,一物动,一物不动,相对位移为动的物体的位移)

(9)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但不会摩擦生热;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但会摩擦生热。 )

(10)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之间无任何关系, 但冲量等大反向。一对平衡力做功可以是等值异号,可以都不做功,但冲量关系不确定。

(11)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一定为负,除滑动摩擦力外,其它一对相互作用的内力做功总和一定为零

(11)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106J ,1eV =×10-19J.

5、对单独某个物体写动能定理时一定注意研究过程的选取,恒力功要乘对地位移

6.保守力(场力)的功等于对应势能增量的负值:p W E =-?保。

7.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8.在传送带问题中,物体速度v 达到与传送带速度'v 相等时是受力的转折点 ①

f f f f 0cos sin cos sin =F =F m

g

→??

v v ≥传送带水平:后,变为沿斜面向上,仍滑动

传送带与水平成角且由静止下滑:变为沿斜面向上,变静②物块轻放在以速度v 运动的传送带上,当物块速度达到v 时

()2

11

2

212

s =s =t Q=f s -s =fs =m ?

????v v 物带带物物产生的热量 把握以下几种情况:1如图1把质量为m 的物体由静止释放在以水平速度v 匀

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物体可能一直向前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

2、如图2无初速释放物块后,物块可以先匀加速下滑,再匀加速下滑;可以先

匀加速下滑,再随皮带匀速下降。

3、如图3物体以V 2滑上水平传送带,则物体可能一直减速滑出皮带;或先向

前减速滑行,再加速回头;或先向前减速滑行,再加速回头,最后匀速回到出发点。最终)(),(212211v v v v v v v v >=<=物物

4、划痕问题:分析上述三种情况下的划痕。

5、图一划痕=小物体位移=皮带位移的一半,图二相对位移有两段,第一段皮带

快物带相s s s -=1,第二段物体快带物相s s s -=2。图三相对位移有两段,第一段物体和皮带反向带物相s s s +=1第二段物体和皮带同向,皮带快物带相s s s -=1

六、动量

1.同一物体某时刻的动能和动量大小的关系:2.碰撞的分类 :

①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无损失

②完全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损失最大。(以共同速度运动) ③非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有

损失。碰撞后

的速度介于上面两种碰撞的

速度之间。(大物碰静止的小物,大物不可能速度为零或反弹)

3.一维弹性碰撞: 动物碰静物:

V 2=0,

(质量大碰小,一起向前;质量相等,速度交换;小碰大,向后转) 4.1球(V 1)追2球(V 2)相碰原则

① P 1 + P 2 = P '1 + P '2 动量守恒。 ② E 'K1 +E 'K2 ≤ E K1 +E K2 动能不增加 ③ V 1'≤ V 2' 1球不穿过2球 A 追上B 发生碰撞,则

*

(1)v A >v B (2)A 的动量减小和速度减小,B 的动量增大和速度增大

(3)A 、B 总动量守恒 (4)A 、B 总动能不增加 (5)A 不穿过B 碰撞结束时(A B ''

()211

12211211

2,m m V m V m m V m m V +='+-='

①A 、B 两小球的速度相等为弹簧最短或最长或弹性势能最大时

相当于令通式 ?????+=

++= v m v m v m 2

121212B 1A 0A 2

22120Ep

v m v m v m B A A 中v 1=v 2(完全非) ②弹簧恢复原长时,A 、B 球速度有极值,相当于令通式中E P =0(完全弹性)

若m A =m B 则v 1=0 v 2=v 1 (交换动量)。

[

弧面小车、车载单摆模型

{

x p =E=??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即系统机械能守恒,即

②摆至最高点时若小球没有离开轨道,则系统具有相同水平速度

③若弧面轨道最高点的切线在竖直方向,则小球离开轨道时与轨道有相同的水平速度。如图所示。 6、子弹打木块模型:

解题时画好位移关系示意图

应用 (1)对子弹/木块的动量定理

(2)对子弹/木块的动能定理(注意对地位移)

(3)对系统的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注意产生内能要乘相对位移)

v y

v v x

v x

v 0 }

a.小球落到最低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动量不守恒;

b.弧面一直向右运动,小球从右端斜向上抛出后总能从右端落回弧面。

静止的位置;

b .小球总是从弧面两端离开弧面做竖直上抛运动,且又恰从抛出点落回弧面内。

阴影面积为相对位移

若打穿,子弹木块质量一定时,v0越大木块获得速度越小,若v0一定,m越大M获得速度怎样若板从中间断开怎样

7、多体碰撞,要注意每次碰撞有谁参与,每次碰撞是否有能量损失。

谁先与板共速度问题

8、最高点两物体共速

|

9、右图中弹性势能的前后变化是解题关键

10.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弹簧牵连体:

①速度相等时形变量最大,弹性势能最大;

②弹簧原长时系统动能最大。

11.“内力不改变系统的运动状态”是指:①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②不改变质心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

1)如果是瞬时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解决。

|B

s

不共速

V

O

t

V0/2

t1

如果是讨论一个过程,则可能存在三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2)如果作用力是恒力,三条路都可以,首选功能或动量。

如果作用力是变力,只能从功能和动量去求解。 (3)已知距离或者求距离时,首选功能。 已知时间或者求时间时,首选动量。 (4)研究运动的传递时走动量的路。

研究能量转化和转移时走功能的路。 (5)在复杂情况下,同时动用多种关系。 九、静电场

1.三个共线的自由点电荷,只在彼此间库仑力作用下而平衡,则满足“两同夹

异、两大夹小,近小远大” ①三点共线:三个点电荷必在一直线上; ②侧同中异:两侧电荷必为同性,中间电荷必为异性; ③侧大中小:两侧电荷电量都比中间电荷量大;

④近小远大:中间电荷靠近两侧中电荷量小的电荷,即13q

⑤电荷量之比(如图):2

121212321:::1:l +l l +l q q q =l l ????

? ?????

⑥若只让中间电荷平衡,两边的固定,则对中间电荷电量大小,电性正负无要求,位置仍是三个都平衡时的位置 2.在匀强电场中:

①相互平行的一条直线上(直线与电场线可成任意角),在这一条直线上任意

相等距离的两点间电势差相等;

②沿任意一条直线,相等距离电势差相等。

3.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

W E =-?电电。

电场力功的计算方法:用Eqx E E E q qU W PAB PB PA B A AB AB ±=?-=-=-==)(?? 4.导体中移动的是电子(负电荷),不是正电荷。

~

21

5.粒子类平抛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6.讨论电荷在电场里移动过程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变化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定性法:用电场线(把电荷放在起点处,标出位移方向和电场力的方向,分析功的正负,判断电场方向、电势高低等);

定量法:用公式进行计算。

7.(类比机械能守恒)只有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机械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8.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改变两板间距离,场强与板间距离成反比;

断开电源时,电容器电量不变;改变两板间距离,场强不变。

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出正极,流入负极。

9、几中常见电场线、等势面分布

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势和场强大小没有

联系

(1)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线分布,左右对称,上下对称。

中垂线特点:中垂线上电势处处为零,中垂线上场强

中点最大,向上向下对称减小,场强方向都相同。连线上中点场强最小,两面对称增大,电势从“+”到“-”依次减小。

等量同种电荷连线中点场强为零,中垂线上,从中点到两侧场强先增大后减小(因为无穷远处场强也为零);

(3)右图abc不是等差等势面,粒子

若从K运动到N则电势能先增大再减

小,动能先减小再增大变化

(4)右图特点

10、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整个是个等势体,其表面是个等势面.电势表面内部都相等,而场强内部处处为零,外表面场强不为零。 11、电偏转问题 ①加速度:dm

Uq

a =

②位移公式

202

1at

y t

v L == ③离开电场时偏移量:

1

2

222

02224)(221dU L U U dmv qL U at y ===只有(既有U 1又有U 2)轨迹与q,m,v 0无关。 【

偏转角:)又有偏转(既有加速)只有偏转211

222

022(tan U U dU L

U U dmv qL U v v x

y ==

=

θ ②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沿电场方向的位移的中心”。

(粒子从偏转电场中射出时,就好象是从极板间的L/2处沿直线射出似的) 12、在交变电场中

①直线运动:不同时刻进入,可能一直不改方向的运动;可能时而向左时而向右运动;可能往返运动(可用图像处理不同时刻进入的粒子平移坐标原点。)

②垂直进入:若在电场中飞行时间远远小于电场的变化周期,则近似认为在恒定电场中运动(处理为类平抛运动);若不满足以上条件,则沿电场方向的运动处理同①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和重力场中做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用等效法:当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沿半径且背离圆心处速度最大,当其合力沿半径指向圆心处速度最小. 应用:示波器。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αsin sin sin 321F F 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 .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 ·····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 ::3:2:1n Λn ::3:2:1ΛF 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

高中物理常见结论公式(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T S S V V V V t 222121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S S aT n n -=-12 ,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V V S 212222=+, V V S t 22 >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T S S V t 2212+= ,212T S S a -=,()a S S n T n =--12 1 4.匀变速直线运动,v 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位移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精心整理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γ sin 3 F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 时间等分(T):①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12:22:32 F2

②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S n -S n-k =kaT 2 a=ΔS/T 2 a=(S n -S n-k )/kT 2 位移等分(S 0):①1S 0处、2S 0处、3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经过1S 0时、2S 0时、3S 0时···时间比: t 0as v t 2=o 002 at t v s +=9.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At+Bt 2式中a=2B (m/s 2)V 0=A (m/s ) 10.追赶、相遇问题 )::3:2:1n Λn ::3:2:1Λ

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V 匀=V 匀减 V 0=0的匀加速追匀速:V 匀=V 匀加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S max =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位移相等,时间相等。 A 与 B 相距△S ,A 追上B :S A =S B +△S ,相向运动相遇时:S A =S B +△S 。 11.小船过河: 3 4 5. α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 卩! F 2 F F 1 F 2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 且每一 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F 1 F 2 F 3 sin sin sin 4.两个分力F i 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 合力)的方 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a 的斜面匀速下滑时的最小值卩=ta a 6?“二力杆” (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 9. 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 F i 大小不变,分析其 大小,以及另一分力 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①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i : S 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 V 2: V 3=1 : 2: 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i : S n : S m = 1 : 3: 5 ④ 厶 S=aT 2 S n -S n-k = k aT 2 a= △ S/T a = ( S n -S n-k )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 处、2 S 0 处、3 S 0处??速度比:V 1: V 2: V 3: --V n = 1:2:3 : n F i 已知方向 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S 3=1 F 2的最小值 F 2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物理概念、规律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一级物理知识”,此外,有一些在做题时常常用到的物理关系 或者做题的经验,叫做“二级结论”。这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 论,或者解决某类习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在做题时出现率非常高,如果能记住这些二级结论,那么在做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时就可以直接使用。在做论述、计算题时,虽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是记得二级结论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一般地讲,做的题多了,细心的学生自然会熟悉并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如果刻意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那么二级结论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常说内行人“心中有数”,二级结论就是物理内行心中 的“数”。 运用“二级结论”的风险是出现张冠李戴,提出两点建议: 1每个“二级结论”都要熟悉它的推导过程,一则可以在做论述、计算题时顺利列出有关方程,二则可以在记不清楚时进行推导。 2 ?记忆“二级结论”,要同时记清它的使用条件,避免错用。 一、静力学 1. 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几个力平衡,仅其中一个力消失,其它力保持不变,则剩余力的合力是消失力的相反力。 几个力平衡,将这些力的图示按顺序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多边形。 2 .两个力的合力:F大'F小亠F合亠F大- 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o 3 .研究对象的选取 「整体法——分析系统外力;典型模型:几物体相对静止 1隔离法——分析系统内力必须用隔离法(外力也可用隔离法) 4 .重力一一考虑与否 ①力学:打击、碰撞、爆炸类问题中,可不考虑,但缓冲模型及其他必须考虑; ②电磁学:基本粒子不考虑,但宏观带电体(液滴、小球、金属棒等)必须考虑重力。 5 .轻绳、轻杆、轻弹簧弹力 (1)轻绳:滑轮模型与结点模型 ①滑轮模型一一轻绳跨过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等,则滑轮两侧的绳子是同一段绳子,而同一段绳中张力处处相等; ②结点模型一一几段绳子打结于某一点,则这几段绳子中张力一般不相等。 (2)轻杆:铰链模型与杠杆模型 ①铰链模型一一轻杆,而且只有两端受力,则杆中弹力只沿杆的方向;②杠杆模型一一轻杆中间也受力,或者重杆(重力作用于重心),则杆中弹力一般不沿杆的方向,杆中弹力方向必须用平衡条件 或动力学条件分析。“杠杆模型”有一个变化,即插入墙中的杆或者被“焊接”在小车上的杆。 (3)轻弹簧:①弹簧中弹力处处相等,②若两端均被约束,则弹力不能突变;一旦出现自由端,弹力立即消失。 6.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J = tan>。 7. 被动力分析 1)被动力:弹力、静摩擦力(0乞f乞f max) (2)分析方法:①产生条件法一一先主动力,后被动力 ②假设法一一假设这个力存在,然后根据平衡或动力学条件计算:若算得为负,即这个力存在, 且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若算得为零,则表示此力不存在。 、运动学 1. 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用运动定律求加速度、求功、算动量)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会带来方便: J X=V=V t—V1+V2S1+S t P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五个参量,知三才能求二。 X2、X3…,注意计数周期T与打点周期T0的关系 ②依据x m?n- X m = n aT2,若是连续6段位移,则有: X5 - X2= 3aT2, X6 - X3= 3aT2 (X6 X5 X4)-(X3 X2 X1) a — 4 .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各时刻总位移比:各段时 间内位移比: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 2 5 .自由落体:g取10m∕s n秒末速度(m∕s): n 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 5、15、25、35、45 6 .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t下,V上=V下,h 2 2T 纸带法求速度、加速度: S1 S2 _ 2T S^-Sl X1、 逐差法:①在纸带上标出 X^X I= 3aT2, 三式联立,得: 9T2 4: 3:4: 5 16: 25 1: 3: 5: 7: 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1 : 2 :、3 : 通过各段时间比1 : 、2 -1 :( ? 3—2 ): 10, 20, 30, 40, 50 2 v m _ 2g 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Vt "2 V S V t "2 "2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总结 1. 若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互成120°,则其合力为零。 2. 几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一部分力的合力必与其余部分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2 aT x =?(可判断 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广:2)(aT n m x x n m -=- 4.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2/t V V = 5.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n ::3:2:1::::321ΛΛ= (2) 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2222321::3:2:1::::n x x x x n ΛΛ= (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1::23:12:1::::321----=n n t t t t n ΛΛ 6.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时,可以等效为初速度为零的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7. 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 8.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at V =?)。 10. 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11.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12.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的物体,在所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 13.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是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三定律的内容是所有行星的半长轴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即k T R =23 14.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其间存在的一个常用的关系是2 gR GM =。(类比其他星球也适用) 15. 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gR R GM v ==1,大小为s m /9.7,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随着卫星的高度h 的增加,v 减小,ω减小,a 减小,T 增加。

高中物理高分必备二级结论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熟记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电磁感应 1.楞次定律:(阻碍原因) 内外环电流方向:“增反减同”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反减同” 磁铁相对线圈运动:“你追我退,你退我追” 通电导线或线圈旁的线框:线框运动时:“你来我推,你走我拉” 电流变化时:“你增我远离,你减我靠近” 2.i 最大时( 0=??t I ,0=框I )或i 为零时(最大t I ??最大框I )框均不受力。 3.楞次定律的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减速向右 4.两次感应问题: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结合安培定则和楞次定律依次判定。 5.平动直杆所受的安培力:总 R V L B F 22=,热功率:总热R V L B P 2 22=。 6.转杆(轮)发电机:ωε2 2 1 BL = 7.感生电量:总 R n Q φ ?= 。

图1线框在恒力作用下穿过磁场:进入时产生的焦耳热小于穿出时产生的焦耳热。 图2中:两线框下落过程:重力做功相等甲落地时的速度大于乙落地时的速度。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 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 ·· ·· ··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 ) 1(::)23(:)12(:1::::321----=n n t t t t n ) ::3:2:1n n ::3:2:1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 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有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3.匀变速直线运动: 4.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5.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有对称性: 7.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定律:

高中物理重要推论规律总结

物理二级结论 “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 2 1 2 1 F F F F F+ ≤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γ β αsin sin sin 3 2 1 F F F = = 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μ= tan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F 已知方向 2 F2的最小值 F2的最小值 F2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就是常见知识与经验得总结,都就是可以推导得。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就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得力。 2.两个力得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得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得夹角为1200 。 3.力得合成与分解就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就是真实得力,求合力与分力就是处理力学问题时得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6.两个一起运动得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得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得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得矢量三角形。(如图3所示) 11、若F 1、F 2、F 3 得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 1/sin θ1=F 2/sin θ2=F 3/sin 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 1得大小,分力F 2于F 得夹角θ,则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F 1=Fsin θ时,有一个解,F 2=Fcos θ;F 1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3 F 1 F 1 F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一、静力学 1. 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两个力的合力: F 1 - F 2 ≤ F ≤ F 1 + F 2 方向与大力相同 3. 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 且 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 F 1 = sin F 2 = sin F 3 sin 4. 两个分力 F 1 和 F 2 的合力为 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 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F 1已知方向F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2mg 5. 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 “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 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 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 N 不一定等于重力 G 。 9. 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 F 1 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 F 2。用 “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2 1.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 ····· 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 ····· 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 ·· 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位移等分(S 0): ① 1S 0 处、2 S 0 处、3 S 0 处 ·· 速度比:V 1:V 2:V 3: ·· V n = ② 经过 1S 0 时、2 S 0 时、3 S 0 时···时间比: 1 : 2 : 1 : 3 : : : : : n ) 2 n F 1 F F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选)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 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 以及另一分力F 2。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 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 =ΔS/T 2 a =( S n -S n-k )/k T 2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 中间位置的速度 4.竖直上抛运动同一位置 v 上=v 下 运动的对称性 6.“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 0 ,确定了滑行时间t 大于t 0时,用as v t 22= 或S =v o t /2,求滑行距离;若t 小于t 0时202 1at t v s + = T S S v v v v t t 222 102/+=+= =- 2 02/t t v v v v += =- 2 22 02 /t t v v v += F 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

高中物理中的常用公式和二级结论总结

一、运动学 公式整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推论: 1、 1、 2、 2、 3、 3、 4、无论加速、减速总有不变关系V t/2 V s/2 5、 无初速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各时刻总位移比: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 通过各段时间比 纸带法求速度和加速度: 有用结论:

1、在v-t图象中,图象上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段图线下的“面积”数值上与该段相等。 特殊图像(a-x图像包围面积=1/2(v t2-v02)(1/v-x图像面积为时间) 2、在初速度为V0的竖直上抛运动中,返回原地的时间T= ;抛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 。 对称性的应用;竖直上抛物体与自由落体物体相遇时速度相等,则两物体运动情况类似。 3、平抛(类平抛)物体运动中,速度夹角的正切值等于位移夹角正切的两倍;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位移中点; 从斜面平抛的小球落回斜面时与斜面夹角一定。(落回斜面的时间、位置、距斜面最远) 平抛落到台阶问题 4、初速为零以a1匀加速t秒加速度变为a2再经过t秒回到出发点,a2= a1 5、小船渡河时,船头总是直指对岸所用的最短; 满足什么条件航程最短(两种情况) 6、追及相遇问题临界条件 7、质点做简谐运动时,靠近平衡位置时,加速度而速度;离开平衡位置时,加速度而速度。 8、紧靠点光源向对面墙平抛的物体,在对面墙上的影子的运动是运动。

9、等时圆的结论: 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10、“刹车陷阱” 11、速度分解问题:绳和杆相连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沿绳或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加速度关系与速度关系不同 12、平均速率一般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向(不返回)直线(不转弯)运动中二者才相等。这是由于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所导致的。但瞬时速率与瞬时速度的大小相等。 13、在一根轻绳的上下两端各拴一个小球$若人站在高处手拿上端的小球由静止释放则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随开始下落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4、飞机投弹问题 15、皮带轮问题(专题总结) 16、质心系的选取(弹簧双振子模型) 18、多普勒效应:f u V v V f ±='(f 为波源频率,f’为接收频率,V 为波在介质中的 传播速度,v 为观察者速度,u 为波源速度) 19、几个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相对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系的选择) 20、空气阻力f =kv ,竖直上抛到回到抛出点过程,阻力冲量为零。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最新整理)

高三物理——结论性语句及二级结论 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 1.静力学 (1)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F 1-F 2|≤F ≤F 1+F 2. (4)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个共点力平衡时也有这样的特点. (5)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图1 (6)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2.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 =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a =g (sin α-μcos α) (4)沿如图2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m 1上,则m 1和m 2的相互作用力为N =m 2F m 1+m 2,与有无 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

(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在临界情况下,a=g tan α. (7)如图5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 (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

(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10)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 x x x x a m a m a m F 332211++=∑ (整体法——求系统外力) y y y y a m a m a m F 332211++=∑ 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直线运动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 时间等分(T ):①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x 1∶x 2∶x 3∶…∶x n =1∶3∶5∶…∶(2n -1). 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aT 2,进一步有x m -x n =(m -n )aT 2,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a =Δx T 2= x m -x n m -n T 2 . 位移等分(x ):通过第1个x 、第2个x 、第3个x 、…、第n 个x 所用时间比: t 1∶t 2∶t 3∶…∶t n =1∶(2-1)∶(3-2)∶…∶(n -n -1).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①v =v t 2=v 0+v 2=x 1+x 2 2T . 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v 1+v 2 2. 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2v 1v 2 v 1+v 2 .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 v t 2=v =v 0+v 2,v x 2 =v 20 +v 2 2 . 4.如果物体位移的表达式为x =At 2+Bt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 0=B (m/s),加速度a =2A (m/s 2). 5.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t = 2h g .

高中物理常见结论公式二级结论.doc

荿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葿温馨提示 螅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膂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蒂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蕿一、静力学: 膆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F 大+F 小 F 合 F 大-F 羄2 .两个力的合力: 小。 膁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 虿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F F F (拉密定理)。 薇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 1 2 3 sin sin sin 1 2 3 tan 。 莁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罿6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虿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羇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肃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羂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蝿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肄二、运动学: 袅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螁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衿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蒅3.匀变速直线运动: 芃时间等分时,S S aT n n 1 2, 薀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 2 2 2 V V 1 2 2 ,V V S t 2 2 羈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袆V t 2 S 1 2T S 2 , S S 2 1 a ,a 2 T S S n 1 n 1 T 2 羅4.匀变速直线运动,v0 = 0时: 荿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2:3:4:5 肈各时刻总位移比:1:4:9:16:25 芇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3:5:7:9 蒃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 2 ∶ 3 ∶?? 莂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 2 ∶ 3 ∶?? 膈通过各段时间比1∶ 2 1 ∶( 3 2)∶?? 蒄5.自由落体:( g 取10m/s2)膅n 秒末速度(m/s):10 ,20,30,40,50 膁n 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芈第n 秒内下落高度(m) :5、15、25、35、45 袅6 .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t ,v v 下下 上,h m 2 v 2g 薃7 .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袀8 .“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

高中物理二年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年级结论超 全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 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 312 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如图3所示) 11、若F 1、F 2、F 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 1/sin θ1=F 2/sin θ2=F 3/sin 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 1的大小,分力F 2于F 的夹角θ,则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 θθ22212sin cos F F F F -±=;F 1=Fsin θ时,有一个解,F 2=Fcos θ;F 1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整理 “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冠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下面列出一些“二级结论”,供做题时参考,并在自己做题的实践中,注意补充和修正。 一、静力学 1.几个力作用下物体平衡,则其中任一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即二力平衡。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即合力大于两力之差,小于两力之和。 2.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正弦定理: γ βαsin sin sin 3 21F F F ==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3.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4.物体沿粗糙斜面不受人为的拉力,或推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a=0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与质量大小无关,加速度一定为a=gsin θ F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F 2的最小值

物体沿斜面粗糙斜面下滑,则一定有θμθθμcos sin ,tan g g a -=<与质量大小无关。 物体沿斜面粗糙斜面上滑,则一定有θμθcos sin g g a +=与质量大小无关 物体在水平皮带上加速或减速,一定有g a μ= 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下滑,物体速度小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有 θμθcos sin g g a +=,物体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为θμθcos sin g g a -= 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上滑,物体无初速度或初速度小于皮带速度,一定有 θθμsin cos g g a -=,物体初速度大于皮带速度,则物体加速度一定为θμθcos sin g g a += 5.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6.“框架形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 小相等,线上各点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所有滑轮挂钩情形) (1)若宽度不变,如图绳端在BC 上自由移动绳的力不变。(2)若宽度变大,如图绳端在CD 上右移,则类似两人抬水模型,绳的力变大,合力不变。 8.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9、力的相似三角形与实物的三角形相似。 F F 1 F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