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案

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 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
为了助你一臂之力,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 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 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 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 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 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 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四、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

点。 五、教学方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
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 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 七、教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 1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 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 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3 组织学生讨论 4 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 国际背景 ①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 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1 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材料; 2 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 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3 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括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含义及特的主要表现;③ 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展示;④经济特区的作用。
4 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 扩大的过程。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 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我国政府从 1988 年起在沿海和内地的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 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60 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 、秦皇岛、武汉、合肥、苏州工业园区 2、从 1988-2002 年,我国共建立了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46、47、48、49 3、下列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的选项是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①②③、①②③④、②③④、①③④ 3、探究形成的特点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 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合作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 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 问题。 ①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 1990 年 4 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其目的在于 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②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 优势;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③成果展示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 就。 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 塔等等。 ④地位和作用。 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 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

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
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探究学习设计 1、这个问题可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完
成。 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深入城市
和农村调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近 30 年来的伟大成就,收集图片、 文字、视频等资料,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四知识整合 新发展 五延伸拓展 1、材料解析题形成背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形成过程格局特 点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 ?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 地打开了,? ?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 ? 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思考 ①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②新时期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③试比较近现代我国的两次对外开放。 2、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从网上搜集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情况的资料, 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分工第一小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二小组——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三小组——闽南三角地带开放区 第四小组——环渤海沿岸开放区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如何整合新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构建 和谐课堂,充分展示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 梭伦改革为希腊*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政治。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 邦的权力机构。 雅典*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 归纳并理解雅典*政治的主要内容。 *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

分析雅典*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 探究古代希腊*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 雅典*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 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 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 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但在古代西方,*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 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
当代西方的*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 步发展而来的。
那到底古代西方的*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 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 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 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 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 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 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 8——前 6 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 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 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 西方的*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 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政治的确立 1 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 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 打击了贵族的统治。 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 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 受上诉案件。 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为 雅典*政治奠定了基础。 2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 6 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 10 个地域部 落,以取代过去的 4 个血缘部落。 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 的势力。 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政治发展到 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第一,扩 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 性公民开放;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 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 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第三,改革 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第四, 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第五,扩大十 将军委员会权力;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观剧津贴 四雅典*制度的评价 雅典*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 主义国家的*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 其次,雅典*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 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 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本邦妇女、广大奴隶 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政治;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本课小结] 以上就是古代希腊*政治的基本内容,而古代希腊*政治是小国寡

民的产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少数人即奴隶主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
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 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 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 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 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 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 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什么会取得 最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 74-77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 变化,由*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 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 的*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 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而斗争 45 年 8 月――46 年夏 1 重庆谈判。 1945 年 8 月 【合作探究】1 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 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 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 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 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 的目的。 ①时间 1945 年 8 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意义 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 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2 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 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等。 2 政协会议。 1946 年,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 时间 1946 年 6 月 2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 3 从 1947 年春起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了。 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向其他解放区举行全面进攻,中国人民自卫 的解放战争开始了。 在敌人的全面进攻面前,人民解放军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战略 方针。 互相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大规模运动战。 经 8 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敌 70 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 全面进攻。 蒋军的全面进攻受挫,机动兵力锐减,从 1947 年 3 月开始,*

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设问为什么重点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呢? 蒋介石集团的战略企图是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与人民军队的主
力决战,并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 到 8 月间,蒋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基本上被粉碎了。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指挥下,5 月中,发动了的孟良崮战役*《红
日》,不久,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 为配合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
共产党在解放区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合作探究】3 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
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 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 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 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二、战略*和三大战役 1、战略* 【合作探究】4 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 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举行全国性的*,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 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 攻,属战略进攻性质。
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 性质。
1 时间 1947 年 6 月 2 主攻方向中原 3 标志 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 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的序幕。 过渡 1948 年夏,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役。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 大战役概况。 战果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 被消灭。 【合作探究】5 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 这是因为,它既可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 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的工业支援全

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 此外,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也最为有利,夺取决战
胜利较有把握。 三、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949 年 4 月、北平 1 原因国民党――战场上的溃败,蒋介石 1949 年元旦发出求和
声明。 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2 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
签字,和谈破裂。 3 作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
梦。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 98 问题阐释 1 2、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 23 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新*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进军全国 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 年 4 月 1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或占领南京 2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是鼓足勇气,乘胜追 击,把革命进行到底。 3 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曾称虎踞龙盘之地。 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太平天国,中华*临时政府,南京 国民政府。 四、新*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课本 80—81 ①国内意义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即将诞生。 ②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 放斗争; ③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 98 思维启迪 3 【本课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 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 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中国人民*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布置作业 一、本课测评答案提示 1、争取和平*斗争阶段。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 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 平与*。 、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战略反功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 、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2 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历史从此 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 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 利。 二、学习延伸答案提示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

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性 武宣第二中学:赖连凤 论文摘要: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各段教学缺乏明显的层次性。我认为,要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 如何根据各段学生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的无效性?我想就此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谈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教材,授之以渔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初中社会学科长期以来都是被视作副科,导致高一学生历史知识普遍欠缺,更甭说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了,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认知水平,过分看重讲课的完整性、透彻性,虽然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常常会启而不发,这必然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对于高一教师来说,“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燃之以火”更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贯穿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忆,如何分析、比较,如何评价等等;同时既要重视自己教的感觉,也要关心学生学的感觉,多想想我这样教学生会不会喜欢,能不能接受。新教材已经从“便教”向“利学”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作为教材的传授者,是不是同样应该想想“科学”的问题?更何况高一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根本没有必要对教材作过多的展开分析。以洋务运动为例,高一学生只要能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及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更深入的问题,不妨留给高三的教师和学生。高一教师应该在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途径上多动些脑子,努力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轻松些。记得有位幼儿教师曾经说过,对于幼儿来讲。培养他学习汉字的兴趣远比让他认字来得重要。幼儿识字毕竟有限,但如果有了识字的兴趣,以后他必定能学到更多的字。我想学历史也是这样,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学生即使积累的历史知识不多,慢慢地自然会因为想知道得更多而掌握得更多。 二、挖掘教材,开拓思维 高二学的是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内容远比中国近现代史难懂,而且作为文科班的学生,大部分对学好历史已经有一种理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高二教学必然有别于高一。教师要首先致力于教材的挖掘,把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讲透,把教材章节之间、子目之间的隐性联系揭示出来。以上册第二章为例,教材着重介绍了17-18世纪的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国家的改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在对外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扩张和争夺的第一次高潮,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期的东方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还是印度,封建统治日益强化,并且日益闭关自守,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和能力,每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试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思路、方法去解决。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高三历史教案-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最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人教版高三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三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 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 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教学任务安排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 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 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 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5、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B级率上能有再突破。 6、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解决问题。例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 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针对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今年采用二轮复 习法: 第一轮复习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使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 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 网络,并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 学科的思维能力。(到第一学期期末结束必修三本书的复习工作,明 年“一模”前复习完选修两本书,并适当练习,迎接“一模”考试。) 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使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 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特别是对于考试说明要 花大气力来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种程度,要把近几年 的高考题目作为导向,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对于高考试卷更要 花气力研究,要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试题命制的意图,要考察的知识点、要掌握的能力。还有2012年高考的一些趋势以及 可能要考查的知识点等。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 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 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 5、精选精练。在以往的经验中,多练才能出成绩,这种观点在 增效减负大背景下,在时间不再像以往那么充分的情况下,显然已 经不太现实,因此,精选题目进行精练已经是大势所趋。教师要精 选相关试题,大胆舍弃一些重复低效的题目。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由可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考历史小论文

历史论文的写法 (一)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和论文取向 在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宏大队伍中,中学历史教师是一支重要方面军,在历史科学的广阔领域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重要分支。中学历史老师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时除具有一般史学论文的共性外,也必然还带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是首先要紧紧围绕如何教好历史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到科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历史老师除教学外,安排适当的时间精力撰写历史教学论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评教学实绩之同时,也看有没有论文、论文写的怎样,就更表明了中学历史教师写历史论文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 (二)教学总结是历史教师撰写历史论文的主要内容 围绕历史教育、历史教学这条主线来写历史论文,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主要的着眼点。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现实条件,也使得我们侧重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才更符合实际,事半功倍,易出成果。写这类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