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最近我读了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中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一书,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凸显了教育在生命中的重要意蕴,更是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阅读过程中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教育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面而完善的发展,教育是对生命个体人格与心灵的唤醒,教育倡导的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我借本次学校读书沙龙活动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同时把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它首先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对于“为何而教”的回答。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着。肖川教授所倡导的生命教育包含六大理念“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就是力图从个体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精神的脊梁,使我国国民形成健全、独立、自由之人格。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个体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受到空前关注,使得关涉个体发展的教育承载着诸多期盼和重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这些难解的宏大命题下,还有无数具体细微的话题,正急切地等待着我们作出回答。这个回答,不应该是空洞乏味的阐释、晦涩艰深的教条,也不应该是坐而论道的清谈,更不应该是不负责任的敷衍、喋喋不休的抱怨。它必须来自于教育者自觉探索的行动,来自于鲜活的教育实践,

来自于生动的一线课堂,更来自于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和体验。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肖川教授认为作为教育者,需要勇敢、坚毅和严谨:怯不从教,懈不从教,苟且不从教;更需要明确的是为何而教。作为现时代的教育者,只有确立“为幸福人生而教,为自由社会而教”才是教育正当的价值追求。

肖教授的教育随笔《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深入浅出、结合形象生动的案例从形而上的哲学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肖川教授倡导“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真正做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承担生命。”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对此负有责任。开展生命教育,我们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我们教师要努力地创设情境,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

这篇文章的序言中肖川老师列举了这样几个例子。其一,他上学时,班上有名瘦小、单薄的女孩,她的同桌说她身上有味道,于是,班上其他学生都嘲笑她,侮辱她,她的老师和家长对此事也置若罔闻。其二,湘潭一初中女生遭歹徒强暴,先后转三次学,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学生的讥讽羞辱。其三,____年桂林一中年女子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甚至有的人还在底下喊“快跳啊!”看了这些案例,让人心情沉重。曾经我以为这是远离我们的个案,可无独有偶。近年来学校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周围

也有类似的现象。肖川老师在书中说,出现这些现象是我们的文化中缺乏博爱的精神元素。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对强者的仇恨和对弱者的歧视,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吁求和呼唤是那样的稀缺和微弱。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肖川教授在理解“教育”的关键词部分,谈了“有效教学、课堂互动”。“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在强调有效教学的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因为“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形式和过程。我们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鼓励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时,我们动之以情;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晓之以理。给学生一个笑容,他将还你一份喜悦;给学生一份尊重,他将还你一个奇迹。

肖川教授说:“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什么是好教育。肖川老师说:“好教育包括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中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

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肖川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他的随笔中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阐释了深刻的教育哲理。虽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比较难懂,但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列却时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

我喜欢书封面的这段话:“生命是一段旅程,不管路途开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走或不走,时光都会将你带到尽头。用欣赏的姿态对待人生,就会发现生命原本是这样美好。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对此负有责任。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领悟了人生的价值,更使我明白了教育的伟大力量和教育的魅力。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无比温馨、无比美好、无比博大的情怀。正如书中所说:教育的后花园里,有真,有善,亦有美。美,正是教育的存在方式,而美育,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都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在这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殿堂,我愿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踩着我的双肩向上攀登;我愿做铺路石,为学生的成功之路铺设坚实的路基。

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

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 ——读肖川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这本书,作者是肖川。本书凸显了教育在生命中的重要意蕴,更是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全书分六章主题分别是守望、理解、解读、改变、寻美、行走。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立意突出而高远,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对于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中理解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美好等方面富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结合本书,再加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社会现实,我有以下感悟。 一是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样子。下一代人一定不像我们这一代人那样,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钱,而是真正地开始追求幸福。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如果在今天,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但是,未来的大趋势一定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拥抱自己喜欢的事业。 二是所谓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我们一定要帮学生尽量拿到这个能力。 三是所谓教育,要帮助学生具有这么几个技能。第一个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是仅仅是理性思考力。第二个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第三个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我觉得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四是在生涯方面,如果有什么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未来需要什么能力,也不是我们有什么技术方法,而是你对于未来的信心是什么样子。一切都是面向未来的,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做有情怀的教育人——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最近我读了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中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一书,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凸显了教育在生命中的重要意蕴,更是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阅读过程中让我深深地懂得了:教育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面而完善的发展,教育是对生命个体人格与心灵的唤醒,教育倡导的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我借本次学校读书沙龙活动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同时把我的一些浅显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它首先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对于“为何而教”的回答。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着。肖川教授所倡导的生命教育包含六大理念“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就是力图从个体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精神的脊梁,使我国国民形成健全、独立、自由之人格。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个体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受到空前关注,使得关涉个体发展的教育承载着诸多期盼和重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这些难解的宏大命题下,还有无数具体细微的话题,正急切地等待着我们作出回答。这个回答,不应该是空洞乏味的阐释、晦涩艰深的教条,也不应该是坐而论道的清谈,更不应该是不负责任的敷衍、喋喋不休的抱怨。它必须来自于教育者自觉探索的行动,来自于鲜活的教育实践,

来自于生动的一线课堂,更来自于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和体验。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肖川教授认为作为教育者,需要勇敢、坚毅和严谨:怯不从教,懈不从教,苟且不从教;更需要明确的是为何而教。作为现时代的教育者,只有确立“为幸福人生而教,为自由社会而教”才是教育正当的价值追求。 肖教授的教育随笔《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深入浅出、结合形象生动的案例从形而上的哲学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肖川教授倡导“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真正做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承担生命。”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对此负有责任。开展生命教育,我们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我们教师要努力地创设情境,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 这篇文章的序言中肖川老师列举了这样几个例子。其一,他上学时,班上有名瘦小、单薄的女孩,她的同桌说她身上有味道,于是,班上其他学生都嘲笑她,侮辱她,她的老师和家长对此事也置若罔闻。其二,湘潭一初中女生遭歹徒强暴,先后转三次学,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学生的讥讽羞辱。其三,____年桂林一中年女子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甚至有的人还在底下喊“快跳啊!”看了这些案例,让人心情沉重。曾经我以为这是远离我们的个案,可无独有偶。近年来学校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周围

读书随笔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读书随笔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一个懂得自我革命的人,会自成一个独立而生长着的系统,一生谦卑,也一生高贵。 可能有人会认为,自我革命是一件消极的事,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其实,它无比积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积极。例如你对着镜子观照,看见了脸上的泥垢,这便是自我反思;如果你动手擦掉泥垢,这便是自我建设,从而使你收获了比原先更干净、更美好的自己。可见每一次的自我革命,哪怕是一次微革命,都可能实现自我超越。一旦实现了自我超越,你就为人生打开了新的一页。 身为教师,我们客观上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榜样,因此更应主动做一个真诚的自我反思者和自我革命者,一面思考一面改变,并从中获得可持续的成长。自我革命,挑战的是惰性和自满,体现的是自觉和建设。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精神成长都是通过自我革命展开的,自我革命最能体现一个人灵魂的真实和深刻。

自我革命,虽然往者不可谏,但来者犹可追。很多教师从初为人师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基本适应,进而小有所成,仰仗的正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人应该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行有所得,亦求诸己。 一、好察非明。 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明察秋毫,拥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于细微之处发现蛛丝马迹,及时“捕获”那些犯错的学生。这样,既能救助学生险些迷失的心灵,又能树立教师自身的威信,但一个小故事却说明不然。 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有一次扮演一位徒步旅行者。为了表达这位旅行者的劳累和憔悴,上场前他特意解开了鞋带。一弟子看见了,马上告诉大师,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待弟子离开后,大师又将鞋带解开。旁人不解,问大师为什么不告诉弟子实情。大师答道,有些真相是不重要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一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

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存在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二读完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的得到陶冶。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给孩子幸福与健康的教育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下面摘抄一二,略谈感想。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教育的四种品质: 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只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就应该 能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并形成必须的品格。 用这四个要素去审视身边的人,我发现在人们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同时具备这四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他们充满阳光活力并追逐光明的一面;他们理性,无畏生活中的困境;他们有发白内心的敏感和同情,他们的智慧表现,不在于聪明绝顶”,却在于那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容的理解力和纯朴的心。 在第一种教育品质一一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 活力能帮人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白己的思维习惯,已经将白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改变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对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这句话告诉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更不应该固守白己的老一套,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白己,敢于反思白己和改变白己。每上一节课总有白己满意的地方,特别应该注重反思白己,诸如课堂教学中: 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疏漏之处,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上一堂留下些遗憾在所难免,所以我应直面缺点,认真对待,善 于剖析,善于改变,不怕这种改变,通过反思让白己的课更完善,使今后教学在改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范文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昨天上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的时候,我就发现拥有一颗诗心真的很重要,我们讲缘景明情,如果没有一颗诗心,又怎么去领会那些意象,置身那样的诗境,与诗人达到共情呢?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2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20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教育若没有仪式,学生的校园回忆就没有落点! 有时和学生们回顾过往的生活,想到四年级他们会想到运动会开幕式时他们走了一次惊艳全场的方正,大家一起定的主题“收获”,同学们分组准备了玉米棒、稻穗、大葱、葫子等,家长帮忙用红辣椒做了项圈,口里喊着“只有努力,才有收获”!学生们不会记得某一次课,或某一个平常的日子,他们记得的都是一些对他来说特别重要的或者不同寻常的时刻。而这个开幕式他们参与了,并且在全校师生的瞩目下隆重的走了一遭,所以之于他们才印象深刻,算是在他们小学生活记忆里留下辉煌的一抹。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教师要想成功的完成这样复杂的创造,如郑英老师所说“当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 若没有诗心,便难以萌发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没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便会多半流于空想。郑英老师是带着一颗诗心在做教育,所以他的教育生活灵动而美好。她更是带着一颗匠心在做教育,所以她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她与学生之间彼此成全,她成就了自我,也成就了孩子。 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角落里坐了一个特别的孩子,他会自言自语,会突然间大笑,第二天还找错了教室,后来被其他好心的老师送了过来。私下我和孩子家长交流才知道他是天生有点自闭,

孩子妈妈不甘心自己的孩子上特殊学校,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正常教育才来到了我们班级。我想过很多种不同的难教育的孩子,但就是没想到有这样一种沟通都有困难的孩子,带着一颗刚入教育这一行的诗心,我践行着自己所会的各种教育技巧,屡屡都受挫。慢慢的,我领悟到对这样的特殊孩子不是我空怀满腔热情就可以拯救过来的,我查了很多有关自闭孩子的教育经验,又和家长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我们达成共识,可能一切都需要一点一点来。从小到认识我们班的教室,到课堂上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到认识一个字或一个数字,都需要长期的抗战,没有一颗对教育执着而坚定的匠心,又怎能去帮助和改变这个孩子。经过四年的坚持,这个孩子现在不光可以正常听课,而且还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小组活动也能参与,作业也都能坚持完成!为此我和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很欣慰! 回想这几年来的教学生涯,忙碌中夹杂着幸福,探索中孕育着智慧,细微处充斥着感动。未来的路,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

《教育如此美好》读后感

《教育如此美好》读后感1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慨,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似《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蔼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翻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似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 读书心得 甘州区南关学校齐明青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读后感 近几天,我看了《教育让人生更美好》好这本书,收获颇多。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做人与教人、人生理念与办学方针的高度一致。本书的作者感悟到并且享受到了人生的那些最珍贵的价值,多么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和制度设计让学生也能感悟到、享受到。当然,这不容易,因为在今天社会和教育的大环境中,正是这些价值遭到了普遍的忽视和损害。 我单说其中的两项:个性和优雅。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性是人生的珍贵价值,人的多样性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当今教育舞台上,通行的是以应试、升学、就业为目标的过度的规划,正如本书所指出的,老师、学生、家长的目标被惊人地统一,从上小学开始,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就被分数以及奥数、英语等各种特长班格式化了。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向老师和家长呼吁:减少规划,开始等待,让孩子的生命里多一些悬念。他强调:单纯的喜爱是最有尊严的活动,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恢复对事物本真的兴趣。 除了个性,书中还经常谈到优雅。他把培养优雅的文化气质确立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优雅或许有二义。一是生活情趣,有真切的生命体验。一句精辟的话:“在我眼里,所有对生命还有感动的人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二是精神气质,有高贵的灵魂生活。如他所言:学校应该是培养精神气质的圣地。如果说功利性的过度规划摧残了个性,那么,同样源于功利性的过度的竞争意识则是优雅的大敌,使得学校成为了战场。我们看到,面对学生,作者掏心窝,讲真话,可是,其实他所做的正是一个教育者在今天所能做的最好的事,那就是让学生对弊端怀有警觉,保持内在的自由,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减轻

做最有温度的教育--读钟杰《教育让希望重生》有感

做最有温度的教育 --读钟杰《教育让希望重生》有感 《教育让希望重生》是钟杰老师三十年班主任工作智慧的结晶。以时间为轴,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具有生命质感的文字记录钟杰老师的教育思考,教育的核心在于激扬学生的生命,班主任就应该做造梦的高手,点亮学生的心灯。 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要在目录处驻足片刻。因为目录上第一辑标题:遇见就是美好,看见就是真爱 是的,遇见就是美好。 钟老师遇见的“美好”是什么呢?是中途接了初三年级最差的一个班级,一个被领导和老师们视为“最没有希望的”班级。据钟老师在书里透露,她已经是这个班的第四任“后娘”。那么,她是如何“接住”这个最烫手的山芋呢? 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她就给孩子们送礼物——钟老师自己写的书,并且许下诺言,要给这个班级的孩子写一本书。她跟孩子们说:“我是来陪伴你们的,不是来监管你们的。我也不是来督促你们成长,我只是来与你们一起成长。”随后,她主动和学生一同参与教室卫生打扫,迎接开学第一天。她用穿的好看,说得好听,做得好棒,三个“好”赢得了莲韵九班这群孩子们的心。 钟老师按照时间顺序,分享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们成长的。以唤醒生命状态“几乎是待机状态”的小宏为例,钟老师首先选择不放弃他,然后在同情理解的同时,给小宏制定了一套可操作的生命状态唤醒方案:第一步,让班上同学一起帮助小宏制定可行

的目标。第二步,引导小宏培养一个健康的爱好;第三步,引导小宏找一个值得崇拜的偶像来崇拜;第四步,帮小宏选择、推荐适合他读的好书。最终,通过朋辈之间的正向影响,以及老师的悉心引导,小宏的生命之灯被拨亮了。 能够接手一个人人称好的班级,是教师的幸运;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接手的班级一定是问题连连,因为问题与成长是共生的,孩子要成长,就必然不断“冒”问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爱、用智慧去陪伴孩子成长。为人师者一定要相信一点,在正义、善意的引导下,孩子一定会走向美好。 《教育让希望重生》是一本随时随刻翻阅,都有一种正能量充满胸膛,让教育之路走的更远,更具有方向性的书籍,有了希望之灯,孩子的生命才会自觉,才会朝向美好。

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心得体会

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心得体会 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心得体会一读到《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不知不觉中,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所谓的平淡是平庸,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刘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刘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刘老师的教育追求。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

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心得体会 今年有幸在图书馆借到了汤__的《教育是最美好的修行》这本书。汤勇是朴素而幸福的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在__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执着于对教育的一往情深,致力于教育的探索、行走与改变,潜心于教育的思考、研究与写作。这本书中不仅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更有现实中生动的教育事例,作者用真挚热烈的语言写出了他对教育的虔诚信仰。诚如书名一样,作者在书中高屋建瓴,智人睿语,给了我们拨云见日般的启示与点拨。 一、用坚守的教育理想做教师。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心血来潮,热情似火,激动不已。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把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听到孩

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读谈美有感

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读谈美有感 教育,遇见美好——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麓谷第二小学周慧读一本书,最先入眼的总是它的封面,以大师本人做封面的书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线表扬学》如此,《教育,向美而生》亦如此,亲切而美好。 书的作者是美的,书中的文字是美的,书写的教育更是美的,因为教育,由美而生。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专业严谨的知识;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创作的思维;其实,教育更是一门哲学,需要美妙的智慧。郑英老师的教育,便是充满美妙创作,灵动知识的智慧哲学。 书从“教师,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起,继而说到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再从仪式感、诗心、匠心、自我革命说开,从大地的阅读里生长智慧,得彼此成全的最美教育。诗般的语言,诗般的讲述,诗般的生活,诗般的教师,诗般的教育。 “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 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 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尽其精微;

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 精炼而有力的文字,让我们在诗心里善感、热忱、妙悟、求美、沉潜、洒脱,在匠心里执着、创造、极致、自由、宁静、有情,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之美。 在第一辑结束看到了郑英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互赠的离别诗: “鹤鹤的,鹤鹤的,笑声在新叶间; 有一群少年,有一群少年簇拥在师边。” 这美好便是如诗的教育吧!读第二辑“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文字时,最爱看郑英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总在我(教师)来你(学生)往的交际中,看到郑英老师的教育智慧,一个有美之人,会感悟美之人总能传递美的能量,所以她的教室里处处见美的力量,取名美,舞台美,公约美,班徽美……。 其实,读到郑英老师的文字总会在眼前闪现她的身影,继而另一个身影也在我眼前清晰起来,她也如郑英老师一般传递着美的能量。喜爱旅游,在旅途中发现大地之美,便把这美也带给孩子们,所以,她的课上,孩子们会随着视频一起观看陶老师领略过的山,奔跑过的草原……喜爱国学,在传统文化里发现经典之美,便把这美也带给孩子们,所以,她的课上,孩子们会和着古音一起吟诵国学经典。在她的教室里,每期的黑板报都是独特的赏美情怀,所以在“海绵宝宝”作者去世时做

读书让生命更美好

读书让生命更美好 ——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出差到昆明,在小西门新知图书城偶遇肖川先生专著《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买回认真阅读,如饮甘露。肖川先生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一书分六章。第一章的主题是守望:一个“好”教育的理想,主要讲述好教育与好人生,什么是良好的教育,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给了我们什么等内容;第二章主题是理解:作为“关键词”的教育,主要讲述教育的存在形态,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教育的精神元素,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等内容;第三章的主题是解读:多样化视角看“教育”,主要讲述教育的力量、灵魂、意蕴、隐喻、期待、意向性等内容;第四章的主题是改变:由教育走向解放,主要讲述教育与个人自由发展,教育与灌输,教育与启蒙,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与信念,教育与人性,人、环境与教育等内容;第五章的主题是寻美:撑起一支教育的长篙,主要讲述的是去教育的后花园寻找美,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为了教育的枝繁叶茂,为生命教育之花更好盛开等内容;第六章的主题是行走:在教育之思的旅途上,主要讲述教育探索从走自我反思开始,在亲历中探索教育的真谛,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用精英教育打造一流的国家等内容。本书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立意突出而高远,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思想火花。对于引导广大教师在教

育中理解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美好等方面富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我从读书,让生命更加美好的角度谈点学习心得。 作为从事33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让生命更美好,唯有读书,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为学生读书,让读书作用于教育生活,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为自己读书,让读书带来丰富完美幸福的精神生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为学生读书,就是专业阅读,就是要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关于教育类书籍: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陶行知教育文集》、孙云晓的《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等等。关于教学类书籍:如教学论著、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分学科)、教学技能类书籍、教育报刊类等等。为学生读书,还要读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读适合学生读的书,以便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在读书中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为自己读书,就是非专业阅读,就是要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己幸福的书,让心灵放松,回归自己澄澈的内心世界。教师每天与学生及家长打交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人文情怀的非专业阅读,如哲学类、禅学类、艺术类、博物类、管理类等方面的书籍。哲学类书籍给人带来宁静,带来力量,带来智慧;禅学类书籍给我们带来神清气爽;艺术类书籍给我们带

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1)

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关注成长的教育——读《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有感 吴佳慧 寒假期间,我认真地拜读了肖川老师的书-——《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这无疑是我新年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之一。肖川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多彩的教育世界,书中富含的许多人生哲理,让人读来感觉意味深长且发人深醒。书中的许多观点与建议,都值得让人细细品味,让人边读着,边思考着,带给了我一片诗意温暖的幸福世界。 在这篇文章的序言中肖川老师列举了这样几个例子。其一,他上学时,班上有名瘦小、单薄的女孩,她的同桌说她身上有味道,于是,班上其他学生都嘲笑她,侮辱她,她的老师和家长对此事也置若罔闻。其二,湘潭一初中女生遭歹徒强暴,先后转三次学,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学生的讥讽羞辱。其三,2005年桂林一中年女子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甚至有的人还在底下喊“快跳啊!” 看了这些案例,让人心情沉重。肖川老师在书中说,出现这些现象是我们的文化中缺乏博爱的精神元素。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对强者的仇恨和对弱者的歧视,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吁求和呼唤是那样的稀缺和微弱。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

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肖川老师说:“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什么是好教育。肖川老师说:“好教育包括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中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给孩子一个良好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起点。 1.怎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 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肖川: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2.改变教师自己的思想。 肖川老师说: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

教育,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育,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分水岭镇中心小学校周翼容一如既往,我热爱着我的教育事业。为了自己的理想,我要坚强,我要努力,我挺,我抗,只为了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教育真的是生活,是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只有生命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熠熠生辉。在农村学校工作了差不多有十年了,虽然条件艰苦,但有时候感觉这是我的光荣。我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近这群孩子,给他们上课,他们经常带跟我的是无数的震撼,很多次在这样的课堂里发生的细节都那么真实,那么动人。这些细节让我明白了课堂到底是什么。当他们没能回答上问题,却依然扑闪着大眼睛依然天真地望着你的时候;当他们根本没听你的语言,而是望着你手里他们从没见过的教具痴迷的时候;当他们说出的内容完全是你没有想过,却如此生动美好的时候……亲爱的老师们,我们不得不惊诧于世界上的生命是如此神奇和美好,因为,我们自己设计的教育流程,在这些灵动的生命面前黯然失色,生命是个美好而永恒的话题,绝对不是靠研究、思考就能全部概括的,生命的成长就是相互的感动、影响、促成……啊,这就是真教育! ·与孩子同行就是与美好同在 班上有个叫冰的女孩子,长得很漂亮,白白的皮肤。我很喜欢她,一直如此。她不是一个成绩很优秀的孩子,连及格都有问题。她家和我家住得不远,所以每次放学我们都一起回家,每天放学路上,她总

是给我讲述着她的小小发现,有时候甚至会谈到自己的一些私秘。她的眼神是那么天真、清澈,看着她认真、幸福的样子,我不得不告诉自己,不是每个生命都只能用学校教育来衡量的,如此美好的心灵、如此温婉的性情,难道不是一个健康美好的人吗?学校教育,不能将这么幼小的灵魂进行定性,人生不仅仅需要分数。每次和她走路的经历,都加深我对自己教育的喜爱。与如此美好的生命同行,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吗? ·教育的美好形态 有孩子偶尔不交作业,老师清查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老师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是的,这没错。但是,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点不放,对那没交作业的孩子穷追猛打,我想,那未必是好事,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失掉的是信心和自尊。如果,我们让孩子补上,并给予一个含有特殊意义的微笑,我想效果肯定不一样,其实孩子不是傻瓜,他完全能读懂老师的信号。当然,如果他连这个都不懂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是需要更多教育的孩子,那另当别论。有时候,我们看到教师筋疲力尽地在处理一些孩子的事情,例如某两个孩子在一起,一点小矛盾。其实,真的是老师多虑了,孩子之间是可以相互调节的,只是他们真的需要时间。有一些时候,我们需要介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里。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旁观者,不要随便介入,要相信生命的成长过程,要尊重生命的成长过程。教育,真的需要我们模糊“一丝不苟”,需要我们模糊“理论”,需要我

《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教师对教书这件事的正确态度是安下心来认真教。安心教书,就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要享受教育,善于把工作做到;要寻找课堂教学的魅力;要善待学生;要过一种充实的人生。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 我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曾经面对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束手无策;面对各种繁琐的比赛、检查感到无奈;面对买房、购车等各种生活的压力而烦恼……我找不到教书的幸福感,无法安心去面对工作。面对这些困惑,我拜读了马常霞、刘姝霞老师主编的《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这本书从“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热爱教师职业”、“寻找课堂教学的魅力“、“善待自己的学生“、“充实的人生更幸福“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事例详实,道理深入浅出。掩卷深思,深感惭愧:我是一个多么自私、多么狭隘的人!我们成天报怨教书的乏味,学生的讨厌,抱怨工作累、报酬低,从来没有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从事教育工作是为了什么?有没有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工作了?有没有去发现教育之美?马常霞老师和刘姝霞老师的那种淡定和从容,那种对人生的豁达,对教育之美的独特领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像太阳,散发着无限的热量。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决定了他日后成就上的高度。人与人之间只存在有很小的差别,但这种很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因素,而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和 1 决心。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缺损。一个心灵残损的老师,是没法安心教书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阳光心态就是一种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宽容、大度、自信、积极的心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师才会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才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才会把阳光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才会使学生心中也充满阳光。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我们要做一个有积极心态的老师,做一个有爱心、宽容之心的老师。 我曾在工作中遇到上课讲话、捣蛋的学生,就会很生气,就会很严厉的批评教育学生,而没有静下心下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具体情况,这种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是起不到良好教育的。读了《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之心,要爱生如子,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试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是这种状态,我会这么简单地去做吗?我肯定会反思:应该怎样去引导、教育他走向健康成长之路?只有用这种心态去对待问题学生,用我们的教育智慧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做安心教书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之美。 美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抵达的目标。教师的职业生命在于体验教育的美丽。教育之美有很多方面,比如:课堂教学之美、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笔记 篇一:《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

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 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 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 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 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罗素在书中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理想品

教育如此美好心得体会

教育如此美好心得体会 篇一:读《教育如此美好》有感 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 读《教育如此美好》有感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 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 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 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 等到

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而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