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二、重点虚词

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

词,它)夫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复投之(代词,代骨头)

2.而相委而去(表承接,不译)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3.盖:盖以诱敌(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仁在其中矣(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恐前后受

其敌(指狼)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以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6.乃去后乃至(才)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

三、通假字

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

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五、一词多义

1.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

2.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

4.学非学无以广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

5.止止有剩骨(仅,只)一狼得骨止(停止))

6.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

8.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

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

7.下车引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 8.不亦君子乎

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

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

9.可以为师矣

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__冷水__

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

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

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

19.止增笑耳

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 今义:__耳朵__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

21.身亡所寄

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

22.因往晓之

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

七、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2)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3)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4)一狼仍从(省略了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5)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6)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7)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8)顾野有麦场(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

(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八、重点句子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__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__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__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__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__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__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__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__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__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__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__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__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__

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__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部。__

1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__

16.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__

17.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__日月星辰,也是聚集的气体中发光的东西。__

九、问题探究

1.《咏雪》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__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__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在使用上有何不同?

__“尊君”指别人的父亲,是敬辞;“家君”指自己的父亲,是谦辞。__

3.通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__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__

4.“贤哉,回也”一则中表现出了颜回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__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体现出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安贫乐道的精神。__

5.《〈论语〉十二章》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6.《诫子书》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__观点:修身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分别从治学须静正面论证、修身忌躁反面论证。__

解析: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

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7.“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

让大脑放松的小窍门

伸个懒腰、闭眼眯一会儿、深呼吸几次……这些短暂的休息,能让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抽10分钟就够了

如果学校没有午休时间,那就抽出10分钟午睡。这样做就能使人保持至少2小时以上精神活跃。如何用10分钟时间,打造一个完美的小憩?

选对时间。这10分钟最好在饭后,而且在11:00—13:00之间。

睡前设闹钟。许多人因担心睡过头,结果很难入睡,而设好闹钟会使人消除这一担忧。

听着“白噪音”。为了完美的午睡,应该找一个黑暗、安静的场所。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使用眼罩、耳塞,或者下载一些海浪声、风声等“白噪声”来排除干扰。

认真伸一个懒腰

伸懒腰能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还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收缩和呼吸加深。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伸懒腰时保持身体放松,将双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置于头顶,脚尖交替伸直和上钩,四肢伸展的同时,还可以向左右转体,大约持续30秒钟。

发呆5分钟

专家研究显示,发呆是最简单的减压方式。

研究者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这种特殊的脑电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还能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

另有研究发现,每天适当发会呆能将焦虑和抑郁风险降低25%。

做个头部按摩

简单的头部按摩自己就能做,比如梳头疗法。选择个人比较能接受的力度,用十指指肚或指尖,从双眼眼眶上沿开始顺着往后梳头,梳至颈后风池穴,反复数次,也可以用牛角或实木梳子代替手指。

这个动作可以刺激头皮的神经末梢和经穴,有效松弛头部神经的紧张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每天坚持梳头3~5分钟,对于解除疲劳和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大有好处。

吃点健康零食

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吃点健康零食,既可以让你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有助于补充营养。

不妨在教室储备些零食,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给自己来个短暂的“茶歇”,酸奶、水果、坚果等都是比较健康的零食选择。

出门晒晒太阳

晒太阳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国人晒太阳的时间仍远远不够。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时,把晒太阳这个功课补上。

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此时可以散散步。可以多晒晒背部、双腿和头顶,有助于钙的吸收、合成,还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晒15~20分钟为宜。

和别人分享一件趣事

欢笑是最好的减压良药。学习一两个小时后,和同学或家人分享一件趣事,或看看漫画书、搞笑视频等,都可以瞬间降低体内的压力激素。也可以走动一下,与同学聊聊天,身体也能得到放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 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 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 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 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 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 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

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 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五、文言句式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判断句)(2)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所似何”)(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5)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人皆吊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下车引之: 2、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可以为师矣:以数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仁以为己任: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暮而果大亡其财: 丁壮者引弦而战: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堕而折其髀:学而时习之: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而疑邻人之父:任重而道远: 4、然:忽有庞然大物:果然鹤也: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知之为知之: 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为人谋而不忠乎:此何遽不为福乎?: 6、其:蹲其身:必细察其纹理:其恕乎: 其子曰:大亡其财:而折其髀: 7、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故又名“鬼市”云:此独以跛之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元方时年七岁:时而习之: 11、富: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12、亡: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13、引: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14、数:见宫殿数十所:层层指数:

15、词性活用: 鞭数十,驱之别院。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仁以为己任: 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天雨墙坏: 近塞之人:家富良马: 有善术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家甚智其子: 16、通假字 项为之强: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一切乌有:裁如星点:尊君在不: 17、重点字词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拟作:于: 徐喷以烟:盖一癞虾蟆: 方出神:使与台齐: 定神细视:人不知而不愠;知:愠:学而为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无何: 危楼: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或:立:不一状: 俄而:欣然: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陈太丘与友期行:非人哉: 相委而去:尊君: 家君:元方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人皆吊之: 居数月:何遽: 重点句子翻译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及原文翻译汇总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不再等待就走了)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敬词,指别人的父亲)在不(同“否”)?”答曰:“待(等待)君(敬词,指您)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舍去)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义,信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之(代词,指元方),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不尊君在不通否表示询问 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 去离开:待君久不至,已去 到……去学校 距离:相去甚远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

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小辈)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高兴)然(什么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兄女曰:“未(不)若(如)柳絮因(凭,乘)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说):“学(学习)而(并且)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代前面的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重点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重 点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重点字词)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以丛草为林:介"把”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结构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相委 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而疑 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 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 6、其: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 知之为知之:译作“是”。必细察其纹理:代词, 译作“它的”。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其恕乎:副词,译作 “大概,也许”。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其子曰:代词,他的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大亡其财:助词,不译。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而折其髀:代词, 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7、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文言文重点字词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文言文重点字词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文言文重点字词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 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

6、其:其子曰:代词,他的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 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7、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元方时年七岁:当时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车引之:拉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14、数:见宫殿数十所: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15、词性活用: 鞭: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译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仁:仁以为己任:名词作动词,实现“仁”的理想。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降低”。雨: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富: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富有。 善: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好的地方。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导读: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 6、其:其子曰:代词,他的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7、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元方时年七岁:当时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车引之:拉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精心整理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7、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 介词,“之”为代词,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元方时年七岁:当时时而习之:时常。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降低”。 雨: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富: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富有。 善: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

长处,好的地方。 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6、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知也:此,这。 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危楼:高楼。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复习专题

.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复习专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 昂首观之.:以.丛草为林: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可以.为师矣: 下车引之.:以.数万计: 人皆吊之.:此独以.跛之故: 其邻人之.父亦云:仁以.为己任: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暮而.果大亡其财: 丁壮者引弦而.战: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 堕而.折其髀:学而.时习之: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而.疑邻人之父:任重而.道远: 4、忽有庞然.大物: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蹲其.身:知之为.知之: 必细察其.纹理:项为.之强: 其.恕乎:以丛草为.林: 其.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 大亡其.财:此何遽不为.福乎: 而折其.髀: 7、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8、故.时有物外之趣: 温故.而知新: 故.又名“鬼市”云: 此独以跛之故.: 9、故时.有物外之趣:元方时.年七岁:时.而习之: 10、富: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11、暮而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12、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13、见宫殿数.十所:层层指数.: 14、鞭.数十,驱之别院:温故.而知新.: 仁.以为己任: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 天雨.墙坏:近.塞之人:其家甚智.其子:

家富.良马:有善.术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15、通假字 项为之强: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一切乌有:裁如星点: 尊君在不: 16、重点字词 私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徐.喷以烟: 盖.一癞虾蟆:方.出神: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为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 ..: 无何 ....: ..:危楼 ..: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不一状 ...:俄而 ..:. 欣然 ...: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 ..: ..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 非人哉 ...:相委.而去.: 尊君 ..: ..:家君 元方入门不顾.:智.子疑.邻: 人皆吊 ..:..之:居.数月:何遽

语文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复习

《世说新语》二则 一、实词 1. 内集:1 2.舍去: 2. 儿女:1 3.乃: 3. 文义:1 4.尊君在不: 4. 俄而:1 5.相委而去: 5. 骤:1 6.家君: 6. 何所似:1 7.引: 7. 差可拟:18.顾: 8. 未若: 9. 因风:二、虚词 10.期行: 1. 相委而去: 11.日中: 2. 则是无信: 3. 下车引之: 《寓言四则》 一、实词 1. 溉汲:11. 何如: 2. 及其家穿井:12. 只使: 3. 国人道之:13. 中伤: 4. 闻之于宋君:14. 积块: 5. 对曰:15. 四虚: 6. 身亡所寄:16. 躇步跐蹈: 7. 因往晓之:17. 舍然: 8.积气: 9.若屈伸呼吸: 10.行止: 二、虚词 6. 得一人之使: 1. 宋之丁氏:7. 非得一人于井中: 2. 家无井而出溉汲:8. 因往晓之: 3. 有闻而传之者:9. 晓之者曰: 4. 国人道之:10. 其人曰: 5.闻之于宋君:

一、实词 (1)时习: (2)不亦说乎: .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乎: (5)日: (6)三省: .. (7)为人谋: (8)忠: (9)不信乎: . (10)传不习乎?: .. (11)十有五: . (12)三十而立: .(13)四十而不惑: ..(14)不逾矩: .. (15)温故: . (16)可以为师矣: ... (17)罔: . (18)殆: 二、虚词: (1)而: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为人谋而不信乎: 博学而笃志: 择其善者而从之:(2)其: 人不堪其忧: 择其善者而从之; 乐亦在此中矣:《论语》十二章 (19)人不堪: . (20)好之者: . (21)乐之者: . (22)者: . (23)饭疏食: .. (24)饮水: . (25)曲肱: . (26)善者: ... (27)而从之: . (28)子在川上曰: . (29)逝者: . (30)不舍日夜: .. (31)夺帅: . (32)匹夫: .. (33)笃志: .. (34)切问: .. (35)仁在此中: . (3)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必有我师焉: (5)夫: 如斯夫: 夫君子之行: (6)于: 于我如浮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