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理学(修)

毒理学(修)

毒理学(修)
毒理学(修)

毒理学重点

填空

1·列举四种常见的致突变试验P162

①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②微核试验

③染色体畸变分析

④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⑤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⑥显性致死试验

⑦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2·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部分:P8

①危害识别

②剂量-反应评定

③暴露评定/接触评估

④危险度表征

3·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有:p193

①发育生物体死亡

②生长改变

③结构异常

④功能缺陷

4·基因突变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p150)

染色体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畸变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5·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模式DNA损伤-修复-突变模式p159

6·目前较公认的发育毒性体外初筛查试验有:p214

①大鼠全胚胎培养

②胚胎细胞微团培养

③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

7·3R原则代替减少优化和改良p11

8·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p247

①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②对新化学物毒理学试验项目

⑴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试验

⑵重复剂量毒性、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试验

⑶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学试验

⑷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③人群暴露资料

9·根据作用模式,化学致癌物可以分为p181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①直接致癌物①体细胞突变学说

②间接致癌物②非突变致癌机制

③促癌剂

10·致突变实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包括:p161

①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畸变

③染色体组畸变

④DNA原始损伤

名词解释

1·神经毒理学:是神经系统毒理学的简称,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神经系统引起的结构和功能损害作用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应用神经解剖、神

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药理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

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神经毒物在机体内的代谢、毒效应发生的

类型、特征、主要临床表现及其生化和分子机制,为中毒防治

提供科学依据。P374

2·生殖毒理学:是生殖医学与毒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重要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对生殖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原因、机制和后果。P360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环境中天然存在或污染的,可模拟生物体内激

素的生理、生化作用,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对亲体或

其后代产生不良健康效应的外源化学物。P360

4·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P193

5·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即已形成的发育障碍,包括畸形和功能缺陷。P193 6·不良妊娠结局:指妊娠后不能产生外观和功能正常的子代,包括所有的不良

结果,如流产、死胎、死产、宫内生长迟缓、发育异常、新

生儿和婴幼儿期死亡等。P194

7·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能够引起突

变的物质称为致突变物。P150

8·遗传负荷: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个个体所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P156

9·母体毒性:是指化学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P198

10·父源性发育毒性和出生缺陷:出生缺陷与男性因素有关,被称为父源性出生缺陷。引起父源性出生缺陷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缺陷、年龄因素和

外界暴露因素(包括职业和环境暴露、化疗和放疗、其他药物以

及饮酒、抽烟等不良嗜好),这些因素通过父亲对发育个体产生不

良影响,因此叫做父源性发育毒性。P199

简答

1·简述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p161

答:①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

②通常的实验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哺乳细胞、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

③包括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至少应包括真核和原核两个系统。

④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

2·试述化学致癌物的分类p179-112

答:①根据对人类和动物致癌作用分类

组1:对人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

组2: 2A人类可能致癌物,指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而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2B人类可疑致癌物,指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以及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指人类致癌物证据不足,但实验动物致癌证据充分。组3:基于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

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②按化学致癌作用模式分类

⑴直接致癌物⑵间接致癌物⑶促癌剂

3·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包括哪些,其目的各是什么?p210-211

答:Ⅰ段: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目的是评价化学毒物对配子发生和成熟、交配行为、生育力、胚体着

床前和着床的影响。

Ⅱ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目的是评价母体自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期间接触受试物对妊娠雌体

和胚体-胚胎发育的影响。

Ⅲ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生殖毒性试验)

目的是评价母体自着床至断乳期间接触化学物对妊娠/哺乳母体、孕体

及子代发育直至性成熟的影响。

4·确认人类致畸物的标准是什么p213-214

答:①一种特殊的缺陷或几种缺陷并发(综合征)的频率突然增加;

②缺陷的增加与某种已知的环境改变(如一种新药的广泛使用)相关联;

③在妊娠的特殊阶段已知暴露于某种环境的改变,产生有特征性缺陷的综合征;

④缺少妊娠时引起特征性缺陷婴儿的其他共同的因子。

5·根据损害的靶器官,神经毒物的分类,典型的毒物p376

答:①神经细胞体毒物汞和汞化合物、锰、铝、氰化物、铅、MPTP、

②神经髓鞘毒物六氯酚、三甲基锡、铅、碲;

③神经轴索毒物正己烷、二硫化碳、紫杉醇、长春新碱、丙烯酰胺、氯

丙烯、除虫菊酯

④神经递质毒物尼古丁、有机磷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可卡因、

兴奋性氨基酸、苯丙氨。

6·神经毒性概念,神经毒性反应的主要类型p376

答:是指外源性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引起生物体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损害的能力。

神经毒性反应的主要类型有:

①结构改变:指神经毒物作用后神经组织的细胞、轴索、髓鞘及细胞内超

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包括缺氧性损害和毒物特异性损害。

②功能改变:是在神经毒物引起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生化改变的基础上而引

起感觉、运动功能紊乱。

③行为改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功能改变。如抽象思维、记忆与学习、

情绪表现、觉醒状态、感觉的感受能力、注意力等改变。

7·突变的后果p156

答:①生殖细胞的突变: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除了引起遗传病之外还可造成生殖毒性,表现为胚胎死亡、畸形、胚胎功能不全及生长迟缓。非致死性的突变,显性遗传将造成下一代遗传病的发生率增加或新病种的出现。隐性遗传则增加下一代基因库的遗传负荷。

②体细胞的突变:后果有肿瘤、衰老、动脉粥样硬化、及致畸等。

1·现代毒理学的概念

答: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P2

2·毒理学的三大研究领域p2

答:①描述毒理学: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物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②机制毒理学: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

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③管理毒理学:是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

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

付诸实施。

3·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6

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

4·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p14

毒物: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P15

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P14

毒效应: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

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

应会相应改变。P14

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无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P16

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P28

生物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

标志和易感性标志。P29

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

生物学改变。P20

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些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P20

5·毒性参数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P31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通过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化学物质

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P32

最大非致死剂量:LD0,指在一组受试试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

量或浓度。

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Zac越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

窄,引起死亡的危险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P35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Limac/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

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

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

毒的危险度小。P35

6·毒作用分为几类p16

答:①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④超敏反应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⑤特异质反应

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7·生物学标志的概念及分类p29

答:生物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定指标。P29

分类:通常把生物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8·暴露特征包括p18

答: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

9·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意义p19

答:①确认该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药物的毒性或药效反应。剂量-反应关系是反应暴露与毒性或药理作用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②定量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所研究群体的平均(中位数)反应和易感性范围,

并预计易感人群发生反应的剂量。

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给出了有效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受影响对象比

例的变化。平坦的斜率表示有效/有害剂量范围较宽,随剂量的增加受影响对象的比例变化较小。相反,陡峭的斜率表示大多数对象的有效/有害剂量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剂量稍有增加则受影响的对象比例有显著增加。

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形状特殊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

群。这可能提示对所研究的化学物或药物存在遗传性的易感性增加。

⑤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信息,可能定量比较不同化学物对特定的终点反应的

平均值和范围。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也可得到基准剂量。这些参数

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10·毒物的ADME过程包括哪四个过程

答:ADME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11·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其特点是化学毒物顺浓度差通过生物膜的过程。不需要能量和ATP。且浓度差越大,转运越快。

主动转运:是特殊转运的一种。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其他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是化学毒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统而发生的跨膜运

动。

①转运系统对化学毒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某种结

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

②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到达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可被

饱和,即可发生转运极限。

③使用同一转运系统的化学毒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④需要消耗能量,代谢抑制剂可阻断转运过程。

12·外源化学物吸收的主要途径p43

答:①经胃肠道吸收②经呼吸道吸收

③经皮肤吸收④其他途径吸收,如静脉腹腔注射

13·首过消除的概念p44

答:经胃肠道吸收的化学毒物可在胃肠道细胞内代谢、或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或不经生物转化直接排入胆汁,这种化学毒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即被消除的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14·蓄积的概念及机体主要贮存库p46

答:化学毒物的速度超过排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其蓄积的部位均可认为是储存库。

储存库:①血浆蛋白作为储存库②肝脏、肾脏作为储存库

③脂肪组织作为储存库④骨骼作为储存库

15·生物转化的概念p40

答:又称代谢转化,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

16·Ⅰ相反应包括哪几类反应p51

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17·遗传多态性的概念p62

答:系指在群体中出现了频率大于1%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18·终毒物的概念和主要分为几种类型p77

答:指与直接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

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分型:①亲电子剂: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

②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③亲核物

④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一种特殊的产生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机制。19·解毒过程失效的原因p84

答:①毒物接触剂量超过了机体的解毒能力,引起解毒酶耗竭、共底物消耗或者胞内抗氧化剂耗竭,最终导致终毒物蓄积。

②偶尔可见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毒酶失活。

③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④解毒过程又是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20·靶分子的确认p84

答:并非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有内源性分子结合均能产生毒性效应。故需要确认。

①终毒物与靶标反应并对其功能产生不良影响;②终毒物在靶部位达到有效

浓度;

③终毒物以某种机制与所观察的毒性相关的方式改变靶标分子。

21·细胞应激及其主要种类p88

答:细胞应激:指细胞处于不利环境和遇到有害刺激时所产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包括:热应激、氧化应激、缺氧应激、内质网应激、遗传毒性应激。

22·外源化学物通过启动三种关键性生化紊乱引起细胞稳态失调,是哪三种p95 答:细胞稳态:指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下,细胞内各种成分和生理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关键:①ATP耗竭②细胞内钙离子持续升高③ROS和RNS的过度产生。23·修复障碍引起的毒作用包括哪些p102

答:①炎症产生炎性细胞和微循环的改变。聚集在损伤部位的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产生并放大量自由基和水解酶,损害邻近的正常组织。

②坏死③纤维化④致癌作用

24·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的因素p111

答:①化学物因素:⑴化学结构(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不同等)、

⑵理化因素、(脂/水分配系数、大小、挥发性、比重等)

⑶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

②机体因素⑴物种、品系差异

⑵个体的遗传学差异

(3)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③暴露因素⑴暴露剂量与内剂量⑵暴露途径⑶暴露持续时间

⑷暴露频率⑸溶剂和助溶剂

③环境因素⑴气象条件⑵噪声、振动、与紫外线⑶季节或昼夜节律

⑷动物饲养条件⑸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

④联合作用⑴非交互作用⑵交互作用

25·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p124

答:⑴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

⑵交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6·急性毒性的概念及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132

答:定义:是指机体(试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某外源化合物后再短期内所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目的:①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的急性毒性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②通过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

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

危险性。

③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

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

④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27·慢性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141

答:①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

②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机制

③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④确定长期接触受试物所致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其NOAEL和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特供依据。

⑤观察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差异,为确定适当的安全系数,将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念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 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 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 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 第三节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可以预料,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外源性化学物的分类(按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工业毒物(工业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杂质等)、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食品中有毒物质(天然毒素、食品变质产生的毒素、食品中不合格的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嗜好品(香烟、化妆品、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生物性毒物(微生物、植物、动物产生的毒物)、医用药物(包括兽医用药)、军事毒物、放射性核物(内源性毒物、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光氨酸) 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第二节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人体的毒效应谱 一、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理学

毒理学 (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VSD):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外源化学物的接触剂量。(MOS):安全范围。人群“暴露量”估计值与安全限值的比值。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MOS越大,危险性越大(人群暴露量大)P160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回答公众疑问;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危险度评价:外源化学物危险度评价是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危险度评定是对各种环境有害因素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客观性、能定量及有预测性的特点。 (1)危害识别,(2)危害描述,(3)暴露评估(4)风险描述。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可能产生健康不良效果并且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别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危害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对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对化学因素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对生物或物理因素,如数据可得到时,应进行剂量-反应评估。 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对于通过食品的可能摄入和其他有关途径暴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 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容:p150 风险管理:权衡政策措施的过程。如果需要,选择和实行恰当的控制措施。实行的措施取决于“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管理要素: 1、风险管理的初步活动(食品安全问题的鉴定。为后续的行动建立风险档案并排序。建立风险评估政策。委托风险评估,同时考虑结果。) 2、风险管理选择的评价。 3、风险管理决策。 4、决策的实施。 5、对风险管理决策的效率进行监测与回顾。 风险管理目标: 选择措施,把食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鉴定食源性危害的相对重要性。建立措施框架,是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对食源性危害引起的风险评估决策的效率进行评价。 计算题: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接触评定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部分。接触评定也是危险度评价中最不确定部分,人体可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如经口、经皮肤、经呼吸道等,在不同阶段,接触化学物的种类及量也不同,且接触往往是长期的,有许多接触需要靠历史资料来评估。 接触评定首先要确定化学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及人群的可能接触途径,然后估算出每种途径的接触量,再得出总的接触量。对于接触量的估算既要有一般人群,也要有特殊人群(高危险人群)的评价,对于不同接触情况的人群经常需要分别进行评定。接触评定主要靠对化学物的监测资料,在缺少足够的监测资料时,需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估计。人体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监测资料(接触生物学标志),可用于人群过去及现在接触情况的评定。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吸收进入体内或到靶器官的剂量,在危险度评价中基于生理学的毒代动力学模型可描述接触剂量之间的关系。 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亦称危险度裁决(risk judgement),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一步。将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接触评定中进行的分析和所得结论综合在一起,对人体危险度的性质和大小做出估计,说明并讨论各阶段评价中的不肯定因素及各种证据的优缺点等为管理部门进行外源化学物的危险度管理提供依据。 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指管理部门根据危险度评价结果,为控制对人体及环境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作者:王心如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2-1 ?字数:302000 ?版次:1 ?页数:203 ?印刷时间:2006-2-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17056618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

毒理学基础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专业班级《毒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 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 2.biomarker:指针对于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 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3.功能蓄积: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染毒实验动物后,集体内虽不能检出化学毒物,然而 集体可以出现慢性中毒现象。 4.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是由化学物 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5.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个体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 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6.chronic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 后在短期内的毒作用及死亡。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 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 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2. 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3.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术语: 1、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Toxicology=Toxikon(毒物)+Logols(描述) 2、食品毒理学:从毒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外源性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作用机理,检验评价食品、畜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人类安全 动物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与动物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毒物 poison or 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损害或者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①毒物是个相对概念 马杜霉素 5mg/kg 6 mg/kg 10 mg/kg 导致低钙F是必须微量元素,过多抑制骨磷酸化酶,在骨骼中形成CaF 2 血症,氟斑牙。 ②毒物分类:世界登记的化学物有500万种,人类接触的有6~7万种。 工业化学品:生产原料中间,副产品,废弃物。 食品中有毒物质:添加剂,防腐剂,着色(苏丹红)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汞,砷)(水侯病) 日用化学品:化妆品,杀虫剂,洗涤剂(含磷的洗衣粉→赤潮) 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保鲜剂 军事毒物:芥子气(伊拉克战争起源) 4、毒素(toxin)是一类特殊毒物,由活机体产生,其化学结构不清楚。 5、中毒(tocication)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官性病变,根据病变发生快慢分为急性,亚慢性,慢性中毒。 二、毒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 1、最早记录毒物学知识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诗经》。 2、汉朝,刘安撰写《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3、汉末《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植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4、明朝《本草纲目》收载多种毒物,如:砒霜,乌头,蓖麻,涉及毒物吸收及人体中毒症状。 (二)国外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瑞士药理学家、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提出毒物剂量概念,指出所有物质都有毒,提出环境毒理学,职业中毒。 2、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创始人,提出化学分析鉴定中毒个体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基础。 (三)近代毒理学发展 1、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化学毒剂出现,萌发了军事毒理学。 2、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推动毒理学发展,宏观方面,生态调整,流行病调查,微观方面,中毒机

毒理学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动物试验(in vivo) 体外试验(in vitro) 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毒理学主要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研究的是毒性 鉴定(毒性实验),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和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3R原则) 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 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 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 《取代replacement》,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第四个“R”责任(Responsibility),主要是增强人们的伦理观念,不仅对动物负责,更要对人类负责,保证各类产品进入市场后,在正常和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对消费者无伤害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Basic Toxicology Terminology) ●毒物(toxicant /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即毒作用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是指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某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大,而对另一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作用的现象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水体污染的毒理学危害PPT内容

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 水污染及其危害? 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当肮脏、有害的物质进入洁净的水中,水污染就发生了。 水的污染源主要有: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_顾祖维

文章编号:1001-0580(2005)02-0254-03中图分类号:R114文献标识码:A=继续医学教育讲座> 作者简介:顾祖维,男,1935年1月生,上海人,研究员。1954~196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公共卫生医学院学习。 1979~1981年在法国进修毒理学。1987年获法国国家毒理学博士学位。1960~1992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劳卫生教研组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1989~1992年应邀赴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NI OSH)工作,兼聘为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 C)高级研究员。1992年10月~1998年底任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1月至今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从事职业医学和遗传及分子毒理学研究。现任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同行评议专家。5卫生毒理学杂志65工业卫生与职业病65中华医疗卫生65环境与健康展望6杂志副主编;5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65中国工业医学杂志65中国公共卫生65环境与职业医学6等杂志编委。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 顾祖维 毒理学在20世纪下半叶有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诸多的毒理学分支。按研究的对象或物质可分为金属毒理学、农药毒理学等。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肯定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分支112。本文对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进展及其热点作一介绍。 1毒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发展 毒理学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决定于要解决的问题。毒理学随科学发展,尤其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也随之发展。毒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引进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技术,会导致新的边缘学科的形成,出现毒理学新的分支。分子毒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见证。在毒理学研究中只要主动引进一种新的方法或技术,就有可能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获得一批创新和领先的科研成果。例如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的应用,将取代一些耗时的DN A印迹法(Souther n blo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R NA印迹法(No rthern blot)和点印迹法(dot blot)。毒理学研究涉及受试化学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问题,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方法。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已普及。 在整体动物实验中常用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全身器官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利于找到靶器官,对进一步的研究可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毒理病理学方法包括光镜和电镜的检查、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揭示病变的性质和定位。近年来,也用于研究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经典的病理学检查往往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现今结合图像分析,可将图像的改变转化为数据,做到定量的研究。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 RI)和超声检查可提供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 实质脏器功能主要应用血液和尿生化指标改变,多功能生化检测仪,在一次进样后可同时检测近百种指标,血液和尿液酶谱分析也常用。对脑的研究常用电生理方法,经典的有脑电图,进一步可用微电极观察特定脑区的电活动。化学物对海马回的作用揭示了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功能,研究毒物对基底节的作用有助于了解Par kinson.s病。大脑诱发电位技术可客观地检查感觉神经系统通路的结构和功能。还常用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12~62。我国神经行为方法在研究职业性毒物方面已广泛应用。 2当今毒理学研究的热点211一系列/组学0的形成当今毒理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快速发展。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0(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 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中某些学科已与毒理学产生交叉融合形成了新分支。如基因组学v毒物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tox-i cog enomics or environmental genomics),蛋白质组学v毒物蛋白质组学(tox ico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nomics)v毒物代谢组学(toxicometabonmics),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或芯片生物学(in silico biolog y)v芯片毒理学(in silico toxicolo-gy)等,这此交叉分支学科已成为当前毒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172。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如包括各种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基因删除(gene knockout)技术、报告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基因或蛋白质差异表达检测技术、实时定量PCR(r e-a-l time and quantitative PCR)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代谢组技术平台、发光技术、荧光/比色、干细胞培养技术等。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细胞凋亡和细胞胀亡(o ncosis)等细胞死亡模式、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为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由于物种间基因的同源性,鼠的基因仅比人少300条,约1%的差异,这为从基因水平上研究毒作用的种属差异提供了可能;生物芯片技术可用于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的基因表达谱、快速筛选毒物、筛选和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基因突变、进行安全性评价等,从而为解决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高通量的筛选化学物、研究毒作用机制等问题18~102。我国近来报道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在8404个靶基因中,14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91个,分别是细胞分裂、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蛋白质表达调控及某些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1112。 21111代谢组学代谢组学(mteabonomics)是研究机体内代谢网络系统的科学,揭示机体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代谢的全貌1122。代谢组学的技术是一种检测整个机体的代谢动力学变化的方法。这种检测仅需几滴血液,利用高频无线电波检测血液中分子磁性,通过高级计算机程序分析,检测血液、血浆和尿液,标本无须特殊的前期处理。此检测也可以有效地 作者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36

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转变 1. 1 发现毒理学在药物毒理研究中的发展 最初, 药物毒理学家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仅局限于中后期参与药物的临床前毒性评价, 不能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协调新药开发的前期工作, 导致许多有很好开发前景的药物由于毒性或其他安全性因素而中途夭折; 即使经过结构改造后最终进入医药市场, 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为地拉长了新药研发周期。因此, 为了提高新药早期毒性的科学预测性, 西方各大制药公司将过去的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药物毒理学早期研究模式转变为在新药发现阶段即对新化学实体进行毒理学与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相结合的筛选和优化的发现毒理学研究模式,通过综合分析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的各项指标, 评价系列NCEs的研发前景, 从中筛选出毒性小的候选新药进行后续研究。其研究的思路是将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 这就是发现毒理学研究的产生背景。 1. 2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伴随发现毒理学在新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发展,新药毒理学研究的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的两阶段模式, 向早期发现毒理学(包括体外短期毒性筛选﹑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上市后监督再评价的四阶段全程评价模式转变, 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的新模式。 2 新技术、新方法 2.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尤其是慢性毒性药物作用机制异常复杂, 找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点尤为困难。基因敲除技术为阐明某些基因或生物大分子在药物毒性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如通过敲除胚胎干细胞中某些与胚胎正常发育、男性不育或者正常免疫功能(如生长因子、干扰素)有关的基因, 目前已成功地阐明了类视黄醇致畸、表氯醇致男性不育及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致骨髓抑制的机制。与传统的规范性动物致癌实验相比,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应用现有的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 可以缩短时间和减少费用。目前已建立的检测模型或研究模型有:过量表达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如TG, AC 小鼠, HK-fos转基因小鼠等。基因敲除动物致癌检测模型。转基因动物用于生殖毒性研究。所有这些都是在产品研究开发的早期或中期,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之处。 2. 2 发现毒理学技术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手段必须具有快速灵活、消耗样品量少、成本低、实验周期短、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特点。目前, 在发现毒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有: 早期毒性筛选系统、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计算机虚拟筛选和毒理组学技术等。

毒理学

毒理学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由于毒理学研究范畴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在外源物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方面,毒理学已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毒理学研究中以“3Rs”原则为导向的实验方法包括:优化,减少,代替。 外源化学物:是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货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潜伏期:潜伏期是指在单次剂量或短期暴露致癌物质后志出现第一个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 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指标,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绝度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动物中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生物转运:四个过程都是化学毒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称为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毒理动力学:研究化学毒物的数量在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中依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过滤。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异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屏障:有些器官或组织的生物膜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结构和生理学功能,可以阻止或延缓某些化学毒物的进入,称为屏障。比较重要的:血脑屏障,学脑脊液屏障,和胎盘屏障。 代谢解毒:化学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代谢活化:化学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生物转化酶包括:结构酶和诱导酶。 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1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化学毒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实验设计提供依据;2根据化学毒物时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毒理学效应的性质与强度之间的关系,明确靶器官,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的危险度评定。

毒理学研究方法

(课件重点) 毒理学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in vivo):也称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和猴等。也有鱼类,鸟类,昆虫等 2.体外试验(in vitro):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器官(肝、胚胎),细胞,细胞器,分子等 3.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事故或志愿者 4.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为什么有选择毒性 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 (植物生长调节剂) 2.蓄积能力 3.代谢过程和速率 4.损伤的修复能力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可逆的,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代偿的能力、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到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不可逆的,造成机体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生物膜biomembrane 定义: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透膜。 功能: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隔离;保持细胞或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选择地允许或部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主动摄入或排出一些物质 生物转运过程的机理 1、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溶液中的化学物质分子,由浓集部位向各个方向分散,直到全部分子均匀分布在溶液中。 simple diffusion:化学物质由浓度较高部位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部位分散的过程。特点:化学物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代谢能量;膜两侧浓度差愈大,脂溶性愈高,其简单扩散速度快; 在毒理学上,是大多数化学物透过生物膜的主要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的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外来化合物有脂溶性;是非解离状态 2)滤过 filtration: 膜孔滤过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透过细胞膜的过程。亲水性孔道: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结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不同的细胞膜,其孔径大小不一,小肠上皮细胞4Ao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40 Ao。 动力: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在它们的作用下,大量水及分子直径小于孔道的化学物可经膜孔道,透过生物膜,完成其生物转运过程。 2、特殊转运 1)主动转运:不溶于脂质的亲水性化合物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移动并引起消耗能量的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通过载体;需消耗能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可饱和;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不易溶于脂质的亲水性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的过程。 其机理:化合物与膜上的蛋白质或酶构成的载体结合(与主动转运相同),只能由高向低转移,它不需消耗代谢能量。 3)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交换过程。 此过程需要耗能。 吞噬(phag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 气溶胶(aerosol)指固体或/和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

(完整版)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1、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2、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而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13、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15、不确定系数(LIF):根据所得的有害作用阈值量或最大无有作用剂量提出的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 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特点:反应的连续性、反应类型的多样性、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 circulation):一部分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为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被肠道重吸收,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5、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又称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6、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8: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为 7、首过消除: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 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指与直接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2、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特点:①化学性质十分活泼②反应性极高,半减期 极短,作用半径短。 3、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在 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4、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 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在某些情况下,解毒可能 与中毒竞争同一外源化学物。 1、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 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2、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剂量相加作 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 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它们每 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 的靶,仅仅效力不同。 3、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各外源化学 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 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 各自的毒性效应。 4、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外源化学物对 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 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5、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外源化 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 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6、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一种化 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 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1、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连续 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 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 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 积作用。 2、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当实验动 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 内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 积。 3、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如果在机 体内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 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功能蓄积)。 4、一般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接触剂量, 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动物产生 综合效应的能力。 5、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机体一次或24小时 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 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1、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 的变异称为突变,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 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外来 因素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 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4、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中DNA序列 的变化,因基因突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也称为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DNA中发生碱基对 的缺失、增添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5、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色 体的结构改变,是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 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有 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6、S9混合液:经多氯联苯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 再经9000g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加上适当的缓冲 液和辅助因子。主要含有 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 致突变试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7、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 每个个体所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 平均水平。 1、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具有 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大多数是亲电子活性产 物。 2、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是 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 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3、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本身直接具 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 癌。 4、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本身并不 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的代 谢产物才具致癌作用。 5、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指不需代谢 活化的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经代谢活化所形 成的具有致癌作用的代谢物的统称。 1、畸形(malformation):指出生前因素引起发育 生物体的严重的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异常)。 2、畸胎(terate):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3、致畸性(teratogenicity)和致畸作用(teratogenic effect):均指在妊娠期(出生前)接触外源性理化 因素引起后代结构畸形的特性或作用。(致畸作用 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异常,在出生后立即可被发现) 4、致畸物或致畸原(t eratogen):凡在一定剂量下, 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 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 形的化学物。 5、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通常是指外源性 因素造成的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的 所有的毒性。表现为:胚胎 期染毒而出现畸胎、生长迟缓、着床数减少和吸收 胎,也偶有晚死胎。 6、发育毒理学(deve1opmenta1 toxico1ogy):研 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 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 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7、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出生前后 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 何有害影响。 8、致畸作用敏感期:器官形成期的胚胎对致畸物 最为敏感,一般称为危险期(critical period)或致 畸敏感期。 9、致畸指数:致畸指数=母体LD50/胎体最小致畸 作用剂量。 10、出生缺陷:婴儿出生前已形成的发育障碍。 1、安全性(safety):即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 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 健康不产生损害)。 2、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利用规定的 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 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 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 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4、可接受的危险度:是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 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3、危险度:指在具体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 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可分为绝 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5、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以损害作用评 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接触评定的各种参数为 依据,对外源化学物对人 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作出估计。 6、VSD:实际安全剂量,相应于可接受危险度的 外源化学物暴露剂量称为实际安全剂量。 7、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收集,处 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 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 策。 8、基准剂量BMD: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 的结果,用一定得统计学模型求得的受试物引起一 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 下限值。 9危险性管理:依据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权衡出管 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 施。 简答题 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 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 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②机制毒理学③管 理毒理学 1、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 答:暴露生物学标志: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 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 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 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效应生物学标志:机 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 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 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毒作用分类: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局部或全身 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超敏反应,特异质反应 1、简述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 及影响因素。答:⑴经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 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滤过、胞 饮或吞噬;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影响胃肠道吸 收的因素:①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②胃肠道 的酸碱度;③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 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 一定的影响。⑵经呼吸道吸收:吸收对象气态物 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吸 收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的吸收器官—— 肺;经肺吸收的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 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 而分布全身。影响因素:①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 浓度;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 的浓度差;③血气分配系数;④肺通气量和经肺血 流量;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大小⑶经皮肤吸收:外 源化学物经表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阶 段,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① 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 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光有水溶 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②皮肤条件表皮损伤 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皮肤潮湿,促进吸收充 血和炎症。 2、简述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答:⑴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作为贮存 库(清蛋白);②肝和肾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 作为贮存库;④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⑵意义: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 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 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 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 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 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4、简述生物转化的意义、主要类型以及影响生物 转化的因素。 答:⑴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①多数化学物经 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 易于排泄; 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 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生物转化是机体 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 的主要机制。⑵生物转化反应类型:I相反应和 II相反应;①I相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②II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⑶影响生 物转化因素:①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②代谢酶 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③遗传与代谢酶的多态 性;④代谢饱和状态;⑤其他。 1、简述终毒物的四种类型。答:⑴亲电子剂:指 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 子。⑵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 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⑶亲核物;⑷活 性氧化还原反应物:一种特殊的产生氧化还原活性 还原剂的机制。 2、简述靶分子反应的几种类型。答:⑴非共价结 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 通道以及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⑵共价结 合:亲电子剂以共价结合方式与靶分子结合。⑶ 去氢反应:自由基可迅速从内源化合物去除氢原 子,将这些化合物转变为自由基。⑷电子转移。⑸ 酶促反应。 3、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经历的4个过程:1、 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 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 分子发生交互作用(反应);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 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 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作用,当 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 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 和纤维化等毒性损害。(无法修复) 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答:影响毒作用 的主要四类因素:⑴化学物因素:①化学结构(取 代基不同毒性不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同 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②理化性质(脂 /水分配系数;大小;挥发性;气态物质的血/气分 配系数;比重;电离度和荷电性);③不纯物和外 源化学物的稳定性。⑵机体因素:①物种、品系 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②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 用敏感性的影响⑶环境因素:①气象条件;②季 节或昼夜节律;③动物宠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 接触特征和赋形剂。⑷联合作用:①非交互作用; ②交互作用 2、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答:⑴非交互作用:① 相加作用:剂量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 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 应的算术总和。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 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② 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 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 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⑵交互作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造成比预期的相加 作用更强的(协同,增强)或更弱的(拮抗作用) 联合效应,在毒理学中称之为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 交互作用(interaction)。 ①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 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 和,即毒性增强 ②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 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 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③拮抗作用:外源化学 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 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2、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答:①经口灌胃 染毒:是最常用的染毒途径;②经呼吸道静式吸 入染毒、动式吸入染毒;③经皮肤染毒:研究外 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应当尽量选择皮肤解剖、生理 与人类较近似的动物为对象,目前多选用家兔和豚 鼠。但由于研究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毒性(求经皮 LD50)所需的实验动物较多,使用家兔、豚鼠不 够经济,也常用大鼠代替。④注射染毒。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动物的选择。答:急性毒性 试验动物的选择:大鼠为首选的啮齿类动物,动 物要求刚成年,健康,未曾交配和受孕的,试验动 物的体重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常用的动物体重范 围:大鼠180~220g,小鼠18~25g,兔2~2.5kg;动 物的性别是雌雄各半。 4、简述LD50概念、毒理学意义。答:⑴LD50: 引起一组收拾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⑵ 意义:①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 体毒性的大小;②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 和毒性剂量的距离;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 /半数有效量(ED50)。③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 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④通过比较不同途径 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⑤试验结果推 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 反应提供监测参考。 7、简述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和慢 性毒性作用的概念、目的。答:⑴短期重复剂量 毒性: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超过 14天~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28天短期毒性 试验)。⑵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