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最全的~高三生物实验总结

最新最全的~高三生物实验总结

最新最全的~高三生物实验总结
最新最全的~高三生物实验总结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实验总结一、生物实验中试剂的作用及实验方法总结

(一)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①淀粉——碘液(蓝色) 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 ③CO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乳酸——pH试纸

⑤O2——余烬复然⑥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双缩脲试剂(紫色)

⑦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⑧DNA——二苯胺(蓝色) ⑨染色体——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二)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氧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3、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4、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

5、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

6、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

7、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透明薄膜滤光

8、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9、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三)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①光合速度——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生成量

◆水生植物可依气泡的产生量或产生速率;

◆离体叶片若事先沉入水底可依单位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目;

◆植物体上的叶片可依指示剂(如碘液)处理后叶片颜色深浅。

②呼吸速度——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有机物消耗量

③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④细胞液浓度大小、植物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

⑤甲状腺激素—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⑥生长激素—生长速度(体重、体长变化)⑦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四、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1、还原糖,DNA鉴定——沸水浴加热

2、酶促反应——水浴保温

3、用酒精溶解叶中的叶绿素——酒精要隔水加热、

4、细胞和组织培养——恒温箱培养

五、实验中常用器材和药品的使用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

6、NaCl:配制生理盐水或用于提取DNA

7、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的凝固剂

8、酒精:用于消毒、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9、蔗糖: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0、滤纸:过滤或纸层析11、纱布、尼龙布:过滤,遮光

12、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

六、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

⑴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同位素示踪法: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4)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5)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6)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7)植物杂交的方法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8)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测交; 该显性个体自交。

(9)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①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②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10)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出现。

(11)育种的方法: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等。

(12)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13)生态瓶的制作方法;瓶必须透明,且封闭

(14)测定细菌的数目---显微计数

七、实验技术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适用于观察生物的微观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包括

光镜下可看到的各种细胞器。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技术:适用于显微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

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或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等。

3、研磨和过滤技术: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

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研磨剂〈常用SiO2〉、提取液及其

他必要物质,充分研磨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滤渣,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

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分离。重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画滤

液细线、层析分离。

7、根尖培养技术: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

二、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年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

影响是负相关。

三、教材中实验总结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实验目的: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方法步骤: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问(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问(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问(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第四步: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①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实验材料用具: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蚕豆叶表皮,洋葱表皮,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质量分数为0.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实验方法步骤: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

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

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1.在小烧杯中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

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30 ℃水浴保温5 min。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

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

冲冼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多余的水分;2.用吡罗红

甲基绿染色剂2滴染色5 min;3.吸去多余的染色4.盖

上盖玻片。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

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结果细胞核区域染成绿色,细胞质区域染成红色。

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

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①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②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

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①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①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

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②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

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实验步骤:1、还原性糖的鉴定:

(1)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4)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

(1)步骤: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2)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3)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3)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4)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

4

溶液)。

(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目的: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

实验原理: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

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实验目的:1.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

实验原理: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

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方法步骤:1.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A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3.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讨论: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答: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答: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答: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蔗糖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选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紫色较深的部位,用刀片划一个0.7cm见方的小块,用镊子尖插入平行

于根侧的一个边,紧紧捏住这侧整个边缘部分,然后稍用力慢慢撕取,将捏住的较厚的部分表皮用刀片切去,剩余部分展平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即制成临时装片。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还可以看到原生质层紧紧地贴着细胞壁。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用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到细胞中的中央液泡逐渐变小,原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分离开来。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清水中。用高倍镜观察,可以看到细胞中的中央液泡逐渐胀大,原生质层又逐渐贴着细胞壁。

结论: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用途

实验设计

结论单一变量

验证原生质层和细胞

壁伸缩性大小

成熟植物细胞+分离剂,

镜检观察细胞形态

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证明原生质层的伸

缩性比细胞壁大。

植物细胞的结

构特性判断细胞死活

待测细胞+ 一定浓度的

分离剂,镜检观察细胞形

能发生质壁分离和

复原,说明细胞是活

细胞。

细胞的生活状

态测定细胞液浓度

待测细胞+ 一系列浓度

梯度的分离剂,镜检观察

细胞形态

细胞液浓度介于未

分离和刚发生分离

的浓度之间。

不同浓度的分

离剂

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

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

分离剂,镜检观察细胞发

生质壁分离的时间

先发生质壁分离的

和分离明显的植物

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小。

不同植物细胞

(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

实验目的:1.探究不同温度和P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实例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 3+的催化效率

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 3+都能催化H 2O 2分解放出O 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 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 3溶液中的Fe 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实例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o C

方法步骤:

用表格的形式显示实验步骤

实例3: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目的: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

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

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 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

实验讨论:

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 会失败。

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

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 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 6H 12O 6 + 6O 2 + 6H 2O 酶 6CO 2 + 12H 2O + 能量

高三生物复习要点总结考试说明版

高三生物复习要点总结考试说明版 自由水:良好溶剂,有利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1、结合水:细胞结构组成部分 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强;结合水越多,抗逆性越强,自由水和结合水可 相互转化 组成成分: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P、Ca、I 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生理盐水 1、无机盐功能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盐太低,就会出现抽搐 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 单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单糖动植物都有) 2、糖的分类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动物二糖:乳糖 植物多糖:纤维素、淀粉;动物多糖: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脂肪:储能 2、脂质分类类脂: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 固醇类:胆固醇、性激素、VD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写出通式 肽键:-CO-NH-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3、蛋白质结构组成成分:肌肉 催化作用:酶 蛋白质功能运输作用:载体、血红蛋白 调节作用:蛋白质类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促激素) 免疫作用:抗体 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相关计算蛋白质分子量=N*a-18*(N-M) 基因(DNA)中碱基:mRNA中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几条肽链至少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3、写出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五碳糖 A、T、G、C 脱氧核苷酸→DNA 磷酸核苷酸 含N碱基 A、U、G、C 核糖核苷酸→RNA 3、DNA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 遗传信息的表达→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DNA 转录RNA翻译蛋白质 (6:3:1) 解旋三种RNA参与

非细胞生物:病毒 代表: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4、生物原核生物细胞壁:肽聚糖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无其他复杂细胞器细胞生物核区:无成型的细胞核 代表:除蓝藻之外的植物,动物(含原生动物) 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无核膜核仁)→有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也不进行减数分裂→不遵循三大规律→只有基因突变无其他变异 组成成分:蛋白质、磷脂、糖蛋白(识别、信息传递等) 结构特点:流动性体现:动物细胞膜内陷,受精作用,细胞工程,内吞外排 5、细胞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取决于蛋白质) 体现:海水淡化、污水净化 出入C膜: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5、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加工高尔基体加工成熟蛋白质胞外 6 能产生水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能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根中无中心体,无叶绿体 7、连续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的细胞: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癌细胞、部分干细胞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实验总结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5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的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6)19 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7)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8)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9)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0)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2)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13)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4)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完整版)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化合物分类元素组成主要生理功能 结合水①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 自由水H、O①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②参与生物化学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无机盐 ①构成化合物(Fe、Mg) 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 ③参与化学反应 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单糖 二糖 糖类 多糖C、H、O ①供能(淀粉、糖原、葡萄糖等) 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 ③细胞识别(糖蛋白) ④组成细胞壁(纤维素) 脂肪C、H、O①供能(贮备能源)保护和保温 磷脂C、H、O、N、P②组成生物膜 脂质 固醇C、H、O ③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 蛋白质C、H、O、N、S 等 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 ②调节代谢(激素) ③催化化学反应(酶) ④运输、免疫、识别等

核酸DNA RNA C、H、O、N、P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②控制生物性状 ③催化化学反应(RNA 类酶) △必记特征元素:血红蛋白——Fe,叶绿素——Mg,甲状腺激素——I,核酸——P,蛋白质——S 【蛋白质】 1.结构 2.功能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主要物质②催化③信息传递④免疫⑤运输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4.关于蛋白质的计算(《五三》P8-9突破方法) 5.脱水缩合的方式只有一种 6.蛋白质变性是因为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核酸】

(A、G、C、U) 1.核酸的分布 DNA: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原核生物的拟核,质粒 RNA:主要在细胞质 2.辨析 核苷=含氮碱基+五碳糖 核苷酸=核苷+磷酸 核酸=核苷酸+核苷酸+……+核苷酸 有机物检测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㈠基本结构 1.细胞膜 功能①将细胞和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入细胞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质 ①细胞质基质②细胞器 3.细胞核(功能) 4.生物膜系统 ⑴组成: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 ⑵功能①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借鉴!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

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 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如何?到底哪种成分才是遗传物质?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的RNA。由于染色体不是单一物质组成,因而,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的争论相当激烈,随着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进行,使人们普遍接受了DNA 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是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三是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四是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高中生物必考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①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②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③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④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PS;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 实验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①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②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PS: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线粒体能在健那绿中维持活性数小时 实验四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 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G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本通精华版)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本通精华版)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第二单元生物的新陈代谢 (12) 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26) 第四单元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37) 第五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41)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 (72)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 或者 x a r y 183 -= …………………………………………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9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 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高考生物最全知识点汇总

高考生物最全知识点汇总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19、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一、常用仪器、试剂或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15%)或改变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作为酸碱缓冲剂 6、酸碱缓冲剂(Na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用于调节溶液pH 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8、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9、酒精:用于消毒(75%)、提纯DNA(95%)、叶片脱色、配制解离液(95%的冷酒精)及洗去浮色(50%) 10、蔗糖:配制蔗糖溶液,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1、二苯胺:用于DNA的鉴定(沸水浴,蓝色) 12、甲基绿:检测DNA,呈绿色 13、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14、 15、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乙液0.05g/mLCuSO4)/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沸水浴,砖红色沉淀) 16、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紫色) 17、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和苏丹Ⅳ染液(红色):用于脂肪鉴定 18、碘液:用于鉴定淀粉(变蓝色) 19、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2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21、健那绿B: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22、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呈灰绿色 23、溴麝香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24、吲哚酚试剂:用于维生素C的鉴定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全)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 或者 x a r y 183 -= …………………………………………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依次向1号,2号,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3、分别向1号,2号,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震荡摇匀。 4、将三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震荡摇匀。 实验现象: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且2号试管蓝色比3号试管深。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考点脉络 氨基酸的结构与脱水缩合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 核酸的结构 核酸的功能 糖类的种类 糖类的作用 脂质的种类 脂质的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考点记忆:细胞的分子组成 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①氨基酸的结构与脱水缩合:生物体中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侧链R 基团的不同;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过程形成多肽或蛋白质,其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 ②蛋白质的结构:由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多肽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多种多样。 ③蛋白质的功能:由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因而蛋白质具多种功能,具体有①结构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⑤运输作用,如载体。 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两大类,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的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的五碳糖和一分子的磷酸组成的,组成DNA 和RNA 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DNA 和RNA 在成分上的区别是①DNA 中含脱氧核糖、RNA 中含核糖,②DNA 中存在T ,RNA 中存在U 。核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可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二糖有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其中淀粉是植物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4)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细 胞 的 分 子 组 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201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必修1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 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蔗糖→1葡萄糖+1果糖麦芽糖→2葡萄糖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w.糖原→葡萄糖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物质的鉴定与提取、分离实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 白质的鉴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鉴定。 观察类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 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植物向性运动的设 计与观察。 有关酶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 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 蔗糖的作用;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三个条件。 生态调查类实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并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观察鉴定法: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的 观察、叶绿体的观察等。 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 O 和14 C 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3 H 标记亮氨酸追踪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等。 化学分析法: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模拟实验法: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三.实验包含的基本技术 (1)玻片标本技术 ①压片法:取材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压片) 观察 例: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装片法: 材料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平;染色 放盖玻片从一侧慢慢盖在水滴上,防止气泡产生 改变溶液浓度时从一侧滴,另一侧吸水纸吸(引流法) 例:观察叶绿体;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制备细胞膜 ③涂片法 例: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分布(人体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分类

口腔上皮细胞) ④切片法例:生物组织中脂肪鉴定 (2)染色技术(染色便于观察) (3)鉴定试剂(鉴定化学反应,是否物质存在) 四.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精选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精选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1 名词: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

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

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小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高三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高三生物重点知识总结 高三生物重点知识(一)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高三生物重点知识(二) 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激等,化学法一般用聚乙二醇作为诱导剂。 2、动物细胞培养需满足的条件有充足的营养、适宜的

温度和pH、气体及无菌、无毒的环境。 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 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6、胚胎的早期培养所需培养液的成分包括:无机盐、有机盐(两盐);维生素、激素(两素);氨基酸、核苷酸(两酸)以及水、血清等。 7、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配种或进行人工授精→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胚胎移植→移植后的检查。 8、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孕激素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9、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10、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表格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表格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个人简历表格】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二、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三、实验用具:大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 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四、方法步骤: 1、取材? 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①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盖:盖上盖玻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