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出境旅行美食大数据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就一个字,今天我们好好说一次----第一份出境旅行餐饮美食大数据分析报告

专职工作就是让每一个出国的中国旅行者:

出国旅行能吃好!

出国旅行能吃好!!

出国旅行能吃好!!!

(不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后面的是回声,真的…)

这可能是你从未见过的美食报告:对过去12个月、400万人次的自由行用户在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6000多个地区, 对于吃这一行为的数据挖掘,从不同的角度为行业及用户做出细节化分析。从吃的角度分析出境旅行行业的需求点和服务形态。

买买买固然重要,但是美味到心头,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愉悦的一餐,也是境外旅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isn't it ?

今天,让我们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来看出境旅行行业、境外服务行业在吃这一点上和旅行者的勾搭结果…

美食绝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看出消费特性。女性和年轻人群是消费主力,满足主力人群需求的商业模式可能即将进入红利期。去韩国游客年龄比其他国家年轻,女性比例也高,年轻化、散客化自由行趋势更加明显。90后更注重逼格,不管价钱、不管口味、不管环境,最近流行什么,大家都吃什么,明星都吃什么,然后拍自己、拍美食、拍拍拍。90后不习惯应对繁琐的事情,但如果忽视他们你就外行了。

自由行年龄开始向22岁前、50岁之后发散。用户平均学历较高,大部分会说一门外语,而且处于基础水平。美食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只要在周边1.5公里之内,用户愿意为了美食多走点路。

大多数人在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时,找餐厅是个综合的、模糊决策的过程;用户最需要的是你能快速推荐给他的这个地方,很地道,评分4星以上,价格也还可以接受。

行业建议:用户对餐饮信息浏览的容忍区间为1-5分钟居多,平均1家停留18秒左右。所以对于美食行业来说,无论实体店门口招牌,还是网上平台的介绍都要把黄金信息展示聚焦在20秒以内,比如说主推菜,餐厅特色等最容易形成消费转化。

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到4-6天为主要出行周期。

第一说明了亚洲临近国家依然是中国游客出境的首选。第二,欧美、澳新等出境出境比例大约在25-30%左右,所以这两个区域的用户挖掘和转换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总体感觉还是“不差钱”!100-300元人均消费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消费比例,这个人均消费在欧美也属于中档以上。

行业建议:

美食是仅次于购物之后,属于计划冲动型消费,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以及国人在境外对吃好的需求度上升,用户愿意为更美好的食物买单,"穷家富路"的理念一样体现在吃当中。海外经营餐饮方向要选择中档规模左右,过于廉价或者狭小的餐厅对于短期停留游客没有诱惑力。至于高达7%的人均1000以上消费,壕朋友一天的餐饮消费几乎是最低消费群体一次出行的餐饮消费总额。

从用户评价来看,海外旅行餐饮状态总体良好,绝对差评只有4%左右。一方面因为地沟油、皮鞋胶下成长的国人容忍度高,一方面也因为国人文化对尝试新鲜内容的包容性比较强,所以开餐厅多招揽中国游客还是比较容易的…

排名两个维度分别为用户在app上点击、搜索、评论和关注热度,以及此类用户占所去国家/地区的人数比。100个吃货中,总有那么机械更极品的吃货选择这些地方,你去过么?

与全球较高好评率和国人对境外美食的热情产生明显对比的是泰国。泰国差评最多其实并不意外,因为2015年中国赴泰游客超过800万,泰国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度远不如中国,在庞大的数字基数上产生差评最多似乎理所应当。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行中对服务态度的体验最为重要与直接:“我不远万里来消费的,哪怕你不好吃,但是总要有个好脸吧!”其余味道不好,环境不好相对容易容忍,毕竟是出去尝鲜去了,你看价格高就相对问题不大,爷们既然出去玩儿就是带足了银子做好买买买的准备的!

看来,美食已经成为用户必不可少的行程安排,体验美食在“旅行现场”中的场景化需求和重要性明显提升。用户行为体现在73.1%用户会查找餐厅和交通,14.5%的用户会分享美食美景,8.3%用户使用在线翻译功能,还有4.1%浏览其他。

核心用户在境外每天启动次数大约有1-2次已经成为标配。

一方面说明了旅行中这个场景,用户对即时性、临时性需求的工具依赖性较为明显,因为境外旅行绝大部分是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品的定位精准与用户粘性较高,我们主推哪家餐厅哪家就会火!

日韩相对shopping为主的国家,一般餐饮时间都会比国内晚一些,大家还是觉得买到心仪的东西和逛了该逛的地方比肚子要紧。所以票务、娱乐类服务应该避免与购物和餐饮时间相冲突。而在美国,澳大利亚,就餐时间则与国内相差不大,说明这样国土面积跨度较大的国家,提前预定类的服务比较容易切入和接受。但是英国晚餐也到了8:00,这个和当地的下午茶文化有关,而且当地餐厅晚餐营业时间也比较靠后。

从上述关键词搜索频率可以看到,对于邻近国家,中国游客对美食的分类细节了解相对较多,能够比较直接的到达具体美食名称。说明亚洲国家的旅游宣传和体验已经覆盖面很深。而相对于其他旅游国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游客对于当地餐饮美食的了解还停留在餐品分类上比较多,尤其明显的是中式餐厅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都排在前4名之内。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回归中餐,另外一点就是在超过3天以上的旅行中,绝大部分国人还是会选择穿插中餐来调剂口味,或者在国内相对知名度高的快餐种类,比如披萨汉堡炸鱼。

行业建议:消费者在支付能力、消费理念升级的同时,消费形态也发生了从景点观光到休闲体验的量变,消费心理的成熟和对个性的追求,对海外符合消费者体验需求的吃喝玩乐产品的碎片化资源整合值得小包价旅游、选择性旅游的服务提供商考量。此外针对中国游客,也需考虑特色中餐的消费比例,尽管是在国外…

一年千万级频次的美食搜索能代表什么:

刚需、高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需要什么:

即时、周边

还能看到什么?

当然是用户的高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