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校改)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校改)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校改)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校改)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

——《周易》与太极拳

崔丽丽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

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因为它年代久远,就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由于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名称受《周易》的深刻影响;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太极拳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拳蕴含《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共济”的道德标准。

我国史籍,甲于天下,文化源头,首推《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①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学科的“体育”,始于《四库全书》修成之后的近代,不然,该书的总目提要中也许会把“体育”列入“可援易以为说”的科目了。其实,“方外之炉火”,主要指的就是深富体育内涵的养生术。易学对武术文化的渗透,既有行为、组织的层面,也有理念的层面。《系辞上》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从武术文化的视角看,易学中的相关内容十分丰富。当然,从直观上看,《周易》中直

收稿日期:2009-07-21

作者简介:崔丽丽(1977-)女,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①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言武术之处甚少,但从理论的哲学层面看,《周易》所言则对武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周易》的“百科全书”性,不在于它的面面俱到,而在于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可启迪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正如《系辞下》中所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易学对武术文化影响深远。

一、太极拳的名称源于《周易》

《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意思是说,《易经》的原始是源于浑元一气的太极,由太极生出阴与阳两仪,再由阴阳两仪滋生太阴、少阴、少阳、太阳这四象,如此生生不息,分分合合而已。太极拳的名称就取《周易》中的“太极”一词的含义: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是浑元一气的东西,是阴阳消长、互根、分合、互化的体现。拳名“太极”,意即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武术就应该效天法地,遵循着类似的客观规律。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一般认为,清朝乾隆年间,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从此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王宗岳著《太极拳论》首段即以“太极”立论,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可以看出,太极拳与太极、无极、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有关,而其中的贯穿者是“太极”。关于“太极”的说法,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①“无极而太极”这个命题脱胎于老子的说法。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周敦颐所说的“无极”,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或“道”;周敦颐所说的“太极”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或“一”。“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所谓“根”的提法来自道家,《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庄子·大宗师》:“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目前的看法为,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内丹的易学思想为哲学基础,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综合而成。②太极拳区别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的本质在于,它以极其丰富的哲理来指导人体生命之科学锻炼,以哲学为创拳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③太极

① 谭松林,尹红《周敦颐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5页。

②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12页。

③ 王振川《太极拳哲学思想渊源浅探》,《武当》,2004年第8期,19~20页。

拳亦名“十三势”。关于“十三势”的解释,众说纷纭。根据有影响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解释:“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①这种对太极拳“十三势”的解释,也源于《周易》的八卦说,用《周易》卦象类比太极拳的手法、步法等。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②以上足见太极拳名称所受《周易》学术的深刻影响。

二、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

《易经》中本无“阴阳”这一概念,春秋时代解释《周易》的学说中也没有使用“阴阳”。《庄子·天下》评论儒家“六艺”说时讲到“《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大约始于战国。阴阳观念产生较早,西周伯阳父以阴阳为寒暖二气,认为阴阳二气相迫,所以有地震。春秋时人们已多用阴阳为阴阳二气,解释气候与节气的变化,也有的将阴阳观念用于兵法。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凡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管子》中保存了较多战国时代阴阳学说的材料,《管子》的《五行》以阳气、阴气的盛衰说明一年四季变化,《礼记》的《月令》、《吕氏春秋》的《召类》等篇也都记载了不少有关阴阳的论述。战国时代阴阳说的特点是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以阳气主生、长、进,以阴气主杀、消、退,易学家吸收了这些观点,用阴阳解释《周易》和筮法的变化法则。《易传》就是以阴阳变易解释《周易》的原理,并概括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

《庄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阴阳”。这就是说,《庄子》将阴阳和合思想视为《易》学之精髓。我们认为,《庄子》这番评价无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系辞下》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与阳的协调和谐,是易学原理的集中体现。这种阴阳和谐性是通过阴阳之间不断地交合、感应和转化而得以完成。《周易》思想的核心,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运动。《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乃是阴

①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10页。

②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5页。

阳两种相互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系辞》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其中的“刚柔”、“天地”、“男女”均指阴阳。《周易》更详细地论述了阴阳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它们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即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正是他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此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看作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变化规律。“一阴一阳”的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唯变所适”的变易思维基础上构成的。①《周易》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太极拳理论之中。太极拳理论经典,就以这种“一阴一阳”的思想作哲理指导,融入拳理之中。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云:“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阴阳不测”之功,才能达到“因敌变化亦神奇”的境界。许禹生解释说,太极拳行动时,各种姿势动静相同,手腿动作上下左右均有阴阳,静时虽无动的现象,但阴阳虚实要含蓄在内。②后人也多用这种思想来解释拳中的道理,各部姿势的要求都符合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特点,适应于太极拳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的锻炼步骤。太极拳,顾名思义,是包含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阴阳指的是顺逆、开合、虚实、刚柔、轻沉、慢快、曲直、抑扬、化打、走粘等等,都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的。因此,表现在姿势上也处处是矛盾对立统一,彼此互相矛盾,而又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某一部位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他部位,相反地,某一部位姿势正确,则也可以带动另一部位姿势逐渐趋于正确。

《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意思是说,《易经》中所描述的虚实刚柔,阴阳矛盾,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今人就有以变易、不易的观点解释太极拳的,认为拳中各种矛盾之间,变动不居,互相转化,虚实更替,刚柔相生,上下相系,前后相随,在变易中有不变,不变中有万变。故王宗岳云“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武禹襄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③足见虚实刚柔,阴阳变化之机。可见,“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方式被广泛运用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中,指导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为

① 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158页。

②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35页。

③ [清]武禹襄《太极拳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27页。

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

通俗地说,太极拳的内功即是指炼气与炼神。“炼气”即是指练气功,包括呼吸吐纳,气沉丹田,开合鼓荡,气遍周身等内容。《说卦》云:“乾为首,坤为腹。”练习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也是受到了《周易》乾坤两卦的启发。因乾卦在人身为头,坤卦为腹。头为阳,腹为阴。所谓“虚领顶劲”,是头顶如悬空,贯神于头顶。陈鑫说:“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①头顶悬空则全身中正,任督二脉则相接通。肌肉自然,动作一致,前后右左不可稍有偏差。贯神头顶是精神内敛,全神贯注,审察敌情。《泰·彖》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李鼎祚《周易集解》转引何妥注云:“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不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②

“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在拳论中一直是相提并论的,前者有利于提起精神,后者利于稳定身躯重心,通过顶劲和沉气的上下对称,产生“似松非松”、富于弹性的绷劲,促使精神自然提起,加速神经冲动的灵活性,并促使全身自然松开。“气沉丹田”指腹部中界线的脐部,这是纳气的根本。练法是以呼吸引气沉入丹田。苦炼丹田气足,然后能畜能发,运行全身。“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咸·彖》曰:“咸,感也……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曰:“恒,久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些都给太极拳内功修炼提供了思想方法借鉴。此外,《杂卦传》曰:“离上而坎下也。”“盖坎离之为用,离外实内虚,体刚而用柔,象为火,火性炎上;坎外虚内实,体柔而用刚,象为水,水性趋下。从人体而言,肾为水为精,心为火为气。练拳之人,往往燥性如火,一有触犯,争强好胜,肆无忌惮,如火焰之向上燃烧。人之欲心如水,妄念百端,逐风扬波,永无止境,极易入于下流,如水之趋下。此二者皆为习武之人的大忌。从武德修养方面讲,若能惩此燥火,窒此欲心,使火返其本,心虚而生阴;水归其源,腹实而无险,元精不漏,真水真火彼此相济,一点先天真气才能自西南坤地之乡而生。从技艺锻炼而言,若能虚胸而实腹,水升火降,坎离易位,内气沉入丹田,心肾相交,便能阴阳既济,练精化气。于是真气乃萃,精神渐长。所以关于拳者,不但要讲架势,讲劲路,更重要的是

①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6年,43页。

②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12页。

养内气,调水火。”①我们在练拳时要求塌肩井,提胸胁,反龟尾,都是为了使肾水上升相交于心;要求下气、聚劲、炼步,都是为了使心气下降,下达于肾。当然这其中还需意念的导引。这就是水火既济,坎离为用的意义。

至于炼神,是太极拳的高级修炼内容,是太极拳的精髓。调神是太极拳的一个关键。调神的核心无外乎恬憺虚无,精神内守。如《拳谱》所谓“神宜内敛”,久久行之,则成“定力”,练成太极拳高级形式的定与应。《系辞上》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能天下之故。”习太极拳功夫之深者,为能常定常应。定为寂然不动,应为感而遂通。应生于定,感生于寂。故能寂然不动而达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复于寂然不动。总之,我们借鉴《周易》的某些原理,可以进一步指导太极拳中的炼气炼神,使内功修炼不断深化。习太极拳者,可以深入挖掘《周易》的学术思想,借鉴其思想意义,融入拳理,融会贯通,便能使功夫境界更加精深博大,直至出神入化之境。

四、太极拳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

《系辞下》有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说的“三才”是指天地人,这三者用八卦符号表示则为三画。因为它们均由一阴一阳所组成,故每个卦位增加一画共两画,三者加起来“故六”。这六画不是别的,它代表了天地人一阴一阳之“道”的原理和公式。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相联,居于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内,这就是“三才之道”。《系辞下》又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事物虽然纷纭复杂,但都是阴阳相推,有生有灭,殊途同归,虽思虑成百而最终达到统一,制于自然法则之下。《周易》这种天人统一、天人相通的观点,叫天人整体观,或称天人合一论。②《周易》学说是以阴阳观念为纽带,把宇宙万物通过卦和爻连接,结成同性同构的整体。《周易》认为人要与天合一才能与天形成一个友好相处、交泰和谐的有机整体。整部《周易》都贯穿着这样的思想:“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彖》)“天人合一”的内涵在整体观上有主要理论支柱,即“天人一气”。自然界包括人的机体演化,最终都是由气的变化决定的。按照气理的基本法则,气充满生机活力,能够变化升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因。气又是“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有穿透万物,连通四极的本领,其内外之间进行着不断的升降运动,从而构成人与周围环境有机的气化联系。这种气一元论思想既是导引术(气功)遵循的法则,也是构成易学与太极拳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纽带和思想基础。正如《庄子·齐物论》所说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

① 尚济《浅谈〈周易〉八卦与中国武术》,《周易研究》,1990年,第1期。

② 饶开《〈周易〉与中国传统体育》,广西:《体育科技》,1992年,第13卷,第4期。

人合一”的观念。这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灵枢·岁露论》提出:“日月一出一入迭为上下,互为卷舒,人能返身而思之,能类而长之,则吾一身之中,自有日月,与天地亦无异也。”

针对这种认识,在太极拳理中,尤其对体内血气运行问题,提出了“人身法天象地,其气血之盈之虚,消息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观念。太极拳从技术动作功架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使有凹凸,无使有缺陷”。动作演练运行时要求:“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对内要求: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对外要求:“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更为强调武术拳理与“人道”的一致性。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要求的虚实、闭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使练习者体会到人与人有浑然相通之妙。此外,太极拳在演练的时间、方位、季节等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把时空环境与拳术套路动作之间,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外形神整体。同时,又把人体看作一个“太极”,即一个宇宙体。提出人体如同周而复始的月盈月缺一样,所以练拳要遵循阴阳盈虚之理:“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骨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大地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胥似。”②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理论还引伸出“形神合一”、“内外兼修”、“意气合一”等概念。总之,“天人合一”是自然本身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它为太极拳所借鉴和效仿,并为太极拳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

五、太极拳蕴含《周易》“仁义诚敬、

刚柔共济”的道德标准

《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认为,人应效法大自然动静有时、刚柔并济的运行规律,一方面要有阳刚之气,要刚健有为,拼搏进取;另一方面也要有

①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32、67页。。

② 《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235页。

阴柔之德,在必要时采取柔顺恬静、宽厚忍让的行为方式。概言之,《周易》的伦理道德可谓仁义为纲,诚敬为本,刚柔并济,忠贞谨慎。《乾·象》曰:“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认为,人应当效法大自然劲动不息的刚健性格,在这有限的一生中应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自己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赋予这有限的生命以永恒的意义,从而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坤象征着大地的形势,君子处世要效法大地,以忠厚的品德,谦虚忍让的态度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太极拳动作要求平和自然,舒展大方,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太极拳运动方式演绎了宇宙的大化流行和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蕴含了一种自然生命精神,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渐悟人生真谛”。此外,太极拳中有句谚语叫作“太极十年不出门”,练习太极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炼。不仅练拳而且悟道,没有如此执著追求之精神很难真正领悟到太极拳的真谛。具有柔顺圆活、绵缓斯文运动风格的太极拳,使练习者不断领悟执著到底、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学。

《周易》虽阴阳并举,但阴下阳上,阳动阴静,阳攻阴守,阳主阴从。就天与地来说,天主阳,地主阴,天对地起支配作用,地对天起辅助作用。因此,“刚健中正”是《周易》最推崇的最绝好美德,是仁义之德的重要内容,它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刚健中正”可使我们光明正大,气宇轩昂,襟怀磊落,雄健豪放。中国传统武术历来重视武德培养,“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德强调习武者应热爱祖国,尊师重道,尊重对手,恪守信义,行侠仗义,见义勇为。在太极拳动作规范方面“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的要求,“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的技击思想,都要求太极拳修习者注重感悟太极心态,忌轻浮,重一个“稳”字,立场要坚定,言行要稳重;忌歪邪,要行正道,挺直脊梁,刚正不阿。

《周易》认为,柔顺宽厚与刚健中正是两种相反相成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品质。柔顺宽厚更多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它需要随时应变,因时制宜,而不可顽固不化,执著到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柔内刚”、“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绵里藏针”。这些特点在太极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技击方面的明显特征是以柔克刚、顺势制人、借力打力、后发制人。杨澄甫说太极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如棉裹铁”;太极拳功法理论亦有“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四两拨千斤”等说法。可见,太极拳将身与心结合,以人的思想、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既蕴含着生命原理,又涉及到人的道德精神。

(《周易研究》2009年第六期P69-74)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案详解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解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在阴阳的变化中,阐述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和指导。 六十四卦方图、方圆图 六十四卦方图

六十四卦方圆图六十四卦词义辨析

六十四卦: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各卦的含意可参见:周易上经三十卦一览及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一览。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壮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剥 35晋 8比 45萃 20观 震(雷)25无妄 24复 51震 27颐 21噬嗑 3屯 17随 42益 艮(山)33遁 15谦 62小过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渐 离(火)13同人 36明夷 55丰 22贲 30离 63既济 49革 37家人坎(水)6讼 7师 40解 4蒙 64未济 29坎 47困 59涣 兑(泽)10履 19临 54归妹 41损 38睽 60节 58兑 61中孚 巽(风)44姤 46升 32恒 18蛊 50鼎 48井 28大过 57巽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2020智慧树,知到,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特色武术太极修炼与身心拓展》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中国武术的通用礼节是: A.鞠躬 B.合十 C.抱拳礼 D.握手 答案: 抱拳礼 2、 太极拳入门的基本条件是: A.真传 B.苦功 C.悟性 D.切磋 答案: 真传,苦功,悟性,切磋 3、中华太极的主要修习方法有: A.明其理 B.研其义 C.悟之道

D.行其法 答案: 明其理,研其义,悟之道,行其法 4、 本章介绍的太极拳基本步型主要有: A.弓步 B.马步 C.虚步 D.歇步 答案: 弓步,马步,虚步 5、本课程强调的“大学太极”不仅是特指大学生练习太极拳,更是指通过修炼太极拳,将身心放大。 A.对 B.错 答案: 对 6、通过太极拳的修炼,可以转化习练者的身心状态,将身体变得更加灵活,精神变得更加勇猛。 A.对 B.错 答案: 对 7、 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套路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而对拳经拳法的研修与理解并不重要。

B.错 答案: 错 8、 调息可以锻炼呼吸,是太极拳非常重要的练习内容。 A.对 B.错 答案: 对 9、 抱拳礼的基本动作是右手握拳,左手五指并拢变掌,并将左掌掩在右手的拳面上。 A.对 B.错 答案: 对 10、 师生礼的礼仪规范是:学生先抱拳起手行礼,老师再举手抱拳回礼。当老师手放下时,学生再将两手放下。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白鹤亮翅的定式的步形是:

B.弓步 C.虚步 D.仆步 答案: 虚步 2、 image.png 图中所示的是太极拳哪一个招法动作的定式? A.野马分鬃 B.白鹤亮翅 C.云手 D.手挥琵琶 答案: 手挥琵琶 3、 野马分鬃下手的劲力是: A.上靠 B.下采 C.横挒 D.下垂 答案: 下采 4、 云手动作练习过程中,由以身带手变成以手领身的时机是:

太极拳理论试题

选择题: 中国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 中国武术发展于我国远古祖先的(军事战争)。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爱国爱民,品德高尚”指(武德高)。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钻研武技,精益求精”指(武艺精)。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抱拳行礼,谦和礼貌”指(武礼谦)。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尊师爱生,互研拳学”指(武风良)。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意志坚强,百折不饶”指(武志坚)。 武德的主要内容中的“拳不离手,勤学苦练”指(武学勤)。 冲拳要求力达(拳面)。 拳谚有“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之说。 武术抱拳礼行礼时,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厘米。 一般冲拳击掌的发力顺序是(腰-肩-肘-手)。 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编制的。 推掌要求力达(掌外沿)。 搂膝拗步中的搂掌力达(手臂外侧)。 下式独立中的挑掌要求力达(指尖)。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民国时期称(国术)。 (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一共有(3)个阶段。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其中一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体松心静、力身中正、型法准确、重心平衡、舒展柔和,属于第(一)阶段。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其中一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上下相随、运转圆活特别应注意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属于第(二)阶段。 太极拳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中其中一个阶段的动作要求:以意导体、分清虚实、以气运身、气力相合,属于第(三)阶段。 太极中的弓步后脚外摆(45)度最正确。 太极中独立步提起的那条腿的脚处于(自然下垂)状态。 太极中独立步提起的那条腿膝盖的位置(过腰)。 太极中独立步的支撑腿处于(自然站立)状态。. 武德的基本要求有(2)点。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爱国爱民爱集体,振兴中华志不移。崇德尚武学文化,修身养性固根基。”是“武德风范”中的(武德高尚)四字诀。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言行举止要端庄,为人师表授业忙。遵纪守法严律己,助人为乐保安康。”是“武德风范”中的(武风正派)四字诀。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尊师爱生讲礼貌,虚心诚恳不骄傲。平易近人广交友,抱拳行礼做周到。”是“武德风范”中的(武礼谦和)四字诀。 “武德风范”七言诗中的“严寒溽暑意志坚,功到自成慕前贤。精益求精讲科学,中华武艺世代传。”是“武德风范”中的(武技精湛)四字诀。 虚步后脚外展约为多少度(45度)。 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技击)。 (唐朝)时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即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武术抱拳礼行礼时,掌指与(下巴)部位同高。

我眼中的中国武术

我眼中的中国武术 刚进入大学的我,对大学的一切都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在大一时的选修课上选择了中国武术这门课,学了太极拳、五步拳等中国武术,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些知识,还幸运地参与了在学校体育文化节上的武术表演。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它以踢、打、摔、拿四技为主要内容,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武术也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从它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精神。 就拿我所学习的太极拳来说,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佛学禅意,有较高的哲学境界,练习太极拳既可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太极拳的特点为体松心静,缓慢柔和,动作呼吸和意识的配合。练习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放松,意松,体松,内外皆松。缓慢柔和是太极拳的重要标志,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点。太极拳的柔和是一种刚柔,柔中带刚,就是一种水的哲学!太极拳架势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学习武术,不仅有着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的价值,还能培养我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吃苦耐劳的优良道德品质,对我们大学生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好的效果。 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大学生应该有义务去传承它,去发展它。然而,我们高校体育课堂是我们学习武术的唯一途径,但是课时少,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我们需要拓宽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加大武术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中国武术,从而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虽然自己不是一个专业的习武之人,但武术精神永存我心!

武术理论与教法练习题

武术理论与教法练习题 一、填空 1、武术是一种自卫的,就技术而言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 和而产生的。 2、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 3、进行武术练习一方面可以全面地提高人的,随着体能的增强也必然提高人进行的能力。 4、武术源于古代和,是与的总结。 “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中。 5、武术是一种传统,它具有属性,它属于体育 类。武术的社会功能是、、、。 6、特警部队、防爆警、公安等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有四种,即、、 、其中擒拿格斗将散找规则中禁示部位作为重点,鼓励狠招,以实用武术为主。 7、在学习武术时注重武德,可以增强人的社会,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性的正常起到了积极作用。 8、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因素,从体育锻练可以增进劳动者的,从而保护。 9、武术是优秀的之一,他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 “”,讲究“”,“”。 10、少林派拳技有、、等。 二、名词解释 1、长拳 2、短打 3、完整教学法 4、武术 5、整体的思维方式 6、内练与外练 7、竞技武术 8、内家拳 9、少林派 10、套路运动 11、搏斗运动 三、简答题 1、何为徒手对练? 2、看图解学方法。 3、散打竞赛中的技术犯规。 4、武术的价值。 5、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 6、武术套路教学的方法

7、散打教学的步聚 8、武术教学口令要求 9、散打教学的基本特点 10、武术图解知识的文字结构 武术理论教学法答案 一、填空 1、技击术传授予记忆训练 2、身体运动 3、身体素质、技击对抗 4、狩猎、战争、搏斗技术、经验、《文选》 5、技术术、体育、民族传统、自卫、健身、休性、娱乐 6、射击、奔跑、游泳、擒拿搏斗、攻击点 7、责任感、秩序8、健康生产力 9、传统文化、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内三合、外三合。 10、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五拳 二、名词解释 1、长拳:避举遥击、进退急速、大开大合、松长舒展的拳术 2、短打:贴身近战、势险节短、动作幅度小、短促而多变的拳术。 3、完整教学法:使学生了解单个动作的全貌,形成完整的概念,因而它是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4、概括地说,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击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5、即在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 6、武术的外练,主要是指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由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而论及内练常涉及:“精、气、神”的问题,这和中国的养生术有关。 7、竞技武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 8、凡注重“以静制动”得于导引者为多,概称为内家拳。 9、林派:因为少林寺练习拳技为基础而得名,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练习的拳术,后来逐步发展的与少林拳多特点相近的拳技归为少林派。 10、套路运动是以几个支作为素材,以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演练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练三种类型。 11、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斗智、斗技的对抗实战形式。目前列为武术竞赛的项目有散打、推手等。 三、简答题

易经八卦及太极图

卦图真的是转动的,而且是永恒转动永不停息的,是在宇宙诞生时就已产生的 我发现了八卦图确实原本就在转动的,不是因被我们拔转后才动的。不管这张后天八卦图如何转动,其中之八卦宫位是永恒不变的,是处于一种恒动中之真静,其所示之大方向也是不变的,她的五行属性也是不变的,她归纳了宇宙间的万物万象。我们都知道,后天八卦图中显示的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而巽东南的,这是其基础而且是固定不变的。 八卦图的转动有四种形式,现分述于下: 一.阴阳太极图的转动即是八卦图转动的一种形式。 我们学易之人都不会不熟悉这张阴阳鱼的太极图的,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那两个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中的一点真阳(白点)和一点真阴(黑点)。也就是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根,互为依存。从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是此消彼长互相转化的,阳极则转阴,阴极则转阳,如此阴阳不停地旋转互化永无停息。这张阴阳太极图中的相对于后天八卦图中的坎位的阴阳交界点,即八主图中的十二地支中的子水位就是阴极,为一阳生的转接处,由此而阳气始生阴气渐消,随着顺时针的向右旋转,也即后天八卦图中的地支子水位顺时针的旋转由子到丑,经寅卯辰巳到午离卦位,阳气由子位之一阳始生慢慢地转化成了离卦地支午火位的阳气的极盛时期。物极则反,此时阳气盛极而一阴暗生,阴阳又开始了阴始渐长而阳始渐消的时候了。随着阴气渐长而阳气渐消的过程,阴气向右旋转到了坎宫子位阴盛极转衰,而一阳暗生,又形成了阴阳互转,阴阳如此反复变动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就形成了阴阳太极的永恒转动,也就是后天八卦图的内在的真正的一种永恒转动的形式的体现了。这动转动形式是先天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亘古不变永恒存在的。 二.时间的永恒流动也是八卦图转动的一种真实体现。 时间是流动不息的,从亘古的不知何时开始而永不停息地流动至今,乃至于将来的永无止息,它都将永远流动下去,我们也无法知道它将流转到何时。

周易八卦图解

周易八卦图解 《周易八卦图解》是研究《周易》象数学并探索河洛深意和卦爻精蕴的最完备的易学工具书。全书收集易学图谱近千幅,集中了宋代至清代之易学大家的主要研究心得和治易菁华,资料完备详实,可谓穷幽测隐,奥妙无穷。《周易八卦图解》自亚994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为治易者通透《周易》,提供了重要津梁。 《周易八卦图解》是有关《周易》图谱最完备的工具书,收图近千幅:《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周易八卦图解》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无穷,闪烁着古代东方智慧之光芒。 《易经·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说八卦产生于古代初民们“观天俯地”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先天八卦 】 一、先天八卦次序图,也称伏羲八卦次序图 图1:先天八卦次序图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邵雍《皇极经世》)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邵雍《皇极经世》) “从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缺,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此八卦之象也。 二、先天八卦圆图 图2 :先天八卦图

图3 :八卦相生图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周易·说卦》) 图4 :八卦数S图

武术推荐太极拳理论文章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後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武术课太极拳理论作业

太极拳介绍以及其健身原理分析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技击效果和保健作用的运动方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健身需求日益强,太极拳运动也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推广,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许多人日常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民健身的需求不断刺激着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着全民健身的发展。太极拳之所以发展速度快, 练习人数多, 其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 兼容了传统哲学、古代医学、拳学、兵学、美学等, 特别是与易经八卦学说有着较密切的渊源。结合导引、吐纳, 使气与力合, 着重内壮, 成为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的内功拳运动, 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协调配合, 因而在逐渐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的同时, 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 具有别具一格的技击、哲理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本文阐述太极拳的保健养生作用、太极拳的中医学研究以及太极拳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动作呈弧型,连贯而圆活,其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新派太极是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以杨式风格为主,并吸收了陈、吴、武、孙多家太极的特点,自1957年以来先后创编的多套新编太极套路。国家套路主要有: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另外,针对不同的门派,又创编了杨氏四十式、陈氏五十六式、吴式四十五式、孙氏七十三式和武式四十六式太极拳。. 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套路介绍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该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太极拳很重视练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2.太极拳健身原理分析 太极拳融武术、气功为一体, 是中华传统保健体育的精萃, 它能使练习者收到健身、修身、防身之功效。 2.1太极拳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的练拳过程实质上是以动养形, 又兼养神以静养形, 又兼养神, 达到形神共养, 强身益寿的一完整的养生法。这既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 又与中国统养生法相吻合, 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2.1.1太极拳对形的养生价值 形包括人体的大脑、组织、细胞、脏腑、关节、筋骨、韧带、皮肉、经脉及充满其间的精、气、血、津等等, 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对脏腑的作用。太极拳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以丹田为内中轴, 将腹胸部开合的运动与深长呼吸、气沉丹田、五弓形变化、活腰壮肾等运动相合为一体, 使五脏六腑受到轻松、柔和、缓慢、方圆的揉搓、挤压和按摩。 对运动系统的作用。太极拳特别强调以内中轴引动腰脊(外中轴) , 依次带动关节, 使人体内外进行轻、松、满、圆的整体性武术运动。这样必然会使人体各系统特别是腰和四肢都得到良好的刺激, 增强其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 将人体筋骨肌肉练得又有弹性又有力量, 加强关节和骨骼的固定性和平稳性, 从而保证关节2.1.2 太极拳对神的养生价值

武术作业

苏州市职业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全校任意选修课 武术文化探析 选修课时间:周四第10-12节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系 班级: 09电子一班 学号: 097302124 姓名:刘天奇 成绩: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相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八卦详解

八卦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传》记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证认为所谓太极即宇宙,两仪指天地,四象就是四季天象;如长日照的夏季称太阳,短日照的冬季称太阴,春是少阳,秋是少阴,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廿四节气。表面上“太极八卦图”明显是指地球自转一周年而复始。 阴阳学中对八卦认识: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无论多么微小的邂逅都必定会影响未来的命运,缘分缔结就不会消失。世界貌似很大,其实很小只限于自己看的见的,手摸得到的。也是因此,古人认为祈福是重要的事情,女士需要带橘子石手链,男士带红竹石饰品,在结印册上添加“但马土佐、梦窗疏石、

隐岐元简”结押从而可以祈福带来人生幸福的机遇。 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八卦卦象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写了一首《八卦取象歌》帮助人记住八卦的卦象: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简释:《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后人多以此作为上图的说明,也有人认为图中的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的方位关系即由此而来。 先天八卦的方位与后天八卦为何不同?有人认为先天八卦反映了世界未产生前的景象,而后天八卦则相反。也有人认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分别代表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类似于西学中之维度),如清人张潮〈幽梦影〉中即有“先天八卦,竖看者也;后天八卦,横看者也”之句。 简释:《说卦》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与上图中由“震”出发,顺时针经巽,离,坤,兑,乾,坎,艮回到震位的顺序一致。 后天八卦方位与东南西北方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震离兑坎分别代表东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之一,为“练身”、“练意”、“练气”三结合的整体运动。其要领是 以意念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刚柔并济,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太极拳又被人们叫做“哲拳”。“太极”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创成论,认为太极是最原初的实体,它的一动一静产生阴阳和宇宙的万事万物。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韵味,以太极图的阴阳鱼为符号,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互抱不离,相互转化,是对立的统一体。于是,形成了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等动作拳路。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人体也是由阴 阳构成,身体好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太极拳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人本身也是对立的统一体。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太极拳认为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识组成。练太极拳就是既要练筋、骨、皮,又要练精、气、神,做到内外兼修,形神合一,达到人体 的平衡发育,和谐成长。练太极拳,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会收到多种功效。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传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就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主要有陈氏太极 拳和杨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为河南陈家沟陈王庭所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自陈王庭以后,练拳之风盛行,历代相传,名手辈出。由陈氏支派先后繁衍成武式、杨式、吴式、孙式等不同风格的太极拳种。在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中,陈式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儿子陈照奎起了积极的作用。1928年陈发科由陈照丕的推荐来北京教拳,对北京陈 式太极拳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陈发科在京教拳近30年,为人忠厚,平时少言寡语。他在原有太极拳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与提高,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而丰富了陈式太极拳的内容。现在全国普遍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就是陈发科晚年的套路。1953年,陈发科与胡跃贞共同创办了首都武术社,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并培养一大批武术人才。1961年由沈家祯、顾留馨编著出版了《陈式太极拳》一书。1963年,陈发科之子陈照奎应邀到上海、南京、郑州、焦作、石家庄、陈家沟等地教拳,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的发展。为了教学的需要,由冯志强主编了《精练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入门》;由田秀臣、阚桂香合编了《简化陈式太极拳》;由阚桂香主编 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这些书的出现,使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从陈王庭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

温州医学院武术(太极拳)理论考试

武术题库(选择题)加答案 武术理论考试的选择题 选择(每题 2 分) 1.( )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A,长拳 B,南拳 C,太极拳 D,形意拳 2.伸屈性腿法有( ) A,单拍脚 B,侧踹 C,里合腿 D,正踢腿 3.属于步法的有( ) A,马步 B,退步 C,仆步 D,虚步 4.( )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个省拳势刚烈的拳术 A,太极拳 B,形意拳 C,长拳 D,南拳 5.器械种类很多,分为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其中属于短器械的是( ) A,枪 B,棍 C,鞭 D,剑 6.武术运动中"眼法"要求做到( ) A,眼随势注 B,眼随手动 C,形断意连 D,势断气连 7.提膝勾手亮掌这一动作通常运用( )呼吸方法 A,托 B,聚 C,提 F,沉 8.对练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 ) A,对刺剑 B,双刀进枪 C,散打 D,徒手与器械对练 9.下面拳术属于二类拳的是( ) A,螳螂拳 B,通背拳 C,八卦掌 D,八极拳 10,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从( )作为它的中心内容 A,技击 B,娱乐 C,健身D,演练 11.武术套路中趣伸性腿法有( ) A,3 种 B,4 种 C,5 种 D,6 种 12.长拳演练中讲究的"六合"是( )六个部位的配合 A,手,肘,肩,颈,膝,腰 B,头,肩,手,腰,脚,腿 C,颈,肘,膝,腿,脚,胯 D,手,肘,肩,胯,脚,膝 13.练习法分为哪几种( ) A,集体,分组,双人,分队,练习 B,分组,分队,分排,单人,练习 C,单人,双人,分队,集体,练习 D,单人,双人,分组,集体,练习 14.武术最初作为( )训练手段 A,搏斗 B,军事 C,健身 D,娱乐 15.在正规竞赛中,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套路成年组演练时间不少于( ) A,1 分 10 秒 B,1 分 20 秒 C,1 分 D,1 分 30 秒 16.竞赛场地四周内沿应标明( )宽的白色边线 A,3 厘米 B,4 厘米 C,5 厘米D,10 厘米 17.竞赛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等( )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 A,相互 B,连接 C,矛盾 D,相向 18.个人竞赛项目场地长为( )米宽为( )米 A,12,16 B,14,18 C,16,10 D,14,10 19.下面器械中是长拳自选器械的是( ) A,朴刀 B,鞭术 C,棍术 D,双刀 20.长拳的主要手法有( ) A,冲,劈,砍,贯,砸等拳法 B,冲,贯,劈,崩,砍等拳法 C,劈,砍,砸,贯,压等拳法 D,冲,劈,崩,贯,砸等拳法 21.其他拳术二类拳有通背和( ) ( ) A,形意,翻子 B,地躺,象形 C,劈挂,八极 D,劈挂,翻子 22,其它器械分三类,有单,双( )器械 A,软 B,硬 C,长 D,短 23.其它拳术套路演练时间为( ) A,50 秒 B,1 分 C,1 分 10 秒 D,1 分 20 秒 24.长拳的手型有( ) A,拳,掌,爪 B,掌,爪,勾 C,拳,掌,勾 D,勾,爪,拳 25.长拳的肘法有( )三种 A,顶,盘,架 B,顶,架,推 C,挑,顶,盘 D,撩,盘,架 26.左虚步的重心应在( ) A,左腿 B,右腿 C,俩腿中间 D,胯部 27.弹腿动作应采用( )示范A,正面 B,侧面 C,背面 D,镜面 28.长拳运动特点是( ) A,快速有力 B,轻柔圆活

易经《太极图》渊源研究之我见

易经《太极图》渊源研究之我见 周敦颐《太极图》渊源问题,历来争讼不已。此图是否出于道家,成为争论 的焦点。 周氏《太极图》乃本汉《易》象数说而出,是“母包子” 一分 为二的模式,而《太极先天之图》则是本邵雍《先天图》“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的模式,出于元代的一幅改造《周氏太极图》之图。从而 否定了周敦颐《太极图》出于 道家的说法。 一.《太极图》研究的历程及瓶颈问题 周敦颐《太极图》先见于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图说:“右太极 图,周敦实茂 叔传二程先生。”其后由于朱熹对周敦颐儒学的大力推崇, 《太极图》在宋代理学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此图也就成为历代学者研 究的重点,而其渊源问题也成了争论 的焦点。民国之后,诸国学大家,如吕思 勉、陈钟凡、冯友兰、侯外庐等于中国哲学史 或宋明理学史等著作中,均本清 初毛奇龄、黄宗炎等人的考证结果,言周氏《太极图》 渊源于道家修炼图。解 放以来,亦有多数学者仍持此种观点。至八十年代,如张立文、 束景南等学者 仍撰文谈周氏 《太极图》 是“沿袭” 《道藏》 所载之 《太极先天之图》 。 束景南则进一步说周氏 《太极图》 是 《太极先天之图》 与 《无极图》 的合一, “ 他也仿 道图作了正反顺逆的解说,因此他的图也可正反顺逆看”。(1) 时至八十年代末,王卡方于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中就《上方大洞真元 妙经图》 (其中包括《太极先天之图》)指出: 此图原不著撰人与年代。其中图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颐之《易》学。 第 二页引山谷(黄庭坚)解 《老子》 之语。 第三页曰: “昔者真君在武当山进 道 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非乎龟蛇。”此所谓真君当指玄武 神, 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 年)诏封真武灵应真君。从此知此书盖出 北宋后。 时至九十年代初,李申著《周易之河说解》与《话说太极图》二书,对周氏 《太极图》 的渊源进了详尽的考证。以“欲世民”字样不避唐太宗 之名讳、北宋中期以后方大讲五运六 气及万物皆有太极、陈抟没有在华山石壁 上刻过《无极图》等证据,明确指出: 这个所谓唐明皇的序言也是伪造的,《经品》也不出于唐代。 那个《太极先天之图》肯定出于周敦颐的《太极图》之后。 如此,李申的考证就比王卡又前进了一步。特别是他所列举的“在对

叶泳湘:太极武术的又一位后起之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15598462.html, 叶泳湘:太极武术的又一位后起之秀 作者:刘燕 来源:《青春期健康》2017年第04期 练武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严寒酷暑,叶泳湘一直没中断过太极练习。十几岁时叶泳湘就已经练得一手好太极功夫。不仅如此,她还熟练掌握了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等多样传统太极功夫,这时候的她,已经是一位太极后起之秀了。 一个出生在武林世家的有颜值又有才华的年轻姑娘,为了宣传和推广传统太极文化,不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和练习太极,更自费拍摄写真宣传太极,还无私地将家传太极招式传授给中外太极爱好者。她,就是被称为“太极掌萌”的杨氏太极传人叶泳湘。 从小修炼太极 得益于母亲是第四代杨氏太极宗师傅钟文传人,叶泳湘从3岁就开始学习太极。一招一式,母亲对叶泳湘要求非常严格。练武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论严寒酷暑,叶泳湘一直没中断过太极练习。上学后,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练习,很多时候叶泳湘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玩耍时间去练习。而靠着母亲的严格训练和自己的坚持,十几岁时叶泳湘就已经练得一手好太极功夫。不仅如此,她还熟练掌握了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等多样传统太极功夫,这时候的她,已经是一位太极后起之秀了。 成长中的坚持练习 长期以来,太极在世人的眼中多为养生之术,加上一些门外之人,不时打着太极的幌子,号称练太极能治百病,很多人对太极不仅了解不够,还有着非常严重的偏见。就拿叶泳湘来说,读书时因为太过醉心练武,就不止一次有人说过她只是个练拳的,甚至还有人戏称她学的太极不过是猴戏而已。年少时的叶泳湘听了气愤不已,母亲的教导又不允许她当众与人争辩。为了更好地发扬和继承传统太极文化,大学时,各方面成绩优异的叶泳湘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上海体育学院。 在上海体育学院求学时,叶泳湘一边学好老师教的知识,一边坚持太极练习。在她的努力下,传统杨氏85式,简化太极24式,太极剑、刀、棍都有了一定的功力。太极讲究“单掌收虚实,双手推是非”。这其中的奥妙和意蕴决非一朝一夕能够领悟。在这期间,因为有外国人开始向叶泳湘的母亲求教太极,这给了叶泳湘一大启发,既然世人对太极并不了解,那何不想办法让世人见识真正的太极奥秘呢?! 亲自见证传统武术魅力 叶泳湘想到了开班授徒的想法,她觉得不能让真正的太极功夫一直“养在深闺无人识”,而应该想办法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没想到的是,叶泳

武术赏析作业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 论文题目: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09-1班 姓名:张朝阳 学号:540907030148

中国武术的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由来已久,我们从武术的“武”字就可以进行分析。 “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两个字。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动干戈就是打斗,就是战争,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动武。那么,为什么武字的结构竟是“止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来,也就是说,武的本义是收兵,所以“止戈”为“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动武。或者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中,写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招式,所谓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深深契合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而作出的结论。 中国古人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于做人的特别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高度集中而经济高度分散的特殊历史背景等,使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使中国武术客观成为几乎中国文化全部内容的载体,客观成为了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符号。正是因为此,很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除了是要满足其掌握武术技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练习中国武术来深入学习与深刻体验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精神,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在武术实践中的落实。不蕴含中国民族精神的武术不能被称为中国武术,所有的中国武术都必须也必然蕴含着积极的民族精神,因此,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中国民族精神的过程。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中国武术浸润着民族的性格气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悟解。它既不同于那种张扬自我、崇尚刚猛的欧美拳击,又不同于极具岛国文化特色的日本空手道,也不同于带有浓烈热带丛林气息的泰拳。中国武术讲究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