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贸易顺差的国内外研究

有关贸易顺差的国内外研究

有关贸易顺差的国内外研究
有关贸易顺差的国内外研究

有关贸易顺差的国内外研究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与国际贸易、全球经济失衡关系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本年度立项的重大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裴长洪、高培勇研究员共同主持,课题组主要成员有赵瑾、杨志勇、张斌、徐永乐等。预计于2008年6月完成,成果形式为阶段性论文若干、专著1部。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关于出口退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都认为,出口退税制度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对于是否应该有出口退税制度以及什么样的出口退税制度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则存在争议。主张取消出口退税制度的极端者或认为,出口退税制度构成沉重的国家财政负担,以此刺激出口、增加出口创汇,得不偿失;或认为出口退税助长出口贸易的低价倾销,导致其他国家反倾销抵制。

多数研究者认为应该在选择适当的出口退税原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就出口退税原则而言,主要有三种观点:中性原则,非中性原则,中性与非中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实中,我国在建立出口退税制度之初,遵循了中性原则。但有些学者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倡导中性出口退税政策,“彻底退税”是其要求的退税上限,但不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国现实决定了非中性原则的可行性。介于中性原则与非中性原则之间的看法是,出口退税改革思路的选择,只能是在中性与非中性税收政策之间,在各制约原则条件之间,寻求一个较易为各方接受的结合协调点。除了上述这三种原则外,有的学者跳出围绕中性原则的争论,试图从其它角度考察出口退税所应遵循的原则。杨斌(1999)认为,为了实现国际贸易领域的税收公平,必须放弃“彻底退税”教条,按照进口国的税制结构和流转税分商品种类的差别税率情况,分国别、分商品设计不同的出口退税率,通过退税使中国出口商品价值的税收含量与进口国商品价值的税收含量相同,从而达到既避免双重征税又公平税负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简化起见,他建议,可按国家类别和商品类别制定不同的退税率,而不是一个国家、一种商品定一个退税率。

有的学者从宏观经济背景出发研究出口退税问题,这类研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出口退税的宏观经济影响。例如,阎坤和陈昌盛(2003)从总量与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当时出口退税政策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中央财政无力支付庞大的出口退税款,要求降低出口退税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综合发展需要激励企业扩大出口,需要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陈平和黄健梅(2003)通过引入实际汇率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出口退税对出口盈利性、继而对出口规模的作用,并用一些先进的分析工具分析了出口退税对出口的激励。刘穷志(2005)在更为一般和切合中国实际的假设条件下,构建中国出口退税激励模型,并分析其激励行为。其研究结果表明,短

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短期内对出口会起到一定的反作用,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是合理的。

有的学者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了出口退税体制改革的问题,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税制结构与中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以商品税退税为主的现行体制受到各国税制结构的较大影响。但是各国的税制差异所导致的单位价值出口商品退税额的差异有多大;中国税制结构与现行出口退税体制是否造成了事实上的出口补贴;这种出口补贴如果存在,对财政赤字、中国巨额的国际贸易顺差以及以出口为主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扩大内需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目前都缺乏进一步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特征:(1)国际贸易继续快于生产的增长;(2)贸易自由化成为各国的主流贸易政策,但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增加了新的表现形式;(3)以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为标志,不仅多边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而且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也备受青睐,新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断增加。中国对外贸易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进行的,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必须注意到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但就目前而言,结合国际贸易新发展,研究出口退税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一种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存在但不严重;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总是平衡的,所谓经济失衡是在以下意义上说的,即这种逆差或顺差,储蓄不足或储蓄过剩都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其可维持性成为问题,并出现了调整的必要性。无论哪一种观点,事实上都认为当前国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某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许多学者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有的主张中国需要主动进行开放战略的调整,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从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转变,从货物贸易为主向加大服务贸易比重转型,等等。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遇到的一个新问题,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失衡本身,对出口退税与之的联系尚关注不够。

2.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基本上没有见到直接以中国出口退税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作用。这些研究或者关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解释了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特殊性问题;或者关注中国对外贸易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关注是否存在输出通货紧缩或抬高全球原材料能源价格问题,关注中国贸易顺差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就整体而言,国外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

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分析表明,目前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在世界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国出口退税政策与国际贸易、全球经济失衡关系的统一研究框架,尤其是各国税制结构差异导致的出口退税

3.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中国对策研究:如何评价全球经济失衡;应对国家经济失衡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选择;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与国际失衡的关系问题。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环境将发生进一步变化。从现象看,我国的贸易顺差似乎对汇率、税率、利率、货币、价格等名义总量的调整不很敏感。实际上,有几个结构性问题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对政策调整的反应速度。贸易变量对汇率、利率、税率、货币、价格等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缩减贸易顺差的实际效果。在目前加工贸易顺差大于总顺差、贸易项下的资本流动无法实施有效监控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和国际收支顺差出现很反常的走势,其行为背后有投机和扭曲因素在起作用。如果仅仅根据贸易顺差高速增长态势而不断加大政策调整的力度,既会增大实体贸易部门调整的代价,把握不当,还可能造成调整的硬着陆。

2007年外贸总额超2万亿美元已成定局(前11个月为19691亿美元,同比增长23.6%)。近来出口增长减速,进口增长增速,说明各项政策调整已初见成效。前11个月累计的贸易顺差为2381亿美元,增长52.2%,全年将超2600亿美元,又一个历史新高。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仍然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由于2007年世界主要货币基本走势的影响,2007年前11个月,我国对欧盟双边贸易总额达到3227.5亿美元,增长27.3%,高于中美、中日的双边贸易。从今年进出口贸易形势看,国内政策调整及成本变化、内需及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调整、美国次级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是对我国今年进出口贸易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今年贸易顺差的增速将明显减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