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举办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一期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通知

各科室:

近年来,我院规模不断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比例偏低,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为提高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要求,决定在院内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培训人员

我院未系统接受中医药院校或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西医学习中医(民族医)学习班一年以上中医药(民族医药)专业培训的在临床科室工作的非中医类别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人员名单详见参训人员名单。

二、培训内容

国家有关中医药政策、医院管理相关知识,详见培训课程及时间安排表。

三、培训时间

2009年1月—2010年12月

四、培训学习几点要求

1、做好培训考勤,严格执行请假制度。

2、统筹安排好临床业务工作,做到培训业务两不误。

3、培训结束,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西学中”培训学习证书,作为经过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依据。

县中医医院

2009年1月5日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方案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方案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动我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工作,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全面临床能力的技术队伍,使“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具体、持续、严格、规范进行。 一、医院应将中医药人才建设作为“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 二、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全院专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三、日常工作中,对专业人员实施不同要求的培训。 四、初级职称人员以中医“三基”训练为主。每月在科室内组织业务学习至少1次,注重抓好医务人员的岗位训练、中医药医疗文书书写质量和病历讨论活动。采取小型座谈会、小示范、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 五、对中高级医务人员,医院要求结合临床业务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临床,并把科研成果作为科室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与个人收入、晋职、晋级挂钩,推动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不同层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要求,以自学为主,不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定期考核。使全体医务人员熟知中医药基础理论,特别是年轻的中医院校毕业人员,能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有很大突破,造就一批中医药拔尖人才。 七、制定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 八、外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责任心和进取心强的各专业中医药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培训。

九、组织开展中医技能知识竞赛、中医方剂大赛等弘扬中医、学 习中医药的活动,每年至少2—3次。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医院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主要负责医师、医技人员三基培训及考核工作的领导、管理与监督,协调好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工作,确保培训和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下设办公室,挂靠医教科,负责日常具体事务。 (二)成立培训与考核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分别制定各科培训考核细则,负责整个培训过程考核的具体工作。 二、具体方案 ,一,培训对象:全体医师、药剂人员、医技人员。 ,二,培训形式 1.授课形式 (1)科内组织专题授课。各科室在科主任的主持下,组织业务 学习、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行晨间提问 (2)邀请内外院专家专题授课,医教科组织。 (3)带教老师演示、教学。 (4)参加院外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习培训。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稿

中医科培训资料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稿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中药的用量和用法。 中药的用量是以克为单位,即1公斤=1000克。 用药量,称为剂量,首先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在方剂中药与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一般非毒性的药物,单用时用量可较大,而在复方中的用量可略小。主要药物用量可较大,辅助性药物一般可较低于主药的剂量,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就是体现主次配伍关系。 在确定剂量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强弱、病程久暂、病势轻重以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强度等情况,来进行全面考虑。一般而言,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烈的攻病祛邪药物易伤正气,应适当低于成人剂量;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剂量减半应用;体弱患者也不宜用较大剂量;久病者应低于新病者的剂量。老年人及身体已极度衰弱者用补药时,一般剂量可较重,但开始时的剂量宜轻,逐渐增加,否则药力过猛而病者虚不受补,反致萎顿。若属峻补药物,则用量尤不宜重,就病势而言,凡病势重剧而药力弱,药量轻,则效果不佳,病势轻浅而药力猛,

药量过大,极易损耗正气,这也是必须充分注意的。 至于药物方面,质轻的用量宜轻,质重的可稍大;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用量可较小,性味淡或作用较温和的,可用较大量。而毒性药则须严格控制剂量在安全限度内。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药剂外,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即有效剂量)约为5-15克,伸缩幅度较大。 下面讲服药方法。汤剂都宜于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热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以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 服药时间,也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其他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而安神药应在睡前服; 以下讲一下熬药方法:一般的中药宜先泡10至20分钟再熬,熬开后小火开半小时即可,气味芳香药熬开10多分钟为好,矿物类、贝壳类则宜久熬,最好熬开1小时以上,如砂仁、白蔻应后下,附片、石决明、龙骨、牡力等应先熬。这一讲就到此为上。 谢谢大家。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方案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动我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工作,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全面临床能力的技术队伍,使“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具体、持续、严格、规范进行。 一、医院应将中医药人才建设作为“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 二、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精干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全院专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三、日常工作中,对专业人员实施不同要求的培训。 四、初级职称人员以中医“三基”训练为主。每月在科室内组织业务学习至少1次,注重抓好医务人员的岗位训练、中医药医疗文书书写质量和病历讨论活动。采取小型座谈会、小示范、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 五、对中高级医务人员,医院要求结合临床业务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临床,并把科研成果作为科室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与个人收入、晋职、晋级挂钩,推动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不同层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要求,以自学为主,不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定期考核。使全体医务人员熟知中医药基础理论,特别是年轻的中医院校毕业人员,能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有很大突破,造就一批中医药拔尖人才。 七、制定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 八、外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责任心和进取心强的各专业中医药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培训。

九、组织开展中医技能知识竞赛、中医方剂大赛等弘扬中医、学习中医药的活动,每年至少2—3次。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医院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主要负责医师、医技人员三基培训及考核工作的领导、管理与监督,协调好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工作,确保培训和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下设办公室,挂靠医教科,负责日常具体事务。 (二)成立培训与考核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分别制定各科培训考核细则,负责整个培训过程考核的具体工作。 二、具体方案 (一)培训对象:全体医师、药剂人员、医技人员。 (二)培训形式 1.授课形式

中医药健康的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 座识讲健康教育知 第三期 月3年2014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1 / 6

填表人(签字):刘渊博负责人(签字):刘渊博 填表时间:2014年3月22日 2 / 6 通知联东社区居民:为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广大居民对老年人春季保健意识。我院特在你处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授老年人春季保健预防相关知识并现场答疑。欢迎各位老年朋友参加。现通知如下:30::00-9月年422日9时间:2015地点:

河泉养老院讲座内容:社区健康教育知识科普(中医类)授课人:武蓬勃参加人员:联东社区居民峰峰矿区中医院日214月年2014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属感冒范畴上呼吸道感染( 3 / 6 主讲人:武蓬勃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3、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

会。4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金银花。大青叶,款冬花,流行广泛用板蓝根,薄荷。时邪毒盛,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4 / 6 应早期鉴别。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次。2日 )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慢性支气管炎(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2.本病以冬季发作为主,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34.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其l 临床症状、特征及发病规律,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未病(发作)先防.冬病夏治”的治病求本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时每每取得满意疗效。l【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肥甘、厚昧、辛辣、过咸食物。可常吃白萝h、花生、百合、银耳、猪肺、梨、胡桃仁、罗汉果等食物。2.起居方面:首先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讲课稿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 4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345字)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院中药知识学习培训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药知识培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药剂科及中医药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业的业务能力,培养中药技术骨干,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中药调剂,常用中药的功能用量等。 (797字)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

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3.有计划分期选派有一定年资的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学会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适任班、中医基础提高班等。 4.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基础操作八项: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 (2)专科操作技能: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考核项目。 (二)病区 1.月组织2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知识。 2.理查房每月1次,有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主查。 3.操作总带教对本病区护士进行科内培训,每月1次。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345字)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院中药知识学习培训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药知识培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药剂科及中医药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业的业务能力,培养中药技术骨干,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中药调剂,常用中药的功能用量等。 (797字)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

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3.有计划分期选派有一定年资的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

学会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适任班、中医基础提高班等。 4.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基础操作八项: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 (2)专科操作技能: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考核项目。 (二)病区 1.月组织2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知识。 2.理查房每月1次,有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主查。 3.操作总带教对本病区护士进行科内培训,每月1次。 三、分层培训计划

新版 GSP :中药材、中药饮片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doc

中药材、中药饮片培训测试题 部门:_______ 姓名: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 份,共45 分) 1 、中药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为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其中中药材是__________ 的原料,中药饮片是____________ 的原料。中药汤剂是中药的一种形式,象______________ 一样用于临床防病、治病、保健。 2 、中药材、中药饮片应入中药材库_______ 区,保管员应根据原始凭证核对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包装质量。对货单不符,质量异常、包装破损,标志不清等商品有权______ 。 3 、中药材的验收内容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五大过程,应无虫蛀、霉变、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气味散失、风化等现象。贵细药材必须施行________________ 。 4 、中药饮片验收除验收数量、检查包装外,更重要的是检查饮片_________ 是否符合___________ 的要求,是否有该炮不炮,该炙不炙,生药整枝的情况。 5 、中药饮片包装应选用符合药品质量要求的___________ 和________ ;中药饮片的标签应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_________ 、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

还必须注明__________ ;中药饮片的发运必须有包装,每件包装上应注明品名、产地、日期、____________ 等,并附有____________ 的标志。 6 、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主要养护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___ 等四种方法,其中化学药物防治法主要 采用____________ 熏蒸法,分______ 密封熏蒸和_____________ 熏蒸两种。 7 、在进行中药材、中药饮片养护过程中,应详细做好养护记录,养护记录包括:封仓(帐)时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温度、_________ 、开仓(帐)时间、药品名称、存放地点、______________ 等。 8 、中药材、实行分类储存,一般按其来源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其它类。植物类又按药用部位分为根茎类、果实和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全草类、皮类、藤木树脂类等。应根据每一类中药材的性质特点分类存放。34 二、名词解释(8 分) 中药饮片: 三、简答题(共53 分) 1 、简述中药材、中药饮片在验收过程中的抽样原则及抽样数量要求?(13 分) 2 、帐幕熏蒸法对熏蒸时间、用药量有哪些要求?简述其使用方法?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 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 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 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 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 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 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四)贮存

a.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b. 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 增强药效 3. 改变药物性能 4. 利于贮存 5. 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 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 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 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 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 1.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细辛、当归) 2.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甘草、大枣) 3. 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五味子、乌梅) 4. 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大黄) 5. 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龙骨) 三、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 培训大纲 基础部分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二)阴阳五行学说 【知识目标】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能力目标】 1.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 2.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 3.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三)藏象 【知识目标】 1.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 2.了解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

2.能够理解中西医同名脏器的不同内涵 (四)气血津液 【知识目标】 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2.能够初步解释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五)经络 【知识目标】 1.了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 2.了解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 【能力目标】 能够在人体四肢部位标示出十二经脉的分布 (六)病因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病因的概念 2.掌握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区别不同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七)病机 【知识目标】

1.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 2.了解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 3.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及病理变化特点 【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运用病机理论分析人体的病理变化 2.能够初步运用正邪相争理论阐释人体发病原理 (八)防治原则 【知识目标】 了解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 【能力目标】 能够初步运用治则理论确定常见病证的基本治则 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 (一)诊法 【知识目标】 1.掌握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病理舌象(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淡舌、红舌、绛舌、紫舌、舌体强硬)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病理脉象(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涩、细、弱、结、代)及其临床意义 6.了解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7.了解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药知识培训工作计划

中医知识培训计划及措施 为了加强我乡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康复优势,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不断提高全乡中医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根据县卫生局医政科具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制定中医药知识培训学习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医药知识培训学习达到: 1、带动中医科室引进、开展中医药新技术,培养中医药技术骨干,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新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 2、全乡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适用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3、提高乡村医生防病治病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内容制定讲义稿。 三、培训步骤 1、选派中医药骨干人员参加市、县各级组织的中医药知识培训,

学习、引进先进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 2、组织举办全乡中医药知识培训讲座,推荐中医药技术。 3、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深入村卫生室,下村督查,巡回指导。 4、组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对全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总结。 四、培训内容及教材 1、(1)《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二分册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 3、未培训到的部分相关人员自学。 五.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康荣禄 成员:张树峰、代三强、郭效琪、 六、考核: 每隔半年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一次考试 七、参加培训人员: 全乡44个村卫生室的乡医,以及在乡卫生院注册的助理医师以上级别的所有医生。具体适合人群教材如下: (1)《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三) 一、人: a.人是独立的、自主的、是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有人权—“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b.人不是孤立的,是身心一体、与社会一体、与自然一体的—也就是要和谐共处—“与天地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 二、人的健康: a.您是主人—要把健康当作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事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b.您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它是一种自然物,不是您随意想怎样就怎样的,要在生活中调整身心,在社会中调整身心,在时令、地域环境的变化中调整身心。 c.您应当尊重您的身心—它具有很好的调整机制,使您自身健康最大、最有效、也最恰当的“药物”—“人身自有一大药,只是世人不肯吃”。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

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

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道题5分,共100分。 1.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 A.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温病学E.诸病源候论2.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是 A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D.温病学E.诸病源候论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E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E.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消渴病晚期病人的病室气味为 E A.血腥味 B.尿味C.腐臭味 D.尸臭味E.烂苹果味 5.“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是指 A 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E.以上都不是 6.“肾为气之根”之基本含义是 C A.肾为一身阳气的根本B.肾有强大的气化作用C.肾主纳气,可维持呼吸平稳、深沉D.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E.精气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7.下列关于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心主血脉,肝主藏血B.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C.肝血不足则心血亏虚D.心血不足则肝血亏虚E.心主封藏以防津液流失,肝主疏泄以使津液通畅 8.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B A.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B.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感应传导作用E.调节机能平衡 9.关于中医病历中的诊断,叙述不正确的是AA.可以西医病名、综合征等代替中医的病名、证名 B.病名与证名不能合写C.证名诊断应该包括病位、病性D.有多种病时,急性的、本科的在先E.有多种病时,慢性的、他科的在后10.以下不属于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B A.其性开泄B.耗气伤津C.善行而数变D.为百病之长E.易袭人体之阳位 11.“寒者热之”的治法属于 B A.反佐法 B.正治法C.反治法D.从治法 E.扶正法 12.下列不属于望舌形内容的是 A A.荣枯B.老嫩C.裂纹D.齿痕E.芒刺 1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指 D 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E.阴阳的平衡关系失调 14.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 E A.主诉B.现病史C.既往史D.家族史E.舌脉 15.“有根”之脉象是指 E A.不浮不沉B.节律一致C.不快不慢D.和缓有力E.沉取尺部应指有力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学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三、阴阳学说 四、五行学说

五、藏象学说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规划方案.doc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方案为了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动我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和全面临床能力的技术队伍,使“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具体、持续、严格、规范进行。 一、医院应将中医药人才建设作为“科教兴院”发展战略的根本,坚持以 人为本,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 二、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精干高效的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使全院专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合 理。 三、日常工作中,对专业人员实施不同要求的培训。 四、初级职称人员以中医“三基”训练为主。每月在科室内组织业务学习至 少1 次,注重抓好医务人员的岗位训练、中医药医疗文书书写质量和病历讨 论活动。采取小型座谈会、小示范、小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 五、对中高级医务人员,医院要求结合临床业务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 临床,并把科研成果作为科室和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与个人收入、晋 职、晋级挂钩,推动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发 展。 六、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不同层面医务人员的中医 药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要求,以自学为主,不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定期考核。 使全体医务人员熟知中医药基础理论,特别是年轻的中医院校毕业人员,能在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有很大突破,造就一批中医药拔尖人才。 七、制定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 八、外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责任心和进取心强的各专业中医药 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培训。 九、组织开展中医技能知识竞赛、中医方剂大赛等弘扬中医、学习中医药 的活动,每年至少 2—3 次。现制定方案如下:

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

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 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道题5分, 共100分。 1.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 A.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温病学E.诸病源候论 2.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着是 A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D.温病学E.诸病源候论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E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E.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消渴病晚期病人的病室气味为 E A.血腥味B.尿味C.腐臭味D.尸臭味E.烂苹果味 5.“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是指 A A.五脏 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E.以上都不是 6.“肾为气之根”之基本含义是 C A.肾为一身阳气的根本B.肾有强大的气化作用C.肾主纳气,可维持呼吸平稳、深沉D.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E.精气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7.下列关于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心主血脉,肝主藏血B.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C.肝血不足则心血亏虚D.心血不足则肝血亏虚E.心主封藏以防津液流失,肝主疏泄以使津液通畅 8.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B A.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B.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D.感应传导作用E.调节机能平衡 9.关于中医病历中的诊断,叙述不正确的是AA.可以西医病名、综合征等代替中医的病名、证名 B.病名与证名不能合写C.证名诊断应该包括病位、病性D.有多种病时,急性的、本科的在先E.有多种病时,慢性的、他科的在后 10.以下不属于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B A.其性开泄 B.耗气伤津C.善行而数变D.为百病之长E.易袭人体之阳位 11.“寒者热之”的治法属于 B A.反佐法B.正治法C.反治法D.从治法 E.扶正法 12.下列不属于望舌形内容的是 A A.荣枯 B.老嫩C.裂纹D.齿痕E.芒刺 1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指 D 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E.阴阳的平衡关系失调 14.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 E

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

2015年骨三科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总结为较好落实《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使本科室护士能够掌握中医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和健康指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自2015年年初开启了骨三科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不知不觉,年尾将近,圆满完成计划,现将一年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习方面 1、认真学习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习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习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习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

关知识,如:中药封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习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2、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及答案

武功县中医医院 2012年中医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测试题及答案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道题1分,共100分。 1.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就是 A.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温病学E.诸病源候论 2.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就是 A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D.温病学 E.诸病源候论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 E A.整体观念与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与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D.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 E.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4.消渴病晚期病人的病室气味为 E A.血腥味 B.尿味 C.腐臭味 D.尸臭味 E.烂苹果味 5.“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就是指 A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E.以上都不就是 6.“肾为气之根”之基本含义就是 C A.肾为一身阳气的根本 B.肾有强大的气化作用 C.肾主纳气,可维持呼吸平稳、深沉 D.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E.精气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均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7.下列关于心与肝之间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就是 E A.心主血脉,肝主藏血 B.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C.肝血不足则心血亏虚 D.心血不足则肝血亏虚 E.心主封藏以防津液流失,肝主疏泄以使津液通畅 8.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B A.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B.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C.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D.感应传导作用 E.调节机能平衡 9.关于中医病历中的诊断,叙述不正确的就是A A.可以西医病名、综合征等代替中医的病名、证名 B.病名与证名不能合写 C.证名诊断应该包括病位、病性 D.有多种病时,急性的、本科的在先 E.有多种病时,慢性的、她科的在后 10.以下不属于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的就是 B A.其性开泄 B.耗气伤津 C.善行而数变 D.为百病之长 E.易袭人体之阳位 11.“寒者热之”的治法属于 B A.反佐法 B.正治法 C.反治法 D.从治法 E.扶正法 12.下列不属于望舌形内容的就是 A A.荣枯 B.老嫩 C.裂纹 D.齿痕 E.芒刺 1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指 D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的平衡关系失调 14.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就是 E

中药的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燥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燥、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燥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