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

项目总体设计

实施/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日期:2011年04月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

项目总体设计

任务书编号:总[2011]01-80-02

项目编号:1212011120424

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项目负责人:曾青石喻孟良

编写人:喻孟良曾青石张鸣之薛跃民马娟周萌

黄喆

单位负责人:侯金武

总工程师:李文鹏

提交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盖章)

提交时间:2010年4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1.1.项目概况 (1)

1.2.目的任务 (1)

第二章项目研究现状 (2)

2.1.项目背景 (2)

2.2.以往工作程度 (3)

2.2.1.地质环境信息标准化工作走向正轨 (3)

2.2.2.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开展,数据资源积累大幅提高 (4)

2.2.3.各类应用系统在地质环境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6)

2.2.4.网络建设基础框架已经形成 (7)

2.2.5.基础数据统一管理,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初具原型 (8)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8)

2.3.1海量数据积累缺乏完善数据组织体系 (8)

2.3.2数据规范标准缺乏整体性,难以联合应用 (8)

2.3.3数据采集手段各异,管理难度增加 (9)

2.3.4应用系统缺乏信息支撑,重复性建设情况较重 (9)

2.3.5动态更新机制不健全,数据时效性滞后 (9)

2.3.6缺乏统一信息管理、服务和发布平台,制约信息服务能力 (9)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10)

3.1.指导思想 (10)

3.2.技术路线 (10)

3.2.1.总体技术路线 (10)

3.2.2.建设原则 (13)

3.3.3.技术方法 (15)

第四章研究内容及工作部署 (16)

4.1.研究内容 (16)

4.2.工作部署 (17)

4.2.1.地质环境数据集成 (17)

4.2.2.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建设及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平台研发 (17)

4.3.3.地质环境数据产品制作及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研发 (18)

4.3.2011年度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 (19)

4.3.1主要工作内容 (19)

4.3.2工作进度安排 (20)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 (20)

第六章预期成果 (22)

6.1.最终成果 (22)

6.2.2011年度成果 (22)

第七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23)

第八章经费预算 (25)

8.1.预算编制说明 (25)

8.2.预算表 (34)

第九章设备使用和购置计划 (55)

第一章前言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计划项目名称:地质调查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与服务产品开发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总工办

项目起止时间:2011年至2015年

工作周期:2011年至2015年

1.2.目的任务

依托我国地质环境领域调查、监测工作和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领域数据标准,集成整合地下水、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等专业的调查、监测信息成果和业务系统,实现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动态监测数据为重点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服务和高性能网络发布为一体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支撑多目标的应用服务。建立数据更新与维护体系,支撑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的运行和服务。制作地质环境相关数据产品,实现地质环境数据产品的公众化服务。

2011年工作目标:完善地质环境领域数据标准,集成整合2011年度产生的地下水、地质灾害和矿产地质环境等专业领域的调查监测信息,开发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地质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基于现有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制作地质环境综合数据产品,通过地质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实现地质环境数据产品的网络化服务,建立数据更新与维护体系,支撑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的运行和服务。选取2个信息化程度较好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省级地质环境信息

集成及服务平台试点工作。

第二章项目研究现状

2.1.项目背景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信息技术革命势头更加迅猛,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攀升,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模拟信息技术正全面向数字信息技术转变。信息技术与研究和生产等技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技术创新深刻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地质环境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地质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推动地质环境工作迈向新高度,显著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质环境工作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社会更好地分享地质环境信息化成果。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数据体系、标准化体系为支撑,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服务和地质灾害应急等工作领域为依托,实现地质环境相关基础信息和监测信息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最终形成地质环境信息“一张图”的表达形式,有力支撑地质环境各类工作,服务于社会和国民经济建设。

地质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环境等领域的调查和监测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等工作的各个阶段,是地质环境信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的循环过程。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时间的推移,在大量的历史信息汇集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地质环境动态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及合理的部署,实现地质环境信息的科学管理

和合理应用。通过地质环境动态信息的集成、整合工作,建立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为各类信息提供海量存储,为多源、异构信息的多目标综合分析和管理提供分布网络操作环境,最终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广泛的专业单位的信息传输和共享提供高速有效的数据通道,为全社会提供信息社会化服务。

环境地质调查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建设是整个地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地质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处理、发布的重要的支撑。随着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可以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持续的信息保障,可以充分反映地质环境的动态性特征,可以大大增强对地质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能力。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我国开展地质环境工作的主要部门,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各种业务向自主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紧实施地质环境信息化发展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和专业融合,已成为支撑地质环境工作现代化、增强实力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区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数据的有效集成,制作相关的数据产品,开发完善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环境地质信息产品的网络化服务。

2.2.以往工作程度

2.2.1.地质环境信息标准化工作走向正轨

为满足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已经新编或修订了相关的“信息化工作指南”和“数字化标准”,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水文地质钻孔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格式标准》《县(市)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格式标准》、《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图例标准》等。在项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亦制定了相关的项目标准和规范。这些文件的推出,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地质环境信息内容标准化进程。

2.2.2.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开展,数据资源积累大幅提高

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建立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性空间数据库、专业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国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1:50万环境地质数据库、矿山环境调查数据库、地质灾害系列数据库、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等,数量达到TB级。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购买的遥感、测绘等数据达到4Tb左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其中:

全国1:20万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全要素综合水文地质图1017个标准图幅的空间数据库,各图幅包括内图框、地理部分、基础地质部分、水文地质部分共四部分,全部数据量约200GB, 是我国覆盖面最大、信息最全面、数据最权威的全国性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矿山环境数据库中存储了全国11.3万个矿山的地质环境调查数据。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基本概况、矿山占用破坏土地及土地恢复治理、矿山废水废液排放、矿山尾矿固体废弃物排放、矿坑排水影响、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数据库以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纳入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以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数据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数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汇总集成了全国1600个山区丘陵县(市)20万余条地质灾害信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数据库汇总集成了全国30个省(区、市)(除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10余万条最新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信息。灾情险情上报数据库汇总集成了全国2004-2008年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数据。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数据库是基于“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项目,建立了84处典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信息。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库管理了全国4521个监测点1980年以来的363万条地下水水位数据、水质数据、水温数据、水量数据监测数据,同时形成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年度入库机制。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数据库综合情况如下表:

2.2.

3.各类应用系统在地质环境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各类地质环境工作项目的开展,与之配套的信息化工作也在逐步进行。已经建成的专业信息系统包括: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系统,全国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系统,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全国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快速查询、浏览、统计、数据更新、图库互查。

在专业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利用各类基础软件和工具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目的

的各类系统,例如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网络发布系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分析系统,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系统。专项系统包括环境地质调查野外采集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与处理服务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首都地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信息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建立,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地质环境专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2.2.4.网络建设基础框架已经形成

在网络系统建设方面,建成了与国际互联网直接连接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初步建立了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三峡库区网络以及国家气象局等专用网络连接;建立了基于卫星通信的地质灾害会商和应急及地质调查远程数据传输网络框架,有力支撑了地质灾害应急会商与指挥工作的开展,基本实现了基于视音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基础数据的远程通信;建立基于GSM/GPRS/CDMA的监测数据通信环境,实现了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初步形成了地质环境数据网络环境的总体框架,对地质环境领域的信息化工作,起到了有力的基础支撑作用。

在内部网络建设方面已初步完成物理隔离内网的布局和楼内建设。初步具备了办公楼内部网络的迁移条件。

在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建立了具有80余台服务器群组和高性能数据处理硬件和存储环境,分别为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网站运行等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服务。

在网络信息服务方面,构建了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和专业部门发布地质环境信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下水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信息发布平台等专业服务,建立了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等网络服务系统,并对不同的

用户提供服务。

2.2.5.基础数据统一管理,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初具原型

“十一五”后期,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化平台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以大调查项目“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为支撑,开展了基础性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工作,并就现有地质环境信息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拟在数据集成和服务集成方面对地质环境信息进行深入整合,形成跨专业的综合性基础服务平台,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打下良好扎实基础。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环境领域积累的大量数据在我国各行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2.3.1海量数据积累缺乏完善数据组织体系

目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地质环境领域积累了大量成果数据和电子图件。尽管这些数据在不同项目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多局限于某个项目之中,尚未建立整体数据组织和服务机制,难以联合应用、协同工作和动态更新。

2.3.2数据规范标准缺乏整体性,难以联合应用

数据的标准、规范化不一致,存在同样的地质实体在多个项目中有着不同的描述现象,难以联合使用和应用。在支撑数据处理应用系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等,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和数据转换。需要统筹考虑和整合,实现地质环境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和共享。

2.3.3数据采集手段各异,管理难度增加

地质环境信息的第一手数据主要来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大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随着工作手段的提高,引入了大量新型设备和采集手段,为工作开展和项目水平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效益。但是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和设备的应用,在极大提升了技术手段的同时,但也带来了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一种仪器一种管理模型,严重制约了后期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应用系统不能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信息的利用。

2.3.4应用系统缺乏信息支撑,重复性建设情况较重

地质环境应用系统建设是地质环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地质环境已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系统,但多数系统开发是专门为某个项目开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推广应用措施,导致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度较差,软件功能交叉,系统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互相借鉴、共享,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3.5动态更新机制不健全,数据时效性滞后

地质环境数据是时效性很强的数据,在环境变化或灾害发生后,地质环境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相关数据也随之改变。逐步建立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研制基于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和交换系统,实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动态更新,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3.6缺乏统一信息管理、服务和发布平台,制约信息服务能力

在地质环境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数据积累,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和需求的不清晰,造成了各种数据的不规范,难以互通。缺少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难以组织成有效的应用系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集成应用和数据交换。由于不能有效

实现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关联,导致应用系统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目前现有地质环境成果数据管理工作和运行维护机制不完善,大量数据分散存储,独立使用,缺乏内容全面的成果信息组织和发布平台。应当实现地质环境动态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处理、发布、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更好地解决地质调查成果的联合应用和动态数据更新问题,补充调查内容和监测数据,提高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水平和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实现地下水、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等动态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成果展示。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3.1.指导思想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工作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履行政府职能对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的需求,以数据集成整合工作为基础,以网络建设为支撑,以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建立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平台,整体提高地质环境信息化水平。

3.2.技术路线

3.2.1.总体技术路线

本项工作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一、历史及新生产的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的集成与整合;在收集地质环境(重点是大调查实施以来)相关调查、监测成果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和体系架构研究,以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为主线,论证、提出系统集成和

数据整合技术方案。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要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按照由点到面、由区域到全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分三个步骤(典型案例、重点区域、全国)开展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

二、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管理平台的补充完善;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管理平台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用于数据集成及管理的平台,本项目的开展依托该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及整合,并针对新型的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数据的特点和集成要求对该平台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建设及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发布平台的研发;基于现有的地质调查、监测原始数据,制定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结构规范并不断完善,以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结构规范为标准,制定地质环境综合数据提取规则,从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原始数据库中动态提取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建立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以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基于“一张图”工作思路,以90米分辨率全国DEM数据的为底图,开发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在该平台上发布全国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等地质环境综合信息。

四、地质环境信息产品研制及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的研发;与地质环境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制定各专业领域数据产品制作方案及流程,针对政府决策支持、专业研究分析、社会公众对地质环境专业领域数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采用软件工程开发流程,经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概要设计、代码编制、系统集成等阶段,开发集成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向政府部门、专业研究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地质环境信息产品服务。

项目开展的技术路线是:在收集地质环境(重点是大调查实施以来)相关调查、监测成果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和体系架构研究(包括地质环境数据库结构规范、地质环境数据目录体系),以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为主线,论证、提出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技术方案。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要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按照由点到面、由区域到全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分三个

步骤(典型案例、重点区域、全国)开展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和数据整合,地质环境数据集成、整合及管理采用现有的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及管理软件平台来进行,并针对新数据及数据整合的新需求不断完善该集成及管理软件平台,保证项目成果质量。在数据集成及整合基础上,对原始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综合信息提取,建立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以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开发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的网络发布,为不同用户提供地质环境信息服务。针对政府、专业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数据成果的不同需求,基于原始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数据,制作地质环境领域相关数据产品,开发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地质环境数据产品的在线及离线服务。项目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技术路线图

3.2.2.建设原则

(1)规范化的数据库表结构规范及数据目录体系建设

地质环境领域数据库表结构规范及数据目录体系的建立,是以地质环境基础调查数据库和相关成果数据库为基础,动态监测数据库为依托,形成地质环境信息综合一体化数据体系,能够容纳地质环境的主要数据内容。在保证地质环境信息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合理、完整和全面的同时,支撑业务系统对多元数据进行多目标的综合分析和处理。

(2)强化数据综合管理能力

数据管理是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将现有的传统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能尽量集成起来,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缩短工作前置时间、提高成果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地质环境工作达到高效益、高应变能力。只有实现了多元的信息有机集成,才能适应变化,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

(3)保障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持续性

地质环境工作的领域是无限的,无论是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还是成果的应用服务。在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获取体系,建立支持多种形式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交换系统,保证地质环境工作的实时性、快速性的重要基础。

(4)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通过自动化的应用服务和快速响应,为用户提供高水平、可持续性的地质环境专业分析和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服务。这也是地质环境信息化的重要目标,同时,也应该是整个地质环境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5)完善的支撑网络体系建设

地质环境的动态信息充分显示了其多元性、时空性和复杂性特征,处理每个信息采集点、处理单元和服务提供都是信息服务系统的节点。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网络,完善的规范化数据信息安全传输机制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为实现动态信息一体化集成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6)高效快捷的服务系统建设

地质环境信息集成服务系统包括三个信息平台:信息集成及管理平台、综合信息网络发布平台、及数据产品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及管理平台用于各类地质环境信息的集成和整合,建立辅助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流程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维护体系,建立以国家宏观决策和社会化需求为服务目标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支持数据传输、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网络支撑体系,建立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支撑体系。

3.3.3.技术方法

(1)数据调研和搜集资料

调研包括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各业务处室、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地质环境领域相关单位的数据情况调研、对各专业监测工作运行情况实地调研和对各类监测信息汇总、处理及服务现状调研。搜集资料包括搜集各领域、各部门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等。根据收集到的地质环境数据信息,根据其特性在《地质环境数据库表结构规范》中将新增数据内容进行目录体系分类,并对该新数据内容进行表结构规范设计,从而完善《地质环境数据库表结构规范》。

(2)数据整合集成及管理

数据整合是本项目工作的最基础内容,对于历史产生及新产生的已有数据库结构规范的调查监测数据,利用地质环境信息集成与管理平台将新数据进行入库管理,并更新元数据信息和相关综合信息,对于历史产生及新产生的未被列入《地质环境数据库表结构规范》的调查、监测数据,先进行数据目录分类,按照其表结构规范进行建库,并利用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入库管理。

(3)数据综合分析与研讨

数据综合分析是对现有数据及新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综合分析,根据各类数据的不同特点进行综合数据的提取,建立综合数据库。并通过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对外进行综合信息发布。在此过程中,需要请各业务数据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研讨,以确定综合数据的抽取规则和综合数据的发布模式。

(4)软件与平台开发

本项目工作中需要的软件及工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是本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工具软件包括数据转换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由项目组成员自行设计与开发,大型工作平台(地质环境数据集成及管理平台、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由项目组进行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平台的设计及开发外协到拥有高效开发团队的单位进行。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一、城市的概况 凉城县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016–4050、东经1120211302之间,东邻丰镇市、和林县、难连山西省左云、右玉县,北倚卓资县,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73公里,总面积3458平方公里。总里程公里,其中省道2条,155078公里分别是呼阳线和凉左线,县道公里。辖1镇、19乡,总人口24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族等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环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 (一)凉城的地貌 凉城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等。还有少量的平地。主要山峰有汉山,马头山、平顶山、脑包山等。蛮汉山最高,海拔将近2304米凉城县地形以山司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怀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凉城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山林,长城北侧。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中间怀抱岱海,呈海棠叶状,境内的山脉均属阴山山脉支脉,有蛮汉山和马头山两个山系。主要峰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和南部。蛮汉山的海拔是2305米。其山顶为县境内最高点。而且山地丘陵的切割比较深。而且这里的

土质是垂直节理,所以山坡的坡度都比较大。这里的大规模的山是由大规模燕山运动早成的,至于岱海,岱海以前是一片平面的地面。从苜花河两岸的自然剖面层层分布,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海象沉积。从海象沉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是个大海。从二十多米的剖面我们可以推断岱海是海象切割而成的。由凉城县南面是马头山山系,北面是蛮汉山山系,中间是岱海盆地和永兴盆地我们可以把凉城看作是个大的褶皱带,而岱海处于褶皱的低部。正是处于这种凹状地带的低部给岱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第三纪以前这里是一个平面。第三纪以后这里开始下沉,由于外在的压力超过了褶皱带的承受力以至发生了断裂,南边马头山山系发生了两次断裂,北面的蛮汉山发生了一次断裂,在加上三条河水的注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岱海。现在我们在蛮汉山的山顶可以经常的看到第三纪的花岗片麻岩。 (二)水文情况以及水文规律 凉城县境内有三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面积围433平方米、黄河水系,面积为1103平方米、岱海水系,面积为2232平方米。全县淡水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是毫米。蒸发来年感是降水量的五倍。在这三大水系中只有岱海是内流水域。它的水源是木花河等三大河流,它的凉城县最大的水域。 岱海坐落于城关镇东南八公里,处在一个狭长陷落盆地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工作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习报告巢湖北部凤凰山、平顶山及周边地区 实习学生:x x x 学号:00000000 指导老师:x x x 小组组长:x x x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要求 (1)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 (一)实习目的 (1) (二)实习任务 (1) 二、实习要求 (1) 第二节巢北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 一、位置 (1) 二、地貌 (1) 三、气候 (2) 四、物产 (2) (一)农副产品 (2) (二)矿产资源 (2) 五、交通 (2) 第三节工作方法 (2) 第四节成果 (4)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4) 第二章测区地质 (5) 第一节地层 (5) 一、古生界 (5) (一)志留系(S) (5) 1.高家边组 (5) 2.坟头组 (5) (二)泥盆系(D) (5) (三)石炭系(C) (9) 1.金陵组 (9) 2.高骊山组 (9) 3.和州组 (9) 4.黄龙组 (6) 5.船山组 (6) (四)二叠系(P) (6) 1.栖霞组 (6) 2.孤峰组 (7) 3.龙潭组 (7) 4.大隆组 (7) 二、中、新生界 (7) (五)三叠系(T) (7) 1.殷坑组 (7) 2.和龙山组 (7) 3.南陵湖组 (8)

4.东马鞍山组 (8) (六)第四系 (8) 第二节地质构造 (9) 一、概述 (9) 二、断层的描述 (9) 1.狮子崖断层 (9) 2.东风石矿倾向断层 (10) 三、褶皱的描述 (10) 1.凤凰山背斜 (11) 2.平顶山向斜 (11) 四、构造应力分析 (11) 结语 (1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4.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矿山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矿山(区)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 4.1.1 矿山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包括矿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区域条件及环境功能规划要求;区域生产力布局,城镇、重要工程及特殊保护地区的分布;矿山所在地社会,经济状况及远景规划。 4.1.2 矿业活动远景规划:包括矿产资源特点、矿山建设规模及分布、矿业工程布局;矿业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及采动范围,原地选矿、冶炼的生产工艺、规模、强度;矿业开发远景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各省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编制)。 4.1.3 矿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区域地质概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背景等。

面向矿山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研究教育论文.doc

其变化趋势和人类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 境保护的措施。 1.3.2 观测路线布设 ①沿生态地貌变化显着方向布设。②沿垂直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布设。③沿含水层(带)走向布设。 1.3.3 调查点布设 ①地貌、生态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②地层界线和岩性、岩相变化带。③植被、土壤类型变化处。④存在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处。⑤井、泉、钻孔和地表水体等处布设。 1.4 矿井调查 重点调查勘探区及其周围矿山开采以来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变化规律。调查老窑、小煤矿和生产矿井的分布位置及开采情况(开采层位、开采水平、开采面积);调查生产矿井和小煤矿的涌水量、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了解老窑积水情况,分析其充水因素;调查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石、废渣石等)堆放位置、范围,划出采空区和地面塌陷范围。 1.5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野外调查 1.5.1 地表水 调查径流量、水质、洪水位线。

1.5.2 地下水 调查水井位置、水井结构、水位、单井流量等,按水井野外调查表进行填写(水井在调查区内均匀分布)。 1.6 实验测试 1.6.1 水质化验 根据本区水质污染特征,确定分析项目。全分析:K++Na+、Ga、Mg2+、Fe3+、Fe2+、HCO3-、SO42-、Cl-、NO3-、NO2-、OH-、F-、CO32-、pH值、矿化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总碱度、游离CO2、SiO2、Fe、Mn、Cu、Zn。 污染分析: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在矿排水和河流污染地段的上、中、下游,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并在距其20 m、100 m远的水井内也分别采取污染分析水样,以论证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污染分析水样同时也是全分析水样。在调查区内的村庄内,均匀分布地选择水井,进行大肠杆菌水样的采取,所取大肠杆菌水样同时做水质全分析。 1.6.2 矿石(煤、铁、铝土)有毒有害成份测试 对各种矿石分类分别进行采取,测试项目为:pH值、Cu、Pb、Zn、Mn、F、P、Hg、As、Cr、Fe。 1.6.3 矿山固体弃放物(煤矸石、废渣石等)有毒有害成份测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前言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以“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指导,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针对矿山环境状况和特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范围、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精度要求、工作原则和方法、报告编写要求和附录。 本技术要求规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组织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张洪波陈吉才徐建芳肖桂珍顾福计王淑云罗靖筠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 1.3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不替代矿山常规的勘查和有关的评价工作。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总则 3.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3.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

XXX省XXX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

(A卷技术部分) XXX省XXX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 提交单位:XX省地质矿产勘查局XXX地质队 提交时间:2011年12月30日

XXX省XXX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A卷技术部分)下达任务单位:XXX省国土资源厅、XXX省财政厅 任务书文号:XXX国土资[2009]259号 提交单位:XX省地质矿产勘查局XXX地质队 队长: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 编写人: 审查人: 提交日期:

目录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任务来源 二、任务书编号及项目编码 三、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四、项目设计体系 五、主要技术依据 六、工作起止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城市总体规划基本情况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 四、地质构造 五、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六、水文地质 七、工程地质 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第二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 二、环境地质间题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第三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一、总体工作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一、基础地质调查 二、工程地质调查 三、水文地质调查 四、环境地球化学调查 五、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 六、地质资源调查 七、遥感解译 八、物探工程 九、钻探工程 十、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第三节年度安排 一、年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二、当年(2009年)工作安排 第四节专题研究工作 一、XXX市岩溶充水矿山岩溶塌陷综合防治研究 二、XXX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容量研究 三、XXX市应急地下水源地潜力评价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遥感解译 一、遥感解译内容 二、工作程序 第三节城市地质调查调查

地质环境试题

地质环境科试题 一、填空题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的有几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2、按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可划分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 3、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将地质灾害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4、“一划两案”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5、地质灾害防治“三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在辖区内组织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 6、“两卡”是指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 7、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8、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9、共分为4级应急响应,按照灾情、险情级别,分别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10、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 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11、地质灾害报告制度规定了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灾(险)情的报告时限、程序和报告内容。 12、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围、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就是减少因工程选址不当或不适当的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14、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5、《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防治原则中,明确了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 二、单选题 1、在对辖区内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依托技术单位选定临时避让场所,即可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 A 。 A:没有地质灾害发生史的区域 B:有地质灾害发生史的区域 C: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野外调查内容 1、了解从(州市、县、镇)至矿山的里程(km)。 2、调查进入矿山区域的道路情况,道路路基和边坡是否稳定是否有坍塌滑坡现象(拍照)。 3、调查矿山周围村庄情况,几户、人口数、经济收入、外出人口数,人均收入、经济作物、动植物等等(列表)。 4、调查村庄房屋情况,询问村庄里有没有房屋开裂、塌陷等若有做仔细描述,询问村庄附近山体有没有发生过开裂、蹦塌、滑坡,村庄附近的冲沟、泥石流等情况(拍照)。 5、调查村庄和矿山饮用水情况,村庄的河流、溪沟其水流量、流向、河流宽度、水质(拍照)。 6、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坡度、高差、排水情况),矿山植被(覆盖率、物种)等(拍照)。 7、调查矿区气象水文,年最高和最低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区域属哪个水系支流有几条。 8、调查矿山周围有没有古(新)滑坡体,其稳定情况、上覆地层、滑距、滑向、植被情况(拍照、列表)。 9、调查矿山道路边坡和平硐口是否有崩塌、不稳定斜坡体,其稳定情况、上覆地层岩性结构构造、崩塌体和不稳定斜坡体大小、坡度和产状、植被情况(拍照、列表)。 10、调查矿山周围是否有泥石流沟,其物质来源、冲沟两岸地层和岩性结构构造产状、沟两岸的植被情况、坡度和坡降比、流向、形状“U”或“V”、对下游的危害情况(拍照、列表)。 11、调查矿山区域内岩溶是否发育,是否有溶洞、溶槽、溶蚀洼地等,其高度、宽度、长度,上覆地层、植被、稳定情况(拍照)。 12、调查矿山岩土体风化情况,岩土体风化程度描述、植被发育情况(拍照)。 13、调查矿山各个老硐和新硐位置,洞口岩层稳定性、洞口植被、围岩体、涌水量(拍照)。 14、调查矿山地表采空区和地下采空区,露天采空区的大小,周围岩性、采空区深度,采空区周围植被,地下采空区大小,地表是否开裂或塌陷,植被发育情况(拍照)。 15、调查矿山工业场,地层岩性、周围的排水设施和拦挡设施。 16、调查矿山排矸场、堆渣场,其高度、宽度、堆放位置、稳定程度、周围排水设施、拦挡设施、危害对象等。 17、调查矿山办公生活区、炸药库、高位水池,其面积大小、位置、地层岩性、对其产生危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 年12 月 目录 0 前言 (3)

1 基本灾情 (3)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 自然地理条件. (3) 2.2 水文气象条件. (3) 2.3 地形地貌 (4) 2.4 地层岩性 (4) 2.5 地质构造 (5) 2.6 工程地质条件. (5) 2.7 水文地质条件. (5) 2.8 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 灾害规模、特征. (6) 3.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 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 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 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 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 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 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 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9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 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 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 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 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 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 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 平方公里。据2010 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 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 河左岸。 2.10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 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 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 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浏览次数:199 发布时间:2009-11-03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主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心的许多问题或灾害直接或间接与城市地区的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有关,保护环境、减轻灾害、科学处理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并逐渐转变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城市地质以其在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环境地质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已迫在眉睫,如美国地调局已开始研究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灾害、水和受污染的环境;英国地调局开展了有关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减灾方面的调查;加拿大地调局制定了地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目标。中国地调局正在起动《首都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调查计划》项目,其中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4450万元实施的《北京市发展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开展城市全面地质环境调查的第一个项目,同时开展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城市多参

数立体地质调查立项工作。这一切表明,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是当今全球地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中心,是人口和现代工业的集中地区,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剧变,打破其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其环境质量下降,甚至诱发地质灾害。因此要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了解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因素,认识城市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向,统筹考虑包括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等约束条件在内的各种相关地质因素,找出城市地质环境演化的关键因子,为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供地质依据,引导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地质环境背景的复杂性,地质环境演化方面的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基础地质工作成果尚不能满足对经济发展支撑需求,因此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随着基础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必将对推动石家庄市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十分必要。 为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2003年11月对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