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8 个)

●实验名称:哪杯水热(6、哪杯水热)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凉水、热水

实验目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

1、将两只烧杯分别盛上热水和凉水。

2、右手拿着温度计放入水中。

3、读出所测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7、水温的变化)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计时表、热水、铁架台、细绳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 分钟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 分钟。

注意: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实验现象:热水的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名称:哪杯水多(8、哪杯水多)

实验器材:集气瓶、锥形瓶、平底烧瓶、量筒

实验目的: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

1、分别往三种不同形状的杯子中倒入液面高低相同的水。

2、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

(1)使用时须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计量小体积的液体,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大体积的液体,否则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修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操作要领是:“量液体,筒子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平;看凹处,读得准。”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和沉(11、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器材: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砝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变轻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12、改变浮和沉)

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牙膏皮(铝制)、剪刀、一杯水

实验目的: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步骤:

1、将瘪的空牙膏皮的尾部剪去,放进水杯里,可以看到牙膏皮下沉。

2、取出牙膏皮,可将牙膏皮捏成船形,放在水面上,会看到它浮在水面上。如果想使牙膏皮竖直浮起来,可以从它尾部剪开处用手指将它扒开,使它稍稍鼓起,再次将它放到水杯里,可看到它会竖直浮在水面上。

注意:在做让牙膏竖直浮起来的实验时,只需将牙膏皮的尾部稍稍鼓起一些,若将牙膏整体都扒开,搞得太鼓,再放入水中,牙膏皮就难以竖直地浮在水中而要倒下并下沉,因此要掌握好牙膏皮鼓起的程度。(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实验名称:水面的张力(13、水面的秘密)

实验器材:水、玻璃杯、胶头滴管、曲别针

实验目的: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的数量。

注意:实验的桌子一定要平稳,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实验现象: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名称:毛细现象(14、水往高处走)

实验器材: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

实验目的: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各种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材料向上爬。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21、空气的成分)

实验器材:蜡烛、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

实验目的: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判断出空气中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个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罩到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用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用大饮料瓶罩的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

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如果瓶内没有空气了,水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占据瓶子的全部空间)

3、往培养皿内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

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立即熄灭。实验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判断出空气是一种混合体,至少有两种气体组成。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第2课火山)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 酱。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 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 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 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 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 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注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需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实验 现象。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第3课地震)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 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 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 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第4课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 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第4课做一块卵石) 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 1、岩石最好选择易碎的页岩。 2、要用冷水做实验。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 (第7课声音的产生) 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 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 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17个,其中,演示实验1个,学生制作实验5个,学生分组实验11个。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注意事项: 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 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淡。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链接: 1、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取一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从一侧推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掀起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严,将瓶子取出,口朝上放在桌上。 2、可以直接用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看是否变浑浊的办法检验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具体方法如下: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通过资料提示可以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实验3:制作简易听诊器 (第三课心脏和血管) 实验类型:制作实验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 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 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朋友浇树的图片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 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 二、教学过程 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周固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我一找它们的特点 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带来的植物,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ト利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6.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演示实验4个分组实验16个 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 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受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实验3 :做一块卵石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实验4:声音的产生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 科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玩具里的科学 时间 课时:2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前置作业: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作业:体验与探究 板书设计: 1、玩具里的科学(一) 一、玩玩具,说一说。 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课时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 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 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胰) 老师:还有补充吗? 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 二、消化系统的认识 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

学生:查资料 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小组长分发资料) 投影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 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 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 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 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 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就是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三、消化气管位置的认识 老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消化系统,那你知道?这些器官人体的位置?他们又是怎么连接的吗??楼老师这里有一些器官的模型,请你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精彩试题

实用文档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玩具里的科学 处有科学。(1 2)树叶的形状都是一样的。(3()汽车做成流线形主要是为了美观。)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将它拆开研究。(4.做个小游戏:在玻璃杯中放半杯水,在杯口放一块硬纸片,在纸片上放一枚鸡蛋,迅速把硬3 纸片抽走,结果会怎样呢?快来试一试吧!我的猜想:我的发现:说一说其中的道理:.万吨货轮为什么能在海上航行?说说其中的道理。4 5.生活中有好多玩具是充气的,如果放了气或充气不足,还能玩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我来猜想:6 )布娃娃会说话,里面有:(1 2()电动小车里面有:7.我的创新设想:设计或改进一件玩具。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或画出来。 参考答案: 实用文档 1.略2.(1)√(2)×(3)×(4)×;理由:略。 3.我的猜想:略。我的发现:鸡蛋会漏进杯中。 其中的道理:鸡蛋具有惯性,纸片快速抽走后,鸡蛋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鸡蛋不会被纸片带走,只有漏进杯子中。 4.这是因为万吨货轮在水中受到了大于它本身重量的浮力。 5.不好玩了。因为压缩空气有弹性。玩具充满了空气,玩具就具有了弹性,充气越足,弹力就强,弹跳效果就好。如篮球,充满了空气后弹跳就好,如果篮球的充气不足,就弹跳不起来。再比如,蹦蹦床充满气后,人就能在上面弹跳,如果充气不足,就无法弹跳了。

2.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1.我来选一选: (1)下列观察植物的方法中,比较科学的是()。 A.观察图片上的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B.到自然界中观察植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这句话是()说的。A.牛顿B.爱迪生C.爱因斯坦 (3)我们在研究科学时,要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A.验证B.猜想与假设C.观察与汇报 (4)下列物体中,有生命的是()。 A.火B.松树C.石头 (5)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是()。 A.没有关系B.相互竞争的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 (2)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 (3)蚂蚁是怎样认路的? 3.科学探究:一棵小草的根。 (1)选择一棵生长旺盛的小草。 (2)深挖土,不要伤到小草的根,用水将土冲掉。 (3)数一数根的数量,测一测根和上面植株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4.如果我们不保护身边的动物,将来有一天,这些动物一旦灭绝了,我们人类会怎样?说说你 实用文档 的想法。 5.想想为什么沙漠中的仙人掌不容易旱死? 6.把下面的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连起来。 参考答案C 5))B (42()A (3)B (11.()B )壁虎能在墙壁上爬行,是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个个的褶皱,这些褶皱能起到吸盘的作用1.2()猫的胡子有测量的作用。猫在2吸附在墙壁上,这样,壁虎甚至还能在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呢。()蚂蚁3捉老鼠的时候,有些洞口需要估测一下是不是能过去,这时就需要用胡须作为测量工具。(是依靠气味认路的,具体说就是蚂蚁用触角来辨别气味,当蚂蚁寻找食物,或者搬运物体时,前面的蚂蚁引路,后面的蚂蚁就循着前面蚂蚁留下的气味快速地跟进。.我的发现:根的数量和长度要比上面的植株庞大得多。3.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中的干旱,把叶子变成了一根根的针状,而且仙人掌的茎上还覆盖着一5层蜡质的保护膜,能有效减少水分的散失,所以,虽然沙漠中非常干旱,仙人掌也能适应,不至于旱死。.蟋蟀──石缝里或草丛里;蚯蚓──土壤里;啄木鸟──树林里;海龟──海洋里;鲤鱼─6 ─池塘里。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科学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实验方案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3、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4、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5、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6、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7、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观察。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现象即使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位,它的细胞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实验结论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实验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实验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实验 实验材料 放座支架、单摆(小铁锁或螺丝帽)、细线、橡皮泥、秒表 实验方案1.在方座支架上挂两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重量不同,观察记录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2在方座支架上挂两个摆,摆锤重量相同,摆线长短不同,观察记录在相同时间内摆摆的次数。 实验现象1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2、摆线短的摆动的次数多,摆线长的摆动的次数少 实验结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短摆动的快,摆线长摆动的慢。

实验三:摩擦生热的实验 实验名称 摩擦生热的实验 实验材料木板、砂纸、铁丝、火柴、手钻。 实验方案1.两人合作,用手钻钻木板。 2.搓手。 3.用砂纸打磨铁丝或弯折铁丝。 4.在黑板上摩擦火柴。 实验现象1.过一会用手摸钻头,感到钻头变热了。 2.感到受变热了。 3.过一会感到砂纸变热了,用手摸铁丝,铁丝变热了。 4.火柴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会产生热量,能量可以转化,钻木取火的原理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实验四:通电的线圈 (一)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我的材料:电池、绝缘包皮细电线、铁钉、大头针。 我的方案: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绝缘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绝缘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我的发现:1、绝缘包皮细电线缠绕相同圈数,串联电池多的吸起大头针多。 2、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绝缘包皮细电线缠绕圈数多的吸起大头针多。 我的结论:串联电池节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二)影响电磁铁极性的因素 我的材料:电池、电池夹、包皮细电线、铁钉、小刀、指南针。 我的方案:1、组装电磁铁。2、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接近指南针,找出电磁铁的两极。3、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观察电磁铁两极变化情况。4、改变线圈胡缠绕方向,观察电磁铁两极变化情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一、填空: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相信你一定能很好地完成! 1、科学研究就是_______,然后想办法_______的过程,分类是_______的重要方法。 2、温度计是_______的仪器,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_______,零下10摄氏度写作:_______,十五摄氏度写作:_______ 3、我们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描述一天的天气。 4、观察一个物体,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比如用______看,用____摸,用____听,用_____闻,用____尝。 5.常温常压下,水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的液体。 6、不倒翁不容易倒的原因是上下,底面的形状是。 7、水变成冰时,温度在_______℃。 8、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_______,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_______。 9、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要做“ _______”。 二、选择题 1、_______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A.爱因斯坦B。爱迪生 C,牛顿

2、壁虎能在墙上爬行,是因为_______。 A.身体幼小 B .脚上有吸盘 C.身体很轻 3、给铅笔分类,可以按笔的_______来分成长铅笔和短铅笔,也可以按笔的_______来分成粗铅笔和短铅笔。 A.质量 B .粗细C.长短4、动物、植物的生长靠___,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____ A.太阳 B .月亮 C.星星5、在同一天里,同一个物体的影子_______时最短,_______ 最长。 A.早晨和傍晚 B .正午 6、牛奶是_______ 。 A.固体 B .液体 C.气体7、叶动红旗展,说的是_______级风。 A.三级 B .五级 C.八级 8、下列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_______ A.泡沫板B.玻璃球 C.小木块 三、判断题 1、液体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2、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是可以改变的。() 3、篮球始终漂浮在水面上,不管用什么办法都不能让它沉入水底。() 4、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汇总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6、摆的秘密 1、实验名称: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摆(1号摆、2号摆、3号摆,2号摆与1号摆摆线长短一样,摆锤比1号重;3号摆与1号摆锤相同,摆线比1号摆短)、秒表、支架、 实验过程: 1、用1号摆和2号摆实验,摆线长短一样,摆锤的轻重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2、用1号摆和3号摆实验,摆锤轻重一样,摆线长短不同。观察它们在一分钟内摆的次数,每个摆观察3次,比较摆的快慢是否相同。 实验结论: 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7、钻木取火 2、实验名称:揭示钻木取火的道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小实验) (1)实验准备:火柴、黑板 实验方法: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8.9通电的线圈 3、制作名称:自制电磁铁 制作准备: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胶带 制作方法:(1)、用导线在铁钉钉帽端打结,并顺着打结方向缠绕, (2)把导线两头的外皮用刀刮去,分别连接电池的两极,电磁铁就制作好了。 4、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准备:自制的电磁铁、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线圈缠绕的方向不变,改变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3)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变,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随着连接电池正负极或线圈缠绕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5、实验名称: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实验 材料: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导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导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单元试题及其中、期末试题含答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测试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联系实际填一填。 1、科学家为了明白一个事物的真象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直到弄清楚为止。 2、描述玩具时,可以从、、、等方面进行描述。 3、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和方向。 4、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起点。 5、科学就是,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当好小法官。 1、科学研究没有一定的程序,科学家的发明也是巧合的结果。() 2、用手指顶住坐在椅子上同学的头,该同学站不起来,是因为他的力气小。() 3、一棵树上的叶子虽然很多,仔细观察却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 4、为了研究玩具的秘密,有时要把玩具拆开进行研究。() 5、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三、猜想与探究。 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四、我的小实验。

实验名称:“吹蜡烛”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课本、文具盒、砖块等。 我的猜想。我的方案: 隔着瓶子、木板、硬纸板、文具盒等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观察现象。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时要注意:(1)物体要与蜡烛保持相等的距离;(2)要正对着物体吹,吹的力气一样大。 我的发现: (1)隔着、等能吹灭蜡烛,隔着、等吹不灭蜡烛。这是因为 。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吹灭蜡烛。这是因为。 五、科学探秘 根据“隔着物体吹蜡烛”实验,想一想,汽车、轮船、飞机等为什么要做成流线形的?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联系实际填一填。(每空1分,共10分) 1、实验 2、大小形状颜色性能 3、猜测目标 4、解决问题走向创新 5、提出问题 二、当好小法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三、猜想与探究。(共10分)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1)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注意事项: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取一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从一侧推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掀起瓶口,把胶管一端伸入广口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胶管另一端向瓶内吹气,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在水中用玻璃片把瓶口盖严,将瓶子取出,口朝上放在桌上。 2、可以直接用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看是否变浑浊的办法检验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二氧化碳多。具体方法如下:在广口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用胶塞固定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化,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通过资料提示可以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实验4: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材料:凸透镜、纸屏、火柴、蜡烛。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2、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纸屏的位置,看成像大小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的像小;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的像大。 实验6: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2、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而且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实验9: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 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实验步骤:1.将同样的几粒种子分别放在瓷盘里,其中一个有水,另一个没有水。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大豆发芽需要适量的水。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10: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实验步骤:1.将同样的几粒种子分别放在瓷盘里,倒入相同、适量的水。并覆盖棉纱布。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到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3.坚持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大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13: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小车。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板,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14:制作螺丝钉模型 实验材料: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直尺、彩笔、铅笔、胶带。实验步骤:1、将长方形纸剪成三角形,在斜边上用彩色笔涂色。2、均匀的缠在铅笔上,形成螺纹。3、其他的两张纸各剪出长度不同的斜边,涂色、缠螺纹。4、比较螺纹疏密与什么有关实验结论:三角形斜边越长,螺纹间的距离越小,使用越省力。 实验15:杠杆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平衡2、在左右两边各挂一个钩码。3、调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4、记录比较数据,看有什么规律。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16:滑轮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用力的大小。3、把绳子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但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 1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题及答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实验一 实验名称:用感官辨认物体 实验器材:几个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等,并编号。玻璃棒。 实验步骤: 第一: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第二:用鼻子闻,可以辨别出白酒、白醋。 第三:用舌头尝,可以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实验二 实验名称:哪杯水热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在1号、2号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差相对不大),用手来触摸一 下,判断并说出哪杯水热。 2、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 3、测1号杯中水的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1号烧杯水中,观察、 读数。 4、测2号杯中水温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2号烧杯水中,观察、读 数。 5、比较两次测得的温度。 实验结论:实验测得1号杯中水的温度是(),2号杯中水的温度是()。 实验三 实验名称: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水温计、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四 实验名称:哪杯水多 实验器材:广口瓶、锥形瓶、玻璃杯、量筒、水。 实验步骤:

1、在光口瓶、锥形瓶、玻璃杯中倒入水。 2、估测哪杯水多 3、用量筒分别测出广口瓶、锥形瓶、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掌握量筒的使 用方法。 4、比较三杯水的多少。 实验结论:广口瓶()ml、锥形瓶()ml、玻璃杯()ml 实验五 实验名称: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实验器材:各种形态的不倒翁 实验步骤: 1、玩不倒翁,并观察不倒翁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拆开不倒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论:上轻下重,底面半球形是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实验六 实验名称:认识水 实验器材:水、烧杯、筷子、牛奶、橡皮、木块、各种饮料、不同形状的空饮料瓶或杯子等。 实验步骤: 1、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水、牛奶、饮料等。 2、观察水、牛奶、饮料等,进行颜色、透明度的比较。 3、用鼻子闻和用筷子尝水、牛奶、饮料等进行嗅觉和味觉的比较。 4、把水、牛奶、饮料等倒入不同形状的饮料瓶或杯子中,观察比较水、牛奶、饮料等在倾倒时的状态,并与木块、橡皮的形态作比较。 实验结论: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实验七 实验名称: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器材:气球、铁钉、泡沫塑料、木块、橡皮泥、钩码、橡皮筋、水槽、水等。 实验步骤: 实验一: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1、把气球、铁钉、木块、橡皮泥、钩码、橡皮筋、泡沫塑料等放入水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用手反复压浮在水面上的气球,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八

最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1: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水槽、试管、试管架、温水、碘酒、滴管、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1、取两支试管,分别左右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没加唾液的淀粉液变成了浅蓝色,加了唾液淀粉液没有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水槽、水等。 实验步骤:1、先收集一瓶人吸进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另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 2、将点燃的火柴先后放入两瓶气体内,观察其燃烧现象。 实验现象:把燃烧的火柴放入人吸进的气体后能继续燃烧,放入呼出的气体后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吸进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不同,吸进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实验3:测一测我们的脉搏 实验材料:秒表。 实验步骤:1、左手摸到右手的动脉。 2、静坐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70次。 3、轻微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约90次。 4、剧烈运动时,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约110次。 实验结论: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心跳的次数不一样;同一状态下,不同的人心跳次数也不一样。 实验6:凸透镜成像实验规律 实验材料:蜡烛、纸屏、凸透镜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立在桌上,把凸透镜立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使三者成一条直线。 2、左右移动凸透镜或纸屏,使蜡烛的像清晰的落在纸屏上。 实验现象: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蜡烛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蜡烛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实验结论: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实验7: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纸屏、两个凸度不一样的凸透镜、光聚座、火柴等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把纸屏插在光聚座上,把凸度大的凸透镜放在蜡烛 和纸屏中间并放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蜡烛的像。 2、再把凸度小的凸透镜放在点燃蜡烛和纸屏的中间,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蜡烛的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