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勇丽琴 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勇丽琴 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勇丽琴    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勇丽琴    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勇丽琴

(宜兴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竹器一直空前活跃、佳作不断、精品迭出,把紫砂文化与中国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件紫砂壶取名叫做“劲竹”,是一件仿生方器,简化外形、夸张神韵,更加显得刚劲与挺拔。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对于)删细节的把控和气韵的塑造颇费功夫,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十分满意的。这件“劲竹壶”线条有力、角度有力、衔接有力、在边、线、面的处理方面注重“方中寓圆”的艺术感受,更显圆润(更加显得圆润),整体和谐有度,可谓是一件集紫砂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紫砂壶;劲竹;造型特征;文化内涵

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的小城宜兴,有着“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陶的古都”之美称,尤其以陶瓷艺术中的紫砂壶而闻名于海内外,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茶文化爱好者、紫砂艺术家和收藏家前来探寻紫砂的奥秘。其实,紫砂之所以神奇,首先取决于紫砂泥料的珍贵和稀有。宜兴丁蜀镇位于天目山余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壳运动造成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紫砂原矿,这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独一无二,用紫砂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具有许多的优良性能,用来冲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叶的特性。第二点就是紫砂独特的成型工艺,世世代代的宜兴紫砂艺人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拍打泥片成型,这也是在陶瓷艺术中极为罕见的技艺形式,所以紫砂壶造型多样、色泽自然、气韵生动,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宜兴紫砂艺人智慧的凝结和汗水的浇灌。

紫砂的魅力从矿料的纯正质朴延伸到器型的变化多端,让人们在领略到紫砂完美的实用性同时,对于紫砂壶的工艺之美和文化内涵都感慨万千。一把小小的紫砂壶看起来貌不惊人,没有金属器的威严、没有瓷器的光泽、没有玻璃器的透彻,却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演绎得相得益彰。我们最为常见的紫砂光素器,简洁流畅的造型却和谐优美,还有花器的惟妙惟肖,仿佛把大自然带到身边一样,筋纹器的秩序感和旋律感又让我们感受到自然规律的无处不在。这些器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紫砂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慢慢地在潜移默化之中)删自己的创作题材、创作理念、创作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集中到这些方面,更好地促进了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江南宜兴多竹,于是从紫砂开始发端到现在,涌现出了无数的以竹为题材的紫砂作品,紫砂竹器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紫砂造型的一大门

类,如今,宜兴紫砂竹器一门空前活跃、佳作不断、精品迭出,把紫砂文

化与中国竹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件紫砂壶取名叫做“劲竹”(见图1),是一件仿生方器,简化外

形、夸张神韵,更加显得刚劲与挺拔。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对于)删

细节的把控和气韵的塑造颇费功夫,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十分满意。

此壶壶身方正,但是转角的处理浑圆流畅、游刃有余。壶体由两节竹节造

型组成,中间的纹理精细有型,把原本单调的壶身一分为二,增添了视觉

的审美和立体的层次感;壶底也有一圈竹节装饰,最后平底收尾,端庄稳重;壶流、壶把皆为竹节造型,壶流婉约修长、出水有力、控制得当;壶把呈耳形宽阔,拿捏舒适,上面的竹节处理毫厘毕现、疏密结合,自然分布上面;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的壶钮也是采用一小段竹节装饰,与整体和谐统一,充满了顽强的自然生命力和勃勃的野趣生机。众所周知,紫砂圈素有“一方抵十圆”的说法,由此可见方器的制作难度之高,在我看来,一件好的紫砂方器必须具备“有力、有润、有度”的标准和要求,这把“劲竹壶”线条有力、角度有力、衔接有力,在边、线、面的处理方面注重“方中寓圆”的艺术感受,更加显得圆润,整体和谐有度,可谓是一件集紫砂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在竹的喜爱和吟诵、绘画方面,郑板桥可谓是把中国传统文人的爱竹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竹文化在江南文化之中形成一种不可多得的现象及表现。竹的飘逸、高洁、挺拔、常青等等性格特征不仅仅对于中国人性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宜兴紫砂艺人之中,以竹为伴、以竹入壶、以竹饰壶者也不在少数。这件“劲竹壶”就是力求用简洁的竹节造型,结合扎实的紫

砂传统技艺,精工巧做、一丝不苟,把竹子苍劲有力、拔节向上的形象完美地展示出来,从而彰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一身劲节凌天地,满腹虚心傲古今。紫砂前辈创造了许多关于竹的紫砂器型,值得现在后辈艺人传承和学习。如今,宜兴的紫砂艺人也特别地深谙用“竹”之道,扎根民间、贴近生活,上承古代文人雅士之所好,下取当下市井生活之实用,在江南水乡宜兴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潜心创作、踏实前行,秉承着和竹一样的韧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作品的形式上面不止于对于造型的探索,尝试融入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内涵,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勤.从紫砂“劲竹壶”探析古代文人的清趣[J].2016(6):24.

[2]费寅媛.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浅论紫砂壶“劲竹”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J].江苏陶瓷,2018(1):37,41.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视频《凤阳花鼓》导入 幻灯片3 上篇:走进“凤阳花鼓” l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l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l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l议一议:结合材料,你能看出凤阳花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吗? l

浅谈雕塑在紫砂壶上的应用

22 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 浅谈雕塑在紫砂壶上的应用 毛丹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兴214221) 紫砂壶诞生之初只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但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以 及文人雅士不断介入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紫砂壶 也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实用属性渐渐被艺术 属性所超越。紫砂壶历史悠久,它始于北宋,盛于明 清,至近代和现代达鼎盛时期,今天已成为一种特殊 工艺,装饰方法丰富多彩、风格高雅、技艺精湛,是集 制作、雕塑、绘画、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 合性艺术奇葩。 图1树瘗壶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品种繁多, 如何分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至可分为光 器和花器两大类,有很多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花器类 紫砂壶可以说是雕塑应用在紫砂壶上的具体表现, 花器的鼻祖应首推供春的“树瘻壶”(见图1),此壶以 外形似银杏树瘻状而得 名,造型朴质、古拙而不规 则,呈现天然妙成之趣,大 有返璞归真的意境。清代 的陈鸣远是花器类(特别 是自然形类)紫砂壶创作 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 个人风格,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的民族 特色,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将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自然形体作为茶壶的重要创作题材(如 瓜果类、树段类等),代表作有“南瓜壶”、“柿子壶”、 “桑蚕壶”(见图2)、“松段 壶”、“梅桩壶”等,构思之 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 技巧之娴熟,在紫砂历史 上是不多见的,极大地丰 图2桑蚕壶 富了紫砂壶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而紫 砂壶花器发展到近现代,在众多艺人们的努力下创 新作品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层出不穷。 紫砂壶花器的创作题材是相当广泛的,以动植 物及民间传说和具有吉祥意义的事物为主,艺人将 这些以圆雕和浮雕的艺术形式应用在茶壶上,用浮 雕装饰壶身,用圆雕装饰壶嘴、壶把、壶钮,可呈现非 常好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用植物和吉祥图案作为 题材的创作方式容易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将动 物特别是人物以圆雕形式应用到茶壶上难度要大很 多,因为花器不像光器,它的壶身是由一个具象的物 体构成的,不是随意一个动物就能结合上去的,例如 “松段壶”,壶嘴和壶把都由松枝构成,非常自然,如 果想增加一些情趣可以加些小动物,如松鼠、鸟类等 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加别的动物,如大象、 河马之类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例如“南瓜壶”(见图 3)、“西瓜壶”之类,上面爬 个蜗牛、青蛙会很合谐,要 爬个牛、马就很别扭。作为 具有实用性的茶壶,它有 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即壶 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 (也有盖钮合一的),无论将何种题材(植物、动物、 图3南瓜壶 人物等)运用到茶壶上都要与这几个要素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使整个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将动 物、人物雕塑应用到茶壶上是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整 体设计构思造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符合意境, 其次才是艺术形式(是具象还是抽象,是概括还是具 体)、装饰方法、工艺手段等等,只有综合因素的高度 融合,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下面就自己的作品“牧童”(见图4)谈谈创作时 的一些体会,此题材在 设计之初只是想做一件 雕塑,一个小孩骑在牛 背上悠闲地放着牛,后 来突发奇想,想做一件 既是雕塑又是茶壶的另 图4牧童壶 类作品,根据茶壶五要素,牛身为壶身,牛头、牛尾为 壶嘴、壶把,小孩为壶钮,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将牛腿 去掉,只留牛背,然后用简洁概括的手法调整整个造 型的比例关系,缩小牛身,略加粗牛尾(便于手把持), 收稿日期:2019-03-01 (下转第25页 )

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xx紫砂壶大师名单 ,xx紫砂壶名人录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历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明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金沙寺僧】【供春】【元畅】【时朋】【董翰】【赵梁】【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 【李仲芳】【陈仲美】【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陈信卿】【陈正明】【闵鲁生】 【沈君用】【徐令音】【徐展】【陈子畦】【陈光甫】【沈君盛】【项真】【陈和之】【陈挺生】 【承云从】【周季山】【徐次京】【陈用卿】【惠孟臣】【沈子澈】【项圣思】【邵旭茂】【陈辰】 【梁小玉】【蒋时英】【邵二孙】【闵贤】【项子京】【陈煌 图】 历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清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王友兰】【华凤翔】【陈鸣远】【袁郁龙】【金士恒】【许龙文】【陈汉文】【范章恩】【惠逸公】【潘大和】【陈鸿寿】【壶痴】【范庄农家】【味清老人】【元茂】【许伯俊】 【继长】 【徐飞龙】【汉珍】【王南林】【阳友兰】【杨履乾】【邵盘珍】【萼圃】【杨彭年】【杨凤年】 【瞿应绍】【葛子厚】【杨宝年】【邵大赦】【吴玉亭】【邵景南】【郑宁候】【冯彩霞】【邵大亨】【申锡】【蒋德林】【何心舟】【王东石】【文旦】【范鼎甫】【古莲子】【矿成】【邓奎】【梅调鼎】【潘虔荣】【邵梭根】【邵维新】

【史维高】【杨季初】【朱坚】【赵松亭】【瞿子冶】【陈伯芳】【朱石梅】【邵行然】【范勤芬】【张春芬】【吴大澂】【汪淮】【周永福】【王東石】【陳光明】【方曾三】【楊继光】【蒋祯祥】【陈介溪】【邵基祖】【张怀仁】【江案卿】【吴月亭】【圣和】【师蠡阁】【思亭】【柏原】【黃彭年】【谦六】【潘仕成】【邵陸大】【汪生义】 历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当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范大生】【陈光明】【汪宝根】【汪宝洲】【严光芝】【魏忠明】【葛宝林】【鲍明亮】【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 鹿】【冯桂林】 【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范占】【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 【范泽林】【邵宝琴】【蒋祥元】【顾德根】【范林源】【吴纯耿】【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施金庭】【施福生】 xx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徐秀棠】【吕尧臣】【谭泉海】【徐汉棠】【李昌鸿】【鲍志强】【顾绍培】【周桂珍】 ★xx陶瓷艺术大师 【xx】 ★xx工艺美术大师 【鲍仲梅】【徐安碧】【邱玉林】【李守才】【季益顺】【吴鸣】【徐达明】【曹亚麟】【谢曼伦】【储立之】【毛国强】【曹婉芬】【沈蘧华】【吕俊杰】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邵小妹 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纳入了“吴楚文化”的范畴而未加关注。淮河地域文化虽源于“吴楚文化”,但又别于“吴楚文化”,在自然变更和后期的人为动荡之后,经过长期的融汇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淮河地域文化的形成 淮河地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同时还具备了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王宁:《中国文化概论》) 淮河地域是中原地区的南部咽喉,古颖州(今阜阳)又是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而淮河又为运粮、运兵提供了运输大通道,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以来淮河上游地区属“西楚”,而下游地区则属“东楚”。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诸侯政治、军事长期争战,更是“诸侯文化的异彩纷呈”时期。楚国灭亡前,曾迁都寿州,而蔡国后期亦迁都州来,称“下蔡”。楚文化在和其它诸侯文化的竞争中,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为依据,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楚辞文学”,充满了浪漫和乡土意识。汉淮南王刘安率八公编撰的《淮南子》更是道家学说的重要总结。淮河地域出土的文物中也大都保留了鲜明的楚文化特征,特别是寿州出土的连版“楚爱”金币更证明了这一地区不仅是商贸流通的重要地区,而且应该是楚货币的铸造地区之一。上窑“古寿州窑”的发现,更证明这一地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正是文化发达的象征。由此可见,楚文化在此地区的繁荣程度,所以我们说淮河地域文化的底蕴应该是以楚文化为基础的。 由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黄河的二次夺淮入海,加之淮河流域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不断,如“淝水之战”、“南圹之战”等,造成了大量的灾民和难民南下。这些灾民和难民的南下,不仅使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而且把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淮河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淮河地域文化特征。 以花鼓灯为例,男性舞蹈(鼓架子)就极具中原文化粗犷、奔放的鲜明特征,而女性舞蹈(兰花)则明显保留了楚文化细腻、含蓄和曲折美。 淮河下游连接苏杭大运河,江浙一带的商贾则通过大运河云集与此,“江淮草市,尽近水防”,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这些吴地商人经运河入洪泽湖而后沿淮溯流而上,不仅给沿淮地区带来了商业繁荣,更是将江浙一带吴文化的影响带进了沿淮,使淮河地域文化和吴文化又进行了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形成了淮河地域文化的另一特征。著名的凤阳花鼓依然能够看到吴文化的幽雅和含蓄,特别是凤阳花鼓歌仍明显看到了吴文化的音乐元素的影子。 金元时期,元宋经过“符离大战”后,北方部落由于内部的权势之争,暂时停止了南进,而苟且偷安的南宋又中止了北上收复失地的战争,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符离和合肥之间形成了中间地带。这给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如淮南安城镇的花鼓灯舞蹈《摔跤》和北方民族的《摔跤》如出一辙,这正是游牧民族文化和淮河地域汉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二、淮河地域文化的特征 淮河地域文化是以“吴楚文化”为基础,在和中原文化、游牧文化大融合之后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极具兼容性和多样性两个特征。 兼容性。淮河地域文化并不像黄河文化那样单一,并不拒绝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而形成自身新的特点。比如凤台推剧,她是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派生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曲。在她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吸收和借鉴吕剧、晋剧、梆子、黄梅戏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形成了自身新的唱腔板式和唱腔特点,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 蚌埠至宿县一带的泗州戏,则和山东鲁西南地区的柳琴戏又极为相似,这不仅是两地相邻,淮河地域文化吸收了鲁文化的影响,更是淮河地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表现。 多样性。这是和兼容性相关联的问题。淮河地域文化不仅式样各异而且品种繁多,从神话故事《女蜗补天》、《禹王治水》到集政治、军事、哲学、科技为一炉的长篇巨著《淮南子》;从花鼓灯歌舞、风阳花鼓到各地方戏剧;从各种曲艺说唱、大鼓、琴书到摩崖石刻和文房四宝之一的紫金砚,无一不是多样化的体现。 多样化还体现在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特点上。 花鼓灯舞蹈虽流传于淮河上、中游区域,但(下转17页)

汪庆明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汪庆明: 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汪庆明紫砂艺术 汪庆明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会员 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汪庆明,代表作“金奖”作品 1.宝菱 2.壶中福(大韵德钟) 3.龙行天下 4.上新桥 5.子冶石瓢

《宝菱》荣获2014年首届沈阳·宜兴紫砂精品文化节金 奖 《壶中福》荣获山东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2014“神龙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龙行天下》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 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上新桥》荣获第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子冶石瓢》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 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汪庆明紫砂艺术 紫砂壶又称紫砂陶,主要是以采自江苏宜兴的紫砂泥烧制而成。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紫砂壶所泡之茶“色香味皆

蕴”。紫砂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俗称“富贵士”,原产自江苏宜兴黄龙山,深藏于岩石层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紫泥,其特性颇类制瓷原料,可塑性强,泥坯韧性高,适宜塑造各类壶型;绿泥与红泥(或称朱泥)质量较次且产量也少,一般只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装饰涂料,较少用来制作完整的紫砂壶。 汪庆明紫砂艺术 紫砂壶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从古至今,紫砂壶绝不是简单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做壶人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其造型式样更是极为丰富,在做壶人手下,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和愿望带到壶上。这是的紫砂壶可传情、可达意,通过紫砂可以寄予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在这小小的壶上,令赏壶人思绪万千。

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_华珊

Vol.22No.6(Serial No.190)FOSHAN CERAMICS 1前言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自唐代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绎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泡茶需要茶具,因此起于宋代兴于明清时期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器,比之瓷器更具古风。它无釉饰、无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2紫砂的历史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创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时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曼生设计式样,杨彭年来制作,再由陈曼生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紫砂陶刻兴盛一时。 3紫砂刻绘艺术 紫砂刻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因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紫砂刻绘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画出绢秀瓢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紫砂刻绘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刀法来说,要充 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 华珊 (江苏宜兴214221) 摘要: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 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 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 关键词:紫砂壶;装饰;刻绘;刀法 52

迎风飘曳,美不自知——浅谈紫砂壶“迎春”的创作

46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 迎风飘曳,美不自知 — —浅谈紫砂壶“迎春”的创作 鲍敏霞 (宜兴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造型与工艺皆历久弥新,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紫砂作品“迎春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之美。 关键词紫砂壶;迎春;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工艺历久弥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造型也在紫砂艺人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不断丰富完善,从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形成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在传统与创新的兴替中,紫砂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韵致,既古色古香,又体现着现代追求简约新颖的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有别于机器批量复制生产,紫砂壶具有手工的温度和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蔚为壮观。然而,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再多样化的造型也有其规律可循,紫砂壶造型遵循“方圆之道”,这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天圆地方”学说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建筑、生活器皿等设计上,都以此为约定俗成的原则。 紫砂作品“迎春 壶”(见图1)是典型的 圆器,整个壶身由曲线 勾勒而成,线条柔和而 有张力,一气呵成,身 筒上小下大,重心沉 稳,体现着饱满的张图1迎春壶 力,底部稳定地立于平面,端庄稳重。对于紫砂光素圆器而言,线条的运用尤为重要,柔韧流畅的线条给人以“温和、缓慢、柔软”之感,身筒极具曲线美和对称美,在视觉和触感上均达到平衡、和谐、韵律、对比,体现出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紫砂圆器给人以温婉之美,人们常将紫砂圆器比作女性,如同一位东方女子,体态丰腴、素雅含蓄、静静绽放。而且,每一位女性都是母亲,能孕育生命,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既暗示春暖花开的美丽,也暗示着新生命的出现,涌动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春天将至,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生命的灵气。 此壶壶流为三弯流,转折有度,饱满而灵巧,出水顺畅,宛如优雅的鸟喙,根部粗拙,平添壶身蓄势而起,衔接自然;壶把为柔顺的倒圈把,与壶流相互呼应,柔和而有力,彰显出优雅轻灵的气质;壶盖为嵌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外周弧线相互契合,连成一条曲线,显出浑然天成的统一感;壶钮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小小的壶钮以筋纹线划分成若干等分,饱满玲珑、优雅别致,彰显出对称美和形式美。此外,作品运用了局部花器装饰技法,从肩部以上至盖面,分布着细密的、均匀的微微凹陷的小点,宛如满是泥土的苗圃,表面再以彩绘的技法绘制出以黄色为主调、深浅变化的迎春花,疏密有致、分布合理,每一朵迎春花都是五片花瓣,花朵虽小,但色泽鲜艳,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活力。整体造型比例协调,构思立意精巧,技法精湛娴熟,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提升了整壶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到清雅灵秀的意境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欣赏此壶,让人仿若置身于自然,冬天刚过,空气中还存留着些微寒意,一派萧瑟,然而在一些弯转的小路旁,却有一些黄艳艳的花朵儿闯入人们的视线,它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寂寞散淡地开着,似乎无意引人注目,可它在料峭的春风中迎风摇曳,美不自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便是春的使者— —迎春 (下转第48页) 收稿日期: 2019-03-27

[宜兴,紫砂壶,造型]浅谈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

浅谈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 摘要: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汲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关键词:紫砂壶;基本造型 1 引言 宜兴紫砂壶艺的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器型,它汇集着历代紫砂艺人的才智,经过数百年的提炼创造,紫砂壶的定型可谓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并汲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2 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圆器: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典形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使器型上达到“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方器: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瓜棱壶、僧帽壶等。方器造型要求“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 自然形体: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器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分,如壶的嘴、把、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著意于风格潇洒”。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筋纹形体: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筋纹器壶艺造型要求“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棱壶、半菊壶等。

大班音乐活动:凤阳花鼓教案(演奏)

艺术活动:凤阳花鼓(演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节奏特点,能演奏乐曲。 2.喜欢演奏活动,体验与同伴轮奏和演奏中用眼神交流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晨间、餐前、离园前等安静活动时间,有意识地播放音 乐《凤阳花鼓》,引导幼儿欣赏乐曲,自由地用体态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 2.物质准备:碟子和筷子若干,画有眼睛的小卡片八张,小鼓一面,音乐《〈风 阳花鼓〉图谱》;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风阳花鼓》,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回忆,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音乐活泼、快点的节奏特点。 1.哼唱第一乐句并表演动作,引发幼儿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大胆地用动作表现。 (二)倾听音乐,看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探索第一段乐曲中碟子的演奏方法。 1.展示第一段乐曲的节奏图谱,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图谱中碟子的颜色、大小及位置排列不同所代表的意义。 (1)引导语:你们看到图谱上的碟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碟子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红、绿两种颜色的碟子分别代表两个演奏小组。) (2)引导语:为什么有的碟子大,有的碟子小?(启发幼儿迁移过去的学习经验,知道大的碟子演奏的时间长.小的碟子演奏的时间短。) (3)引导语:除了颜色、大小不同还有哪里不一样?有的碟子位置错开排列,表示什么?有的碟子上下对应排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知道碟子错开排列表示两组交替演奏,碟子上下对应排列表示两组同时演奏。) 2.幼儿听音乐、看图谱、拍节奏。 幼儿分成红、绿两组,听音乐、看图谱,熟悉节奏。请红组幼儿看图谱中的红碟子,绿组幼儿看绿碟子:图谱中碟子错开排列时,红组幼儿双手在脸的左侧拍手,绿组幼儿双手在身体腰部的右方拍手;图谱中碟子对应排列时,两组幼儿双手同时在身体的正前方拍手。 3.幼儿持碟子练习演奏第一段音乐。重点引导幼儿尝试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用眼神与同伴交流,使演奏动作更好看,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迁移第一段乐曲的演奏经验,学习用碟子为第二段音乐伴奏。 1.展示第二段图谱,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观察第二段图谱中碟子的符号与敲击速度的关系,以及空拍时的碟子演奏方法。 2.引导幼儿持碟子演奏第二段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前八小节空拍不演奏。 (1)第一遍演奏后引发幼儿讨论和交流怎样使八个空拍时的演奏动作变得更好看?(启发幼儿运用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眼睛看着拿筷子的手的方法进行演奏。) (2)将八张画有小眼睛的卡片贴在相应的空拍处,提醒幼儿演奏第四拍时眼睛要看手。 3.请幼儿运用心得方法再次演奏第二段音乐,体验用自然的体态动作演奏的美感。

初中音乐_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因最早流传于凤阳而得名。《凤阳花鼓》歌词生 活化、口语化,叙述了花鼓艺人夫妻相依的卖艺 生涯,倾诉了生活的艰难,而模仿花鼓、小锣的 衬词又流露出些许欢悦之情。 教学内容:《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在演唱体验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新旧凤阳花鼓对比,感受不同情绪,了解历 史,珍惜现在生活。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凤阳花鼓,并能自然、圆 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并掌握衬词的演唱与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民歌《凤阳花鼓》风格,并准确把握切分音节奏。 教法学法:欣赏法、模唱法、示范法、听唱法、以及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与表演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花鼓导入 通过直观的欣赏,感受到凤阳花鼓。 二、激发兴趣、快乐歌唱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速度与情绪;

朗读歌词,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使用; 老师范唱,同学们随琴哼唱旋律,初步熟悉旋律; 了解四四拍强弱规律,再次感受歌曲; 处理歌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再通过 配合唱、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掌握歌曲。 三、音乐欣赏、新旧对比 通过旧版《凤阳花鼓》对比聆听,了解凤阳的变化。 引导学生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 四、即兴发挥、音乐创编 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对歌曲的了解,根据 现在生活与此时的心情让同学们对歌曲进行创编。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情感。引导学生可以赞美祖国、学校或者班级等。 五、课堂小结 在老师的歌曲改编中结束本节课。引导学生更加 喜欢民歌、热爱民歌,并鼓励学生发扬并传播我 们的民族文化。 六、下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从心

高中关于中华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

高中关于中华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 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

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代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篇二】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 保护尧传承与创新研究 朱春悦,朱自超,安江峰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本文从建立优化统筹管理机制、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以及创新凤阳花鼓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探讨凤阳花鼓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新思路,尝试解决凤阳花鼓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式微与生存困境,以期促进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而保护当地居民文化环境,繁荣安徽地域文化。 关键词:凤阳花鼓;保护;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9)-07-0144-03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U Chunyue ,ZHU Zichao ,AN Jiangfeng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which concludes the optimizing management system,improving protection system of its inheritor,as well as innovating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Flower Drum Dance.In the end,it will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pass down the Flower Drum Dance,then prosper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nhui province.Key words:the Flower Drum Dan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简介:朱春悦(1983-),女,河北唐山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蒙元史。 基金项目:安徽省普及规划项目(编号:Z17015)。 作为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凤阳花鼓蕴含 着凤阳人民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想象力,为凤阳人民 提供了地域认同感以及历史感的精神内涵。它以其 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独有的艺术表现魅力,于2006 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伴随着保 护体制不够完善、保护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强势 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出现,凤阳花鼓传统继承方式 式微,它濒临传承危机、灭亡的边缘。因此,在当代语境中探索凤阳花鼓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历来得到诸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学界对凤阳花鼓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戏曲、音乐舞蹈以及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探索几个方面。学界对凤阳花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的当属夏玉润先生总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1]该书14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