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布局与集群效应分析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布局与集群效应分析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布局与集群效应分析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布局与集群效应分析

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布局与集群效应分析

美国一直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加以支持,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发轫地和领导者。通过多年来大规模地投入生物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美国已经从欧洲手里抢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霸主地位。

从顶级生物医药公司的数量上看,2005年全球生物医药公司前10强中有5强为美国公司;2005年全球生物医药公司50强中共有8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有6家公司为美国公司。

从就业、收益、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看,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均为欧洲的3倍左右。2000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雇员总数为174000人,欧洲只有61000人;美国公司的销售收入250亿美元,欧洲只有大约80亿;美国有339家上市公司,欧洲只有105家;公司市值美国有3300亿美元,欧洲只有大约685亿,而以上这些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从生物技术基础研发投入角度看,美国2005年联邦资金的投入约为欧洲国家投入的10倍、日本的20倍,如果再考虑非盈利性组织、风险投资、慈善捐赠、企业研发的配套投入,这一差距会更大。

从知识的产出看,当前《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最权威的自然科学杂志中,90%的关于生命科学的文章是是美国研究机构产出的,剩下的10%中还有很多是美国研究机构培养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看,除了干细胞技术等少数领域美国由于法律伦理约束和政治争论而使发展受限外,美国几乎占据所有的生物技术前沿领域。

目前,我国也在把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研究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组织状况,特别是其产业布局和集群效应的状况具有特殊意义。

一、美国州层面上的生物技术产业布局状况

在一项面向美国77个地区经济发展机构和36个州层面的经济发展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83%的机构已将生物技术列为其区域产业发展的头两项目标之一;全美约41个州启动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项目或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激励生物技术在当地的发展。

同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产业聚集状态。

1、生物技术海滩(BiotechBeach)

生物技术海滩主要由南加利福尼亚州包括洛杉矶、圣迭戈、萨克拉门托等地的生物技术机构组成,根据美国著名生物技术信息服务公司生物空间(BioSpace)的统计,生物技术海滩共有1133家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下图列出了该地区主要的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或机构的名称、标志和相对位置,其中最著名的生物技术机构包括ALLERGAN、INVITROGEN、BIOGENIDEC、PFIZER、INC、CARDINALHEALTH、CHI等(包括部分分支机构,因此与后面提到的公司名称有重复,下同)。

2、生物技术湾(BiotechBay)

生物技术湾是美国最早形成的生物技术集群之一,范围涵盖北加利福尼亚州,主要指以旧金山为核心的所谓湾区周围的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生物空间的数据显示,生物技术湾共有1347家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机构包括BIO-RAD、BAYER、CHIRON、ROCHE、GILEAD、ABGENIX、SCHERING-PLOUGH、PPD、MEDIMMUNE、CELERA、GENETECH等。

3、生物林(BioForest)

生物林主要指包括阿拉巴马州、爱达荷州、俄勒冈州、蒙大拿州及华盛顿州在内的生物技术聚集区。生物林目前有410家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机构为IMMUNEX。

4、中西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BioMidwest)

中西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涵盖的地区包括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爱荷华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俄亥俄州及威斯康星州等中西部各州。该地区现有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942家,其中最著名的机构包括PFIZER、INVITROGEN、LILLY、CARDINALHEALTH等。

5、药乡(PharmCountry)

药乡是美国制药产业的传统重地,包括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制药业实力非常强大的地区。目前这一地区拥有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1260家,其中最著名的机构包括WYETH、ASTRAZENECA、CARDINALHEALTH、PPD、PFIZER、PURDUE等。

6、基因城(Genetown)

基因城指的就是美国东北部的生物医药大省马萨诸塞州。基因城目前拥有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各种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共869家,其中最著名的机构包括WYETH、ASTRAZENECA、MILLENNIUM、BIOGENIDEC、GENZYME、PFIZER、SERONO等。

7、生物都(BioCapital)

从生物都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指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周围的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实际上生物都包括的地域范围包括首都华盛顿、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特拉华州。该聚集区拥有698家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各种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机构包括GENLOGIC、MEDIMMUNE、PPD、INVITROGEN、HUMANGENOMESCIENCE、ACCELOVANCE、WYETH等。

8、北卡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BioNC)

北卡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指以北卡罗来纳州的洛丽-杜朗为核心的研究三角带周围汇集的生物技术公司或机构。目前,该聚集区有313家生物技术公司或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各种教

育、研究和服务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机构包括SYNGENTA、GILEAD、BIOGENIDEC、BD、QUINTILES、WYETH、PPD、CARDINALHEALTH、CHARLESRIVER等。

9、南方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BioSouth)、宾州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BioPenn)及生物园(BioGarden)

在美国,除了以上几个比较主要的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以外,其他地区的生物技术产业总体上也呈现出聚集的趋势,如南方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该聚集区主要包括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此外,在前面提到的药乡中,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又分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了大聚集区中更具特色的生物园和宾州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其中前者拥有大概522家相关机构,后者拥有大概421家。

二、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目前,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战略支柱性产业来发展,但为什么一定会形成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和要素才能成为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或产业中心?下面通过对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形成集群模式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1、美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之所以形成如此明显的集群聚集倾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成本昂贵,风险大,周期长,充满不确定性,一个成功的生物技术产品,经常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商业化过程,一个典型的生物技术公司总要经年亏损,需要不断融资来延续自己的研发经营;二是由于生物技术产业远未达到临界状态,新知识、新方法、新领域层出不穷,相关人员必须相互学习才能保证知识的及时更新;三是生物技术企业之间需要进行分工配套、合并重组,以此进行定位和增强竞争力。而产业集群化正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由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知识的内隐性质决定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选择的必然结果。

2、一流的研究机构与人才是形成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前提

美国这9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成功聚集生物科技资金与人才的共同优势,是其都离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很近。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波士顿大学、麻省总医院、Beth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都分布在波士顿环剑桥地区,这使波士顿地区成为美国获取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和建立研发联盟最多的地方;旧金山是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所在地;洛杉矶则有加州洛杉矶分校;圣迭戈的生物技术企业都聚集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alk研究所和Scripps研究所周围;西雅图最好的研究中心包括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院和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巴尔的摩之所以能成为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之一,应该主要归因于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卡州的生物技术公司则排列在三角研究带、北卡罗莱纳大学和杜克大学周围。

除了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本身对形成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所起的带动作用外,生物技术

企业创始人的学术名誉和所拥有的专利也是投资者最为看中的,同时也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法宝。与化工等产业由大公司主导研发不同,生物技术企业大都以学术研究机构为起点,这些研究机构对在生命科学新领域迅速批量生产博士和博士后,从而保证生物技术企业顺利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流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才是形成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必要条件。

3、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形成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关键

旧金山生物技术产业最明显的优势是云集在斯坦福大学旁Sand Hill路的风险投资公司。在与波士顿128公路竞争谁能成为美国高科技活动的主导者的比赛中,风险投资产业为硅谷助了一臂之力,同样也为湾区的生物科技革命提供了资金。目前湾区的生物风险投资产业,实际投资规模比居第二位的波士顿高出50%以上。

西雅图没有像旧金山、波士顿和圣迭戈那么集中的风险资本,但微软的财富效应带动了生物技术的冒险精神。微软的创始人盖茨和保罗有意识地在美国西北地区积极支持生物科技发展,如盖茨曾向华盛顿大学进行大笔捐赠并将著名的基因科学家Leroy Hood吸引到了西雅图,后者则创立了包括系统生态学研究院在内的多个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保罗也通过他的Vulcan风险投资公司为DNDN、SGEN和RosettaInp等公司提供了大笔资金;此外,2004年微软还在西雅图成立了以破解大脑功能为最终目标的全神经系统RNA表达谱研究所。

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一带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则获得了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约10%的科研经费,这些科研投入对于形成贝塞斯达(Bethesda)、罗克韦尔(Rockville)和马里兰其他地区众多生物科技公司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历史证明,技术不可能自动变成产业,风险投资在生物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功劳不可磨灭。由于生物技术开发投入大、风险大、耗时长,没有不畏失败勇于冒险、根植于当地文化的风险资本,生物技术企业根本不可能起步。其实当时在DNA结构发现之初,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是DNA研究的先驱,麻省理工大学是孕育DNA科学的温床。但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企业Genetech却在1976年创建于旧金山,完全是因为当地具有世界上最好的风险投资环境。Genetech所开创的由大学教授和风险投资家联手创办企业的模式,至今仍是生物技术创业的基本模式。

4、新创企业是形成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首要

新创生物技术企业往往代表研究成功的新方向,并不断为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注入新活力。新创企业的数量是衡量一个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活力的重要标准。安永的一份研究表明:2000年湾区有76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在生物技术新创企业数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他几个聚集区的情况是,包括波士顿在内的新英格兰地区有48家,圣迭戈有31家,西雅图有19家,华盛顿—巴尔的摩地区有20家左右,北卡州有13家。

与大医药企业相比,新创生物技术企业在创造性、敏捷性和成长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与研究机构的风格相近,趣味相投。生物医药商业化产品的最新发现,主要依赖于创造力、集中力和知识更新速度。近年来Amgen、GeneticsInstitute、Genetech等大型生物技术企业

纷纷与一些新创的生物技术企业建立联盟关系;以外一些大名鼎鼎的生物技术行业泰斗也常常离开生物技术巨头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的位置,转而去从头创办新企业,新创生物技术企业的能力和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5、龙头企业是是形成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支柱

在上面提到的美国主要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都至少有一个或数个商业化相当成功的龙头企业,如湾区有Genetech和Chiron;波士顿有Biogen;圣迭戈的龙头企业是IDEC;西雅图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是Immunex;华盛顿则有Celera和MedImmune等。

一个成功的龙头公司会在促进形成地区性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规模优势非常明显,通常一个生物技术子领域的领袖,其规模在研究阶段是追随者的5到10倍,在商业化阶段可以是追随者的30到100倍。正是这种规模效应,为一个地区性产业集群吸纳和配备了一些关键性的资源,如产业化必须的工艺和管理人才,以及配套性服务提供者等。

此外,在美国一些比较成功的龙头企业的部门领导和中层经理经常自己开创或经营新的公司,这对形成产业聚集区也非常重要。在世界生物科技产业起源的湾区,Genentech和Chiron公司就起到这样的角色:前Genentech公司的科学家和管理者,创立或经营了近30家生物技术公司;与Chrion公司有关联的人在15家生物技术企业中扮演同样角色;波士顿地区的Biogen公司也同样如此。

生物技术企业的管理者的人格和声誉能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价。对投资者而言,管理团队和新领导人的生物技术企业血统,如在知名企业的工作资历背景,是生物技术公司成立以后的成功保障之一。

6、不同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也各具特色

这9个大都市区发展成为今日美国的生物技术集群,原因多种多样。根据各大都市区生物技术产业活动的情况,基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纽约、费城是美国制药行业的传统中心,美国大型制药制造商总部多选址于此,因而集中了大量生物技术活动。

波士顿和旧金山是全美当之无愧的生物技术之都。这两个城市于70年代开始崛起,长期致力于争取产业先发优势,并结合自身坚实的研究基础,是生物技术行业先驱公司的聚集地。两大都市不仅有着出色的生物技术研究活动,在商业化上也胜人一筹。全美20大顶级医学研究机构中有6家选址两市(各占3家),而且过去10年中全美生物技术相关专利逾3000项在这2市产生。

洛丽、西雅图、圣迭戈在过去10年的生物技术商业化活动迅速增长,以资金雄厚的医药研究设施为本,集中了不少生物技术初创型企业,在催生新公司、确保风险投资,以及与制药企业签订研究合同等方面尤为成功。

华盛顿、洛杉矶两市集聚了研究机构和实力强劲的企业,各有所长。华盛顿都市区集中

了大批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力量雄厚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手握监管大权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等都位于该地区;该地区每年接受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投资占其年度预算的近10%,居全美第三,列波士顿和纽约之后。洛杉矶大都市区是全美第二大都市区,也是全美最大生物技术公司安进公司总部所在地。

总之,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明显代际优势。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活跃的风险投资、富有创造力的新创企业、不断壮大的龙头企业,是美国多个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尤其是强大的生命科学研究实力和将科研转化为商业的能力更是形成和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包括建立自己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时应注意借鉴美国的经验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律,这样才可能少走弯路,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大目标。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着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着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

美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浅析_张楠楠

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同处相关的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企业或机构,由于功能互补之需而形成的相对集中的农业有机群体。换言之,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生产基地与农业相关产业的一种结合集聚的现象,在集聚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农民、农户与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是集群内的农业产业之间的合作。农业集群现象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识。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化现象非常普遍,也适应了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及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现象目前还不普遍,产业集群中的农户与企业,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还是处在粗放式的发展阶段。所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对发展中国的农产产业集群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农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也有较高的占有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种优势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农业的绝对优势,这显然是离不开其农业产业集群所做的贡献,其产业集群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 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美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东西临海,全国降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平原、草地及原始森林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美国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玉米、大豆、花生及棉花等集群,这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表1是美国农业部、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数据整理而成,可见看到美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巨大优势[1,2]。 2.特色产业带布局 美国的农业产业带形成的时 间较早,农业主管部门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就开始着手解决农业产能过剩问题,其中的一条解决措施就是对农业产业进行定位布局,形成产业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也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农业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合理的产业布局、发达的农业科技及良好完善的集群产业链。美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体现在合理布局、科技服务、现代化经营管理、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等方面。在农业带布局、法律及政策支持、集群品牌建设及流通体系等方面可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美国;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布局;现代化经营 美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浅析 笮 张楠楠1刘妮雅2 基金项目:河北省保定市社科规划课题(编号:201301018),河北省科技厅社科项目(编号:12457206D-4) 作者简介:张楠楠(1981—),女,山东莱州人,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56--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问题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王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发展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寻求有效策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是一大重要的方式。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其中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对此,相关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提出,所谓的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地域性积聚,在这种积聚的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共资源,并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从而更加充分和高效的利用各项资源(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公共设施、技术支持等)谋求共同发展。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我们就要把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不同区域的发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那么如何让区域经济整合、实现交互和关联,而不简简单单的是地理位置上的积聚。而是以区域之间的联合来促进共同进步,对此,我们就需要在区域产业的布局和协作上加强研究。 一、对于产业集群问题的相关分析 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它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较为重要的经济现象,在产业集群这一发展模式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谋求新的增长点,从而形成区域联动和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环渤海以及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地带都是重要的体现,它们依靠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通过协作与整合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并不断地完善相关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在规模和层次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那么,我们所说的产业集群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其中发现,产业集群的发展之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的交易,进而形成一种有机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业区域的生产效率,推动各个区域和整体产业带的共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效实现更多产业的积聚,就像滚雪球一样衍生出更多的产业带,进而实现良好的协作和发展。一般来说,我们强调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么就要建立起良好的产销体系,为区域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资源和条件,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就为其提供了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例如科研机构、技术支持和企业的合作等。由此可见,实现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协作则为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根据我们对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我们了解到集群状态下所呈现的必然的会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会形成相应的区域经济循环系统。这种经济循环系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会影响并改变以往的环境、出现新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来说,这种空间的组织形式通常会表现在地理位置上不断靠近,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关联性加大,与此同时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与合作。整个区域的 机构和功能性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改变,进而变的更加完善、相互沟通更加的容易,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加。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呢? 1、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做好定位,从本区域的特色出发实现共 同的发展。我们强调产业的集群,那么作为集群带的每一个区域,就要在整体集群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地域资源实现发展,进而构成整体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政府的政策也是比较重要的,甚至会直接的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区域化建设是否能取得成效。而政府在区域集群上的职责并不是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制度和政策的供给,进而努力的改善集群的发展环境,最终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2、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 作,而不是单项式的索取。所以,区域产业的集群以及经济循环系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合,它还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支持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集群,绝不是强调空间上、区域上的聚拢。集群状态下的生态呈现是一个更加多元化、多样化集群。各个区域之间不能只希望共享,而不愿意共建。强化集群的创新意识,发展区域内产业的紧密合作机制,构建高质量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才能有效地整体提升各区域的资源共享水平和合作竞争优势。 3、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朝着专业化和节约化的发展道路迈进, 为产业集群作出积极的贡献。良好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区域间的有效协作和互助,同时也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各项建设工作,形成区域的特色,并提高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这是我们实现集群化发展所应该注意的重大问题。没有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支持,那么不仅会降低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同时也会造成区域发展的局限,甚至是区域发展间的隔断,这些都需要优化的区域组合和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的加强。只有这样,我们的产业发展才会取得实际的效果,并实现整体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走上良性发展和科学循环的道路。 4、科学处理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优缺点。产业集群以其特 有的优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也有着不可被忽视的缺点。具体表现为当产业集群有效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该区域虽然带来经济水平上的提升,但一同带来的发展后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也将逐步呈现出来。这些问题也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约束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从产业群集区域的规划上入手,全过程地对产业群集区域进行有效设计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如果遇到相关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以减少因这 经济 经济看点 55 --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2011.04.19) .zh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2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f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t; line-height: 2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zhengwe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宋体} a.zhengwen:visited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link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active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hover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摘要] 我国与国外成熟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数量、产品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都存在许多差距。由于世贸组织要求开放市场的时间早已达到,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只能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下与国外汽车企业进行平等竞争,这就要求集群企业在市场的调节下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组成结构和资源配置。 (中经评论·北京)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状况 (一)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地处由上海、江苏、浙江省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内。长三角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上海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五十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和全国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浙江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江苏省有南京菲亚特、春兰汽车、上汽仪征、扬州亚星,又有盐城的东风悦达起亚。这一地区已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基地,而且正在打造一条长江三角洲汽车零部件产业长廊。 (二)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以广州为中心,正在建设黄埔、花都和南沙开发区三大汽车生产基地。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等汽车集团的先后入驻广州,带动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进入,目前基本形成与各地区位内整车制造厂较固定的配套关系,日趋规模化的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只有准确认识产业集群的特征,才能从产业集群自身的规律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是弹性专精、地理集中、中小企业为主、根植性强和相关组织与机构密集。 关键词: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中化并存的时代,而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大量企业、中间机构和组织等围绕同一产业形成的分工细致、联系紧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产业形象突出的空间有机聚合体。产业集群依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创造了大量财富,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并且引导着国际资源的流向,因此世界各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出台政策与优惠措施,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准确认识产业集群的特征,才能从产业集群自身的规律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弹性专精 产业集群表现为在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内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集中于某一特定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集中于产品的某个零部件或者工艺的某一个环节,形成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是与生产技术的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其实这也是产业集群形成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精细的分工,以紧密的协作与联系为前提。集群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了生产的灵活性与多样化。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扎堆,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它有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这种生产特点适应了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生产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产业集群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福特制生产模式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资本主义制造业发展的象征,它以大批量、少品种、流水线生产为主要特征,适应于工业社会时代较低的消费水平与简单的消费结构。福特制辉煌了半个多世纪以后,进入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皮奥里和萨贝尔(1984)认为,这种衰退是以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福特制生产方式走到尽头的表现,而弹性专精的生产表明这种生产可以随时根据消费需求和竞争的变化而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食品产业集群概况

食品产业集群概况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0年7月23日 食品加工产业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也是我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县食品工业产值以年均递增3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 度。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过开展全民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转载请注明来自:麦档网http:///) 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10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36家。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5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67%;实现销售收入58.7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19.48%;实现利税6.9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20.16%。目前,逐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产品质量较高和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工业体系。 (一)行业体系较完整 目前我县食品工业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包装业等行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食品产业体系,其中,以**旺旺集团和**达利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县食品加工产业主导产品为休闲食品、乳饮料、饼干、咖啡、糕点、方便食品(饮品)、植物油、畜产品加工、面粉、大米、炒货等。生产加工企业除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和乡镇以外,在商业、粮食、农业等系统中也有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从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结构看,主要有饮料制造、休闲食品、肉禽加工等12个小类,其中休闲食品和饮料行业已成为我县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以达利和旺旺两家企业为主,2009年,两家企业实现产值30.7亿元,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产值的51.2%。 (二)名优产品较多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食品工业创出了一大批深受消费者欢迎、享誉全国的产品,成为全县食品工业开拓市场、快速发展的动力。如饮料行业的达利园优先乳、和其正凉茶、邦德咖啡、旺仔牛奶等;休闲食品行业的旺旺雪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采用集群模式。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

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定义及研究意义 由于研究背景与目的的不同,国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集聚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他给出了垂直产业集群与水平产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水平的产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与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并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梅 莉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太原 030031) 摘 要:在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集群战略时,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强调聚集效应,重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9)01-0114-03 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产业集群作用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初步形成规模,但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梯度推移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由高到低梯度转移的规律。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技术等差距,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各区域考虑经济实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产业,由于区域共同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和梯度推移缓慢的问题,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全国四大经济地带,通过梯度推移,东北和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虽然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已经凸显。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产生了很大差异。自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中部地区成为全国的 经济凹地,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在加大。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区域竞争表现为价格竞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区域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建立专门部门与建立为之服务的辅助性部门及其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发展地域经济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强调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其追求集聚经济,在计划下相对均衡布局,但是由于总体经济实力的均衡是建立在不同区域基于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综合体上,而且各级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是一种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市场表现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当前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必须从价格竞争转变到非价格竞争。我国在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重复建设;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第三,区域增长极空间差异和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总量有差异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差异化也一并产生,即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的发展速度,而是在不同时期,快速增长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然后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而集中快速增长的工业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这种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使得各地侧重选择各自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梅 莉(196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MBA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114 梅 莉: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问题: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分析所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小组成员:XXX 小组分工: ?产业集群的概述XXX ?产业集群的现象XXX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及产业集群的问题XXX ?产业集群相关者的分析XXX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概况XXX 一、产业集群的概述(industrial cluster ) ■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 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总体特点: 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

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具体的措施可以概括为统筹兼顾,协调各产业间的矛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结构,其合理与否影响到该国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的发展速度。 详细介绍 基本定义 宏观调控上的产业布局指政府采取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应用。 综合影响的产物 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中决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布局的先天条件及核心要素为区位因素,后天可以弥补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区域政策因素。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和聚集效益。现代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实质上是成本均衡问题。无论是古典的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距离以及由距离所造成的运输费用,始终是布局问题的关注与关键所在。现实中具体区位的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与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作出产业布局的最终选择。 美国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都是以产业集群方式存在。贯彻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当今各地区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区位选择准则。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众多企业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短途运费下降,采购、生产与销售成本降得很低,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竞争力。在集群环境中,企业对原材料和产品市场行情、技术动态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据此作出快速反应,加快了集聚企业间技术的传递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行业性组织加强,中介服务网络日趋健全,专业市场与要素市场网络的构建与形成,产业集群经营形成整体协调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微观与中观结合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是产业布局实现的载体与目标,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及广泛、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良好大发展潜力,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_1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具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进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进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别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展特点,制定产业进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经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经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那个品牌。 2.建设一具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向来没有启动,希翼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要紧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并且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能够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可以落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并且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依照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进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并且,要积极鼓舞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进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进展一具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落低产业灵便性和习惯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落、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落。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坚韧。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别够。 4.哺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降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治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治理模式,向现代企业治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创造业进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并且对有进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哺育名牌产品。鼓舞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别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可以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可以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进展的直观范本和进展目标。所以,一具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进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关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落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举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并且鼓舞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进展态势良好,是一具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1日本创新型集群与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 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地性集群:属于特定区域内的同一行业集中地,储备该区域内的原料、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方工业色彩的集群;(2)企业城下町型集群:以特定大企业的批量生产工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提供多数零部件的下请(外包)企业群的集群;(3)都市型集群: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制造零部件、五金制品的制造业的集群。从图 1.1可以看到,拥有很强装备产业色彩的素材产业,如钢铁业和化工业,都被划分为“企业城下町型集群”,运输机械、电器行业也可以归为此类。一般机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的中间性的产业,由于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工业地带,企业间也形成了水平分工,因而可以归类于“都市型集群”。至于精密机器、纤维等产业则可归类于“产地型集群”。图中的第4种集群类型—“单独立地型集群”,是日本产业集群中的新现象,即“地理上分布广泛,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工厂“单独立地”的手法,其中尤其以电器、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领域为多。 图1.1 日本产业集群结构 资料来源:辻田昌弘著:《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构造的变动及其原因》,2005年3月 日本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挥集群效应,得益于日本国内较为完善的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的完成。国家层面制定最基本的激活政策方针,再由都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协会共同制定配合政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这套法律体系的服务对象群体集中于基础性技术产业集群和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分别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 地理分布 集中 分散 垂直 水平 统合度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在2009 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创新;产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024(2011)01-0015-04 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是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一群企业以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的竞技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来自于彼此相关联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凝集在作为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价 值链中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 1.产业链的范畴、形成和效应。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相互间的差异使其同质性产业难以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率,于是它们借助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市场协调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单一区域或企业更有效率的模式,区域产业或企业成为某个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而且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形成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产业链不断深化。产业链、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见图1: 图1中,c、cl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1> c表示社会分 工程度的不断加深.b、bl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b1> b 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a、a1 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 度,a1> a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 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