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人口结构及其时空间差异研究.(3稿)doc
- 格式:doc
- 大小:935.50 KB
- 文档页数:33
艾滋病人口扩散的空间差异机制及其对策研究_以云南为例N orthwest population2010年第1期第31卷一、云南省艾滋病人口分布的空间现状根据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截止2005年,云南省艾滋病流行区域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1]。
全省16个地州中,德宏、临沧,红河处于高度流行区;滇西北的迪庆、怒江处于低度流行区,除了以上五个地州外,云南省其它地州处于中度流行区(见图1)。
(一)高度流行区域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艾滋病高度流行区包括德宏、临沧、红河三个地域单元。
这三个地州中的瑞丽、陇川、盈江、个旧、开远、临翔其感染人数均超过了1000人,吸毒人员艾滋病流行率超过70%[1]。
其中德宏为最早发展成为云南艾滋病高度流行的地区,紧接着为临沧,再到红河。
以德宏瑞丽市为例,瑞丽市是中国最早成批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地方,1989年首次在静脉吸毒人群中检测出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瑞丽市的艾滋病流行呈急剧扩散势态。
截至2005年12月,整个德宏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数已超过3000人[2]。
(二)中度流行区域根据骆华松等提出的云南省艾滋病等级划分标准及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公布的数据来看[1,3],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尚处于中度流行区。
中度流行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昭通、保山、思茅、文山、西双版纳、丽江9个地州,根据骆华松的研究[3],如果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法,在处于中度流行区的这9个地州内,又可划分出不同的流行等级。
如果单以静脉用毒HIV感染率来看,临沧,红河、楚雄、文山的流行程度则处于高度流行区(2002年这四个地区吸毒哨点中静脉吸毒人群HIV感染流行率分别为:临沧60.4%,红河43.3%,楚雄40.6%,文山69.5%);昆明、玉溪、昭通、曲靖、大理则可划入中度流行区(2002年这四个地区吸毒哨点中静脉吸毒人群HIV 感染流行率分别为昆明30.0%,玉溪19.4%,昭通艾滋病人口扩散的空间差异机制及其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包广静(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021)摘要:通过分析1990到2004年云南省艾滋病地域空间的分布特点,得出云南省艾滋病流行扩散的空间差异机制。
楚雄州经济调查分析报告楚雄州经济调查分析报告1.引言1.1 背景介绍楚雄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自然景观。
为了深入了解楚雄州的经济状况以及其发展潜力,本文对楚雄州进行了经济调查分析。
1.2 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楚雄州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2.楚雄州的产业结构分析2.1 农业产业楚雄州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势,农业产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撑。
主要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小麦、茶叶等。
目前,楚雄州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农业机械化。
2.2 工业产业楚雄州的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制药、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楚雄州的工业产值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但是,仍存在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市场竞争压力大等问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3.楚雄州的经济增长情况分析3.1 GDP增长根据数据分析,楚雄州的GDP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
3.2 城乡经济差距虽然楚雄州的城乡经济差距有所缩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
4.楚雄州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4.1 挑战楚雄州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劳动力短缺、资源环境压力、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2 机遇楚雄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重镇和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提升楚雄州的经济发展水平。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一。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6.2 技术创新:指以科技为基础,通过创新活动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工艺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我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差异及关系研究赵维良【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断变化,各地区人口分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及统计年鉴等数据和资料,采用变异系数、集中指数等方法,对我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分布差异。
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逐渐下降,地区人口总量和密度差异较大,经济空间差异与人口空间差异的相关关系明显,经济集中程度高于人口集中程度,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但偏离程度不大,生产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人口却未发生相应的集中,从而造成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失衡及地区差距。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has been changing in China ,and there are also big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aper uses census data and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adopts the method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dex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and tim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population struct 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population growth is decreasing since the 1990s;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density are markedly bi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space differences and population space differences isobvious ,economic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 are imbalanced;butthe deviation is not big .Production concentrates o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while the population has not corresponding concentration ,resulting in the imbalance of productio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461-467)【关键词】人口;经济;空间分布;差异;关系【作者】赵维良【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DOI:10.16216/ki.lsxbwk.201504461人类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存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并与周边空间发生联系,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为人口分布。
楚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1.楚雄州概况全州辖楚雄、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10县(市),10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53个、乡50个。
2007年全州城镇化水平为28.40%,全州十县(市)城镇建成区面积114.14平方公里,其中县(市)驻地城镇建成区面积55.37平方公里。
空间格局:楚雄州城镇地域分布存在着坝区和山区、半山区之间,交通便利地域与交通相对不便地域之间的差异,主要城镇集聚在州域交通干道沿线呈带状分布。
具体为,由连接州域东西的楚大高速、安楚高速,在州域东西两侧分别连接南北的永武高速、武禄公路,南永二级公路构成州域环状交通干道,而这一干道沿线分布了九县一市中的八个中心城镇。
就城镇密度而言,州域中南部城镇密度大,而南部、西北部、东北部城镇密度小。
2.等级分区(中心城市楚雄市)见附图,可以看出我把图分为了三个等级,中心城市-楚雄市楚雄市是昆明通往滇西的门户,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辖区内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药物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紫溪山森林公园及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烟草业是楚雄市的经济支柱,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冶金和建筑建材业、机械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楚雄市空间结构:楚雄市辖各城镇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以楚雄市驻地鹿城镇为核心,有8个城镇处于这一区域,多分布于东西向交通干道沿线;西部分布有6个城镇,大多远离交通干线。
东片区在GDP、总人口、人均收入等方面均大大高于西片区,并且在空间距离与交通联系上也比西片区紧密,这样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产业、人口和市政设施的高效集中,也有利于城镇职能的分工。
楚雄城市中心区以鹿城镇、东瓜镇为中心,向西北连接紫溪镇,东北连接苍岭镇,东南连接子午镇,西南连接东华镇,形成一个中心组团、南北各一个次要组团的格局。
区内龙川江自西而东横贯城区,与青龙河一起,构成“T”字型水系。
云南省人口时空分布变化研究作者:钱兴多莫国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2期摘要:以云南省2000年、2010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借助Arc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作为衡量人口时空分布变化的指标,绘制云南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云南省人口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应用经济产出系数和人口的地域别比率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人口分布现状与国内生产总值及整个研究区的关系,并预测未来云南省16个州市人口空间分布趋势。
研究表明:云南省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中城市群,滇东北次之,滇西北、滇西南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密度增长较快的区域为昆明市、麒麟区、红塔区、大理市、镇雄县等地州行政中心所在的市区(县)。
经济产出系数和人口的地域别比率滇中城市群比其他州市高,说明人口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并有进一步聚集的趋势。
关键词: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时空变化;云南省一、研究综述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散状态和存在形式。
通常用人口密度来衡量和研究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指的是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领土范围不包括领海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与人口分布情况,它是分析人口地理状况、人口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
人口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历史因素和政策因素。
人文地理学对人口分布的研究可追溯到人文地理学大师拉采尔和白兰士的著作(陈慧琳,2001)。
之后,美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特瓦萨强调人口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初步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口分布研究始于1926年竺可桢发表的第一篇人口地理学论文“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1933年胡焕庸绘制了第一张人口密度图,提出著名的“胡焕庸”线,开创了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先河。
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时空差异格局研究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非所有国家均能实现有效优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其中既有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也有“贫民窟”式的城镇化发展国家,如墨西哥和阿根廷,还有短短几十年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韩国和日本。
目前中国处于30%~70%的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30余年来的城镇化进程遗留了区域失衡、城乡差异、资源浪费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区域协调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大部分区域协调问题均不可避免地涉及空间格局问题。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6.1%,然而全国各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却并不一致。
总体看,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与全国城镇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
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长三角城市群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25%,长江中游城市群为45.44%,成渝城市圈为37.20%,黔中城市圈为33.00%,滇中城市圈为31.5%,若以户籍人口为计算标准,以上城市群的城镇化率均未超过35%。
可以看出,受各城市群发育程度和发展阶段制约,以城市群来划分的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因而需要差异化的城镇化政策。
从已有的成果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空间分布与演化和城镇体系建设两个方面。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带,20世纪80年代就受到重视,陆大道首先提出了T字型开发战略,以长江经济带为轴线推进国土空间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此后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被提出。
基于以上背景,较早的关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研究多基于开发的角度,胡宪昌首次提到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想法[1]。
较早的对?L江经济带城镇化的探讨同样受到此视角的影响,黄学才等阐述了三峡库区移民对三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2]。
区域地理实习研究报告题目:云南省人口分布及人口结构调查分析班级专业2009级地理科学专业姓名学号程小东 20091061103姓名学号代启彦 20091061117姓名学号张凤 20091061157姓名学号黄秋香 20091061111姓名学号郭富珍 20091061121姓名学号范馨 20091061118指导老师罗思远教授2012年6月25日一、实习目的和任务1.实习目的:(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学基本原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地理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科研能力。
(3)通过具体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区域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4)通过实习加深学生对地理学基本规律——区域分异规律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对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习任务:(1)掌握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程序。
(2)掌握地理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3)掌握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地理相关分析法、演化研究法、结构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等。
(4)掌握区域地理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
(5)通过实习,加深对云南省的经济、文化、历史、自然、行政等人文自然地理要素的了解。
3、实习内容云南省分布情况调查——全体昆明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程小东曲靖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程小东普洱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程小东大理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郭富珍怒江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郭富珍楚雄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范馨丽江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范馨文山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范馨红河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黄秋香迪庆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黄秋香玉溪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代启彦昭通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代启彦西双版纳州人口分布情况调查——代启彦保山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张凤、代启彦临沧市人口分布情况调查——张凤4、实习的概略过程(1).首先明确了实习任务:由小组长强调本组的实习任务,接着把具体任务和内容分配到个人。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楚雄州人口结构及其时空间差异 系 (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专 业: 地理科学 学 号: 20111062111 学生姓名: 颜昌春 指导教师: 刘荣 职称: 讲师 论文字数: 完成日期: 2 0 15 年 5 月
教 务 处 印 制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目录 摘要„„„„„„„„„„„„„„„„„„„„„„„„„„„„„„„Ⅰ 关键词„„„„„„„„„„„„„„„„„„„„„„„„„„„„„„Ⅰ Abstract„„„„„„„„„„„„„„„„„„„„„„„„„„„„„Ⅱ Keywords„„„„„„„„„„„„„„„„„„„„„„„„„„„„„Ⅱ 前言„„„„„„„„„„„„„„„„„„„„„„„„„„„„„„„„„„„„1 1.引言„„„„„„„„„„„„„„„„„„„„„„„„„„„„„„„„„„„1 1.1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4 研究方法„„„„„„„„„„„„„„„„„„„„„„„„„„„„„„„„3 2研究去概况„„„„„„„„„„„„„„„„„„„„„„„„„„„„„„„„5 2.1楚雄州基本状况„„„„„„„„„„„„„„„„„„„„„„„„„„„„„5 2.2楚雄州人口增长状况„„„„„„„„„„„„„„„„„„„„„„„„„„„7 3楚雄州人口自然结构„„„„„„„„„„„„„„„„„„„„„„„„„„„„7 3.1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7 3.1.1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的空间差异„„„„„„„„„„„„„„„„„„„„„7 3.1.2楚雄州人口性别结构的时间差异„„„„„„„„„„„„„„„„„„„„„8 3.2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10 3.2.1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10 3.2.2楚雄州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差异„„„„„„„„„„„„„„„„„„„„„11 4楚雄州人口地域结构„„„„„„„„„„„„„„„„„„„„„„„„„„„„15 4.1楚雄州人口分布现状及特点„„„„„„„„„„„„„„„„„„„„„„„„15 4.1.1楚雄州人口密度„„„„„„„„„„„„„„„„„„„„„„„„„„„„16 4.1.2 楚雄州人口分布的均衡度„„„„„„„„„„„„„„„„„„„„„„„„18 4.2楚雄州人口城乡分布„„„„„„„„„„„„„„„„„„„„„„„„„„„19 4.2.1楚雄州人口城乡分布的空间差异„„„„„„„„„„„„„„„„„„„„„19 4.2.2楚雄州人口城乡分布的空间差异„„„„„„„„„„„„„„„„„„„„„20 5楚雄州人口社会结构„„„„„„„„„„„„„„„„„„„„„„„„„„„„21 5.1楚雄州人口受教育结构„„„„„„„„„„„„„„„„„„„„„„„„„„21 5.1.1从静态看楚雄州人口文化素质存在较大差异„„„„„„„„„„„„„„„„21 5.1.2从动态看楚雄州人口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22 5.2楚雄州民族结构„„„„„„„„„„„„„„„„„„„„„„„„„„„„„22 5.2.1楚雄州民族结构的空间差异„„„„„„„„„„„„„„„„„„„„„„„22 5.2.2楚雄州民族结构的时间差异„„„„„„„„„„„„„„„„„„„„„„„23 6问题及对策„„„„„„„„„„„„„„„„„„„„„„„„„„„„„„„„24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7总结„„„„„„„„„„„„„„„„„„„„„„„„„„„„„„„„„„27 参考文献„„„„„„„„„„„„„„„„„„„„„„„„„„„„„„„„„27 附录„„„„„„„„„„„„„„„„„„„„„„„„„„„„„„„„„„„ 致谢„„„„„„„„„„„„„„„„„„„„„„„„„„„„„„„„„„„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I 楚雄州人口结构及其时空间差异 摘要: 关键词: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II Tourism aesthetic value of Abstract:
Keywords: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1 楚雄州人口结构及其时空间差异研究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再生产方式在短短30年内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位静止状态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位静止状态[1]。在人口转变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必然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人口是一个总体,我们不但应该看它的数量与增长率,还要看它内部结构比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正面临的人口问题是已由数量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结构失衡。
人口结构问题已取代数量问题,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并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人口性别结构等诸多方面。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国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人口老龄化提速,未富先老。 二、少子化日趋严重,未富先少[2]。三、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居高不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时空间的差异,总结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人口结构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是抑制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口结构来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动态平衡,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1.2.2 实践意义 研究人口结构意义何在?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一定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必定在人口结构上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反过来,一定的人口结构也折射出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核心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上升,意味人口增长的速度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畸形变化,既意味着人们有意识选择孩子性别、调控人口出生行为的存在,也昭示着未来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将面临若干难题。人口结构,实际上是特定人口再生产模式下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从人口结构可以分析人口再生产模式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4] 第二,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与人口相关的一些社会经济指标,通常被选择作为评价社会发达程度的工具。例如,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格尔斯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列出了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实现现代化的 11 个主要指标,他们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 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于45%,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在70%以上,成人识字率在80%以上,在校大学生占20-24 岁人口比例在在10%-15%以上,每名医生服务的人口在1000 人以下,婴儿死亡率在3%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70 岁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50%以上。可以看出,这11 个指标中,6 个是人口结构指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与人口是紧密关联的。因此,人口结构可以成为人类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 第三,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人口是社会经济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2 活动的主体,能动地调节人口结构,实际上就是通过人口系统因素的变化影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从而对资源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城市化是一种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率的人类发展模式,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就可以使得人类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再如,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赖于人类知识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全面普及教育,大力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产业,提升人口的文化结构和改善人口的经济结构,可以极大地增进人类福利、节约资源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研究楚雄州人口结构时空间差异可以在研究中发现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不同时期楚雄州人口结构的情况,主要研究期楚雄州九县一市人口自然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的时空间差异。时间差异主要通过研究楚雄州九县一市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如何发展的,存在什么样的人口结构问题。空间差异主要是研究2010年楚雄州九县一市在人口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上的差异,找出楚雄州人口结构在空间上的问题,再总结楚雄州人口结构出现的问题。根据楚雄州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优化,最大程度地促进楚雄州人口结构良性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国家,从古代开始就已经研究人口结构问题,如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主要强调人地结构,认为人口稳定是古希腊社会稳定的基础:到了近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人口结构考察的特点是结合一定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观察人口结构。侧重于考察人口社会结构和人口经济结构。到了现代,西方有的学者则从纯粹人口学角度.考察人口的自然结构,如年龄结构,来观察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有的学者则进一步考察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人口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十分重视研究人口结构,他们分析人口的行业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提出各自所处时代和国度的人口阶级结构[3] 。 国外对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认识到,人口结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可能比人口规模更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复杂和长远得多。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所以国外学者对于人口结构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多:Bloom and W11iamson(1998)较早就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不变”假设的反现实性,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法。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考虑了总人口增长率,同时也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纳入了回归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口年龄结构不变”的严格假设条件。Modigliani and Brumburs(1954)、Williamson(1997) 、Canning(1998)、Mason(2006)等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持续研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殷商时代开始,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注意分析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殷商时代把人口划分为百姓和蓄民两个集团,西周时期人们开始谈论人口性别构成方面的问题。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除了记述人口划分外,还开始分析不同人口集团之间的关系。战国中、后期出现了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思想。到汉朝至宋元时期,古代的思想家们十分重视人口的地区结构,他们分析人口地区结构,提出改变人口分布地区结构的政策。明、清时期,由于长时期的战争,人口大批死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结构也存在问题.这样.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新建王朝的统治,往往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调整人口结构。到了近代,思想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时,也关注人口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有没有过剩人口,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人口结构问题。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结构问题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