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广东省郁南县都城镇西江中学郁南527100

摘要:近年来,新课改越演越激烈。面对新教材、新课改的大气候,高中生物教学有很大的改变。笔者觉得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还要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结构上下苦功夫,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3-02

1.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教材,而其中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1.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1.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1.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1.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熟悉,认真研究,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在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之下,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1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即是认真研究新教材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

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增加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植物生长调节剂”、“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2.2认识新教材的外延即是不能局限于课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资料等,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学中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注重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课程内容的变化,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

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来。目前,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怎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来呢?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我则觉得教学环节尤其重要。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本人有以下几个建议:

3.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①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

创新的发展过程。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③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新课时,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知识过渡要“衔

接自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

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3.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

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3.5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

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在导入时,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授课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难点;抓住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新课改不仅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举措。每一个教师,都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努力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支持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探索、勇于探索”的新课堂。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改”之花能越开越灿烂。

读者喜爱度:

?探讨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

?

?

?作者:许慧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来源:时间:2009-9-4 21:28:07 阅读229次【大中小】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背景,指出课程实施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并针对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新课程实施的指导理论是建构主义,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生物课程实施改革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建构主义三维目标情景创设任务驱动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这样政策的指导下,要求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它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

教育之所以进行改革,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最完美的教育,可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围绕着分数,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就业,一切从实用出发等成了当前教育的主流。这样日复一日,浇灭了许多学生的求知热忱,已难以培养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丰富的精神世界、灵动的想象空间的人。学生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独特的个性,更失去了创新能力。一个人失去了创新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创新力就可怕了。创新力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国富强之术,立国之本。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命运就系于中国的创新能力,中国的创新能力系于学校教育之改革创新。

新课程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为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彻底贯彻新课改理念,达到课改目的,新课程规定了改革的六项内容作为保障,即:课程目标的改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3. 课程实施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3.1 当前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课程内容的学习包括:现象事实、概念、方法以及思维。现象事实和概念,即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属于知识目标范畴。方法和思维是认识真理的工具,分别属于能力和情感目标范畴。以下从生物学学习目标来讨论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知识目标:哲学上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在我们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意识,书本上的都

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这就等于承认现象事实和概念还有需待完善和创新之处,才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从知识与教育的关系来看,教育既要继承知识,又要创造知识,这正是教育的承担的双重任务。用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继承知识和创造知识,如果每一代都只从上代那里继承而没有创新,那么每代之间的继承效率最大为100%,社会也只会维持在最初水平,如果低于100%,则意味着社会将会退步,正如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逐级递减。但是现实是社会不停的向前发展,这证明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在创新越多的时期,社会发展越快,这已被历史证明。这是因为继承不能增加社会的知识总量,也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研究和创造才能增加社会知识总量。

3.1.2 能力和情感目标:现在的生物教学还深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认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表现在教学中就是题海战,它忽视了人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而生物学上很多的基础知识就是由于思维和方法的创新突破而建立的,因此方法和思维也是生物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比如:探究光合作用之谜,历时三百年,经过数位科学家在思维和方法上的创新才得以解开,第一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植物的营养来源,第一次用化学方法研究植物的生长,创造性地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于探测产物元素的来源。人体第一个激素促胰液素的发现史,是我们更加认识到方法和思维的重要性,沃太默错误的方法和思维会使我们走向谬误,而斯塔林和贝里斯正确的方法和思维会使我们拥抱真理,使我们最终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激素调节。孟德尔历时八年发现遗传定律,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选材豌豆,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研究方法,科学的统计方法,合理的推断,并用实验来验证推断的正确性,此外还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3.1.3 对三维目标度的把握失衡

我国教育对所谓双基“扎实”的度的把握严重失当,误以为“基础”越扎实越好,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把握“基础扎实”的度。太重“基础扎实”,势必导致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造成学生盲目服从、思想僵化、过于趋同、死记硬背、谨小慎微。这样的“基础扎实”,会造成个性的泯灭,和多样性的缺失。不仅不能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性,还会把原先人所具有的追求新异和多样的天性灭杀掉。若是抛开了“基础知识”谈方法和思维,则会由于知识的贫乏导致看不到事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思维也就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造成思维上的瓶颈。中国的基础知识的领先和美国首创精神的领先尤其对比强烈。比如我国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储量相当于美国的初中生,初中生的基础知识储量相当于美国高中生,高中生的生物奥林匹克的知识就是大学专业课本的知识,比知识储量,我们国家的学生能够轻易拿到奥林匹克大奖,比创新能力,我国的原创性科技却处于落后地位。对生物学内容学习的正确的做法应是:重视基础知识,但不把基础知识作为价值取向,而将方法和思维的创新作为教育的的价值取向。

3.2 课程实施改革的指导理论

思想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学理念和理论,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的前提。也是各种教学策略、手段与技术的源头,提供理智地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

教学理论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再到现在大力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实际教学。目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影响正日益扩大。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观之上的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习者必须自己通过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个人的知识来源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和课本的看法,而是将新知识的学习根植于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之中,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整合、建构而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即是个别化行为,也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景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对情景的创设。这三个要点,分别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即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这种课程实施指导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使传统意义下的学生转变为真正的学习者。自主性学习保证学生不再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一个对自己的学习有自主权,负有责任的学习主体,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合作性学习使学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自己和其他成员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取得以最高的学习效率,每个人在与同伴的协商中和集体一起成长。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环境应是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应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主张教师在课堂上提供问题原型,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学生学习地位以及教学过程等一系列的转变作为保障。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由以老师讲解说明的教学转变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老师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情境,老师应该创设真实的情景,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才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协作的基本方式;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系列的转变将学生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得以激发,使其具有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勇气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等于从基底滋养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全部土壤,那么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不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

3.3 生物新课程实施改革要点

建构主义本身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它只是一个认知和学习知识的理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对

应学生的学习。为了在教学中落实建构主义的理念,更好地推进生物新课程实施的改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3.1 教学前端分析

课程实施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学前端分析,分别要对教材、学习目标和学生

原有认知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要求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建出自己的课程。

学习目标分析要求教师分析学习内容的三维目标分别要达到的层次,这是教学过程的指导。

知识目标层次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能力目标层次分为:模仿水平和独立操作水平。情感目标层次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和领悟(内化)水平。

对学生原有认知(包括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做到在教学中,将新知识建构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以内环境概念为例,学生原有的认知是环境,那么教学应在环境的概念下引出内环境概念,使内环境概念的学习建立在环境的概念的基础之上。学前分析为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起点和终点,起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终点是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教材是引导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工具之一。

3.3.2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明确了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并且即时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这样桥将起点置于学生脚下,才是适于学生的桥,能够让学生顺利通过的桥。以下具体讨论支撑这座桥的核心骨架。

3.3.2.1 情境创设:创设教学情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景的创设能创造出

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合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情景创设的方法:

通过提问创设情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创设情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通过表演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等。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情景创设方法,比如:神经系统的反射调节可以用表演创设情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3.2.2 任务驱动:任务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承载着三维学习目标达成的重任。那么如

何设计任务就是一个关键,任务设计以问题为主线,以信息资源为支撑,也就是使问题信息化,成为构成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使知识不再是散的知识点,而是变成一个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知识体系。

以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为例,可以以“病原体在人体的旅行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三道防线。我们的皮肤、黏膜上有很多病原体,但是人体仍然是健康的,说明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由于一些原因破损,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进入内环境,

这时人体的的防御任务就交由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泛,但强度比较弱,对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无能为力,第二道防线被突破,人体就会启动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当体液免疫仍不能彻底的消灭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病原体,病原体就会继续入侵细胞,这时体液免疫就无能为力了,就需要细胞免疫来对付入侵细胞的病原体。当人体的三道防线都不能保护人体时,内环境的稳态就被打破,人就会生病。

3.3.2.3 归纳发现:上一个环节老师提供带有信息资源支持的任务,接下来就是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老师在这时的任务就是巡视各小组任务进展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启发。

3.3.2.4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方面起到强化训练,巩固记忆的效果,另一方面,可

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客观评价指标。练习题的设计应少而精,直指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在课改大潮中,我们一线教师应拥有坚定的课改理念,潜心提炼,深刻领悟,灵活运用,学习借鉴,方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3.3.3 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评价

将评价指标列为三级:优秀、良好和需要努力。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同学。再将需要评价的任务依据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分值,以利于主体的评价。此外还要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态度赋以一定分值,纳入学习过程的评价之中。

4.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需要流血牺牲,但需要我们有破茧成蝶的力量和勇气,在黑暗中,我们会痛苦挣扎,但挣扎过后,我们会自由的飞翔。这种力量和勇气就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务实的作风、吃苦的精神,认真落实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因为这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战线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人都应不辱使命,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才能走出泥泞,走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雅克返侣宥 戎 督逃 聘辉滩仄渲小?UNESCO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Edited by Virginia Richardson, Constructivist Teacher Education, The Falmer Press,

1997。

3. 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周洪林、吴国平,《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所谓基础扎实的思考》。5. 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作者:曹旭霞(高中生物四川成都生物三班) 评论数/浏览数: 2 / 816 发表日期:2010-07-29 12:13:46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一、认识新课改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教材,而其中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参与?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

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二、认识新教材

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熟悉,认真研究,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在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之下,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1.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即是认真研究新教材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

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2.认识新教材的外延即是不能局限于课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资料等,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学中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注重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课程内容的变化,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

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来。目前,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怎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来呢?我觉得教学环节我应该尽量的注意到以下几点:

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

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①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③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新课时,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5.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

维并举。

总之,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在导入时,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授课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难点;抓住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新课改不仅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举措。作为一名教师,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努力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支持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探索、勇于探索”的新课堂。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作者:闰培标转贴自:《教育艺术》2010年第3期点击数:413 文

章录入:wangqin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而且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因此,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那么,作为生物教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教学的创新呢?

一、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

参与和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整合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立足课堂,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实践。

1 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及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

2 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人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人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人课便有新鲜感。

四、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强化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江阴市第二中学,江苏江阴214400)

许敏芳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生物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潜藏在生物教学中的很多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那么,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1.人们对生物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

传统的学科,像是语文、数学、外语,由于它们在各个考试的分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被很多人称为“主课”,从而颇受学生重视,而与“主课”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副课”,它们往往得不到“主课”的特殊优待而常常被学生所忽视了。不仅如此,甚至是很多学生家长也认为生物只是一门“副课”而已,他们希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课”的学习上,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高考中获得分数上的优势而取得较好的成绩。由于从思想上对这门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于是在生物课堂上,我们经常看见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也很少花时间在这门学科上,这样导致学生的生物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往往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很多教师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么不受重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这门学科的热情,产生应付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学工作的质量当然不可能很高。

2.教学方法不科学。

由于实行了新课改,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其中就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守旧派”。很多教师觉得新课改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并且很多教师在改变了教学方法以后不但自己不适应,学生也同样不习惯,反而出现了考试成绩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教师又开始沿袭过去的老路,

按照老方法来上新教材,这样就使得新课改失去了实际效用。另一个极端就是“改革派”。这一派别的教师由于认识到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的作用,于是在教学过称中完全抛弃了过去的教法,而全部以各种学生活动加以代之,结果可想而知了,在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中,由于缺乏组织性和科学性,很多学生活动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一落千丈。以上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属于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都不可能起到好的作用。

3.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新课改的实行,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然而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价方式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由于目前对于生物课程的评价依然是以各种考试形式为主,因此,很多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措施的时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事实上,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多的优势,因为考试具有客观、公正、统一、便于操作等优点,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过于单调,甚至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那么势必会使得教学工作陷入到“应试教育”的泥沼。很多教师就反映说:“现如今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说到底还是要看考试的分数,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能力的培养上,即使能力培养出来了,但在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很多能力却无法反映到分数上,从而导致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无法接受,同样也会受到很多家长的埋怨。”因此,在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下,教师要想真正地落实新科改的措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改变生物教学现状的措施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呢?

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世纪又被很多科学家称为“生物世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物学科在现在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国家要想发展,取得科技成就,就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生物人才。关于这一点,教师一定要为生物学科做好“广告”,让学生能够领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注意把课堂知识同现代前沿的生物科技联系起来,或者把生物知识同学生身边的东西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切身体会到生物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2.把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活动课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这样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3.上好生物实验课。

实验课是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受到来自高考

的压力,很多教师都在争分夺秒地向学生灌输各种考试重难点,而常常把生物实验课压缩,甚至是完全省略,而代之以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实验课,试想这样的实验课又怎么可能到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呢?因此,高中生物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进度多么紧张的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实验课为代价,而是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同时,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模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否则就失去了开设实验课程的意义。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实验课并不会影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相反,它还能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在目前,完全取消考试评价机制而代之以其它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试着在考试评价的基础上把其它的内容也列入评价范围之内。例如,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考试成绩,还可以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创新思维等也列入评价范围,并采取适当措施为这些评价的内容制订一些相应的标准,以保证评价具有可行性,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不会把眼睛只盯在考试的分数上,而会注重其它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很自然地就会推动整个生物教学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生物学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本文来自: 维普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b315480877.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b315480877.html,/jiaoxuelunwen/shengwu/201102381.html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课堂反思性教学是生物教师把教育理论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篇一我作为今年刚调入洋浦实验学校的新教师,对于新课改不甚了解。第一次面对新教材,第一次面对新课改,以前的老经验有些显得过时了,所以我从开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尽可能找时间去听观摩研讨课,学习同事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两堂研讨课,得到了吴主任和夏组长的悉心指导,给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经常想起两位名师的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备课、授课中贯穿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我改变了过去单一提问复习的方式,做了一些改变。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学有可用,或通过一个科学家对某项研究的艰难历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艰辛,或让学生先做试验,埋下伏笔,然后从分析试验中的疑问入手,疑问解决了,新知识也掌握了。 我在教学中努力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但资料后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

以后学生无论面对高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大有裨益。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到达实验的目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学、去做,放手让学生操作。当然,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新课改,我只是一个学生,还在学习理论、摸索教学的过程中,有些疑惑,敬请指导: 1、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吗? 2、学生的层次不一,自学自读、讨论学习,能培养所有同学的自学能力吗? 3、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学校开始倾向过程性评价,社会、家长认可吗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篇二有语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担任五个班级的生物老师已经有半学期。这半个学期我曾经茫然,曾经沮丧,但是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慢慢的进入了正轨。 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特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特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特殊教育教师是指为教育身心发展上有缺陷儿童、轻微违法犯罪儿童的教师。特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带给大家启发与思考。 一学期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同事们的帮助,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担任高一(3)班、(4)班的语文教学,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能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同志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与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教风良好,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各项规定和知道思想,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认真探索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更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十分重视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上认真学习大纲,学习新课改理论,积极参加由清镇市第一中学承办的贵阳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贵阳市举办的三次教研会、并积极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知识,并通过上网,查阅

资料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主动参与语文组“老带新”教学活动,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不断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表功能,加强理论素养。 三、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1、个人备课特教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特教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刻苦挖掘拓展知识重点范围,扎实备课。我在备课时,采用网络、教材和教案等相联系的方法并用,使得教学时不断拓展和顺手。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建设。通过一个学期的的接触,基本掌握所教班级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对症下药。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课堂效率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学活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理论后,我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了“表现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3、学生生成度的反思: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一堂好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遵守的原则。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时间:01-07 来源: 作者: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第二,备目标。课标是教学指南。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 学反思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特教班主任工作总结(多篇)

特教班主任工作总结 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一学期就过去了,我担任的是阳光班的班主任,在这一学期中,我和学生们都努力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下面我就介绍一下班级的一些具体情况和以及我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我校很注重养成教育,校长说过:“好习惯使人轻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制定出详细的班规和奖励政策,要求学生对照执行,使学生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在我和副班主任的努力下,我班很多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作为新班主任虽然有时还不够细心,但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我班学生都为住校生,很多孩子在镇上,父母一个月只能来一次。当家长打来电话时,我总是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沟通。在平时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家长们也都非常信任、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这点也是我这学期自己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已十分了解,大部分也能够做到,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班主任都有过酸甜苦辣,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新班主任,要带好一班孩子,教育好一班人,确实不容易。但小学低年 级又是学生刚跨入校门,接受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因而,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光荣的。我觉得只要自己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一定会到达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本学期很惭愧,由于硬件设施不足和经验不足,对我班复杂的残疾情况学生如何教学,才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思考还没落实。有一些学生的坏习惯还没有改掉。“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学生不能操之过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下学期我和孩子们要不断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3篇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3篇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 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 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由于时间的原因,在最后阶段对一些城区的考卷的利用上还不够充分,选题也不够精练,显得过多、过杂,使学生茫然。我觉得最 后应做一套难度适中,比较基本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对 考生考试的心态会有帮助,这是我们今后要注意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加强积、总结、反思,是教学水~平和 教学成绩上一新台阶。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 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 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 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 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 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六、教学课后的反思。 采用问题激发互动来复习生物知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 此时我便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学生通过回忆实验原理和目的,想到:可以用载玻片的边缘来划滤液细线、颜色浓绿的嫩叶可以作实验材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 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发挥学生的“创新火花” 用情感语言创设情景,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学习“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一内容时,先结合多媒体图片轻松愉快地介绍:“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 因受具体图片和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 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再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 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时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等资料,讲 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 展的道路”,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这样,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复习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 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完整)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王建宇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王建宇 发表时间:2019-08-15T14:49:48.24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作者:王建宇[导读]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回顾,更不是给别人看的教学检讨。天津市河东区天铁第二中学300171 摘要:教学反思是新课改下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更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笔者认为,我们的老师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要性注意点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何其重要。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实质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回顾,更不是给别人看的教学检讨,教学反思是思维过程,是追问过程:我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的关键是什么?怎么进行解决?因此它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些什么,特别是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则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将要进行的下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提醒。如果教师只为了应付教学管理而写,则积极作用为零。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是细水长流,积涓滴成小溪、成小河、成江、成海,把点滴闪光的思想、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就会领悟到许多教育的道理,就能产生智慧。”而她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 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老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也不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例如怎样对待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面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最终只有靠我们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来帮助自己,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2.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具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只有教师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才会有所改进,才能真正地做到常教常新,不断丰富、发展自身。而对于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经验上的不足更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在经验累积的同时逐步成长,建议青年教师努力做到:节节反思、周周反思。 三、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讲解,轻教后反思。通过笔者观察,我们的老师在讲每次课前,都能用心地去准备,我们对教案、课件都认真修改过多次才拿上讲台,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 2.重教案形式,轻实际内容。有很多的老师只把反思看成是为了应付教学管理而写。因此,所写的教学反思并没有突出反映每节课的心得体会,时间久了,这种流于形式的东西自然不能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帮助,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更是对其成长有着致命伤害。 3.教学反思不及时。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授的每节课的总结,因此要及时记载,趁热打铁。否则,对教学工作中的“闪念”、“灵感”待时过境迁之后,再追忆、补记,其效果往往不佳。而有的老师却在讲了多次课之后,才去撰写自己的教学反思,其实际的功用可想而知。 四、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反思备课过程的得与失。现阶段的教学,说到备课,往往更侧重于“备学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做好课前的预设,针对所教班级的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 2.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所谓的课堂效果,实际也就是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统一情况。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到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把学生有效参与率、学习效率、思维积极状态、课堂练习情况、学困生表现等等作为自己反思的内容,那么我们的教学会更进一步。 3.反思的时效性。所谓反思的时效性,就是教师能在授课后的第一时间积极、准确、完整地进行反思。这将更好地记录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下一次教学明确了“注意事项”,更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以外,笔者认为:我们老师的教学反思还要做到持之以恒、常写不懈、常整理和常回忆。不能一曝十寒、有始无终,也不能束之高阁、弃而不察。而要锲而不舍、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做到“古为今用”。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义智实用教学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特教教师工作总结

特教教师工作总结 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也结束了,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有苦也有甜,一学期的工作真的是太多,每一件事情都在我的脑海中划过,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我的面前闪烁,为了能更好地总结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特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的学习局里的安全教育知识,认真做好学习记录,保证每一名学生的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团结同事、遵守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中实现自我闪光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方面 认真学习特殊教育教学理论,全面了解特殊教育新动态,思想紧紧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细致的了解每名特殊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因人施教,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每一节课我都是认真的选教材,然后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可行的教学过程,并根据课堂内容制作教具为教学服务。我和罗老师都是刚接手这个班的,对孩子不是很熟悉,所以每次备课前我们都会先讨论,确保目标的一致性,然后对于本班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哪一节课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接受的快,什么课孩子们没有兴趣需要我们以后工作中调整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环境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班的特点,我选择了一些有特点的装饰布置,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纸箱)。在布置中,我们让孩子们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动手去制作。 三、家长工作 特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学校单独可以胜任的,它需要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我本把年长的当作自己的长辈,耐心的向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我们尊重了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家长也就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了。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高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高中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反思一: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形式。 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能搞形式主义。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师问:“你见过蛋白质吗?你知道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想合成蛋白质,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走弯路?”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的作用,关于最后一问,学生答到需要知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以及排列顺序。过渡:“同学们知道氨基酸吗?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后,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研究蛋白质有什么意义?前后呼应,并适当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这样情境创设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二:多一份创意,少一份随意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

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 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 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反思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反思 几年来,我担任聋校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聋生听不到广播;听不到别人的谈话;看电视时只见到图象,而听不到各种声音……,听力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习得语言。因此,聋校的阅读作文教学就非常难。“班风决定学风,学风决定成绩”,正因为我所教的班级的班风与学风两者都存在问题,故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很不理想。但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抓好阅读、作文三个方面的教学,觉得还是挺成功的: 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二、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三、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作文教学 一、鼓励学生、体现自我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二、以学生情感为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