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眼睛与眼镜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9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以及眼镜如何矫正视力缺陷。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眼睛成像和视力矫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科学探究:了解视力检查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人体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理解并实践正确的用眼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眼镜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眼睛成像的调节机制,特别是晶状体的作用。
•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眼镜矫正视力的原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眼睛结构、成像原理、视力矫正等内容的动画和图片)。
•实物展示(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学生阅读材料(关于眼睛保护和视力矫正的科普文章)。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演示法: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眼镜矫正视力的效果。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近视、远视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视力矫正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眼镜矫正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分享一个关于视力问题的小故事,如学生因长时间看手机导致视力下降,需要佩戴眼镜。
引导学生思考视力问题的重要性及眼镜的作用。
•设疑激趣: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为什么有些人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1.眼睛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展示图片或动画:介绍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类比讲解:将眼睛比作一台照相机,角膜和瞳孔相当于镜头前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可变焦距的镜头,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胶片。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用手电筒模拟光线,通过透明物体(如凸透镜)模拟晶状体,观察光线在“视网膜”(纸板)上的成像情况。
2.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讲解成因:结合多媒体课件,解释近视(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和远视(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的成因。
第4节眼睛和眼镜一、眼睛1、结构:睫状体、瞳孔、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玻璃体等部分构成。
2、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3、远点和近点依靠眼睛调节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
正常人的远点是无限远,近点为了10cm。
3、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大约25cm。
备注:[1][2]、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只眼的观察范围大约是150°,而两只眼的观察范围就接近180°。
人的两眼观察范围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
人只有同时使用两只眼睛,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前后距离。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特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来自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3、矫正方法:(用凹透镜矫正)。
三、近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的特点: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远视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来自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
3、矫正方法:用凸透镜矫正。
【典型例题】类型一、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1.小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2)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保持在原来位置B、靠近透镜C、远离透镜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答案】(1)A;C;(2)B【解析】(1)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是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C图。
第4节眼睛和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3.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或联想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通过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难点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师:眼球模型、能伸缩镜头的调焦照相机、充气气球、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含眼球模型图、教材中图5.4-2,3,4的动画形式、问题讨论题目、眼保健操乐曲)。
学生: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5 cm,10 cm,15 cm),用透明薄塑料袋做的水透镜(或用无色透明的软胶瓶装满清水,学生事先准备好)等。
第4节眼睛和眼镜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猜想二、实验研究:1.人眼看物体的原理: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处物体的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戴凹透镜。
4.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戴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