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论笔记

现代教育论笔记

现代教育论笔记
现代教育论笔记

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现代社会的界说

1、社会划分的标志: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发展水平和特征。

2、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一般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既包括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也包括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

3、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社会;现代社会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现代社会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

4、现代教育的的特征从多维角度分析,从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区别分析,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上,只有奴隶主,封建主阶级才享有受教育权;古代教育是远离社会生产活动的,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教育;古代教育有了独立的教育形式。总之,古代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小生产之上的。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性,普及教育是现代社会,现代生产以及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多样化,普通、成人、继续、终生教育;教育内容科学化、更新化以及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和高效能,总之。现代教育是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从现代化程度分析:三个层面: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办学条件、经费的先进程度;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教育价值、思想、内容、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从现代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导致现代教育的新特征:科学性、发展性、民主性、国际性,具体地说:培养目标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个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普及化、受教育社会均等、法制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远程教育、对外交流);教育功能的现代化(社会功能和培养人的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教育地位的提高(全面性、先导性、基础性);教育理论的现代化(理论的自觉)

5、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建立科学现代教育概念的重要性

(1)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我们不断为之奋斗的方向,而且这早已是我们的教育现实。我们不能对自己将要从事甚至正在从事的工作,处于无意识、不自觉甚至盲人瞎马的状态。我们必须懂得这是怎样的一件事,必须懂得这件事的情形,必须“胸中有数。”

(2)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而奋斗。这项事业发展形式多样,变化迅速,没有宏观视野,没有理论指导,仅凭书本理论、朴素经验甚至“长官意志”,是绝对不行的。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多年乃至本世纪初开始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和教学制度以来,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曲折反复,原因固然复杂,但缺乏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基本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3)在我们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实践基础上,我们也将构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建立科学的现代教育概念是建设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建立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就以为着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总体的把握。一切具体的研究就能与总体把握结合起来,并以它为一般指导线索。建立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阵地。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从理论上回答、分析、概括、总结,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加以发展,推以前进。

二、现代教育的经济基础 1、社会生产力基础:建立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社会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有决定作用;社会生产力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劳动力发展水平)现代教育的社会生产功能:直接功能:(1)现代教育通过培养训练各种合格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提高在职与未来劳动力、专门人才的智力和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生直接作用;(2)通过培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管理人员,提高现有的与未来的管理人员素质,对社会生产力发生直接作用。(劳动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间接功能:通过现代教育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及人口等因素关系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现代教育通过对政治、文化、道德及人口的功能,进而对生产力发生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

2、商品经济基础: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现代教育也促进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教育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职业学校、高校);商品经济等价交换规律把现代教育与商品经济联系起来。商品经济等级交换法则,改变了过去人的依附关系,确立起人对物的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也是现代教育所依附的基础,它影响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管理和运作;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现代教育联系起来。自由、民主、平等是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产物从深层次意义上说,它是现代教育的精神实质。现代教育对现代商品经济的功能:现代教育对物质形态商品生产的作用,是通过现代教育对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表现出来的;现代教育对劳动力价值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变劳动力形态,从而增大它自身的价值与它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现代教育对科技知识形态商品生产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可以再生产科技知识形态商品表现出来。

三、现代教育的政治基础及功能基础:社会政治通过政治组织机构或团体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从而决定教育的阶级性质、教育目的、制度和内容。(一方面政权阶级的对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另一方面政治组织的直接领导、控制教育);社会政治通过法律形式,对现代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一是通过法律形式争取受教育权利;二是掌握政权的阶级都要充分利用各种法律手段,确立符合本阶级意志要求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社会政治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约现代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这种作用具有更为直接性。功能:现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现代教育对社会政治制造舆论的功能,宣传一定阶级或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也是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基本功能;现代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社会民主属于政治范畴,民主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民主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民主教育与之相配合。

四、现代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及功能基础:社会文化背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作用,现代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民族文化传统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作

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这些民族文化传统对现代教育有着强烈的影响功能。因为民族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进行传递,这样就必然影响社会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从微观或具体层面上分析,社会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功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保存、传递功能。(对社会文化选择、整理);现代教育对社会化的传播、交流功能;现代教育对社会文化创造、更新功能。

五、现代教育的科技基础及功能基础:1、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技术则是社会直接生产力。科学可以通过与物质资料相结合,物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3、物质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功能(现代教育的科学技术价值):教育具有使科学技术传递、积累、发展的价值;现代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价值;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有效形式。现代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改革教育结构,使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为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和发展现代教育内容,使现代学校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改革教育组织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尽快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是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它是哲学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规律的,因此它需要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提供材料,由于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必然是哲学形成的一个来源,并包含哲学概念的必要要素。2、哲学对教育实践指导作用:哲学对实践的指导功能,首先表现在哲学的整体认识功能。哲学对世界给予整体性回答,哲学认识带有透彻性和清晰性;哲学对教育实践具有预见作用,哲学对教育实践的预见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前要思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等哲学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种理论与方法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一个恰当的思路;哲学对教育实践中各种现象具有解释说明作用。因为哲学概念和范畴是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它们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它能对具体的社会和教育现象作出解释,并迅速抓出它的本质;哲学对教育实践有选择和规范功能。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其反映和表现的本质和规律说,内含着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对个别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哲学作为世界最高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它对教育理论和实践有评价和选择作用。

哲学影响教育的历史回顾:1、古代哲学影响教育实践以教育观点为中介。(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认识上帝和皈依上帝,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神职人员,能效忠于教会,为基督教服务中世纪的“七主德”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信仰、希望和爱,七德之首是爱;2、近代哲学影响教育实践以教育学为中介。近代学术思想发生分化,各门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教育学也已成为独立学科。这样在近代社会,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就通过以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影响为中介实现。主要有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经验论者认为教育本质和作用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各方面人才。理性主义:近代理性派有17世纪英国新柏拉图主义、17世纪大陆唯理派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最大代表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理性主义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是演绎法,重视理性思维,把理性知识和智慧看作道德来源。理性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影响(70页)

教育哲学是现代哲学影响教育的形式:教育哲学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被确定下来。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化,教育科学也开始分化,出现了教育学,随后又出现了教育哲学;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出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对立。80年代,我国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学科开始建立;

现代教育哲学影响现代教育的特点:广泛性,现代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的广泛性,特别表现在现代西方各哲学流派广泛建立了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分析主义);深刻性,首先表现在它已不是简单依据某一哲学家的观点阐明教育问题,而是依据一定的哲学观点,综合各派观点,并对它们进行评价;还表现在教育哲学已向专题研究发展。(我国的教学认识论、教学价值论);自学性,现代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影响的自觉性,首先表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树立了教育哲学的信念;还表现在按一定的教育哲学观念进行广泛的教育实验。

二、马哲与社会主义教育

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教育本质观。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提出了教育本质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教育看作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活动或形式,看作是科学文化的再生产活动,既是生产力,又是上层建筑;

②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人的发展观。人具有自然、社会和意识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马克思的人性观和人的本质观,直接制约着他的人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充分肯定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和变异在劳动和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十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影响;

③马克思的价值论和教育目的理论。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是物种尺度和内在尺度,物种的尺度是客体的尺度,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内在的尺度是人的尺度,就是按照人的需要改造世界。人的需要的尺度既价值尺度,价值观念或价值意识,就是按照主体需要把握客体的意识形式。物种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以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为基础的。价值认识以事实认识为基础,价值认识又调节着事实认识的选择和指向。教育价值包括教育目的价值、教育手段价值、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中心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其含义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借助于文化知识等手段,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为社会服务。(根据社会需要,借助文化知识手段,培养一定素质的人,为社会服务);

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点就是坚持从人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观察人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深影响了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思想,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⑤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社会道德随历史进步而进步,剥削阶级要获取财富,必须使劳动者地位有所改善)和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理论是建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基础。);

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美育。马克思的美学和美育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并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创造出具有多方面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深入开展教育哲学,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㈠寻找和选择哲学与教育学的结合点,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体系;㈡寻找的生长点: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寻找哲学和教育学结合的新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㈢寻找丰富点:开展对我国传统教育哲学遗产和外国教育哲学流派的研究,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成分,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三、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西方教育

科学主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但总体上它仍是唯心主义。包括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当代科学哲学、结构主义等。1、世界观和教育观世界观:科学主义的世界观总的来说是唯心的,他们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人和人的问题,并且企图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人和改造社会。教育观:强调人的本能作用,又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斯宾塞:为完美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造。罗素:教育是获得善良生活的手段。

2、科学主义认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科学主义认识论从经验出发,但介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方法论上从归纳出发,但又介于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之间。科学主义认识论对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从课程方面看,崇尚科学知识是科学主义的特征,这也是科学主义教育哲学的特点。这是科学主义的积极方面,它对推动科技和社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3、科学主义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论:科学主义道德哲学是中立主义,标榜道德无阶级性、无党性、强调伦理学中立地对待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科学主义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强调进行个人主义教育,强调道德目标和价值的自由选择。

人本主义:是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学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为发端,经过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主义而获得迅速发展。在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达到典型表现,通过法兰克福学派和人格主义得到延续,二战后出现高潮。世界观和教育观:把人的存在本体化,把人当成世界的本体,当成一切存在的本原。从“人的自我生成论”和“自我实现论”出发,批判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这是有合理因素的,但是把人成长的主观内在因素绝对化了,因而走向反面。在说明教育的社会作用上,人本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论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本性思考的结果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从客观性的对象意识转向极端主观性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理性主义对智育和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轻视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人文学科教育。,不强调心智训练,而强调人的发展或人格培养,即强调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重视个性培养,否认集体教育和教学,片面强调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还提倡用主观性方法发展人的生存能力。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把人的生存状态个体化,强调人文学科和人格教育。弗洛伊德:崇尚自我、高扬自我,倡导自我中心主义,(人本主义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反对道德约束和放纵本能欲望表现出来的。

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与教育:是传统教学的延续。20世纪新宗教神学共同特点:一方面表现为神道主义转向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由信仰至高无上,至善至美,全智全能的上帝转向“没有上帝的宗教”(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为代表)。思辨唯心主义包括古典实在论,永恒主义,英美新黑格尔主义。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新托马斯主义和永恒主义:从人性不变的观点出发,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永恒不变的,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类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理智训练。批判实用主义的“适应论”“社会改造论”,强调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而不是社会生活本身。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都主张教师中心和权威,但又

主张热爱儿童和学生儿童主动活动,建立真正理智权威。永恒主义强调天才教育,培养杰出人物,反对教育平等,并主张惩罚。新托马斯主义强调爱的教育,主张“宗教信仰复兴”和“理性道德力量的复兴”,它也强调纪律教育。

现代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这一时期,在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形式教育,实质教育和实验教育学等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潮。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和理性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实验教育学与实验心理学为基础。

官能心理学与形式教育论:发端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中世纪是官能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托马斯阿奎那和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把灵魂或心灵官能划分为三种,记忆、理智和意志其中意志官能是最根本的,阿奎那则认为理智的官能居于最高地位。官能心理学家的共同观点:1、人的心理是由许多官能组成的2、各种心理官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先决条件3、心理官能一方面是天赋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后天的训练4、各种心理官能是彼此独立发生作用的,训练也宜分开进行。形式主义教育:20世纪初,洛克(“天然官能”)和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倡导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际内容,就是把官能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三种基本能力,发音能力,感觉能力和计算能力,声音,形状和数目是构成这三种能力的基本要素)。虽然各教育家有不同的形式教育观,但都认为1、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课程的价值以其能否发展学生的能力及其适用性大小来估价;

3、教学的原则方式与方法应以心理官能发展的秩序和特征为依据。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只看到知识的训练价值是片面的,但强调教学与法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有其合理性的。

联想主义、理性主义心理学与实质教育论: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用“联想”否定了“官能”的存在;德国的统觉(理性主义)心理学用“观念”否定了“官能”的存在,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实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为赫尔巴特(课程、教学阶段、教学方法论上根据兴趣过程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四种教学法:叙述法、分析法、综合法、应用法)和斯宾塞(把斯宾塞的心理学成为“进化的心理学”,教育目的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课程上注重科学课程,课程设置上科学课程先于古典课程,五个等级的课程体系,这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实科课程体系。)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与实验教育学和教育测量运动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第一心理实验室,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实验教育学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1890年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首先提出心理测量的概念。实验教育学的创建,不仅冲破了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局限,而且大大促进了教育学的分化和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主义

现代教育与心理学关系:1、现代教育必须自觉地以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2、要博采众长而不固执一端;心理学的发展和元认知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费莱维尔: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3、科学主义(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和人本主义(重视理性)之争是其主线。

二、心理学在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上的反映

1)学生发展——成熟优势与学习优势之争:对学生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占优势地位的因素,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发展不同于学习,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成熟和智慧建构水平。(“爬梯实验”格塞尔和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其二,认为发展主要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来完成,而是靠外部社会因素的介入,即靠学习和教育。(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和维尔茨基)。两种学说涉及到身心两方面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各自从一个角度对这些关系加以阐述。成熟优势说突出了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自然属性对社会属性的自然规定性;学习优势则强调个体在心理发展和社会属性获得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可塑性。从身心统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立场来看,二者都有局限性,完全的发展观应该是身心发展的对立统一,自身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成熟和学习的对立统一。

2)教育目的——

3)课程编排——心理逻辑对学科逻辑的批判:课程编排是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开发哪些课程及如何编写教材的问题。学科逻辑原则:强调教育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面,认为人类总体知识的性质和结构及各领域知识的性质与结构,即学科间逻辑和学科内逻辑是课程编排的内在法则,学校课程教材应该全面地反映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认识成果,反映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力求体现科学性、学术性。不足:这种课程恪守严格的科学性,忽视学生接受程度,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困难;这种课程实施时,只强调学生心理认知方面的参与,而忽视情意方面的参与,不能完成学校教育情意方面的目标,忽视

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现对科学知识尊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儿童认识活动主体性的尊重。心理逻辑原则:是伴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而出现的。它认为课程编排要依据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的需要来进行。知识的传递要符合个体发展的规律,客观知识的逻辑必须同个体主观认识的逻辑相一致。(赫尔巴特、杜威在这方面一致)优点和不足:1、优点:心理逻辑原则鲜明地突出了课程编排中对儿童的尊重,力图把课程编排和课程实施结合起来,减少课程实施时的困难,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工具价值,从一个侧面促进了课程编制的科学化。2、缺陷:现有心理学研究对人类心理逻辑揭示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所以心理逻辑往往就成立自发兴趣的同义语;课程编排者极难发现不同类知识同心理发展需要之间的固定联系,确定某类知识的心理发展价值;这种课程有助于个性发展,却不利于文化的系统传递。结构主义原则:以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1、他们强调儿童心理有固定结构,这种结构是不断转换的;2、学科知识有内在结构:结构的再现形式,结构的经济原则,结构的有效力量。3、把学科结构同心理结构恰当地结合起来,把教材分成不同水平并使之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吸收能力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任何学科都能够交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结构主义者从自己的心理学立场出发,把结构性看成是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共有的性质,看成是课程编排的基本原则,并借助社会力量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

4)教育方法——主内和主外、自律和他律争论中的心理学依据:主内和自律:我国的孔子、孟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近代的理性主义教育家和现代的进步主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教育家都持这种观点。心理学前提:人的心理活动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是自主、可控的;心理活动的积极性的加强和维持有赖于环境条件的激发,心理活动水平同环境条件的性质有关。但是过度强调人类心理活动的自组织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儿童中心论”。主外和他律:我国古代的墨子、荀子,西方的普罗塔哥拉和德谟克利特等人。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家。观点:教育活动实质不是心灵的发现,而是经验的传递;心理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经验材料持续不断作用的结果;人心如素丝、白板,心理的内容有赖于系统的灌输,而不依赖与心理自身的发现。但是当这种方法被看成是完全脱离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外在东西,会导致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屈从于教师的主观意志。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广大;

(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7)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8)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展根本变化;

(9)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

教育目的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 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从个人自身发展出发来规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应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的。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教育目的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卢梭:养成正当的习惯,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需求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法国迪尔凯姆,德国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制

二、现代学制的三个类型及比较优势分析

现代学制不外由两种结构所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前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是前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纵向学校系统和横向学校阶段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双轨学制:18、19世纪形成,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分轨是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单轨学制:最初北美多数地区沿用欧洲学制,1870年起,美国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升入大学,特点是原则多种分段。分支型学制:前苏联型学制,介于单、双轨之间,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特点是上通下达,左右畅通。三者的比较及发展趋势:西欧双轨学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乏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特别是不利于中等教育的普及,这就扼杀了劳动人民子女升入大学并成为脑力劳动者的可能性。美国单轨学制和多分段的形式,使它具有利于

教育的逐渐普及的优点。苏联型学制,即有美国单轨学制有利于普及的优点,又有西欧双转学制学术性一轨高水平和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扎实的优点。但是要保持这两大长处,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统得过死,过严和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缺点。发展趋势:学制发展轨迹:从系统占优势向阶段占优势发展,即由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向单轨学制方向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轨迹,由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终身教育制度发展。横向阶段内涵丰富。

我国现行学制结构及改革趋势

1904:“癸卯学制”、1922“壬戍学制”。现行学制: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院。趋势: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中等教育多样化和综合化。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

教育管理

一、现代教育管理的背景: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管理的概念

管理: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管理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管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合理组合;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过程)

1教育管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约束下,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对整个教育系统及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挥,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办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有序过程。

2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功能:1、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教育管理的作用就是使教育组织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2、办教育离不开各种办学资源。教育管理的作用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组合的方式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3、办教育必须处理好发展中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防止失掉平衡,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教育管理的作用就是设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工作计划等等。4、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管理的作用就是把分散的,无序状态的教育因素,变成有序的状况,消除教育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学员的积极性。

3教育管理具有自己的特点:1、管理育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有效的教育人,因此,育人也就成为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部门的显著特点之一。2、教育质量的波动性,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是在开放系统中进行工作的,教育学中的确定性因素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两种因素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影响就出现教育质量的波动现象。3、教育管理的主体是脑力劳动者,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都属于脑力劳动者。4、正确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学校管理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同时要利用社会家庭的有利因素与学校各方面各种配合起来。

4早期的现代教育管理与二战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特点:1、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校的效能管理。也就是从“应该做什么”发展到“怎么做最有效”2、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向到整体优化管理。早期的教育管理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部门上,只要各个部门的各种搞好了,全校的工作也就自然好了。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矛盾冲突有时发生。而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强调整体目标是最重要的,每个部门在整体中是不可缺乏的哦,但各自的地位,作用又是各不相同的。3、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的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上。早期的教育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计划,检查,总结三大类。后者教育管理中不能没有监督检查,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4、由重视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向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管理。5、在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

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及流派:①行政学,法学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②科学管理理论(泰勒)③科层管理理论(韦伯)④行为

科学管理理论⑤系统理论管理学派

四、中国教育管理的几个问题

教学

一、现代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用理论形式表现了现代教学的特征。1、在目的和内容上,主张对所有人实行泛智教育。

2、在教学原则上,提出了“适应自然”等五条具体原则。

3、在教学制度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2、现代教学制度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实现的,存在几条基本的线索:教会办学与国家办学之争、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经验型与科学化之争

3、现代教学的分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班级授课制已不完全适应这种要求,暴露出固有那些弊端,于是,一场以改革班级授课制为焦点的新的教学改革出现了。这就是“新教育”运动。1885年,英国人雷迪创办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拉开了欧洲新教育运动。杜威进行了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学探索,在美国引起“进步教育”运动。柏克赫斯特实施道尔顿制:废除课堂教学,学生自己选择科目自由地学习;废除课程表,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学习时间,由学生具体安排,废除年级制,鼓励学生自学,也可以请教师帮助。华虚朋创立的文纳卡计划,实施个别教学,每个儿童按自己的速度学习,克伯屈用设计教学法取代班级教学,打破学科课程,按学生有目的活动设计学习单元等等。

活动教学模式:“新教育”、“进步教育”运动创立了现代教学的活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进步教育、新教育为实践形式。这种模式特点,三个中心:经验中心,不是从书本上学习,而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活动中心,不是课堂上学习各种学科,而是安排各种活动,从实际活动中综合地学习;儿童中心,不是儿童跟教师学,而是儿童发展主动精神,依据兴趣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有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以设计教学法为典型。

班级授课制和活动教学模式的对峙表现在三个中心的分野上,书本中心与经验中心,课堂中心与活动中心,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

主知主义和行动主义班级教学体现了主知主义的思想,活动教学则反映着行动主义的追求

主知主义行动主义

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以便为未来做准备,教学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教学是一种生活,通过教学学会如何行动,以适应环境

依据学科结构组织教学依据儿童兴趣通过活动来组织教学内

通过书本知识,课堂讲授来获得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探索、操作、实践,

来获得经验

重视教师领导,认为教师有绝对权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积极性

的发挥

二、现代教学走向多样综合 1、当代教学改革运动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利用教学机器来教学;课程编成小步子的程序化教材;注意积极强化,及时反馈。导致了电脑在教学中的运用,出现了人机对话,是一种重大变革。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注意改善课程编排,选择学科基本结构即概念、原理等作为教学内容;不由教师讲解传授知识,而是安排情景,让学生探索发现真理,使之了解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注意反馈,注重直觉。这种教学为现代教学如何开发智力、解决以少胜多这个任务开辟了一条道路。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按提高教材难度、加快教学速度、理论知识居于主导地位、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发展等原则来改革教学。这一探索的中心问题是教学如何最有效的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为学生智力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坚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把教学目标加以分类,使之具体化;按知识单元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评价,及时加以补偿教学。掌握学习使人人成功的愿望变为现代教学的实践,使教学目标可操作化,评价教学功能突出了。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不是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而提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范例,学习研究范例,获得一般的知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情感。这种改革突出教材以点带面的特性,是课改一大流派。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运用系统理论,从整体上考虑教学工作的改革,不追求某一局部的独特功能,而是力求使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形式、师生关系等构成最合理的整体联系,从而取得整体上优化的结果,这一改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多样综合性。

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创造愉快轻松、感情融洽的教学情景,调动人的无意识功能,通过情景中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暗示教学使意识与无意识结合起来,开辟现代教学利用无意识的广泛天地,对于充分挖掘人体潜能有重要启示。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把心理临床治疗的原理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示,而是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注重情感的适应性,双方都真诚平等地进行沟通。这种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和情感,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教育学:以改善师生关系,实行师生合作为突破口,给予学生主动和自由选择机会,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这种教学改革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使现代教学的动力机制和操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2、“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

二战后,兴起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国际竞争日益取决于科技力量,最终还在于教育力量。于是,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和科学素养便成了20世纪50—60年代教学改革的主题。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实验、达维多夫的智力加速计划、布鲁纳的结构课程改革等。科学主义教学的片面性引起了“人文主义”的强烈不满,于是兴起了“人本主义”教学,比如:非指导性教学、合作教育学等。

科学主义教学特点:重视认知的、理性的、逻辑的活动;以科学知识、技能、智慧行为主要目的;运用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教材,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教学活动有章有法,有稳定程式、严格的计划和控制。人本主义教学特点:重视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等活动;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注重教材的主体价值,教材重视人文知识,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等;教学活动依据具体情景,即兴发挥,崇尚直觉和灵感,注重体悟和领会,不太讲严密的固定的程序。

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目的:个人全面发展

2、主要的理论基础:教学认识论

3、结构: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

“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论争

18-19世纪,展开了二者的论争,核心问题是教学目的问题。二者的分歧在于在理性发展的前提下,怎样理解理性发展及侧重于发展理性的什么方面,属于理性内部争论。实质教育强调理性发展主要是知识积累过程,主张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懂科学技术的人。“形式教育”强调理性发展主要是提高人的内在心理官能,使潜在官能成为真实心理能力的过程,主张采用最有训练价值的学科来进行训练,培养心理能力健全的人。从其积极方面看,丰富和深化了现代教学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尤其是理性发展目标。从其消极方面看,二者都没有对人施以真正全面的理性教育,各自偏执造成了理性发展的缺陷。

德育

一、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德育目标的变化: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德育政治性是民主理论要求;品德心理保健和品德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日益突出。

德育功能的变化:促进人的品德社会化发展,使之与社会相适应,维护和推动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这是德育的重要功能。现代德育的经济功能和维护人类安全的功能以及自然性功能主要是通过它所传递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所培养的具有一定品德的人来实现的:传播现代科技意识,培养人们大生产观念和商品经济观念,形成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和责任观念;通过培养现代生产劳动者的良好品德用于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通过培养科技人员的良好品德,促进科技成果生产和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培养现代生产科技和商品领导人一定的品德作用于现代生产科技和商品经济发展;弘扬科学、无私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现代学校特别是高校直接进行生产,然后再进行扩大再生产。

德育结构的变化:德育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1、从各种形式德育的关系来说,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学校、家庭、社会德育逐步形成一体化模式。2、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日益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

德育内容和方式的变化:逐步增加现代社会的一般的或普遍的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内容,自由民主的和平等合作的教育成为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现代德育内容贯穿着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德育方法和管理民主化,参与性和合作性增强。

德育社会地位的变化:随着德育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德育日益确立它的主体地位,增强它的相对独立性,使之在与社会和人的品德发展中日益走上超前,先行,主导的地位,呈现出日益的主体性,进取性。现代德育不只是适应品德社会政治性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主动地推动人的精神解放和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德育本性的变化:发展和提高其自身,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变革。现代德育的变革性首先表现在德育观念的更新,变革是全面的变革。

综述,现代德育是培养以科学和民主精神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品德的活动。

二、现代德育基础或背景问题的探讨:1、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商品经济是现代德育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2、现代社会生活是现代德育的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3、现代社会的“东西南北“关系是现代德育的重要社会历史根源4、现代科学为现代德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2、我国德育现代化的主要问题:1、确立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方针;2、加强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建设

3、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

4、建立多样性综合的德育模式

3德育方法: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修养法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趋势及研究方法特点

一、1、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当代教育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并产生了逻辑思维高度发展的必要性。现代教育研究在提高理论化程度过程中非常关注以下条件:现代教育观的确定及其对研究的指导;寻求立足于现代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生长点;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转化并保持二者动态一致;在发扬各国优秀教育传统基础上实现对时代共同教育传统的把握。

②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社会生物学方法;行为主义,斯金纳工具制约论;对教育的符号学理解,由此产生的信息论方法;对教育的文化学理解,由此产生的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等方法;社会学: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人本主义研究。

③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在研究研究目标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即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即科研群体;在研究结果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倾向性,这就是价值取向。

2、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①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②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教育研究内容变革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推进;(2)新的重大价值的命题及“概念群”的提出;(3)教育观念的更替

现代教育研究的结构体系及研究过程

一、基本结构体系

1、现代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①按范围和概括程度:适用于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的具体的科学方法;适用于各门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及适用于一切科学的哲学方法论。②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

③按研究方法分:历史性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2、教育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观察分析教育现象,运用归纳法得出理论结论;另一种是推论——验证的演绎法

3、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教育研究具有经验和理论两个层次。具体分析,可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经验描述水平;探究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

二、教育研究过程及方法的科学性

1、教育研究计划的确定:①选定课题②检索文献③形成假说

2、教育研究的五种基本方法及实现条件:①历史研究方法(特点,适用范围)②调查研究③实验研究④理论研究(如何应用好理论研究:正确设置理论研究的现实出发点;合理确定理论分析的角度和基点;准确概念并形成概念系统;合理的理论体系结构及逻辑检验)⑤

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坚持理论、现实和历史相结合;坚持教育实验和实践;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坚持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现代教育的展望

未来教育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夫勒代表作《未来的震荡》一书对未来教育理论集中论述。托夫勒认为,社会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传统社会(或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未来社会(或信息社会),社会发展阶段由低到高发展。教育也相应分三个阶段。未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增进人们了解未来变化和不断适应未来的能力。未来教育的创立,也必然伴随着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彻底改革:1、改革教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打破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甚至唯一场所和时期的组织结构,创立在空间上包括学校、企业、家庭、社区等,在时间上贯彻一生的教育体系;2、彻底改革现行课程,创立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3、改变不关心未来的方向性,倡导注重未来的方向性,塑造一种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和敏感性的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了解未来,培养适应未来能力。适应未来的能力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断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在迅速变化和流动的环境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三是对多样性和复杂性变化进行选择的能力。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注重未来的教育。

终身教育理论:法国的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论的核心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巨大作用,整个世界正在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集中挑战。旧的教育组织结构、形式和思想理念,不能帮助人们适应新挑战,必须重新树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贯彻于人的一生;不应将人类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全社会。

学校消亡论和教师消亡论:①学校消亡论:比较著名的是伊凡·伊里奇,他们认为,事实上学校不但不能解放人的个性,反而越来越成为压抑人、使人互相隔阂和失去人性的机构,因而,应该禁止开办一切学校,废除一切教育制度,使教育非学校化,非制度化,只有取消学校才能使用人摆脱压抑、获得解放。应该把教育交给全社会。②教师消亡论:认为学校既然没有存在的必要,教育也正在转变为学习,因此,教师也应该随之被取消。教育不再是以教为主导,也不是教与学的结合,而是学习者单方面的学习过程,知识和信息不再由教师提供和解释,而是由学习者根据兴趣和需要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自己去提取。

创新性学习:著名的未来学派之一罗马俱乐部的观念,20世纪念70年代提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日益加深,人类正在走向灾难,人类必须通过创新学习方式摆脱灾难性危机。创新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这种学习方式主要不是为了帮助人保存旧的价值,而是帮助人们不断创造新价值,不是帮助人民面对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而是帮助人民面对未来的问题,通过激发人的首创精神,使人们学会和实践对付未来问题的新方法论、新技能、新态度、新价值观,为对付未来问题和创造自己所期望的未来做准备。两个基本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三方面意义: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国际竞争特征);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或教育体制。

改革的特征:①中央直接组织和领导教育改革,将其作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之一;②全方位、大动作。全方位,改革涉及到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和与教育有关的其他各方面,现代教育面临着需要全面更新的问题。大动作,不是对现存教育体制进行小修改,而是进行重大的改革。③改革需要全面更充分的条件。全面组织和领导这场改革,需要有力的中央管理体制的支持和各级实施机构的有效贯彻执行;与广泛的社会各界和教育基层取得共识;足够的教育经费是改革落实和成功的保证;社会稳定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①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丰富化。更富创新性:创新意向、冒险精神、开拓能力、批判精神。更加成熟化:更加开放化、更有相容性、具有系统性、更了解和认识自己。更有适应性:更强健的体质、主动适应变化的品质、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更健全的心理。更具个性化。②教育将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进一步现实化

3、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联系:①教育产学研合作;②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

4、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5、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强调全面质量、强调基础和提出新基础观、强调能力和提出新能力观。

6、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①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成果越来越显著②国际教育竞争正在激烈化③培养国际人员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8、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9、现代教育日益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展望: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正在努力探索②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将逐步形成③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引起关注

1、管理现代化:它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追求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的管理。

2、科学管理:所谓科学管理主要是指:(1)采用业务分析的方法,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数量化研究,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益与成果。(2)教育行政的各项工作都要建立科学的制度,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3、现代德育:它是一种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德育,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自由的发展性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开拓、革新精神的变革性德育。

4、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对原有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变革改造,不断地选择、融合、重组、整合世界教育潮流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同时又结合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研究的实际形成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现代教育研究强调方法的时代性、民族性及现代化。

5、培根法:它是观察分析教育现象,运用归纳法得出理论结论的教育研究模式。先摆事实,后求结论,根据某类中每一事物(或一些事物)共有某一属性推出该类全部事物都具有该属性。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统计、搜集和积累大量的充分的材料,然后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答案。

6、文化:文化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这里指狭义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只要是指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7、理性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

8、教育:教育就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为使种族生命繁衍、社会生活延续所必须的自觉活动。

9、经验主义:是指主张一切知识均来自感官经验的认识学说。

10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结合教育实际和现代教育概念全面发展的含义,谈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般表述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健康的体魄。这可以理解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和文化的等几个方面。个人发展的生理方面主要指人的体质体力的发展和技能的成熟。个人发展的心理方面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的健康发展。个人发展的思想方面主要指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它要求受教育者应能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具有社会主义的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献身精神和奋斗精神,同时应养成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个人发展的文化方面主要是指个体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发展。它要求受教育者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其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

为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还要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做出规定,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力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社会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

(2)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加剧了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条件.

(4)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5)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打破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面向终身教育我国应进行的教育改革:

(1)改革学校教育,为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打好基础.

①改革原由的教育观念:时空观功能观教师角色观学生观

②扩大学校教育的规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③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要注重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发展和探究.

④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育评价,考试制度: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

(2)改革现有的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①以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为主体,在完善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大力发展非正规的教育.

②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和连贯性.

③加强对非正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④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间的联系,加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间的联系.

(3)要重视并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①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②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

如何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具体指: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1)转变人才评价观念(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3)提高教师素质(4)改革教育制度(5)加强教育科学研究(6)丰富教育资源(7)改革教育,教学方法(8)更新教育技术和手段

如何理解和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

实施(1)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必须进行转变,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潜能.

(2)在教育管理上必须进行改革,要改变专制的教育管理为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强调统一性的管理为强调依据的管理.(3)学校课程上要进行改革,课程目标上必须体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完整统一,并根据课程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上要进行优化.

(4)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包括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教学方法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进行发现的学习,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动起来和活起来的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教育学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生物起 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是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 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5.早在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的教育形态,在那时学校设六艺教学模 式。即礼、乐、射、御、书、数。 6.“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了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7.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8.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育内 容是“七艺”。 9.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1.苏格拉底的雄辩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成为定义,第三步称 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2.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 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3.几部主要的著作和代表人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 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4.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 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5.康德提出的“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6.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17.洛克在他的《教育漫画》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 知识都来自后天。 18.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的四段教学法是“明了、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就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其实质就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与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就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就是知识宝库,就是活的教科书,就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与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与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确定多种课程,分科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明了、联合、系统与方法等四个阶段,使教学的进程公式化。这里说的明了,就是指明确地向学生讲述新教材;联合,就是指通过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就是指学生在新旧观念的基础上寻找结论,定义与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的方法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原则方面,重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与量力性等原则,力图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只求呆读死记,忽视智能发展。 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班级上课为唯一形式,忽视小组学习,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与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才能。 2、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主要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北师大教育学就业怎么样

北师大教育学就业怎么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师资力量雄厚,人脉资源广,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本文系统介绍北师大教育学考研难度,北师大教育学就业,北师大教育学专业方向,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参考书,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师大教育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学考研机构! 一、北师大教育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难度不大,专业招生量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中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自2013年起北师大教育学实行自主命题,考试难度降低,试题灵活。据凯程从北师大教育学部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北师大教育学考研考试科目里,教育学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北师大教育学各细分专业介绍 北师大教育学各专业方向如下: 1.教育学原理 2.课程与教学论 3.教育史 4.比较教育学 5.学前教育学 6.高等教育学 7.成人教育学 8.职业技术教育学 9.特殊教育学 10.教师教育 11.远程教育 12.教育经济与管理 13.教育技术学 以上专业方向每一项还包括具体研究方向划分,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举。在凯程的教育学栏目有专门介绍教育学各个专业的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学者

【李秉德】 (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次年改主修为教育。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1949年回国。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 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 王策三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经历新中国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学习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理论;后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学。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论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 主要论著: 《教学论稿》(专著)、《教育论集》(专著)、《教学认识论》(主编)、《教学实验论》(主编)、《现代教育论》。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体育器材室工作总结

体育器材室工作总结 作为学校的体育器材保管员,我的主要工作就就是妥善保管各种体育器材,为学校体育课教学与文体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与物资保障。 1、做好器材的登记工作,对各种新进的器材,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记载,对已破损的器材要及时注销,使帐物相符。 2、分类存放。按类将各种器材分类存放,以便于快捷方便地取用各种器材 3、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平时注意各种器材的使用安全,注意防火防盗防潮。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并向主管领导与有关办公室汇报。 4、对于体育课堂使用器材,及时做好记录。 5、每天认真做好器材室的清洁与器材的维护工作,保持器材室的清洁与卫生; 6、经常检查器材与设备,如有破损,应及时维修并上报体育中心主管领导,以保证教学、训练与群体活动的顺利进行; 7、不私自将器材借用或租用给她人或单位; 8 、学期结束前, 清点体育器材,回收外借器材。 一学期来,严格按照体育室的管理规定操作,全部器材完好无损。学校体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保证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正常有序地进行。 2013年7月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甘家沟小学王彩虹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小学数学课堂不再就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就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1、在学中玩,在玩中学,通过活动激发小学生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 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与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 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 2、充分利用教材,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教材就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就是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就是否领会编者的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笔记

现代教育论笔记(黄济、王策三)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就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 从多维角度分析,从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区别分析,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手工工具”;现代教育:生产性、普及性、多样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从现代化程度分析:三个层面:数量、规模、条件的先进程度;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从现代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导致现代教育的新特征:科学性、发展性、民主性、国际性。 培养目标的现代化——现代教育两个带根本性的特征: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 教育的民主性向纵深发展——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受教与参与;教育法制化,以法治教;质量发展,机会与成果平等;内部教育民主发展,师生关系;民主化与民族化、国际化的关系。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社会力量;国际竞争与合作(国际化);教育技术的发展。 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大教育观的诞生是开放性的重要表现,具体表现:现代教育制度和组织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封闭性;结构适应观念是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性越来越强的重要表现,只有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结构,如数量和质量效益统一问题。 教育功能的现代化,扩展和增强——教育功能的范围和力量,是与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丰富和强有力等相联系的;教育的功能是发展、变化形成的;教育功能是统一发挥的,即社会功能和培养人的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统一。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不再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先行者,即教育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先行原因:首先,社会结构变化迅速,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联系越来越密切。其次,教育自身,由于外部的积极影响,也由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科学的进步,功能增强,不仅有了更强的适应力,而且有了创造力,特别是预见力。最后,必须明确一点,我们理解的教育先行乃是作为唯物主义命题,以经济为基础的,教育先行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教育先行由可能变为现实:人们已经争取到了生存权利、追求富有的权利,人的教育应该放在优先的地位;教育本身具有未来性价值,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培养周期长,效益的实现具有长期性;教育思想条件即思想要对客观历史进程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改变观念;必须在一些具体环节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预测和规划。 不断变革——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教育本身就是变革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急剧深刻变革,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教育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失调亟待调整(自我改进的冲动力量)。现代教育不断的变革,推动着它不断地向高级阶段发展,不断地逼近目标,不断地充实内容,更新方法。如教育实验的兴起。教育改革要处理好变革性与稳定性、继承和改造的关系,采用长远的战略和方法来设计教育改革,不能陷入变革主义。要吸取国内外改革经验教训,适应变革趋势而变革。 教育理论的现代化,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实践是理性水平上的实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活动。教育科学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孕育、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指导着教育实践向前发展。师范教育即教育科学教育,从教师队伍或组织上保证教育实践置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教育理论要指导教育改革并发展自身,教育实验发展从方法上保证科学的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使现代教育理论自觉性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2、现代教育的经济基础及功能 社会生产力基础:建立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