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墨子为了实现其“兼爱”、“非攻”的理想身先力行,创立墨子者集团,传播墨子理论,帮助弱者,济贫扶弱,体现其高尚的情操。墨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大都体现了墨子的观点,如:杀人者偿命;耕者有其田;反对贪官污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等等。墨子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富民思想”和反侵略、反战争的思想。

关键词:墨子、以民为本、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民富国治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创立墨子学派,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传于世。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是其思想主流,“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观念,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

一、墨子思想的历史背景

墨子从事学术政治活动是在战国初期,正是列国争战,大国兼并的社会动荡时期。大国对小国兼并和吞食,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大国之间的争霸,使战争连绵、灾祸不断。连年的战争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害,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凡有师旅兴起“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①。而且战车牛马兵器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参加作战的师旅“与其居处之不安,饮食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②。因战争而带来的天灾人祸使人民不胜其苦。由于战争的耗费,加之统治者残酷地剥削人民,增加苛捐杂税,使得“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③。由于战争,各国君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④统治者的盘剥,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当时社会状况正如墨子所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⑤。墨子是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利益的思想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这与他生活经历分不开。墨子出身于劳动者中间,做过工匠,他会制造载得五十石重的车辖。“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也,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⑥。由此可见,他参加过工艺的生产,其工艺水平超过鲁班。

墨子虽做过宋国大夫,但他从不以“大人”自居,他自称是“贱人”,生活极其清苦。庄子说他以自苦为极。他效法大禹,因为禹为了大众的利益,曾不辞劳苦,不避风霜,为治水疏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因长期在河泥里干活,连腿胫和腿肚上的小毛都脱落了。墨子效法禹的精神,“以裘褐(粗布衣服)为衣,以跋(草鞋)为服”⑦,工作“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⑧。为了实现其主张,不仅常与上层人物接触,且甘愿与下层社会为伍。

墨子生于鲁国,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⑨,“兼爱”思想应是从孔子的“仁爱”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但他发觉儒家的理论很烦琐,不适宜于劳动人民,故反对厚葬,提倡节丧。他将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朴实化,更贴近人民的利益。墨子非儒只是反对儒家只讲形式,不求实际,只谈空论,不求实利的空谈作风。如制各种形式的礼仪,守孝三年等等,他一方面批判了腐儒,一方面又吸取了儒家精华。孔子的“仁爱”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以“亲亲”为核心的有等级的“仁爱”,经墨子升华后,成为爱无差等的“兼相爱”。

二、墨子思想的实质

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实质是以人为本,反对攻战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争城夺地,互相杀伐,争战不已。墨子认为争城夺地之战,遭殃的是劳苦大众。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其主旨是要求统治者宽大政策,施以仁政,兼爱人民。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⑩。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会相攻、相贼、相伐。必然会出现“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⑾的现象。老百姓本来就贫弱,在富人欺诈压迫之下,就更无以为生了。这样贫者会越贫,富者越富,怎样来改变这种情况呢?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⑿只要人人都树立了“兼爱”的道德观,以“兼爱”来要求自己,就能“视人之国者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者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⒀。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样的话,就达到了“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谐。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贼,诈不欺愚”⒁。这是墨子的理想社会,墨子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人人都相敬相爱和谐的社会秩序。他不仅提出这一理想,也为此而努力奋斗。故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实质是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墨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为了实现其理想,墨子身先力行,把理论付诸实施,他吸收学生建立墨者集团,墨子为首任“巨子”,即首领。这个集团要求严格,都是能吃苦耐劳,忠于墨家的勇士。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火蹈刀,死不还踵”⒂。陆贾在《新语》中也说到“墨子门多勇士”。墨子弟子不止百八十人,据《公输篇》记载,墨子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⒃。有这样一些勇士坚定不移地忠守“兼爱”“非攻”的思想,有广大农民手工业者的支持,才使墨子学派盛极一时,楚国欲攻打宋国,他知道这一消息后,为止楚攻宋。他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至于郢。面对楚王据理力争,阐述他的“兼爱非攻”的理论。并同公输班斗器械,以其智慧、技术、胆略和正义的行为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进攻,使宋国免于一场灾难,这正是墨子“兼爱非攻”的实际行动。墨子思想盛极一时,墨派的势力也与当时的封建势力并驾齐驱,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扬,则归墨”⒄。墨子的思想,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传统,墨子信徒那种对信仰的坚定性,对团体的严格纪律性,以及“以自苦为极”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斗争精神,以后都长留在中国农民阶级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墨翟死后,其弟子继承发扬墨学,有禽滑厘、孟胜、胡非、随巢、宋铏等。这些人被称为正统派。还有尹文、惠施、公孙龙、许行等,被称为别派。韩非子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⒅。庄子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诀”⒆。依此可见,墨派团体到秦始皇统一的前夕,还很活跃。

宋铏是墨派继承者,大约生于孟子同时,墨子主张“爱无差等”,他说“僈等”;墨子主张“摹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他说“见侮不辱”,“凡人之门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为故也”,“日夜不休”“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⒇。墨子主张“非攻”他便说“禁攻寝兵”。

许行是楚国人,与孟子同时代,吕氏春秋记载:“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系学于许犯,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21)。许行即是许犯,许行不仅是理论家也是行动家,墨子主张不劳者不得食,许行主张负公务职责的人和农人共同去参加耕种,和工人共同参加工艺。他说:“贤者兴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别是厉民而以自养也”(22)许子继承了墨子的思想,倡导耕者有其食,主张平等,希望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和谐社会。

墨子思想对后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以来,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次数之多,战争之激烈,范围之广都属世界之最。历代王朝的更替大都是由农民起义作为杠杆,有的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直接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中国农民起义虽各有区别,但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从思想渊源上

看,农民起义的特征和墨子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历代农民起义有几条基本口号,一是杀人者偿命;二是耕者有其田;三是反对贪官污吏;四是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五是“均贫富”。这几条基本口号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对人格平等的追求,经济生活上要求起码的条件,政治上反对贪官污吏的倾向,这些口号都带有墨子思想的烙印。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23)的政治、人格平等的主张。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24),他主张人人能各从其事,不废耕稼之时,纺线之事,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保证百姓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墨子的思想和农民起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倾向是十分相似的。

侯外庐先生指出:“我认为,中国农民战争的口号应溯源于战国末年墨侠一派下层宗教团体所提出的一条公法,即《吕氏春秋》所载,…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者之法也?”(25)。李泽厚先生也认为,农民起义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与墨子思想存在渊源关系(26)。要求生命的保障,生活的温饱,反对贪官污吏,渴望专制权威的保护等等,反映了小生产者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墨家以巨子为首,以墨者之法为规范,有严格的纪律,其形式类似于宗教组织。墨子的政治思想、道德人格原则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形式对道教影响很大。王明先生指出:“墨学演变为原始道教经典的一部分的社会政治思想,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和深刻起来。就它思想的继承性说,它是墨学的流派”(27)。《太平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宣传一种克己利人,济世救世,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这种太平世界和墨子兼爱交利,非攻助人的大同理想是一脉相承的。东汉黄巾起义利用《太平经》作为思想武器和组织手段,团结了起义的农民。墨子的勤俭艰苦,自食其力的墨者之规也被纳入道教基本教规,使农民起义能保持廉洁作风,团结奋进。

四、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的,不仅在当时被称为显学,对其后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在现代社会中值得借鉴和保持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民为本的富民思想。墨子说:“今天下之君子,忠实于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28)。“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29)。“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30)。春秋战国之时,是战乱之际,墨子主张天下之治,主张富国富民,其思想完全是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并要求统治者“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31)。提出治国的策略,“天下贫,则从事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此仁者为天下度也”(32)。当时各国君主都大兴土木,建陵墓耗费民力民财,墨子告诫那些统治者,“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33)“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34)。墨子的富民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意义。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倡“以人为本”,各项方针政策都体现了强国富民的政治策略。

2、主张勤俭节约,提倡发展生产。墨子一书中有“节用”“节葬”“非乐”等篇。该篇主要是倡导勤俭节约,节省民财民力,反对强加赋税欺压百姓。他说:“今王公大人虽(唯)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垣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35)。“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为乐非也,今王公大人,惟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毋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将必使当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36)墨子“非乐”是反对大张旗鼓地纵乐,因而耽误农时,浪费民力,耗费民财。

墨子力斥儒家所主张的“三年之丧”的厚葬,认为那不但无益地消糜社会财富,而且无用地

消耗社会的劳动力。他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抉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是譬犹禁耕而求获也”(37)。进而他主张社会生活的节俭化,主张饮食以“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与土塯,啜与土铏”为限;(38)衣服以“冬以御寒、夏以御暑”为限。他认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锦绣文采靡曼之衣……此非云益煖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39)。宫室以“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同上)为限。总之,“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40),他认为封建主那种奢侈纵欲的生活完全是依靠他人的劳动为生的,那不但在损害他人的生存,是“暴夺民衣食之财”(41)而不符合人类生存的原则。

墨子提倡劳者得食,不劳者不得食,他认为人与禽兽不同,禽兽是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行走,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所以不必劳作。而人类不然,一定要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智,才能维持生命,所以各人要“分事”,什么叫“分事”?就是各人自己份内的职业,即社会分工之意。因而他认为各人都应“各从事其能”(42)、“必量其力所能而从事焉”(43)。要求人们都参加劳动,“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掀),然后成墙也”(44)。进而对那些不劳动者提出“耕其力者生,不耕其力者不生”(45),在社会道德上,他还提出“存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的平等主张。

墨子主张发展生产,鼓励农耕和发展手工业。要求“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以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以其分事也”(46),“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47),还提出“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48)。墨子的这种量其力而行,各尽所能的社会分工方法是先进的,人们各尽所能把生产搞得井井有条,这样就能促进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墨子的勤俭节约观念和发展生产的主张,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3.在政治上反对侵略战争,在战略、战术上主张全民皆兵,积极防御。墨子反对攻战,反对侵略,在《墨子?非攻》及各篇中都有阐述。他认为:一则侵略战争一打响,一定有所死伤“令尝计军出……住而靡弊腑冷不反(返)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刃乘车,其列往碎折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49);其二,即使没有在战场上战死或受伤,也会因“与其途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50);其三,行军者在冬天,要受寒;夏天,要受暑;春天呢,又要妨碍“耕稼树艺;秋天呢,又要废弃收获。“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冬夏为哉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此不可以春秋为者也”(51)。而且在战争中男人出战,女人在家,男女久不会面,生活不正常。“兴师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52)。总之,战争是不好,为害极大。“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同上)。所以在墨子看来,不论侵略和被侵略的国家,遭受不利的都是人民,墨子反对战争,是为“中万民之利“,为民求福,为民求利。

如何制止战争捍卫家园,墨子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准备。据《战国策?宋策》、《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墨子?公输篇》都记载了公输子为楚作云梯攻宋国,墨子率三百弟子去救宋的故事。墨子为止楚攻宋,起于鲁国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至于郢。而对楚王据理力争,阐述他的“兼爱、非攻”理论,并同公输班斗器械,以其智慧、胆略和正义的作为阻止楚国对宋国的进攻,使宋国免于一场灾难。

为了反战和宣传兼爱、非攻的的理论,墨子组织墨者集团,其集团都是勇敢善战,不畏艰险的战士。在战术上主要是采用积极防御的措施。《墨子》一书中有“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传”、“迎敌祠”、“号令”等篇章都阐述备战、守御、防敌的战术和法则的,这些篇章记载了许多先进的工具和守备的器械。如“藉莫”,即为布幕;以竹杆悬挂于女墙上,以挡来敌弓矢。“灵丁”为弓矢之类;“救車火”,为救火

之具;“云梯”,攻城之械;“藉车”、“连弩之車”等等。“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于拙。”(53)。墨子是能工巧匠,其水平比鲁班高。这些篇章说明在动员全体人民积极抗御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出“利天下”、“利人民”的互利观。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为出发点,进而指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54),“从利之所自生,此何自生?……从爱人利人生”(同上)“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55)。这种“兼相爱、交相利”是他所理想社会制度中表现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爱是从相互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的相互利益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是公利、互利,这种社会道德观,至今也是值得继承和提倡的。

5、提倡廉政,倡导廉洁的政治。墨子反对“暴夺民衣食之财,”和“厚作敛于百姓”。在“节用”、“节葬”、“辞过”、“兼爱”等篇章中都反复论述。他批判统治者耗费财力去纵欲,批判厚葬久丧。但凡这些消费,都是盘剥人民的利益而所得,是造成民苦、民累、民亡的主要方面。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56)。他提倡在税制上要利于百姓,“令农夫入其税于大人”也就是说农夫向政府纳税,是正常的,他说:“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以其常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意即为有原则的派劳役和征租税是不会病民的,而民病于“厚敛”,“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57)。故墨子提倡节俭,提倡廉政,他说:“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58),并告诫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59)。

6、墨子倡导“法治”,并提倡“仁人之法”。他常要求统治者“爱人谨忠,利民谨厚”,否则“法不仁”是“不可以为法”的(60)。他说:“天下之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至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为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61)。墨子认为“仁人之法”不能以父母为法,不能以师学为法,不能以君主为法。法治要教人不恶不贼,要使人相爱相利,要施厚德于人民,他崇尚禹汤文武,认为这些都是爱人利人的君主。

7、推崇贤能政治的民主思想。墨子的政治民主思想主要表现在“尚贤”和“尚同”两篇中,他从农民阶级的立场出发,一面从根本上反对地主家族政权的世袭制,一面主张由贤能人士来掌握政权。其意图为打破阶级身份的限制,而以德贤能为标准的一种制度来代替封建的家族世袭制。这是民主主义的萌芽。他说:“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61)。这种政治的结果,只能致使人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同上)。他提出尚贤的主张,推举贤能人士来管理国家。“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62)。“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予之禄”(63)。“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别贫富、贵贱、远弥、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同上)。“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同上)。从上述的论述中,可见墨子民主主义思想是多么地可贵,这在当时与儒家的观点是相对立的,表现出了劳动人民阶级的进步思想。墨子的选贤举能,是在打破阶级、贫富身份的限制下,由全体民众所共同选举出来的。其根本立场是否认了封建世袭制、否认了等级制度,主张由全员选举来代替世袭制。从“是故选举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64),“天子为天下之仁人”,“由万民选择而立”(同上)等语句的意义看来,我们可知墨子是否认君

主制及政治地位的世袭制度,而是主张由全民选举方式去产生的贤能政治。

综上所述,墨子的政治民主学说有三点:一、“天子”不是世袭而是由“万民”选举的;二是“天子和万民”在经济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在政治地位上也是平等的。故只要你是“圣人”、“仁人”,不管你是农民或手工业者还是富人,或贱奴,都有被选举作天子的机会。三、凡是有才智的人,不论是农、工、商或贱奴,“天子”有举用他的义务。墨子的民主主义思想,虽具有一些天命观,在今日看来是落后的,然而在两千年前发明这样的理论,却是伟大的,在现代也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继承发扬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墨子是农民与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是劳动人民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墨子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的希望和要求,他从维护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用” “节葬”等等政治主张,是进步的。“兼相爱、交相利”是理想社会的人人平等,有财相分、有利相交,彼此互爱的基本观念。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正确立场,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安居乐业的理想。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主张发展生产,倡导有序的社会分工,并积极地研制和发明先进的工具,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反对贪官污吏,倡导廉政,不仅是为民着想,同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也是一个抨击。强调法治,依法治民,“法天下”等等,也是进步的。推崇贤能政治更具有民主主义的色彩,总而言之,墨子在两千年前具有这种政治观点,是非常进步的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人互爱、互助、有秩序、有法度的,人人都能富有,人人平等的一个和谐的社会,这种理想至今看来,也是进步的。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关系,可以看成他其他经济思想的前提。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 学生姓名:李永宾 教师姓名:敖依昌教授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电话: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摘要 墨家学说,博大精深。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具有普遍真理性;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十论”,即墨家十大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墨学比儒学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更多。 关键词:墨家学说、社会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理想、消费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动荡、无序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无序乃至无道的社会里,刚刚觉醒的士人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自觉担当起“救世”的重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以自苦为极”节俭用度,为平民利益而奔波。墨学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便骤然沉寂,在两千年的漫漫长夜中,它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似乎是在忽然之间,它又迅速复苏,形成了墨学研究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今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 “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 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 ——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与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就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她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与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就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她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与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就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就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她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就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就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就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她也区分进攻战争与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她的“非攻”实质上就是“非战”、“与平”,这与她的“兼爱”思想就是一致的,并且就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就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就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她又从政治用人与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她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她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就是使社会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115078753.html,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张桂明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9期 摘要: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本文解读了墨子“兼爱”的主要内容文化理念——“兼相爱”;经济思想——“交相利”;外交思想——“非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以下四方面阐释了“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各国之间平等友好地相处。 关键词:墨子;兼爱思想;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0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18-01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主题,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非攻”等治国思想。他主张不发生战争,爱戴天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举措,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幸福,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墨子“兼爱”思想解读 1.1文化理念——“兼相爱”。 墨子在其“兼爱”的思想中所表述的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他放眼社会,把这种爱的外延扩大,指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这是一种大爱的格局。墨子提出的这种爱,并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或者是他人出发,而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提出“兼爱”。所以,墨子的这种“兼爱”中既有“公爱”,也同时存有“私爱”。这两种爱,相互连结,共同构建出了“兼爱”的思想。 1.2经济思想——“交相利”。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利益相争。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墨子提出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在其思想理论中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他认为,“兼爱”不应该附带诸多功利主义色彩,而应该以个人的行为本身对他人或者是社会产生的效应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本文解读了墨子“兼爱”的主要内容文化理念——“兼相爱”;经济思想——“交相利”;外交思想——“非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以下四方面阐释了“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各国之间平等友好地相处。 标签:墨子;兼爱思想;现代意义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主题,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非攻”等治国思想。他主张不发生战争,爱戴天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举措,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幸福,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墨子“兼爱”思想解读 1.1文化理念——“兼相爱”。 墨子在其“兼爱”的思想中所表述的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他放眼社会,把这种爱的外延扩大,指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这是一种大爱的格局。墨子提出的这种爱,并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或者是他人出发,而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提出“兼爱”。所以,墨子的这种“兼爱”中既有“公爱”,也同时存有“私爱”。这两种爱,相互连结,共同构建出了“兼爱”的思想。 1.2经济思想——“交相利”。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利益相争。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墨子提出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在其思想理论中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他认为,“兼爱”不应该附带诸多功利主义色彩,而应该以个人的行为本身对他人或者是社会产生的效应来判别这个人行为是否善恶。如果事情是对他人有利的就做,对他人不利的就不做。墨子认为要达到大爱的这种道德境界,需通过“交相利”来达到,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反对战争,特别是不义之战。 1.3外交思想——“非攻”。 墨子在其“兼爱”的思想上,提出了“非攻”的思想。他认为应该尽力避免非正

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的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 课程:中国哲学简史 指导老师:张枫林 姓名:万丁 学号:1510101310 年级:2015 摘要:墨子尚利贵义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儒家的喻义不喻利,墨子明确的提出尚利思想,认为利就是义,贵义就是兴天下之利。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强调重视物质生产,强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内容的义利观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以“兼爱”为前提,主张“义”“利”统一;并以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墨子的一切主张也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精华,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天下之利

一、墨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天子官学与诸子思潮的文化冲突春秋战国之际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新事物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变更的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荡。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的政治统治逐渐衰败,新的社会阶层慢慢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新物质生产方式、新兴阶级利益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诸子思潮。这就是当时“天子失学,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 春秋以来,“道术将为天下裂”,“帝术下私人”,“处士横议”的社会现象是西周官学和诸子思潮文化冲突的外部表象,“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西周官学是以天命为本,以神德为宗。祝宗卜史是其文化活动的主体,用筮蓍方式将天有十日和人有十等联成一个固定形式框架是他们文化活动的基本对象。而诸子思潮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自己的理论使命,讲求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判断万事万物的真、善、美。所以,以天命、神德、礼乐为核心内容,以八卦为外在思维方式的西周官学成为了社会批判的对象。天命之于道论,神德之于人性,群体之于个体,迷信之于理性是两种文化冲突的基本点。比如两者的文化冲突首先表现在天命的认识上,墨子就曾提出强力非命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第一,通过历史事实和生活,生产实践否定命的存在,“自古以及今,生命以来者,亦尝见有命之物,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是其核心思想,其他九项主张都是以“兼爱”为基础的深化与拓展。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安定有序、社会的昌盛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Key words : Mo-tse; Universal lo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先秦时期,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春秋战国这历史大变革当中,思想家们面对如何稳定社会的秩序,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的本义及其理论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墨子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3),生活和活动在战国初年。这一时代,是奴隶制度走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传统的宗法制度逐渐解体,旧的宗法理论体系已经无法维系人心,社会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这一巨变带来的是战争,暴政,腐败,灾难,饥荒……面对着混乱的局面,思想家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恢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重建社会的伦理原则。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成为墨子的最核心的思想。他认为天下混乱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如《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自爱,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祸的源头,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不孝、不慈、盗窃、攻国的事情发生。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墨子·兼爱中》)。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历史巨变的摧残有更深刻的感触,在他的一系列思想中表现出了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同时墨子也关注平民的社会生活,要求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反对传统的宗法制度。也是代表小平民在当时水深火热中的急切渴望嚎呼。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① 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①冯达文,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第63页。

墨子“兼爱”思想的特征和时代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的特征和时代意义 文章叙述了墨子“兼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兼爱”思想的特征:墨子认为“兼相爱”可以引导出“交相利”的积极效果,一旦实现,就可以避免人与人互相猜忌、国与国互相攻伐的有害行为,尤其可以保护弱小者的利益不受侵害。阐释了“兼爱”思想的时代意义,认为以“兼爱”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事实上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的思想。倡导平民结社以实现社会治理的先进思想,这也是墨家思想在近代能够被重新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因。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在今天看来,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标签:墨子;兼爱;治乱;和谐 一、墨子“兼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一个诸侯割据、相互攻伐、连年征战的环境中,恃强凌弱、大国吞并小国的事情时常发生,从个人到国家都有一种不安全感。社会的动荡不安定在客观上促成了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局面,各种流派的学术思想自由传播,都以寻找和治理当时的问题根源为出发点,以解决战乱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为根本目的。这其中以儒墨两家为显学代表,展开了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人文思想的争论。 墨家思想的出现较孔子稍晚些。儒道思想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并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也没有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提供完美的方案。墨子在看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征伐,家与家之间的相互攻讦,人与人之间的残害后,墨子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兼爱”为代表的“墨子十事”,完全不同于儒道两家的社会理想的主张和方案,这其中“兼爱”思想又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 当时出现一系列社会战乱,民不聊生的乱象,在墨子看来根源是在于人与人的不相爱。“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①这是墨子在对于人们自私自利状态的批判,认为个人或者个人团体的自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因为有着这种。墨子与儒家有着相同的意识,墨子虽没有特别提出一个“仁爱”的主张,但是这应当是儒墨两家的普遍共识,就是对于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不相爱的情况的一种揭示和批判。正是这种“爱”的缺失,才会导致攻伐残杀等现象的出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根源的揭露上,儒墨两家可以说是有着基本一致的主张和看法。都相信“爱”的情怀能够消除恶的现象,强调“爱”的力量和影响,是人、家、国实现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墨子看来,不相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能交相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专制主义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在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人与人在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上的不平等,少数人占据了多数人的利益。这种制度支撑了权贵集团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却没有保障平民的利益。墨子站在中下阶层“工农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思想体现了 "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墨子为了实现其“兼爱”、'‘非攻”的理想身先力 行,创立墨子者集团,传播墨子理论,帮助弱者,济贫扶弱,体现其高尚的情操。墨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大都体现了墨子的观点,如:杀人者偿命;耕者有其田;反对贪官污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均贫富等等。墨子代表农民小生产者利益, 体现了 '‘以民为本的富民思想”和反侵略、反战争的思想。 关键词:墨子、以民为本、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民富国治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创立墨子学派,是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传于世。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是其思想主流,"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观念,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 一、墨子思想的历史背景 墨子从事学术政治活动是在战国初期,正是列国争战,大国兼并的社会动荡时期。大国对小国兼并和吞食,强国对弱国的掠夺,大国之间的争霸,使战争连绵、灾祸不断。连年的战争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害,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凡有师旅兴起"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①。而且战车牛马兵器粮草损失不计其数,参加作战的师旅“与其居处之不安,饮食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②。因战争而带来的天灾人祸使人民不胜其苦。由于战争的耗费,加之统治者残酷地剥削人民,增加苛捐杂税,使得"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强,而三老冻馁”③。由于战争,各国君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④统治者的盘剥,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当时社会状况正如墨子所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⑤。 墨子是代表农民和手工业者利益的思想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这与他生活经历分不开。墨子出身于劳动者中间,做过工匠,他会制造载得五十石重的车辖。"子墨子谓公输子曰: '子之为也,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⑥。由此可见,他参加过工艺的生产,其工艺水平超过鲁班。墨子虽做过宋国大夫,但他从不以"大人”自居,他自称是''贱人”,生活极其清苦。庄子说他以自苦为极。他效法大禹,因为禹为了大众的利益,曾不辞劳苦,不避风霜,为治水疏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因长期在河泥里干活,连腿胫和腿肚上的小毛都脱落了。墨子效法禹的精神,“以裘褐(粗布衣服)为衣,以跋(草鞋)为服”⑦,工作"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⑧。为了实现其主,不仅常与上层人物接触,且甘愿与下层社会为伍。 墨子生于魯国,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⑨,"兼爱”思想应是从孔子的"仁爱” 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但他发觉儒家的理论很烦琐,不适宜于劳动人民,故反对厚葬,提倡节丧。他将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朴实化,更贴近人民的利益。墨子非儒只是反对儒家只讲形式, 不际,只 谈空论,不利的空谈作风。如制各种形式的礼仪,守孝三年等等,他一方面批判了腐儒,一方面又吸取了儒家精华。孔子的"仁爱”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以“亲亲”为核心的有等级的"仁爱”,经墨子升华后,成为爱无差等的“兼相爱”。 二、墨子思想的实质 墨子''兼爱” “非攻”的思想实质是以人为本,反对攻战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争城夺地,互相杀伐,争战不已。墨子认为争城夺地之战,遭殃的是劳苦大众。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其主旨是要求统治者宽大政策,施以仁政,兼爱人民。墨 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⑩。由于人与人之间 不相爱,就会相攻、相贼、相伐。必然会出现"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 诈必欺愚。”

浅析墨子思想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余老师作业)

浅析墨子思想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学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专业:历史系历史学 班级:08历史学(1)班 学号: 2008031105 姓名:夏娟 指导老师:余林老师 摘要:墨子是先秦显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知识渊博、 思想深邃、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我觉得墨子在各方面的思想主张贡献都非常有价值,墨子的思想包含了许多人类的精华,在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闪光点,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字:墨子思想价值和谐 墨子生于公元前489年,卒于公元前490—420年。大概活了70岁,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当时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不要发生战争,能修养生息,墨子体察百姓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墨子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这几个方面的主张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法学、教育、宗教多方面的内容,墨子在自然科学、逻辑思维科学方面也做出了贡献。现在我就以这些方面谈一谈墨子思想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和非攻:这两个主张是墨子的思想核心。 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这种爱不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上的,是人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墨子认为社会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弱肉强食现象是因为人不相爱所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1)墨子的“兼爱”是出现于人类早期的利人主义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思想。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墨子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和平共处,我觉得这有点像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能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等人是通过墨子的这一思想受到启发的。非攻,酷爱和平,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带人参加帮人守城的战争,在电影《墨攻》中刘德华所饰演的墨家弟子就是帮弱小的国家守城。兼爱是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核心,非攻是其具体的行动纲领,他对战争所带来的祸害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墨子一生为了和平而四处奔走。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和平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互爱互利,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今的世界已经

墨子的思想体系及现实意义

试述墨子的思想体系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其理论体系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总结整合了墨子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十大社会思想,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其学说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墨子社会思想现实意义 一、平民圣人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初年鲁国人,为墨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墨子出身平民阶层,常常以“贱人”,“鄙人”自称,他十分同情平民百姓的疾苦,思想倾向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后来他建立的墨家学派,弟子大多来源于社会下层。传说墨子原来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所提倡的繁琐和浪费的“礼”,而后变成儒家的批判者,创立起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每个成员都要勤奋学习,吃苦耐劳,“以苦为义”,生活水平必须自觉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墨子的思想对当时影响很大,《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两个著名的学派。 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大主张。墨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见解,主要保留在《墨子》一书中。此书71篇,流传到今天的只有53篇,是研究墨子及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二、墨家思想要点以及对现今的参考意义 1、社会理想——兼爱、非攻 ⑴兼爱 所谓“兼爱”就是不论关系、亲疏、远近,不论阶级、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一种抛开血缘亲疏和背景的平等博爱。 墨子所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际,战争盛行,生民涂炭,社会问题极为严重。墨子认为社会一切混乱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都是因为人们不相爱所以容易交相恶。 墨子在找出了社会弊病的乱源:“不相爱”之后,提出了解決问题的方案,这方案就是“兼爱”。“若是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墨子宣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墨子外交思想的现实价值及意义论文

墨子外交思想的现实价值及意义论文 摘要:国家之间不论大小、贫富、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遵守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墨予的兼爱、非攻、交相利、以及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国与国关系处理准则,与上述国际法原则有明显暗合之处。墨予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说仍下失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律思想国际法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墨子法律思想的产生与其他先秦渚子百家思想一样,是适应了当时时代的社会需要。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其根本的治学目的都是为了治理国家,从而以某种方式提出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方法。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易大传日;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墨子所提出的处理国家关系准则的国际法思想,也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 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存在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名存实亡而诸侯国经济与军事实力不断强大。因此,各诸侯国越来越独立,分封制下的附属关系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发展起来。彼此之间交往的需要,使得处理相互关系的一些规则、惯例也就应运而生。第一个将这些处理国家关系的规则、惯例同近代国家规则进行比较,并向世界宣布的是美国人丁韪良(w.A.P,Martin)。1881年,他访问欧洲时提出了一篇名为。古代中国国际法遗迹(Trace$ofInternationalLawinAncientChina)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丁韪良指出,。中国政治家们曾经指出该时期他们的国家与近代欧洲的政治分野有类似之处。在他们的记载中,他们找到了与我们近代国际法的词语相等同的惯例、字句和概念。当然,对于丁韪良的古代中国国际法的这些规则和惯例,它们显然还不能算是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陈顾远先生指出这时期只有。际”而无。国。但是,这些原则、规则和制度与近代国际法有类似之处,它们所构成的总体可以说成初步的国际法,也可以说是国际法的遗迹。,墨子关于国家关系的处理准则,可以说是这个初步国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渚侯国之间兼并与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