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1)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及其鲜明特征。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称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谁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

(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强调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强调物质是通过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强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与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无物不动”

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无动不物”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是一切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3)割裂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

①形而上学: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②唯心主义:设想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

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

②相互联系:

其一,“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其二,“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3)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

①如果否认运动,夸大静止,就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错误;

②如果否认静止,夸大运动,就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9、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特征。任何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取消和消灭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发现和利用规律,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2)主观能动性

①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思想等精神因素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

②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意识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人类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人类意识活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四,人类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人们只能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根本体现和必要条件。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同时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越深刻,人越能获得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础。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5)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①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性;

②机械论和宿命论:夸大客观规律性,否认主观能动性,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观点

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观点

①发展特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变化。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③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

④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1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性:

①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起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②方法论: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2)矛盾特殊性:

①含义: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坚持重点论和反对均衡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联系: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共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共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是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关系

①相互对立: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②相互联结: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是同一性的

基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4)方法论意义:

①辩证法: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

“同中有异”:同一是包含对立的同一。因此,必须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有同一的

地方看到对立。

“异中有同”:对立是包含同一的对立。因此,必须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有对立的

地方看到同一。

②形而上学: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坚持一点论,必然走向片面性、绝对化。

“同中无异”:同一是绝对的同一。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有同一的地方看不见对立。

“异中无同”:对立是绝对的对立。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在有对立的地方看不见同一。

16、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④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注意量的积累;

②掌握适度原则;

③抓住时机,促成发展;

④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17、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1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仅为认识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而且为认识课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的检验。

19、认识的本质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反映论路线,与唯心主义“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先验论路线划清了界限。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脱离实践和辩证法因而是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因而是能动反映论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①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认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反映;感性认识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形象性,表面性的特点。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反映。理性认识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体现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①在理论上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

②在实际工作中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夸大理论,轻视实践

经验主义:夸大实践,轻视理论

2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人类认识的本性看,最终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领域,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向前拓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一层次、某一阶段,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②相互统一

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汇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和颗粒

③真理发展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它真确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具有相对性,它所揭示的真理是有一定限度的;

③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一是坚持,二是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①真理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

(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②检验真理,就是用实践的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进行比照。如果两者一致,表明认识正确。反之,认识错误。

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为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①地理环境;②人口因素;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精神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包括: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2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它制约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等全部社会生活。

④它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一,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二,生产力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其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适合—保持稳定,不适合—变革;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

其一,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其二,这一规律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2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其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其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

其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基础起巩固作用

其二,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基础起瓦解作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要求:适合—保持稳定,不适合—变革;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2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①个人是指在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

②按照对历史影响的大小,个人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③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④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⑤评价历史(杰出)人物应该

其一,坚持历史分析法。

其二,坚持阶级分析法。

2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①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0、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

化和发展。

3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的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定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③关系

其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其二,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4)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5)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2、商品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

(1)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量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

部门劳动生产率→使用价值量→单位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

不变。

①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3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商品生产者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2)由私有制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4、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是在长期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代表使用价值的普通商品,另一是代表价值的货币。

(3)货币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4)货币有五种职能。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

3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局限性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价值实现: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①价格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

②价格围绕价值中心上下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其一,价格终究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波动的中心。

其二,从个别和眼前交换看,价格与价值产生背离,但从全面和长期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趋向一致。

其三,供求关系会引起价格波动,价格价格波动又会反作用于供求关系。

(4)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配置资源;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激励创新;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优胜劣汰。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价值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①浪费资源;

②垄断技术;

③两极分化。

3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特殊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商品的关键

(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

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的构成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4)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①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②劳动结束后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①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为生产资料;

②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v + m)。

(3)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其中“一定点”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8、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依据及其划分的意义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的本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

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①不变资本(C):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②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可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着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9、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100%

m’=m / v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因此,又称为剥削率。

40、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①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3)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所形成的差额。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①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暂时现象;

②全社会资本家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③一旦相对剩余价值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资本家之间将展开新一轮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

4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基本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①计时工资

②计件工资

4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及其源泉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不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特征

(2)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3、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其社会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分类: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

①资本技术构成是指从物质形态上看,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例。

②资本价值构成是指从价值形态上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随着个别资本的扩大,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越来小。

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社会后果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4)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增殖来说人口是多余的。

44、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

(1)资本积聚——通过资本积累的手段,比较慢,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

(2)资本集中——通过兼并和组建股份公司的手段,比较快,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

4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以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

②生产阶段

③销售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①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②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③商品资本——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

(3)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

①必须保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的并存性:

资本所有者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②必须保持资本三种循环形式时间上的继起性:

并存着的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4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n)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①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

劳动时间

生产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

非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劳动对象时间

周转时间必要的停工时间

购买时间

流通时间

销售时间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中所占比例;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流动资本所占比重大资本周转速度快。

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资本周转速度慢;

47、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及理论前提

(1)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C + V + m)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①从价值上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

第二部分:可变资本的价值(V)

第三部分:剩余价值(m)

②从实物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8、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及现实意义。

(1)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既包括总量上的比例,还包括结构上的比例。

①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②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

③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2)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适用,对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同样适用。

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经常导致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生产过剩,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

②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必须自觉地调节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的比例,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周期性的爆发的物质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剩了。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四个阶段

①危机阶段②萧条阶段③复苏阶段④高涨阶段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50、利润和利润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利润(p)

当把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是利润。

(2)利润率(p’)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p’ = m / ( C + V)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的原因

①不同部门的竞争;②以资本转移为特征;③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6)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

(7)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①二者是对同一个剩余价值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不同比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②二者反映的社会关系根本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51、垄断及其垄断形成的原因

(1)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形成的原因

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得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得生产和销售以获得高额利润;

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③激烈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5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

(2)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绝对的垄断是不存在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垄断下来;

(3)垄断条件下竞争和自由竞争的比较

①从竞争的主体上看:

自由竞争的主体是分散的资本和企业。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主体是社会化的资本和企业。

②从竞争的手段看:

自由竞争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即采取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增大利润。

垄断条件下竞争除了经济手段之外,还有政治、暴力等手段。

③从竞争的范围看:

自由竞争的范围主要是生产同类商品部门内的竞争和生产不同商品的部门之间竞争,而

且集中有地国内。

垄断条件下竞争是全方位的,而且由国内扩大到国外。

④从竞争是否平等看:

自由竞争是通过争取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平等竞争;

垄断条件下竞争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和独占进行的不平等竞争。

⑤竞争的目的不同:

自由竞争竞争是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瓜分剩余价值,获取平均利润。

垄断条件下竞争是为了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

⑥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时间更持久,程度更激烈,破坏性后果更严重等。

53、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统治

(1)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2)金融寡头是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金融寡头统治的方式

①经济上的统治: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②政治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

5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合资、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金融全球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56、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社会主义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5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②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长期的过程;

③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

“两个必然”理论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理论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嵌入式复习思考题(1)答案

嵌入式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 一、简答题 1、ARM9有哪几种工作模式?其中哪几种属于特权模式?哪几种属于几种异常模式? 答:有用户、系统、管理、中止、未定义、普通中断、快速中断。系统、管理、中止、未定义、普通中断、快速中断属于特权模式。管理、中止、未定义、普通中断、快速中断属于几种异常模式。 2、ARM9有哪2种工作状态?各自特点?实现状态切换指令的是什么? 答:ARM状态与Thumb状态。ARM状态指令是32位;Thumb状态指令是16位。切换指令是BX。 3、简述ARM9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寄存器分布情况(用图表说明)。R13、R1 4、R15的固定用途;CPRS和SPRS名称及功能。 答:R13常作为堆栈指针SP、R14作为链接寄存器LR、R15作为程序计数器PC。CPRS是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包含条件代码、中断禁止位、当前处理器模式以及其他状态和控制信息。SPRS是程序状态保存寄存器,异常出现时用于保存CPRS的状态。 4 5 答:响应过程:1、将引起异常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保存到新的异常工作模式的R14中; 2、将CPSR的内容保存到将要执行的异常中断对应的SPSR中; 3、根据异常类型CPSR中的运行模式位; 4、将相应的矢量地址赋值给PC,开始执行异常处理程序。还可设中断禁止位。 返回过程: 1、将连接寄存器LR的值减去相应的偏移量后送到PC中; 2、将SPSR内容送回CPSR; 3、若在进入异常处理时设置了中断禁止位,要在此清除。 6、写出ARM9支持的寻址方式,各举一例。 答:略 7、写出指令LDRB/LDRH/LDR的区别。 答:LDRB将内存单元一个字节的数据扩展到32位装载到寄存器; LDRH将内存单元半字(两个字节)的数据扩展到32位装载到寄存器; LDR 将内存单元一个字的数据装载到寄存器。 8、写出LDM、STM指令用于数据块拷贝时对应的4种后缀以及用于堆栈操作对应的4种后缀。 解释各自的执行过程。 答:数据块拷贝后缀:IA操作后指针增;DA操作后指针减; IB操作前指针增;DB操作前指针减。 堆栈操作后缀:FD满递减;ED空递减;FA满递增;EA空递增。 9、ARM和Thumb两种状态下各自堆栈的生成方式有何不同?写出各自对应的入栈、出栈指令。答:ARM堆栈有4种生成方式满递增、满递减、空递增、空递减; 入栈指令:STM(FD\ED\FA\EA 4种后缀之一)出栈指令:LDM(FD\ED\FA\EA 4种后缀之一)Thumb堆栈采用满递减的生成方式。入栈指令:PUSH . 出栈指令:POP 10、写出条件代码NE、EQ的判断条件。 答:NE Z=0 (不相等);EQ Z=1 (相等) 11、B、BL及BX指令有何区别?写出无嵌套的子程序调用及返回指令。 答:B是简单的转移指令,实现向目的地址的简单的跳转;

最新一年级数学思考题40道

一年级数学思考题40道 1.小红家的挂钟,几时就敲几下,每半时也要敲一下,请问,从下午2时到下午5时,一共敲了多少下? 2.把3、4、5、6、7、8、9、10这八个数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两个算式都成立. ()+()-()=() ()+()-()=() 3.把0、1、8、6、9五个数分别组成两位数,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 4.从1、2、3、4、5、6、7、8、9、10中选出9个数填在□里组成三道算式,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 5.小明今年6岁,姐姐今年13岁,5年后,姐姐比小明大几岁? 6.一排同学从左往右数,小燕站在第5个,从右往左数,她站在第7个,这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7.同学们排队做游戏,一队有15个女生,老师让两个女生之间插一个男生,一个要插多少个男生?

8.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12 —= 8 =() 9.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 12 = 35 = () 10.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一7=5o+△=17 △=( ) o=( ) 1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24 ☆一△=6 ☆=( ) △=( ) 1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你+ 我= 7 你+ 他= 18 你+ 我+ 他= 24 你= ()我= ()他= () 1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28△=() △+△+□=20 □=()1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 △+△+△=12△=()15.小刚比小兰高,比小力矮,小亮比小兰高,把四个小朋友从高到低排列是:

1.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Q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the types of 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 Answ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is text, the words “host” and “end system”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 End systems inc lude PCs, workstations, Web servers, mail servers, Internet-connected PDAs, WebTVs, etc. 2.(Q2) The word protocol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diplomatic relations. Give an example of a diplomatic protocol. Answer: Suppose Alice,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A wants to invite Bob,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B, over for dinner. Alice doesn’t simply just call Bob on the phone and say, come to our dinner table now”. Instead, she calls Bob and suggests a date and time. Bob may respond by saying he’s not available that particular date, but he is available another date. Alice and Bob continue to send “messages” back and forth until they agree on a date and time. Bob then shows up at the embassy on the agreed date, hopefully not more than 15 minutes before or after the agreed time. Diplomatic protocols also allow for either Alice or Bob to politely cancel the engagement if they have reasonable excuses. 3.(Q3) What is a client program What is a server program Does a server program request and receive services from a client program Answer: A networking program usually has two programs, each running on a different hos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program that initiates the communication is the client. Typically, the client program requests and receives services from the server program.

伦理学期末复习思考题(1)

《伦理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伦理利己主义: ?1所谓伦理利己主义是指: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利益,或者人们有义务去从事任何可以有利于自己的事。 ?换句话说,除非事情最终对你有利,否则你没有任何道德理由去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 ?2伦理利己主义并不意味着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一个人总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伦理利己主义说,一个人应当做从长远观点看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的 事。它赞同自私,而不是愚蠢。 利他主义是一种伦理学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功利主义: 1 功利主义将行为是否能够增进人的幸福或快乐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道德标准,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作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 2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原则”,认为善就是一般幸福,而且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是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才是具体,不能因为抽象而牺牲具体。如果个人利益都牺牲 了,那就没有社会利益可言了。所以,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 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冲突时,只能按照功利原理 取大舍小地实现社会利益,因为社会利益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3在道德的基础和原则上,穆勒追随边沁,认为道德的基础就是人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最大幸福原则。 穆勒的贡献在于:区分快乐的质和量,强调社会幸福和自我牺牲,对功利原理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证。 4功利与自我牺牲 ?功利主义者主张人们有权利拥有自我牺牲的道德。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也肯定地承认为他人利益而作出的自我牺牲是善的。 ?“功利主义的道德承认,人具有一种力量,能够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功利主义的道德只是不承认,牺牲本身就是善事。它认为,一种牺 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它唯一赞同的自我牺 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这儿所说 的他人,既可以是全体人类,也可以是为人类利益所限定的个人。” 5行动功利主义是这样的观点,它根据行动所产生的好或坏的整个效果,即根据该行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等每日一题及解答

小学一年级数学每日一题 9月21日(星期四)数学思考题: 一段布有5米,每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通过画图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需要4次) 9月22日(星期五)"每日一题" 黑兔、灰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分析:从黑兔说的话分析:“黑兔不是最快,但比白兔快”,说明黑兔第二、白兔第三,灰兔第一) 9月25日(星期一)“每日一题” 按规律接着画出5个珠子 ◎◎◎◎◎◎ (分析:规律是1个白珠,1个黑珠;接着1个白珠,2个黑珠;接着1个白珠,3个黑珠;接着1个白珠的后面应该是4个黑珠;……)

已知:○=□□□ ◎=○○ 那么,◎= (画出□的个数) (分析:这是一种等量代换,1个◎等于2个○,而1个○又等于3个□,所以1个◎就等于6个□。) 9月27日 要使第一行和第二行相差4个,应怎样摆? 第一行:○○○○○ 第二行:○○○○○ (分析:通过动手操作,让小朋友明白:要相差4个,只要给2个就可以了,) 9月28日 小朋友排队,小红前面有3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小朋友,队伍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分析:小红前面的人数加上后面的人数还要加上小红自己,因此算式是:3+4+1=8个。)

小朋友排队,从前面数小明是第3个,从后面数小明是第4个,队伍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分析:前面的数到的人数加上后面的数到人数还要减去小明自己,因为小明数到了两次,所以算式是:3+4-1=6个。) 9月30日 小明在比赛中套中了3个圈,共得11分,小明套中的可能是哪3个圈呢? 5分4分3分2分1分 解答提示:假如最高分为5分,可能有三种情况:5分、1分、5分;5分、2分、4分;5分、3分、3分。假如最高分为4分,只有一种情况:4分、4分、3分;假如最高分是3分、2分和1分都不符合。 10月8日 熊妈妈领着熊宝宝在森林里散步,她怕丢失了孩子,总是数着,从后向前数到自己是5,从前向后数到自己是2,你说熊妈妈一共有()个宝宝。 解答:熊妈妈后面有4个宝宝,前面有1个宝宝.一共有5个宝宝.

第1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基础 1.试求图所示电路的输出电压Uo,忽略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 解: (a)图分析: 1)若D1导通,忽略D1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1V,U D2=1-4=-3V。即D1导通,D2截止。 2)若D2导通,忽略D2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4V,在这种情况下,D1两端电压为U D1=4-1=3V,远超过二极管的导通电压,D1将因电流过大而烧毁,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因出现这种情况。 综上分析,正确的答案是U O= 1V。 (b)图分析: 1.由于输出端开路,所以D1、D2均受反向电压而截止,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所以U O=U I=10V。

2.图所示电路中, E

解: (a)图 当u I<E时,D截止,u O=E=5V; 当u I≥E时,D导通,u O=u I u O波形如图所示。 u I ωt 5V 10V uo ωt 5V 10V (b)图 当u I<-E=-5V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E<u I<E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u I≥E=5V时,uo=u I 所以输出电压u o的波形与(a)图波形相同。 5.在图所示电路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F的电位UF及各元件(R、DA、DB)中通过的电流:( 1 )UA=UB=0V;( 2 )UA= +3V,UB = 0 V。( 3 ) UA= UB = +3V。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 解:(1)U A=U B=0V时,D A、D B都导通,在忽略二极管正向管压降的情况下,有:U F=0V mA k R U I F R 08 .3 9.3 12 12 = = - =

流行病复习思考题1

卫检10流行病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发病率 2. 病死率 3. 出生队列分析 4. 发病密度 5.累积发病率 6. SMR 7.爆发 8.危险因素 9. 匹配 10.匹配过头 11. 现况调查 12.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 13.移民流行病 14. Relative risk 二、单项选择题 1.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C. 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D.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 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2. 下列哪一个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 A.群体特征 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C.以预防为主的特征 D.对比的特征 E.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 3.对儿童进行急性呼吸道感染检测,测量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 A.发病率 B.罹患率 C.患病率 D.期间患病率 E.时点患病率 4.某医院心血管内科1985年和1986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数分别101人和121人, 那么和1985年相比 A. 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死亡危险性更大 B. 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抢救 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 C. 心肌梗塞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 D. 所有资 料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频率的升降 E. 以上均不对 5. 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 A.个案调查 B.典型调查 C.现况研究 D.生态学研究 E.爆发调查 6. 对某大城市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现患研究发现:在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年 发病率为5/10万,而未服用者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宫颈癌 的危险因素。此结论是 A. 正确 B. 不正确,因为没有区分新发病例与现患病例 C. 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 年龄标化 D. 不正确,因为本研究无法确定暴露与发病的时间关系 E. 不正确,因为 没有作显著性检验 7. 在队列研究中 A.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 B.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 C.只能计算比值比来估计 相对危险度 D.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 E.以上都不是 8.在某病的队列研究中,最开始选择的队列应该为: A.患某病的病人 B.不患某病的暴露者 C.暴露于、不暴露于所研究的某种因素的 人 D.某病的暴露者与非暴露者 E.任意一个人群即可 9. 前瞻性队列研究最初选择的队列应由下列哪种人员组成 ? A. 患该病的人 B. 未患该病的人 C. 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D.具有该病家族史的人 E. 不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 10. 移民中某疾病的发生频率接近于移居地当地居民的发病水平,说明该疾病以_____因素 为主 A.遗传因素 B.生物性致病因子 C.环境因素 D.自然史 E.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一年级数学排队练习题

排队问题 1、小明前面有3人,小明后面有4人,一共有()人。 2、小明前面有4人,小明后面有5人,一共有()人。 3、小明左边有6人,小明右边有2人,一共有()人。 4、小明左边有5人,小明右边有1人,一共有()人。 5、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3个 一共有()个。 6、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5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4个,一共有()个。 7、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2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3个,一共有()个。 8、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6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2个,一共有()个。 9、小动物排队,小狗排在第2,小熊排在第8,小狗和小熊的之间有()只动物。 【 10、小朋友排队,小明排在第8,小华排在第18,小明和小华的之间间有()个人。 11、14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唱歌,从左往右数,小红是第8个;从右往左数,小红是第()个 12、15个小朋友排成一队上电影院去,顺着数第4个是张明。请你算一算,倒着数张明是第()个. 13、12个小朋友排队,从左往右数小东排在第4个,小丽排

在小东右边第3个,那么从右往左数,小丽排在第()个。 14、14个小朋友排成一队,从前面数起李明排在第3个,张平排在李明后面第4个,那么从后面数起张平排在第()个。 15、小朋友排成一队,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个,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个小朋友。 16、小朋友排队照像,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他是第8个。这排一共坐了()个小朋友。 17、从左往右数,●前面有3个○,●后面有4个○,请你把●左边的○画全。 ○●○○○○ 18、游客排成一队通过公园的检票口,其中,小华前面有9人,小华后面有6人,这队游客一共有()人。 " 19、12名同学排成一队,从前往后数,玲玲排第6,从后往前数,她排在第()个。 20、15名同学排成一队,从后往前数园园是第4个,从前往后数方方是第5个,园园和方方之间有()人。 21、10个人排队,小明前面有4个人,从后面数,小明是第()个。 22、13个人排队,从左边看小明排第6个,他的右边有()个。 24、15个人排队,小明排中间,他排第()个。 25、小明排第4个,后面有3人,一共有()人。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

第1章 习题答案 1-1 题1-1图所示信号中,哪些是连续信号?哪些是离散信号?哪些是周期信号?哪些是非周期信号?哪些是有始信号? 解: ① 连续信号:图(a )、(c )、(d ); ② 离散信号:图(b ); ③ 周期信号:图(d ); ④ 非周期信号:图(a )、(b )、(c ); ⑤有始信号:图(a )、(b )、(c )。 1-2 已知某系统的输入f(t)与输出y(t)的关系为y(t)=|f(t)|,试判定该系统是否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解: 设T 为此系统的运算子,由已知条件可知: y(t)=T[f(t)]=|f(t)|,以下分别判定此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性。 ① 线性 1)可加性 不失一般性,设f(t)=f 1(t)+f 2(t),则 y 1(t)=T[f 1(t)]=|f 1(t)|,y 2(t)=T[f 2(t)]=|f 2(t)|,y(t)=T[f(t)]=T[f 1(t)+f 2(t)]=|f 1(t)+f 2(t)|,而 |f 1(t)|+|f 2(t)|≠|f 1(t)+f 2(t)| 即在f 1(t)→y 1(t)、f 2(t)→y 2(t)前提下,不存在f 1(t)+f 2(t)→y 1(t)+y 2(t),因此系统不具备可加性。 由此,即足以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而不需在判定系统是否具备齐次性特性。 2)齐次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T[af(t)]=|af(t)|≠a|f(t)|=ay(t) (其中a 为任一常数) 即在f(t)→y(t)前提下,不存在af(t)→ay(t),此系统不具备齐次性,由此亦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 ② 时不变特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y(t-t 0)=T[f(t-t 0)]=|f(t-t 0)|, 即由f(t)→y(t),可推出f(t-t 0)→y(t-t 0),因此,此系统具备时不变特性。 依据上述①、②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时不变系统。 1-3 判定下列方程所表示系统的性质: )()()]([)()(3)(2)(2)()()2()()(3)(2)()()()()() (2''''''''0t f t y t y d t f t y t ty t y c t f t f t y t y t y b dx x f dt t df t y a t =+=++-+=+++=? 解:(a )① 线性 1)可加性 由 ?+=t dx x f dt t df t y 0)()()(可得?????→+=→+=??t t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01122011111)()()()()()()()()()(即即 则 ???+++=+++=+t t t dx x f x f t f t f dt d dx x f dt t d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0212102201121)]()([)]()([)()()()()()( 即在)()()()()()()()(21212211t y t y t f t f t y t f t y t f ++前提下,有、→→→,因此系统具备可加性。 2)齐次性 由)()(t y t f →即?+=t dx x f dt t df t y 0)()()(,设a 为任一常数,可得 )(])()([)()()]([)]([000t ay dx x f dt t df a dx x f a dt t df a dx x af t af dt d t t t =+=+=+??? 即)()(t ay t af →,因此,此系统亦具备齐次性。 由上述1)、2)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线性系统。

第一章思考题20110925

《材料物理性能》思考题 第一章热学性能 1.1 概述 1、材料的热学性能包括、、和等。 2、什么是格波? 3、若三维晶体由N个晶胞组成,每个晶胞中含有S个原子,则晶体中格波数为个,格波支数为个。 4、受热晶体的温度升高,实质是晶体中热激发出的声子的增加。 5、举例说明某一材料热学性能的具体应用。 1.2 热容 1、什么是比热容和摩尔热容(区分:定压摩尔热容和定容摩尔热容)? 3、固体热容的经验定律和经典理论只适用于高温,对低温不适用! 4、由德拜模型可知,温度很低时,固体的定容摩尔热容与温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德拜T3定律)。 5、金属热容由热容和热容两部分组成。 6、自由电子对热容的贡献在极高温和极低温度下不可忽视,在常温时与晶格振动热容相比微不足道! 7、一级相变对热容的影响特征是什么? 8、影响无机材料热容的因素有哪些? 9、对于隔热材料,需使用低热容(如轻质多孔)隔热砖,便于炉体迅速升温,同时降低热量损耗。 10、什么是热分析法?DTA、DSA和TG分别是哪三种热分析方法的简称?举例说明热分析方法的应用。 1.3 热膨胀 1、什么是线或体膨胀系数? 2、固体材料的热膨胀本质,归结为点阵结构中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材料的热膨胀来自原子的非简谐振动。 4、材料热膨胀的物理本质可用曲线或曲线来解释。 5、熔点较高的金属具有较低的膨胀系数。 6、结构对称性较低的单晶体,其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异性,不同的晶向有不同的线膨胀系数。一般来说,弹性模量高的方向将有较小的膨胀系数,反之亦然。(如石墨:平行于C轴方向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垂直于C轴方向的热膨胀系数。) 7、举例说明一级相变对材料膨胀性能的影响。 8、钢的不同组织比容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马氏体、渗碳体、铁素体、珠光体、奥氏体。 9、通常陶瓷制品表面釉层与坯体热膨胀系数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弹塑性力学复习思考题 (1)

研究生弹塑性力学复习思考题 1. 简答题: (1) 什么是主平面、主应力、应力主方向?简述求一点主应力的步骤? (2) 什么是八面体及八面体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有何其特点 (3) 弹性本构关系和塑性本构关系的各自主要特点是什么? (4) 偏应力第二不变量J 2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5) 什么是屈服面、屈服函数?Tresca 屈服条件和Mises 屈服条件的几何 与物理意义是什么? (6) 什么是Drucker 公设?该公设有何作用?(能得出什么推论?) (7) 什么是增量理论?什么是全量理论? (8) 什么是单一曲线假定? (9) 什么是平面应力问题?什么是平面应变问题?在弹性范围内这两类问题之间有 和联系和区别? (10) 论述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的基本假定? 二、计算题 1、For the following state of stress, determine the principal stresses and directions and find the traction vector on a plane with unit normal (0,1,1)n = 3 111 021 2 0ij σ?? ??=?????? 2、In suitable units, the stress at a particular point in a solid is found to be 2 141 404 01ij σ-?? ??=????-?? Determine the traction vector on a surface with unit normal (cos ,sin ,0)θθ,where θ is a general angle in the range 0θπ≤≤。Plot the varia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traction vector n T as a function of θ.

一年级数学分类习题

一年级数学分类习题 考查目的:一年级数学分类习题 答案:第①小题:小花;第②小题:蛋糕;第③小题:西瓜 解析:第①小题:小花是植物,其它三样是交通工具;第②小题:蛋糕是食品,其它三样是动物;第③小题:西瓜是水果,其它三样属于服装类。 二、我会连。 考查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 答案:蔬菜:辣椒、胡萝卜、白菜、南瓜、西红柿;水果:菠萝、葡萄、火龙果、草莓、香蕉。 解析:略。 三、整理卡片。

考查目的:按给定的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急速的巩固练习,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计数。 答案:第(1)小题:青蛙卡片4张,小鸟卡片5账,奶牛卡片1张;第(2)小题:正方形卡片3张,圆形卡片4张,三角形卡片3张。 解析:略。

一、分一分。 (1)将这些物品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考查目的:让学生自选标准将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 答案:这些物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用品,有橡皮、铅笔、地球仪、尺子、书、铅笔刨、文具盒;另一类是生活用品,有梳子、毛巾、吹风机、镜子、牙膏、牙刷。 解析:虽然自定义分类标准比较抽象,但由于这些物品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难度应不大。 二、下面是动物园里集中动物的数量。 (1)动物园里,()最多,()最少。 (2)小猴比梅花鹿多多少只?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考查目的:让学生直接根据简单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作用。 答案:第(1)小题:猴子最多,熊猫最少。第(2)小题:18-9 = 9(只)。第(3)小题:略。 解析:引导学生学会看简单统计图,知道上面一行的动物和下面一行相对应的数是表示它的数量。 三、下面是今年2月份的天气情况。 (1)数一数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根据上面数出的结果涂格子。

总复习思考题(1)

一、概念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 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3.教育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 成某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 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2)教师个人成为这个专业的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5.教师发展学校: (1)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功能性建设,是使学校本身具有教师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 (2)教师发展学校是大学与中小学的 合作建设 (3)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4)教师发展学校 ——凝聚教育生命的绿色建设 6.道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 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7.学校德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8.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 格等人创建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的一个阶段道德的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二、简答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第二凯洛夫等教育学的影响 第三教育学的多元化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3.教育的属性有哪些?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任何上活动的根本所在。即: 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3.)在具体的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3).教育自身的历史发展与继承 4.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者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核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受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第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简述信息经济的主要标志。 答: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为经济活动之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之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结构,其主要标志有: (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表现除了参与创造财富外,还表现在对质能资源的替代节约上,因此把信息当作资源来看待,不仅表现在对信息的重视上,还表现在对物质、能源的节约上。 (2)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开发和利用、采集、传输、控制、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的开发,使信息量剧增,信息的经济功能骤显,如何把握瞬息万变的信息,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服务,成为人类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适时出现,解决了人类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应用程度,也就成为信息经济成熟与否的一个指标。 (3)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在信息经济社会,产品中的信息含量增加,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但并不是说每一种产品的信息成分均大于其质能成分,而是就整体而言的,除了增加物质产品中的信息含量外,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也就是说,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产品结构以信息密集型物质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 (4)产业部门中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所占比例;就信息劳动者人数而言,将其限制在产业部门,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者,不包括非产业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其中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任何一个部门物质劳动者所占的比例。 (5)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产值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的产值一般是指产业化了的信息部门的产值,信息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任何一个部门产值所占比重。 2.简要叙述信息经济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1)人类需求的渐进。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质能经济的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有靠增加物质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才有可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促使质能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 (2)物质经济的滞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得不寻求对策,一方面实行大量资本输出,一方面按照“需求决定论”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着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方向发展。 (3)质能资源的短缺。随着质能经济的发展,加之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资源的挥霍浪费,使质能资源频频告急,从1973年起,人类开始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发展经济。

第一章 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男性输精管结扎后,是否还有性欲?还有没有性能力?还有没有射精现象?为什么? 有,有,有,输精管结扎后,只是射精时精液没有精子,其他功能没有影响。 2.什么是月经周期?月经是如何形成的? 在卵巢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也出现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脱落、出血、修复、增生和分泌,称为月经周期。 如果排出的卵未受精,卵巢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急剧减少,子宫内膜的螺旋动脉发生持续性收缩,致使子宫内膜功能层缺血,组织坏死。随后螺旋动脉又突然扩张,使毛细血管急性充血,血液突破退变坏死的内膜功能层,与脱落的内膜一起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形成月经。 3.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些双胞胎长得及其相似?有的长相差异很大? 同卵性是因为"一个受精卵在发育初期分裂成两个胚胎",而形成双胞胎,异卵性则是因为"母亲的卵巢同时排出两个卵子,并且分别受精成胎。"异卵性双胞胎与家族遗传(尤其是母系遗传)、人种(黑人较多)、母亲年龄较大者、生产次数较多者有关,而同卵性双胞胎则与上述因素无关,纯粹是偶然发生的现象。 4.影响精子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化学污染物、汽车尾气、烟酒、温度、药物、雌激素、辐射和噪声。 化学污染物:苯(常含于油漆、涂料、粘胶剂)也是装修中的重要污染源。注意不要购买含苯的涂料或粘胶剂。房子装修后,最好打开门窗过一个夏季,再搬进为宜。 温度:男性睾丸制造精子的最佳温度在36℃左右,动物实验中,将雄性动物置于38.5℃下55min后,其生育能力就会下降。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应尽量避免在高温中停留过长时间,如洗桑拿浴和用热水泡澡等。

药物:麻醉剂(如鸦片或海洛因等)可明显抑制性功能,抑制精子的生成,还可出现射精延迟或不射精。 雌激素:性保健品泛滥,有些含有性激素或类似成分,可能会影响睾丸的正常生精能力,另外,部分男性护肤时随意使用女性化妆品,长期使用会对男性生殖健康产生损害,在成性腺功能下降。 辐射和噪声:大剂量的辐射会影响性功能,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仪器设备,如手机电脑等是否会引起不育,医学界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男性平时应尽量减少与辐射源的接触,但也不必过度紧张。另外,城市噪音对健康影响更加突出,环境存在着能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噪音就是其中的一种。

复习思考题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推广 2.推广服务系统 3.目标团体系统 二、填空题 1.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中包含( )和( )两个子系统。 2.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 )年通过的。 三、简答题 1.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2.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4.根据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理论,怎样提高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 5.农业推广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农业推广 一、名词解释题 1.人的行为 2.需要 3.动机 二、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称为( )。 A. 动机 B. 目标价值C.期望概率D.激励力量 2.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此种现象是( )。

A. 从众 B. 模仿C感染D.相容 三、简答题 1.人的行为主要有哪些特征 2.需要层次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3.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5.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第三章农业推广沟通 一、名词解释题 1.沟通 2.正式沟通 二、单项选择题 1.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可称之为。 A. 杂音B.噪声C.反馈D.趋异 2.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若干人再反馈给这个传送信息的人,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之为。 A.链式沟通 B. 轮式沟通 C. 扩散型沟通D.全通道型沟通 3.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再由这些人将信息分别传送给更多的人,使信息接收者越来越多,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之为。 A.单串型且车轮型 C. 扩散型D.全通道型 4.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渠道所进行的沟通称为。 A.单向沟通B.双向沟通 C. 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 三、简答题 1.简述沟通的分类依据及其类型。 2.农业推广沟通由哪些要素组成 3.简述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 4.简述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含义与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