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波】国家、 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
- 格式:pdf
- 大小:352.10 KB
- 文档页数:30
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李惠武;谭炳才
【期刊名称】《南方经济》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全球通胀、增长动力转换等方面的分析,指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仍在深化,经济下行和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作者同时认为,支撑我国长期增长的因素没有消失,后发优势依然存在,估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有潜力维持年均8%以上的高增长.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基本思路是,长远要防控由高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出现大幅下滑的战略转型的风险,当前要预防通胀,优化结构,鼓励改革创新,消除经济扭曲,营造更加公平、公正、自由且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李惠武;谭炳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51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1
【相关文献】
1.PPP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J], 王皓良
2.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思考:今年首季广东宏观经济分析 [J], 李
清;陈铭津
3.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未来走势判断 [J], 曹晋红;胡少维
4.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未来走势判断 [J], 曹晋红;胡少维;
5.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与下半年发展趋势的展望——经济专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 黄运成;卢建;方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那波博士,副教授中山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研究中心2011年秋Tel: (office):84038752 chennabo@《社会研究方法(定性部分)》课程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将为学生介绍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知识,包括基础的方法论常识、研究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所需要学到的各种方法、对结果的分析方法和学术文章的写作等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让上过本门课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达到能够独立地使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研究的水平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式:✧该课程为核心课程,内容多,而且只有六次课,因此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为下节课布置有关的阅读材料,同学们应该跟进阅读进度;✧同学也可以跟随教学进度撰写文献回顾、研究计划,交给本人批改;2. 阅读和应试指南本课程的阅读材料分为个必读材料和选读材料,你可以根据以下原则选择:✧必读材料:必读材料覆盖了大部分本课程所讲到的内容,熟练地掌握必读材料能保证你学到研究法的基本的知识,在课程中取得及格以上的分数;✧选读材料:如果你打算很好地掌握定性研究法,并且对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或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应可能地连选读材料也阅读。
3.纪律:✧不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提电话,紧急情况可以步出课室外通话;三、教学内容和进度第一次课:基本方法论知识及定性研究的发展必读材料:✧陈向明,第1\2\27章✧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第1卷第1\6章选读材料✧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第1卷其他章节第二次课:文献回顾、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必读材料:✧彭玉生,2010,《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第2期✧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2007,《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重庆大学出版社✧陈向明,78-84页选读材料:✧ C. 赖特. 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附录“论治学之道”✧Harris M. Cooper. 1989. Integrat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Victor Nee, 1996. “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908-949第三次课:民族志方法与观察、深度访谈必读材料:✧大卫.费特曼,2007,《民族志:步步深入》,重庆大学出版社✧陈向明,第6-9章、10-13、15、16、17章✧潘绥铭,1999,《存在与荒谬》,群言出版社选读材料:✧Bayard de Volo, Lorraine, and Edward Scharts, “From the Inside Out: EthnographicMethods in Political Research”.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7 (2004):267-71 ✧Cassell,”Ethical Pricipals for Conducting Fieldwork,”82:AmericanAnthropologist 28(1980)✧Spencer, “Field Research on Human Service Encounters: Diverse Solutions to SomeCommon Problem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372 (1993)第四次课:焦点团体(座谈会)、文献法(documentary)必读材料:✧Jane Farley. 1994. The Focus Group: A Strategic Guide to Organizing, Conductingand Analyzing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Chicago: Irwin✧Krueger, Richard A., Analyzing and Reporting Focus Group Results (Sage, 1997) ✧David L. Morgan, Focus Group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996): 129-52选读材料:✧Claudia Puchta, Jonathan Potter, 2004, Focus Group Practice, London: SagePublications第五次课:个案研究、扎根理论必读材料:✧应国瑞,张梦中译,2003,《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2版)》,中山大学出版社✧王宁,2008,个案研究中的样本属性与外推逻辑,《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徐宗国译,1998,《质性研究概论(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巨流图书公司第六次课:定性资料的分析使用和文章写作必读材料:✧陈向明,第18-21章✧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2007,第3卷,第6、7、8章✧NVIVO使用手册选读材料:✧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1999): 369-404 Silverman, David,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2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Emerson. Robert M., Rachel I. Fretz, and Linda L. Shaw, Writing EthnographicFieldnot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四、主要教学材料✧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2010,《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向明,2006,《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诺曼.k.邓津,伊冯娜.k.林肯,2007,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第1、2、3、4卷,重庆大学出版社✧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2007,《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重庆大学出版社✧大卫.费特曼,2007,《民族志:步步深入》,重庆大学出版社✧胡幼慧,1998,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徐宗国译,1998,《质性研究概论(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巨流图书公司✧应国瑞,张梦中译,2003,《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第2版)》,中山大学出版社✧ C. 赖特. 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迈克尔.I.哈里森,2007 《组织诊断---方法、模型与过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潘绥铭,1999,《存在与荒谬》,群言出版社✧彭玉生,2010,《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社会学研究》第2期✧------,2011,《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第3期✧陈那波,2006,《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第6期✧陈那波,2009,《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社会学研究》第6期✧Silverman, Davi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Text and Interaction, 2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Emerson. Robert M., Rachel I. Fretz, and Linda L. Shaw, Writing EthnographicFieldnot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Krueger, Richard A., Analyzing and Reporting Focus Group Results (Sage, 1997) ✧David L. Morgan, Focus Group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996): 129-52 ✧Bayard de Volo, Lorraine, and Edward Scharts, “From the Inside Out: EthnographicMethods in Political Research”.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7 (2004):267-71 ✧Lijphart, Arend, “The Comparable Case Strategy in Comparative Research”.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8 (1975):158-77✧Gerring John,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Review 98(2004): 341-54✧Theda Skocpol and Margaret Somers, “The Uses of Comparative History inMacrosocial Inquiry.”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9 (1986)187-94✧Thelen, Kathle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1999): 369-404✧Cassell,”Ethical Pricipals for Conducting Fieldwork,”82:AmericanAnthropologist 28(1980)五、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社会研究方法》为核心课程,规定需闭卷考试,定性部分总分60分(另有40分为定量部分)。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一、综合概述 (3)1. 报告背景 (4)2. 报告目的 (4)3. 报告范围 (5)二、经济发展状况 (6)1. GDP增长分析 (7)1.1 总体GDP增长趋势 (9)1.2 第一产业增长情况 (10)1.3 第二产业增长情况 (11)1.4 第三产业增长情况 (12)2. 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 (13)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5)2.3 消费价格指数 (16)3. 贸易与投资状况 (17)3.1 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19)3.2 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19)3.3 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21)三、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22)1. 教育事业进展 (22)1.1 学前教育普及率 (23)1.2 小学教育入学率 (24)1.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4)2. 卫生医疗状况 (25)2.1 医疗机构数量与床位数 (26)2.2 医疗服务量与质量 (27)2.3 健康状况指标 (28)3.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29)3.1 文化设施分布与利用率 (30)3.2 体育赛事举办情况 (31)3.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2)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4)1. 空气质量状况 (35)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36)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37)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施情况 (38)五、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40)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现状 (41)2.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 (42)3.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完善程度 (43)六、总结与展望 (45)1. 主要发现与结论 (46)2. 问题与挑战分析 (47)3. 发展建议与政策取向 (49)4. 未来展望与趋势预测 (50)一、综合概述本报告对 XX 行政区近五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统计分析,旨在为政府决策、行业研究和社会各界提供客观、准确且具备参考价值的数据支持。
在过去的五年里,XX 行政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XX,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广州向国际大都市迈进
陈贻富
【期刊名称】《珠江经济》
【年(卷),期】1996(000)008
【摘要】“路通财通,办大交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学习技术,学习文化,两个文明,村村开花。
”这是近年来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农村的顺口溜。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社会进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八五”期间,农民家庭生活水平已达小康,部分地区接近富裕水平。
1980年1993年,珠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20.8%,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983.6亿元,占全省的70.3%,人均14199.6元,是全国的近4倍,成为广东追赶亚洲“四小龙”的龙头,举世瞩目。
路通财通财通路通珠三角是水网地带,成千上百个大小渡口将公路分割成一段段的“断头路”,5里一小渡,10里一大渡。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陈贻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6.5
【相关文献】
1.论国际大都市邮电业的地位与特征——兼论广州国际大都市邮电业的发展 [J], 刘力
2.高起点、高标准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访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张永安[J], 谢跃文;王德杰(特约记者)
3.实现城市化历史性跨越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J], 张鲁;焦卫冬
4.向国际一流大都市迈进 [J], 无
5.适应广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广州港将向世界亿吨大港目标迈进 [J], 邓崇正;区冠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农民增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当这三个产业之间实现协同发展,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增收。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农民增收。
一、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计。
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因此,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发展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关键。
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可以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农业的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村工业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二支柱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农村工业,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村工业的发展应以农村的特色产业为基础。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关的金融和政策支持,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农村服务业的提升农村服务业是农村经济的第三支柱产业,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随着城乡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提升对于农民的增收有着积极的意义。
农村服务业的提升应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
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如电力、供水、道路等,是提升农村服务业的基础。
同时,加大对农村服务业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服务意识,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供科技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于广东“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农村”的几点思考作者:叶贞琴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10期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广东最大的短板,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站位高远、立意深刻,具有恢宏的战略洞察力,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发现农村的价值、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思想钥匙和根本遵循。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理解“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在农村”、如何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进行了调研,有了一些思考。
一、广东农村发展潜力和后劲体现在四个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广东最大的发展不充分。
但是,短板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补短板、减差距的过程就是释放潜力、激发后劲的过程。
(一)农民收入是短板,扩大消费潜力巨大。
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比去年同期减少4.4 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5.9%,比去年同期回落5.1 个百分点;全省GDP 同比增长6.9%,2018 年有可能出现改革开放40 年来的最低增速(此前1989 年最低,为7.2%)。
在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在逐步退减,出口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大,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成为重要着力点。
而扩大消费的最大潜力就在农村。
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反而给刺激消费需求提供了较大空间。
2017 年,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广东是15778 元,比浙江、江苏、福建分别少9176 元、3378 元、555 元,排在全国第7 位;在城乡居民收入比方面,广东是2.60 : 1,比浙江(2.05 : 1)、江苏(2.28 : 1)、福建(2.39 : 1)、山东(2.43 : 1)的城乡差距都要大。
根据调查显示,城乡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即年人均2.3 万元)的平均消费倾向最大,在达到2.3 万元收入水平前群体的消费倾向趋势总体上升。
作者: 谢悦新
作者机构: 广东省农业厅厅长
出版物刊名: 南方农村
页码: 4-9页
主题词: 农村经济发展 战略对策 主攻方向 广东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农”工作 “三农”问题 可持续发展 重中之重 贯彻落实 战略部署 全面协调 农民收入 农业部门 重大课题准确把握 科学定位 党中央 国务院 省政府 新目标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把解决 " 三农 "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 " 三农 " 工作.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 " 三农 "工作的战略部署,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有效增长,是各级农业部门的神圣职责,是摆在我们工作中的重大课题.要做好这篇大文章,我们必须全面了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科学定位今后发展的新目标,努力谋划发展的新举措.。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1. 城乡融合发展 (2)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3)1.1.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1.1.2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6)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7)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8)1.2.1 经济现代化 (10)1.2.2 政治现代化 (11)1.2.3 文化现代化 (12)1.2.4 社会现代化 (13)1.2.5 生态文明建设 (14)1.3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15)1.3.1 城乡差异与现代化的挑战 (16)1.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17)1.4 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18)1.4.1 政策框架与目标 (19)1.4.2 典型案例分析 (20)1.4.3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3)2.1 经济学视角 (24)2.2 社会学视角 (26)2.3 可持续发展视角 (27)2.4 政策科学视角 (28)3.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29)3.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1)3.2 资源配置不均衡 (31)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3)3.4 城乡居民观念差异 (3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35)4.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6)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7)4.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38)4.4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39)4.5 加快人才流动与培训 (40)1.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迅猛与农村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深圳改革陈敏娜;谢华清【摘要】深圳30年不断的释放经济活力,减少政府部门对这个领域的过度干预,创造了一个广泛认可的经济奇迹.然而,在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后,尽管经济活力得到较为充足的释放,但一方面经济领域内的深层矛盾一直未能在自身领域内得已解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透支未来资源、国民未能同步享受改革红利的公平问题,经济领域之外的“反向运动”—社会改革,正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1)002【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政府;市场;社会;深圳改革【作者】陈敏娜;谢华清【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31940年代,西方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提出,关于市场力量与保护性反应“双向运动”的辩证法:市场力量的扩张或早或晚会引发旨在保护人、自然和生产组织的反向运动。
始于1980年代的深圳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并将不断延续,这个过程可作为双向运动(准确说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三向运动,在此仍使用双向运动这一名词)的一个优质观察样本。
30年来深圳不断地释放经济活力,减少政府部门对这个领域的过渡干预,创造了一个广泛认可的经济奇迹。
然而,在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后,尽管经济活力得到较为充足的释放,但一方面经济领域内的深层矛盾一直未能在自身领域内得已解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透支未来资源、国民未能同步享受改革红利的社会公平问题,经济领域之外的“反向运动”—社会改革,正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为使整个过程中的双向运动更加清楚可见,本文将从不同时段中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展开论述。
1980年前整个中国的双向运动形态是全能政治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吞噬,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威权主义、经济资源高度集中于政府的计划经济和政府通过单位制全面控制社会生活。
押广东卷5题构建新进展格局1.(2023广东政治高考真题)2019-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状况见下图上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①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进展②非公有制经济中,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③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进展④高技术产业是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长最快的产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推动高质量进展的措施】1.构建新进展格局:推动高质量进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进展格局。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进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平安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③促进区域协调进展。
深化实施区域协调进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进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步扩大规章、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进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⑤总之,我们必需完整、精确、全面贯彻新进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进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进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024·辽宁·模拟猜测)Z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乐观探究进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做活土地文章、进展特色产业、盘活资产资源、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力促把村集体经济打造成村级进展的压舱石、助推器,强化集体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下列措施符合此要求的是()①建立现代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集体经济进展供应动力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夫的土地全部权③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激发集体经济的进展活力④依托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进展产业进展型集体经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4·全国·模拟猜测)为助力实体经济复苏,迈向高质量进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聚焦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广州人大步迈入富裕生活
何国平
【期刊名称】《领导广角》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人们都知道广州人有钱,日子过得比香港人还滋润。
但他们的荷包是怎
样鼓起来的呢?本刊记者以广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500美元为契机,对广
州市近年来的巨变进行回顾后发现,除了地缘优势和岭南人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外,政府干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搞好城市规划和管理、保护好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都是广州产生巨变的原因。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何国平
【作者单位】《领导广角》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1
【相关文献】
1.惠普:大步迈入数字时代 [J], 李艳文
2.向贫困宣战大步迈入“十二五” [J], 潘大副
3.柳工:大步迈入国Ⅲ时代智能管理能带来什么? [J], 崔丽媛
4.创新举措健全机制大步迈入运维2.0时代 [J], 程杰
5.大步迈入2.0新时代——2019年度教育部“厅长突破项目”建设纪实 [J], 赖斯捷;吴秀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9-2007年广东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迁移对比研究杨蕾; 杜鹏; 夏斌【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09(029)008【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动态变化; 区域差异【作者】杨蕾; 杜鹏; 夏斌【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D61.5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的一大基本国情。
我国不仅各省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各省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同样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经济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粤北山区及粤东粤西两翼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广东区域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
2002年5月,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解决区域的不平衡、缩小区域差异,对广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引入经济及各产业重心的概念,重心在时间维上的变化就表示了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化过程。
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是受资源、环境、历史、政治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空间的指标体系可使人们得到鲜明的概念,其中重心研究可以综合地反映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转移与结构。
重心本来是力学中的观念,简而言之,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
应用到经济活动中,经济(产业)重心即指在区域经济空间里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经济 (产业)力量能够维持均衡。
因此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之一,研究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方向、平衡等问题,以及用来评估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2]。
1.1 重心计算公式在经济研究中,对一个拥有若干个次一级行政区域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计算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是借助于各次级区域的属性值和地理坐标来表达。
假设一个区域由n 个次级区域 (或称为质点)组成,第i个次区域的中心城市坐标为(xi,yi),mi为次区域i某种属性的量值 (或称为质量),由力学知道,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的坐标为:1.2 重心移动方向在分析重心移动的方向时,以1979年为起点,第k年重心坐标为(longk,latk),第k+1年重心坐标为 (longk+1,latk+1),第k+1年重心移动方向为θ角度 (相对于第k年),则=0,1,2;并将弧度转化为角度,且规定正东方向为0°,逆时针为正向,即第一象限(0°,90°)(东北方向)、第二象限(90°,180°)(西北方向)为正,反之顺时针为负,重心移动方向范围为(-180°,180°)。
介绍了斗门发展农村电商的成功经验申论斗门是广东省珠海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珠江口西岸,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近年来,斗门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斗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了一个便捷的线上购物环境。
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将农产品和农村特色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农民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将自己的农产品上架,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销售,减少了传统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斗门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斗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对上架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查看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质检报告等信息,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同时,斗门还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通过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斗门积极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
为了解决农产品的配送问题,斗门加强了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与快递公司合作,建立了冷链物流系统,确保产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新鲜度和质量。
同时,斗门还推广了农村配送员制度,通过培训和激励,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农村物流工作中,提高了配送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斗门还注重培育电商人才。
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帮助农民了解电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他们的电商意识和能力。
同时,斗门还鼓励农民创新,通过引进一些新的电商模式和技术,推动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斗门还通过政策的支持和金融的扶持,为农村电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减免税费、提供低息贷款等,帮助农民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同时,斗门还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和灵活的金融服务。
斗门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通过建设电商平台,保障产品质量,推动物流发展,培育人才,政策和金融的支持等方面的努力,斗门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会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罗建文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四会要赶上和融入珠三角发达地区,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把握国际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在"泛珠三角"战略中科学定位,走跨越发展的道路,全面融入泛珠三角发展潮中.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罗建文
【作者单位】中共四会市委党校,四会,52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院建筑与装备的发展需求研究(二)——广东省四会市区域卫生资源配置需求分析 [J], 夏颂荣;郑超伟;梁燕玲;罗剑宏;李翠萍;陈国新;李秀庭;江彩兰
2.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院建筑与装备的发展需求研究(三)——广东省四会市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分析 [J], 郑超伟;罗剑宏;陈国新;梁燕玲;李秀庭;江彩兰;李翠萍;夏颂荣
3.国外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J], 梁振芳
4.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J], 李国英
5.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J], 孙先娟;赵晓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用市场细分出效益陈镜波【期刊名称】《珠江经济》【年(卷),期】1999(000)005【摘要】<正> 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等标准,将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然后确定本企业所要进入的市场,集中力量攻入,这就是市场的细分与定位。
因这种方法具有目标明确、命中率高的特点,被人称为进入市场的“利剑”。
广东省新会市司前镇综合家具总厂是一家学生台椅的专业生产厂家,专业生产规模省内最大,年产值接近3000万元,每年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产品除了供应全国各地外,还远销中东各国和法国等国家。
小小一张学生台椅,何以创出如许效益,深究下去却原来是市场细分的功绩。
学生台椅在我国生产者众,同类型中要想脱颖而出,需有独到之处。
司前镇综合家具总厂何文乐总经理认为: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关键在营销,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
不能把顾客笼统地看成一个需求没有什么区别的整体,用一种设计、一个产品向所有的顾客推销。
企业从产品设计的第一步起就要考虑到目标顾客的心理、职业、年龄、习惯等特征,永远把顾客放在首位。
综合家具总厂的学生台椅有多个系列多种规格。
从适用年龄分,有幼儿智力升降式学生台椅、中小学【总页数】1页(P29-29)【作者】陈镜波【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巧用"差"字出效益 [J], 龙云2.巧用"差"字出效益 [J], 庄程彬3.改革才能出效益、出速度、出财源、出人才、出精神文明 [J],4.巧用“差”字出效益 [J], 庄程彬5.围绕中心严管理查防案件出效益──对农行巴中地区分行严管理、出效益的调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疫情下,农村消费市场比城市更有韧性作者:孟德才赵新宁来源:《记者观察》2022年第06期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农村消费潜力不断激发,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开发带动新消费需求,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展广阔空间。
该规划专门拿出一节内容部署扩大农村消费。
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有哪些新特点?如何扩大农村消费?政策落地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邀请王青、董超、刘晖三位业内学者和专家,就农村消费的特点、难点、堵点以及未来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态势较为明显,但市场研发设计上对农村的特点依然考虑比较少问: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保持较快增速,在整体消费市场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现状是怎样的?近年来,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王青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基数小,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成多;增速快,2013年到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2%,高出城镇3个百分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加快向农村渗透,农村网络购物用户使用率以更陕的速度增长;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农村消费占到较高比重,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农村消费市场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一是农村和城市之间消费联动性不断增强。
近年来农村消费呈现出商流和物流分离情况,主要表现在下单地在城市,而收货地址却在农村,外出打工者在牵引城市和农村消费联动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同时,农村消费不只是农村人口在当地消费,更多也体现在城市人口到农村消费,城市和农村消费日益融合。
二是农村地区的消费创新比较活跃。
无论是电商直播,还是其他一些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发展非常陕。
三是农村消费更多呈现一体化的格局。
从西部城市到中部城市再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以往存在的明显的梯级差异,在网络购物、海淘及带货快速发展下,近年来这种消费梯级差异呈现逐步拉平和缩小的态势。
佛山市市场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几点思考
赖钦富
【期刊名称】《广东经济》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指引下,佛山各地大力推进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
促进以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广东省委明确表示寄厚望于佛山,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赖钦富
【作者单位】佛山市委政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在高层次人才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J], 文秋林
2.佛山市市场经济的现状和近期发展思路 [J], 李兆国
3.构建农村市场经济新体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J], 刘胜喜
4.抓紧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关于“三高”人才培训的几点思考[J], 李冬实
5.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Ⅱ)——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机化的几点思考 [J], 王继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3———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陈那波提要:结构变迁如何影响个体生活机遇?本文从国家的二元需求———获取足够的利润和充分的政治支持———出发,认为政治持续和市场变迁之间的对立提高了国家及地方政府补贴农民的激励,从而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机遇。
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会的经济需求不断降低,而对来自农民的政治支持的重视使其陆续出台有利于农民的各项政策。
在地方政府层面,国家的二元需求对他们形成制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会一丝不苟地遵从。
利用来自广东农村三个镇的经验材料作为基础,本文试图解释镇级政府如何回应国家需求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形成有差异的农村治理政策,从而相应地损害或增益了农民的生活机遇。
关键词:社会分层 国家—市场互动观点 国家 镇级政府 生活机遇一、结构变迁和个体生活机遇———已有研究及未决难题结构变迁如何改变个体的生活机遇?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社会转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许多研究从结构层面的变量出发,分析国家②和市场层面上的变3本文取材于作者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导师臧小伟教授对论文整体逻辑的形成和理清有极大的帮助,同时感谢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Janet W.Salaff教授、边燕杰教授、李芝兰博士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的主要内容曾经在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举办的社会学工作坊上宣讲,感谢Andrew W alder G.教授和Jean C.Oi教授的建议。
同时感谢何艳玲博士的修改意见。
当然,文中的不足之处皆由笔者本人负责。
本文的部分数据收集工作得到了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社会政策的挑战与对策》(项目批准号08JJD840203)的资助。
① 本文的“生活机遇”一词借用了达伦多夫(Dahrendorf,1979)的定义,较为宽泛,所指的是那些有助于提高个体生活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的各种事物,包括收入、奖励、机会、福利待遇、补贴等等。
② 在本文里,“国家”指的是整个政府层级体系所组成的国家整体。
当研究需要分析特定的政府层级,如中央政府、镇级政府时,作者将会特别指明。
社会学研究 2009.6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机遇。
一方面,市场转型理论(Nee,1989)强调市场转型(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和机会。
一些后续的研究则将这个解释进一步延展到产权体制的重组(Nee, 1996;Oi&Walder,1999;Walder,1994,1996)和独特性(Liu,1992)。
还有研究强调农村和城市市场在距离上的临近、地方自然资源的贡献、交通条件、经济设置的密度(The density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Johns on, 1994;Nee&Su,1990)、获得市场机会的便利性———例如外商直接投资(Z eng,2000),或者是商业合同、传统的手工艺传统或贸易传统、非农业的工资雇佣机会(Luong&Unger,1998)等一系列因素对个体收入的影响。
有的研究强调产业结构(Walder&Zhao,2003)、占主流地位的企业的规模(Zhao,2004),还有市场要素的发展(例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及其他)(Nee&Matthews,1996;S zelenyi&K ostello,1996)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聚焦政府间利润分享框架的转变对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Oi,1992,1995;Oi&Walder,1999; Sung et al.,1995;Walder,1995;Wank,1999;Whiting,2001),①国家政体的转变程度(Walder,2003)、干部评价系统(Whiting,2001),以及国家特殊政策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Lau,2000)。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增进了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持续的结构变迁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的理解。
不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了国家或市场层面上的某些改变的确有助于经济发展及个体的生活机遇,但是,为什么这些改变在此时以某种方式出现而非其他?例如,国家为什么出台某政策A而非政策B?而且,如果研究者的解释只落实到政策上,那么其解释力毕竟有限,因为政策在不断地变化,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不断变化的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例如,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让步于市场,什么情况下试图消除市场的影响,这两者如何互动,为什么国家采取某些行动而并没有反其道而行之?国家的这些行动和政策上的转变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机遇的?造成上述未决难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已有的大多数研究中,国家和市场的角色是对立或至少是分立的。
例如,在市场转型理论中,国家和市场是对立的———其中一个机制的上升意味着另一个机制的衰落①戴慕珍(Oi)的“地方国家合作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和魏昂德(W alder)的“作为厂商的地方政府(local g 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模式均属于此一类别。
论文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Zhou,2000b)。
而在其他许多研究中,国家和市场对个体生活机遇的影响则是分离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发现我们的理论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强调A因素的被批评忽略了因素B,反之亦然。
针对上述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研究试图去构建国家与市场的互动逻辑及其与生活机遇之间的联系(Bian&Logan,1996;Parish& Michels on,1996;Lin,2001;Bian&Zhang,2002;Zhou,2000a,2000b)。
例如,周雪光提出“市场—政治共生模型(a market-politics co-ev olution m odel)”(Zhou,2000b),认为国家在设定市场所运作的制度性规则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市场的扩张并不是一个自我演进的过程(a self-ev olving process),而是受到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进程的制约;另一方面,国家总是积极地根据自身利益和偏好来主动地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
在这个共生模型中,国家的角色处于中心位置,即包括市场在内的经济行动是在政治权威所设定的框架之内运作的。
尽管从市场制度逻辑出发,市场制度的比较性优势将促使国家和国家政策倾向于市场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的利益并最终为市场所掌控。
但是,国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利益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是和市场必然联系的,如对政治稳定性、合法性和历史传统的考虑同样会促使国家倾向于限制市场。
这个现象在发达的市场国家也并不罕见,更遑论中国有着如此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旧有制度相联的既得利益是那样的强大(Zhou,2000a)。
“国家—市场互动”的观点,但是仍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首先,几乎所有上述研究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的城市区域。
“国家—市场互动”观点还没有被用于农村社会分化的讨论。
而本研究希望能通过对广东省农村的分析对此一系列文献形成进一步的累积。
第二,前述的研究所使用的经验性数据均没有直接被用来证明国家和市场互动的途径和逻辑。
国家和市场之间的互动是上述研究的一个前提或背景条件而非研究的对象。
这意味着在宏观变量———国家和市场———和微观变量———个体的得与失之间仍然存在隔阂,正如曹和倪所言:“因此,我们仍然疑惑在何种意义上国家政策(或市场安排)应该被理解成为国家和市场互动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周雪光的‘国家和市场共生(coev olution of politics and markets)’观点仍然存在着一个黑箱,模型的非决定性(m odel indeterminacy)并没有减少”(Cao&Nee,2000)。
以此作为理论的对话点,本研究试图分析国家和市场的互动逻辑及其如何影响农民的生活社会学研究 2009.6机遇,并且利用对广东三个镇的比较民族志研究来表明这个互动逻辑在经验上是如何作用的。
二、互动的国家—市场与农民生活机遇:本文的观点国家和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讨论的焦点(Djilas,1957;P olanyi,1957;S zelenyi,1978)。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在其他国家的研究发现,国家和市场并不仅仅是对立的组织形式,而是被众多的联系捆绑在一起的。
例如,一项对非洲农业政策的研究表明了市场如何成为政治控制的一种手段: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产生了政治资源,而这些资源随之被分配去寻求组织性的(也即各种市场组织在政治上的)支持(Bates,1981)。
而且,对不同国家的一系列研究,包括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等,都表明市场和国家是多方互动的(M oran&Wright,1991:239-249)。
(一)分析的起点:从国家的需求出发国家和市场的互动通常被带入一个经典的“鸡与鸡蛋”悖论,①何者才是分析的起点?无法确定分析的起点同样是以往研究缺乏解释力的原因。
本文以国家的需求作为解释中国的结构变迁的分析起点,原因有二:首先,国家是改革开放及其所带来的社会转型的发动者;其次,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并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市场力量。
从国家的需求出发意味着本项研究对象具有下述的两个特征。
1.作为理性行动者的国家及其代理人国家自身和它的代理人可以被理解为理性的行动者(Bates,1981; Evans et al.,1985;Levi,1988)。
自从国家中心视角在1980年代重新复兴以来,国家经常被描述成为拥有政治和经济目标的理性行动者。
而国家中心视角的追随者又可以分为两个群体。
一是以斯考契波的著作《把国家带回来》(Skocpol,1985)为标志的研究群体。
斯考契波和她的①正如诺斯所指出的那样,“国家的产生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性前提(an essential precondition)”(N orth,1979:249)。
但又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剩余创造了阶级并随之引致了国家的出现。
论文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研究伙伴们认为:国家并不是中立的,并不是对外在需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相对独立性的行动者;它受制于阶级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际性国家体系,具有独立性和能力,国家能够改变规则以有利于自身的利益,或者出台政策来增强社会对它的支持,协调社会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介入到经济和社会政策中去。
另一群体是所谓的理性国家理论(rationalist state theories)的持有者。
该理论认为,国家自身并不是一个行动者,而国家的代理人、向国家提出需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群体才是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