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

中国当代文学2梳理

一、填空(十个:作家、作品、人物)10X1’

二、分析(结合新时期作品,将其置于文学史的地位分析作品;主体为小说,涉及小说诗歌等)3X10’

三、简述2X15’

四、论述1X30’

伤痕文学:

概述

新时期小说的开端,粉粹“四人帮”以后,作家敏锐地感应着民众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文学的使命,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地触及了“文化大革命”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实质。伤痕文学是政治性很强的文学,是服务于政治的文学,在这一方面,同革命现实主义没有多大区别,因此,伤痕文学被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复归”。但伤痕文学又是广大作家对政治主动的、自发的参与和介入,因为在许多方面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思想和艺术的成规。包含两类取向不尽相同的作品。

伤痕文学对革命现实主义成规的冲击是全面的,它将“歌颂光明”、“暴露黑暗”的主次之分化于无形,将“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的“学术”之争变成一个假问题,使“写本质”、“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典型性”等始终纠缠不清的“理论原则”统统变得空洞、苍白甚至虚假,瓦解了以往借艺术之争、学术之争的思想批判、政治批判的理论基础。

伤痕文学是粗糙的、稚拙的,但是这只是挣脱桎梏后的踉跄,解除镣链后的蹒跚。伤痕文学是20C中国的“解冻文学”,就其自身来说,它打造和铭刻了几代人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集体记忆;就其影响来说,它包含了文学未来发展的诸多萌芽(宗璞的现代主义象喻、冯骥才的荒诞风格、遇罗锦的个人化叙事)。伤痕文学是在“恢复”或“复归”的口号下形成潮流的,但并非“复归”于“革命现实主义”,而是一种“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的现实主义,伤痕文学正是以这种非常质朴的方式向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回归”。它总体上说是人们长期郁积的情感宣泄,但是批判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作品及思想:

发轫之作:1977年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也可以将其视为当代文学创作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作品揭露了“四人帮”对青年一代在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急切呼声,为文学创作真实地反映十年动乱的社会生活打开了通道。

卢新华处女作《伤痕》:形象地概括了“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严重的心灵创伤,从而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中杰英《罗浮山血祭》、冯骥才《啊!》、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痛快淋漓地暴露了“文化大革命”的非人化现实,以沉重、凄婉、压抑的笔调,写出了“文革”对人、对文化的野蛮摧残和残暴蹂躏。

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郑义《枫》等:含泪带血地倾诉了十年动乱给亿万家庭造成的不可平复的巨大创痛,暴露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大浩劫的历史本质。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都揭露出“文化大革命”的专制主义性质,描写了人民群众与之之间的艰难抗争。

以上作品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予以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首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这一大批作品直面现实,以千百万人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动摇着“文化大革命”的“神圣”基础,从1978年以来,人们就开始用“伤痕”来指称这类作品,此后,伤痕文学遍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文类,发出了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

作品分类:

两类作品:

1、大体上承袭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弘扬的是革命理念,讴歌的是英雄人物,尤其是坚定的共产党同“四人帮”的斗争。

王蒙《最宝贵的》、吴强《灵魂的搏斗》、陆文夫《献身》、王宗汉《高洁的青松》、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以及《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红玉兰》《将军吟》等

2、表现的主要是平民百姓在“文革”中的生活遭遇,以此传达出个人对“文革”的感受。

①《我该怎么办》《在小河那边》《枫》《啊!》《我是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弦《记忆》、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一批作品的主人公远没有英雄人物的那种觉悟,更不可能进行什么斗争或抵抗,他们只能听仍命运的摆布,默默地承受人生的不幸;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而是充满了灾难和死亡、眼泪和鲜血、荒诞和悲哀。这类作品经常被批评为“格调低沉”、“色彩晦暗”、“不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暴露多于讴歌”等,由此可以看出,这类作品已经逸出了或者根本就脱离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规范。也就是说,伤痕文学在思想上的暴露性和批判性与艺术上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远远超出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限度,其本身就是以暴露“革命”的阴暗面,对“革命”作出了文学的批判,这是20C后期文学对“革命”的宏大话语发出质疑、批判乃至颠覆的一个开端。

之后刘克《飞天》、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等一批作品相继从不同侧面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设置的“禁区”,把以批判性、暴露性、悲剧性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

反思文学:

概述

是对伤痕文学的深化。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远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它同伤痕文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将观照和思考生活的触角向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延伸,其艺术笔触不断地打破当代作家从未获得过话语权的政治“禁区”,“文革”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波折不断被其批判地“重写”。

作为对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学进一步把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建立在深广文化背景上,凸显了“文革”同中国当代激进主义思潮的联系,同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的联系。其对民主与自由的伸张、人道主义以及“国民性批判”等主题,使当代文学不期然地续接上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主题。

伴随着反思小说的兴起,文坛上出现了“复出作家群”,即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在反右运动扩大化中被剥夺了创作权利而在新时期又重新登上文坛的作家,如王蒙、张贤亮、陆文夫、高晓声、李国文、邓友梅、刘绍棠、从维熙、张弦、张一弓等。搁笔20年后复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更趋成熟,更具有探索精神和批判力量。

作品及内容

反思小说触及的生活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张贤亮《灵与肉》《河的子孙》《绿化树》、张一弓《烦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云天山传奇》:这类作品设计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反右倾和“四清”等运动,写出了“左”的思潮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滋长并左右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活与命运。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未亡人》《挣不断的红线》《银杏树》、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韩少功《西望茅草地》:这些作品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剖露社会历史的沉疴,描画封建特权和潜意识化的封建观念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

3、对党和人民的关系进行反思和官僚主义进行批判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王蒙《悠悠寸草心》《蝴蝶》:这类作品大多将领导干部置于几经沉沦的位置上来中心审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此来提醒领导干部和执政党“人民是母亲”“毋忘人民”。

4、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及“国民性”进行剖析和针砭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陆文夫《美食家》《井》等:这类作品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也暗示了“左”的思潮之所以得以蔓延的某些文化——心理基础。

改革文学

发展脉络

随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相继出现了一批反映改革进程的小说

1、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短篇):改革文学的先声

2、1980王蒙《春之声》、何士光《乡场上》:或以写意方式透露出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的有力打击,或以写实方式反映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在人格地位和精神面貌上发生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成为许多作家自觉选择的主题,终于在80年代初酿成了改革文学的创作潮流,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

特点

1、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做了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蒋子龙《开拓者》:反映工业改革;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反映农村改革;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反映城市改革;长篇小说也努力“与时代同步”:正面描写改革的: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新星》《夜与昼》、贾平凹《浮躁》

2、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闪烁着新的希望,纠缠着旧的梦魇,夹杂着无数挫折、失败、困惑、苦恼、惶惑、忐忑不安而又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①蒋子龙、张贤亮、张洁、柯云路等多从正面描写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冲突

②贾平凹、路遥、矫健、张炜、周克芹、何士光、张一弓等更侧重于表现变革中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等,显示出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有力冲击。

3、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郑子云《沉重的翅膀》、李向南《新星》《昼与夜》、陈抱帖《男人的风格》

4、反映改革背景下的诸种心态世相

冯幺爸《乡场上》、陈奂生《“漏斗户”主》、王才韩玄子《腊月·正月》、高加林《人生》总结:有些改革小说,特别是改革文学初起时的一些作品中多有“急就章”,还存在着矛盾冲突简单化、人物塑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从小说发展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作家对改革认识的深化,作家创作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

寻根文学:

发展脉络

1、80年代初期:一系列作品不约而同地将艺术视野从政治生活转向对文化的关注,特别是表现对于传统的眷恋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张承志《绿夜》《黑骏马》、乌热尔图《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远村》《老井》、贾平凹《商州三录》、阿城《棋王》

2、80年代中期:作家们越来越多地把现实的社会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寻求对当代生活做出更复杂、更深刻的观照和表达

由此,1984年提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相继打出“寻根”旗帜。

思想倾向

1、反对以为追随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重视、剖析或继承。

2、从反思文学的角度,“寻根”是反思的延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的反思;从改革文学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改革的深入触动了深固的民族文化传统,促使作家去思考传统在今天的文化价值

3、不同程度的受到“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启发,直接受到马尔克斯、福克纳、艾特玛托夫等外国作家的影响,在创作上更倾向于借助各民族、各地域的神话系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信仰的纠结,企图从各种矛盾构成的合力中,探求中华民族的未来趋势。

历史意义及局限

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发生的重要变化

1、由于文化意识的形成,它在这中国当代文学中就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2、由于寻根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冰糅合了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打破了小说创作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事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文的自觉”

3、对于“根”静止的、非历史的理解,导致一些作家一味地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表现内容和代表作

“根”总体来说是指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是各有侧重

1、表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

①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楚文化”

②李杭育以“葛川江系列”表现“吴越文化”

③贾平凹以“商州系列”表现“秦汉文化”

2、描写具有荒蛮色彩的原始生活状态

①乌热尔图的小说描写世代在林海雪原狩猎的鄂温克族告别原始生活时的痛苦

②扎西达娃的小说描写藏族的原始生活和神秘宗教与现代生活的奇特纠结

③郑万隆的小说描写“野蛮女真人使犬部”和深山老林中蛮野的生活状态

3、追索民族的传统精神信仰或文化价值观念

①张承志的回民小说写伊斯兰教和“哲合忍耶”精神

②阿城“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写庄禅精神

③郑义在“太行山系列”写汉族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精神和故土情节

④王安忆《小鲍庄》写儒家的仁义精神

先锋小说

概念

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潮流的概称,又叫“探索小说”“实验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

基本特征

1、反叛性:反叛已确立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性的艺术和语言形式为己任

外来影响的取舍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年作家群

西方现代主义发生影响的初起阶段,对于王蒙、刘心武、冯骥才、李陀、宗璞、谌容、张洁等中年作家,影响主要表现在技巧方面。

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进行“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学表现力。现代主义的种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式表达。

作品及评价:王蒙《春之声》《蝴蝶》、李陀《自由落体》《余光》、宗璞《我是谁?》《蜗居》、张洁《他有什么病》、谌容《减去十岁》

这些作品吸收了现代派表现手法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现实主义的新变,即吸收了现代派手法的现实主义

2、年轻作家(创作主体)

价值观念和观照、体验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敏感得感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格格不入,来自社会成规的压抑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他们很容易从内心产生异己感、孤独感和荒诞感,因此他们也很容易与西方现代主义发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

演变阶段

1、“新潮”

代表作家及作品:刘索拉、徐星、残雪、莫言

①其创作的核心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的变奏》表达了现代青年的内心骚动和对外界权威的反抗,其中年轻人玩世不恭的举止和出言不逊的言语传达出对传统观念和既有秩序的轻蔑②这种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感受,在残雪和莫言的作品中进一步为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对个人处境的绝望所取代

《苍老的浮云》《黄泥街》《欢乐》《红蝗》

③他们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因此,或者经常以粗鄙的言语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得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常态下不易被感知的心理真实逼近

2、“后新潮”

①核心观念: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价值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各种解构和颠覆

②代表作家及观念: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洪峰、北村、吕新等:马原、格非以丧失确定性和因果性的虚构和神秘、来怀疑被认为是真实和真理的东西;余华、洪峰以死亡、疯癫、冷漠,来表达对自我和人的悲观绝望

①写作特点:Ⅰ在艺术表现上更激进地向传统小说的写法发起挑战,进行形式和语言的变革

Ⅱ他们通过突出叙事方式或话语的构成方式,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操作更彻底地表达神秘、虚无和悲观绝望

Ⅲ艰涩、晦暗、非逻辑、反理性及某些形式主义的倾向不时遭人诟病

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手段,丰富着当代文学的审美体系

新写实小说

背景

80年代中后期,在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背景下“回归写实”出现。最初称为“后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或依据题材称为“写生存状态”或“写生存本相”的小说。

1989年6月《钟山》文学丛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出现在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商品化、市场化的背景下

表现内容

1、更多地表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即追求物欲而淡化理想、趋于平庸而消解崇高;描写的主要是凡俗人生、庸常之辈,被庸碌的人生百态、琐屑的日常烦恼、凌乱的世俗经验、卑下的感性欲望紧紧地缠绕着。被概括为“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2、但是又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吸取了某些思想观念和表现手法,如生命意识和生存境遇的观念、荒诞和虚无的观念、无意识和非理性的观念及反讽、隐喻、象征、拼贴、滑稽模仿、黑色幽默等手法,使传统现实主义从观念到手法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更新”。

3、“写实”倾向形成80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但是新写实小说往往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屈就,有的作品也表现出对平庸心态的迎合,由此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创作在理想、激情等就精神价值方面的失落

4、缺陷一旦被意识到,就可能成为现实主义走向深化的新起点:陈忠实《白鹿原》、张炜《古船》、李锐《旧址》、王安忆《长恨歌》等90年代问世作品,表现出对“新写实”的集体超越。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新感悟,对平庸无聊生活的坚韧抗争,对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不倦求索,都把本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变异

1、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对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描述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说;革命现实主义中“大写的人”为“小写的人”取代。

刘震云“官人”系列、陈源斌《万家诉讼》

2、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本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和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从而消解政治的和文化的阐说;革命现实主义中“生活”的故事为“生命”的故事所取代。刘恒“洪水峪”系列、杨争光《赌徒》

3、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详的现场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革命现实主义中的典型化为零散化所取代。

池莉“人生三部曲”、《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4、作品中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景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现出大量卑污、鄙陋、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光焰的细节;革命现实主义中的细节真实为自然主义式的真是细节所取代。

方方《风景》、苏童《米》、余华《活着》

5、作者在创作中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抑制对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直露的评价,采取退出作品的“不动情观照”的方式叙述故事;革命现实主义中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晓《相会在K市》

这些变异使新写实小说填补了革命现实主义忽略或摒弃的那一部分现实生活和人生经验,更加贴近世俗人生,也拓展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表现空间。之后的“新状态小说”“新都市小说”以及90年代中后期“现实主义冲击波”都受其影响。

新历史小说

代表作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边营》

苏童“妇女生活系列”(《红粉》《妻妾成群》)

刘震云“故乡”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刘恒《苍河白日梦》

特点:作家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叙事的重新陈说或再度书写。除了具备新写实主义的一般特点外,还突出历史叙述的虚构性,以历史的荒诞性、偶然性来改写“正史”中所讲述的历史。这是又一代人所感受和理解的历史,也表现出他们对于传统的历史真实性和历史价值观的怀疑。

新女性小说P38-39 不知道怎么总结……

朦胧诗

背景

1980年前后出现,开始了对是个传统的超越性变革,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潮的单一格局,被称作“新诗潮”

特点:

1、把艺术变革焦点对准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成规,广泛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挂念、审美意识和艺术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与广泛的争论

2、在诗的内涵上,以强化的自我意识寻求个人和人生的自我价值,追求心灵的自由,由以

往的对于现实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显诗人的主题意识和心灵感应,将经历劫难之后的忧患同愤激有机结合,使诗的社会功利同公民的使命感得以契合。

3、在诗的艺术上,追求朦胧美,以简洁的暗示替代现实的直接显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注重创造新奇的意象和不凡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隐喻、变形、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扑朔迷离,具有抽象性和多义性的特征,有明显的西方现代派的印记。

4、总体来说,新诗潮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强化了诗歌的暗示意味和思辨精神。

代表诗人

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墙》

江河《纪念碑》

梁小斌《雪白的墙》

王小妮《碾盘》

杨炼《大雁塔》

以及食指、芒克、多多等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怀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2.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3.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14.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15.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16.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17.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18.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19.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 )等。 A.《望星空》B.《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迟开的玫瑰》 2.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A )。 A.《爸爸爸》B.《老井》C.《小鲍庄》D.《厚土》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 C )。 A.《秦腔》B.《湖光山色》C.《暗算》D.《额尔古纳河右岸》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2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1.《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A. 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2.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A) A.林震 B.刘世吾C?钱文 D.张思远 3. 有研究者认为剧中主人公的艺术形象是剧作家对自身甚或知识分子的“一个理想化的 自我描绘、自我认定” ,将戏剧台词艺术的文学性推向了令人瞩目的高峰的话剧是(B)等。A.《蔡文姬》 B.《关汉卿》C?《茶馆》 D.《谢瑶环》 4.50 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 )等。 A.《望星空》B .《养花人的梦》C.《草木篇》D .《迟开的玫瑰》 5.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B ) A.《简历》 B.《土地》 C.《麦地》D .《太阳》 6 .莫言的成名作是(A )。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 .《檀香刑》 7. 《李顺大造屋》“陈焕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C ) A.赵树理 B.周克芹 C.高晓声D .张一弓8.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 D )。 A.《小城之恋》 B.《长恨歌》 C.《荒山之恋》 D.《小鲍庄》9.《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 B )。 A.竹西 B.司猗纹C?苏眉D .庄老太爷 10.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A )。 A.《私人生活》B .《与往事干杯》C.《无处告别》D.《嘴唇里的阳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分)1.《三里湾》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ACD )等。 A. “糊涂涂” B .王金生C. “常有理” D .范登高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ACD )等。 A.刘世吾 B.钱文C .张思远D .犁原3.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BC )等。 A.李季的《杨高传》 B.臧克家的《李大钊》 C.田间的《赶车传》 D.郭小川的《望星空》4.汪曾祺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CD )等。 A.《受戒》B .《蒲柳人家》C.《大淖记事》D .《故里三陈》 5.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ACD )等。 A.《塔铺》 B.《狗日的粮食》 C.《头人》 D.《故乡天下黄花》 6.《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ACD )。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朦胧”诗因章明的评论文章《》而得名。 2、“今天”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3、20世纪90年代由评论家王晓明等人发起的关于()的大讨论在文坛引起了深远的影响。 4、伤痕小说因()创作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5、《三家村札记》的作者“吴南星”指的是()()和廖沫沙三人。 6、高行健的《》被称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7、莫言的《》《》等小说被称为“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 二、在给出的人物后填出其所在作品的篇目及其作者(每题2分,共10分。) 1、庄之蝶()() 2、章永璘()() 5、阿庆嫂()() 7、印家厚()() 9、谢惠敏()()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集合式报告文学 2、第二代诗群 3、新写实小说 4、新边塞诗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巴金《随想录》的创作出发点和独特之处。

2、简析全景式报告文学的艺术特色。 3、简述先锋小说的叙述创新。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作品谈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坛的意义。 2、联系具体诗人和诗作论述“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令人气闷的“朦胧” 2、北岛、舒婷 3、人文精神 4、卢新华 5、邓拓、吴晗 6、野人 7、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 二、在给出的人物后填出其所在作品的篇目及其作者(每题2分,共10分。) 1、《废都》贾平凹 2、《绿化树》张贤亮 3、《沙家浜》汪曾祺 4、《烦恼人生》池莉 5、《班主任》刘心武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集合式报告文学——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报告文学样式(1分),指在宏观,全景的基础上俯视现实,将无数散乱存在的同类社会现象集合、归纳,从而揭示社会、历史为人类提出的新问题。(2分)代表作品如《阴阳大裂变》、《国殇》等(1分)。 2、第二代诗群——指“文化大革命”后期崛起直到80年代中期的那些诗人群。代表人物有黄翔、食指、芒克、北岛、江河、多多、杨炼、顾城、严力、舒婷等。这是在历史断裂后的文化荒漠和失血、失语的诗歌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一群,沉重的历史重负、深重的民族灾难、日益枯竭的汉语诗境及诗人的生命感受力,还有对黑暗历史和专制文化的怀疑及憎恶,迫使他们成为“迷惘的一代”人中“思索的一群”,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文学流派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新写实小说——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股小说创作潮流,(1分)以王朔“顽主”系列小说为开端,以池莉、方方、刘震云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1分)采用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深度削平”、“零度叙述”等表现方式实现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社会人生,(1分)同时也是文学审美终极理想缺失的反映。(1分)代表作品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1分) 4、新边塞诗——新时期,(1分)一批长期扎根西部的年轻诗人以西部冷峻、严酷、雄伟的山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期末作业考核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 70分) 1.《春之声》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答:首先,作品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感受、联想、会议来组织材料,形成了一种放射式的心理结构;其次,作品还改变了传统小说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来写人物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运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觉、联想、回忆、幻觉,甚至梦境等活动,以“主观镜头”折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以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蒙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的创作思想;第三,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更令人思考。 2. 陈奂生的形象。 答: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书海夜航〉二集序》的艺术特色。 答:一、本文作为一篇序文,而又兼具随笔散文的特点,作者在评述所序著作的同时,借机引申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典故中翻出新意,以现代人的眼光阐释对读书问学的应有态度,使文章的立意富于特色;二、本文构思也体现出收放自如的特点;三,善于从古事旧典中加以引申发挥,表达出更新颖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另外,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偏重知识掌故的叙述,同时间以议论和抒情,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4.《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答: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为了突出偏僻乡村固有的、本色化的人性与人情,并强调其至美。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 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 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

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2 华师版

一、填空题 bd 3.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分别是杨朔、刘白羽和秦牧。 4.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6.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7.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0.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12.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3.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王安忆表现性爱题材的著名作品“三恋”是指() A.《小城之恋》 B. 《锦绣谷之恋》 C. 《荒山之恋》 D. 《世纪之恋》 3.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 A、《爸爸爸》 B、《小鲍庄》 C、《春之声》 D、《红高粱》 5.余华的第一篇小说是1987年1月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 A.《河边的错误》 B.《四月三日事件》 C.《细雨与呼喊》 D.《十八岁出门远行》 6.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A.《百合花》 B.《桂林山水歌》 C.《双桅船》 D.《弧线》 7.诗句“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光明”出自作品()。 A.《一代人》 B.《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C.《远和近》 D.《生命幻想曲》 9.汪曾祺写的最好的小说都是属于童年回忆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有( ABC) A.《受戒》 B.《大淖记事》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