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技术弊端

转基因技术弊端

转基因技术弊端
转基因技术弊端

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难题

一.转基因生物可能引起广泛的生态环境安全性问题

1.可能诱发害虫和野草的抗性

许多转基因生物的改良品种含有特定基因作为外源基因,这种目标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有害的蛋白质。若长期大面积使用这种转基因生物,由于进化也可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使转基因植物不再抗虫。另一方面,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有些转基因作物可能与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品种通过花粉等媒介发生杂交,从而将自身的外源基因传入野生品种。如果传入的是强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的基因,就会出现抗病能力强、蔓生速度快的超级杂草,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这种污染不同于化学污染,它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扩增并永远存在。

2.可能诱发食物链的破坏

完整的食物链是维系自然界万物共生、生态平衡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旦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将会遭到致命威胁。转基因农作物作为一种新的人造品种进入原有的食物链,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改变甚至破坏。

3.可能引发基因污染

转基因植物是人为地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种目标基因转入而获得的。如果这些外源基因由于“基因漂流”而非人为地转入其他有机体,就造成了自然界基因库的混杂或污染。植物和微生物可以使基因污染成为一种难以控制的蔓延性持续性灾难。

二.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1.毒性问题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表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但是巴西豆过敏事件、转基因马铃薯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不明基因片段等等都表明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2.过敏性反应问题

人和动物的变应原性风险是非常低的,而转基因作物可能诱发或者加重变应原性风险。这是由于农作物中引入外源基因后,会使转基因生物产生新的蛋白质,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进化出的免疫系统可能难以适应这些新的蛋白质,所以这些新蛋白可能引起食用者或接触者产生过敏性反应。

3.免疫力问题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有可能降低动物乃至人类的免疫能力,从而对动物及人类的健康安全甚至生存能力产生影响。1998年8月英国科学家披露,实验白鼠在食用转基因大豆后,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受破坏。

4.抗药性问题

转基因过程中,为了检测转基因试验是否成功经常将特定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而抗生素都是用来治疗各种非常严重疾病的药物,已有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先例,这种基因制药有单一突变也可以产生氨基丁卡霉素抗性。食用含有这种标记基因的食物后,其抗性基因有一定概率转移到细菌中,使细菌产生抗药性。氨基丁卡霉素是世界医药界尚未启用储备作为急救药物的抗生素,而GMO得滥用抗生素使得其抗性已经广为传布,这是无法接受的风险。这意味着一旦某些致病病菌获得这种抗性后,出现某种疾病人类将无药可用。

作者思考

一.转基因产品的其他一些可能的安全隐患

1.可能危害有益昆虫类群

大量转基因农作物转入了Bt毒蛋白基因作为其抗虫的外源基因,虽然其表达产物Bt毒蛋白对人类无害,但若是以农作物为食的害虫消失殆尽,以这些害虫为食的益虫边也遭受灭顶之灾了。长期大面积种植这种作物可能会对有益昆虫类群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一旦这种现象发生,不仅会对农业造成危害,也将是对生态环境的沉重打击。

2.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化肥的滥用

大量种植以抗杂草基因作为外源基因的转基因作物,会使土壤中自然的腐殖质逐渐消耗殆尽,使土壤本身的肥力下降,为了保证产量,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变,土质的恶化以及环境(主要是水)的污染。

3.不可预料的效应

食用转基因食物,有可能使被转基因DNA侵入人体细胞,产生病原病毒。同时,转基因DNA有可能插入人体细胞的基因组,而由于插入位点的随机性,可能造成有害和致死效应,包括癌症。

二.对“实质等同”概念的质疑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然而应用这一原则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标准似乎有些不太科学。由于转基因的过程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其结果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在“实质等同”概念的引导下,生物技术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省略了动物饲养试验,也就没有考虑基因工程处理可能导致的不可预测的副作用,忽略了对不确定风险性作认真严格的科学评估,使本来应该在预评估阶段就发现的可预测性副作用被掩盖,终至酿成灾难性后果。所以以“实质等同”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标准是值得被质疑的。

转基因食品动物实验危害事件

(1)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显示,食用了转基因土豆的老鼠出现了肝脏癌症早期症状、睾丸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萎缩等异常现象。

(2)德国黑森州北部农民从1997年开始试种Bt-176玉米,并用作奶牛的补充饲料,2000年当农民开始提高该玉米在饲料中的比例后,所有的牛都死亡了。2004年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地球植物学研究所海尔比克教授发现,Bt-176中的用来毒杀欧洲玉米螟的Bt毒素,无法分解,最终毒死了奶牛。

(3)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琳娜艾尔马科娃博士研究发现,食用转基因大豆食物的老鼠,其幼鼠一半以上在出生后头三个星期死亡,是没有食用转基因大豆老鼠死亡率的6倍。

(4)绝育是吃转基因食物的动物出现的普遍问题,“印度在哈里亚纳邦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吃了转基因棉籽的水牛有并发症,如早产,流产,不育,并子宫脱垂。许多小牛死亡。在美国,大约24个农民报告说成千上万只猪吃了转基因玉米品种后不能生殖或出现假怀孕现象”。(5)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地区的农民种植了转基因先玉335玉米后,地里和家里的老鼠都不见了,母猪产子少了,不育、假育、流产的情况比较多。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转基因化食品改变了我们所食用食品的自然属性,它所使用的生物物质不是人类食品安全提供的部份,并未进行较长时间的人体安全性试验,这会对人体构成极大的健康危害。

(2)转基因化食品会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

(3)过敏或变态反应:基因技术会在食品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和未知的变态反应原。科学家把巴西胡桃的特性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摄取黄豆后有产生过敏性反应的可能。

(4)转基因食品中减少食品的营养价值或降解食品中重要的成份: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的成份减少了。基因化食品的虚假新鲜感迷惑消费者,有光泽的红色蕃茄能贮藏几周,但营养价值较低。

(5)转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细菌而影响我们。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体内,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果类似结果发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就可能培养出功效最强的、抗菌素也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

(6)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生产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

(7)最有可能的危害是除草剂“草铵膦”。抗除草剂的转基因黄豆并不一定能把进入黄豆中和沾染黄豆的草铵膦完全分解掉。在美国的调查已经发现使用草胺膦的农民中骨髓瘤的发病率上升。而欧洲的调查显示使用草胺膦的人群中淋巴瘤的发病率是不使用人群的2.3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