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彩色印刷多色叠色印规律

探讨彩色印刷多色叠色印规律

探讨彩色印刷多色叠色印规律
探讨彩色印刷多色叠色印规律

探讨彩色印刷多色叠色印规律

印刷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油墨的转移,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和印刷品的质量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在多色印刷中,各色油墨的叠印如果控制得不好,就会使印刷品的色彩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印刷品的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油墨的叠印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实际印刷生产中,叠印不良造成的最大印刷缺陷是露白。根据实践经验,引起彩色图像印刷中多色叠印露白的主要原因有油墨黏度、印刷压力、印刷速度、纸张的表面强度、印刷间隔时间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控制不好,都会影响最终彩色印刷品的印刷质量,极易引起露白故障。本文正是从上述这些影响叠印效果的因素出发,对彩色印刷中多色叠印的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文着重从改变油墨黏度、印刷压力和印刷速度等影响叠印效果的因素进行叠印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与叠印露白的关系,同时分析造成印刷露白的其他因素,如纸张表面性能、叠印时间间隔、印刷色序等,最后得出彩色印刷中多色叠印的规律。

一、油墨黏度对叠印的影响

?1.油墨的黏度

对湿式叠印效果有很大影响,油墨的黏度大,墨层表现出较大的内聚力,如果先印油墨黏度比后印油墨的黏度低,后印油墨会依赖自身的内聚力,把先印的油墨粘走,产生“逆叠印”造成混色。所以控制好黏度显得至关重要。

2.油墨黏度对叠印效果的影响实验

实验设备:长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1000水性四色印刷开槽机、4#黏度测试杯??实验药剂:增黏剂、稀释剂、流平剂

?实验步骤:①在蓝色上叠印黑色,蓝色的油墨黏度为11.3s,黑色的油墨黏度为13s,初始印刷速度为40转/min,印刷压力为3.6mm,所用承印物为面纸为白卡纸的B型瓦楞纸,在此印刷条件下的初始露白为10%。

②改变黑色油墨的黏度,保持其他初始条件不变进行印刷,观察露白情况,并记录

数据如下表1。?

③通过表1中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油墨黏度与叠印关系曲线图,如图一。

?从图一的关系曲线,我们看到随着黏度的逐渐增大,在13~15s范围内,露白的百分比在逐渐减小,但当黏度增大到15s以上后,随着黏度的逐渐增大,露白现象在进一步加重,当黏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底墨被后印的油墨黏起。因此,黏度应该控制在与底色墨相差4s左右为宜,不能无休止的增大油墨黏度。?

二、印刷压力对叠印的影响

1.印刷压力

印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解决油墨与纸张之间矛盾的过程。要将印版上图文处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就必须施加一定的力,即所谓的印刷压力。它在印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印刷压力的控制并非易事。印刷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印品质量的降低。尤其是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弊病更多,它常会引起图文失真、油墨局部堆积、纸张拉毛、印迹的网点扩大,印品层次不清等故障。相反,印刷压力过小时,也会引起印刷图文的转移不够完整、网点不实、缺陷暴露更加明显等众多故障。因此,在印刷过程中,将印刷压力控制在比较适当的范围内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2.印刷压力对叠印的影响实验

实验设备:长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1000水性四色印刷开槽机

实验步骤:①在蓝色上叠印黑色,蓝色的油墨黏度为11.3s,黑色的油墨黏度为13s,初始印刷速度为40转/min,印刷压力为3.6mm,所用承印物为面纸为白卡纸的B型瓦楞纸,在此印刷条件下的初始露白为10%。??②改变印刷压力,保持其他初始条件不变进行印刷,观察露白情况,并记录数据如下表2。

?③通过表2中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印刷压力与叠印关系曲线图,如下图二。

图二印刷压力与叠印关系曲线??从图二可以看出,在开始的某个范围内,随着印刷压力的增加,露白的百分数在不断下降,但当印刷压力继续增加时,露白百分数也开始不断增加,这就说明印刷压力太小不利于油墨转移,但压力太大时,也不利于油墨转移。?

三、印刷速度对叠印的影响??1.印刷速度

?从印刷机的性能来看,印刷速度可以方便地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而印刷压力却不能随着速度的变化按照某一函数关系自动地跟随变化。因此实际生产中总是习惯先固定印刷压力,然后调整水墨量来适应印刷速度的变化。研究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的影响,对生产中水墨量、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等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印刷速度对叠印的影响实验??实验设备:长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1000水性四色印刷开槽机、秒表

?实验步骤:①在蓝色上叠印黑色,蓝色的油墨黏度为11.3s,黑色的油墨黏度为13s,初始印刷速度为40转/min,印刷压力为3.6mm,所用承印物为面纸为白卡纸的B型瓦楞纸,在此印刷条件下的初始露白为10%。??②改变印刷速度,保持其他初始条件不变进行印刷,观察露白情况,并记录数据如下表3。

?表3 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叠印露白

?③通过表3中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印刷速度与叠印关系曲线图,如下图三。

?图三印刷速度与叠印关系曲线?

从图三中看到,随着印刷速度的不断增大,叠印露白的百分比是在逐渐增大的,也就是说叠印露白现象在逐渐加重,因此,在实际印刷生产中,高印刷速度对叠印效果是不利因素,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我们又不得不努力提高印刷速度,所以,实际生产中,我们只能通过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来弥补高印刷速度对叠印质量

的冲击。?

四、其他因素分析?

1.墨膜厚度与色序??随着墨膜密度的增大,墨膜厚度也是逐渐增大的,按墨膜厚度依次增大的顺序进行印刷,叠印效果最好。明度高的油墨最后印,能使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明亮;而浓度最低,作为画面轮廓用色较浓重的油墨,应该后印。多色印刷采用逐渐增加墨膜厚度的青→品→黄的色序,对提高多色印刷品叠印效果是有利的。

? 2.叠印时间间隔?

在进行两色叠印时要求先印的色有一定的干燥时间,否则在进行下一色的印刷时会发生粘脏、网点扩大等故障。因此,干式叠印要控制好叠印的时间间隔,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先印色快速干燥,而后印色还没有开始叠印,那么后印墨就不能附着

在先印墨上,形成墨斑;如果时间间隔太短,先印色来不及干燥就叠印后印色,油墨的干式叠印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3.纸张的表面性能

①纸张的吸墨性。纸张的吸墨性是纤维性质的表现,是纤维间的交织状况、填料与胶料的性质和含量等因素的反映,其本质是纤维间的孔隙对油墨连结料的毛细管吸附作用。纸张对油墨的吸收与印刷机器的压力、压印时间的长短、油墨的粘度以及纸张本身的结构有关。含木质素多的纸张吸墨性大,如新闻纸用填料、胶料少,吸墨性良好,压力容易调整,可以适当减轻压力,从而可增加印版的耐印率。但如果纸张过于松弛,纤维间隙过大,当油墨粘度较大时,会产生“拉毛”现象;如油墨粘度较小时,会使连结料迅速渗透到纸张纤维里,而产生“透印”现象。因此,需要适当调整油墨粘性,避免油墨连结料渗透后,表面油墨脱落,使产品失去光泽,影响印刷质量。

?②纸张的弹塑性和平滑度。纸张的弹性是指纸张在印刷压力消失后所能恢复的程度。纸张的塑性是指在印刷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程度。纸张的弹性影响吸墨性能;纸张具有良好的塑性能保证纸张的弹性大小,直接影响到印刷压力和供墨量的大小。应根据纸张的不同性质,施以不同的操作。弹性稍大的纸张印刷压力宜大些,供墨量可小些;反之,弹性小的纸张印刷压力宜小些,供墨量可增大些。纸张平滑度对叠印效果有很大影响,平滑度高,叠印后版面的图文可得到良好表现,尤其是网点叠印时小网点可得到良好地还原,平滑度低的纸张,由于纸张表面存在洼陷,易使网点印刷不清晰,印版版面层次不分明。

五、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彩色印刷叠印效果的因素比较多和复杂,任何一个因素控制不好都会影响到最终印刷的质量。根据上述探讨和实验,我们总结出以下彩色印刷多色叠印规律为:??①墨黏度应该依次减小,两相叠油墨的黏度相差一般为4s。

②根据油墨的黏度和纸张的表面性质不同,合理地掌握好印刷速度。一般应控制在80-120转/min为好。③根据油墨的黏度和纸张不同的表面性能,控制好印刷压力,在不影响网点扩大的情况下,油墨和选择的纸张较好时,应该使印刷压力大一些。

丝网印刷中颜色再现的基本原理

丝网印刷中颜色再现的基本原理 彩色印刷品不同于单色印刷品的地方就在于颜色再现。原稿上的颜色,是利用光和色之间的关系,被再现在印张上的。 一、颜色分类和特征 色来源于光,光又伴随着色,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色光三原色和色光加色法 让一束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狭缝照射到三棱镜上,透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的屏幕上,便显示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带,这条光带叫做光谱。如果三棱镜对白光的色散不充分,可以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各占光谱的1/3。假若做一系列的色光合成实验,发现选择“适当”的红、绿和蓝色光进行组合,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各种颜色,故称红、绿和蓝色光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统一色度方面的数据,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红、绿、蓝三原色光的波长分别为:700.2nm,546.1nm,534.8nm (1nm=1×10-7cm)。 若将三原色光,每两种或三种相加,可以得到下面的色光。 红(R)+绿(G)=黄(Y) 红(R)+蓝(B)=品红(M) 蓝(B)+绿(G)=青(C) 红(R)+绿(G)+蓝(B)=白(W) 以上各式表明,色光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新色光其亮度增加,故称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法。改变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色光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到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光是作用于人眼并引起明亮视觉的电磁辐射,具有能量,色光混合的数量愈多,光能量和值愈大,形成的色光愈明亮。 如果把红、绿、蓝三原色光,分别和青、品红、黄三种色光等量相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即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 当两种色光相加,得到白光时,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因此,红光与青光互为补色光,绿光与品红光互为补色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二)色料三原色和色料减色法 若将黄、品红、青三种色料,每两种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又可以得到色光三原色的颜色,即 黄+品红=红 黄+青=绿 品红+青=蓝 改变黄、品红、青三种色料的混合比例,因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色光,便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颜色。然而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相混,匀不能获得黄、品红、青,故色料的三原色是黄、品红和青。 从色光补色的关系可知,色料三原色呈现的色相是从白光中,减去某种单色光,得到的另一种色光的效果。从白光中分别减掉(吸收)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便得到了被减色光的补色光青、品红、黄故把黄称为减蓝、品红称为减绿、青称为减红,即黄、品红、青也可以叫做三减色。 色料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颜色其明度降低,故称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法。 色料减色法的呈色原理也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达。 Y+M=W-B-G=R Y+C=W-B-R=G C+M=W-R-G=B

最新o-sepa选粉机的原理及构造资料讲解

2008-03-28 | 浅析高效选粉机为何不高效 标签:选粉机分级颗粒sepa物料 谭传德 点击祥情 摘要:本文介绍了O-Sepa选粉机的工作原理;分析其不高效的原因和不足;提供了改造的方法和途径。使大家对O-Sepa选粉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为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粉磨,圈流,高效选粉机,选粉效率,分级。 O-Sepa选粉机,作为第三代选粉机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选粉效率,以高效著称,被人们誉为高效选粉机,而多年来,在我国经过上百家大中型水泥厂的使用,发现O-Sepa选粉机实际使用效果跟我们预期的希望值还有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弯管内陶瓷挂片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导流叶片易变形;壳体易磨损;壳体内易积料;特别是选粉效率普遍不高。据调查:O-Sepa选粉机在我国水泥厂实际使用中选粉效率一般都波动在19%~45%范围,使用较好的厂家其选粉效率也不过在50%左右,致使粉磨系统过粉磨现象严重,磨机台时产量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造成吨产品电耗高、粉磨系统不经济。 人们都说O-Sepa选粉机的涡流分级原理先进合理,选粉力场稳定,分级精度高,为何在实际中选粉效率普遍不高呢?笔者对此作一简要的分析。 1.工作原理 O-Sepa选粉机的结构是一个涡壳形旋风筒,内装笼形转子,转子外圈装有一圈导向叶片,转子上部是900弯头的出风管和进料口,转子的下部是粗粉锥。工作原理:被选物料从顶部的进料口进入,落在旋转的撒料盘上,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物料被抛撒出去,撞到缓冲板而改变方向自由下落,在转子和导向叶片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形成料幕。一次风、二次风从壳体两侧互成1800的两个切向进风口进入,通过导向叶片导向,与转子的旋转作用相结合,形成强烈的水平旋转流分离场(涡流场),强大的剪切力能将物料团块打碎,给高效选粉创造条件,较细颗粒因离心力作用小于气流的向心吸力随气流穿过转子叶片进入转子内,从中间风管被抽出,由除尘器收集;较粗颗粒在下落的过程中,因离心力作用大于气流的向心吸力撞向导向叶片,且不断受到水平切向气流的冲刷,将粘附在其上的细粉不断地冲刷下来,进入到笼形转子的中间。落入灰斗粗粉中的合格细粉,会被灰斗上圆周均布的三个三次风的清洗,使细粉选出。 2.分级的三个环节

印刷色彩期末总结

印刷色彩学期末总结(概念及公式) 第一章 1.可见光的范围:380nm—780nm。 2.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3.眼睛的主要构造和作用:杆体细胞在暗处形成暗视觉;锥体细胞在明处形成明视觉。 4.视角(tana)=物体的大小/2倍的视距。 5.颜色对比及对颜色感觉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视场中的相互影响,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同一颜色的视觉感觉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连续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先看到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发生在观察者眼中的色彩变化。 6.物体的呈色原理:物体本身对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形成的颜色。 7.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色彩学主要包括:物体的呈色原理、色度学、色彩的测量与描述、色彩视觉机制解析、色彩应用等理论。 8.色彩视觉机制分为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对立学说)和阶段学说。 9.色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一种心理反应。 形成色觉的三要素是:光线的照射、呈现颜色的物体、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及大脑。 第二章 1.色彩按其吸收光谱的特性分为:消色和彩色。 2.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颜料三原色的间色是色光三原色; 复色:两种间色或两种以上的间色混合得到的颜色; 补色:混合以后得到白色/黑色的两种色/颜料色,(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 3.色彩的三属性:色相H、明度V、饱和度C/S. 4.色彩的定性描述:系统命名法(消色系统命名法和彩色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色彩的定量描述:显色系统表示法(孟赛尔、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消色系统表示法(CIE系统)。

OSEPA选粉机说明书

OSEPA选粉机说明 书 1

诚信贵于金,包容宽于海,道德高于 山 O-Sepa选粉机 说 明 书 中国·江苏 盐城市兰丰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丰宇工业园邮编:224014 销售热线:服务热线:

一、概述 (2) 二、型号说明 (2) 三、结构及工作原理 (3) 四、技术参数表与性能特点 (4) 五、安装 (7) 六、调试 (9) 七、使用、操作和维护 (11) 八、定货须知 (13) 说明:1)若因我公司技术改进所产生的结构和技术参数的变化,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情况下,我公司恕不另行通知; 2)若说明书中内容与实物不相符,以实物为准。 ( 3月版 / 3月印刷/ 本次印刷 100 本)

一、概述 1979年日本小野田公司创造了O-Sepa选粉机,1986年中国开始引进,当前国内的O-Sepa选粉机技术均起源于日本小野田技术,不同厂家针对国内O-Sepa选粉机的使用环境和国内现有的操作技术不断改进,我公司为了提高新型干法生产线粉磨技术,大力推进O-Sepa选粉机的使用,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生产实践,在选粉机上做了大量的改进,推出了使用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改进型O-Sepa选粉机。 二、型号说明 1.品种、规格 我公司生产的改进型O-Sepa选粉机是第三代选粉机的发展和延伸,一般粉体工业用的规格包括N500~N5000。 型号的组成及代表意义 N □□□□ 选粉机标准状况下的处理风量(Nm3/min) O-Sepa选粉机代号 2.用途及适用范围 改进型O-Sepa选粉机在水泥生产过程中主要是水泥圈流粉磨系统中的分级设备。也广泛应用于其它物料的分级,它具有高产低耗、处理量大、操作维护简单、产品颗粒级配范围窄等特点。 3.使用环境条件: 使用环境要求:温度: -25℃~+45℃; 湿度: ≤50%(40℃),≤90%(20℃) 海拔: ≤1000m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一、顏色分解顏色分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红、绿、蓝三种滤色片具有对不同波长色光选择性吸收和透过的特性,将来自原稿的色光分解為红、绿、蓝三路色光,得到三原色的比例。在光源的照明下,原稿上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顏色光,不同顏色的光被红、绿、蓝滤色片过滤后產生不同的信号组合,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就得到原稿顏色对应的分解数据。再进行适当的计算,确定控制再现原稿中红、绿、蓝三原色光比例所需的黄、品红、青、黑油墨的比例(黄、品红、青、黑油墨网点面积率),记录在感光胶片上,再经晒版製成印版,或者直接製成印版(直接製版CTP)。这个将原稿顏色信息分解并记录下来的过程,在印刷工艺中就对应著印前处理和製版工序,其顏色信息的分解与转换过程如图1-1所示[图片在丽然印刷官网]。印刷技术版块中 由图1-1可以看出,原稿上不同的顏色光被红、绿、蓝滤色片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也不同。為简单起见,仅考虑白、黄、红、品红、蓝、青、绿和黑几种典型顏色,这几种顏色光如果能够透过滤色片,则会形成相应通道的信号,在图中分别用“红”、“绿”、“蓝”字样表示,否则用“黑”字样表示。三个通道的不同信号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顏色,如红、绿、蓝三个通道都有相等信号时就是白色(或非彩色),红、绿通道有信号而蓝通道无信号就对应原稿的黄色等。三个通道以各种不同比例的信号组合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顏色。通常在电脑中用一个位元组长度表示每个通道数值的变化,每个通道用一个位元组可以表示0~255的不同等级,因此共能形成2563种不同顏色的组合。 如果将扫描后的图像直接在显示器上显示,由於显示器是通过红、绿、蓝荧光粉发光来合成顏色的,图像中的红、绿、蓝数值就直接对应著显示的红、绿、蓝发光强度。如果要通过印刷合成图像顏色,首先就必须将图像中的红、绿、蓝数值转换成对应的油墨数值,这个将红、绿、蓝数值转换成对应的青、品红、黄、黑油墨数值的过程称為分色。简单地说,由於青油墨吸收红光,所以图像中没有红色的部分要使用青油墨吸收红光;品红油墨吸收绿光,所以图像中没有绿色的部分要使用品红油墨来吸收绿光;依此类推。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还要考虑油墨不理想,不能完全吸收补色光的情况。将分色的数据记录在印版上,通过印版对墨量的转移将所需要的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上就能得到了对应的顏色。 顏色分解对应著信息的输入和转换过程,目前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扫描仪来完成。扫描仪实质上是一种光电转换设备,将红、绿、蓝滤色片分解的光信号转换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扫描仪分為滚筒式和平臺式两种,儘管不同类型的扫描仪扫描原理和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光电转换的本质没有变化。简单地说,可以将扫描过程理解為:扫描仪的照明光照射到原稿上,将原稿反射或透射出的光用红、绿、蓝滤色片分解為三路光信号,通过光电器件将三路色光转换為电信号,记录下来,就构成所採集点的顏色信息。扫描仪逐行由原稿的一端扫到另一端,挨个读取原稿上各个点的顏色信息,就得到了原稿的扫描图像。因此,图像文件实质上就是由原稿上各点的顏色信息构成的一个电子文件,图像处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点顏色信息的处理,而印刷的全过程就是顏色信息的传递和记录过程,彩图1-1示意说明瞭印刷过程中顏色信息分解与合成的各个环节。 二、顏色合成请在这里输入您要转换的文字或语句...经过分色和製版以后,原稿的顏色信息被转换為印刷油墨的网点值记录在印版上,按此油墨比例印刷到承印物上就可以还原出原稿的顏色。仍然以图1-2所示的顏色為例说明。通过图1-2所示的顏色分解过程得到的印版在印刷过程中被分别涂上相应的油墨,将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上的结果如图1-2所示。印版上的图文区在印刷时要转移油墨,在图中用“墨”表示,而非图文区不需要油墨,在图中用标有

茶叶色选机主要的原理

茶叶色选机主要的原理 茶叶色选机是利用色选光电传感器/CCD镜头对茶物料中异色叶片进行筛选工作。由于茶叶烘干后极易破碎,所以为在保证茶物料品相前提下提高色选精度顾茶叶色选机选择多层阶梯式机械结构。正常工作前,要根据不良茶物料的比例和种类,设置色选模式和机器产量;然后将待分选的茶物料通过专用茶叶提升机输送到色选机的摆动进料斗里,经摆动进料斗至振动喂料器,后通过振动喂料器振动向上层溜槽滑道(即色选通道)供料,茶物料在溜槽滑道中通过找正轨道排列,形成速率较为均匀的茶物料流下滑到上色选光电传感器检测区或上CCD镜头检测分选区进行扫描、分辨、判别,茶物料流中得不良米由高速喷气嘴喷气剔除茶物料中得不良品。通过上层分选的茶物料落入下层料斗进入下层溜槽滑道再次利用色选光电传感器检测区或上CCD镜头检测分选区进行扫描、分辨、判别,剔除,分选后经良品与二次次品仓进入下道工序。专门茶叶色选机工作原理见图1。 现以中瑞微视茶叶色选机对绿茶拣梗为例进行茶叶色选机的拣梗原理说明(参数值借用该品牌性能参数)。在进行绿茶拣梗时,其色差测定系统对茶叶色泽组成参数进行测定,从而得出茶叶色泽偏绿或偏黄的程度,一般情况下“-a*”值表示茶叶色泽偏绿的程度,“b*”值表示茶叶色泽偏黄的程度,“L”值代表茶叶的明亮度。而所有名优绿茶的插条和茶梗颜色存在颜色差别即色差,一般插条色泽绿翠,而茶梗色泽偏黄。故色差测定系统进行测定时,色泽偏绿的茶叶,“-a*”值也就偏大,并且茶条越嫩,“-a*”值就越大,满足一定要求的茶叶会被装有绿色色彩信号色差感应系统的茶叶摄像用彩色CCD镜头所捕捉,并进行摄影,然后将所摄影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发出指令,使茶叶通过茶叶通道进入第2次拣梗或

印刷制版工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印刷术发明的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关键的人、发明事件。 答:雕版印刷术,诞生于唐朝初期。宋朝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元朝王祯设计木刻活字印刷术,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元初,发明锡活字。15世纪末,发明铜活字。15世纪末16世纪初,铅活字。 2.印刷工业有何特点? 答:(1)大众性和工业性、(2)政治性和思想性、(3)严肃性和机密性、(4)科学性和技术性、(5)时间性和艺术性。 第二章 1.印刷的传统定义?印刷的主要工艺流程? 答:定义:是指以文字原稿或图像原稿为依据,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制成印版,再在印版上涂布黏附性色料,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使印版上一定量的黏附性色料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从而得到复制的批量印刷品的技术。 工艺流程:原稿分析→原告输入→图文信息处理→排版→拼大版→制版→打样→印刷→印后加工。 2.传统印刷有几大要素?各要素在印刷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答:印刷的五大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机械。 原稿是被印刷复制的对象,制版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住信息,是制版、印刷的基础。印版用于传递油墨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承印物是接受油墨或其它粘附色料后能形成所需印刷品。 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形成耐久的有色图像。 印刷机械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3.原稿大致可分为几种?它们各有何特征? 答:⑴按内容分:①文字原稿:要求字迹清楚、黑白分明; ②图像原稿:要求层次丰富、反差适中、不偏色; ⑵按载体分:①透射稿:以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 ②反射稿:以不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 ⑶按色彩分:①彩色原稿②黑白原稿 4.印版是如何分类的?主要分为哪几种? 答:依据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相对位置和结构分类 (1)凸版:印刷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印版 (2)平版:印刷部分和空白部分基本处于同一高度的印版 (3)凹版:印刷部分低于空白部分的印版 (4)孔版:印刷部分为细小的孔洞的印版 5.从不同的角度对印刷分类。 答:(1)按印版形式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 (2)按印刷的转印方式可分为直接印刷和间接印刷; (3)按承印物材料可分为纸张印刷、塑料印刷、马口铁印刷等; (4)按印刷品的用途分为书刊印刷、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 6 .纸张的主要组成成份及其各组分的作用? 答:纸张的主要成分由纤维、填料、胶料、色料等组成。 (1)纤维材料种类很多,造纸主要用植物纤维。在植物纤维相互交织粘接的空隙中,要填加极细小的矿物质材料,用来改变纸张的适应性,便于印刷和书写。 (2)填料可以填充纤维间的空隙,使纸张平滑,并增加纸张的柔韧性,同时提高纸张的不透明度和白度,减少纸张的伸缩性。 (3)加入胶料是为了填塞纸张表面的间隙,减少纸张中的毛细血管作用,提高纸张的抗水性,施胶后还能起到改善纸张的光泽、强度和防止纸面起毛等作用,使纸张获得抗拒流体渗

印刷色彩基础知识考题及答案

印刷色彩基础知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色是( A )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A、光 B、颜色 C、颜料 2、下列波长中( D )为可见光波长。 A、λ= 3.7×102nm B、λ= 8.5×102nm C、λ= 5.2×103nm D、λ= 4.9×102nm 3、自然界的日光,以及人造光源如日光灯、白炽灯、镝灯所发出的光都是( A ) A、复色光 B、单色光 C、无色光 D、白光 4.物体固有色是物体在(D)光源下的颜色。 A、荧光灯 B、白炽灯 C、标准照明体D65 D、日光 5、当光源的( B )确定时,光源的颜色特性即被确定。 A、光谱密度的部分值 B、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λ) C、辐射能的大小 D、红光含量 6、光源的色温表示的是( B ) A、光源的温度 B、颜色的特性 C、颜色的温度 D、色光的温度 7、观察印刷品使用的光源其色温度为下面哪一个。( C ) A、4000K左右 B、5000K左右 C、6500K左右 D、7000K 左右 8、色温低的光源( C )光成分少,( C )光成分多。 A. 红,绿 B. 蓝,绿 C. 蓝,红 D. 红,蓝 9、同一颜色印刷品在色温3800K和6500K光源照射下观察会出现怎样结果。( B ) A、纯度不同 B、色相不同 C、光泽不同 D、亮度不同 10、如果某物体能将入射光按不同比例吸收,并有部分光反射出来,那么这种物体色就是( D )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彩色 11、实地密度随着墨层的增加,( B )。 A、是无限度增大的; B、不是无限度增大的; C、是无限度减少的; D、不是无限度减少的 12、实地密度只能反映油墨的( D ),不能反映出印刷中网点大小的变化。 A、黑度; B、灰度; C、饱和度; D、厚度 13、彩色物体形成的颜色是由( C )所决定的。 A、光谱的不同波长被等量吸收 B、光谱的不同波长全部吸收 C、光谱对不同波长的选择吸收 D、光谱的所有波长均未被吸收 14、人眼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时间大致是( A )

印刷基础理论

印刷色彩复制(Printing color reproduction) 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采用印刷方法复制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印刷的基本任务之一。 人眼可以观察到波长范围在380~780纳米的光线,不同波长的光线呈现不同的色彩,即所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视觉观察到色彩的基本条件是:上述波长的可见光对人眼形成视觉刺激。视觉研究表明:人眼中感色的视觉细胞具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光敏感的特性。红/绿/蓝三原色光可以混合成视觉可见的各种色彩;反之,各种色彩也可以被分解成红/绿/蓝三原色光。色彩的分解与合成遵从色光加色或色料减色原理。如图:色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是:(T和ü分别表示分解、合成)黄色üT红光+绿光;品红色üT红光+蓝光;青色üT蓝光+绿光;白色üT红光+绿光+蓝光。依照上述原理,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色彩的再现与复制,为社会增添了缤纷的美感:彩色显示器和彩色电视机依赖红、绿、蓝光的混合呈现色彩。借助扫描仪或数字照相机内的滤色片,彩色图片或彩色景物分解成红、绿、蓝光,并转换成数字电信号。计算机将红、绿、蓝信号传送给显示器,才能在屏幕上呈现色彩。在电视技术中,将摄取的彩色图像分解成红、绿、蓝三个分光图像供电视机显示。印刷品以自身不会发光的纸张等作为承印物,需要依赖外部白光照射才能观察到。要在印刷品上呈现色彩,就必须使用能对白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质。常用的青、品红、黄三种彩色油墨承担的任务就是如此。印刷色彩再现遵循的原理是色料减色法。色料(油墨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是:青色料:白光üT红光=青色;品红色料:白光üT绿光=品红色;黄色料:白光üT蓝光=黄色。蓝色üT青+品红,绿色üT青+黄,红色üT黄+品红,黑色üT青+品红+黄。 青油墨吸收外来的红光,品红油墨吸收外来的绿光,黄油墨吸收外来的蓝光。油墨量的多少决定了吸收光线的多少。实际上,青、品红、黄三种油墨发挥了间接调控从纸张上反射出红、绿、蓝光量的作用。为在印刷品上复制出细致入微的色彩变化,可以通过网点改变印刷品微观区域内的油墨量。在复制一幅彩色图像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分割成大量网格,在每个网格内生成一个或多个网点。通过改变网点面积、改变网点出现频率或改变网点自身的深浅来调节油墨量的多少。

选粉机说明书

NHX—Ⅲ系列高效转子式选粉机 使 用 说 明 书

目录 一、概述 二、工作原理 三、结构特性 四、规格与性能 五、选粉机外形尺寸 六、基础布臵尺寸参考图 七、安装与试运要求 八、操作维修及检验 九、产品细度的调节 十、使用注意事项 十一、主轴轴承目录 十二、磨机圈流改造注意点

一、概述 在水泥工业生产中,为提高粉磨系统的效率及降低产品的能耗,现普遍采用圈流粉磨系统。而作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选粉机,其性能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工作效率。因此,选粉机的研制工作一直受到各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重视。 NHX-Ⅲ系列高效抗结露组合型双转子选粉机是我公司技术人员结合国内外先进选粉机技术,将平面涡流理论较好地运用在旋风式选粉机上,自行研制开发的最新型选粉机设备。经使用证明,选粉效率达到85~90%,且细度调节方面灵活,性能稳定可靠。 二、工作原理 NHX-Ⅲ系列高效抗结露组合型双转子选粉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1,其工作原理为: 1、调节阀 2、调速电机 3、主轴 4、进料口 5、风岔管 6、上转子 7、旋风管 8、选粉室 9、撒料盘10、下转子11、滴流装置12、外锥13、内锥14、粗粉出口15、细粉出口16、风机

1、出磨物料由选粉机上部料斗进入选粉机内壳,落到与转子成一体的组合式螺旋桨撒料盘上,在撒料盘的高速旋转作用下向四周撒出,同时受螺旋桨撒料盘叶片产生的上升气流作用向上扬起,在撒料盘螺旋桨叶片上形成物料沸腾。物料中较细的颗粒向上飘起,呈悬浮分散状态,而较粗或较重的物料被撒料盘叶片分散沿筒壁落下,完成第一次选粉。 2、撒料盘下方设有下笼形转子10,下笼形转子主轴一起转动,形成涡旋气流,将沿筒壁落下的粗重的物料再次打散,其中的细粉向上扬起,重新回到循环风中,再次分级,粗粉经滴流装臵,从内锥体排出。 3、撒料盘上方设有上笼形转子6。在选粉室内,上笼形转子分级圈表面附近的气流及分散于气流中的物料在分级圈的带动下与分级圈一起作高速转动,在分级圈周围形成均匀强烈的涡旋气流。在此区域内,任何位臵的离心力与抽吸力的关系都恒定不变,气流中的物料所受的离心力,大小可通过调速电机2主轴3的转速来调节。当转速增大时,该力也增大,此时如果保持风量一定,则切割粒径减小,产品变细;若转速减低,则产品变粗。 4、经上笼形转子分级后的细颗粒随循环风进入外部各个旋风集尘器进风口加设了导风板,在内锥筒增设了反射屏,下端增设了减速板,从而使旋风集尘器流体阻力大幅度下降。循环风在导板作用下,以较高的风速进入旋风收集器。在蜗牛角扩大部分风速突然降低,加速颗粒沉降,也提高了旋风集尘器的集尘效率。 三、结构特性 与传统选粉机相比,NHX-Ⅲ系列高效抗结露组合型双转子选粉机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1、采用可拆换组合式螺旋桨撒料盘。既具有撒料作用,又产生了上升气流使撒料盘叶面上的物料颗粒沸腾呈分散状态,可使物料颗粒增设分级、分散性能。 2、分级原理先进。结合多种选粉机理,利用方向相反的离心力和气流向心吸力的相平衡,物料都经过分级界面分明的选粉区,故分级精度高。 3、串联而成的下笼形转子可将上选粉室分离的粗粉物料颗粒重新扬起

色选机说明书

CCD-280R产品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述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 第二章工作原理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1 第三章技术参数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第四章安装与说明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第五章操作与调整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 第六章维护与保养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 第七章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7 附:色选精度及色选带出比说明2222222222222222222222228 第一章概述 CCD大米色选机具有双视,二次分选功能的精选设备,同时保留了一次分选的功能,两者可以自由选择。在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环保、可靠的LED光源,双视CCD摄像图像数据采集专有技术和超强DSP运算处理内核以及高频电磁喷射机构,是集光、机、电、气、磁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可将被选产品物料中的异色颗粒自动剔除,具有选别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操作维护简便,结构紧凑,外观造型美观大方等特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可广泛用于粮食、油料、医药、化工等行业,特别适用于大米、花生、芝麻、瓜子、沙棘、豆类等颗粒状物料的精选。 第二章工作原理 被选物料从顶部的集米斗进入机器,通过供料装置(振动器)的振动,将被选物料沿供料分配槽下落,通过米道上端,顺米道加速下滑进入分选室内的观察口,并从图像处理传感器CCD和背景装置间穿过,在LED光源的作用下,CCD接受来自被选物料的合成光信号,使系统产生输出信号,并放大处理后传输至DSP运算处理系统,然后由控制系统发出指令驱动喷射电磁阀动作,将其中异色颗粒吹至出料斗的废料腔内流走。而好的被选物料继续下落至接料斗的成品腔内流出,从而使被选物料达到精选的目的。 1

煤磨动态选粉机使用说明

MX系列 煤磨动态选粉机使用说明书 江苏·盐城

目录 一、概述 二、结构工作原理 三、技术性能表 四、设备结构及各部位功能 五、技术革新及特点 六、安装要求 七、调试及运行 八、维护及维修

一、概述 我公司生产的MX系列高效动态煤粉选粉机是我公司2000年引进天津院图纸。它是在日本小野田公司O-Sepa原版图纸的基础上,成功应用国际先进水平的TSV4高效、低阻、节能涡轮转子技术,笼型转子选粉机和粗粉分离器组合为一体的新型高效动态选粉机,我公司引进该设备的生产技术以后,成功的嫁接了法国FCB公司国际选进TSV4选粉机涡轮转子技术及机翼状导流叶片。其分离的粒径范围为25μm至150μm,可以根据煤质变化和烧成情况的需要很方便的进行调节。是当前最为理想和可靠的煤粉分选设备。 二、工作原理 MX系列高效动态煤粉选粉机是将笼形转子选粉机和粗粉分离器组合为一体的设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笼形转子选粉机;下部为粗粉分离器。 出磨物料由气体携带着进入选粉机下部的粗料套筒的立式内筒,气体中的物料在反击锥出受到碰撞作用而转向,由于上升风速的降低、提升气力的变小,粗颗粒向下降落并通过粗料出口离开选粉机;细颗粒由混合气体继续带到上部。到达位于导向风环与旋转着的笼形转子之间的选粉区,进行分选。细粉(即成品)由于气力的驱动,穿过笼形转子上的笼条并离开壳体上部的出风口进入(料、气)分离设备。 粗粉从选粉区降落下来进入内锥体,通过内锥体与反击锥之间的环形缝隙来实现物料的均匀分撒。这样,上升的混合气体可对此部分物料进行再分选,形成选粉机内部循环分选,以提高选粉机的效率。含尘气体携带着细粉从位于顶部的壳体上部的出风口进入分离设备。成品从分离设备卸出,经由输送设备进入煤粉仓。含尘气体进入收尘器,过滤后的气体通过系统风机后排入大气或部分在循环到系统中。

Z+RB系列色选机说明

Z+3RBL系列色选机说明 1索特克斯公司Z+3RBL系列光电色选机简介 1.1 Z+3RBL色选机色选原理 原料进入储存料斗,经过喂料器振动,持续不断地将物料分散并喂入溜槽,物料在流槽自由下落,以一定的速度均匀地流经光学检测部,在可见光和红外光的照射下,双色可见光相机和双色红外相机检测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物料在可见光和红外光下的反射率或透射率,并转化为电信号,送入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各种物料信息和输入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识别物料中的不良品,并通过喷射阀利用压缩空气,把不良的原料从物料流中分离出来。好的原料进入良品口,不好的原料进入不良品口,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加料料斗都 喂料器 料槽 红外摄像头 可见光摄像头 喷嘴 背景板 副品口 良品口 图一:色选机工作原理 2.2 Z+3RBL系列色选机——色选技术的革命 2.2.1 独特的技术: 高分辨率SORTEX Z+3RBL色选机综合应用InGaAs传感器、以客户为导向设计的可见光双色传感器,把食品安全方面的光学分选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在高含杂率的

情况下,剔除高难度的异物和异色颗粒,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并使得产品颜色均一,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让费。 InGaAs技术(Indium Gallium Arsenide)最初用在太空和防卫工业,用来识别耕地和非耕地,植被和伪装材料之间的差异。这项技术被应用到食品光学分选领域,帮助食品加工企业从它的产品中剔除非常难以检测的不良品和异物。 2.2.2新颖的喷嘴系统: 气动喷嘴一定要超速,可靠,长寿和机械性能强。Z+3RBL系列色选机有192个高性能,寿命长的喷嘴,每个可维修的喷嘴使用寿命可高达20亿次,它保证喷射性能高,维修率低。这种新型的喷嘴经历了多年的研制,是为各种产量的原料加工需求而专门设计的独特部件。这种喷嘴是可以维修的,其寿命也是空前的,在必须调换时其费用也很低。喷嘴装卸非常简单无需工具;只要保证气源和电源的质量就能减少用户因喷嘴消耗的成本。 当喷嘴喷射物流时,气体经喷嘴结构自然吹出控制气体成功剔除副品,而且产量极大。Z+3RBL系列色选机在喷嘴阀和喷嘴之间有一套坚固的气体管道系统,这样将最大的能量从气阀送到喷嘴时非常准确。此外,坚固的硬管系统与软管结构相比,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变热。 Z+3RBL系列色选机的喷嘴开口极小,水平喷射时确保最大限度控制气体扩散,垂直方向受喷嘴阀门打开和关闭的控制,其特制的开关频率速度高达几百个毫微秒。 正是由于喷嘴的精确工作与新的影像快速运算才能使Z+3RBL系列色选机进行高速运行。2.2.3先进的喂料系统: 改进的料斗,振荡盘和专门设计的料槽,确保物料精确地呈现在光学区和喷射区内。料斗的设计确保物料平铺直流而不是柱状流动。平铺直流能使物流均匀地连续地送到振荡盘,几乎自动清理。所有颗粒都以相同速度流动。而柱状流动则是中间流速快,二侧的速度慢,其结果是卸料不均匀,会产生潜在死角造成堵塞。 料斗将原料送到振荡盘上时经可调节料门控制,该料门有二个螺丝可进行上下调节,保证原料平铺直流到振荡盘上,整个喂料系统的零部件均由不锈钢制成,坚固耐磨。 特种阳极化处理的通道式料槽可用于复选,料槽的加热装置(选购件)可以处理那些在常温下喂料困难的物料。这种先进的喂料系统与新颖的喷嘴和高级影像技术相结合确保了Z+3RBL系列色选机色选产量大,得率高,损耗小。

茶叶色选机基本机械结构的研究

茶叶色选机基本机械结构的研究 摘要本文简介了目前市场上主流茶叶色选机的工作原理、基本机械结构及其他相关 技术特性。通过实践证明茶叶色选机可有效解决目前由于机械采茶造成的在人工拣梗去杂分级工序时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拣剔效果差的问题。茶叶色选机可有效减少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茶叶剔除;色选机;机械结构 拣梗去杂分级是茶叶加工过程中一道费工费时且劳动强度高,但又是非常重要关键的工序,且拣剔分级可有效控制茶叶精制过程中质量和成本,为茶商、茶农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由于大量采用机械采茶方式,造成原茶中茶梗和杂质量增加,给后续拣剔分级工序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孕育而生的茶叶色选机,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色选技术是指利用特殊识别镜头捕捉物料表面像素信号、采集物料反射、透设光率信号及其它成分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控制处理,实现光电信号互换,并与标准信号进行对比分析出物料的品质优劣。茶叶色选机正是应用了色选技术,把色选技术中反馈信号传给色选机的总控系统,总控系统利用空气压缩喷气枪将物料里的不合格的杂质去除和对物料分选。茶叶色选机是集光、机、电、气动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是实现茶叶精制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机电设备。 1、茶叶色选机的工作原理 茶叶色选机是利用色选光电传感器/CCD镜头对茶物料中异色叶片进行筛选工作。由于茶叶烘干后极易破碎,所以为在保证茶物料品相前提下提高色选精度顾茶叶色选机选择多层阶梯式机械结构。正常工作前,要根据不良茶物料的比例和种类,设置色选模式和机器产量;然后将待分选的茶物料通过专用茶叶提升机输送到色选机的摆动进料斗里,经摆动进料斗至振动喂料器,后通过振动喂料器振动向上层溜槽滑道(即色选通道)供料,茶物料在溜槽滑道中通过找正轨道排列,形成速率较为均匀的茶物料流下滑到上色选光电传感器检测区或上CCD镜头检测分选区进行扫描、分辨、判别,茶物料流中得不良米由高速喷气嘴喷气剔除茶物料中得不良品。通过上层分选的茶物料落入下层料斗进入下层溜槽滑道再次利用色选光电传感器检测区或上CCD镜头检测分选区进行扫描、分辨、判别,剔除,分选后经良品与二次次品仓进入下道工序。专门茶叶色选机工作原理见图1。 现以某品牌茶叶色选机对绿茶拣梗为例进行茶叶色选机的拣梗原理说明(参数值借用该品牌性能参数)。在进行绿茶拣梗时,其色差测定系统对茶叶色泽组成参数进行测定,从而得出茶叶色泽偏绿或偏黄的程度,一般情况下“-a*”值表示茶叶色泽偏绿的程度,“b*”值表示茶叶色泽偏黄的程度,“L”值代表茶叶的明亮度。而所有名优绿茶的插条和茶梗颜色存在颜色差别即色差,一般插条色泽绿翠,而茶梗色泽偏黄。故色差测定系统进行测定时,色泽偏绿的茶叶,“-a*”值也就偏大,并且茶条越嫩,“-a*”值就越大,满足一定要求的茶叶会被装有绿色色彩信号色差感应系统的茶叶摄像用彩色CCD镜头所捕捉,并进行摄影,然后将所摄影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发出指令,使茶叶通过茶叶通道进入第2次拣梗或排出机外。而一般情况下茶梗偏黄,“b*”值偏大,茶梗越老,色泽越黄,“b*”值就越大,则更容易被装有黄色色彩型号的高精度的色差感应系统捕捉和收集,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彩色CCD镜头发出信号指令,对茶梗进行摄影,同样将所摄影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发出指令,使高速电磁阀接通,高压空气通过管道和喷气嘴吹出强风,把茶梗从含梗的茶叶中吹出,通过茶梗通道和茶梗出料口排出机外。色选机采用了两套相互垂直喂料系统和平板

基于FPGA的大米机器视觉色选系统

基于FPGA的大米机器视觉色选系统研究 摘要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粮食生产品质的提高有助于生产企业提高粮食的附加值。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的研发高科技色选机,提高色选机的效率,开始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手段。大米是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为了控制大米的生产品质,国家对企业实行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这使得色选机在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线阵CCD色选机的核心技术基于高速线阵CCD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记忆实时处理的嵌入式系统硬件技术。线阵CCD色选机对实时性要求比较高,既要保证速度,又要保证实时性,对算法和硬件要求匹配。当前主要采用FPGA并行硬件技术来保证数据处理的实时性。 1 CCD大米色选机的工作原理 色选机色选利用光电原理,从大量的物料中将整体有缺陷、表面有斑点的次品已经杂质分拣出来,相对于无法用比重来分离的物料,色选机能有效的分离正常与不正常的个体。 CCD色选机由喂料器、滑道、光源、CCD图像信号处理系统、气阀控制执行系统组成,如图所示。 大米经过喂料器均匀的撒在滑道的表面,均匀的下滑经过CCD拍摄的滑道区域,线阵CCD 接收光信号,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出与光信号强度成正比的电压信号,CCD专用前端处理器在FPGA的控制下将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在FPGA内部存储器进行缓存。FPGA根据色选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判断大米的异色,根据异色的位置启动相应的电磁阀,将异色米进行剔除。 FPGA硬件系统框图 2 大米图像处理算法 大米色选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淘米”原则,通过以像素为单位对大米的灰度信息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的数据确定合格大米的灰度预制范围,

选粉机的工作原理及维修要领

0-SEPA高效选粉机的工作原理及维修要领授课人:谷永红授课时间:2006.6.15 一、0-SEPA选粉机的结构 该选粉机壳体为一底部带锥形的圆筒。壳体顶部有气流和成品细粉出口和两个喂料口;壳体圆柱部分有蜗壳形成的一次空气入口和二次空气入口,并配置有导流叶片。壳体下部的锥形部分有三个三次空气入口,底部是粗粉出口。选粉机内部有一个笼形转子,转子的中央是可调速的回转轴,顶部是环形撒料盘;中间有两个分隔板,分隔板将转子分为三层,每层都装有可调节的叶片。它的转子由电动机通过齿轮减速机带动旋转,从而达到选粉作用。转子的轴承润滑是由一套稀油站供油润滑。保证了轴承良好润滑的效果。结构图(见附页) 二、0-SEPA选粉机工作原理 选粉机在选粉过程中,需要选粉的物料由顶部喂料口喂入,经撒料盘撒出并遇到缓冲板,均匀地抛入切向延伸的进风口。分选用的气流大部分来自磨机含尘气体,通过切向的一次、二次风进口及固定的导流叶片进入选粉区。由转子上的额笼式旋流叶片和水平隔板组成了回转的涡轮,使选粉区形成自上而下的多层水平旋流,该旋流速度均衡稳定,在旋流中颗粒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与气流向心力平衡,为精确地分选造成了良好的条件;物料在选粉区停留时间较长,随旋转的气流自上而下受到

多次重复分选,而且每次分选都在精确的力的平衡下进行,一层层平面旋流不断将细颗粒和粗颗粒分隔开来,细粉随气流进入转子中部,通过顶部出料管排走并加以收集,而粗颗粒沿筒壁到下部锥体时又受到三次空气重新分选,最后粗粉在锥体底部排出。 三、0-SEPA选粉机的性能优点 此选粉机与普通选粉机不同的特点有;①空气是水平方向引进,依切线方向进入选粉室;②撒料盘位于转子上方选粉机顶部,迫使粗粉贯穿空气选粉的全过程;③转子有短的笼式竖向叶片(静叶片),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转子高度较高,选粉机体积可以缩小;④转子周围的导向叶片改善了空气分布和物料在空气中的分散状态。这些独特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O-SEPA 选粉机较传统的选粉机有不可比拟的优良性能: 1、提高了粉磨系统的选粉效率,可达74%以上,粗粉中残留的细粉少,使磨机产量较离心式选粉机时提高约19%-24%,节约电耗8-20%。 2、成品粒度分布3-30微米的细粉占百分比较高,水泥颗粒组成合理,有利提高水泥强度。 3、由于出磨气体作选粉空气用,磨内通风量可以增大,选粉在选粉机内停留时间长,与空气热交换充分,因而能有效降低水泥温度,提高水泥质量。 4、操作简单,维修工作量小,仅需调节转子转速就可方便地改变产品细度。

电脑印刷设计20160923资料

《电脑印刷设计》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能用于图像输入的设备是()。 A.数码相机 B.扫描仪 C.电子分色机 D.打印机 正确答案:D 2.印刷设计是印刷工程师根据(),而对印刷诸要素进行的一种科学设计。 A.印刷材料 B.印刷工艺 C.客户要求 D.印刷方式 正确答案:C 3.印刷设计者需要对各种()有全面的了解,才能选择最合理的印刷。 A.印刷材料 B.印刷方式 C.印后加工 D.印刷机 正确答案:B 4.铅合金活字的发明者是()。 A.毕升 B.王桢 C.古登堡 D.蔡伦 正确答案:C 5.柔版的印刷方式属于()。 A.直接印刷 B.拓印 C.间接印刷 D.特种印刷 正确答案:A 6.印刷设计时,印刷品要达到高光泽度,除了在纸张可做选择外,还可以()。 A.烫金 B.覆膜 C.多次油墨印刷 D.凹版印刷 正确答案:B

7.解决塑料薄膜印迹附着性差问题,最适合并广泛应用的方法是()。 A.火焰处理 B.化学处理 C.溶剂处理 D.电晕处理 正确答案:D 8.纸容器的加工流程一般为()。 A.印刷——表面加工——摸切压痕——制盒 B.摸切压痕——印刷——表面加工——制盒 C.制盒——印刷——表面加工——摸切压痕 D.表面加工——印刷——摸切压痕——制盒 正确答案:A 9.色彩渐变,制版称之为(),就是在指定的面积里,体现有规律的,由深至浅的印刷效果。 A.化网 B.挂网 C.撞网 D.去网 正确答案:A 10.照相凹版上的网穴()。 A.深度不同,宽度相同 B.宽度不同,深度相同 C.深度宽度都不同 D.深度宽度都相同 正确答案:B 11.制作阳图型PS版时需用()。 A.正向阴图 B.反向阴图 C.正向阳图 D.反向阳图 正确答案:B 12.在使用调频网点时只需考虑()。 A.网点尺寸 B.网点形状 C.网线角度 D.网点百分比 正确答案:A 13.印刷复制时,图像上出现的形状不规则,有损图像美感的条纹称为()。

高效选粉机工作原理与应用

高效选粉机工作原理与应用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磨机对物料的粉碎主要是依靠研磨体对物料的冲击与 研磨作用来实现的,这种冲击及研磨作用是通过研磨体的表面传递给与之相接触的物料的,属于单颗粒粉碎。由于单颗粒粉碎的偶然性,使大量的能量消耗在研磨体之间及研磨体与磨机衬板之间的碰撞与磨损上,因而其效率很低。据Answlm的粉碎功理论测定:轴承、齿轮等纯机械损失占12.3%;随产品散热占47.6%;从磨机筒体散发的辐射占6.4%;空气带走热量占31.4%;用于粉碎物料的理论能量消耗仅占很小的一部分,约为2.3%。 目前,一般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球磨机的粉磨效率。一是改变内部装置。节能衬板、可调隔仓板的研制成功,为粉磨系统降低了能耗。第二方面是改变粉磨系统,将原来的开路粉磨系统改为闭路粉磨系统。与之相应的,选粉机也因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提高选粉效率,降低系统能耗,由传统的第一代离心式选粉机、第二代旋风式选粉机发展到第三代高效选粉机。 粉磨系统又分为开路粉磨和闭路粉磨,开路粉磨系统具有流程简单、设备少、投资省、操作方便等特点。但当细度要求较高时,部分物料不能及时卸出而出现过粉磨现象,导致粉磨系统的粉磨效率降低、能耗增加。闭路粉磨系统由于配备了选粉机,能将粉磨后的合格物料及时分离出来,从而可有效地减少过粉磨现象,提高系统的粉磨效率及产量,降

低能耗;同时产品细度均匀,并可通过调节选粉设备的操作参数来灵活控制,以满足生产要求。缺点是系统流程较为复杂,投资较大。 对上述两种粉磨系统的取舍,主要取决于对产品细度的要求。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对水泥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也提高了对产品细度的要求;同时,闭路系统更易于控制产品细度,改变产品品种,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因此,闭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选粉机又叫粗粉分离器,作用是将物料粗细进行分离,通常选粉机在进行扬粉选粉时,可把叶片调节在适当的角度工作,调节方法,根据不同形式的选粉机,可用手动调节和变速调节。 目前水泥生产线上,使用选粉机的种类又以下几种:离心式选粉机、旋风式选粉机、笼式选粉机,第三代笼式选粉机应用于一二代基础改进,在笼型转子运转内,有利于内外压差稳定,气流均匀,物料在选粉时在内得到多次分选(池州一线选粉机分选有30次左右)细粉在选粉力从外向内运动有利于防止“边壁效应”,相比一二代选粉机有着效率高,能耗低,产品颗粒细,调节方便灵活。 作为闭路粉磨系统的一个重要的配套设备——选粉机,虽然本身并无粉碎物料的作用,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状态,即影响到系统的粉磨效率、产量及能耗。因此,高效选粉机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