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400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下)

自考00400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下)

第三章几种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蒙台梭利教育法

一、蒙台梭利儿童观

★★★考点1:蒙台梭利儿童观

(1)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3)儿童发展与工作的关系。

★★★考点2:吸收的心智

(1)含义: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

(2)天赋发展潜力;

(3)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

★★★考点3:敏感期

(1)敏感:

①生物在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力量;

②只限于对某一特定的感受能力的获得,一旦获得之后,这种特殊感受活动便消失了。(2)内在敏感性,内在需要;

(3)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

①感觉发展敏感期:出生到5岁;

②语言发展敏感期:出生后3个月到5岁;

③秩序感发展敏感期:末满1岁的儿童到3岁;

④肢体协调发展敏感期:1-4岁;

⑤群性发展敏感期:2岁半-5岁。

(4)把握发展关键期:在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

★★考点4: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1)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

(2)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

(3)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

★★考点1:教育目的。

(1)直接目的: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新人类的创造);(2)最终目的: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新社会的创建)。

★★考点2: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

(2)感觉教育;

(3)语言教育;

(4)数学教育;

(5)文化科学教育。

★★★考点3:感觉教育

(1)教育内容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

(2)内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

(3)意义:

①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

②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知识;

③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

④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4)注意问题:

①重视视、听、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

②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③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

④感觉训练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

★考点4:语言教育

内容主要包括:读的教育、写的教育。

★★★考点5:教育方法。

(1)有准备的环境;

(2)教师--导师;

(3)教具--工作材料。

★★★考点6:“有准备的环境”的要求

(1)秩序;

(2)自由;

(3)真实与自然;

(4)美感与安全。

★★考点7:教师的角色

(1)环境的提供者;

(2)示范者;

(3)观察者;

(4)支持者和资源者。

★★★考点8:教具--工作材料

(1)蒙氏教育方法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2)类型:

①生活训练教具;

②感官教具;

③学术性教具;

④文化艺术性教具。

(3)最具特色:感官训练教具;

(4)特点:

①刺激的孤立性;

②操作的顺序性;

③工作的趣味性;

④教育的自动性。

三、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考点1:蒙氏方案的局限性

(1)孤立的感官训练;

(2)对创造力的忽视;

(3)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

(4)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考点2:蒙氏方案的发展。

(1)扩展了课程内容;

(2)强调课程的实质;

(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

第二节五指活动课程

一、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考点1:五指活动课程的儿童观

(1)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2)儿童心理的基本特点:

①好动;

②好模仿;

③易受暗示;

④好奇;

⑤好游戏;

⑥喜欢成功;

⑦喜欢合群。

★考点2:活教育理论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论;

(2)活教育的课程论;

(3)活教育的方法论。

★★考点3:活教育的目的

(1)教育目的: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要有健全的身体;

②要有创造的能力;

③要有服务的精神;

④要有合作的态度;

⑤要有世界的眼光。

★★考点4:活教育的课程

(1)“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2)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考点5:活教育的方法

(1)“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

(2)把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感性活动--“做”放在核心地位。

考点6: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l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二、幼儿园的五指活动课程

★★★考点1:课程目标

(1)确定目的,首先要确立儿童是主体的思想;

(2)课程目的:发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体;

(3)具体内容:

①做人;

②身体;

③智力;

④情绪。

★★★考点2:课程内容

(1)内容:

①健康活动;

②社会活动;

③科学活动;

④艺术活动;

⑤语文活动。

(2)遵照标准:

①凡是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

②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

③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考点3:课程的组织

(1)“整个教学法”,后改称为“单元教学法”;

(2)教育内容要互相连接成整体,不能四分五裂。

★★考点4:五指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或特点

(1)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3)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

(4)多采取小组教学法;

(5)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

(6)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

★★考点5:教育评估

(1)以随时考查儿童学习成绩的标准;

(2)标准成为实行优良教育的根据。

第三节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一、基本理论观点

★★★考点1:基本理论观点

(1)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共享的过程;

(2)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

(3)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反应型的教学;

(4)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

(5)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

(6)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考点2: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

(1)集中反映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念中;

(2)“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3)实质:儿童与成人合作活动中建构的共享能力向儿童内部个人能力的转移“空间”。

★★考点3:教学类型

维果斯基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教学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1)“自发型”教学:

①3岁之前儿童;

②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的;

③做自己要做的、与兴趣相符的事;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直接经验。

(2)“自发--反应型”教学(幼儿园教学)

①3-7岁儿童;

②学习处于从自发型向反型转化;

③学习则由“把老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而定。

(3)“反应型”教学:

①学龄儿童;

②逻辑思维的发展,可以“按照学校的大纲”跟随教师进行间接经验的学习。

★★★考点4: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反应型的教学

(1)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

(2)自发--反应型教学大纲难结合的属性:

①必须有一定体系,以逐步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的目的;

②必须是儿童自己的大纲,符合儿童的兴趣、思维活动的特点。

(3)属性结合点:

①学校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②学前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考点5: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

(1)知识体系:

①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理论层次的学科体系;

②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学前儿童)。(2)“前学科”体系:对学前儿童所能掌握、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考点6: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1)乌索娃划分知识类型:

①第一类:比较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不用专门教学就能掌握(自发经验);

②第二类:比较复杂思维知识和技能:专门教学才能掌握。

(2)专门组织教学第二类知识的集体教学形式就是“作业”。

①作业教学任务: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引进中心概念,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

②教师的要任务:

a.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系统,确定各中心环节;

b.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

c.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核心思考,发现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建立知识体系;

d.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范围里去解决新问题。

(二)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考点1: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目标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能符合新社会发展要求,有创造性,并且具有一系列对今后整个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质的儿童”。

★★考点2: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具体任务

(1)保证和增进儿童的健康;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技能和文踢卫生习惯;

(2)形成对周围生活中最简单现象的正确观念;激发认识兴趣,发展求知欲:培养智力活动的技能和技巧,发展认知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故乡和祖国,关心和尊重周围的人;形成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萌芽:培养纪律和文明行为,以及诚实、勇敢、善良、正直等优良品质和个性特征;

(4)教育幼儿认识并尊重成人的劳动;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形成最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发展独立性;

(5)发展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初步能力。

★★★考点3: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任务

教育任务重点各有不同:

(1)婴儿一班(0-1岁):强健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婴儿二班(1-2岁):发展动作,形成良好、稳定的情绪,发展感知能力和语言模仿能力;

(3)第一小班(2-3岁):提高说话积极性,发展操作物体动作,形成文明卫生习惯;

(4)第二小班(3-4岁):增进幼儿同伴间的接触,养成共同游戏的习惯和合群性;

(5)中班(4-5岁):认识周围环境和道德教育的内容;

(6)大班(5-6岁)和预备班(6-7岁):强调系统化知识的教学,强调责任感和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强调入学准备教育。

★★★考点4: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幼儿园活动的类型:

①“日常生活活动”;

②“作业”(占时少,地位高,知识系统化重要途径)。

(2)两类活动各有相应的大纲: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大纲和作业教学大纲;

(3)两类大纲的区别:

①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

a.非专门化、非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

b.获得是“第一类”知识和技能:比较简单、零碎。

②作业教学:

a.专门化、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

b.获得是“第二类”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知识。

(4)两类大纲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前教育教任务;

①两者的内容(领域)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虽不严格、但已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②从内容到要求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a.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为作业教学提供认识的基础和“原材料刀;

b.作业教学扩展儿童经验,加工整理简单、孤立、零散的知识,使之相对理化、系统化、概括化,形成以表象和初级观念为核心的知识网络。

★★★考点:5: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1)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

教学的形式直观法、口授法、游戏法、实践法

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2)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的区别:

①直接影响法:教师向儿童提出任务,使儿童在练习;

②间接影响法: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问题法:教师向儿童提出任务,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任务。

★★★考点6:教育评价

功能:教育、诊断、补偿。

第四节认知理论的学前教育方案

★★★考点1: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学前课程的一般特点

(1)重视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2)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

(3)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一、凯米一德芙里斯课程

★考点1:凯米一德芙里斯课程地位

(1)惟一被皮亚杰本人所承认课程模式;

(2)最大特色:运用皮亚杰思想,对各种传统学前教育活动进行全面重新考察与审视。

★考点2:课程目标

(1)最终目标:儿童的“发展”;

(2)“发展”:获得高层次的认知和道德的惟一方法;

(3)把课程目标分为:

①长期目标:

发展“自律或自主性”,培养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和价值的人;

②近期目标:

a.认知方面;

b.社会性/情感方面。

★★★考点3:课程设计的原则

(1)能动性原则:根本原则;

(2)充实性原则:充实、完善儿童前运算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必要条件;

(3)结构化原则: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考点4:课程内容

(1)日常生活;

(2)传统活动;

(3)来自皮亚杰理论启示的活动。

★考点5: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教学活动形式:

①独自操作物体的活动;

②群体讨论;

③小组规则游戏;

④实验。

(2)教师角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者

(3)教师任务:

①创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环境和气氛;

②提供合适的材料和活动的建议,并琢磨儿童头脑中正发生的想法;

③帮助儿童扩展他现有的经验和观念。

★★★考点6:凯米课程的特点

(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

(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绪发展的密切结合;

(3)重视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统—。

二、HIGH/SCOPE课程

★考点1:课程目标

(1)初期,最主要的目:有效地促使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2)后期,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培养主动的学习者。

★★★考点2: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中的“关键经验”

(1)10类关键经验:

①创造性的象征;

②语言与文字;

③自主性与社会交往;

④运动;

⑤音乐;

⑥分类;

⑦排序;

⑧数概念;

⑨空间关系;

⑩时间关系。

(2)“关键经验”的内涵:

①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营养”;

②是儿童通过适合自己的多种活动获得。

★考点3:课程内容

(1)围绕着关键经验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2)关键经验是通过幼儿在兴趣区的活动得以实现的;

(3)兴趣区的创设与安排的核心原则: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特别是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们以创造性的、有目的的方式从事实现关键验活动的机会。

考点4: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结构:

课程由兴趣区(自选)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形式组成;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安排的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占中心地位;

①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过程(构成环节:计划、工作、整理收拾、回顾);

②小组活动是5-8位幼儿一起完成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活动;

③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从事同样的活动。

(2)时间安排:

一所半日制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安排:

8:30-8:50:计划时间;

8:50-9:45:操作(工作)时间,即活动区活动时间;

9:45-10:00:整理时间;

10:00-10:30:回顾、吃点心和小组活动时间;

10:30-10:50:户外活动时间;

10:50-11:10:集体活动时间;

11:10-11:20:离园。

(3)教师的角色:主动学习者的支持者。

考点5:课程评价

(1)全面的情境性评估;

(2)目的:了解、分析儿童当前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3)评估内容:观察儿童,对引入注意的行为和表现做记录,与孩子交谈;

(4)儿童评估工具——COR:

①全面的评估工具;

②内容:主动性,社会交往能力,创性表征,音乐与运动,语言与文字,数理逻辑。

★★★考点6: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特点

(1)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

(2)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3)在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4)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5)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五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

一、瑞吉欧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

★★考点1:瑞吉欧教育的理论基础

(1)对瑞吉欧教育影响最大:

①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主动作业”;

②皮亚杰: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③维果茨基:主动建构是“社会性”的,而非“纯个人”的(社会共享)。

(2)其他“营养源”:

①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观点;

②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考点2:基本观点

(1)对儿童的认识:

①拥有充分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

②主动的学习者;

③有能力的学习者;

(2)对儿童的学习的认识: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3)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二、瑞吉欧的教育课程

★★考点1:课程目标

(1)目标: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

(2)前提与核心:主动性、创造性。

★★考点2:课程内容

(1)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没有固定“教材”或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

(2)来源:

①来自周围环境;

②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

③各种活动。

★★★考点3: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与教学开展方式:“项目工作”或“项目活动”;

(2)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项目活动;

①含义:

a.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b.在教师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感兴趣的“课题”(“主题”或“题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②开展方式:主要采取小组活动,有时也有个人或全班集体活动;

③颇具典型性的项目活动:“人群”。

★★★考点4: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

(1)弹性计划;

(2)合作教学;

(3)档案支持;

(4)小组工作;

(5)深入研究;

(6)图像语言。

★★★考点5:弹性计划

(1)含义: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是依靠对孩子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形成适宜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

(2)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来源:

①孩子表现出来的;

②在项目发展中由老师推断发出来的。

(3)价值:

①使老师对活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

②为儿童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③教师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

④幼儿和教师一起,共同引导和促成着课程的发生、进行和终结;

⑤课程就寓于活动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生的互动之中。

★考点6:合作教学

在教学方面,瑞吉欧突出特点:强调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考点7:档案支持

(1)档案含义: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

(2)档案内容:

①儿童视觉表征活动作品;

②对儿童工作过程中具体实例的记录。

(3)高质量档案的作用:

①促进儿童的学习;

②支持教师的教学;

③刺激家长的参与;

⑤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

⑥小组工作:

a.小组工作的方式;

b.一般3-5人,有时2个人;

c.同伴合作研究。

第四章几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节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一、什么是单元主题活动

★★★考点1:单元主题活动的定义

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考点2: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

(1)打破了学科之间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2)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二、主题的选择与开发

★★★考点1:主题的地位

(1)单元活动的核心;

(2)单元活动设计的起点和灵魂。

★★★考点2:选择主题的出发点

(1)从课程目标出发;

(2)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3)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

★★★考点3:选择主题的依据

(1)这个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

(2)它蕴涵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

(3)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祥的学习经验?

(4)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霜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

(5)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

★★考点4:常见主题的开发与选择

(1)幼儿自身;

(2)幼儿的社会环境;

(3)幼儿的自然环境。

三、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考点1:设计的流程

(1)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需要的时间;

(2)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

(3)拟定单元活动纲要;

(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

(5)检核或评价方案。

★★★考点2:设计单元主题活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是自然、有机、水到渠成式的,不应生拼硬凑;

(2)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整体性的外部内容结构来影响儿童,使之形成内部完整的经验结构。

第二节项目活动的组织

一、什么是项目活动

★★★考点1:项目活动的定义

(1)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2)在教师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感兴趣的“课题”(“主题”或“题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考点2: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的区别

(1)根本区别:贯彻“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思想彻底性上;

①项目活动:“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共同建构;

(2)具体地说:

项目活动单元主题不完全预先确定(“动态设计”“随机生成”)教师预先设计的“设计”与“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设计”与“实施”界限分明

二、项目活动的“要点”

★★★考点1:项目活动“要点”

要点:五种结构的活动形式;

(1)团体讨论;

(2)实地考察;

(3)发表;

(4)探究;

(5)展示。

三、项目主题或论题的选择

★★考点1:主题产生的方式

(1)没有固定的模式,随机性比较强;

(2)来源:

①成人对幼儿活动察评估后的建议;

②儿童的讨论;

③突发的事件。

(3)年龄大孩子:教师和孩子协商选择出主题。

★★考点3:选择的依据

(1)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

(2)孩子的兴趣;

(3)课程的要求;

(4)资源的可获得性。

★★考点4:主题与论题的区别

(1)主题: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具体事物或现象;(2)论题:抽象。

四、项目活动的组织

★考点1:项目活动的组织

(1)初步规划阶段;

(2)项目活动的发展。

★★★考点2:项目活动的初步规划阶段

产生主题并为活动的展开做准备的阶段;

(1)主题网含义:通过“脑力激荡”调动与主题有关知识经验或概念,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形式呈现出来;

(2)制作主题网的过程:

①脑力激荡;

②归类;

③命名;

④交流;

⑤连网。

(3)主题网的功能:

①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

②辅助幼儿的学习。

★★★考点3:项目活动的发展

项目发展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教师对于孩子的学习都有特别关心之处;当期待满足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直到工作结束;

(1)阶段一:

①教师关注问题:

a.孩子已有的相关经验是什么,孩子已知的是什么;

b.孩子的疑问是什么,误解是什么,他的问题在哪里;

c.是如何让家长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

②主要任务:

a.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

b.使幼儿意识到并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

c.与家长沟通。

(4)准备下一阶段的活动

(2)阶段二:

①关注的问题:

a.应该提供给儿童哪些第一手经验,如何提供;

b.儿童能够获得什么经验?这些经验能达到哪些课程目标:

c.如何使活动多样化,以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②实地考察和收集大量信息:

a.实地考察前的准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