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唢呐文化

陕北唢呐文化

陕北唢呐文化
陕北唢呐文化

学号:20070901050108

班级:071本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陕北唢呐文化之我见

学院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教师教育)

学生姓名:贾文科

指导教师:杨万春副教授

二〇一一年六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I see the Northern Cultural suona

College :College of Music

Subject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

Name :Jia Wenke

Directed by:Yang Wan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June 2011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兰州城市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

摘要

音乐是艺术,也是语言,唢呐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营造了其它乐器不能代替的音乐与事、物默契结合的形象化氛围,它鲜明的体现和深化了民间风情。使这些根深蒂固的民间风俗习惯一代代充满活力的延续下去。陕北唢呐的与众不同为陕北特色文化的形成添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关键词:唢呐;陕北唢呐;风格特征

ABSTRACT

Music is art a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music suona human thoughts and feelings, not a substitute for other instruments to create the music and events and things with the visualization of understanding atmosphere, it reflects and deepens the distinctive folk customs. Deep-rooted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se bags vibrant civil society continue. Northern suona suona distinctive and make music for the Northern Shaanx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color added.

Key words: Suona; Northern suona; style characteristics

目录

1.唢呐简介 (1)

1.1 唢呐的起源 (1)

1.2 唢呐的发展 (3)

2.陕北唢呐介绍 (3)

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 (3)

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 (4)

3.1 榆林地区 (4)

3.1.1 绥德唢呐 (4)

3.2.1 子长唢呐 (5)

3.2 延安地区 (7)

3.2.1 子长唢呐 (7)

4.陕北唢呐与陕北民俗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1.唢呐简介

1.1 唢呐的起源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手笛”,大唢呐又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空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波斯。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他认为,唢呐这个名字的发音,显示了它是个外来乐器。其语言出自波斯语。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他的《伊斯兰音乐》一书中,也认为唢呐是波斯语的音译。林谦三和岸边成雄的观点,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学者大多采用这种观念。

第二种说法是说源于我国新疆,出于周箐葆1984年所著的《唢呐考》一文。他根据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所说的唢呐图像。认为唢呐最早产生于我国新疆,之后由突厥族传至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又向西传至

北非和欧洲。为了证明他说自己的观点,周箐葆引用了阿拉伯史书中的记载,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它(指唢呐)和其他乐器搭配在一起演奏,7世纪在军中占显著地位。8世纪后唢呐地位一落千丈,原因是伊斯兰教不提倡,并认为唢呐这个词是突厥语,不是波斯语。因此,周箐葆断言,阿拉伯使用唢呐的历史上限只到公元6世纪。就是说,流行于中国新疆的唢呐先于阿拉伯地区两个多世纪。这种说法出现后,一些学者在著述中开始认为唢呐源于我国,而不是外来品。

第三种说法是说唢呐源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出于贾衍法1996年所撰写的《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他认为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地区流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唢呐,而叫“大笛”。到了明代才开始采用波斯语的音译。他的论据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他说该时刻刻有一副完整的鼓吹乐队,左边二人手执排箫演奏,右边二人分别奏笙和笛,而中间一人所奏的乐器下部呈喇叭口状,正是唢呐。若此说法成立,唢呐在内地流行又比前面的说法提早的两个多世纪左右了。

为验证以上三种观点的可靠性,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刘勇在撰写博士论文《中国唢呐音乐研究》过程中作了认真调查,刘勇访问了《龟兹艺术研究》的作者霍旭初先生,霍旭初认为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唢呐图像的喇叭口与管身颜色有异疑为后人所加。事实证明霍旭初的判断是正确的。1906年和1913年,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曾两度派人考察并研究克孜尔石窟,对窟中一些壁画拍了照片。1998年10月,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雅尔狄茨女士及其助手访问克孜尔石窟时,带来了她们的前辈们于本世纪初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幅正是第38窟被认为是唢呐的照片。照片显示,当时该乐器没有喇叭口。说明喇叭口实为后人所加。至此,克孜尔唢呐的真伪已无需争辩。

关于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刘勇曾亲往作过调查,从呈现的图像看,很难认定乐队中间那人吹的就是唢呐。山东音协副主席温增源先生经多次仔细观察,也认为那件乐器并非唢呐,而对武氏祠石刻研究多年的朱锡禄先生,在其专著《嘉祥汉画像石》中收录了该石刻拓片,但文字解释这件乐器是埙。因而第三种论点也就难以成立了。

三种唢呐起源中的后两种被否定了。而日本学者林谦三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说明中国唢呐来源于国外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一种语言中的物品名称容易在其他语种中以相近的语音保存下来。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肯定地说,唢呐这个词是来自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这种产生于实际的结论,应该是可

靠的。而且中国唢呐的几种名称:唢呐、素呐、苏尔奈依等都与波斯语的语音相同。语音上的密切联系正可作为二者之间传播关系的明证。因此,中国唢呐源于中亚的论点,在未发现新的论据之前,应当是符合实际的。

1.2 唢呐的发展

唢呐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乐器,它虽然最早来源于波斯,但自从明代开始就已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古籍中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运用于军乐之中。

关于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明亮,粗犷豪放,是一件表现力很强,深受大众喜爱的乐器。

2.陕北唢呐介绍

唢呐,这种有着铜喇叭、细长音筒、扁扁口哨的古老乐器,在金、元之际从波斯、阿拉伯传入华夏大地。经过七八百年的"汉化"改造,已经完全和中国人特别是陕北人的生活溶化在一起。唢响乐曲那豪放的格调、高亢的旋律,正和陕北高原的质朴、陕北人的粗扩一脉相承。因此,它似乎本来就是陕北土生土长的东西。陕北老乡习惯上把唢呐艺人称之为“吹手”或“吹鼓手”。

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

在过去,陕北人都听信一种传说:唢呐是汉唐宫廷被贬的可怜人流落到民间而传下来的。因此,在过去唢呐吹手的地位极其低下,唢呐吹手的成分也不好,要不是一些残疾人,要不是一些“半堂”的人,而吹唢呐也就成了穷苦潦倒的人的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行当。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唢呐手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渐渐地被人们接受。经过了风雨的洗礼的陕北唢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几个人改为今天的几十人、几百人的大乐队,单曲团队联合演奏把独奏、合奏、联奏融为了一体。

唢呐音乐传承了数百年了,为人民喜闻乐见。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被列为“四旧”而遭禁止。在“文革”期间婚丧大事严禁吹手,数年内难听此乐,令当时的人们寂寞索然。“文革”一过,陕北唢呐马上复兴。整理研究曲牌的人有之,师传徒继承的有之,新人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切喜庆场合莫不用唢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在黄土高原上再次绽放,格外娇艳。

陕北出色的唢呐吹手凭借精湛的演出,不管在哪里演出,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乐曲总能让广大观众享受一次难忘且丰富的文化大餐。他们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进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夺得了百花奖。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唢呐成为了陕北民间的一大品牌,一张响亮的名片,一张名副其实的地域标签。

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

3.1 榆林地区

3.1.1 绥德唢呐

绥德是大明王朝的九大军事边陲之一,为了万里疆域的和平与安宁,皇家派重兵把守绥德。军队打了胜仗,唢呐奏响凯旋曲,迎接、庆贺光荣归来的将士们。后来唢呐文化由军队跑到人民中间,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绥德唢呐文化也就此形成了。

绥德唢呐文化在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唢呐乐曲十分丰富,优美。《下江南》,《刮地风》等民歌成了绥德唢呐的传统曲目。绥德唢呐文化的另一特色——戏剧曲牌:《凡凡六》、《摆场》中有碗碗腔的曲牌;《海上风》《嗑瓜子》是从晋剧中借来的;《千声佛》是佛道教音乐在唢呐文化中的活用……

谱例1.《凡凡六》

谱例2.《下江南》

谱例3.《千声佛》

绥德唢呐有热烈粗犷的;有细腻清新的;有喜庆吉祥的;有哀婉低沉的;有活泼俏皮的;还有甜蜜浪漫的……

绥德唢呐文化养育了一大批人才,冯光临、马生祥、李长春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绝活,技压群雄。冯光临一支喇叭可吹奏秦腔、晋剧、陕北碗碗腔、陕北道情……《保卫黄河》是他的代表作。马生祥团结了著名的李长春、王恩、晋文化、常文州等唢呐演奏家,成了弘扬绥德唢呐文化的领军人物。李长春不仅唢呐吹的好,而且改革了绥德唢呐传统的制造工艺,改革后的大唢呐好看、好听,声音传的远,为绥德唢呐文化立了大功。刘子德的唢呐体现了绥德汉的那种威武、豪迈、粗犷的英雄气概,深受当地群众的钦佩和欢迎,被称为唢呐音乐的“活字典”,为绥德唢呐音乐留下了一百多首宝贵的乐曲。

当你踏上绥德这块土地,无论是百花盛开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硕果累累的秋天,瑞雪纷飞的冬天,都会听到阵阵雄浑有力、高亢洪亮、委婉悠扬、圆润酣畅的唢呐声回荡在山山洼洼,沟沟岔岔。

3.1.2 米脂唢呐

唢呐在米脂传沿数百年,形成独具风格的米脂唢呐音乐。

米脂县唢呐曲牌相当丰富,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三通鼓》;有以物命名的《急毛猴》;也有以事得名的《奠酒辞》;多数曲名与曲调本身有关,也有的毫无牵系。不少曲牌先有调后得名,如《大开门》、《观花》、《切字四合四》;还有些是直接沿

用传统戏剧曲牌的,如《柳青娘》、《杀姬》、《摆场》等。

谱例4.《三通鼓》

谱例5.《柳青娘》

《粉红莲》是一首哀乐曲,曾为了纪念红军英雄刘子丹而演奏,它沾了英雄的光,也就迅速的在黄土高原上流传开来。电影《上甘岭》中,曾用《粉红莲》来悼念牺牲了的英雄,再后来,这首曲子就成了国家的正式哀乐。

谱例6.《粉红莲》

谱例7. 《粉红莲》

印斗乡常石畔村有八代相传的常氏“唢呐世家”,闻名遐迩。据传,清末一次学台大人过境时,该村常聚财、常义财兄弟俩吹奏唢呐在路上迎接,从四十里铺一口气吹至米脂城。学台对其技艺大为赞赏,当即封为“官吹”,允许米脂吹手入考场。从那以后,米脂唢呐名气更大了。

米脂是陕北文化积淀的富集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中华大地几乎妇幼皆知的民谣,深刻揭示了米脂婆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米脂婆姨也成为米脂特定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亮点。这里有着中国窑洞建筑的最高成就。这里有着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样板。

米脂文化源远流长。闯王故里雄风在,继往开来谱新章。米脂人民不但能创造昔日文化县的辉煌,也一定能托起米脂地区明日的希望。

3.2 延安地区

3.2.1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子长人爱闹红火,自然就少了世俗,不把吹鼓手视为下等。这样,吹鼓手的家族也就世世代代繁衍了下来。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茶;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

子长唢呐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鸳鸯牡丹》、《兰花花》、《走西口》等。谱例8.《龙凤呈祥》

谱例9.《兰花花》

谱例10.《走西口》

子长唢呐曲牌多为七声性雅乐调式,雅乐徵调式居多。由于#4的出现,使许多本来为4或者#4的其它调式也向雅乐调式靠近。

传统的唢呐曲牌与民歌、戏曲、宗教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虽常见的节拍多为4/4、2/4拍,但在反复演奏时,强弱交错频繁,时而拉长,缩短;时而加多,减少,变化多端,衔接自然。

子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包括慢板和原板(也叫抢板),均为2/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4/4拍,吹奏时快

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跺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获“叫板”、“换板”,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它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

4.陕北唢呐与陕北民俗

提起陕北文化,人们不会忘记陕北的音乐文化,悠扬动听的信天游,生动欢快的二人台;委婉细腻的道情曲,如泣如诉的说书调。最使人难忘的是那嘹亮高亢的唢呐声,时时刻刻环绕脑际,激荡心灵,那唢呐吹奏的场景,是一幅色彩浓重的风情画。

陕北唢呐音乐是陕北人表达和抒发喜怒哀乐的“音乐方言”。每个陕北人一生最少要与唢呐打三次交道:当你呱呱坠地满月之时,唢呐声声迎来新生命;当你胸戴红花或盖头蒙面之时,唢呐声声喜庆“小登科”或作新娘;当你寿终正寝之时,唢呐声声悲送亡灵入土而安。这三次交道,唢呐奏出了人生道路的“迎、庆、送”三部曲。陕北人与唢呐休戚相关,唢呐在陕北人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民间风俗是渗透在民族血液中不可消除的传统。它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形成民族自身的风格和特色。“陕北文化”这个概念的形成,说白了,就是这块地方传统习俗与俗不同的风格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在这种表现中,陕北唢呐算是佼佼者。

陕北唢呐历史悠久,一路高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不寻常的足迹,它不仅吹奏出了优美的音符与旋律,表达了陕北人内心的情感,而且奏出了陕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激情。

总之,陕北唢呐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根深蒂固。它响彻了山川大地,吹进了千家万户,“要传统,也要改革出新”,让我们奋力探讨求索一条陕北唢呐发展的新路子,使这一古老的乐种,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家齐著.《唢呐演奏基础》[M].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0年8月.

[2]. 张宁著.《中国唢呐演奏与教学》[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3月.

[3]. 高华编著.《唢呐演奏基础教程—民族器乐学与练丛书》[M]. 安徽文艺出版

社. 2002年10月.

[4]. 陈建宪著.《中国民俗文化大观》[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1月.

[5]. 刘勇著.《中国唢呐艺术研究》[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

[6]. 胡海泉, 曹建国著.《唢呐演奏艺术》[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1月.

[7]. 肖学俊编著.《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卷》[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7月.

致谢

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籍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向指导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杨万春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方案到反复修改,直至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杨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独特的学术思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待人的品质,使我满怀敬意。

感谢音乐学院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在撰写论文和研究指导中得到了你们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在学习中给予我的关心和鼓励。

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顺利的完成学业;正是你们的关心和默默奉献,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感谢论文评审的各位老师!

陕北唢呐阅读答案

陕北唢呐阅读答案 高原、空旷无边的高原,划一声鹰的尖利,宁静便在耀眼的、灿灿烂烂的阳光下泛出一丝鲜活的涟漪。 这时候,从那铺着一地金光的地方隐约传来了幽幽的唢呐声,披红挂绿的马队出现了,鲜艳似一粒红枣的新娘子出现了。迎亲的队伍在辽阔的高原上游弋向另一个山峁,喜喜乐乐的唢呐声弥漫在广袤的蓝天下…… 在陕北这块古老厚实的土地上,女人们总是在唢呐声中从娘家走向婆家,从姑娘走向媳妇,艰难地创造着自己,直到她们儿孙满堂,寿终正寝,唢呐声又会把她们送向这深沉的土地。 冬日,当你走进这片土地最深邃的地方,或许就会在那沟沟坎坎、梁梁峁峁上看到一群送殡的队伍。对于一个在土地上滚打一生,最后回归黄土的陕北人来说,这时候兴许是一生中最辉煌的释放。大小唢呐、大小锣鼓、笙梆铙钹组成的两班吹鼓手,浩浩荡荡携起一片滚涌如潮般的大悲大恸,漫过天地漫过人心。此时,披着满面污垢羊皮大袄,扎着汗津津、油津津白羊肚手巾的吹鼓手们,面对纷纷扬扬的纸钱,使劲地吹,拼命地吹,直吹得流出了鼻涕,淌出了眼泪,暴涨了血管里那一股股殷红的血液。唢呐里有泣声有颤声有哀声有叹声,锣鼓中有重击有轻击有揣打有打边;鼓点在唢呐声里跳跃,唢呐声在鼓点中交织,汇成一曲满天满地的悲壮,撕肝裂肺的恸哭,情到此处,日月动容。当人们走进坟地,红色的棺材人了土,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土堆隆起,唢呐手们才感到累极了,他们会重重地倒在黄土地上木然许久,然后抓把黄土擦唢呐碗子,扔掉已吹破的芦哨。于是,在这广阔的黄土地上,又埋进了一曲曾经嘹亮过的声音。 高原静谧地吮吸着阳光…… 唢呐,伴随着陕北人生生死死的陕北唢呐,每一次空悬于头顶的那尖利的声音里总蕴含着一次大喜,抑或一次大悲。红事上,唢呐欢乐着《得胜回营》、《大摆队》;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西风凉》、《光棍哭妻》。陕北人摆不脱陕北唢呐,就像摆不脱满身黄土一样。 红绸绸被褥毛驴驴驮,陕北腊月喜事多。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他们多半会被办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们的院子里拜年祝福。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炕桌摆到院中,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热一锅酸滋滋、香喷喷的米酒招待唢呐手。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围成一圈。吹鼓手们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恭贺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胜回营》和《正月里来是新春》。顿时,整个院子便飞满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笑语声。看吧,唢呐手们腮帮子鼓圆了,锣鼓手们手腕儿晃活了。两杆唢呐一高一低,高的叫“张字儿”,低的叫“拉筒筒”,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一气痛快淋漓的表演,满院啧赞。趁着兴儿,唢呐手们就又耍出各种路数,卖开各自的看家本领。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唢呐一口吹;你扭着秧歌步给主家吹“压福”,我端着烧酒盅给大伙吹“送喜”;你学几声鸡叫,我来几声牛哞;你把一曲《张生戏莺莺》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缠缠绵绵。姑娘们的心被吹乱了,吹得那一双双毛苏苏的大眼睛愣往后生们的脸上飞,双目相撞,进出绚丽的火花。听罢老曲换新调,一首《黄土高坡》给每一颗年轻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绪,久悬不散……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陕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在陕北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陕北汉子

陕北唢呐是陕北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吹奏音乐

陕北唢呐是陕北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吹奏音乐。唢呐起源于金元时期,后经改选和发展,被人们称之为“大吹”,明代已被民间劳动人民广泛用之,明代窦氏因祖辈犯了法被贬到绥德当吹鼓手,被称为“龟子’’还要穿官府发的“龟皮”,负责管理全县的鼓吹乐艺人,并为官府中奏乐。陕北自古是边陲之地,唢呐因碗大发声响亮,吹奏曲目气势恢弘,委婉动听,如泣如斯,与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人民群众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特征非常相吻合,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好而在陕北地区世代相传下来。

李自成行宫,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马踏幽燕、定鼎京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赵义政权“大顺朝”。这是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间80多次农民起义中极具著名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对李自成的评价是“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 作为黄土地上民间歌手的代表人物,王向荣被冠以"陕北歌王"的美誉,无论是山歌、小调,还是神曲、酒歌,他充满激情的演唱风格都能将陕北民歌的苍凉厚重、高亢激昂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听者顿生浸透肺腑、刻骨铭心之感,同时还有令陕北人倍觉亲近的乡土气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 陕北歌王王向荣

岐山臊子面美味吧 岐山臊子面 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其基本制作工艺是:面条要用手擀成,并达到面薄条细、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浇汤,放臊子和漂菜。 香喷喷的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

唢呐的演奏指法

唢呐的演奏指法 唢呐指法对旋律的连贯流畅、乐曲情感的表达都有著直接的关系。手指运用得当,舌、指容易配合协调,反之,则必然会影响到要求的速度,演奏的效果,以及技巧的充分发挥。因此,指法在琐呐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可忽视之。 目前对唢呐指法的理解还不太一致,指法除了指以几孔作叫“do”(或筒音作什么音)——以确定乐曲的调子以外,远包含著指法的变化运用之内容。 在定指法和定调问题上,各地之间也不大一样(以下都以第三孔 作“do”,筒音作“sao”的D调唢呐为例)。有习惯用D调筒音作sao的指法,有习惯用C调筒音作re的指法,还有习惯用C调筒音 作la和A调筒音作do的指法等。实践上,民间乐曲,由於受地方风格的影响和要求,先采用适合自己的指法後定调这也是正常的,这些乐曲往往是把指法放在重要的位置,调子从属。但在合奏、伴奏中那就不同了(一般是根据调子确定指法,也可以为了指法的方便,换用 唢呐),所以,并非是所有乐曲一样对待,根据具体情况,可换唢呐 不换指法,或是变指法不换唢呐。手指按孔的最基本方法,从音阶自低至高的顺次来看,当然开始先用sao的指法为好,如果用re的指法,音阶中的第一个音do,就必然会出现翻高的吹法,(本来的l23 却变成i23)这样一来,显然增加了控制音准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先用sao的指法,这种指法既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对音准掌握带来方便,更体现了发音由低至高先易后难的教

学要求。另外,有些人把第三孔作do的D调唢呐说成是G调,把E 调说成是 A调(也就是把第三孔的do视作sao),这是一种把正调当成了反调的说法。我认为,以第三孔作do来确定调子较为合适,目前笛子也乡采用这种指法定调。 唢呐的指法和定调,通常是以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呼。如全按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全按作什么音和第三孔作什音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如全按作suo就等於第三孔作do。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相同,筒音和第一孔音的中音,一般多用上把位(第七、八音孔),但有时由於乐曲的要求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下把位(筒音和第一音孔)。下把位在音准控制上称有难度,所以,初学者一般先用上把位。手指在运用中,不管发哪一个音,一般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把位)附著於杆壁,使唢呐保持一定的平衡稳定状态,以利於手指的灵活运用。实际这就是保留指的运用(叉口指法运用)。 保留指的运用,从下把位开始,一般多是打开第一、二、三、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为保留指,如果再打开第五、六、七、八音孔时,第五音孔又成了保留指。当按下第八音孔时,—第五音孔手指又要打开。按下第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也要打开。当第四音孔快速打指花时,第一音孔手指也可抬起,如果需要第四音孔手指在本音孔上(不脱离杆壁)上下滑动产生特殊的指花技巧时,不但第一孔手指要打开,连同右手拇指也要暂时离开杆壁。但第八音孔手指打指花时,

中国唢呐十大名曲

中国唢呐十大名曲 专辑中文名: 中国唢呐十大名曲 专辑英文名: The Chinese Suona Classlcs 艺术家: 刘英 音乐类型: 民乐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国乐英华8.828009] 发行时间: 1997年 地区: 大陆 简介: 出版发行:西曼国际国乐英华 唱片编号:8.828009 唢呐独奏:刘英 笙伴奏:徐铭超 伴奏:上海乐团/ 上海名家名乐团 指挥:曹鹏/ 周仲康/ 傅人长 资源出处(Credit):BT专辑介绍:演奏华丽动听技巧干净俐落《中国唢呐十大名曲》唢呐原本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金,元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用于表现热情奔放与欢乐活泼的情绪最为恰当,除了被用于歌舞,戏曲,也曾用来演奏军乐。在中国北方,民间艺人以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大大拓展

了唢呐的表现力。青年唢呐演奏家刘英,自幼学习管乐器,他的演奏华丽动听,技巧干净俐落,而且勇于尝试创新的演奏法,独树一帜的特殊风格,在众人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劲道十足,热闹非凡。青年唢呐演奏家-刘英青年唢呐演奏家刘英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受到十分良好的音乐薰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七岁开始学习唢呐.笙.管.笛等乐器。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在中学及大学学习期间曾多次作为上海音乐家代表出访东欧某国,受到国外音乐家的高度赞扬及欢迎。他的演奏音乐华美动听,技术干净利落,演奏富于表情,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因此在国内民族管乐演奏上独树一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1986年毕业留校后,刘英的唢呐艺术突飞猛进。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演出作曲家朱践耳的“天乐”一曲,由指挥家陈燮阳指挥,震动北京国际乐坛,荣获“优秀成果奖”,在第十四届上海这春的演出中,又因其高超的演奏技巧感人至深的表演获优秀表演奖;1991年1月应香港政府邀请参加1991年香港艺术节演出,与香港中乐团协奏,一曲“天乐”震动香港乐坛.香港各报均以中国最年青的唢呐大师为题经予高度的评价。1992年参加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展演,在北京引起轰动,获得高度评价。1994年被评为上海“青年准十佳”优秀演员,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由新加坡、

于陕西有关的知识点

1、“中国”二字最早出自陕西 “中国”一词是周人的发明,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部的铭文,这件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的青铜重器,告诉了我们“中国”二字的来历。何尊上的“中国”,指的是周都城的中心区域,这也是“中国”一词的最初之意。 2、唐代诗人王维竟劝人在咸阳酒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这个当年无尽伤感的送别之地,就在现在的陕西咸阳。 3、北京奥运五福娃灵感来自半坡! 福娃的创意灵感源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最初是长着“人面鱼纹”脸的“五行娃娃”!几经修改之后,“五行娃娃”最终定稿成为五“福娃”。 4、陕北人说的“婆姨”竟然是外语 陕北人将已婚女子成为“婆姨”。“婆姨”一词源于佛教。佛教盛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是“优婆夷”,后来略为“婆夷”。随着“婆夷”这个对女人的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偏旁,称了“婆姨”。 5、起底小寨——村姑现在潮潮哒 小寨这个名称,是因为明代在这里曾有过一个叫“小寨”的村子而得来的。小寨距大雁塔很近,又处于西安中轴线上,交通便利,多条地铁线路穿过。小寨周边,名胜古迹、大学众多,被誉为西安最具青春活力的商圈。它是与北京王府井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等全国15个城市的21个著名商圈齐名的全国重点示范商圈。 6、永宁门为啥老不开 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 7、我国最早的国道在陕西!

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由此道可以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这条路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道,距今已有3500年。 8、太阳食品产量3000吨 西安太阳食品生产的太阳锅巴,是最早的锅巴零食。1990年太阳锅巴产量占据中国零食产量半壁江山,月产量达3000吨。 9、《走西口》到底走到哪儿 走西口去的是内蒙。西口说白了就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后来就是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 10、四个西安名男人一人被“挤下”福布斯榜 福布斯“2014中国名人榜”发布,陕籍演员张嘉译、文章、郭涛纷纷在榜,而张艺谋却不在榜单之列。 11、好猫烟的牌子竟然这么来的 好猫名称的来历,源于一位伟人的名言“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2、世界上最早的推拉门在陕西 推拉门早在2200年前就被秦人发明并使用,它的原型就出现在秦陵兵马俑二号铜车上。 13、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大都市是西安 七世纪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15、听秦腔才高大上 曹禺曾称赞秦腔《三滴血》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三滴血》是陕西已故著

2013全国唢呐大赛补充说明

2013全国唢呐大赛补充性说明 《首届唢呐学术研讨暨全国唢呐邀请赛》补充性说明,以便广大唢呐爱好者对本次活动有个更清楚的了解。 一、活动名称“唢呐邀请赛”的由来 本次活动为“邀请赛”,旨在广邀四方宾朋,无论是艺术院校 师生、艺术院团演奏家,或是民间唢呐班社的从业者、普通的 唢呐爱好者;只要热衷于唢呐艺术,都可以参加本次大赛,并 非接到邀请函方能参加。在这里向全国的唢呐爱好者们发出邀 请,希望大家能欢聚一堂,通过相互交流、学习,都能获得进 步。 二、本次大赛分组 独奏比赛又划分为职业A组、职业B组与儿童组 职业A、B组,一是(音乐)艺术院校、(歌舞、戏曲)艺术 院团(职业A组)。二是民间唢呐班、社(职业B组), “职业”是指所有从事唢呐吹奏和唢呐教学的人士。 凡是艺术院校毕业生、在校生,地方和部队艺术院团及从事艺 术表演和艺术教育的人员、以民乐演奏为职业的自由演艺人员 (包括港澳台地区及海内外人员),可报名参加职业A组比 赛。 广大的民间唢呐从业者、爱好者等可以报名参加职业B组比 赛。

本次唢呐大赛是一个全方面的舞台,只要你对唢呐艺术有兴趣,具备一定的演奏基础都可以报名参赛,交流学习。 三、本次活动其他规定 首届全国唢呐邀请赛(职业A组)禁止使用伴奏带,独奏类 伴奏人员仅限一名,伴奏人员可以自带或是由组委会帮忙联系 合肥伴奏人员。(职业B组)伴奏形式不限。 为方便选手,提供良好的练习环境及缩短住处与赛场的距离, 由组委会统一安排选手入住酒店。 四、本次活动资讯发布 本次全国唢呐大赛活动通知、资讯等讯息将通过网络和官方微 博对外发布。感谢合作媒体的支持。 官方网站:中国音乐网 合作媒体: 中国川剧网 燕赵音乐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评剧网 安徽文艺网 安徽戏曲网 官方sina微博: @中国唢呐邀请赛

唢呐吹奏技巧

唢呐吹奏技术与技巧 唢呐由哨子、芯子、气牌、杆子和碗子5部分组成,以前各地叫法不一,有“喇叭”“大笛”“海笛”“笛呐”和“呜哩哇”等,主要用于农村的婚丧嫁娶、欢度节日等民俗活动。其演奏的曲目大都以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以及流行歌曲等为素材,因此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深受群众喜爱。 唢呐的醒哨与试音 用嘴将哨面浸湿(即浸哨)后,将舌尖顶住哨口,用口腔气一抽(即咂哨),使闭合的哨片开口通过吹直音气流震动哨面,此时,如哨口还小,可以再咂。这个经过浸哨和咂哨使哨片发音正常的过程称为醒哨。正确醒哨后,对唢呐进行不受节奏、速度、高音和旋律约束的遛音(吹奏)为试音。 唢呐的训练与持法对初学者的姿势要求相当重要。正确的姿势为站立或坐下后,两腿自然分开,胸部自然挺起,两手持唢呐,两臂自然抬起(肘关节略低于唢呐)于胸部正前方(略向下倾斜),两眼平视,用丹田提气。 指法与指法运用 一般第一、二、三、四音孔由右手的小指(第一指肚)无名指、中指和食指(第一、二指肚之间)按孔。第五、六、七、八孔由左手的无名指、中指、拇指和食指的第一指肚按孔。两手自然放松(此时应按孔

严密),指尖略向碗子方向倾斜,而指背和掌背则略向面部倾斜。右手拇指自然托于杆下与中指相对,左手小指自然悬于无名指旁。唢呐的指法,通常是以全按作什么音为指法来称呼,如全按作“G”,即为全按“so”的指法,以此类推,高八度与低八度指法相同,一般用上把音(即第七、第八音孔),但有时由于乐曲的要求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筒音和第一孔音。 口形与口形运用 一般是两嘴角后收,上下口轮咂肌紧贴牙床,双唇拉紧略包牙尖含住哨面。含哨深度一般不要超过哨座(以充分发挥唇肌对哨片的控制能力),成微笑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口形的变化运用不能操之过急,须待口形稳定后再运用。 唢呐的呼吸是吹奏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减轻吹奏者的疲劳,使吹奏水平不断提高。 呼吸方法有三种:1.胸式呼吸:即完全靠胸壁的扩张和收缩,这种呼吸方法由于横隔膜不能参加运动,吹奏中气息不好控制,发音缺乏弹性和力度,容易引起头晕脑胀、胸疼、腰酸等不良症状。2.腹式呼吸:主要靠横隔膜的运动,吸气时腰腹部向四周扩张;呼气时,腹部渐渐收缩。在连续的快速弹吐和急换气时,采用此种方法便于控制,但由于缺乏胸壁的运作,呼气量仍然不足。3.胸腹式混合呼吸:将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联合使用,充分发挥横隔膜、胸腔和肺部的运动能力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吸气时,胸部、腹部和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呼气时,腰腹部

中学校本教材

- 1 - 1. 杨 斌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闹秧歌、合龙口、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吹奏助兴。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吹高音,一个吹低音,另外三个分别是打鼓的,拍镲镲的和捣锣的,另带两杆长号。 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 展得有架子鼓、大小铜 号、笙、小锣等乐器, 由八到十人组成,好似 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 吹手班吹唢呐者都是 主角,敲击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调,下手吹中音跟上辅助,一般呜哇——呜哇音定好后,敲击者咚嚓——咚嚓便开始吹奏。 在旧社会里,吹手被人们列入下九流。所谓"吹皮捣鼓",一般人家不与其作亲、交友,其后代下来即使读了书也不能进考场应试,所以也就祖祖辈辈下来做不了官,只好继续学吹手,有的三辈五辈一直是吹手人家。 解放后,吹手再不受人们的歧视。进入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吹唢呐的艺人们在民间音乐天地里各展其

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有的靠吹唢呐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有的靠吹唢呐吹来了漂亮的媳妇,有的靠吹唢呐也吹出了大名,陕北唢呐不仅吹红了陕北的山山洼洼,村村镇镇,还吹出了省界吹出了国门。1997年绥德黄土地艺术团赴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陕北唢呐名扬西欧,震惊中外。先后还为十几部电影和电视剧连续做了唢呐配音。陕北唢呐,流传百年经久不衰。 喜庆吉日与唢呐是分不开的。如某家办婚事,吹手班头一天下午就要到主家吹奏,若是冬天,就用干柴疙瘩燃一堆火,旁边放一个菜碟,一瓶烧酒,两盒烟,吹手们吃几口菜,抿上几口热乎的烧酒,试一试哨音就开始吹奏起来。唢呐一响,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看热闹的大人小孩都围了上来听吹奏,把一个热热闹闹的过事情场面推向高潮。次日清晨,吃过早饭,大炮隆隆三声,长号嘟一嘟,唢呐呜哇——呜哇地迎着“娶人的”便上路了。到了新娘庄前,吹手们又要吹号报讯,人们就会知道娶人的来了,全村老少都来观看。迎亲队伍在返回的途中时,吹手们仍走在前头,当然过村遇镇也不例外也要吹奏,特别是进了新郎的村庄后吹手们更是要施展才华,尽力吹奏。吹的曲儿越多,越花哨越好。一般有情歌,《得胜回营》、《将军令》、《大摆队》等等。在吃饭时,只要端盘子的喊一声“油了--"吹手们就会吹奏起来.当然拜天地、拜祖、敬酒等过程都要在吹手的吹奏下进行。所以在陕北,基本形成了“没有吹手不出嫁”的习惯。 再如,某家办丧事,过周年也离不开吹手,在祭灵营帐、摆宴、请灵、撒路灯、踩跪、出殓、下葬等全部过程,也要 - 2 -

春节序曲作者

春节序曲作者 篇一:《春节序曲》 创作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自1943年新秧歌运动后,”春节”就成了延安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互见面,同歌共舞的节日,也成了党政军民相互关怀问候,共同鼓舞革命斗志的时节。组曲就是作者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产物,作于1955~1956年间。乐曲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观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这首乐曲是李焕之所作《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做于1955-1956年,乐曲以我国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给人展现了一幅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喜气洋洋、互相祝贺、敲锣打鼓、欢歌喜舞的热闹场面。:《春节组曲》包括《序曲》、《情歌》、《盘歌》和《灯会》四个乐章。 篇二:春节序曲 篇三: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赏析1.作者;李焕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2.作品背景;《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3.思想内容;《春节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叫做&quo;4.风格特点;引子部分

《春节序曲》赏析1.作者 李焕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19年出生于香港。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和声学。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黄花曲》等。 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代表作有《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合唱;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筝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等。他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2.作品背景 《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

唢呐曲《百鸟朝凤》

唢呐曲《百鸟朝凤》及其艺术特色探微 摘要:《百鸟朝凤》是我国著名的唢呐曲之一,也是备受人民大众喜爱的曲目之一,它自从诞生之日起并广为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多位作曲家的修改、扩充,使得此曲更加经典不衰。笔者试从《百鸟朝凤》的诞生、发展以及对其本体的分析,力求管窥出其创作特色。关键词:唢呐《百鸟朝凤》旋律节奏结构艺术特色 唢呐是双簧气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也称为“喇叭”。金元时传入我国,主要用于军乐、鼓吹、戏曲以及歌舞之中,在民间吹打乐队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一、关于《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优秀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引人入胜。该曲原是在民间风俗生活中演奏,因演奏场合的群众性和流动性,演奏者根据客观需要和本人的技术特长做即兴发挥,乐曲可长可短,无严格定规,但热烈欢快的旋律和在固定曲调伴随下的百鸟之声相间地循环进行是其结构原则。 原在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乐曲结构不够精炼,没有高潮的处理,并且鸟叫声即兴发挥缺乏严格的组织,有时把公鸡啼晓和母鸡生蛋也加入进去。1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在专业工作者的协助下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理和改编。他首先把鸟叫段落压缩为4段,并把鸡叫声删去;其次,为乐曲设计了一个运用我国特殊换气的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并加上一个快板段落,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经过任同祥改编的版本在全国影响很大,乐谱收录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的《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唢呐专辑》中。 而到了1974年,中央乐团在任同祥版本的基础上又做了一次较大的整理改编。首先为乐曲设计了一个散板引子,一开始便象百鸟齐鸣;其次,为鸟叫的伴奏新写了一个曲调,音乐性更强,它在音调和节奏方面与前后的旋律有一定的对比;再次,把鸟叫进一步集中紧缩为两个大段,并把鸟叫作有层次的组织;第四,将原华彩段乐句加以扩充,增添了用快速双吐演奏的华彩乐句,因此在乐曲的尾部出现了比以前版本更为热烈欢腾的高潮;最后,增加了一个短小的结尾,再次出现百鸟齐鸣,与引子相呼应。 之后,陈家齐又根据演奏者几个不同的录音进行综合整理,在征得演奏者同意后,按照各段不同的意境,分别标注了“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林间嬉戏”、“百鸟朝凤”、“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并翅凌空“等八个段落小标题,使乐曲的层次结构及情趣对比更为紧凑与合理2。 二、技法分析 笔者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唢呐曲谱》(二)中由陈家齐整理的《百鸟朝凤》为例,陈氏整理的《百鸟朝凤》采用三个声部,高音部是第一唢呐(主奏),中音声部是第二唢呐(伴奏),低音部是一把低音提琴。笔者将就各段依次进行技法分析。 1、山雀啼晓。这一段是一个独立乐句构成的引子部分,表达出多种鸟鸣之声,为散板结构。音乐由半音依音进入,而后是由徵、羽、宫、商、角五声性音调上行进入,再以商音做装饰延长,后面是一个短小的装饰性华彩。布谷鸟的叫声被模仿的淋漓尽致,清新、悠扬的旋律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

《哀乐》的作者究竟是谁

《哀乐》的作者究竟是谁? 深情、悲壮、低沉、肃穆,甚至在一段时间,只要这凝重的声音缓缓响起,人们就知道有大人物去世了。《哀乐》就是以这种方式为人们耳熟能详的。 2015年7月12日,著名音乐艺术家罗浪因病救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有媒体以《这一次,哀乐为他而奏》报道了他的去世:“六十多年来,它以凝重悲怆的旋律向逝去的国家领导人和百姓致哀。而这一次,它送别了它的改编者――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著名音乐家、指挥家罗浪先生。” 罗浪,原名罗南传,当代出色的音乐家和指挥家,新中国军乐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历任中央军委军乐团团长,中央广播乐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军乐学校校长。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乐曲改编和配器。在开国大典上,罗浪任乐团及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被誉为我国演奏《国歌》的第一人。罗浪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今,共创作歌曲200余首。 在当日的媒体报道中,一般都强调他是《哀乐》的改编者,在乐谱网输入《哀乐》查询,上面署名的是――刘炽等人整理,罗浪编曲。 但是关于《哀乐》的创作者却并不是没有争议。同一支《哀乐》,知名不知名的“著作权人”竟有多种不同说法。 罗浪、刘炽、马可、杨戈…… 究竟谁是作者 根据各方资料,可考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哀乐》是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的音乐工作者刘炽等人改编自陕北唢呐吹奏的民间乐曲《凤凤铃》,这也是《哀乐》的第一次改编。对于此种说法,当年77岁的老音乐人罗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予了分析和肯定。 刘炽在《悲壮的旋律》一文中说:……我和张鲁、关鹤童在米脂县找到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唢呐艺人常毛儿,常毛儿是他的艺名。在米脂县一提起他,大人小孩没有人不知道的。就是这位民间艺术家教给我们《将军令》《大摆队》《柳生芽》《万年欢》等民间音乐。当常毛儿老师傅用唢呐给我们三人吹奏《凤凤铃》乐曲时,我们都被这悲壮的乐曲吸引住了。这乐曲的音乐极其丰富、深情、悲壮、博大,毫无消沉和哀怨,它给人们以希望和力量。记得当时一听,我们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刻在脑子里,再也忘不了啦。我们三人珍贵地把它带回了延安,带回了学院。不久,迎送成吉思汗灵柩,边区政府交给“鲁艺”一个任务,组织一个专业乐队,当时延安还没有一个专业乐队。只好由音乐部的研究生们临时凑合个小乐队……可是用什么音乐呢?我建议,就用唢呐《凤凤铃》吧,这首乐曲的深情、悲壮作为迎送灵柩时的音乐再合适不过了。在演奏时,通过集体商量和笛子的领奏,从旋律的结构、曲式的组织方面,对《凤凤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丰富,这就形成了《哀乐》的雏形。紧接着,这支临时乐队又接到了迎送刘志丹灵柩的任务。一路上,我们在吹奏这支乐曲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着加工。这样,这支《哀乐》就更趋向较完整、较干净的乐曲形式了。在这两次迎送灵柩的演奏中,我被它感染,激动得不能自已。这支西北高原的乐曲,它蕴涵着中国人民博大而深沉的感情,时时缠绕在我这个年轻作曲家的心中。从中国人的习惯来欣赏它,我认为它比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的第三章还要感人,还要深刻,还要悲壮。

唢呐演奏的指法

唢呐演奏的指法 唢呐指法对旋律的连贯流畅、乐曲情感的表达都有著直接的关系。手指运用得当,舌、指容易配合协调,反之,则必然会影响到要求的速度,演奏的效果,以及技巧的充分发挥。因此,指法在琐呐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可忽视之。 目前对唢呐指法的理解还不太一致,我认为,指法除了指以几孔作叫“do”(或筒音作什么音)——以确定乐曲的调子以外,远包含著指法的变化运用之内容。 在定指法和定调问题上,各地之间也不大一样(以下都以第三孔作“do”,筒音作“sao”的D调唢呐为例) 。有习惯用D调筒音作sao的指法,有习惯用C调筒音作re的指法,还有习惯用C调筒音作la和A调筒音作do的指法等。实践上,民间乐曲,由於受地方风格的影响和要求,先采用适合自己的指法後定调这也是正常的,这些乐曲往往是把指法放在重要的位置,调子从属。但在合奏、伴奏中那就不同了(一般是根据调子确定指法,也可以为了指法的方便,换用唢呐) ,所以,并非是所有乐曲一样对待,根据具体情况,可换唢呐不换指法,或是变指法不换唢呐。手指按孔的最基本方法,从音阶自低至高的顺次来看,当然开始先用sao的指法为好,如果用re的指法,音阶中的第一个音do,就必然会出现翻高的吹法,(本来的l 2 3却变成i 2 3)这样一来,显然增加了控制音准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先用sao的指法,这种指法既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对音准掌握带来方便,更体现了发音由低至高先易后难的教学要求。另外,有些人把第三孔作do的D调唢呐说成是G调,把E调说成是 A调(也就是把第三孔的do视作sao) ,这是一种把正调当成了反调的说法。我认为,以第三孔作do来确定调子较为合适,目前笛子也乡采用这种指法定调。 唢呐的指法和定调,通常是以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呼。如全按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全按作什么音和第三孔作什音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如全按作suo就等於第三孔作do。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相同,筒音和第一孔音的中音,一般多用上把位(第七、八音孔) ,但有时由於乐曲的要求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下把位(筒音和第一音孔)。下把位在音准控制上称有难度,所以,初学者一般先用上把位。手指在运用中,不管发哪一个音,一般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把位)附著於杆壁,使唢呐保持一定的平衡稳定状态,以利於手指的灵活运用。实际这就是保留指的运用(叉口指法运用) 。 保留指的运用,从下把位开始,一般多是打开第一、二、三、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为保留指,如果再打开第五、六、七、八音孔时,第五音孔又成了保留指。当按下第八音孔时,—第五音孔手指又要打开。按下第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也要打开。当第四音孔快速打指花时,第一音孔手指也可抬起,如果需要第四音孔手指在本音孔上(不脱离杆壁)上下滑动产生特殊的指花技巧时,不但第一孔手指要打开,连同右手拇指也要暂时离开杆壁。但第八音孔手指打指花时,第五音孔手指仍然可以保留不动。一般打开第六音孔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用保留指可以控制音准,当然也可以随同打开,这样可以使手指的活动更灵便,然而奏五声音阶的快速旋律时,为了运指的方便,又可以保留第五孔手指。如第八音孔手指同第四音孔手指一样,要产生特殊的指花技巧时,那第五音孔手指也同样必须打开。另外,筒音指法,也是一种典型的保留指运用方法。以上是按sao的指法讲保留指,如换了指法;由於音阶音程发生了变化,所以保留指也随之发生变化。如sao 的指法,奏fa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la指法奏fa时,第四音孔变成了保留指等。仅通过以上叙述足可以看出,正确地运用保留指,确实有助於手指的灵活运用,技巧的充分发挥,音高的准确控制和乐曲的情感表现。为使大家了解唢呐指法及其运用,指法的确定和选择,

历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陕西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间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60分钟,做答参考时限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在答题卡上制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做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大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给定资料 1.2014年2月4日上午,在西安工作的子长人任先生在家里边包饺子边看电视。突然,一阵熟悉的唢呐声传进耳朵,再仔细看,一群身着陕北特色羊皮马甲、头戴羊肚子手巾的男人正在卖力地吹着唢呐。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雄厚,高音挺拔,音量大,穿透力强,有“一口气吹十五里地”之称,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婚礼上吹奏的《大摆队》,如痴如醉:葬礼上吹奏的《苦伶仃》,如泣如诉。 为了将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发扬光大,早在1984年子长县就成立了唢呐协会。在协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带动下,子长唢呐的吹奏及表演艺术有了较大提高。在演奏形式上,由原来的五人一组的“老五班”吹奏,发展到数百人带动作的群体演奏,气势磅礴,热烈欢腾;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

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的曲牌,发展到根据不同场合有选择地吹奏民歌或流行歌曲。 “子长唢呐可以说早就名声在外了。”子长县唢呐协会主席鲍先生说。2006年6月29日,子长唢呐参加了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防部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同年7月22日,子长唢呐在第七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比赛中,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9年月,子长唢呐应邀远赴英国参加了第60届爱丁堡军乐节的演出,成为延安市走向世界的一大特色文化品牌。同年,子长唢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子长唢呐又远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军乐节的表演。 2013年12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大型主题交响歌会《歌唱延安》。在歌会上,子长唢呐表演获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2014年1月初,经过两次实地探访,央视决定在春节期间以直播方式将子长唢呐向全国展示,央视最终将直播点锁定在子长县。子长唢呐的直播时间定为2月4日,地点就在县城景点龙虎山上。子长县现有唢呐手约500名人,县文体局从优选择了80人。出于对子长唢呐这门艺术的热爱,更是为了使之弘扬光大,几乎所有艺人一听这个消息立刻就放下手中的生意来了。 鲍先生承担起了创新唢呐表演形式的重担,经过十余天的构思、演练、反复修改,最终鲍先生在传统秧歌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为唢呐艺人创出气势磅礴、适合大广场表演的四种舞步,经过反复排练,效果很好。2月4日当天,早了许久的子长县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而亢奋激越的子长唢呐也随着瑞雪为全国人民送上了新年的祝福。

唢呐与非遗

唢呐与非遗 我是看完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后,才去陕北子长的。去子长,就是冲着子长唢呐去的。《百鸟朝凤》中,唢呐虽被列入非遗名录,但唢呐艺术在由焦家班传到游家班后,面对以管弦乐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已是日薄西山。红白喜事中,没有人再像以前那样请乐师,将唢呐匠尊为上宾。只要有如火如荼的人民币,人们不会在乎你吹四台、八台,还是专为德高的逝者准备的“百鸟朝凤”;年轻人甚至已经不请唢呐匠了。然而,我通过度娘帮忙,却发现子长唢呐竟如火如荼——子长唢呐是陕西省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获过“山花奖”,而且还受邀远赴莫斯科、爱丁堡演出。《百鸟朝凤》的故事发生地也是八百里秦川。这就让人纳闷了,同样的三秦大地,同样的苍头百姓,对唢呐的接受度,咋就相差这么大呢?是电影故事有虚构之嫌,还是度娘作假?我怀着好奇的心理,一探究竟。坐火车去子长,进入陕北地界,就见“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千沟万壑,劈头盖脸,迎面而来,撞得人大脑空白,思维真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刹那,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许多陕北老农的脸上有那么多沟沟坎坎。然而,我也开始不由得怀疑,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孕育如火如荼的民间艺术?然而,来子长的第二天晚上,我就被子长唢

呐深深地震撼了!子长唢呐的舞台演出,在传统的唢呐演奏基础上予以改良,除了主角唢呐,还配以鼓、锣、钹等打击乐以及笛、笙等的合奏。唢呐最适宜表达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两种情感——欢喜与伤悲。而子长唢呐,由于对传统的演奏方式予以改良和完善,将这两种情感渲染到了极致。当喜庆的乐曲演奏时,一鼓响过一鼓的高亢振奋、一钹紧似一钹的激越飞扬,让人面红耳赤;这时,一曲轻快灵动的唢呐响起,恰如一鹤排空,你已灵魂出窍,变成一只自由的鸟儿,在青山绿水间欢快地飞来飞去。而当幽怨哀伤的曲调响起,鼓音变得沉重低缓,钹音变得浩大渺茫,唢呐、笙、笛的合奏袭来,变徵之声响起,令人愀然作色,愁肠百结;你感觉自己就是一滴滴泪水,在满是沟壑的脸上爬动,你感觉自己就是苍天的雨水,向着三秦大地的千沟万壑泼洒。一曲结束,你已老僧入定般,听得见自己的呼吸。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把我看得呆然石化。回去的时候,脚步变轻,心中仿佛盛满了无数的鲜花和泪水。看完演出,我明白了:唢呐不会式微的,《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只是吴天明抒发乡愁的道具而已。回来的路上,再次看到陕北的千沟万壑,我突然开悟了:环境艰苦,身处绝境,反而能让人霎时实现自我放空,使人变得简单而纯粹,能瞬间盛放并沉浸在某种情绪中,而这种状态是极适合艺术生长的。智慧的子长人民,正是以其淳朴的禀性,抓住这一艺术规律,通过改良的唢呐,

陕西地方知识

【导语】近两年西安小升初考试中越来越侧重综合知识,当然作为西安小升初升学中最重要的考试,有关西安的文化常识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小编分享西安小升初考试中常考的有关陕西的知识点给大家,大家要多多积累。 1、“中国”二字最早出自陕西 “中国”一词是周人的发明,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部的铭文,这件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的青铜重器,告诉了我们“中国”二字的来历。何尊上的“中国”,指的是周都城的中心区域,这也是“中国”一词的最初之意。 2、唐代诗人王维竟劝人在咸阳酒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这个当年无尽伤感的送别之地,就在现在的陕西咸阳。 3、北京奥运五福娃灵感来自半坡! 福娃的创意灵感源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最初是长着“人面鱼纹”脸的“五行娃娃”!几经修改之后,“五行娃娃”最终定稿成为五“福娃”。 4、陕北人说的“婆姨”竟然是外语 陕北人将已婚女子成为“婆姨”。“婆姨”一词源于佛教。佛教盛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是“优婆夷”,后来略为“婆夷”。随着“婆夷”这个对女人的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偏旁,称了“婆姨”。 5、起底小寨——村姑现在潮潮哒 小寨这个名称,是因为明代在这里曾有过一个叫“小寨”的村子而得来的。小寨距大雁塔很近,又处于西安中轴线上,交通便利,多条地铁线路穿过。小寨周边,名胜古迹、大学众多,被誉为西安最具青春活力的商圈。它是与北京王府井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等全国15个城市的21个著名商圈齐名的全国重点示范商圈。

6、永宁门为啥老不开 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 7、我国最早的国道在陕西! 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由此道可以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这条路也是我国最早的国道,距今已有3500年。 8、太阳食品产量3000吨 西安太阳食品生产的太阳锅巴,是最早的锅巴零食。1990年太阳锅巴产量占据中国零食产量半壁江山,月产量达3000吨。 9、《走西口》到底走到哪儿 走西口去的是内蒙。西口说白了就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后来就是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 10、四个西安名男人一人被“挤下”福布斯榜 福布斯“2014中国名人榜”发布,陕籍演员张嘉译、文章、郭涛纷纷在榜,而张艺谋却不在榜单之列。 11、好猫烟的牌子竟然这么来的 好猫名称的来历,源于一位伟人的名言“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2、世界上最早的推拉门在陕西

丧事唢呐农村白事唢呐专用曲详细介绍

丧事唢呐农村白事唢呐专用曲详细介绍 丧事唢呐农村白事唢呐专用曲包含以下内容: 1 河南豫东乐队唢呐演奏 2 陕北大唢呐 3 陕北大唢呐慢板樊派 4 唢呐父亲 5 东北大唢呐悲曲大出殡 6 唢呐母亲 7 唢呐忧伤唢呐悲伤唢呐 8 唢呐独奏豫剧《秦雪梅吊孝》 9 中国传统乐器名家名曲.唢呐独奏14首专辑 10 唢呐独奏河北梆子儿的娘 11 唢呐独奏河北梆子大登殿 12 唢呐哭坟 13 苗庄的唢呐 14 唢呐独奏《民歌联奏》 15 山西大同浑源县志强大型演艺 16 唢呐独奏朝阳沟 17 唢呐独奏《一江风》 18 唢呐曲《黄河情》 19 唢呐悲曲 20 宁河唢呐大喇叭凄惨大悲调大宝 21 美女吹唢呐 22 蚌埠市怀远县包集唢呐艺术团 23 砀山五兄弟唢呐集团现场直播 24 山东鲁西南巨野唢呐 25 豫东地区唢呐演奏 26 中原丧葬文化唢呐全过程 27 唢呐演奏李天宝吊孝 28 唢呐演奏任洪恩哭坟豫东唢呐侠朱闹 29 尉氏王力唢呐 30 东北二人转民间唢呐绝活 31 唢呐声声放悲音6 32 唢呐声声放悲音5 33 唢呐声声放悲音4 34 唢呐声声放悲音3 35 唢呐声声放悲音1 36 唢呐声声放悲音2 37 丧事片头白事片头模板葬礼片头白事片头 38 丧礼片头水印 39 丧礼片头片尾 40 办丧事

41 丧事片头 42 震撼电影效果白事片头 43 凤翔,悼念用新片头 44 悼念片头1 45 悼念卷轴2 46 悼念片头0 47 葬礼片头1 48 葬礼片头2 49 葬礼片头3 50 葬礼片头4 51 葬礼片头5 52 葬礼片头6 53 葬礼片头7 54 河南坠子唢呐演奏《小寡妇哭坟》 55 高四川唢呐哀乐 56 哀乐 57 哀乐哀乐进行曲、殡仪馆音乐 58 哀乐葬礼进行 59 农村丧事唢呐专用曲悲调大喇叭一池水 60 唢呐悲调曲 61 安徽民间丧事烧香音乐 62 唢呐十二月哭灵堂 63 唢呐哭皇天 64 民间唢呐高手付余 65 旱吹 66 唢呐演奏辽宁省桓仁县大唢呐演奏王平 67 丧事大唢呐 68 九包哭母冬妹 69 丰南唢呐唐山唢呐91岁 70 白事唢呐 71 陕北米脂传统唢呐演奏者高九老四 72 唢呐白事齐超 73 大喇叭十跪母重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