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技术规程-报批稿2008.7.8(终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技术规程-报批稿2008.7.8(终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

TD

TD/T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

技术规程 (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布

目次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与定义 (1)

4总则 (1)

4.1基本农田调查目的与任务 (1)

4.1.1 基本农田调查目的 (1)

4.1.2 基本农田调查任务 (2)

4.2 基本农田调查组织形式 (2)

4.3 基本农田调查基本要求 (2)

4.4 基本农田调查程序 (2)

4.5 补充规定 (2)

5资料收集与整理 (2)

5.1 资料收集 (2)

5.1.1 资料内容 (2)

5.1.2 资料要求 (3)

5.2 资料整理 (3)

6调查上图 (3)

6.1内容 (3)

6.2方法 (4)

6.2.1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 (4)

6.2.2 基本农田图斑层 (7)

6.2.3套合要求 (8)

6.3 检查 (8)

6.3.1数据格式和数学基础检查 (8)

6.3.2图上内容检查 (8)

6.3.3属性数据结构检查 (9)

6.3.4图形数据检查 (9)

7基本农田认定 (9)

7.1认定依据 (9)

7.1.1政策法规依据 (9)

7.1.2规划划定依据 (9)

7.1.3相关审批文件 (9)

7.2认定 (9)

8图件编制与数据汇总 (9)

8.1 图件编制 (9)

8.1.1 编制内容 (9)

8.1.2 编制要求 (10)

8.2 数据汇总 (10)

8.2.1 面积统计 (10)

8.2.2 逐级汇总 (10)

9基本农田调查成果 (10)

10成果检查验收 (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基本农田要素属性结构表 (12)

附录B (规范性附录)基本农田图式图例 (14)

附录C (规范性附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汇总表 (15)

附录D (规范性附录)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17)

附录E (资料性附录)基本农田调查相关政策法规技术依据 (18)

前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要求,为规范和统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要求,特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

本规程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温明炬、谢俊奇、梁耘、孙毅、张炳智、曾巍、高莉。

本规程参加编制人员:李相一、陈金、王宇、王森、翁其强、赵建利、刘殿成、张文祥、赵慧、何平、杨祝辉、李涛、许实、张利卫、郑颖、苏月建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与技术要求等,适用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本规程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3术语与定义

3.1基本农田

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3.2基本农田保护区

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3.3基本农田保护片(块)

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划定的具体的基本农田地块。

3.4基本农田图斑

是指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地类图斑。

4总则

4.1基本农田调查目的与任务

4.1.1 基本农田调查目的

通过基本农田调查,查清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面积,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及分布状况,为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4.1.2 基本农田调查任务

以县级调查区域为单位,依据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及补划、调整的相关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落实到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计算统计县级基本农田面积,并逐级汇总出地(市)级、省级和全国的基本农田面积。

4.2 基本农田调查组织形式

以县级调查区域为单位,由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规划、耕地保护、地籍管理等人员参加,共同实施。

4.3 基本农田调查基本要求

a)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保证基本农田调查成果与所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和调整资料一致。

b)严格遵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保证基本农田上图范围与基本农田划定图件相符。

c)基本农田划定、调整和补划等资料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相一致,并经基本农田划定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采用。

4.4 基本农田调查程序

a)资料收集与整理。充分收集基本农田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

b)调查上图。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等相关信息落实到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基本农田图斑。并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检查基本农田要素层的数据格式、属性结构、上图精度等是否符合要求。

c)基本农田认定。由基本农田规划、划定等相关部门共同检查基本农田片(块)的位置、界线、分布是否与基本农田划定及调整资料相一致。

d)图件编制与数据汇总。编制基本农田分布图,并进行面积统计和逐级汇总。

e)检查验收。由各地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最终形成的基本农田图件、数据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4.5 补充规定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

5资料收集与整理

5.1 资料收集

5.1.1 资料内容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包括省、地(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

b)基本农田划定资料:

—图件资料。包括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图件;

—表格资料。包括基本农田面积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登记表等;

—文字资料。包括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文字资料;

—基本农田补划、调整和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资料。包括有批准权限的批准机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批准的文件及相关图件等资料。

c)其他资料:

—与基本农田有关的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

—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统计台帐及其年度变更资料;

—历次基本农田检查形成的相关文字、图件资料等。

5.1.2 资料要求

a)基本农田划定图件应有基本农田片(块)信息;

b)基本农田规划、补划、调整图件与相应批准文件表述一致;

c)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的地块标绘清晰;

d)图件上要素内容应完整;

e)相邻乡(镇)的基本农田划定图件基本接边;

f)电子图件应说明其坐标系统、投影、有无拓扑关系等情况。

5.2 资料整理

a)基本农田划定图件资料必须落实到片(块),若没有片(块)资料,应由基本农田划定部门补充完善。

b)有乡级基本农田划定图件资料的,必须用乡级基本农田划定图件资料,在乡级基本农田划定图件资料缺失情况下,应参照县级基本农田划定图件资料,由基本农田划定部门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位置和界线,补充基本农田划定资料。

c)基本农田规划、划定图件,应优先选用电子数据,并确保其合法性。

6调查上图

6.1内容

a)建立基本农田要素层:在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和基本农田图

斑层,其属性结构表见附录A。

b)基本农田落实上图: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反映出调查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

c)基本农田面积统计:统计汇总出调查区域内基本农田的面积和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

d)基本农田图件编制: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及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6.2方法

6.2.1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

采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和属性有以下三种方法。

6.2.1.1 扫描矢量化套合法

将纸质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图件扫描矢量化后,与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地类图斑层套合,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的方法。技术流程见图1。

a)扫描乡级基本农田划定图件,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对扫描的乡级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图件进行几何纠正,对扫描纠正图件上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逐一进行矢量化。

b)有合法基本农田补划、调整图件的,对图件进行扫描纠正,对补划、调整界线逐一进行矢量化。

c)将扫描矢量化后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划定、补划、调整界线与数据库中地类图斑层套合(见6.2.3套合要求),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d)在矢量化时,按照附录A要求,逐一对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输入属性数据,或利用数据库软件集中录入属性数据后,通过关键字段连接到图形上。

e)对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

f)扫描、纠正、矢量化等相关的矢量数据采集方法和精度要求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技术规范,见附录E中E4。

图1 扫描矢量化套合法技术流程

6.2.1.2 判读转绘法

将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资料上的保护片(块)界线,目视转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调查底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的方法。技术流程见图2。

a)依据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图件上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目视判读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调查底图的相应位置上,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b)按照附录A要求,对提取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逐一输入属性数据,或利用数据库软件集中录入属性数据后,通过关键字段连接到图形上。

c)对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

图2判读转绘法技术流程

6.2.1.3 数据转换套合法

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资料为电子图件时,通过数据转换,与数据库中地类图斑层套合,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落实到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的方法。技术流程见图3。

a)根据数据库建设相关要求,对数据格式、数学基础等进行检查,对不一致的进行转换。

b)将电子图件进行纠正,与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地类图斑层套合(见3.2.3套合要求)。

c)按照附录A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的属性。

d)对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

6.2.2 基本农田图斑层

由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与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提取获得。技术流程见图4所示。

a)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与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

—当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与地类图斑界线重合时,直接提取地类图斑数据作为基本农田图斑层中数据;

—当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分割地类图斑时,提取并计算分割后落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范围内的地类图斑中相关数据,作为基本农田图斑层中的数据。

b)按照附录A要求,添加基本农田图斑层属性数据。

c)对基本农田图斑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

图4 基本农田图斑层提取技术流程

6.2.3套合要求

a)对于有基本农田补划、调整资料的,以补划、调整资料为依据,将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原有的划定界线删除,以补划、调整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b)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数据库中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一致,在数据库中直接提取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c)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数据库中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基本一致,只是由于纠正、数据转换等技术处理造成的界线位移,以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相应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d)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数据库中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基本一致,但有部分地类图斑界线不一致,经有关部门处理认定后,以划定时的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e)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数据库中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不一致,应由相关部门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

6.3 检查

6.3.1数据格式和数学基础检查

数据文件命名、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是否符合数据库标准要求。

6.3.2图上内容检查

a)基本农田上图内容是否遗漏,是否符合要求;

b)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是否与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和调整资料一致。

6.3.3属性数据结构检查

a)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的属性数据结构是否符合附录A要求;

b)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的属性值是否正确。

6.3.4图形数据检查

a)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

b)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的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是否一致。

7基本农田认定

7.1认定依据

7.1.1政策法规依据

a)国家有关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目录见附录E 中E1、E2;

b)各省(区、市)有关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目录见附录E中E3。

7.1.2规划划定依据

各省、地(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及基本农田划定图件。

7.1.3相关审批文件

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规划调整过程中的审批文件。

7.2认定

基本农田认定主要是对图上经过检查合格的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的位置、范围进行认可。由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规划、耕地保护等基本农田划定部门对调查上图后图上基本农田的位置、界线、范围、分布进行认定,认定通过后方可进行图件编制与数据统计汇总,未通过认定的需要重新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调查上图等工作。

8图件编制与数据汇总

8.1 图件编制

8.1.1 编制内容

将数据库中的行政区界线层、地类图斑层、线状地物层与基本农田片(块)层和基本农

田图斑层叠加,形成基本农田分布图。基本农田分布图的编制包括: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县级、乡(镇)级基本农田分布图(各地可根据需要自行编制)。 8.1.2 编制要求

a) 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致。

b) 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标注“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图幅号”(“图幅号”注在下面);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分布图的图名统一规定为:××县(乡)基本农田分布图。 c)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层数据,保留地类符号、地类图斑界线,对地类图斑层不赋色,形成土地利用现状素图,图例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地类参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d) 基本农田各要素层图例按附录B 要求表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注记形式为JA ,J 表示基本农田,A 表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编号;基本农田图斑编号注记形式为c

a

J

,a 表示基本农田图斑编号(只显示后9位,即:3位村级代码+4位保护片(块)号+2位基本农田图斑号),c 表示地类编码;基本农田地类图斑界线的表示与土地利用地类图斑界线一致;

e)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以外的地类图斑,不赋色,保留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相关要素。 f)

图幅右下角注明主要资料来源和时间、数学基础、编制时间。

8.2 数据汇总 8.2.1 面积统计

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为单位,利用基本农田图斑层中“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字段属性值,计算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内各基本农田图斑的地类面积,填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表”(见附录C )。 8.2.2 逐级汇总

按照县、地(市)、省、全国逐级进行,汇总基本农田面积,填写“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汇总表”(见附录C )。 9 基本农田调查成果

a) 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

b) 汇总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汇总表(附录C )。 c) 图件。包括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县、乡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d) 文字报告。根据基本农田调查上图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编写基本农田分析报告,

对基本农田的分布、数量、地类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D。

10成果检查验收

由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耕地保护、规划、地籍管理等相关门人员,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成果检查验收要求(见附录E中E4),对基本农田调查的最终图件、数据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基本农田要素属性结构表

表A.1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属性结构表(属性表名:JBNTBHPK)

表A.2 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结构表(属性表名:JBNTBHTB)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基本农田图式图例

图B.1 基本农田图式图例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汇总表

表C.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表

县乡村公顷(0.00)、亩(0.0)第页共页

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

15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2007[1][1][1].4.5(排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实施方案 (讨论稿) 国土资源部 二〇〇七年四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一)总体目标与任务 (1) (二)具体目标 (2) 二.实施原则 (3) (一)统一领导,统筹部署 (3)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3) (三)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3) (四)全面调查,分步实施 (4) 三.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4) (一)工作内容 (4) (二)各级责任分工 (5) 四.重点工作的实施 (9) (一)调查比例尺规划 (9) (二)基础数据规划 (12) (三)行政区域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 (14)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5) (五)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7) (六)工业、基础设施等用地的调查汇总 (19) (七)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21) (八)统一时点更新 (23) 五.主要成果 (24) (一)数据成果 (24)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5) (三)图件成果 (25) (四)文字成果 (25) 六.实施计划 (27) (一)总体实施计划 (27) (二)2007年实施计划 (27) (三)2008年工作计划 (29) (四)2009年工作规划 (30) (五)2010年上半年工作规划 (31) (六)以省为单位的实施计划 (32) 七.经费预算与安排 (33) (一)中央财政经费预算 (33) (二)地方财政支出概算 (38) 八.保障措施 (40) (一)组织保障 (40) (二)制度保障 (41) (三)技术保障 (45) (四)经费保障 (46)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与任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总体目标是,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国家直接掌握准确的全国土地数据,推进土地登记发证的覆盖面,并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文强 《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家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以下简称《通知》 },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明确自2017年起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确定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如何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是当前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就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关问题谈些看法和意见。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应遵循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开展,调查数据更新至2009年10月31日标准时点,距今已经近8年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由于受当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等因素的影响,其部分成果真实性存在问题,图数与实地有许多不一致,加上8个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变更不到位和地方人为因素的干扰,现有的成果现势性不强,已经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各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状况。第三次土地调查必须避免第二次土地调查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准确调查各地土地利用真实情况,对出现耕地面积增减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等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

来,不得隐瞒和擅自修改。 2、充分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相比,第三次土地调查采用的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互联网技术更加成熟,因此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将大大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的准确率,也更有助于成果的运用和互联共享。 3、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的原则。第三次土地调查内容很多,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条件调查等。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突出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才能确保调查工作按时保质顺利完成。 4、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土地类型调查中,对难以判定的地类要从有利于保护耕地出发确认相关地类,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已经改种果树、茶树、林木等,或已作设施农用地的,要看其耕作层是否破坏,耕作层未破坏的按耕地调查,耕作层已经破坏的按非耕地调查。 5、充分运用现有各级各部门调查成果和资料的原则。目前各级各部门的调查资料和成果不少,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调查所用的1:2000的航空遥感影像图分辨率高、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新等,这些资料和成果可利用价值很高。国土部门已经基本完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资料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土地调查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土地调查 数据库建设标准补充规定 一、关于《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补充内容 (一)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数据的数据结构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7-2008)附录A的规定执行。基本农田图斑图层“基本农田图斑编号”字段长度由18位改为20位。 (二)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的层要素的约束条件修改为O(可选),地方汇交国家的县级数据库中不提交。 (三)坡度图。表9坡度图属性结构描述表,删除“田坎扣除系数”字段。 (四)地类图斑。表10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增加“地类备注”字段,序号为“14”,字段名称为“地类备注”,字段代码为“DLBZ”,字段类型为“Char”,字段长度为“2”,约束条件为“O”,备注为“条件可选”。批而未用土地填写“P”。 增加“耕地坡度级”字段,序号为“15”,字段名称为“耕地坡度级”,字段代码为“GDPDJ”,字段类型为“Char”,字段长度为“2”,值域为“见表35”,约束条件为“O”,备注

为“耕地必选”。原序号为14-23的字段序号依次顺序递加。 (五)行政区。表5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增加“描述说明”字段,序号为“7”,字段名称为“描述说明”,字段代码为“MSSM”,字段类型为“Char”,字段长度为“2”,值域为“非空”,约束条件为“M”,海岛区域填写代码01,非海岛区域填写00。 (六)宗地。“土地用途”字段约束条件改为“O”。地方汇交国家的县级数据库不需要提交宗地的相关扩展表(包括表15、16、17、18、19)。表21界址点属性结构描述表中,“界址点号”字段的备注内容为“全县统编”。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二次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证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目标 建设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二)任务 1.建设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2.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国土资源日常应用需求。 3.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建立。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二、原则与依据 (一)原则 1.统一标准。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使用保密协议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使用保密协议 甲方:市国土资源局 乙方: 为确保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安全保密,根据国家《保密法》、《测绘法》、《国家测绘局关于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为防止数据丢失、拷贝或者被盗等泄密问题发生,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保密协议: 第一条:保密的内容和范围 保密数据指甲方提供给乙方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标准分幅图幅,图幅号。 、 第二条:保密数据使用范围 仅允许乙方在项目中使用该成果。 第二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从事涉密测绘成果生产、加工、保管和使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生产、加工、提供、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成果,应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必须按照保密要求,对数据严格管理。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该数据。 2、乙方必须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密级按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严防泄密。

3、乙方对数据只享有有限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不得擅自将数据转让、转卖、借给他人(第三方),该数据的任何格式或者任何复制品视同原始数据;乙方可根据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但未经许可,不得将修改、转换后的数据对外发布和提供,并应将修改、转换的情况及修改、转换的内容向提供单位备案;不得将原始数据或者其衍生成果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登载。确需委托第三方加工生产的,经甲方同意后必须与第三方签订成果保密责任书,并报甲方备案。乙方应监督第三方在项目实施中加强数据保密管理,并在项目完成后监督其销毁,项目实施过程中和事后发生的该数据相关的泄密事故,乙方应承担连带责任。 4、甲方要按照项目的要求,及时向乙方发放数据。 第三条责任 * 1、甲方因管理数据不善,造成泄密损失,由甲方承担。甲方不因该数据本身的瑕疵而对使用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2、乙方在使用该数据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管部门的规定,其使用权即无条件终止;乙方因管理数据不善,造成泄密损失,由乙方承担一切法律责任。第三人擅自将数据转让、转卖、借给他人,使资料所有权人和国家蒙受重大政治、经济损失,由泄密方负全部法律责任,乙方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条协议时效 本协议长期有效。 第四条其他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修订稿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调与二调区别 国土资源学院2013级6班杨利 0633 1、目的与任务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B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 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分类 A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 8类,二级分 46 类

B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 12 个,二级类 57 个。 3、比例尺 A 比例尺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形状、地类复杂程度和便于使用等因素确定。一般乡一级可用 1:1 万~1: 万,县级用 1: 万~1:5 万。如辖区面积过大, 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B 农村土地调查以 1:10 000 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0 000 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 1:2 000 或 1:5 000 比例尺。 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 1:500 比例尺。 4、调查步骤 A 调查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的准备工作;(2)外业调绘; (3)航片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 (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7)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5、调查工作成果 (1)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调查工作的野外记录、调绘航片、计算数据、图件等原始资料,应整理装订成册,由县土地管理部门归档保管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一调与二调区别 国土资源学院2013级6班杨利 2 1、目的与任务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B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 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 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分类 A?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类,二级分 46 类 B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 个,二级类57 个. 3、比例尺 A 比例尺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形状、地类复杂程度和便于使用等因素确定。一般乡一级可用 1:1 万~1:2。5 万,县级用1:2.5 万~1:5万.如辖区面积过大,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B? 4.3.1 农村土地调查以1:10 000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 1:50 000 比例尺,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 1:2 000 或1:5000 比例尺。 4。3.2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 1:500 比例尺。 4、调查步骤 A 调查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的准备工作;?(2) 外业调绘; (3)航片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 (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7)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5、调查工作成果 (1)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调查工作的野外记录、调绘航片、计算数据、图件等原始资料,应整理装订成册,由县土地管理部门归档保管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30号――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30号――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 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成果的公告 【法规类别】土地复垦与耕地保护 【发文字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30号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14.12.17 【实施日期】2014.12.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土资源部公告 (2014年第30号) 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成果的公告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其主要数据成果现予以发布。 2014年12月17日

附件: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一、基本要求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 (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 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 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 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 (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 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差异化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差异化分析 12 娄国胜,王秋林(1.太原市国土资源调查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5)摘要:2017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标志着“三调”工作正式启动,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文章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在工作路线和技术路线方面的对比分析,对调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更好地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关键词:总体定位;土地调查;举证中图分类号:F301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1-125-3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作为新形势下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国家已掌握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是全面查实查清国土资源的重要手段。此次调查把土地资源调查与森林、湿地、草原、水资源等相关自然资源调查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土资源数据的需要。本文通过工作路线和技术层面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做分析对比,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特点和方式进行初步阐述,供大家参考。 1 总体定位不同 2018年3月,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职责,组建了自然资源部。根据新的职责,考虑到全面查清我国目前国土资源家底,对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建立高质量的空间规划体系,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三调”总体定位是站在以 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在真实反映土地资源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生态本底的基本属性,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要求,为解决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整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自然资源调查。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原国土资源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项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初步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2 基础资料不同 针对20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图件存在间隔长、现势性差等各类问题,2007年国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DOM 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第三次国土调查在统一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与原土地调查数 作者简介:娄国胜(1970—),男,山西陵川人,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长期从事土地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邮箱)799964139@https://www.doczj.com/doc/b214809351.html, 125 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论文 华北自然资源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一调与二调区别 1、目的与任务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B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 属,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 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分类 A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B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 个,二级类57 个。 3、比例尺 A 比例尺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形状、地类复杂程度和便于使用等因素确定。一般乡一级可用1:1 万~1:2.5 万,县级用1:2.5 万~1:5 万。如辖区面积过大,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B 4.3.1 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 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0000 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1:2000 或1:5000 比例尺。 4.3.2 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1:500 比例尺。 4、调查步骤 A 调查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的准备工作;(2)外业调绘; (3)航片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 (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7)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5、调查工作成果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 成果分析报告 (农村部分) 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四月

目录 一、概述 (1) (一)县域概况 (1) (二)土地利用特点 (1) 二、农村调查成果 (2) (一)外业调查成果 (2) (二)数据成果 (2) (三)图件成果 (2) (四)文字成果 (3) (五)数据库成果 (3) 三、成果分析 (3)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 (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 (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 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 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 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 (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 (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 (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 七、结论 (22)

一、概述 (一)县域概况 ××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 ××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 送方案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成果资料报送时,应同时报送资料清单(见附录1),报送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原始矢量数据格式、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和权属代码表等。 (一)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包括县级全辖区标准分幅DOM及其元数据。使用国家统一提供的正射影像图建库的县级单位,可不提交;经全国土地调查办同意使用原有影像数据为调查底图的县级单位,需提交相应影像数据。 (二)原始矢量数据格式。必须带明确的空间参考信息和图幅接合图表,并包括省级下发的县级行政辖区界线面状图层。数据文件名称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 (三)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规定的VCT格式,原则上一个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提交一个VCT文件。

(四)元数据。存储描述矢量数据的元数据,格式为XML。矢量数据元数据依据《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 )。 (五)权属单位代码表。包括乡(镇)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村级行政区划名称及编码、权属单位名称及代码,格式为EXCEL。 二、扫描资料 格式为JPG,内容包括“批而未用”土地审批资料等。 三、文字报告 格式为WORD,内容包括: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验收报告。 (六)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报告(见附录2)。 四、汇总统计表格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17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技术规定 (试行)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六月

目录 前言........................................................................................................................................................... I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 (1) 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1) 3.2 格网 (1) 3.3 格网单元 (1) 3.4 坡度 (1) 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1) 3.6 坡度分级图斑 (2) 3.7 坡度分级图 (2) 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2) 4总则 (2) 4.1 目的 (2) 4.2 组织形式 (2) 4.3 DEM选择 (2) 4.4 比例尺 (2) 4.5 数学基础 (2) 4.6 补充规定 (2) 5资料收集 (2) 5.1 DEM (3) 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3) 6技术路线及流程 (3) 7生产坡度分级图 (4) 7.1 DEM预处理 (4) 7.2 坡度计算 (4) 7.3 坡度分级图 (5) 8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5) 8.1 确定方法 (5) 8.2 要求 (6) 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6) 9成果 (6) 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6) 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7) 10检查验收 (7) 10.1 坡度分级图 (7) 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耕地坡度分级图式图例 (11) 附录 C (参考性附录)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12)

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学习版

县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学习版) 实 施 方 案 (最终方案参照国家标准) XXXXXXXXXXXXXXXXX XXX年XXX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 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的基本前提。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施

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网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没有内容的添加”,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比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 调查内容及方法对比 一、调查内容 第一轮土地详查仅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及权属调查两项目任务。调查内容单一,且后续管理均采用纸质图件进行管理,不便于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及汇总。 2009年以前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的基础上,采用全省统一的年度变更调查软件进行面积变更及汇总上报。但由于详查时间跨度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因素,造成变更数据累计误差越来越大,加之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开发整理、退耕还林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图件、数据等)与实地有较大差距。 第二次土地调查除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外,又增加了基本农田调查、坡耕地调查、开发园区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领域。因此,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较详查时更加丰富和全面;全部成果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对今后科学化、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资料对比 第一次土地详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市)到测绘部门收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购买到,而且很多影像数据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拍照片,同时第一次土地详查绝大多数单位的外业调查是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资料现势性差,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

调查进度的质量。 针对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数据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有效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国家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基础数据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这种措施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另一方南确保了基础资料精度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为按质按时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奠定了坚时的基础。 三、调查方法及检查方法 1、调查方法 土地详查自1984年5月开始,到1996年底结束,历时12年。由于当时技术、人员、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以常规手工操作的方式为主,如航片转绘、地类判读、编图绘图、图件缩编等。面积量算绝大多数单位都是采用求积仪或人工计算方式,工作量大,耗时长,仅有部分县级单位面积量算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计算技术,因而量算方法不统一,造成后续逐级汇总进度缓慢,致使第一次土地详查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在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之前所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则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大多数县级单位只对各相关部门每年批准变更的土地进行了变更,而图件并未同时更新,加之漏变更的和农民私自改变用途的土地,逐年积累后,分类面积误差较大。 第二次土地调查充分应用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技术手段科学、先进;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而且早已应用于土地调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能够建立集遥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等多种数据于一体的土

某地区全国第二次土地调研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设计)

摘要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将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计划于2009年完成。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土地调查,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目录 一概况 (1) 1 县城概况 (1) 1.1 地理位置 (1) 1.2 自然资源 (1) 二测区基本情况图 (2) 三目的和任务 (2) 四组织实施 (3) 1 准备工作 (3) 1.1 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3) 1.2 选择地籍调查专业队伍 (4) 1.3 投入的人员及仪器设备 (4) 1.4 制定实施方案 (5) 1.5 宣传动员 (5) 1.6 宣传标语口号 (5) 2 技术路线 (6) 2.1 确定工作方法 (6)

2.2 实施过程与技术保障 (7) 2.3 地籍建库工作流程图 (8) 五技术设计的依据 (8) 六取得的成果 (9) 1 控制测量成果 (9) 2 图件成果 (10) 3 权属调查成果 (10) 4 文字报告 (10) 5 图纸资料 (11) 七成果主要技术指标 (11) 1 平面坐标系统 (11) 2 地籍图分幅和编号 (11) 八工作安排 (11) 九技术方法 (12) 1 权属调查的工作程序 (12) 2 地籍编号 (12) 3 街道的划分原则 (13) 4 街坊的划分原则 (13) 5 宗地的编号及方法 (13) 6 地籍编号的方法 (13) 7 界址点调查 (14) 8 界址点的编号 (15) 9 地籍调查表 (15) 十地籍图业编辑 (15)

我国首次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我国首次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008-08-05 13:16:31 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3 文字大小:【大】【中】【小】 我国首次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来源:新华网 2006年07月18日16:48 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百姓身体健康,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18日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 ... 我国首次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来源:新华网 2006年07月18日 16:48 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百姓身体健康,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18日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亿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环保总局有关专家表示,土壤污染表面上离百姓生活较远,实际上却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比如,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饮用水源的安全情况,都会受到土壤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介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范围包括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据介绍,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 ——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

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 ——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查明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以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污染成因,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污染土壤档案。 ——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在“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分析20年来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 ——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拟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安排,今年7月至2007年底是调查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数据分析工作;2008年是调查的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调查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