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代甲骨文的主要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

商代甲骨文的主要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

商代甲骨文的主要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
商代甲骨文的主要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

片头——

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设计(同时字幕)

第四标段(同时字幕)

专题陈列《甲骨文与殷墟》(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

商代甲骨文的主要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是一个因为文字而著称于世的城市。作为商王朝的都邑,殷墟的价值在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安阳殷墟成为了中国文字的摇篮;因为甲骨文,安阳殷墟记录了3000多年前强大商朝的存在。

甲骨文与殷墟,一个文字与城市的渊源。(画面:J00 copy)

第一单元: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与研究(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

我们首先在殷墟甲骨文的早期发现和研究中采用“5+1”信息组团设计,输理了“五个第一”(J01 copy):第一位发现甲骨文字的学者,第一批甲骨重要收藏家,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第一位查明小屯为甲骨出土的学者,第一位从甲骨文中辑出商代先公先王并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成功对证的学者;另外还有第一个研究甲骨文的西方学者。形式上通过甲骨龟裂元素,制造一种早期发现和研究的主题意味!(画面:J02五个第一副本)而排在第一之首的王懿荣,我们特别安排了从龙骨到甲骨的艺术复原,让观众更加直观的阅读到了第一位发现甲骨文字的学者——王懿荣。(画面:J03(王

懿荣)副本、J04王懿荣副本)但说到甲骨文的出现,还得从安阳谈起,因为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昭然于世,安阳是汉字的摇篮、安阳甲骨文已经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而明义士在安阳的情景再现,形象的说明了甲骨文在早期发现和研究时,安阳殷墟甲骨文就已经体现了人类学价值和世界影响力。(画面:J05明义士l副本)

因为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在埋没了3000多年之后重见天日,因为甲骨文,让我们见证了以殷商王朝为标志的早期华夏文明的存在;(同时字幕)而著名学者王国维正是通过对甲骨文的考释,辑出商代先公先王并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成功对证,证明了商王朝不是一个传说。(画面:J06(殷墟沙盘) copy)

在参观完如上殷墟甲骨文的早期发现和研究展示版块后,紧接着,我们对现代殷墟甲骨文的科学发掘进行了输理,将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画面:J07(甲骨四堂)副本、左):第一阶段自1928 年——1937年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同时字幕)形式上围绕科学挖掘,将甲骨、文献陈列与出土图表、殷墟遗址虚拟沙盘、分布示意等相结合,立体的展现本版信息系统。(画面:J06(殷墟沙盘) copy、左、或PSD图)

在本单元最后,我们对甲骨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学者给予了充分的主题空间和传神的视觉表现,从研究、立论、成果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表现,并通过顶部环幕投影的甲骨文形绎,与人物断景共同

塑造了中国文字舞台上“甲骨四堂”的飒爽英姿。(画面:J07(甲骨四堂)副本)

第二单元:商代的甲骨占卜系统

与第三单元:殷墟甲骨文非占卜性文辞(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

甲骨占卜是商代礼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商王室极为推崇的一种方术。我们在第二,三单元分别通过占卜性文辞和非占卜性文辞(同时字幕)两个层次进行具体展现。着重表达甲骨文对于认知中华文明的意义;(同时字幕)(画面:甲骨文辞底图与商代场面溶汇、甲骨、甲王副本)在展示亮点上,我们汲取了妇好占卜的商礼场面,对揭开商王朝存在的形态面纱具有重大的价值:因为挖掘考据,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更是商代礼制甲骨占卜的代表性角色——贞人,通过如此具有时代考证性的祭司形象,组织演绎的大型声光电艺术场景,能够与甲骨卜辞找到对位关系,共同述说一个王朝的繁华。(画面:J08妇好副本)

第四单元:殷墟刻辞甲骨的重要发掘(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殷墟刻辞甲骨有三次集中出土:一是1936年发现的YH127甲骨贮藏坑;二是1973年小屯南地的发掘;三是1991年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的发掘。这一单元,在学理性的展示脉络的基础上,辅以解读性场景复原,剖析YH127、H3等重要甲骨贮藏坑,从而作到专业信息

传播的直观明了。其次,我们通过图片、文物陈列来组合诉求展示内涵。(画面:J09-127坑qq副本、J10-127坑副本、J11(小南屯花园东) copy、骨王副本、甲骨陈列)

第五单元:董作宾与殷墟甲骨(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一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从1928年参加安阳殷墟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先后多次参加殷墟的系统发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在甲骨学研究领域,他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他发现了「贞人」,还有甲骨文断代方法的建立,和甲骨文五期说,以及殷历谱的创立等等。(画面:J12(董作斌)副本、左)

董作宾,一个中国文字史上永远铭记的名字,他是安阳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画面:J12(董作斌)副本、右)

和他一样,历代甲骨学大家,如同照亮华夏文明的璀璨星光,恒久相传。王懿荣、王襄、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陈梦家、唐兰、张政烺、胡厚宣、姚孝遂、饶宗颐、李学勤、裘锡圭-------(画面:J13 copy)

故宫书法特别展(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

故宫书法特别展我们在设计上讲究合理、科学的展线布局(平面图或轴侧闪),高尚、亲切的展览空间,安全、艺术的陈展手段,突显中国书法的美学坐标: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

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超越了政治、宗教的最初使命,摆脱了权力的左右,升华为一种寄托人文理想的完美艺术。(效果图)

临展空间(同时字幕)(平面图或轴侧闪)

从馆方策展的功能性出发,追求展墙、展柜组合布局的经济性、展品陈列的便利性、灯光设备的维修性、文物保护的安全性。(效果图)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试题答案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字... 试题答案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

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

最新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

最新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 殷墟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1) 各位团友,早上好! 一片甲骨惊天下 ,热烈欢迎大家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我仅代表河南青年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初次为大家服务,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叫席营,毛主席的席,大家可以叫我小席,坐在我右手边的是司机马师傅,马师傅有丰富的驾驶经验,相信我们一路将畅通无阻,一马平川.虽然我的年纪很小,社会经验也不丰富,但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信任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和马师傅将竭诚为大家服务,祝愿大家能在安阳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首先我来说一下今天的行程安排,现在是早上8点,我们将到国际饭店就餐,9点整准时从饭店出发前往景点殷墟,大约30分钟的路程,抵达景点,11点半乘车返回,下榻国际饭店,下午2点,我们将到中国最早的监狱犹里城参观游览,晚上5点返回国际饭店. 现在我们的大巴已经缓缓的驶出了安阳火车站,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安阳的公交车上都印着古代战车的图案,不错,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河南的北大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毋大方鼎,都出土于安阳.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因文字刻在甲骨,兽骨之上故名甲骨文,它主要用于殷人占卜,记事,由于武王伐纣,殷商失国埋卜,甲骨文被掩埋于地下长达3000多年,直到1899年清朝王懿荣首先发现,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 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竟然止住了血,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换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买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幸好有些甲骨卖带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

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夏商周历史的材料很少。比较全面记载三代文明的是《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面记载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年表。再加上《史记》著于西汉,距夏商周时代较远,作者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距其1000多年前的信史——甲骨文,从而导致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 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已发掘出土的154600片甲骨中,约有4600多个单字,其中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没有被识别。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很早就灭绝了,而甲骨文却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 C.古人根据甲骨文总结了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

2016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语文逐题解析

2016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语文逐题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 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全国I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殷墟游后感

殷墟游后感 记得刚来安阳时,很多同学都给我说安阳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名弘扬世界。殷墟内充满了历史的色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商朝的风采,是很值得一去的。于是,怀着对历史向往的心情,我游观了殷墟。 来到殷墟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扇红色的大门,横梁上赫然写着“商朝王陵遗址”几个金黄的打字,在阳光的映衬下闪闪发光。进入大门,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吸引力,不知该先去那个地方看好。心想,就跟着导游慢慢地、一一游览吧! 以前对殷墟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的知识,对殷墟的印象也只源于那古老的图片。而今,当我置身于这一充满历史色彩的地域时,听着导游那从未听过的解说,我仿佛回到了从前,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对殷墟的参观让我收获颇多,是我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次的了解,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一、殷墟的来历 公元前14世纪(正时奴隶社会制度),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在此建立了商代二百七十余年的都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曾时的殷都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沿古老的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式的古代都城,城市布局规模巨大、严谨合理。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绚烂,独具东方特色的殷墟文化。商朝灭亡后,周公平三监之乱,大迁殷民,使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美丽的都城繁华散尽,逐渐沦为废墟,史称“殷墟”。知道被考古学家们发现,才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殷墟的介绍 在游殷墟的过程中,处处都有牌子向游客做简单的介绍,从这些文字中以及导游的解说中,我对殷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殷墟总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殷墟由三部分组成: (一)、殷墟王陵遗址 位于著名的洹水北岸,是商王朝的皇家陵地与祭祀场所、举世闻名的司母戊鼎出土地。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王陵大亩(包括一座未完成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宫殿宗庙遗址 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4A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2.12公顷,房屋占地面积1392.34平方米。现有《殷墟发掘史展厅》、《妇好墓圹展厅》、《YH127甲骨窑穴展厅》、《车马坑展厅》、《殷墟博物馆》等陈列展馆,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三)、洹北商城遗址

殷墟文化论文

殷墟文化 摘要:在传统的清明节假期中,我有幸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殷墟是 安阳的最为著名的文化亮点,也是我国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在对殷墟的参观之后,使我了解许多关于殷墟的文化,使我对殷墟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刻,由此我也为能在安阳这个文化之都学习而感到骄傲。 关键词:殷墟遗产价值 一.殷墟发掘和资料简史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1928年到1937年,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而开始进行发掘。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而停止,1950年起又重新开始发掘工作。1928年10月13日,受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开始对殷墟进行试掘,在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余片及铜、陶、骨、蚌等若干,一个有别于传统史学与金石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时代由此开创。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的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并于1929年春主持殷墟第二次发掘,这也是殷墟首次正式发掘。1931年,国内首次将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高楼庄后冈发掘,厘清了殷代、龙山和仰韶文化发展序列。1934年至1935年,侯家庄西北冈商王陵区被发现,墓坑棋布、文物宏富,轰动学界。1936年殷墟第13次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处编号为YH127的窖穴中发现了形状规整、数量庞大、积叠有序的甲骨,这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1950年,武官村大墓发掘,成为新中国首次殷墟发掘。1976年,小屯西北地发现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保存完好,极富学术价值。到1986年,已经对十几个点进行了20多次的发掘,获得了刻字甲骨15万片左右。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殷墟为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今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历经八代十二王,共255年。 殷墟宫殿宗庙基址,为殷墟的主要组成部分,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始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大量珍贵文物,是中国考古学的发轫地,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文化具有都市、文字、青铜器三大要素,是华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征。 展厅采用古代的茅草为顶,这种草是专门从南方运过来的,具有防酸和碱和紫外线,不掉色等特点,前面是发掘出来的和原始大小一样大的中国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这是仿制的,总共两个,另一个是在王陵,原品现在北京博物馆地下展厅里,往北京送时都是枪核实弹特级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文甲骨文特点】

高考语文答案及解析

2016高考语文答案及解析 【篇一: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1(答案与解析)】 p class=txt>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 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 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 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 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 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 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 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 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 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 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

说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

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 陳劍* 本文主要討論《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頁1263收為3262號字頭釋作「玉」的那個字(以下用△代替),其代表字形作、。研究者大都承認,△字在卜辭中當是表示「玉器」一類意思或是專指某一種「玉器」,但對其字形則有釋讀為「朋」、「寶」、「玉」、「珏」、「琮」和「賏」等多種異說。從近年所見甲骨論著看,似乎信從釋「玉」和釋「琮」兩說的研究者最多。 本文排比分析殷墟甲骨文中△字的不同形體,聯繫族氏金文中象形性更強的△字,通過跟殷墟甲骨文中象形的「戚」字的字形和出土的商周「玉戚」實物之形仔細比較,論證了△是「玉戚」的象形字,其字形象鋒刃朝上放置的兩側有齒牙形扉棱的戚體之形。 接下來本文進一步梳理△及以它為偏旁的字在殷墟甲骨文裡的用法,指出義為「玉戚」的△在卜辭中或用為祭品,或用為臣下向商王等的獻納之物。以△為偏旁的字有些跟△用法也相同,當是其假借字或繁體。 最後本文結合「戈」與「圭」、「王」與斧鉞類武器「揚」在字形和讀音上相類似的平行關係,認爲「玉戚」字△的讀音也應該可能與「戚」相近,△是由武器「戚」轉化為禮玉,又將「戚」字讀音稍加改變而來。據此推測,「玉戚」字△尌是《爾雅·釋器》裡的「琡」字,其它古書和出土文獻裡或寫作「(璹)」、「」,或假借「」字爲之。 關鍵詞:殷墟甲骨文古文字考釋玉器玉戚琡 *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一、待討論之字的字形及舊說檢討 本文主要討論《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頁1263收為3262號字頭釋作「玉」的那個字。這個字(以下用△代表)《類纂》字頭下列了、兩類代表字形。前一類主要見於賓組卜辭,後一類主要見於歷組卜辭。在近年新公佈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中,1 這個字也多次出現,寫法又有不同。下面先分類組列出一些字形,每類中靠前的是我們認爲更爲接近原始字形的。 (一)賓組△字:《合集》15058 《英藏》1291 《合集》16976正 《合集》14735正 《合集》6033反 《英藏》1264正 《合集》14735正 《前》6.26.7 《合集》5598正 《合集》4059正 (二)歷組△字:《合集》34657 《合集》32535 《合集》32721 《合集》34562 《合集》32420 《屯南》225 (三)《花東》△字:()288 180 372 391 37 490 90 149 427 29 可以看出,歷組跟賓組字形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中部的橫筆是否穿透相連,花東卜辭的字形則常常作橫置,絕大部分又有所省略。 研究者大都承認,從這個字在卜辭中的用法看,它當是表示「玉器」一類意思或是專指某一種「玉器」。至於其字形,則有釋讀為「朋」、「寶」、「玉」、「珏」、「琮」和「賏」等多種異說。2從近年所見甲骨論著看,似乎信從釋「玉」和釋「琮」兩說的研究者最多。3 這些說法在字形上都缺乏可靠的根據,實不可信。 1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以下簡稱「《花東》」。 2看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1993),頁197。 3釋「玉」之說較詳細的論證可參見連劭名,〈甲骨文「玉」及相關問題〉,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頁239-243。釋「琮」之說詳見沈之渝,〈釋〉,《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總第二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頁3-6。收入《沈之渝文博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15-119。又參看賴炳偉,〈說「琮」(外二章)〉,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73。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

2016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 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 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 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 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 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 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 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 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 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 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 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3年7月 甲骨文数字的写法: 1、2、3、4都是“积划为数”,直观又必然。 10为一竖。对于习惯十进制的人,10也是某种1,但又有别于1。在1为一横的情况下,10为一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余下的5、6、7、8、9,现今的说法是“假借字”,基本上等于说不知道为啥这么写。 但是,俺认为5、6、7、8、9不是假借字,是有其必然的构字道理的! 俺接下来要探讨5、6、7、8、9的构字,从而得出其起源含义!

一、“5”字的含义 5的甲骨文: 甲骨文一横=1,甲骨文一竖=10,一横一竖构成十字形二维坐标。 俺解读: 在这个坐标里,交叉代表介于一横一竖的中间,即交叉代表介于1与10中间的数。于是,5用交叉表示。 二、“6”的的含义 6的甲骨文: 太直白了:房屋! 屋顶2面+四周4面=6面。 这是“象形字典”的甲骨文“六”字条下一个网友的看法。俺给拿过来。 三、“7”字的含义 7的甲骨文: 甲骨文一横=1 甲骨文一竖=10 俺解读: 一竖被一横分成两部分,上半竖是完整的,即上半竖=5;下半竖短一些,即下半竖=1至5的中间的数。于是,7为下半竖短一些的十字。 正常的“十”字是甲骨文的“甲”。 甲是天干第一,是第一位天神。 “甲”的含义: 甲骨文“甲”=“十”字=甲骨文的1+甲骨文的10=从一到十=全部=神。

为了更明显地区别于甲“十”字,后来7的下半竖中间位置作弯曲处理: 四、“8”字的含义 甲骨文的8及现今的8,样子一直差不多: 关于“八”,《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现今对“八”的解读至此而止。 俺解读: “八”即“分”。所谓的“分”,在古人的结绳记事计数中,极限之“分”=“米”字形=分为8份=简化为“八”。于是“八”代表8。 五、“9”字的含义 9的甲骨文: 俺解读: 甲骨文9字=甲骨文5+四连折=5+4 “四连折”发展到后来,以“弯钩”示意了:

安阳历史文化

安阳——我记忆中的家乡 摘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毗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和周易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安阳的历史文化古迹。回顾我记忆中的家乡。 关键字:安阳殷墟司母戊鼎甲骨文妇好墓 一、殷墟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 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