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陶渊明

论陶渊明

论陶渊明
论陶渊明

论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

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

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

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

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

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

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当一个隐者,这种

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

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

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

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所以他也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也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

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一幅对联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

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

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比如

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

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

的隐士形象立居。所以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

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论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论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关于陶渊明的田园理想,隐逸追求,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深受传统儒家教育的陶渊明当然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图,然而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大背景之下,他壮志难酬屡次不顺之后,最终在仕途和归隐之间选择归隐。重返田园的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生活的更加自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其田园之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见其深恶前非;“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见其悠哉之至。这样的陶渊明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反对出世归田,即是主张入世为官,这是一张纸的两面,一件事的逆否命题的表述一定成立。那么,主张入世为官错在哪呢?在此提出两点:第一,动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被生活的艰辛打磨了自己的棱角,因此,如果一个人“性本爱丘山”,你却叫他不许“复得返自然”,即是反对人的天性,落得了“灭人欲”的下等。第二,环境。有的人说在东晋,民风淳朴,思想返璞归真,以自然为天理的道家才有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而当今社会却是一个竞争激烈,弱肉强食而信息发达的时代,即使最

偏僻的山村也丧失了当时“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性。可我要说:若真如此,今日社会更要体现出道家“和而不同”“顺应自然”“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的思想映射。恶性竞争无法使社会进步——因此,我们更需要淡泊名利,强调顺应自然的先驱者,“陶渊明”们的出现,他们能使人们不至于被快节奏的都市所绑架,而心存一个“桃花源”的意愿。然而,我想现代社会并没有这些人所想的那样不堪: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应该如曾经的封建王朝般压制思潮,有了比儒家积极入世更多的选择,才能更加促使思想的进化,这又是天体演化,顺应自然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人面临的物质诱惑,精神诱惑都处于激增的状态。工作压力、住房压力、婚姻压力,种种压力之下都市人开始出现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这种时候我们是否需要一点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学学他的淡然,学学他的归隐?多一点走出都市去和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去到更开阔的天地中,呼吸吐纳,再多的忧愁也可以有点点化解。对于各种压力,多一些坦然接受,追求的少一点给自己一点点空间喘口气,现代生活节奏已经足够快了,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点五柳先生式的慢生活,给自己减减压给周围的人减减压。 陶渊明这位古人,对于当代的我们仍然发挥着他归隐田园,隐逸之宗的精神,他营造出的“世外桃源”今天仍然是我们憧憬的乌托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学期 第八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 ,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01

最后的摇摆 ——浅谈《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意义 《归去来兮辞》作于公元405年的冬天,标志着陶渊明十三年出仕生活的结束。这十三年的出仕生活,是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的,也是相当痛苦的历程。大家知过,陶渊明本来是一个“猛志逸四海”,愿意“大济苍生”的人,这出仕的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时的陶渊明,正处在“最后的摇摆”期。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的秋天,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的耕与仕之间的摇摇。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作者告诉我们“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说明他到官不久,内心就充满着矛盾斗争。“质性自然,非矫力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说明这种官场上违反作者个性和理想的为口腹自役的行为,对他来说是太痛苦了。所以,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以当头棒喝般的呼唤,振起全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在这扪心自问式的自我责备之后,是对自己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总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行迷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漫漫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在作者看来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因为,在十三年的政局风云变幻中,在十三年的官场春秋中,作者见过太多的黑暗卑鄙,见过太多的残酷和不义,这十三年,正如作者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那样,是“误落尘网中”的十三年。所以,作者要求舒展他自由的个性,作家那不曾泯灭的良心,又呼唤他脱离仕宦的藩篱,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只有 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 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 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 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 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意 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美的历程》)这种思想,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文题目: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诗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将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他的诗作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已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的道路,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反映了广

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试探的情况下,他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纯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故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他的田园诗风格恬淡自然,淳朴隽永;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东方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1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常见。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的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相见,不虚夸,不掩饰。自己的生活苦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地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确实是“情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

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

论陶渊明_真意_的真意

文学研究 论陶渊明 真意 的真意 申 明 秀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虽然儒家曾经深刻影响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也一时接触了佛教,但陶渊明领悟的 真意 ,既不是儒家之 道 治国安邦,也不是释家之 道 空,而是道家之 道 自然,陶渊明的归隐虽属于 道隐 中的 小隐 ,但千百年来能像陶渊明这样 真隐 的能有几人,所以陶渊明永远是后人的楷模。 关键词:陶渊明;真意;儒道释;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3-0057-04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自己没有 辨 ,可是后人却 辨 得不亦乐乎,至今莫衷一是。陶渊明领悟的 真意 究竟指什么,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 道 ,而后人之所以出现各式各样的解读,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读者对儒道释文化的理解千差万别,领悟的层次参差不齐,如果真正全面把握了儒道释的精髓,那么就应该英雄所见略同了。本文拟分别从儒道释的视角进一步辨明陶渊明所悟的 真意 。 一、儒家之 道 ? 儒家说 始于宋代,清代沈德潜、刘熙载等坚持陶渊明可以列于孔门,是儒家中的典范,如刘熙载认为: 陶渊明则大要出于 论语 。 [1] 近代以来,梁启超、钱钟书等也主此说,如钱钟书以为 儒家自孔子曾皙以还,亦以怡情与山水花柳为得道 ,则 陶公为自然诗人之宗,而得力未必由于老庄 。 [2] 陶渊明在 述酒 、 拟古 、 咏荆轲 等诗中表现了 忠愤 之情,倾心儒家之情溢于言表,例如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 六经 ( 饮酒 之十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 答庞参军 ),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于是,刘 熙载就认为 陶渊明诗文,几于知道 ,[3] 他把陶渊明归入儒家,此 道 当然是指儒家之道。 道 在孔子口中,含义众多,孔子的最关心的 道 ,是先王之道,即治国安邦之道。如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 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子张)等,可见原始儒家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 治国 ,至于到后来宋明理学的发挥、润饰,已渐面目全非了。 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 大济苍生 的宏愿,所以儒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说中年后已归隐的陶渊明,在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中竟然还是领悟到了 治国之道 ,还难以言传,恐怕就太牵强附会了。 二、道家之 道 ! 比 儒家说 更有市场的是 道家说 。古有 收稿日期:2008-09-10 作者简介:申明秀(1967- ),男,江苏姜堰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文学。 57 第4卷第3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o 3,2008 2008年9月 Journal of Xi an International U nivers ity Serial No 12

【推荐】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陶渊明谈读书的阅读 篇一: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 短文两篇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 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 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五.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⑴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⑶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 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 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 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 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酒与诗词

酒与诗词

摘要:酒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酒文化,并且与中国的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诗词。它促进了诗词的创作,热爱酒的文人将酒的庆贺、送别、解忧等作用,融入于诗词创作,使诗词体现出了酒的各种作用,以诗词形式体现出来。关于酒的诗词的名篇佳句,代代相传。中国古代诗词与酒甚于酒文化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酒文化古代文人诗词创作作用

0.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并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与生活的价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1.诗词与酒的不解之缘 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有多篇涉及到酒,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1]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子有酒,旨且多”。中国古代的不少诗人都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及关键的作用,这些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刘珍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史的重大贡献。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用含蓄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在四十一岁那年,彻底脱离了官场,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着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他时时怀念的,仍是山泽居和班生庐,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相,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活调和的结果。 第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大多数篇章是描写如画的农村风光,反映质朴的村居生活,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后人称为“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描写恬美静谧的自然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他的这类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文复习过程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正文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隐、闲适、飘逸的情怀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身居田园的他,饱览了大自然淳朴自然的美丽风光,也感悟到了农村山水田园的清新与恬静。他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这类诗以自己的农村隐居生活体验为基础,直接描写农村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闲适的心境,同时,体现了作者淳朴的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意趣。当然,归田后,他仍然关心时事,在诗作中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怒。他的归隐,是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完全破灭之后所选的一条洁身自好的生活道路,这些思想均在其诗作中有体现。陶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少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可以说,陶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首先是由于其高妙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对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假若没有这些田园诗,中国诗歌将大为逊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闲适、友爱、情趣、理想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体验并描写农耕生活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是经过长期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恨和彻底决裂;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情。他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另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田园诗中表现了他全身心的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一走进田园,亲近百姓,感受生活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到了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四十一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颇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 (一)描写田园自然风光,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自己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粗看像是在写景状物,内里却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如:《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论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论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摘要:陶渊明年幼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藏书甚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藉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会了《老子》《庄子》,而且学会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然而政治的黑暗而压倒了“猛志逸四海”的人生理想,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关键词:《桃花源记》思想矛盾崇尚自然自由和谐处世观念 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常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陶渊明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 一、《桃花源记》 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农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饥苦,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现《桃花源记》里。 《桃花源记》描绘出了一幅人们所憧憬的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真诚相处,亲密互助的理想社会。但桃花源的草图里生活着的并不是神仙,而是普通的、保留了真淳的一群避难的人。如果说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与清浊,而到了《桃花源记》里设计的则是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民众的幸福了。 在这个“社会”里,“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有的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池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和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和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八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字词.(8分) 1.我带着对yīnɡ xiónɡ()故事的wú xiàn()期待,拿起书,自己yī zhī bàn jiě()地读了起来. 2.输入mǒu()段文字在网站进行fǎnɡ wèn()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 3.小明正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着xiào kān()上的一piān()作文. 二、多音字组词.(6分) zhuàn() juǎn() shà() 传卷煞 chuán() juàn() shā() 三、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 )看了《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另一部著作——《水浒传》. 2.《三国演义》真是好听极了,( )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3.( )明天开始努力学习,( )今天就用功学习. 4. 昨天的电视节目真精彩,( )儿童歌舞之外,( )我喜欢的《动物世界》.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13分) 无( )呻( ) 流( )溢( ) 如( )似( ) ( )( )吞枣 ( )心( )血牵( )挂( ) 不言( )( ) 别( )心( ) 兴( )盛( ) 1.这部小说是他的( )之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的.

2.环保的问题在现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 )的. 3.“( )”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4.读书就像品茶一样,( )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五、根据情境写出合适的句子.(6分) 1.同桌在学习上不够勤奋,你会对他说:“ .” 2.在异乡求学的王健十分思念家乡,仰望星空,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道:“ .” 3.你的朋友不守信,请你送一句名言告诫他:“ .” 六、积累填空.(11分) 1. , .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敏而好学, . 3.默而识之,, . 4.读书有三到,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七、阅读理解.(23分) (一)忆读书(选段)(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_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第10卷 第4期2008年12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 π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0 No 14 Dec .2008 收稿日期:2008209226 作者简介:马得禹(19752),男,甘肃靖远人,讲师。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 田园诗风格比较 马得禹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岑参;山水田园诗;仕与隐 中图分类号:I 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248(2008)0420094206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大多与他们的仕宦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宦海沉浮的独特感受寄托于他们的诗文创作。随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作家用诗文展现他们在仕途上的各种坎坷经历。钟嵘在《诗品》中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1] 的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 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 千古”[2]。王国维认为,古代诗人中对后世产生最 大影响的是这四位诗人,陶渊明位居其二。当然王国维评价的标准侧重于人格,文学与人格的结合也非四人莫属。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并未产生足够的影响,只有到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才开始重点关注他。后来他的影响逐渐扩大,受其影响最深的是唐宋两代的诗人。他的影响不仅在于田园诗方面,更多的在于他的处世态度和人格魅力。在唐代诗人中,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受其影响较多,历来研究者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被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也深受他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研究者关注较少。通过阅读陶渊明与岑参的诗文创作,可以发现二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陶渊明一生在思想和仕宦经历中充满了仕与隐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体现在岑参的思想与仕途之中,因此二人在思想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二人的诗文创作,可以明显看出岑参早年隐居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受到陶诗的影响较深,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岑参在仕与隐之矛盾中的相似性、陶诗对岑参创作的影响以及二人山水田园诗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一、陶渊明、岑参仕与隐 矛盾比较 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相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素淡自然__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和平县阳明中学赖伟煌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 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