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区域性设计艺术文化审美特色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区域性设计艺术文化审美特色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区域性设计艺术文化审美特色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区域性设计艺术文化审美特色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区域性设计艺术文化审美特色探究

[摘要] 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楚辞和楚艺术品作为楚文化的典型,都具有浪漫型艺术的审美特点。凤是楚艺术典型的“意像”代表形式,楚人深受巫术影响,以异化的手法创造的楚艺术品展现了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设计特色。

[关键词] 楚辞、意象、凤、巫术

设计艺术产品是人类精神审美活动的物质生产体现。研究楚国区域性设计艺术文化审美特色离不开对同时期“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研究,楚辞是楚文化的一朵奇葩,“辞”作为一种纯粹的精神生产活动,因此研究楚国设计艺术特点离不开对“辞”的研究。

艺术源于生活实践,反映了生活中的“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产条件。区域性、传播媒介的不同既促使了各国艺术文化的融合及相互的影响,也导致了各国艺术文化的差异性,这才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古代工艺品;才有各不相同、构思精妙、技术精湛的工艺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法。

1、条件分析

楚文化是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老文化。从时间上讲,自殷商早期,楚政权开始和北方政权(主要代表了黄河流域文化)有了接触,直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开始发展,到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早中期渐渐繁荣,战国末期,楚国衰败。即楚艺术发展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近500年的历史。

从历史的地缘关系上讲,楚最早建国于荆山一带,楚文化以两湖为中心,文化遗迹在湖南、湖北、河南居多。楚庄王、楚怀王时期国家疆土兼并扩充,扩张的过程中楚文化“不断吸收、消化了来自北方中原、东南部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艺术因素[1]”,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楚国出土的文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其中的青铜编钟、尊盘、联襟对壶、鹿角立鹤、漆木衣箱等堪称国宝;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龙凤妇女图,子弹库出土的男子御龙图;故楚郢都现江陵一带出土的彩绘木雕座屏、鸳鸯豆、越王勾践剑、木雕镇墓兽、虎座立凤、辟邪等;荆门的兵太岁同戈;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王子午升鼎、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最早的青铜器云纹铜禁;直至西汉仍广泛流行的楚式山字镜。楚国青铜器、漆器、丝织品的种类繁多、工艺精美,可谓熠熠生辉,中原列国望尘莫及。

就南北文化的区别而言,南方重感性,北方重礼尚理。孕育于南方的《楚辞》、《庄子》、《山海经》、《淮南子》中充满想象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记述了风神飞廉、御日神望舒、河伯、湘君、湘夫人、雷神等,辞采铺陈华丽。而源于北方的《诗经》、《论语》,艺术作品古朴、浑厚,有现实理性主义的气息。

拂去两千多年的尘埃,当楚国艺术品以生动的直观形象屹立在世人面前时,似乎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展现着楚国在绘画、铸造、冶炼、雕刻、舞蹈、文学等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成就;再现了那个个性张扬的年代,楚人浪漫、深情、飞扬、激情、又带有些许悲壮的情怀。

2、从“楚辞”谈起——浪漫型美术特色

“‘诗艺术’是心灵的普遍艺术,这种心灵是本身已得到自由,不受为表现的外在感性材料束缚的,只在思想和感情的内在空间和内在时间里逍遥游荡。[2]” 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文字符号的组合——诗、词、赋所表达的观念本身不会受到物质载体的制约,从而成为心灵的纯真的独白。

从“楚辞”谈起的意义在于,由于艺术品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情感表现方式,艺术品就包含了情感性和物质性的两大基本方面。将情感性和物质性剥开来分析,艺术品通过物质材料真实、感性形式体现创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辞”的表达情感方式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因此通过“辞”的情感性有助于理解艺术的情感性。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月。

[3]”屈原的情感具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楚人普遍的情感特征:狂放的,潇洒的,不羁的,炽热的,驰骋于天地间任逍遥,可以“驾飞龙”、“杂瑶象”、“扬云霓”、“鸣玉鸾”。

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情感内在本质体现的是个体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冲突带来了情感的迸发。通过艺术创造表现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虽说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只有楚地创造的凤是昂首展翅欲飞的,是最充满神采的。“鹿角立鹤”(发掘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鹤的身躯无比修长优美,鹤翅伸展开来,翩翩似乎欲飞升腾空而起。“人物御龙图”中的人物驾玉虬,伴仙鹤,顶华盖。楚人的艺术更加充满了动感,富有意味,让人从有形的物引起无穷的回味。它们不是描绘客观世界的产物,而是表达主体炙热情感的工具。

3、审美的感性形式:“意像”

艺术的本质:“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某种感性媒介物进行构形,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像世界的活动。[4]”艺术品的设计创作过程是艺术劳动者将理性的内容通过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分析设计艺术品呈现的“意像”,关键在于三个问题:①“意像”的代表形式,②艺术形式的创作手法,③决定“意象”指向性的“意向性”,④具有普遍意义的“意像”的艺术审美特点。

①“意像”的代表形式——凤

《说文》有“凤,神鸟也,…蛇颈鱼尾…燕颔而鸡喙…”。凤鸟仰首展翅,气宇轩昂,神秘、飘逸,不失端庄。与代表黄河流域文化的龙(如秦国就尊龙尚黑)相比,少了一份磅礴的气势,多了一份清新的灵巧。楚人奉凤鸟为祖先。“祝融者…其精为鸟,离为鸾。”(《白虎通?五行》)祝融即传说中楚人的祖先,为一凤鸟。《离骚》中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其中“飞廉”即“蜚廉”,乃神话传说中的风神,身为凤。

凤这种图腾符号在已出土的楚文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无处不见凤或是凤的变形、抽象。如“凤立虎座”(见图1)为木质圆雕,黑漆为底,黄红黑形成明快的对比,金、褐、白相间其中,虎纹和凤羽色彩艳丽;凤圆目尖啄,长脚长颈,翅化鹿角,昂首欲飞,虎四肢屈伏,卧底为座;凤激昂,虎矮小,整件作品栩栩如生。如果按照图案征服说,楚人尚凤,巴人尚虎,凤立虎座,象征着楚人对巴人的征服。此外还有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的“三头凤”纹绣纹样、曾侯乙墓中的漆器上的凤鸣纹、云凤纹等等。

②艺术审美形式的创作手法:异化

楚国艺术品不是对自然的摹写,而是通过“异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的次序感,与普通的自然物产生区别。让我们不是去认识“艺术品”描绘的是什么,而是在于体会“艺术品本体”代表了什么。

以楚地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例子进行说明:辟邪(见图2),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根雕,是一只走动的异兽,头似虎,四条腿雕成竹竿形,其上分别雕有蛇、青蛙、蜥蜴、鸟、蝉虫,一只由六种动物和一种植物合成的怪兽。此外,非常典型的还有镇墓兽(见图4),又称“土伯像”,是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以木胎为主加以彩绘,形态诡秘。

异化的过程是从再现到表现的过程,“所谓再现到表现,就是具体的形象变而为抽象的形式。”“写实的动物形象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而变为几何纹样。这也就是,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地由内容到形式的沉淀过程。[5]”异化的造型手法有:

(1)将现实对象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分解抽象出来,通过重复、连续、夸张、对比、象征等二维平面装饰手法的处理,达到夸张绚丽的艺术效果。如凤、龙的爪、啄、首、羽、翎眼被抽象出来,变形为云,作为艺术品表面的装饰元素。或者组合形成新的二维图形,如“三头凤”纹绣纹样中,植物草木的叶、茎与凤身相结合。

(2)通过对自然对象的分解组合再创作,产生新的三维造型形式。如鸡头、蛇身、虎头、鹿角、孔雀尾羽上的翎眼,各种佳禽异兽变换成一新的整体。

③“意象的指向性”:巫—人神相交与道

艺术创作是一种审美意向活动,意象传达了一个感性的世界,反映了审美主客体之间意象性结构关系。面对同一个“物”,不同的人的“意向性”选择是不同的,也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存在楚国的“巫”就是影响了楚国人“意象性”的一大因素。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国处于山林皋壤之地,直至战国仍“信巫觋,重淫祠”。而周朝奉礼,对巫、神的依赖逐渐淡化,“注重理智,幻想成分少,感情比较克制,而道德色彩、政治色彩比较浓厚[6]”。当中原地区巫教神祠的色彩渐退,而楚地的巫文化长久不衰,楚人长期沉浸在一个充满想象、热烈、奇异的神话氛围中。因此,在对自然从再现到表现的过程中,艺术创作的“意向性”带有明显“巫”的影响。

(1)作为创作题材,比如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的“楚缯书”(见图3),内容“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记载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包含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巫思想。

(2)人神相交的巫术思想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的通灵思想。山川河流、草木鸟兽成为人神相通的载体,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可相通。这种万物并生,万物齐一的思想解释了楚国艺术品创作“异化”的根源。

④艺术审美特点:以“丽”为美的楚国造型艺术的特点

陈望衡曾经提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恬淡简约,有的富艳、繁缛。这种富艳、繁缛之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一个概念,这就是‘丽’”。“与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丽’似乎更侧重于形式美,也不是所有的形式美,只是某一种形式美。[7] ”但陈先生所说的“丽”特指的是齐梁时代的特色。宗白华先生则专门指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彦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保存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雕椝满眼’的美。[8]”

楚国艺术品的“丽”并不是指壮丽,而是指“秀丽”“艳丽”带有“灵气”,可以说是艳而不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丽”,而是一种奇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富有创造性的丽。那么,楚人所创造的“丽” 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何处呢?

楚人在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方面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中国艺术传统是以“线”作为造型的要素,不同于西方造型中的“体”、“面”。楚人对线的运用——尤其是曲线、弧线——可谓是得心应手,线的神韵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曲线的变化、装饰效果。如“王子午鼎”的器腹加以束腰,器身变直为曲,形体的空间变化更为丰富。

色彩方面,从楚人最擅长的漆器工艺中可见一二。主要是黑红二色的运用,其间点缀金色、蓝、绿、黄等色。这种特点在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的曾侯乙墓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二十八宿图》漆木衣箱、漆鸳鸯形盒、漆盖豆、皮甲胄、马胄、墓主内外棺等不离黑红二色。在楚人眼中红黑这种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更能表现出富丽典雅的感觉。

在构图布局方面,楚人比较注意次序感和对称性,早期的绘画采取一种平铺似的平面构图,缺乏三维立体感,图像注重外轮廓的描绘,画面形象感觉如轮廓剪影,但画面布局合理,主体之外的间隙填充着变形的云纹、兽纹,画面饱满;中后期的绘画对画面形象前后关系的处理有了更大的发展,用线条刻画主体形象位置关系的边缘,用不同分量感的粗细线条表明画面元素的前后虚实关系。

楚人素尚瘦秀之美,好“体如游龙,袖若素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招魂》中亦有所述,“姱容修态”、“小腰秀颈,若鲜只”,那是对线条美、仪态美、韵律美的追求。而楚地的帛画中的龙、凤、鸟、兽、人、鱼或亭亭玉立,或高冠长佩,皆是衣袖窈窈,体态轻盈,精致细腻,驰骋于天地之间,矫捷游走中尽显灵气,少有壮汉魁梧呆板之态。它的活力充满了自由气息,完全不同于北方艺术中那种理性的、克制的、遵循于礼法的美,可谓“浪漫与激情并存”。

4、结语:

“巫学给与艺术的主要是美的题材,道学赐予艺术的主要是美的思想,骚学赋予艺术的主要是美的情感。[9]”这段话揭示了影响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因素。

正是在这个充满激情的楚国,产生了搭建中国古代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产生了楚辞、屈赋,并对后世的汉赋的产生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产生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创作风格。楚国的存在只是历史

的一小页的时光,但它的光辉却照亮了以后的两千多的世纪。让我们在文字中再回到那个激情的年代、再回到那个浪漫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皮道坚:《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P2

[2]《美学》,黑格尔,第一卷,P113

[3]《离骚》,屈原

[4]《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0

[5]《美学三书》李泽厚,P532

[6]《中国文学史(上卷)》,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1996,P73

[7]《境外谈美》,陈望衡,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10,P224

[8]《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P34

[9]《楚史》,张正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P329

荆楚文化知识

绩考网荆楚文化知识测试 (市社科联供稿) 1.“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 a )。 a.《左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2.楚国最初受封时国都在( a )。 a.丹阳(今河南淅川) b.郢都 c.襄阳 3.春秋五霸指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 b )。 a.楚成王 b.楚庄王 c.楚灵王 4.奠定战国时期楚国“宣威之治”的基础的是( c )。 a.商鞅变法 b. 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5.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赵、魏、秦、( b )。 a.宋 b. 韩 c.吴 6.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代表人物是( c ) a.张仪 b. 公孙衍 c.苏秦 7.“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 b )。 a.《战国策》 b.《史记》 c. 《汉书》 8.楚国从熊绎受西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始,到秦将王翦灭楚止,前后历经约( b )年。 a.700 b.800 c.900 9.( c )位居青铜礼器之首,是国家权利的象征。 a.盏 b.敦 c.鼎

10.簋是一种食物器具,也是一种( c ) a.乐器 b.兵器 c.礼器 11.( b )出土的编钟,是楚国编钟里数量最多、整体最重的一组。 a.淅川下寺 b.随州曾候乙墓 c.楚故都纪南城 12.在楚国出土的青铜兵器中,剑数量最多,最著名的是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 b )。 a.越王州勾剑 b.越王勾践剑 c.越王鹿郢剑 13.楚国铜镜独具特色,( c )曾是楚国的制镜中心。 a.湖北江陵 b.安徽寿县 c.湖南长沙 14.青铜器制造工艺主要有陶范法、失蜡法和( c )。 a.熔炼法 b.浇注法 c.铸镶法 15.楚国漆器主要包括实用器物、( c )、工艺品和丧葬用品。 a.兵器 b.礼器 c.娱乐器物 16.下列不属于楚国漆乐器代表的是( a ) a.笛 b.瑟 c. 笙 17.( c)为古代“八音”之首,是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之一。 a.琴 b.箫 c.钟 18.辟邪,既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又是( c )。 a.家具用品 b. 装饰用品 c. 墓葬守护神器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湖北荆楚文化总览 一、湖北文化总结: 二、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核心,在各个地区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按照文化的起源和形式的不同,将湖北的文化总结为以下三大类24种文化流派: ㈠、历史宗教文化 1、炎帝神农文化 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以神农架林区最具代表。炎帝神农文化是世界旅游文化宝贵资源,代表了人类不懈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探索精神。 2、春秋楚国文化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文化是湖北文化之根,包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3、秦汉三国智慧文化 湖北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一部《三国演义》也几乎大半部写的是智慧谋略,蜀汉丞相诸葛亮后来还被誉为中国民族智慧的化身,都说明智慧文化在三国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4、武当山道教文化 武当山的道教文化起源于玄武神话之前,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道教仙境福地。 5、黄梅五祖禅宗文化 五祖禅宗文化起源于鄂、赣、皖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境内禅林祖庭众多,禅风兴盛,高僧云集,先后诞生和孕育了中国禅宗的四祖、五祖、六祖三代祖师,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 6、关公忠义文化 三国名将关羽以“忠义、仁勇、诚信”著称于世,中华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7、辛亥首义文化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帝制时代,开启了中华名族复兴之路。辛亥首义文化蕴涵着振兴中华,敢闯敢拼的民族精神。 8、救国自强文化 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八路军办事处以及将军县红安、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都体现了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是湖北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㈡、区域人文文化 1、长江三峡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度量

春秋战国时期的度量衡(上) ——《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第三章 吴慧 一、度量衡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征收田赋的需要(楚国的“量入修赋”,鲁国的“初税亩”,以及后来田赋制度的确立),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度量衡显得更为重要。其制度也日趋完备。度量衡在它发展史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又由于当时小国林立,诸侯纷争,政治上的不统一,表现在度量衡上就有不少的地域差异。不过所谓差异也并非杂乱无章,完全没有头绪可寻,事实上后来差异便逐渐趋于缩小了。这里面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国之间物资交流的日益频繁化,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衡,以便利商品的交换,促进流通的扩大,二是在以统一为目标的兼并战争中,原先有差异的度量衡也因政治的统一而统一,统一的度量衡制度随着疆域的扩大而不断延伸。当然经济上的原因是基本的,统一度量衡并不完全出于统一者的主观愿望。 这一时期,某些国家本身其度量衡的变更往往同它的政治经济的改革有关,成为改革中的一种配套措施。这是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一大特点。春秋晚期齐国大夫陈氏向旧公室夺权,以“大斗(陈氏家量)出贷,以小斗(姜氏公量)收”,改变齐国的旧量制正是其争夺民众壮大自己的一种手段。度量衡史上的这一件新鲜事确实值得大书。,还有白公胜在楚国发动政变时(前479年),也是“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纳”(《淮南子·人间世》),与陈氏在齐国作法如出一辙,但他没有成功。与陈氏一样取得成功,尤其为人熟知的是,商鞅于秦孝公十二年在秦国变法中也以改革度量衡为其重要内容之一。不但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而且颁发了标准量器。对于亩的大小,因涉及征赋,从晋国诸卿到商鞅都十分重视亩制的改革。步弓过六尺要重罚,商鞅是令出必行的,他对度量衡的改革在当世以至后世都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当新兴势力推行新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他们都十分重视对度量衡器的较量和管理。如齐国陈(田)氏铸造的禾子铜釜,器上刻有铭文,表明这一“左关釜”的容量以仓廩之釜为标准,进行校量比对。如关人舞弊,加大或减少其量,均当制止,如关人不从命,则论其事之轻重,施以相当处罚。陈纯铜釜并将监制和治器人名铸在器物上。度量衡的管理条令犹如铸刑鼎那样铸刻在器物上,可见其态度的郑重。至于商鞅执法更是严明,对度量衡自不例外。《吕览》云“仲秋之月,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秦国划一了度量衡,而且如周代鼎盛之时也实行了每年定时检查之制。 古代度量衡的发展,由当时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反过来度量衡又促进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公元前344年制造的商鞅铜方升,运用了“以度审容”的方法,便于按尺寸校准,复制推广,反映了当时在数学运算和机械制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周礼》中反映齐国情况的《考工记》,详细记录了齐国标准量器栗氏量(周制,豆升四进制)的技术条件,包括提炼青铜合金和铸造的技术要求,器物的重量,釜、斗、升三个量器的规格尺寸和容量。由于当时还不能精确计算圆周率,故应用了勾股定理,以方作圆,“内方尺而圆其外”,以此定圆径之数,而求釜的面积。.春秋中晚期楚国称量黄金货币已使用木衡铜环权,环权以铜为母范(一次可铸两套,每套五枚),而且以相当完备的杠杆理论来作使用衡器的指导。(《墨经·经下》:“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长、重者下,短、轻者上。”)楚国的王铜衡杆,长23.1厘米,与东周铜尺同长,铜衡杆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据推测是称量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它很可能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不等臂杠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序言第6页及110页,以下简称《图集》)在尺度方面,春秋末鲁国的巧匠公输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他首创使用的鲁班尺,相沿而下,长度无甚变更,享有“万家不差毫厘”之誉。所有这些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度量衡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而告别它的原始性了。 下面就对春秋战国时期度、亩、量、衡分别地作一番具体的考察。 二、尺度的渐趋统一和尚有分工 在周代,尺已有大尺小尺之分,并且有其地区性:以大尺而论,较长的百粒黑黍横排的尺(长24.63厘米)早先起于晋国等夏民族的旧地,其后用于周鲁地区,较短的百粒红黍横排的尺(长23.1厘米)行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这种稍短的红黍尺通行范围更见扩大,黍尺(黑黍尺)终于被后者所取代。只是在制作黄钟之时仍保留以黍尺(24.63厘米)为准的传统。汉以后则有重新起用黍尺的时候。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

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这一时期产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如儒家学说、道家理论,学术气息极为浓厚,涌现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秦、楚、齐、燕、赵、魏、韩。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於是由宋发起,於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荆楚文化素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荆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荆楚文化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荆楚文化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荆楚文化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荆楚文化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荆州花鼓戏,声腔优美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荆楚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县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荆楚文化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的简介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中间什么齐桓公呀管仲啊称霸啊什么的略,不废话。 晋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前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重要事件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伯统一晋国,周厘王封曲沃武伯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伯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附:1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

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 作者:张武、梅珍生 在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中,荆楚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放射出璀烂夺目的光芒。从主张“天生?民,有物有则”的尹吉甫,到主张“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季梁;从帮助越王勾践“施民所善、去民所恶”的文种,到“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从张扬“南方之强”的老庄,到两度作楚兰陵令而晚年退居兰陵从事著述的荀况等;一代代哲人的深沉睿智,使荆楚文化之树获得了丰厚的滋养。荆楚文化所表现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也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 荆楚文化的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极大的包容性。出于史官的道家者流对楚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老庄哲学即其代表。道家的平等、宽容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楚文化的精神。老子的《道德经》揭示了宽容是正义的前提条件,也是最接近自然法则的心态。庄子反复措意于大小之辩,在通过对大和小、有限和无限的比较中,克服了“一曲之士”的主观片面。他肯定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这种包容的态度,成就了楚文化精神底蕴的第一个特色。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史家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指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子之文,音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 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庄》、《骚》之间这种“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宏逸变幻”的特征,既是楚国江汉川泽自然环境的折射,又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的文化包容意识的体现。 荆楚哲学的第二个特色是重义理,善思辨。无论是先秦时的老庄学派,还是两汉荆州新学、南北朝至隋唐的湖北佛学以及近代江汉新学,其学术特征均重哲理与思辨,具有较为突出的思辨性。 在南北文化分野中,产生于江汉潇湘间、以泽国为主要地理特征的道家学说,表现出了崇尚虚无,活泼进取,“大抵遗弃尘世,渺视宇宙,以自然为主,以谦逊为宗”的特征。他们学“究天人之际”,深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宇宙精神,体现了人与天、地、道同大的自觉意识,又具有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眼光。 因而有的学者将先秦道家视为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的代表,而它所展示的正是楚文化精神的思辨特色。作为楚文化精髓的道家哲学,它的思辨性还表现在对“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上。道家对短暂的“物”与永恒的“道”的分别,不仅为同时代的其他诸家所不及,而且可以与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一比高低,它比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分,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与思辨性。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事件

春秋戰國時期重點事件 通常稱前770——前476為春秋,前475-前221為戰國。 要說平王東遷,要從平王之父幽王說起,周幽王在中國的歷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傢伙.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廢太子(即後來的平王),立伯服。褒姒不好笑,幽王便無事舉烽火,諸侯以為有外敵入侵,帶兵齊至,褒姒大笑。後幽王欲殺太子,申候(太子的舅舅)怒,聯合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再舉烽火,眾諸侯以為欺己,不至,幽王遂被殺於驪山之下,眾人推舉原太子為王,即平王,平王即位後,因憂於犬戎的威脅,遂東遷,遷都洛邑,從此周王室徹底衰落,各諸侯開始強大,春秋戰國拉開序幕。 前770 周平王遷都洛邑,周室衰弱,齊,楚,秦,晉始大。 前722 魯隱公即位。 同年鄭莊公(鄭由於輔佐王室遷都有功,主朝政,在五霸之前,鄭強盛,莊公於前701死後,諸子爭立,內亂,鄭國從此衰落)之弟段反,莊公伐之,段敗,出奔。由於莊公母與其弟同謀,莊公遷其母,並誓言:不到黃泉,勿相見(黃泉見母的故事由此而來)前719 桓王(平王孫) 前717 鄭莊公入朝,桓王不禮(因桓王之父,曾為質于鄭國,後死于鄭國,桓王由此怨鄭,後鄭又私自收割天子田之禾,其矛盾

愈深)。 前712 魯殺其君隱公,立桓公。(春秋戰國時期,弑君的事情數不勝數) 前707 周桓王伐鄭,鄭射傷桓公(君伐臣,臣傷君,由此看出,周王室的地位已尷尬的可憐) 前696 莊王元年 前694 魯桓公及夫人(齊襄公的妹妹)至齊,齊襄公(齊桓公之兄)與其妹私通(其無恥簡直令人瞠目),魯桓公察覺,大怒。齊襄公恐,令力士殺魯桓公。襄公眾弟因齊亂,紛紛出奔,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後來的齊桓公)奔莒。 前693 周公黑肩欲殺王,事情敗露,王殺周公。 前686 齊襄公堂弟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 前685 齊人殺無知,諸公子聞之,歸國爭位,齊桓公小白先入得立。魯派兵送糾歸齊齊發兵據之,魯敗,齊桓公遂令魯殺糾,囚管仲至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齊國大治,後稱霸。 前681 厘王 前679 齊桓公會諸侯于甄,始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在此拉開了春秋諸侯國稱霸的序幕)(五霸之說歷來史學界爭論不休,一般是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夫差,越勾踐。在這且不管這些爭論,暫取第一種說法)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从五万年前走来;由旧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聚落,演进成了今天的现代城市,构建了城市完整的、举世少有的历史发展序列,并孕育出震古烁今的楚文化、色彩斑烂的三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相继在荆州城周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1处。从遗址中呈现出完整的生活居住面,是我国首次在平原地区发掘的原始居住遗址,填補了我国考古史上一大空白,并具备了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样完整的发展阶段。 荆州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及夏商文化,为此后的楚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徙郢,称纪郢、南郢、纪南城。楚人都郢而强。经过20代楚王、历时412年的连续不断地开拓、经营,创造了超越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了以铜铁治铸、丝织刺绣、漆器制作、玉石琢磨、道家哲学、庄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为八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堪与雅典媲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豪杰争战。荆州由于“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魏、蜀、吴争夺的焦点。在荆州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三国遗迹和流传至今的三国故事,形成了荆州独有的三国文化。在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文化中,关羽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并当之无愧地成为荆州三国文化的核心,是荆州独有的城市名片。 地处在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湖泊星罗棋布,河渠交错纵横。 现存水域面积353.5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5.35%.其中长江在境内流经483公里,并拥有沮漳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东荆河等支流。现存天然湖泊270多个,包括洪湖、长湖、江津湖、北湖、白鹭湖等,水库10余座,水域面积达到了3135平方千米。几千年来,荆州人在与水的相处中,绘成了一幅治水、用水、赏水的历史画卷,构成了荆州水文化的独特内涵。 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

唐代、春秋战国著名建筑地点

唐代著名建筑地点 长安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洛阳城: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东。 芮城:广仁王庙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 平顺: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 五台县: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 五台山:山西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 唐代著名大城市 长安(西安) 洛阳 扬州 益州 广州 泉州 长安、洛阳是当时的首都 扬州、成都是以商业的繁荣而文明,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是成都的别称。 广州、泉州是当时著名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建筑主要是列国的都城 东周王城洛邑:东周王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遗址上多为现代建筑。齐国临淄:临淄齐国古城是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 燕下都:地处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的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即今天的高陌乡及周边一带, 赵国邯郸故城:中国战国时赵国都城遗址,在河北省邯郸市,是已知战国时期惟一的一座宫城和大城不相连的都城。 秦咸阳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为何的北岸。 楚郢都:郢都是南方的霸者楚国的都城,位於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郑韩城:河南新郑本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 宋代 著名建筑 开封铁塔、 湖南岳阳楼、 岳麓书院、 江西赣州城墙(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城墙)、 赣州八镜台、 石城宝福院塔(建于宋崇宁元年,江南佛塔)、 香港宋王台、 杭州岳王庙、 巩县宋陵、 赣州赣县县学、 南昌西山万寿宫、 天师府等。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 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 B晋一秦一楚 C.秦一宋楚 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 B.秦国C.赵国 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 B.两次打败楚军 C.与秦国同时称帝 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 B.三桓专鲁 C.三家分晋 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 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 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 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 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 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 B刀币一齐国 C.铲币秦国 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 B.“玺书”制度 C.俸禄制度 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 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 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 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 C.“量人修赋” 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 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 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 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 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 B韩非子的法、术、势 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 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个人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2级初教一班 姓名:徐林山学号:12371055

荆楚文化作文1500字(最新)

在拉动皮箱的轰鸣声中,我们正式踏上了前往武汉的旅程。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阔别大西北的“大漠孤烟”已久,窗外已然是灯火阑珊之景。泥土香甜的气息沁人心脾,这里就是“江城”——武汉。 我们的研学之行,将从这里开始。 ——题记 经历了一路的舟车劳顿,我们一行人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我们,将前往武汉大学。感受武大校园环山抱水的秀美和沉淀、厚重的文化氛围。 走进武大,映入眼帘的便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牌楼。云纹蓝瓦,四柱八方,无一不体现着这座高等学院的深邃高尚。也有人曾认为,武大校名最有气魄,念作:学大汉,武立国。赏沿途风景,我们走经了珞珈广场,踏樱花大道,登“樱花城堡”鸟瞰武大。老斋舍青瓦红窗,古香古色。因未赶上樱花盛放之际,略显遗憾,但能与同窗好友共度时光,也让这次游学显得弥足珍贵。而我们的武大之旅,也在老图书馆前的合影留念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临近黄昏,我们前往了中国“第一商业街”楚河汉街。走在汉街上,满眼都是民国风、现代风以及欧式建筑,其中也融入了不少中西方的艺术元素。来来往往,不乏有衣着时尚,身材高挑,肤色各异的小姐姐。汉街汇聚了众多奢侈品牌,但也有不少美食,阿嬷蛋糕店,广隆蛋挞王,鲜果杯等等,大家见状,都是两眼放光。再集合时,大家手中已是满满当当,更夸张一点的,手捧小盒的热干面,吃得快要“噎死”了。 热干面作为武汉当地的特色,一路走来也是独得大家的恩宠。于是乎,晚饭也就是象征性地吃几口了。 第二日清晨,天微微亮,我们便踏上了征程。迎来了备受期待的重头戏,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登高而望远,多少文人墨客登高于此,观此壮美山河之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其中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更是脍炙人口。黄鹤楼坐落于蛇山之上,临近观赏,白雾飘渺,恍如仙境,隐隐若现出“黄鹤归来”的铜雕像。环顾四处,错落有致,更衬黄鹤楼壮丽之美。登五重黄鹤楼,饱览浮雕、书法、壁画、诗词等作品。令人赞叹不已。更有游客纷纷亮出一手好毛笔字,引得众人围观……可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离去时我们仍意犹未尽。只愿将那古朴的明黄色古楼,牢牢印刻在脑海之中。来结束这次的黄鹤楼之行。 见过了黄鹤楼的巍峨壮丽,我们又前往了湖北省博物馆,去感受当地历史的沧桑。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现古人技艺之高超;曾侯乙编钟之音律精准,震撼寰宇;郧县人头骨之古老,谱写人类历史;元代青花瓷四爱梅瓶存世罕有,价值连城。湖北省博这四大镇馆之宝,无一不使我们沉浸于这如烈酒般清冽而醉人的历史之中。亦有幸于能得见来自神秘古埃及的木乃伊,记录着埃及文明的石碑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