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

诊疗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筋瘤(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依据:

(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如果止血带和拇指皆不放开,半分钟内排空的静脉又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枝瓣膜机能不全。

(6)深静脉通畅试验:患者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后做膝部伸曲运动10—15次。如果曲张静脉的充盈程度减轻或消失,并无下肢胀感加重,则表示深部静脉通畅。

(7)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下肢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西医诊断标准:

(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如果止血带和拇指皆不放开,半分钟内排空的静脉又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枝瓣膜机能不全。

(6)深静脉通畅试验:患者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后做膝部伸曲运动10—15次。如果曲张静脉的充盈程度减轻或消失,并无下肢胀感加重,则表示深部静脉通畅。

(7)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下肢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二)证候诊断

1.劳倦伤气证: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筋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2.寒湿凝筋证: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3.外伤瘀滞证:清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1.劳倦伤气证

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

2.寒湿凝筋证

治法:暖肝散结,益气通络

方剂:暖肝煎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茴香、当归、枸杞、乌药、茯苓、生姜、细辛、通草、大枣。

3.外伤瘀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合营消肿

方剂:活血散瘀汤,当归尾红花、乳香、没药、熟地、当归、赤芍、川芎、柴胡、枳实、甘草。

中成药:葛根素注射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马粟子提取物等等。

(二)外治法

1.弹力绷带:长期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

2.中药熏洗:活血消肿洗药、活血止痛散熏洗患肢。

3.外敷治疗:药物和基质制成的糊膏、软膏摊于敷料上,外贴患处,促进炎症消散、消肿止痛。(如复方荨麻膏、黑药膏等膏药)

4.耳穴、针灸治疗:耳穴:心、脾、肾、三阴交;针灸治疗: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5.肢体气体加压治疗:气压式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通过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气过程,将淤积的淋巴液推回血循环中,加速肢体静脉血流速度,消除水肿;促进淤血静脉排空及肢体动脉灌注,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

6.氦氖激光治疗: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与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2、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改善机体中毒状态;3、能使血液中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从而降低全血粘度。

7.手术治疗(略)

(三)治未病及饮食疗法

1.导引、运动。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酒,避多食肥甘厚腻,合理控制主食。

3.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偏差引入饮食疗法。

(四)护理措施

1.嘱病人避免站立过久或长时间行走,宜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30 ~40 ,使患肢位置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从而减轻患肢水肿,减轻下肢静脉内压力;

2.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习惯性便秘者,睡前饮白开水一杯或口服轻泻剂,避免长期长时间蹲位;

3.告诉病人患肢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减轻患肢症状;

4.天天用温水泡洗患肢(1~2)次,擦干后涂护肤脂保护;

5.处给予湿敷或清创后定期换药或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处,天天(2~3)次。

三、难点分析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缓慢渐进的疾病,初起时症状不明显甚至除体征外无任何症状,多不引起患者重视,一旦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溃疡等症状时治疗难度常常加重,溃疡一旦出现常因静脉回流不畅而致溃疡久治不愈,并且易发感染,治疗难度加

大,下肢静脉曲张后期还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淤血性皮炎,常引起皮肤的慢性炎症,久治不愈。

中医特色治疗可干预本病早期,抑制本病的发展,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熏洗、中药药膏涂擦并结合气体加压治疗早期即可明显改善肢体静脉的回流,减轻双下肢麻木、肿胀、皮肤瘙痒等早期症状。

四、疗效评价

1.显效:患者症状基本缓解,曲张静脉基本缓解。

2.好转: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曲张静脉明显好转。

3.无效:患者症状无好转,曲张静脉无缓解,甚至较前扩张。

五、评价标准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迂曲扩张静脉基本缓解。

显效:迂曲扩张静脉缓解。

肛漏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2016年重点优势病种肛漏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结合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 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2016年收治的肛漏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5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临床疗效 2016年共收治肛漏病人30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9例,低位肛漏21例。30例病人中,有合并感染肛痈者,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3例,热毒炽盛证18例,无合并症者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8例,阴虚毒恋证1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30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30例,治愈率100%。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 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5年度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6年与2015年各种数据比较 住院时间(天)尿潴留排便困难疼痛延迟愈合 2016年13 08 5 06 2 2015年15 10 5 07 2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模板

附件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一、基本情况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因此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能够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

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 一、基本情况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1月,新泰市中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5例,完成13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薰洗、药浴、紫外光照射、中药湿敷、中药涂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1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2、3%,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6例(46、2%),静脉滴注

中药注射液100例(100%),中药熏洗治疗12例(92、3%),紫外光照射13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与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紫外光照射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熏洗、口服中成药、推拿、与其她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凉血法治疗白疕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就是急性期还就是缓解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白疕静止期与缓解期,鳞屑较厚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她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详解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或内分泌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等,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亦可无症状。 二、诊断 (一)诊断名称 中医:心悸、怔中、胸痹、眩晕、厥证、虚劳 西医:心律失常(注明类型) (二)中医诊断依据 1.病名诊断 (1)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有心跳增强感或间歇感,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有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眩晕、视朦等,部分病人也 可无不适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昏厥、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心脏 听诊有心率、节律变化,心音强弱也可出现异常。 (2)发病特点:突然发作,时作时止,也可以持续存在。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运动,精神刺激,过量吸烟、饮酒及咖啡等。 2.证候诊断 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兼结、代。 心阳不足: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心阳虚脱: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心血不足:心悸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痰扰心脉: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腻,脉眩滑或涩、结代。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心悸怔中,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心神不宁:心悸怔中,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三)西医诊断依据 1.病史应采集详尽的病史,尽量让患者描述发生心悸等症状时的感受。病史可提供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类型、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心律失常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线索。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除可检查心律与节律外,某些心脏体征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技术。通常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在心电图上反应出来。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

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 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白术、茵陈等。 (2)正虚邪恋证 证候: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扶正祛邪。 代表方剂:托里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3)阴液亏虚证 证候: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

诊疗方案设计及优化总结材料

青冈县中医医院 2011年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分析总结及优化方案 慢性肾衰及肾风为我科优势病种,慢性肾衰根据常见的原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一般认为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肿、呕吐、癃闭、虚劳关格等病症之中,本病多食水肿、淋证、消渴、血尿等病迁延日久的结果。诸症消退后,长期呈虚劳的表现,其后期呕吐常与癃闭并见,再结合本病的严重预后,故应属于中医“关格”范畴。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科以慢性肾衰竭作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针对慢性肾衰及肾风的患者,发挥中医中药特色,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及社会效应。 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2011年我科出院病人共计 366人,其中有慢性肾衰竭患者195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95例,年龄49~79(59.39士4.35)岁,病程—天(11.12士1.72)天,其中脾肾气虚证型患者52 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6.6%,脾肾阳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气阴两虚证型患者26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3.3%,肝肾阴虚证型患者30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5.3%,阴阳两虚证型患者33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16.9%,湿浊证患者5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5%,湿热证型患者 8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4%,水气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血瘀及虫毒证型患者4例,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0.02%,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敷贴,按摩刮痧等特色疗法,其中中医特色疗法参与病例185人次,

占慢性肾衰竭总数的95 %,中药汤剂病例160人次,占195人次中的82.1%。 治疗方法:2011年我科制定的诊疗方案。 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3)血肌酐降低≥2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l项,即可判定。 有效: (1)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3)血肌酐降低≥10%。 以上(1)为必备,(2)、(3)具备1项,即可判定。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漏肛病(肛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要点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 ?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痿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痿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痿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痿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痿痿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痿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痿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痿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痿的分类: (1)低位肛痿 低位单纯性肛痿: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痿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痿: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痿痿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痿 高位单纯性肛痿: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痿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痿: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痿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痿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肛痿急性期) 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

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白术、茵陈等。 (2)正虚邪恋证(肛痿慢性期) 证候:肛周痿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治法:扶正祛邪。 代表方剂:托里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3)阴液亏虚证(结核性肛痿) 证候:痿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托毒。 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加减。 常用药物: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3、外治法: (1)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用沸水冲泡药品,先熏后洗,具有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肛痿协作分组协定方: 组成:野菊花20g、蒲公英20g、艾叶20g、苦参15g、黄柏15g、花椒10g、大黄10g、冰片1g。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主治:肛痿症见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用法与用量:每次用1袋,将药袋置于盆中。用沸水1500ml冲泡袋中药品,温度25C?30C,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2)外敷法:肛痿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4、手术治疗: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8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肿瘤科优势病种即我科常见病种共有三种:胃癌、肝癌与肠癌.我科自建科以来,通过对收治病人进行诊疗观察总结。现将2018年我科三个病种得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一:胃癌 1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 2018年1-12月份共收住院胃癌病人50人次,按照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50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7%,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7%。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口服、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治疗、高频热疗、中药灌肠抗肿瘤等综合治疗方式。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与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免疫、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均在辨证施治得基础上给于用药,外贴膏剂我科主要应用中草药协定得处方.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不仅能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而且对于大部分肿瘤患者能延长生存期,对于术后降低术后复发率,与化疗配合减毒增效,整体调节带瘤生存,在临床中取得了可喜得效果.由于治疗方案不断改进与优化,我们发现治疗效果得到明显得提高。 2难点思路及解决措施胃癌与中医学得“反胃"、“膈症”等症状相类似,《金匮要略》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医宗全鉴》对胃癌得发病原因、临床现象更有详细描述:“三阳热结,谓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也。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贲门干枯,则放出腐化之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由于癌细胞得侵蚀,引起胃部病变,使胃功能紊乱,出现了恶心、呕吐、宿食腐臭,疼痛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局部梗阻、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其发病率、

贺向东教授应用隧道法治疗肛瘘的临床经验

贺向东教授应用隧道法治疗肛瘘的临床经验 发表时间:2011-10-17T09:01:5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牟重阳1 张磊2 贺向东(指导)2 [导读] 隧道法是指彻底切除肛瘘感染的原发病灶(感染的肛窦、肛腺导管和肛腺),高位瘘管剥离切除呈隧道状入路。 牟重阳1 张磊2 贺向东(指导)2 (1陕西中医学院2010级中医肛肠研究生陕西西安 712046;2西安市肛肠病院陕西西安 710001)【中图分类号】R65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91-01 【摘要】贺向东教授是我国当代中医肛肠科名家之一,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陕西省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专科肛瘘协作组组长。贺向东教授在肛肠病,尤其是肛瘘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隧道法治疗肛瘘2600余例,该术式较肛瘘其他术式手术创面小,患者痛苦小,有效地保护了直肠肛门功能,疗效确切,无后遗症发生,复发率低,是微创治疗肛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贺向东隧道法肛瘘 贺向东,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市肛肠病医院院长,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陕西省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专科肛瘘协作组组长。笔者有幸师从贺向东教授学习,现对导师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一般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高位单纯性肛瘘、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其他非手术疗法主要通过药物控制感染,减轻症状,但不能彻底治愈。多采用的术式有挂线术、切开(除)术、脱管术、切开旷置术等。本文主要对导师贺向东教授应用隧道法治疗肛瘘临床经验加以介绍。 隧道法是指彻底切除肛瘘感染的原发病灶(感染的肛窦、肛腺导管和肛腺),高位瘘管剥离切除呈隧道状入路。 1 治疗方法 1.1手术方法一般采用鞍麻或局麻,取截石体位,常规消毒铺巾。术者先以软质球头探针自瘘管外口经瘘管由内口探出,并将探针留置瘘管内。然后,以外口为中心做一长2~3cm的放射状梭形切口,仔细锐钝性分离与管壁粘连的括约肌组织,完整切除瘘管。如为二条以上瘘管则分别处理。如内口位于直肠环上缘,则将瘘管分离至距内口(肠壁)0.5cm处结扎切除。注意切至内口创面不宜太大,充分结扎止血,所有结扎缝合线均留长线尾至肛外,以便于观察线的脱落。术毕以油纱条填塞肛管内压迫止血。 1.2术后处理术后抗炎治疗,饮食以半流食为主,控制排便24h,在每次排便后,中药熏洗坐浴,创面每日换药1~2次,酌情选用拔毒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等。术后注意膳食,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加强营养。忌饮酒、辣椒、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及羊肉、狗肉、荔枝、桂圆等大热之品。 2 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男,38岁,病案号2558,以肛门瘙痒伴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5年为主诉由门诊以“高位单纯肛瘘”收入西安市肛肠病医院。常规体检未见异常。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外6点距肛缘约3cm处可见一外口,挤压时有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肛内6点直肠环处可触及条索样的管壁延伸至肛门外瘘管外口,5-7点直肠环变硬,6点肛窦压痛,指套退出未见染血。入院诊断:高位单纯肛瘘。完善各项术前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在鞍麻下行高位单纯肛瘘隧道法切除术。术后安返病房,每日便后对症专科换药治疗。共住院20天痊愈出院。随访5年,肛门功能正常,无复发。 3 讨论 肛瘘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复发率较高,在我国其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国外为8%-25%。本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年龄,以20-40岁的青壮年人多见,婴幼儿发病者亦不少见;男性多于女性。手术是治疗肛瘘的有效方法。在现在临床当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挂线法,适用于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的高位肛瘘,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缺点是患者术后的痛苦大,尤其是使用橡皮筋的疼痛往往持续到脱线。②肛瘘切开术,适用于高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部分的辅助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易导致肛门不全失禁。③高位挂线低位缝合术,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缺点是缝合伤口一旦感染仍须立即拆除缝线,按开放伤口处理。[1]相比较以上三种方法,隧道法有其独有的优点,1)不损伤括约肌。该术式只切除瘘管而保留以括约肌为主的正常组织,对于剥离切除而形成的隧道创面作为向外引流的创面。2) 对于肛瘘的肛管直肠环下方部分,完全切开切除,呈开放式创面,目的是有利于隧道状创面引流通畅,有利于创面的愈合,从而保护了肛门功能。3)防止高位肛瘘术后常见的后遗症。而且由于肛管直肠环上方直肠壁保持完整,防止了术后肛门变形、漏液、漏气。同时有效减轻了术后疼痛。综上所述,本术式较肛瘘其他术式手术创面小,患者痛苦小,有效地保护了直肠肛门功能,疗效确切,无后遗症发生,是微创治疗肛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xiugai详解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 (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昏,少数病人可有晕厥。 (2)心电图表现:①心率快而极规整,心率130~240次/分。②QRS波群大多正常,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宽大QRS。③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内,不能分辨,或在QRS前,或贴于QRS波群之后。 2)室性心动过速 (1)临床表现:①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可发生心绞痛、头晕、晕厥。②体检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可出现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①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性心动过速。QRS-T 波特征同室性早搏。②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③心室率140~200次/ 分,规则或略不规则,偶见RR间距相差达0.33秒。④室性心律可持续单独存在,形成房室分离。 3)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晕、心前区疼痛、气促、心衰甚至肺水肿等。少数房颤患者以血栓栓塞并发症或晕厥为首次出现的症状,晕厥见于病窦综合症、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时。房扑多不稳定,趋向于转为窦律或房颤。 (2)心电图表现:①各导联无P波,代之以极快(350~600次/分)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或频率为250~350次/分的规则的据齿状扑动波。②房颤时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率多介于100~160次/分,也有心室率不快的房颤。心房扑动时多为2:1或4:1的房室传导比率,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4)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 (1)室颤室扑均属致命性心律失常,如不治疗3~5分钟内可致命。发作时心室无

肛漏病中医诊疗方案

漏肛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肛瘘急性期) 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 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自2011 年至2013 年12 月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以来,共依照路径管理住院患者共72例,完成70 例,平均住院18.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烫熨、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81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 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 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 例(93.8%),针灸治疗81例(100%),推拿治疗41 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 例(28.4%),烫熨治疗81 例(100%),

内科基础治疗79 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 >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 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某些 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熏洗方法,适用于中风后手足肿胀、肢体痉挛、疼痛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推拿治疗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不包括脑梗死。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

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五)鉴别诊断 1、肛周毛囊炎、疖肿: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发病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2、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 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4)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5)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