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期末复习

政治学期末复习

政治学期末复习
政治学期末复习

政治学期末复习

第二讲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一:相关概念:政治学P10、政治哲学P15、政治科学P11

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学科发展史的主要意义是什么?P22

研究方法上

对政治学学科的形成:把政治学与伦理学相区分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第三讲权力与合法性

一;合法性::政治权力是否能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认可和支持。

来源(韦伯的观点:三种)

1.传统型;合法性来自于传统的神圣性和传统受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

代表形式:长老制、家父长制

礼治

2.克里斯马型;合法性来自于英雄化的非凡个人以及他所默示和创建的制度的神圣性。

代表形式:君权神授的国王,现代革命中的领袖人物,僧侣团体

人治

3.合理合法型:合法性来自于法律制度。

代表形式为官僚制:

法治

传统型已经确立的习俗或习惯世袭的君主制

革命型的领袖和政权

克里斯玛型政治领袖的非凡人格或

超凡感召力

法理型合理的规则和程序现代官僚制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权力:影响他人或他物以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

暴力:通过物理强制而迫使人服从

权威:领导人赢得服从的能力(影响力)

1.权力与暴力的关系:所有的权力都以暴力为基础;权力旨在形成某种稳定的、持久的社会关系,暴力则以摧毁对方为目标。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需要争取被支配者的认同,暴力则不需要。

2.权力与权威的关系:都要求服从,具有支配性,权力离不开权威;权力主要体现在影响或控制他人的能力上,而权威则主要体现在影响或感化他人的能力上。

从被影响的对象的行为动机和后果来看,权力具有强制性,而权威对象的行为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服从。

3.暴力与权威无关

第四讲政府

单一制与联邦制P117-119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纵向权力关系。

类型划分:

a.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特点:

1)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较强,地方政府很少或没有自主权;

2)政治权力的行使由首都向周围地区辐射。

3)但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仍然保留了某些实质性的权威。

评价:单一制的利弊

有利的一面:

有利于中央统一调配资源和协调计划;

具有广泛的征税能力,可以为社会福利提供强大的财政资源。

不利的一面:

导致公民对国家的疏离感,因为权力是从首都向下辐射的。

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下降。

b.联邦制:既允许中央政府有足够的权力的管理整个国家,又相当程度上保留了地方的权威

建立方式: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出于某种理由而联合建立的。

评价:联邦制的利弊

利的一面:

公民与其地方政府更为接近,从而可能影响地方官员,并熟知地方决策;

更容易试验新项目,损失较小。

弊的一面:

地方政府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公共投资;

地方政府偶尔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地方政府之间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缺少协调。

第五讲国家

一:国家的本质:1.国家是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的政治共同体;

2.公共权威是国家得以维持和运作的基础;

3.国家在本质上具有阶级性,是维护在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二:国家起源理论:7种理论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1.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

2.神权说:董仲舒、阿奎那、黑格尔

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3.社会契约说:霍布斯、洛克、卢梭

4.内部冲突论:恩格斯

国家起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的产生:调节阶级冲突,将秩序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国家的职能: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统一

证据:古希腊雅典、古罗马、日尔曼国家

理论代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列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5.外部冲突论:奥本海、杜林

国家起源于征服或防卫

国家的职能:防止外敌入侵,维持领土安全

证据:海盗与游牧国家的产生

代表人物:奥本海《论国家》;杜林的暴力起源论、考茨基的国家起源论

6.人口压力论:哈纳、杜蒙德

国家起源于人口增长与资源紧张的矛盾

国家的职能:调节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

证据:南太平洋岛国的食人风气,太平洋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埃若曼高岛

代表人物:哈里斯(传教士)

7.水利文明论:魏特夫

国家起源于灌溉工程的管理

国家的职能:通过对公共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而维持自己的统治

证据:西亚、中亚、东亚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代表人物及著作: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三:守夜人国家与福利国家:比较P71-72

四:国家认同是如何形成的?

政治社会化;权力合法化;意识形态

合法化的途径:传统与习俗;克里斯玛权威;意识形态理性的规则;有效性:国家政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程度

第六讲政体

一:当代政体分类

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表明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关系和地位。

政体(regime):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极权主义政体

二战期间的德国、意大利和苏联

一套全面渗透、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意识形态

受一个领袖统帅的群众性政党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统制

一套忠于元首个人的秘密警察对社会和军政机构的全面监控→特务组织

执政党对群众信息和新闻媒体的全面控制

国家控制和指挥整个经济系统

2.权威主义政体(威权政体)

缺乏一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效性成为政府的唯一合法化来源

大多数政权者存在着一套有名无实的宪法或选举制度

个人或小集团对政权的有限垄断

大众的参与受到统治者的压制

没有极权主义政体下的动员式参与,也没有自由民主政体下的自由参与

案例:民主转型之前的韩国、拉美军人政体

3.自由民主政体

作为最高统治依据的宪法

最高统治者经由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

政府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有限的政府

4.比较极权政体与威权政体:

极权主义统治者要求对其目标有积极的大众支持(行动性的、礼仪性的支持),而威权统治者却一向满足于消极的服从。

极权主义的目标比威权主义相对宏大。

极权主义强行灌输意识形态,而威权政治则很少或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

威权主义通常与发展中国家相连,而极权主义特指某个特定时期的某些国家的政治形态,现在几乎已经消失。

5.小结:现代政体分类

划分标准: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权的产生、组织和运作方式,普通民众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范围和程度

自由民主政体:宪法至上、建立代议民主制、政府权力的大众化控制、公民自治

威权政体:有名无实的民主制度、少数人的威权统治、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府、微弱的大众化控制

极权政体:以极权“元首”为中心的政权组织结构、意识形态的统治而非法律的统治、特务警察系统的恐怖统治

二:政体演变的一般趋势

1.专制政体的衰落与共和政体的普及

专制政体的数量减少

从实权君主制到二元君主制和虚君共和制

当代共和政体大多为民主共和政体,而不是贵族共和政体

2.从政教合一政体到政教分离的政体

基督世界的政教分离:欧美世俗政体的建立

伊斯兰世界的政教分离: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与孟加拉

东亚国家的政教分离:日本

3.从极权政体和威权政体到自由民主政体

威权主义政体的民主转型:拉美、东亚

极权主义政体的民主转型:德国、意大利、西南欧和苏联东欧

第七讲政党

一:政党分类

1、根据是否被法律允许,可以分为合法政党、非法政党。

2、根据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和作用大小,分为体制内政党和体制外政党。

体制内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或重要影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

体制外政党:虽然合法存在,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非常小的作用,实际上在政党竞争之外的小型政党。

3、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左翼政党、中间政党、右翼政党。即保守型政党、改良型政党和激进型政党。

4、根据政党的纲领和政策,可以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生态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等。

5、根据政党的领导方式,分为革命党与执政党

革命党:以打破现存的国家政权,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政权为目的的政党。

执政党:掌握或领导国家政权,负责组织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政党。

6、精英型政党与群众型政党

群众型政党:为赢得选举或其它目标,尽可能地扩大成员的数量,在成员资格方面采取宽松的标准,对成员的社会身份、意识形态等以及入党的条件、程序等也不做特殊规定,即在吸收成

员方面是开放性的。

精英型政党:由于目标的特殊性,对成员资格有严格的要求,更强调志同道合,强调组织纪律性,往往只从符合特定条件的社会精英中吸收其成员。

二:政党制度:竞争型与非竞争型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政治模式。

竞争型政党制度: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主要有:极端多党制、有限多党制、两党制等。

非竞争型政党制度:不存在政党之间的竞争,国家长期由一个政党执政的局面。主要有:法西斯主义的一党制、民族主义一党制、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等。

三:日本政党政治的主要特点

1955体制:日本政坛自1955年出现的一种体制,即政党格局长期维持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两党政治格局。

特点:保留多党制的形式,实质上由自民党独揽大权,也可以说是多党议会、一党政府。

由于自民党长期控制议会的绝对多数,因此,内阁的换届实质上是自民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自民党内部派别的轮流执政。

这种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多党制不仅使政局稳定,而且有利于财团对政党和政府的控制,形成“政、官、财”三位一体的格局。

第八讲政治文化

一:如何从社会人成长为政治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P271

家庭:核心家庭与集体农庄

学校

同辈团体:协会、俱乐部、沙龙…

工作场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基层党组织、工会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

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

政治符号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型政治文化和大众型政治文化

统治型政治文化: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政治原则(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大众型政治文化:政治体系中的一般成员对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

2、阿尔蒙德: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地区型(Parochial,狭隘型)文化:只知“小家”

臣属型(Subject,顺从型)文化:知“小家”,顺从“大家”(国家)

知道是公民,实为臣民

参与型(Participant)文化:每个人都是狂热的“政客”

补:政治参与P202

政治参与主体

利益集团的角色

第九讲政治发展

一、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迁。

从政府政治体系来说,政治发展主要表现在政府各种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和政府制度和功能如何得以完善。

从非政府政治体系来说,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公民政治责任心的增强,以及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而政治发展研究则主要侧重于非政府组织的发育、公民文化的培育、社会和个人自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二、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模式

历史上,政治发展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以英、法等为代表的早发模式

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后发模式

起始时间:1500年前后V.S. 二战之后;

动力来源:社会内部V.S. 外部的示范与挑战;

主导力量:新兴势力V.S. 政府主导;

路径选择:自下而上V.S. 自上而下或同步

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

基本上是在社会内部进行政治发展,是自主性的发展;

1.一般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运动而进行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沿着从经济社会领域到政治领域的路径;

2.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广泛的社会阶层逐渐提出要求,通过政治参与逐渐改变政治形态;

3.一般均经过了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民族国家建设时期、民主化发展时期以及福利化建设时期。

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道路:

1、渐进-妥协的发展道路(上下力量之间的互动)(英国为典型)

特点:政治发展一般比较稳定,不存在激进的革命方式,主要是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进行妥协斗争,形成政治变革的共识,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发展,政治传统得到尊重。

2、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自下而上进行)(法国为典型)

特点:政治发展主要依靠革命和暴力进行,通常是在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之间激烈的较量后政治才有所进步。政治发展以制度和政权发生本质变化为标志。

三、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

发展中国家P231

第十讲国际政治

一、文明冲突论:谁提出,何时,主要内容P301

亨延顿从文明的视角如何对国际关系进行解读

二、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P2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