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

【教育的含义】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

狭义上: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 2.生物起源论 3.心理起源论 4.劳动起源论

【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2.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3.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

4.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5.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的开始。

6.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7.布鲁纳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8.保罗.朗格朗的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

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

2.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需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手段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文化”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和规律】

一.遗传

1.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

1.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三.教育

1.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了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影响,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教育的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一、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中最科学、最完善的,它不仅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内涵,而且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

二、现实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服务。

(2)教育为人民服务。

(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人应具有社会主义觉

悟与道德;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的个性;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狠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第五章.

【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总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学制。

1. 双轨学制:纵向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属于双轨学制,以英国为代表。双轨学制中一轨由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教育。这两轨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既不相通,也不连接,这就使劳动人民子女在小学、初中结业后没办法升入初中和大学。

2. 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

3. 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苏联型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属于介入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是最早出现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下达,左右贯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特点和优点。

第六章

一、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1.经验论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3.主动作业论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二、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

a..教育目标:引起学生做出特定的反应,并对反应进行不断的强化。

b.教学过程:提供简化的、控制的教学环境;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d.程序教学方法: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2、认知教学理论:

a.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

b.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内容。(3)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发现教学法

4、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答或论述)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把“形式教育论”和“实践教育论”的错误观点;

(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

四、七个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接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7.巩固性原则。

第七章

【教学理论流派】分为: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

1.教学目标: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做出特定的反应,并对反应进行不断的强

化。

2.教学过程:提供简化的、控制的教学环境;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3.教学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2)小步子原则.(3)即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

原则.

4.程序教学方法: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

二、认知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使教学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

1.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

2.教学过程:(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内容.(3)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三、发现教学法

四、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

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3.教育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重视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

四、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的.

3.防止两种极端的观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教学原则的体系】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

第八章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特点:是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与学生分享信息

优点: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知识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b:讲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重点突出。

C:讲授要有启发性。d:要注意语言技巧。e: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

2.谈话法

基本要求:a: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b:要善于启发诱导,控制问题的难度。c: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化。d:必要时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4.讨论法

二、班级教学制的基本特点、优点

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优点:

1.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第十章

一.简述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内容:德育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

二.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体系内部诸环节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相对于“高、大、空”有所缓解,但仍然与实践脱节。

(2)德育内容:相对贫乏,缺少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道德规范

(3)德育途径:比较单一,且有些流于形式。

(4)德育方法:形式陈旧,效果不明。

(5)德育管理:水平较低,评价不科学。

2.德育师资队伍难以胜任:

(1)德育主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2)师资队伍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甚至放弃教育的责任。

(3)德育工作者观念陈旧。

(4)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3.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脱节:

(1)学校周边微环境比较混乱无序。

(2)社区德育活动基地少。

(3)问题学生管教不到位。

(4)家庭教育失当,父亲缺位问题突出。

三.应对德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1.与时俱进,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1)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目标层次。(2)创

新学校德育内容,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3)拓宽德育途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4)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3.构建家、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德育模式:(1)加强多方联系,形成家庭、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共同体。(2)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3)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第十一章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因素

1.教师方面:首先是教师的人格因素,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

2.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的心态。

3.其他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还与师生所处的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校风气和课堂

的组织环境等有关。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1.教师应该做的努力: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2.学生应该做的努力: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3.其他方面应该做的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互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第十二章.

一.班主任工作的任务:(1)管理班级(2)指导班级活动(3)教育、影响学生(4)联系社会。(5)服务学生

二.班主任的角色承担:(1)与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2)全面负责学生的成长(3)有效管理班级(4)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三.我国当前班主任的现状:(1)岗位身份难以确定,一岗多职。(2)专职兼职尚无定论,分工不明。(3)“指导”职能难以胜任,教育低效。

四.级任教师制出现的时间:1904年我国的第一个《奏定学堂章程》。

五.现代班主任制自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此职。

教育学与心理学2016年备考题库

一、教育学(共69题)

1. 我国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A.《学记》 B.《中庸》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论语》

2. 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主张的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第斯多惠 D.卢梭

3. 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4. “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洛克

5. 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6.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家是()。 A.皮亚杰 B.赞科夫 C.维果茨基 D.苏霍姆林斯基

7. 古代教育专著《师说》的作者是()。 A..韩愈 B.王守仁 C.董仲舒 D.朱熹

8. 夸美纽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爱弥儿》

9. 在教学方法中,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0.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论》 C.《爱弥尔》 D.《教育漫话》

11.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化名出版的()。

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3. 19世纪末以来在德国出现了一种精神科学教育学,又称()。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14. 在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用人的力量去矫正人的恶性,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15.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的首创者是教育家()。 A.根舍因 B.赞科夫 C.皮亚杰 D.巴拉诺夫

16. 古代《四书集注》的作者是()。 A.韩愈 B.王守仁 C.董仲舒 D.朱熹

17. 《德国教师指南》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 B.第斯多惠 C.培根 D.亚里士多德

18.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育理论是()。

A.学生的“一般发展”

B.“结构主义”

C.“最近发展区”

D.“合作教育学”

19. 俄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代表作是()。

A.《教育诗》

B.《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学》

20.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的作者是()。 A.根舍因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巴班斯基

21. 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成分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赞科夫 C.阿莫纳什维利 D.巴班斯基

2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23.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生物本能 C.心理模

仿 D.活动与交往

24.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生物本能 C.心理模仿 D.活动与交往

25.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生理前提因素是()。 A.遗传 B.身体素质 C.生理成熟度 D.个体活动

26. 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27. 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其中“二馆”是()。 A.教馆和学馆 B.崇文馆和弘文馆 C.文馆和武馆 D.书学馆和算学馆

28. 孟子的人性观是()。 A.性善论 B.性恶论 C.善恶兼有论 D.神学论

29. 在我国5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指标具有差异,这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可变性

30.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A.教育具有阶级性 B.教育具有永恒性 C.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D.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制约

31. 孔子施教的主要教育内容是()。 A.“四艺” B.“五艺” C.“六艺” D.“七艺”

32. 儿童的视听觉器官在4-5岁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而性成熟则要到13、14岁以后,这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可变性

33. 在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的“七艺”分为“三科”、“四学”,其中“四学”是指()。 A.文法、音乐、天文、几何 B.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 C.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D.天文、修辞、辩证法、文法

34. 在中国近代史上,美育曾两次列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次是在()年,由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的。 A.1911 B.1912 C.1919 D.1922

35. 1958年,党中央颁布了“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与工农相结合,必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36. 最早提出并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席勒

37.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38.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年。 A.1949 B.1950 C.1951 D.1958

39.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A.1951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40.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的是()学制。 A.壬寅 B.癸卯 C.壬子癸丑 D.壬戌

41.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复杂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针对性

42.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意味着教师的劳动具有()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动性 D.针对性

43. 课程的类型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可以划分为()。 A.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4. 课程的类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划分为()。 A.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5. 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称为()。 A.实验法 B.实习法 C.练习法 D.实践活动法

46. 班级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个别教学 D.复式教学

47.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方法,称为()。 A.实验法 B.实习作业法 C.练习法 D.实践活动法

48.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正原理、概念、公式的教学方法,称为()。 A.讲解法 B.讲读法 C.讲演法 D.讲述法

49. 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称为()。 A.教学原理 B.教学规律 C.教学原则 D.教学要求

50.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 A.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B.教学科研两中心 C.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D.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四结合

51. “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 A.基本技术 B.基本智力 C.基本素养 D.基本技能

52.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试图解决问题或得出某种结论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 B.讨论法 C.提问法 D.访问法

53.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倡导的教学方法是()。 A.合作教学法 B.“掌握学习”教学法 C.“纲要信号”教学法 D.启发式教学法

54. 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教学评价,称为()。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5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称为()。 A.探究法 B.欣赏教学法 C.情景教学法 D.实践活动法

56.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开始实行是在()。 A.1840年 B.1862年 C.1912年 D.1922年

57. 根据评价的性质和作用,旨在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上的证明的评价类型是()。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58. 在教学过程中,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自评、他评

59. 《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指在教学中要贯彻()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60.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这一程序是采用了()。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陶冶教学模式

61. “学而时习之”一语出自()。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道德经》 .

62.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为()。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述法63.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这一程序是采用了()。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陶冶教学模式

64. 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 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65. 教学评价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以作用为依据可划分为()。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C.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教学质量评价

D.自评、他评

66.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A.自我修养法 B.品德评价法 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67. ()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而不依赖个体人存在。 A.道德 B.品德 C.思想 D.信仰

68. 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C.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69. 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 A.校外教育 B.课外教育 C.课外辅导 D.学科活动

二、心理学(共67题)

1. 研究强化和惩罚规律的心理学流派是 ( )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机能主义

2. 强调对心理进行整体研究,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是 (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完形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构造主义心理学

3.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 ) A.詹姆斯 B.桑代克 C.冯特 D.华生

4. 通过观察饿猫如何打开疑难笼获得食物的过程来研究学习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桑代克 C.冯特 D.华生

5.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在于他在精神分析学说中首先提出了人类具有( ) A.生本能 B.死本能 C.力必多 D.潜意识

6. 人脑中负责躯体感觉以及初级听觉、视觉的脑区分别是 ( ) A.枕叶顶叶颞叶 B.颞叶顶叶枕叶 C.顶叶颞叶枕叶 D.枕叶颞叶顶叶

7.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8. 当目光专注于电扇转动时,会觉得电扇忽而正转,忽而倒转,甚至有时会有暂时停止不转,这种现象属于() A.错觉 B.深度知觉 C.形状知觉 D.幻觉

9. 视觉的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分别感受() A.红、黄、蓝 B.红、绿、蓝 C.红、黄、绿 D.黄、绿、兰

10. “思维的知觉”是指() A.感觉 B.观察 C.想像 D.记忆

11. 教师在上课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再加上表情动作,有助于引起学生的()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2.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力努力的注意是() A.不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3. “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4. 学生背单词时闻到巧克力香味,第二天测验时再次提供巧克力香味的比不提供巧克力香味的回忆出来的词汇更多,说明嗅觉刺激可唤起人们的() A.想象 B.记忆 C.动机 D.兴趣

15. 影响感觉阈限测量的非感觉特性因素主要是() A.智力水平 B.性别和年龄 C.动机和期望 D.人格

16. 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 A.注意的动摇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17. 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中心品质 C.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

18. 与个体知识经验、工作经历、言语指导以及兴趣爱好密切相关的知觉特征是()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 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映表现为音高、音色和() A.情绪 B.响度 C.旋律 D.色彩

20. 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 ( ) A.3-7个组块 B.5-9个组块 C.7-11个组块 D.9-13个组块.

21.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指( ) A.感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22. 最后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重现并遗忘较少,称为(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倒摄抑制 D.晕轮效应

23. 一般而言,人的大脑有四个记忆高潮,它们分别是清晨、8-11点、18-20点和( ) A.22点 B.23点 C.24点 D.睡前一小时

24. 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是( ) A.按照刺激物的物理特征编码 B.语义编码 C.语音编码 D.都不是

25. 看电影时往往结尾的内容容易记住,这是因为结尾 ( ) A.有前摄抑制没有后摄抑制 B.有后摄抑制没前摄抑制 C.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D.没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26. 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活动性 B.新颖性 C.发散性 D.直觉性

27. 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 ) A.想象 B.思维 C.观察 D.感觉

28. 在发散生成测验中,说出某个物体的用途越多,发散思维越( ) A.变通 B.独特 C.流畅 D.创新

29.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是否具有清晰意识,思维可分为( ) A.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B.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C.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30. 在处理问题时能客观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虚心自我检查,放弃错误观点的做法显示了思维的( ) A.广阔性 B.深刻性 C.批判性 D.敏捷性

31.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化石和有关资料,复现出恐龙的形象和当时生活场景,表现出思维的( ) A.概括性 B.稳定性 C.间接性 D.直接性

32. 科学家的发明、工程师的设计、作家的人物塑造等活动都需要想像,这体现了想像的( ) A.补充功能 B.代替功能 C.预见功能 D.选择功能

33. 人们往往习惯用过去的经验解决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的问题,这是一种思维的( ) A.变式 B.抽象化 C.定势 D.发散

34. 为打开密码箱,小张逐一尝试三位数字的组合,他采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 ( ) A.手段-目的分析 B.启发法 C.逆向搜索 D.算法

35. 老师出题:“请说出纸有哪些作用”,目的在于观察学生的(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分析思维.

36. 作家写小说时在头脑中构造人物形象属于 (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创造想像

37.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38. 在练习的后期,练习成绩似乎不再提高,这种现象是( ) A.U型现象 B.倒U型现象 C.先慢后快现象 D.高原现象

39. 智力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因此智力活动的对象具有( ) A.内隐性 B.观念性 C.简缩性 D.物质性

40. 下列不属于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 A.解题 B.打篮球 C.吃饭 D.吮吸

41. 确定所学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并了解活动的结构要素,属于智力技能的( ) A.原型定

向阶段 B.原型操作阶段 C.原型内化阶段 D.原型巩固阶段

42. 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能力 B.性格 C.动

机 D.气质

43. 人们在知觉、记忆、思维方面存在的能力差异属于 ( ) A.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B.能

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C.能力发展的趋势差异 D.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44.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包括人格智能,具体指( ) A.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

能 B.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 C.自然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D.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反省智能

45. 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

负偏态分布

46. “姜还是老的辣”说明( ) A.人越老越聪明 B.老年人流体智力没有衰退 C.老年人晶体智力还在发展 D.老年人有个别差异

47. 驱使个体产生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 ] A.诱因 B.需要 C.思维 D.感觉

48.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 A.需要 B.兴趣 C.信念 D.诱因

49. 人们因为口渴就会产生动机去找水喝,说明动机具有[ ] A.激励功能 B.指引功能 C.

引发功能 D.调整功能

50. 力求成功的人喜欢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其成功概率约为

[ ] A.25% B.50% C.70% D.90%

5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与爱

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52. 在学习较难的内容时,学习动机水平[ ]有利于学习 A.较低 B.较高 C.适中 D.没

有 .

53. 根据维纳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影响成败的[ ] A.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B.内部不稳定

可控因素 C.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54. 一般来讲,解决问题最佳动机水平的强度是[ ] A.超强 B.强 C.中等 D.弱

55. 根据维纳的归因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

56. 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成[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内部动机和

外部动机 C.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D.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57. 我们往往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形容意志的( ) A.自觉性 B.自制性 C.坚韧性 D.

果断性

58. 在适应性综合症的哪一个阶段,人体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 ) A.动员阶段 B.阻抗阶

段 C.衰竭阶段 D.以上都不是

59. 同样是遇到交通堵塞,张力焦躁愤怒,而李飞却很平静。下面哪种情绪理论能解释

这种情绪反应的差异?( )

A.评定-兴奋理论

B.两因素理论

C.面部反馈理论

D.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60.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其特点之一是( ) A.发散性 B.弥散性 C.

渲染性 D.冲动性

61. 很多女孩子既喜欢吃甜食又怕发胖,属于(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62. 缺乏意志自觉性的表现是( ) A.怯懦 B.做事有始无终 C.草率决定 D.盲从

63. 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不灵活型的,与其相适应的气质是( ) A.胆汁

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64. 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 A.胆汁质 B.

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65.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66.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人格具有( ) A.独特性 B.整体性 C.功能性 D.稳定性

67. 有的人在做事时目标明确,自制力强,面对突发事件表现得沉着冷静,显示了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理智特征

参考答案

一、教育学(共69题)

1-5. AABAC

6-10. CACCD 11-15. BCBBA 16-20. DBBBD

21-25. DBBCA

26-30. BBADC 31-35. CBCBA 36-40. DDCAC

41-45. CBBAC

46-50. BBBCA 51-55. DAAAB

56-60. BBAAD

61-65. ABCBA 66-69.CAAB

二、心理学(共67题)

1-5.BBCBD

6-10. CCABB 11-15. ACCBC 16-20. ADCBB

21-25. CBDCA

26-30. BACCC 31-35. CCCDA 36-40. DADBD

41-45. AADDA

46-50. CAACB

51-55. DADCA

56-60. BCBAD

61-67. CDCDBDC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a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 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 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tt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txt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着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着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着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1800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1802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所以不久即升为副教授。 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着作、心理学着作和教育学着作。这些着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着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已成为世界教育名着。 1891年8月11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世长辞。他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为教育科学努力奋斗了44年。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汇编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全民多现身+全信科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c.文字的产生 d.国家机器的产生 5.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代学制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教育学发展阶段:萌芽、独立、多元化、现代化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教育、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9.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⑵非正式性⑶多样性⑷互补性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宏观看,教育是指整个社会的,国家的教育活动; 从微观来看,教育则是指单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3、教育是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的学开成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室作为教的主体,在 教育过程中期主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它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 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媒体。 5、《学记》是我国教育这门学科的萌芽。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的第一步教育 学的著作《大教学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他的教育学说成为后世传统教育学的根基。 6、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现代教育的诞生。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8、胶原个字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 9、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教育两大方 面。 10、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中,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 是基础。 11、我国现阶段的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3、基础教育又称为国民教育,其特征是: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14、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的遗传和环境两个层次,其中人的时间活动是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的实践性活动在年轻人一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5、小学教育跟班任务是(使儿童的德智体美等和谐的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好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16、小学教育发展既需要(教育部门和教研努力),有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还需要法律的保障。 17、教学的原则是因材施教。 18、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和学手段他解决教师怎么交和学生学的问题。 19、某老师在检查知识时,让优等生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论,要求中等生和后进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这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运用了谈话法教学方法。 2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制辅助形式有(课外作业,课外辅导,现场教学。) 21、课的类型是指课的分类,小学用的做多的是课型是综合课。 2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结构的中心环节是讲授新教材。 2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活动方法,具体分为讲述,讲解,解读等讲授方式。 24、使小学教育工作由传统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向现代化的公民素质教育轨道上来,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 25、要上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上课全过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26、(提出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提编写教案的组最主要的两个环节。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2011年第8期(总第379期) No.8,2011 General,No. 379 UCATIONAL RESEAR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张楚廷 [摘要]人文科学,无论是较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最悠久、最重要、最具引领作用的科学。无论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的实际与理论,教育的使命与功能,还是教育学自身,都说明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以人为出发点,又以关于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并归结到人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学,这也正是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之缘由所在。 [关键词]教育;教育学;人文科学;人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长沙410081) 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属于自然科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属于社会科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等属于人文科学。这些都是没有疑问的,教育学属于哪一类科学呢?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科学呢?笔者曾以此询问学生,也询问过同行的教师,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属于社会科学”。不少学术论著也有这样的观点,本文将对这种看法进行讨论,以期对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有所借鉴。 一、人文科学的含义与意义 探讨教育学的人文科学属性首先需要从何为人文科学说起。《哲学大辞典》对“人文科学”作了这样的界说:人文科学源于拉丁文humantitas,意为人性、教养。起源于古罗马西塞罗提出的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纲领,后转变为中世纪基督教的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语言学、历史、哲学和其他学科。文艺复兴时期,广义指与神学相对立的研究世俗文化的学问,主要研究语法、修辞、诗学、历史与道德;狭义指希腊语言、拉丁语言研究与古典文学的研究。[1] 把数学列入人文科学,这一点很引人注目。这很可能是继承了古希腊人的观点,即数学并不 只是用以描述自然的,数学被认为是一种宇宙观,同时又被认为是人心灵的科学,那时是“把数学充当哲学”[2]的。因而,中世纪时仍视数学为人文科学。 与《哲学大辞典》主要从外延上去界说不同,《中国大百科全书》从内涵上对人文科学作了描述:人文科学即“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3]按照这一界说,除了《哲学大辞典》所列述的语言学、语法、修辞、文学、史学、哲学外,还应有一些学科也属人文科学。例如,与信仰相对应的有宗教学;与情感(应当也有意志、认知等)相对应的有心理学(尤其是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与美感相对应的有美学、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以及雕刻等;与道德(《哲学大辞典》也提到了)相对应的则应有伦理学等,这些都属于人文科学。因为,以人性、教养,以人的情感、美感、信仰、道德、思维为对象的学科即人文科学,简而言之,人文科学乃直接以人为对象,着重是以人的文化面、精神面为对象的科学。人文科学明显地与自然科学(包括与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人的生理科学)相区别,也明显地与社会科学相区别。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运动变化及发展规律的各门科学的总称”。[4]社会在自然之中,但社会科学并非自然科学;人在社会之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 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学习教育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是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深化和奠基作用。 4.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