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

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而修辞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本短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在写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一、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俗称‘打比方’。”(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最基本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等,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其表现形式为“A象B”。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

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明喻)(丰子恺《渐》)

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明喻)(钱钟书《一

个偏见》)

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明喻)(达?

芬奇)

(二)暗喻

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A是B”、“A的B”、“AB”、“A-B”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暗喻A

是B)(贾平凹《秦腔》)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

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暗喻A的B)(秦牧《散文创作谈》)

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稍后,剧

作又脱颖而出。就像有四大江河流贯在中国大地上一样。这四道文学河流,也闪闪发光地流

贯在中国文学史上。(明喻、暗喻AB)(秦牧《散文创作谈》)

④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暗喻A的B)(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⑤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暗喻AB)(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⑥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暗喻A是B、暗喻A的B)(舒

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借喻格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在性质特点上有相似关系。

①因此,我们来兑换这张支票。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借

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②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

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借

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③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借喻)(鲁

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拟人、借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物来替代的一种修辞格。其表现形式,或局部代整体,或实体代抽象,或特征代全貌等。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使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借代格相关联的两者在性质特点上没有相似关系,只有相关联系。借代重点突出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使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①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代、反诘)(陆游《关山月》)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借

代、设问)(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③见昆山尤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借代、反诘)(侯方域《马

伶传》)

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代、

暗喻、设问、明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在于一个“代”字,后者在于一个“喻”字,在实际区别中,前者不能换成明喻,后者可以换成明喻。

比如,“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干戈”就不能换成“明喻”,而“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中“落水狗”就可以换成“xxx 如同落水狗一样”的格式。

三、比拟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强文章感染力。比拟可分拟人和拟物。

①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

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以伦比的精审。(明喻、拟人、夸张)(范曾《梵

高的坟茔》)

②“百叶的花瓣有四重,两重白色的大花瓣夹着两重黄色的短花瓣。看过去既单纯又

复杂,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悲也默默,喜也默默。”(明

喻、拟人、反复)(唐敏《女孩子的花》)

③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

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拟人)(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

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拟人、对比)(余秋雨《都江堰》)

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拟人)(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

怀古》)

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拟物)(毛泽东《沁园春雪》)

四、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复杂意思的修辞格。运用排比可使文章语意贯通,气势充沛。排比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一个“偶”字,即成双成对的;后者在于一个“排”字,即成排成串。就是对偶在形式上对偶是两居,典型的排比至少在三句及以上。

①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

应该象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明喻、排比、对比)(秦牧

《散文创作谈》)

②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

往、令人敬仰的品格。(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

③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

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拟人、明喻、排比)(余秋雨《都

江堰》)

④如果以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

晚。(暗喻、排比)(史铁生《我与地坛》)

五、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格,诗歌中又称“对仗”。运用对偶,能使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常见的辞格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和“隔山对”(扇面对)等形式。

正对就是上句和下句从两个角度或者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对象,内容相似,相互补充。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正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反对就是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相互映衬。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对)(李商隐《七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串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接、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呵成。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串对)(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隔山对是指形成对偶的两部分中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中间隔着别的词语或者短语。在形式上比上述各对偶形式长,词语或者短语多。如,“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隔山对)(宗璞《哭小弟》)

六、顶真

顶真,又称“蝉联”,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运用顶真格,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叙事状物蝉联成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顶针、叠词)(《诗经卫风氓》)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七、夸张

夸张,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夸张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种形式。

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

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明喻、拟人、夸张、

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

厢记?长亭送别》)

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

的速度快。

4、没有喝到嘴里,心就醉了。(贾平凹《泉》)

5、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抽两口!”(陈放《白与绿》)

八、反复

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格。在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又称作“复沓”。运用反复的修辞,能渲染情感色彩,烘托性格特征,突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含义。

①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键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

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宗璞《哭小弟》)

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

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反复、顶真)(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人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宗臣《报

刘一丈书》)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设问)(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九、反诘

反诘,是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义,即不须对方回答的一种修辞格。在古代汉语的断句中,我们常见有时用句号来标示反诘句的情形。反诘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①杀气三时作阵云,寒气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

歌行》)

②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

《秋水》)

③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赵

威后问齐使》

十、互文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将所关联的两部分表达相同语言含义的一种修辞格。运用互文见义,可收到以丰富的语言表现深广内容的修辞效果。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七绝出塞》其一)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谏

逐客书》)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一、用典

用典,即运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典故可使语意含蓄蕴藉,深于寄托,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读者的想像。

①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8226;登健康赏心亭》)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十二、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多义性和同音近音特点,或者言此及彼,构成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含义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使用双关,可使语言既含蓄深刻,又生动形象。双关可分为语意双关、谐音双关和对象双关。

①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

洒。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只

特立独行的猪》)

②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老

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教什么?拿开水浇吧?”(谐音双关)(老舍《断魂枪》)

③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囔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

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借代、

对象双关)(鲁迅《风波》)

④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安然若素。他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

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拟人、排比、语意双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⑤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偶、语意双关)(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十三、反语

反语,是表达与字面意义相反含义的一种“说反话”的修辞格。反语的运用可增强语言的讽刺和批判力量,收到或幽默诙谐或严肃冷峻的语言效果。

①叭儿狗一名哈巴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

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

狗。这也是一种国光。(鲁迅《灯下漫笔》)

②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

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对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反语、

反诘)(鲁迅《灯下漫笔》)

③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

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的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巴金《爱

尔克的灯光》)

十四、层递

将语言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或者与前者相反的形式进行排列,这种修辞格称为层递。运用层递,能增强语言的层次感,突出事物性质特征。层递可分为逐层递进和逐层递退。

①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

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对比、逐层递进)(梁启超《论

毅力》)

②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

者,遇五六挫而退;……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逐层递进)(梁启超《论

毅力》)

③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逐层递退)(《战国策&8226;

燕策&8226; 燕昭王求士》)

十五、叠字

叠字,又称“叠词”是指运用彼此声韵相同的重叠字词所构成的修辞格。这些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紧密地连在一起,不但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而且增加了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意义的表达效果。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寻

寻觅觅》)

③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魇儿,打扮得娇娇滴

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着重重叠叠的

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十六、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是把两种性质特点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对比,可突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产生鲜明的对比反差。

①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

思考。(余秋雨《都江堰》)

②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③因为我们人类历史,还有每个个人的经验,都深深地埋下了这样的证据:一个真理

不难扼杀,一个说得巧妙的谎言则历久不衰。(马克吐温《给青年的忠告》)十七、呼告

呼告,是直接对要叙述的事物进行呼唤倾诉的一种辞格,运用呼告,能使情感丰富强烈,语境气势充沛。

①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辛弃疾《摸鱼儿&8226;更能消几

番风雨》)

②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

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马丁&8226;路德&8226;金《我有一个

梦想》)

③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呼告、反复)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

寻觅觅》)

十八、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两个相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这种以常规用法为前提顺势产生非常规用法的辞格,往往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修辞色彩。

①它(牡丹)积蓄了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的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他不开则

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②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幸福落满坡。(《新民歌》)

③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④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十九、移就

移就就是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一种辞格。它是把本来没有直接相似性的两个事物,通过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超常搭配起来而形成的。这种辞格就是将人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其他事物中,使之局部具有人格化的感情色彩,这和拟人的辞格很相似。但不同的是,移就是局部的人格化,常用偏正结构表示,而拟人是完全的人格化,可采用多种句法结构形式表示。

如,多情的葡萄。“多情”和“葡萄”没有没有直接的相似性,但搭配在一起,确实很超常的,它赋予了葡萄以情感。又如,“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艾青《北方》)诗人就运用了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如,“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艾青《北方》)也是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其中也是运用了暗喻兼移就的修辞手法。

二十、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

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二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

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二十二、婉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

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1)曲折,如:部队转进某地。(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如: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

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

(3)吞吐,不以直率的语言词句来表达辞意,只在将说未说之时,强自压抑,用

吞多吐少的语句,欲放还收的修辞技法。如: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含蓄,以避开正面,不露机锋的词句,从侧面道出,但又不道尽,使情余言外,让读者自行玩味领悟。如:云母屏深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英语修辞大全

本文根据《大学英语》中出现的最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加以分析,希望有助于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选择修辞手段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例如: ●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sint oshis wrinkled face.(他往后一跳,好像被什么东西叮了一下似的,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顿时涨得通红。)在《品尝家》一文中老人对“我”的慷慨施舍的反应如同被蜜蜂叮过一样,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处境凄凉内心却极度敏感的可怜老人的形象。 ●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 (支票跌落到地上,像一只断了翅膀的小鸟。)《礼物》一文中,老太太喜迎八十大寿,大女儿不来庆祝,只寄来一张支票。作者把这张支票比作断了翅膀的小鸟,形象地表达出此刻老太太希望破灭,极度伤心的心情。 暗喻(Metaphor) 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 (如果没有这位电子保姆,父母该怎么办呢?)形象地说明了电视机的保姆功用。 ●... while most of us are only too ready to apply to others the cold wind of criticism, we are somehow reluctant to give our fellows the warm sunshine of praise.(……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太容易给别人批评的冷风,而不愿意给自己的同伴赞扬

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对于两种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把其中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叫做比喻。 (二)比喻的结构:比喻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分,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 (用来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如: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三)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进而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加深感情色彩。如: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四)比喻的三个基本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像”“似”“仿佛”“如”“犹如”“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如: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变为”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直接用?灰色的幔?来比喻黑云。)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和?熊罴?分别喻指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喻指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五)构成比喻的必要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臵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六)几种不恰当的比喻 1.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3.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具被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七)比喻的其他特殊类型 1.暗喻有许多变体: ①修饰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偏正词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常见英语修辞手法

常见英文修辞手法(Figures of Speech) 英文的修辞手法种类繁多,功能多样,但总体说来,采用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使表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给人以美感,即实现许渊冲先生所指的的语言的三美:“音美、形美和意美”。 1. figures of comparison: simile, metaphor. (resemblance of two identities) Simile: a figure involves an expressed comparison, always introduced by “like”, “as”or “as if”. e.g.: a. Hair is all over his head a foot long and hanging from his chin like a kinky mule tail. (Alice Walker: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b. Maggie?s hand is as limp as a fish. (Alice Walker: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Metaphor: the substitution of one thing for another because of the resemblance between them. It is an implied comparison without “as” or “like”.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can be used metaphorically. e.g.: a. Little donkeys with harmoniously tinkling bells thread their way among the throngs of people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bazaar. (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b. The dye-market, the pottery-market and the carpenters? market lie elsewhere in the maze of the vaulted streets which honeycomb this bazaar. (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c. Darrow walked slowly round the baking court. (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d. H. L. Mencken wrote sulphurous dispatches sitting in his pants with a fan blowing on him…(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2. Personification: a figure that endows objects, animals, ideas, or abstractions with human form, character, or sensibility. 1)TO inanimate objects(把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e.g.: a. The thirsty soil drank in the rain. b. The mist, like love, plays upon the heart of the hills and brings out surprises of beauty. 2) to inanimate living organisms (把有生物拟人化) e.g. a. He (the Fox) muttered as he retreated: “Well! What does it matter! The Grapes are sour!”…. ( Aesop’s Fables) b.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Tagore: Stray Birds) 3) To inanimate concepts or ideas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e.g.: a.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谬误经不起失败,但真理却不怕失败) (Tagore: Stray Birds)

修辞格讲解

修辞格讲解(01) 1) Simile:(明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 The simile usually falls into the pattern: 'A is like B' or such expression 'as', 'as…as' , 'as if' etc. The pattern of a simile usually contains a tenor (本体) and a vehicle (喻体). 1) His temper was as explosive as a volcano 2) Playing chess with Ashley is like trying to outsmart a computer. 3) Mary frowned and said, “I believe that taking drugs is like (playing with fire).” 2) Metaphor:(暗喻;隐喻) 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A metaphor consists of two main parts: the tenor (本体) and the vehicle (喻体).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 3) Understatement: (低调陈述) It is the opposite of overstatement. It achieves its effect of emphasizing a fact by deliberately(故意地) understating it, impressing the listener or the reader more by what is merely implied or left unsaid than by bare statement. For instance, It is no laughing matter. 4) Metonymy (借代,转喻)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man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pen (words)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forces). 1) The White House asked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for air time on Monday night. 2)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 In the last six years we have won twenty-nine international awards. But no one could accuse us of resting on our laurels. 5) Irony: (反语) 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achieves emphasis by say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is meant,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being the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For instance, we are lucky, what you said makes me feel real good. 6) Climax: (递进法) It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for "ladder" and implies the progression of thought at a uniform or almost uniform rate of significance or intensity, like the steps of a ladder ascending evenly. For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

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修辞手法介绍

修辞手法介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 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还有一些古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写法。) 例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牛刀小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高考英语作文常用的12个修辞手法

高考英语作文常用的12个修辞手法 文章最忌语言枯燥无味,一篇好的作文,语言应该生动形象。而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字新鲜活泼、具体逼真,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扩大语言表达的范围;而且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介绍一些英语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metaphor) 比喻就是打比方。可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 (simile): 用like, as, as。。。as, as if(though) 或用其他词语指出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例如: O 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花。 The man can’t be trusted。 He is as slippery as an eel。那个人不可信赖。他像鳗鱼一样狡猾。 He jumped as if he had been stung。他像被蜇了似的跳了起来。 Childhood is like a swiftly passing dream。童年就像一场疾逝的梦。 暗喻 (metaphor): 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外一个事

物。例如: 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有一颗铁石心肠。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2、换喻(metonymy)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外一个与它关系密切的事物的名称,只要一提到其中一种事物,就会使人联想到另一种。比如用the White House 代替美国政府或者总统,用the bottle来代替wine 或者alcohol,用the bar 来代替the legal profession,用 crown代替 king等。例如: His purse would not allow him that luxury。他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享受那种奢华。 The mother did her best to take care of the cradle。母亲尽最大努力照看孩子。 He succeeded to the crown in 1848。他在1848年继承了王位。 3、提喻 (synecdoche) 指用部分代表整体或者用整体代表部分,以特殊代表一般或者用一般代表特殊。例如: He earns his bread by writing。他靠写作挣钱谋生。 The farms were short of hands during the harvest season。在收获季节里农场缺乏劳动力。 Australia beat Canada at cricket。澳大利亚队在板球

各种修辞及其介绍

1移用“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在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如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威尼斯》一文中“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一句中“节奏”本来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这里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臵的高低错落的情况。又如“建筑也是新式,简洁而不罗嗦,痛快之至”一句中“简洁而不罗嗦”本来是用来形容或评论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爽快直率的,这里以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简洁,外部装饰少的特点 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最典型的例子就如楼上所举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文中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3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4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26种常见修辞格名称的释义及举例

26种常见修辞格名称的释义及举例 英语修辞格的运用(二)名称定义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are ways of making our language figurative. When we use words in other than their ordinary or literal sense to lend force to an idea, to heighten effect, or to create suggestive imagery, we are said to be speaking or writing figuratively Now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 common forms of figures of speech.以下是26种常见修辞格名称的释义及举例: 1) Simile:(明喻)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特性)in common. 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as, as if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 For example, 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 In his dream he saw the tiny figure fall as a fly(simile)在他的梦中他看见那小小的人影像苍蝇一般地落了下来。 2) Metaphor:(暗喻)It is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For example, The world is a stage.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 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Metaphor)生活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 3) Analogy: (类比)It is also a form of comparison, but unlike simile or metaphor which usually uses comparison on one point of resemblance, analogy draws a parallel between two unlike things that have several common qualities or points of resemblance. Analogy:a comparison between one thing and another, typically for the purpose of explanation or clarification 比拟说明,类比 4) Personification: (拟人)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to animals, or life and personal

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1928

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等。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明白,使人可见可感可悟,把简单的事物表达的更为形象更为生动。例如: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we struggle up three feet and fall back two.(正如爬山,我们费力爬上三英尺,又掉下去两英尺。)(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课文B) I see also the dull, drilled, docile, brutish masses of the Hun soldiery b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丘吉尔在此使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把德国士兵比作蝗虫,因为二者有着共同之处-传播毁灭。) 2 暗喻(the metaphor) 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它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些共同的特征,用一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从而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I will do anything I can to help him through life's dangerous sea.(我将全力帮助他穿越人生的惊涛骇浪。)(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A) Consider that the same cultural soil produc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also nourished the great principles of freedom and right of man in the modern world.(想想吧,孕育英语的文化土壤也同样为当今世界培育了自由和人权准则。)(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课文A) Each letter was a seed falling on a fertile heart. A romance was budding.(每一封信就像落在肥沃土地上的种子,浪漫之花含苞待放。)(大学英语第一册地五单元课文A) 3 借代(metonymy) 借代是通过相近的联想,借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比隐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 now.美国的公共汽车司机正在罢工(这里buses 喻指司机drivers)。“Well,”said the doctor.“I will do all that science can accomplish. But whenever my patien t begins to count the carriages in her funeral porcession I subtract 50 per cent from the curative power of medicines.”(“好吧,”医生说,“我会尽力做到科学能做到的,但每当我的病人开始数自己葬礼上的马车时,药物的疗效就会减掉一半。”)(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课文A) 4 夸张(hyperbole) 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就叫夸张,即采用“言过其实”的说法,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呈现出来。英语中夸张修辞格,应用极为频繁。夸张的功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给人强烈印象或警悟、启发。例如:Most American remember Mark Twain as the father of Huck Finn's idyllic cruise through eternal boyhood and Tom Sawyer's endless summer of freedom and adventure.(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马克.吐温是位伟大作家,他描写哈克.费恩永恒的童年时代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和汤姆.索亚在漫长的夏日里自由自在历险探奇的故事。)(eternal和endless都是夸张用语,表示哈克.费恩童年时期田园般的旅游和汤姆.索亚夏日里自由自在历险探奇的故事都已成为永恒不朽之作。) 5 拟人(personification) 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例如:The first day of this term found me on my way to school, beautiful flowers smiling and lovely birds singing in the wood.(新学期第一天上学的路上,美丽的花儿在微笑,可爱的小鸟在林中歌唱.)(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句更为生动,表达更富情感.) The cold breath of autumn had blown away its leaves, leaving it almost bare.(萧瑟的秋风吹落了枝叶,藤上几乎是光秃秃的。) (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秋天比做人,秋天吹出的寒冷的呼吸就是秋风。语言表达生动、有力,让人有身处其境的感觉)(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六课课文A) 6 反语(irony) 反语就是说反话,用反话来表达思想、观点、事物等等。有的时候可以达到讽刺的意味。例如: “What fine weather for an outing!”(计划了一个美好的出游却被一场大雨搅和了,于是出现了上面的这句话,通过反语达到讽刺的效果,从而更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无奈与沮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