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

内容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设计

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时

教学

目标1. learn to describe people, animals, and objects.2. learn the sentences: i’m taller than you, but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3.the pronunciation /ei/, /ai/, /oi/,/p/,/b/, /t/, /d/.

教学重点learn the sentences: i’m taller than you, but you are stronger than me.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教学难点learn the sentences: i’m 160cm tall. i’m 5cm

taller than you.

教学

资源

tape recorder, stickers and word cards.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act out the story in part c.sing a song. “ my pets”.step 2 preview:let’s try.listen to

the tape. fill in the blankets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s.step 3 presentation: .xkb1.let’s talk.1. teacher ___s the students: “ i’m a little heavier than before. how heavy am i? guess.” the students can use the patterns: “are you 40/ 45 kg?”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 student who gets the right answer.t: how heavy are you?s: i’m 30 kg.t: you’re thinner than me, and shorter.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this time let the students ask:s: how heavy are you?t: i’m 45 kg.s: 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you’re heavier than me, and taller.2. point to the shoes, saying: “i wear size 23. how big are your feet?”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 i wear size 17.”write down the sentences.3. play the tape and read in groups.4. make new dialogues.step 4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1. good to know.2. do exercises in activity book.3. write the useful sentences.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解比例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比例:3:9=():15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师:像这样,

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 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师:1:10是谁与谁的比?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师:题 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 米。)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 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 加上“未知项”三个字)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 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 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 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 度是x米。X:320=1:10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谁上来做做?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负数 课时(一):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负数的意义,负数的读写法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认识。 2、能正确地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温度计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讨论法、交流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小学六年级主题班会教案

六年级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2017.9.1 教学目标: 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五、其他校园安全的注意事项: 1、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甚至误解? 敢于自我反省,认真反思。如果真是老师误解,应该和老师好好交流。切忌偏激,甚至做出什么过激的行动。 2、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 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3、如何加强教室安全? 要注意教室的安全。上课离开本班教室一定要关好门窗,要将钱和贵重物品带在身上,不能给小偷有可之机;不要把球带到教学楼,在教室楼的走廓上踢,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校规,又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想,若把玻璃窗踢碎,玻璃片飞入哪一位同学的眼中,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为什么不能提前到校? 校门没开,一些学生在校外发生矛盾,无人调解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校门外拥挤,会造成意外伤害。 5、当自己感到身体不适时,怎么办? 及时告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6、你不认识的人自称是你家人的朋友,要将你接走,你怎么办? 先让班主任与家人取得联系再视情况而定。 7、安全小常识 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 保持镇静,趋利避害;学会自救,保护自己;想方设法,不断求救;记住电话,随时求救: “119”----火警“110”----报警 “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 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 六、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解比例》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内容《解比例》 教 案 设 计

教师:严克飞 2013年05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内容《解比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

(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 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名师教案

第2节解比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解比例的含义,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情感态度 经历探究解比例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解比例方法的探究过程。 教具学具 例2的情境挂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你已经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 ):1 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生: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生l: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 3 ,想( ): 15=1 3 ,所以未知项是5。 生2: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来求未知项。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侧。 设计意图:上逑的复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搜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二是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提供合适的空间。二、创设情境,巩固概念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世界有名的建筑物——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猜一猜它有多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感)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座塔的高度为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O。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北京世界公园里的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由一段简短的谈话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通过让学生独立猜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这里的“1: 10”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模型高度:原塔高度l:10。 师:根据上面的等式你能否列出一个比例式呢? 生:能,先把模型高度设为x,根据模型高度:原塔高度=l:10列出比例式:x:320=1:10。 师:怎么来解这个比例呢?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lOx=320,师: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要强调把比例转化成方程时应把含x的乘积写在等号的左边,如lOx= 320。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学生独立完成) 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师:要求未知数x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右边的比值是 1 10 ,要使等号左边的比值也是 1 10 ,x应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本册教案的说明: 1、单元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教案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和教学后记等7部分组成。其中教学过程由旧知铺垫(或情境创设)、新知探究、当堂测评和课堂总结4部分组成。 2、整个教学去掉了以往的“作业布置”环节,使学生课堂紧张,课外轻松。提高学习效率。 3、课件内容融于教案之中。 4、注重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共 2 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共12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共13课时 第四单元: 圆共10课时 第五单元: 百分数共13课时 第六单元: 统计共 2 课时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共 1 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六年级上册班会教案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2 通用版

主题: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活动目的: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主持人: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 下面我宣布“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恩父母 (一)感受父母的爱 主持人: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屏障;父爱是路,无论你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解比例教学设计

解比例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 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 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模型的高度=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实际的高度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x∶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 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 师接着板书:10x=320×1。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 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六年级音乐第一单元教案

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了解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含义。 3、通过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立志从小锻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含义?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 (2)分段学习歌谱。 (3)解决难点。 (4)学唱歌词。 (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教学目标: 1、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2、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林匹克知识。 学生汇报完后,师总结。 导入欣赏内容《奥林匹克号角》。 2、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师简介作品。 (3)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情绪?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听赏第三主题。 这段旋律与第一、二主题又有何不同? (4)总结曲式结构。 (5)完整欣赏。

(6)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体现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资料。边看边再次听赏。 4、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奔向2008”。 教学目标: 1、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2、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由教室外步入教室。 2、分组准备。师: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班组音乐活动——“奔向2008”。咱们几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推选两个主持人吧。 学生推选两个小主持人。 3、分组展示、汇报(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同学戴福娃头饰)。 (1)各组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2)各组汇报、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小学六年级主题班队会教案汇编全册

六年级三班主题班会 走好人生第一步 时间:第二周 地点:六年级三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主讲老师:尕旦吉教学目的:反思日常交友的行为,分清一些交友的误区,结交真诚的朋友。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 2、全班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3、引入主题:人生什么最温暖?不是寒冬的炉火,不是三月的春风,而是友谊。这种感情,能融化冰雪,胜过烈火,给人们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的一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友谊,是贫瘠的一生,荒凉的一生,像没有绿色生命的土地,像没有枝叶和花朵的枯树。 4、古人篇 (1)讲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古筝曲《高山流水》伴奏) (2)课本剧:《负荆请罪》 (3)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朋友情谊的诗句。 5.议一议: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认为与朋友交往该注意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才有益呢? 屏幕显示交友的七大原则)

6、诗朗诵:《友谊的真谛》 7、敏感话题:异性之间有真正的朋友吗?应如何把握界限与分寸? (在与异性 同学交往时,应心地坦诚,自然大方,应把握感情的分寸,要热情而不轻 浮,大方而不庸俗,讲究仪表谈吐,讲究文明礼貌。)8.班主任总结与寄语 9.合唱:《朋友》 六年级三班主题班会 让礼仪之花开遍校园 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主讲老师: 教学目的::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受到“礼仪规范方面的教育,自觉养成懂礼仪,守规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 活动过程: 一、全体起立:唱队歌。 二、主持人宣布:“让礼仪之花开满园主题队会现在开始,首先,请各组选出的参赛代表上场。(大家鼓掌欢迎)。 三、主持人:竞赛的第一大题是必答题,请代表们抽签。(各组抽到哪道题就问答哪题,回答正确的,送上一朵红花。)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比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比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解比例说课稿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说课稿,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六年级上册班会教案 【变废为宝】主题班会 通用版

教学目标: 1.用废字组词,并理解它的含义。 2.知道废品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了解哪些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 3.发挥想象变废为宝。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设计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个什么字啊?生答:废。 2、那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字组成词语呢? (生:废物、废品、废纸、废铁、废话) 3、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不少,那你能说一下这个“废”字的含义吗? (生:丢弃不用的,没有用处的)(失去原有效用的东西) 4、它们真的没有作用了吗,带着问题我们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通过观察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盛废品的垃圾箱,有两个,一个是可回收的,一个是不可回收的 师:为什么要分开,谁能说说? 生答 师: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丢弃的废品,有一部分还能够再回收利用,对不对?生答 师板书:废品不可回收 可回收 3、大家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废品哪些是可以回收的? 生答师板书 可回收废纸(纸箱) 废铁(铁丝、铁条)

废塑料(泡沫、矿泉水瓶,饮料瓶) 废铝(易拉罐) 废玻璃(酒瓶) 4、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里,我们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不要把可回收的废品放到不可回收箱里 师:不错,本来啊,矿泉水瓶还想再为大家做点贡献呢,结果因为你放错了,结果就把它丢弃了,它才伤心的哭了,为了环保节约,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5、刚才我们大家都说了有哪些废品可以回收再利用,那现在我们大家能不能动动脑筋,想想主意,用这些可以回收的废品制作成我们生活中能够用到的物品,变废为宝呢? 师板书课题:《变废为宝》 6、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 生答用易拉罐制作烟灰缸、用报纸作小衣服、用挂历做成珠帘用塑料袋做裙子师:老师的这条裙子美不美? 生答 师:有没有哪位学生可以上台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啊? 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说她表演的好不好? 生答 师:既然她表演的这么好,大家给她鼓励一下好不好? 生答 生:用塑料瓶作花篮 师:这个老师也会做,看着,我要大显身手了。操作。大家给评价一下,这个花篮,老师做得怎么样? 生答 师:大家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不过啊,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做出更漂亮、更精致的作品,有没有这个信心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解比例

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补充练习: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三、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