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宁与周边城市发展比较

济宁与周边城市发展比较

济宁与周边城市发展比较
济宁与周边城市发展比较

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处

【内容提要】随着区域竞争的愈演愈烈,只有正确认清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实力变化,知己知彼、未雨绸缪、取长补短,方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本文以“十一五”主要经济数据为支撑,对济宁与周边徐州、临沂、潍坊、淄博等市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一些潜存的隐忧问题及针对性建议。旨在通过该文全面分析把握我市目前自身经济发展及外围竞争形势,以期正视周边区域竞争,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弥补短板、保持优势。徐州、济宁、临沂是淮海经济区的三大主要城市,经济总量分列淮海经济区前三位。近年来,徐州经济呈跨越发展之势,多数指标均已赶超济宁;临沂经济也在加速发展,赶超跨越的脚步愈来愈近,今年10 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高效推进,潍坊和淄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相对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两市将迎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新机遇。“不黄不蓝”且非革命老区的济宁越发感受到区域竞争的强烈挤压,感受到慢进则退的落伍之痛和被“边缘化”的潜在危机。在此严峻形势下,跟踪关注并全面分析对比周边主要竞争城市经济发展变化便有很强的针对性、必要性和时效性。一、济宁周边地市区域竞争现状分析任何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多赢发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是大势所趋。济宁是山东的南大门,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作为山东向南合作竞争发展的前沿,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济宁有区位优势、有资源支撑、有产业基础,集聚发展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在区域竞合中处于一个相对很有利的地位,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位。然而,对区域竞合态势,我们要看清面临机遇,更要明晰潜存危机。省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都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黄蓝”两区域内城市本来就基础厚、实力强,目前又都在抢抓蓝色经济区机遇,借助国家和省里的倾斜支持政策,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推进新一轮发展,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的迅猛态势。临沂各项经济指标都在直追济宁,菏泽GDP、工业、财政、进出口、消费等多项指标增幅均高居全省前列。处于“非黄非蓝”下的济宁在区域发展中如不及时跟进,就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受限。省外周边来看,徐州“十一五”期间经济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经济总量已反超济宁坐上淮海经济区头把交椅,苏北其他四市投资、财政等发展速度都一直居高不下。南部的苏北和皖北地区已进入发展快车道,西部的豫东地区在国家“中部崛起”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当年的标兵落得我们越来越远,昔日的对手已变成今天的标兵,以前的追兵正成为现在的对手,这样的处境,确实令人警醒、发人深思。能不能在区域竞争中“抢位争先”,对济宁确实是严峻的考验。二、纵向分析:济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纵向分析:济宁“十一五” 与财政:(一)GDP 与财政:201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 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5 年增长99.4%,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 年的2.5 倍,年均增长20.7%;地方财政支出是2005 年的 2.9 倍,年均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达到6.7%,较“十五”末提高1.4 个百分点。

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12.6:53.3:34.1,与“十五”末的14.0:55.0:31.0 相比,(二)结构调整:结构调整:2010 年,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 1.4 个和 1.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1 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贡献份额提高到40%。

2010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7%,比“十五”末提高11.8 个百分点,

占比超过煤电产业23.4 个百分点;制造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时期51.4%提高到78.9%,提高27.5 个百分点,而煤电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时期48.6%下降到21.1%。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5%,比“十五”末提高13.1 个百分点。(三)工业:2010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220 家(口径调整前),比2005 年增加2661 家,是2005 工业:年的2.7 倍;规模工业增加值是2005 年的2.2 倍,年均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是2005 年的 3.2 倍、2.9 倍和2.8 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2%、31.3%和30.6%。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4420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 倍,年均增长22.6%。

(四)投资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2.5%、21.3%和31.0%,与“十五”期间相比,第二产业投资增幅则低于“十五”平均增幅9.0 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提高21.7 和10.8 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3650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 倍,年均增长19.1%。2010 年,消费与投资增速差距缩小为3.7 个百分点,较“十五”末减小10.5 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十一五”期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20.3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156.3 亿美元,其中出口对外贸易:89.9 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 2.1 倍、2.9 倍和2.8 倍,实现稳定快速增长。

(六)城乡居民收入:2010 年,济宁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 年增长84.6%,年均增长13.0%;农民城乡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比2005 年增长80.5%,年均增长12.5%。2010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75.10 亿元,是2005 年末的2.3 倍,年均增长17.7%。

三、横向研究:济宁与徐、临、淄、潍四市发展实力比较分析横向研究:济宁与徐、(一)GDP:“十一五”期间,徐州经济实力迈上快车道,年均增长18.5%,高居五市第1 位,较居第2 位的)GDP:济宁高 4.1 个百分点。淄博、潍坊均年均增长14.3%,略低于济宁,临沂年均增长13.5%,较济宁低0.9 个百分点。

总量方面。与徐州比较,2005 年济宁还略高于徐州6.9 亿元,2010 年被徐州反超324.1 亿元。2005 年较淄博、潍坊分别低184.5 亿元和226.9 亿元,到2010 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24.1 亿元和548.1 亿元,当年的标兵仍是标兵,但落得我们已是越来越远。三产占比:(二)三产占比:2010 年,济宁服务业占比达到34.1%,居全省第9 位,较潍坊高0.4 个百分点,较徐、临、淄三市分别低4.2 个、4.6 个和0.6 个百分点,差距顿显。整个“十一五”期间,济宁服务业占比提高3.1 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与徐州等同,但与省内临、淄、潍三市相比分别低 1.3 个、2.6 个和0.3 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服务业,目标虽明晰,任重而道远。

(三)地方财政收入:“十一五”期间,徐州以32.1%的年均增速高居五市首位,高出济宁11.4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12.5 个、11.7 个和8.5 个百分点,进入2011 年更是达到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总量方面,2005 年徐州仅略高于临沂,居五市第 4 位,2010 年便跃居五市第一位,较济宁高66.4 亿元,较临、淄、潍三市分

别高77.4 亿元、69.0 亿元和33.2 亿元。省内来看,济宁财政收入总量多年居全省第5 位,但与居第4 位的潍坊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 年两市财政差距为 4.2 亿元,到2010 年差距放大为33.2 亿元,居第6 位的淄博也一直以微弱的劣势紧追不舍。

(四)工业增加值:济宁在工业方面的传统优势被徐州逐步蚕食并借机赶超,与省内老牌工业强市淄博、潍工业增加值:坊的差距正在逐步变大。总量方面,与徐州比较,2005 年,徐州工业增加值较济宁低162.0 亿元,到2009 年差距缩小为74.3 亿元,2010 年上半年便实现反超济宁83.1 亿元,2010 年全年反超187.3 亿元。省内与临沂比较,相对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与淄博、潍坊的差距有增无减、渐行渐远,其中原因,令人深思。速度方面,“十一五”期间,徐州以20.2%的年均增速高居五市首位,高出济宁0.3 个百分点,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0.5 个、1.7 个和1.6 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五)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济宁投资年均增速为22.6%,居五市末位,较临、淄、潍三市分别低0.8 个、0.5 个和0.7 个百分点,较增幅最高的徐州低 5.2 个百分点。总量方面,“十一五”期间,徐州投资实现大跨越、大发展。2005 年,济宁投资较徐州还高65.8 亿元,到2010 年徐州反超济宁597.1 亿元。与潍坊的差距由2005 年的433.4 亿元扩大为2010 年的852.0 亿元;与临沂、淄博的相对优势由2005 年的86.2 亿元和230.7 亿元缩小为2010 年的43.9 亿元和161.3 亿元。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一五”期间,临沂消费以年均19.5%的速度居五市之首,总量方面也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2 亿元领先其他四市,显示出其全国第二大批发商贸城的独特优势。与临沂相比,2005 年济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临沂低47.6 亿元,到2010 年差距有增无减,进一步扩大为193.7 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速也低于临沂0.4 个百分点。2010 年,淄博和潍坊消费也都突破了千亿元关口,较济宁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巩固,2005 由年的5.8 亿元和63.3 亿元,2010 年扩大为42.2 亿元和187.6 亿元。

(七)外贸进出口:外贸进出口:徐州对外贸易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快发展,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8.5%,居五市首位,较济宁高13.4 个百分点,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11.5 个、13.6 个和4.6 个百分点。2005 年徐州外贸出口额居五市末位,较济宁低4.1 亿美元,2010 年反超济宁3.3 亿美元。省内来看,与临、淄、潍三市差距也在扩大。2005 年,济宁外贸出口额三市差距为1.2 亿美元、8.6 亿美元和17.9 亿美元,2010 年差距分别扩大为5.3 亿美元、17.3 亿美元和亿美元。

(八)城乡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济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0%,仅高于淄博

0.4 个百分城乡居民收入:点,居五市第4 位,较徐、临、淄三市分别低0.4 个、1.2 个和0.8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分别低于临沂、淄博0.9 个和0.4 个百分点,较徐州、潍坊分别高0.1 个和0.4 个百分点。

总量来看,2010 年徐州、临沂、淄博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破2 万元关口,分别高出济宁1133 元、1212 元和195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济宁仅比临沂略高689 元,较徐、淄、潍三市分别低505 元、1745 元和1421 元。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全市人民普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问题探析经过“十一五”的加压奋进、快步疾走,济宁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横向与徐、临、淄、

潍四市对比分析,潜存问题凸显。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方面对徐州的相对优势被逐步蚕食并多已被赶超;与省内淄博、潍坊在经济总量、工业经济、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差距不减反增;对临沂在经济总量、财政、工业、投资等方面优势也正在逐步缩小。自我剖析,济宁周边区域竞争愈演愈烈,经济发展形势逼人,下一阶段全市转型发展任务繁重,困难挑战将会有增无减。隐忧之一:发展增速放缓,经济总量被徐州赶超,与淄博、潍坊差距不减反增,隐忧之一:发展增速放缓,经济总量被徐州赶超,与淄博、潍坊差距不减反增,区域竞争优势不再徐州2010 年GDP 增速高出济宁1.0 个百分点,“十一五”年均增速高4.1 个百分点,在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自2009 年四季度开始,经济总量开始超过济宁,且相对优势逐步放大,2010 年更是超出济宁324.1 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高不下,其中原因,引人深思。“十一五”期间,省内与淄博、潍坊的差距不减反增,并呈逐步放大之势,随着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倾斜政策效应的逐步凸显,两市必将会抓住机遇,借力发展。

隐忧之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产占比偏低,阻碍我市结构调整步伐隐忧之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产占比偏低,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无疑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持续的后劲支持和保障。济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顽疾,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三产占比提升了 3.1 个百分点,2010 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4.1%,但与徐州、临沂横向比较,差距凸显。2008 年以来徐州市三产占比一直在35%以上,2010 年达到38.3%,高出我市 4.2 个百分点;临沂市借助于商贸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三产占比持续在38%以上,2010 年达到38.7%,高出济宁 4.6 个百分点,在省内也仅次于青岛、济南 2 个副省级城市。今年上半年,我市三产占比为32.2%,比2010 年回落了 1.9 个百分点,完成全年增加2 个点的目标任务,步履维艰。隐忧之三:济宁在工业方面的传统优势渐被蚕食,与省内工业强市差距拉大,隐忧之三:济宁在工业方面的传统优势渐被蚕食,与省内工业强市差距拉大,结构调整中如何平衡工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关系已成两难济宁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可谓是“一业独大”,也是济宁与其他兄弟城市区域竞争之最大资本。与徐州比较,2009 年以前徐州与济宁的经济总量差距主要体现在二产中的工业方面,徐州、济宁经济总量之争,从根本上讲,是区域工业竞争力强弱的较量,工业是济宁GDP 总量高于徐州的主要支撑点。导致2009 年四季度以来济宁经济总量被徐州超过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缘于徐州工业的快速崛起,与济宁工业差距不断缩小直至反超。2008 年,徐州与济宁GDP 相差114.8 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相差190.8 亿元;2009 年,徐州工业增加值落后于济宁74.3 亿元,超出济宁111.0 亿元;GDP 2010 年,工业增加值反超济宁187.3 亿元,导致GDP 超出济宁324.1 亿元。与省内淄博、潍坊两个传统工业强市相比,差距被不断放大,临沂正在借力加步缩小距离。与淄博、潍坊比较,2005 年与两市差距分别为209.7 亿元和137.6 亿元,2010 年差距放大到613.1 亿元和763.1 亿元。2005 年高出临沂137.0 亿元,2010 年相对优势被缩小为101.7 亿元,其中2009 年差距曾被缩小到19.1 亿元。目前,各市地都在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在抓转方式、调结构。在大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和过程中,应正确平衡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在转、调之中,应有效保持传统产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而非机械、粗暴的关企业、砍项目等简单方式来推进产业转型。隐忧之四:三驾马车”动力不强,活力不够,掣肘济宁经济跨越发展隐忧之四:“三驾马车”动力不强,活力不够,掣肘济宁经济跨越发展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扩大社会再生产、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投资增速事关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对济宁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更显重要。与其他四市比较,济宁投资速

度不快、总量不大、动力不强、活力不够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徐州投资足以称得上突飞猛进,27.8%的年均增速笑傲五市,高出济宁 5 个多百分点;自2006 年投资总量赶超济宁后,优势面一直在不断扩大,“十一五”末已建立了近600 亿元的相对优势,为徐州“十一五”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持。与省内投资大市潍坊的差距扩大到近900 亿元,对临沂、淄博的优势面进一步变窄。消费和进出口方面,也面临着几乎同样的严峻形势。临沂消费有着良好的基础,对其他四市优势愈加明显,“十一五”期间,临沂以19.5%的年均增速居首,对济宁的总量优势近200 亿元,淄博和潍坊总量也均突破了千亿元关口。消费需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的启动最终要靠消费的扩张来支撑。在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扩内需、促消费将成为引领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体。正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努力增加投资需求的同时,更要注意扩大有效的消费需求。外贸进出口方面,总量小,速度慢,外贸依存度低等问题突出。五市之中,济宁出口总量最小;“十一五” 年均增速也仅高于淄博0.2 个百分点,较徐州低13 个多百分点;2010 年外贸依存度为12.0%,高于徐州2.1 个百分点,较省内临沂、淄博、潍坊三市分别低1.6 个、4.0 个和14.0 个百分点。五、它山之石-建议措施它山之石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县域经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推进全市经济转型跨越,(一)抓县域经济,抓县域经济,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的支撑和带动力量。作为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部门的综合经

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的兴衰。没有县域经济的做大做强,就没有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现实情况是,我市长期存在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差异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呈逐步拉大趋势。2000 年,“东部”6 区市与“西部”6 县GDP 之比为1:0.5,2010 年扩大到1:0.42;2000 年两者地方财政收入之比为1:0.45,2010 年扩大为1:0.26。抓县域经济既要谋求合作发展,更要谋求特色发展。各县市区要以本地独特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好别地不可比拟和复制的自身特色,培育特色经济、放大比较优势。要摒弃“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和片面追求经济门类“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要立足县情实际,用好资源禀赋,要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发展。(二)抓城镇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城镇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经济转型抓城镇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抓城镇化建设,对改善城镇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就业增长、壮大县域经济均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市县域城镇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进步,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整体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还不够强。要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济兖邹曲嘉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要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促并进”的良好格局。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在加快旧城改造的同时协调推进新区开发,适度扩充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强承载能力。要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努力把小城镇打造成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商品集散中心。要分类指导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尊重农民意愿,切合当地实际。(三)抓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结构调整是济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题。全市上抓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下要在更高起点上拓展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区域发展新高地的产业基础。一是力促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二是力促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强化扶持,促其发展不断提速、结构更加优化、比重明显提升。三是力促现代农业建设加快

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四)抓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发挥我市独特资源优势、推动经抓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也是壮大财力、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要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强化扶持,促其发展不断提速、结构更加优化、比重明显提升。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地域特色,集中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等领域谋求突破。要优化发展环境,从准入、供地、税费、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更加得力到位的扶持政策。要构建发展载体,依托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等重点园区,抓好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创意文化项目引进;抓住京沪高铁曲阜站点建成运营的历史机遇,规划兴建文化生态新城。抓文化产业,增创文化改革发展新优势。(五)抓文化产业,增创文化改革发展新优势。10 月中旬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专题研究,必将促使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济宁作为久负盛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资源之丰不可多得,文化底蕴之厚独步天下,发展潜力之大无与伦比。下一步,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文化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新跨越。要持续升温加压,抓住关键集中突破,尽快做大做强文化经济实力,打造成支柱产业。要突出品牌塑造,站在全球的高度运作好“孔子品牌”,发挥其带动作用。要突出发展重点,集中突破文化旅游业。要抓住我省举办首届“全国国民休闲汇”机遇,精心策划活动,积极开发产品,推出优惠政策,打造我市休闲旅游品牌。(六)抓高铁经济,努力放大高铁效应。随着高铁时代的真正来临,如何发挥高铁作用,放大高铁效应,是抓高铁经济,努力放大高铁效应。全市各级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京沪高铁对济宁不仅意味着出行的便捷和旅游业的发展,其影响和带动作用是全方位、多方面的。高铁开通把济宁带入京津唐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的“2 小时经济圈”,为我们接受发达地区辐射,承接产业、资本、技术转移打开了便捷的通道;高铁开通成倍释放了京沪铁路的货运能力,进一步强化了济宁的交通枢纽地位;高铁开通带来巨大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某种程度上讲,京沪高铁对济宁的意义和作用,不亚于曾经的京杭大运河的影响。要把高铁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争抢“高铁经济”制高点。要主动对接高铁经济,早谋划、早布局、早行动,赶上高铁时代早班车,抢资金、抢项目、抢人才,以强势心态参与竞争合作,真正把高铁机遇变成发展优势。要深入研究高铁开通大背景下旅游市场格局的调整、需求的变化、发展的走势,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升级、旅游线路串联、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下功夫做好借力高铁振兴文化旅游业的大文章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巴中市公共交通规划

《巴中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战略之重: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作为“成西渝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上东进出川的核心门户、川东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成渝- 关天经济区的交通 连接桥梁”,巴中 需要高度重视公交 优先发展,明确秦 巴山区示范作用。 转型之际: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转型给巴中市中心城区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模式的常规地面公交已无法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经开区和恩阳区的开发建设,迫切需要快速化、集约化的出行方式促进以公交导向的紧凑型开发,多模式与精细化之路将是巴中公交发展的大势所趋。 矛盾之制:受制于狭长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巴中老城区路网扩容能力有限,对外大通道不在、运输方式单一、道路网等级低、建设资金缺乏等造成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

盾越来越突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之间的博弈必将在客流、 路权等资源 竞争上愈演 愈烈,这要求 巴中加快确 立公共交通 体系在综合 交通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健康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以制约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防止拥堵蔓延化和常态化发展。 品质之诉:巴中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巴中市中心城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现代制造、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其中恩阳区定位为宜居新城,经开区定位为宜居宜业新城。为落实巴中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愿景,需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城市公交体系。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巴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巴中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巴中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2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 2 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 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 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 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 ,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衢州城市规划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002年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2003年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03年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通过,04年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2004]81号”文件,批准通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年~2005年,中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范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范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户籍总人口预测规模:2005年247万人,2020年262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2005年为38%,2020年为60%。 2、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衢州市现状基础和发展潜力,构筑“三轴一点”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 三轴:市域应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衢州城区-龙游镇-湖镇镇”、“衢州城区-须江镇-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镇-天马镇”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周政[2011]84号 【发布部门】周口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11.15 【实施日期】2011.11.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周政[2011]8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市政设施保护和管理,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充分发挥市政设施功能,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8号)和《河南省市政设施管理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与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市政设施是指城市道路设施、城市桥涵设施、城市排水设施、城市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一)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及护栏、路肩、广场、临时停车场、代征道路用地、退让道路用地及其附属设施; (二)城市桥涵:桥梁、人行天桥及其附属设施; (三)城市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明渠、暗渠; (四)城市照明设施:城市道路、广场、桥梁、楼体、河道、街道树、户外广告等处的照明设施。 第三条市政设施必须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适度超前、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并实行有偿服务。 第四条周口市城市管理局是本市市政设施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政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公安、工商、交通、水利、环保、电力、通讯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配合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搞好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3年1月21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该规划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巴中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及秦巴山片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与全省同步实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结合巴中的地域优势,积极融入川陕渝经济圈,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产业转移、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互补衔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巴中作为“成渝西”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把巴中打造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 市域部分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改善社会民生为动力,以打造生态、红色旅游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枢纽作用、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5年,市域人口41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1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0%;到2020年,市域人口416万,市域城镇人口208万,城镇化水平达50%。

城镇空间结构 以“全域巴中”的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城乡规划全覆盖,确定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安排产业发展、居民点、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和中心城区建设等空间布局,大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规划“一主(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结构。“一主”指巴中市中心城区,“三副”指平昌县城、通江县城、南江县城,“五廊”指巴广、巴南、巴达、巴汉、巴万五条对外交通廊道。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形成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和职能结构。规划巴中市域城镇体系为:“中心城市—县城—镇(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中心村(聚居点)”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市域内城镇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贸 型、旅游型、交通型、农贸型五种。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 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周政办[2016]71号 【发布部门】周口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8.10 【实施日期】2016.08.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 (周政办〔2016〕7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大全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市将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及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

神,继续深入实施周口崛起方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完善功能、提升质量”的原则,围绕“一区两极三中心”发展定位,积极融入整合高铁沿线经济发展轴带和中原城市群,着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五支撑”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项城市城市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燃气普及率达到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9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全市县城道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8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燃气普及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9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 二、重点工作任务 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和承载能力的总体要求,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快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着重实施9项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一)实施海绵城市工程。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25%以上、县城10%以上的面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衢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衢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空间环境及居住环境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市属各县(市、区)及建制镇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质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物高度、绿地率、各类管线布置,应根据批准的所在地段的详细规划确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地段,按总体规划和本技术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四条旧城改造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结合本技术规定对一些特殊情况作出核定。 第二章建筑间距 第五条建筑之间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环保、卫生防疫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外,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低、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条式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向,正向日照间距系数在旧城区一般不得小于1.1,在新区一般不得小于1.2。 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则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换算如下表: 2.居住建筑相互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当其山墙宽度大于22米时,则应按住宅平行布置时的日照间距规定控制。

(2)当其山墙宽度小于22米,南北向垂直布置,山墙面对南立面时其间距系数在旧城区一般不得小于0.7,在新区一般不得小于0.8,山墙对北立面时其间距按侧向间距计算。多层住宅东西向垂直布置时,山墙面对东立面时其间距系数在旧城区和新区一般不得小于0.7;山墙面对西立面时,其间距系数按侧向间距计算。 3.条式住宅与点式住宅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当南侧住宅为点式住宅(面宽小于22米)时,间距系数在旧城区一般不得小于1.0,在新区一般不得小于1.1。当北侧住宅为点式住宅时,间距系数按平行布置的条式住宅间距控制。 4.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性用房时的间距: 建筑底层为高度小于2.5米的车库或架空层时,其间距按扣除北侧的车库或架空层的高度计算;如北侧底层为商店或办公用房等,而其南侧底层有车库或架空层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车库或架空层的高度。 5.低、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 条式与条式多层住宅之间一般不小于6米,点式与点式建筑之间一般不小于10米,条式与点式建筑之间一般不小于8米,低层住宅之间山墙无窗的一般不小于4米,并且应满足消防和各类管线布设的间距要求。 6.低层村民建房间距: 新区间距系数一般不小于1.0,旧城区间距系数一般不小于0.8。另外,在城区的农民住宅底层层高按小于3.5米,二层以上层高按小于3米控制。 7.旧居住建筑的屋顶改造: 现有平顶住宅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允许并鼓励改平屋顶为坡屋顶,但需整幢房屋统一实施。一般情况下,不得提高檐口高度。 第六条高层建筑与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规定: 按下列表格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