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中学高级教师)

李建波(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中学二级)

论述体文章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的滔滔雄辩为论述体散文之滥觞,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胸怀天下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

一 .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古代散文教学其实是母语教学

关于古代散文教学的论述颇多,求同存异,共识有二:一是大家都认识到“文言文教学有传承文化的作用”(北京大学林焘 ),学习文言文“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南京大学鲁国尧);二则大家都承认“现代文是由文言文发展过来的”(周正逵),现代汉语“很多精华还要从文言里面去学”(北师大王宁),学习文言文可以“对汉语有一个语感上的了解”(北京大学温儒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代散文的教学,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课标没有明确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种传承性。

为什么要突出这两点共识,因为这涉及到古代散文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实施古代散文教学才是比较合适的问题。钱梦龙老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所言,“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钱老关于文言文教学观念提了两条:第一条“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第二条“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这两条其实与前面的共识是一回事,只是顺序和表达方式有区别而已,不过钱老的顺序和表达方式是针对“文言文教学改革”这一现实问题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北师大王宁教授总结有两点,其一“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它搞成古汉语去教学”;其二“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

因为很长一段一时间我们没有明确“古代汉语”其实也是汉语,或者说从汉语发展历史来看“文言文” (古代汉语 ),文言文所使用的时间要远远超过现代汉语,要意识到“文言文”是母语,而不是外语。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发现,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内在的联系(周正逵)”,钱老进一步指出这种联系,“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

关于古代散文学习要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归纳起来有两点:

1. 古代散文教学隶属于母语习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传承发展的关系。

2. 古代散文教学重在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二)高中古代散文文选特征

古代散文学习学什么,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来教学,课标中对必修的选文标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选修的标准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本着这个原则,选文都以主要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献为主,苏教版更是在选修教材中专门有《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两册。在高考文言文考试中也有选“廿四史”和“八大家”文献的喜好,不过近几年一些省市的考题有了新的尝试,比如 10年湖南卷选的是陈亮《诸葛孔明》, 10年福建卷选的是张惠言《周维城传》。

(三)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改教材相较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大量增加了文言文选文的篇目,在文言文教学中才越来越重视文体差异的问题。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看看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分别对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古代论述类散文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同时,汇总 2009- 2010两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了解古代论述体散文在高考选文中所占比例。

1 .教材分布情况

表(一)人教版必修 1- 5教材

必修文言文篇数论述体篇数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一 3 0

二 3 0

三 4 4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四 3 0

五 4 0

表(二)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言文篇数论述体篇数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18 2 《阿房宫赋》《西六国论》

表(三)苏教版必修 1- 5教材

必修文言文篇数论述体篇数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一 4 2 《劝学》《师说》

二 2 2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三8 0

四 4 0

五 4 0

表(四)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文言文篇数文体种类论述体篇数论述体文言文篇目

32 11 4 《原毁》《桐叶封弟辩》《朋党论》《留侯

论》

2 .高考试题情况

表(五) 2009- 2010年语文高考论述体选文

年份高考试题

套数论述体选文

份数

所占比例选文出处

2009 年17 2 11 . 8%《贞观政要·贪鄙》(重庆)

《慈溪县学记》(四川)

2010 年18 2 11 . 1%《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江苏

卷)《原弊》(湖北)

结论:表一至表五的数据显示,论述类在教材和近年高考文言文中所占比例比较少,大概是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缘故,论述类文言文大多结构严谨,思维缜密,思想宏大,情思精微,就显得不那么“浅易”了,尤其是论述类文言大多有或深或浅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也给现代中学生阅读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尽管苏教版选修教材专门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书,收录有大量的“八大家”史论政论碑记散论文章,但不知道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会保留多少。在高考的文言选文上论述类是绝对的少数,大多数都是史传类散文,不过可以看到史传类散文中潜藏着论述的因素。比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可算作史论, 2010年北京卷《宋清传》中“清之取利远,远故大”也同样属于论述。因此学习和阅读这类文章,带动其他类型文章的学习,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严谨的思维写作习惯,具有一定深度的思想水平和宽广宏大的情怀。

二 .论述体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通过学习论述体文言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阅读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方法其实也隐含在课标之中,概括起来有: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 诵读文章,并背诵一定数量名篇;

3.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阅读实践应用;

4. 探索、领悟作品的深厚内涵与丰富意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5.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论述类古代散文文体类别繁杂,包括议辩、碑铭、表、志、铭、碣、诔、对、问答、说、传、吊、赞、箴、戒、序、记、启、奏等体例,但是新课标和高考考纲中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因此目前各种通行的教材版本的古代散文选文所选的论述体文言文以史论文和政论文居多,诸如《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此外兼有一些散论,诸如《劝学》、《逍遥游》。

论述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文中不同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论述体文言文中最具代表性是史论文和政论文。史论是由文人对前代历史的记载与总结而产生的一种文体,是一种最富主观色彩,文学性质很高的评论文体。史论的发展贯穿着我国各个朝代,春秋时代的左史、右史、春秋开启了后世史论的思维模式,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立了“太史公曰”的史论范式。到宋朝时,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形成了议论风气鼎盛、论政氛围弥漫的文化氛围,史论文章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仅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有史论百余篇。史论中含思辩之美,文章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苏轼的《论管仲》、《留侯论》、《贾谊论》。

关于政论文,金振邦在《文章体裁词典》中对这个概念做了解释:“所谓‘政论文’,即政论性的文字的简称。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时事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字。”然而他又举贾谊的《过秦论》为例,说是政论文的典范,说明这个“政论文”的概念又包括

“史论”。这说明政论文和史论文写作的目的其实都集中在切中时弊、补救时政上,都是本着“经世济民”的宏大思想情怀来为文。

不过史论文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王基伦在《苏轼史论散文与本事,本意的研究》中提到,史论作者具有阅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分。那么史论文其实是人们在不断反观历史的过程中,在思辨中吸收那些对当下有用的经验与教训的文体。因此史论文总是试图从旧有典籍中找出新的诠释意义,给予当代政治环境崭新的思考。这样史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三皇五帝的淳美之治更是论述的重点。

论述体散文——无论史论政论或是散文,多阐释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寻求人生困境出路或找到“经世济民”的良方,这些内容正是课标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高尚情趣”和“道德修养”绝佳范例。这样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就有了共同的抓手和依托。

鉴于论述体文言文的特点,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积累实虚词、古今异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和论述体文言文的文学文化文体知识的积累。

2. 学习古人为文的严谨态度,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古人的史论政论,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 在写作上学习论说文联系时政提观点的使命意识,结合史料求实证严谨态度,使文章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连贯,感情真实健康,思想古朴大气。

(三)教学策略

论述体古代散文的突出特点及教学实施:

1. 立论境界高远: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们怀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

孔子最先解释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曾参发挥师教,说得更为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所以汉末党锢领袖如李膺,史言其“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又如陈蕃、范滂则皆“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晚明东林人物的“事事关心”一直到最近还能振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把尧、舜、禹等圣贤当做自己最理想的人格典范,追求“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人生理想,来修炼自己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为文写作上几乎都在论述这些宏大的思想的合理与必然。

诸如《劝学》选段,荀子阐释是关于学习对于修身行世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描绘了仁政的治国蓝图;苏洵《六国论》,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历史分析,强调贿赂敌国对于国家的危害,并于文末以及警示当权者。通过反复诵读以致背诵,体会领悟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宏大精微的思想情怀。

2. 论证逻辑严密:

古人慎于著述,孔子说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因此自己“述而不作”,传世《论语》也不是出自夫子之手,而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所编修的鲁国史书《春秋》,记载鲁国数代君王几百年的风云历史,用字亦不过万余,以“微言大义”为后世称道。吕不韦编修《吕氏春秋》,悬赏千金而难易一字。后世文人多坚持这样的教导,所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

教学中明确古人看似自然流畅的行文背后谨严的结构是重点,不过很容易把每篇文章的结构孤立起来看,其实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行文思维的产物,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维角度来看待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就会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同异之中体会领悟结构的奥妙。以提升阅读的水平,提高写作的质量。

以韩愈《师说》为例:

《师说》全文共四段,整体上是按照“正一反一合”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师说》展现古代论述体散文一个传统的模式——起、承、转、合,实际揭示说理了的一般思路及其结构形式。

《师说》详细的结构图示

2008 年上海卷文言选段(二)第 25 题: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其实考察的就是文章行文的结构。

3. 取材视野开阔:

《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在论述行文写作时有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意思是说:作家开始构思的时候,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因此安静的聚精会神的思考,所思考的东西贯通千年之间,忧愁的样子与神情,可以看通千万里。说话吟咏的时候,吐纳有类似玉珠(落盘)的美妙声音……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满了山色;一想到观海,心里就腾涌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随着风云变幻而任意驰骋。……有时意思就在心中,却要到天涯去探求;有时道理就在眼前,却又像远隔山河。

古人写作,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因此往往“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行文写作几乎没有不用的素材。

过往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论述体文章常用的素材,诸如《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儒家推崇的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物事迹尤为受到重视,因此苏轼在科举考场上胡诌的一个关于“陶皋”的典故,主考欧阳修因自己不确知而备加赞赏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传为佳话。

社会时政更是文人官宦关心的焦点,苏洵《六国论》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句,则表明文章的宗旨在讽谏时政,至于如《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之类的“疏”“表”奏章那必定是这样的。

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时常出现在很多传世名作之中,熟知的有《劝学》中“青蓝”之喻“风雨”之说,有《寡人之于国也》的“五十步笑百步”经典譬喻。

有时汪洋恣肆的寓言故事也会出现在论述体的散文当中,典型的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有龙则灵”和“优仙则名”的类比,有庄子《逍遥游》中“不知其几万里”的大鲲鱼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大鹏鸟,这本是志怪《齐偕》中的神话故事,庄子加以巧妙的修饰,成为文章阐述观点的重要依托。

至于引用俗谚或经典句段,也是有的,《劝学》有“君子曰”一说,《陋室铭》有“何陋之有”一句,常见的引用多出自儒家经典。

因此论述类文言文涉及知识面很广,要学习了解的知识点繁多,给日常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习论述体散文时,需要有相关的背景资料的补充,以增加积累,理解文意。

4. 说理形象生动:

我国古代论述体散文,多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论述类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尤其是小品文杂文,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和这类散文比较学习,以明晰其传承发展关系,学习形象说理的精要,在写作中有所体现。古代论述体散文的形象说理具体体现为善用比喻、多用寓言、大量排比、层层类比、构思奇妙、取象生动。

教材文选荀子《劝学》节选文字 354 字,所用比喻 20 余处,这是训练形象说理中比喻论证的绝佳范例。庄子《逍遥游》节选,反复使用寓言故事来论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层层类推,并营造生动的场景形象的证明王道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杜牧《阿房宫赋》用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庾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等一连串生动的形象,证明秦朝骄奢暴政而亡的必然结局。这些形象说理的集中范例都是阅读和写作训练重点。

三 .学生学习中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文言知识与语法学习不能脱离语境

表情达意是语言发生存在留传的价值,对于语言知识和语法的研究是更高层次的学术要求,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理解探究文章的内容是目的,学习运用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手段,文章的内涵是本,文言知识和语法是末,认清本末,切不可本末倒置。

这就要求在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时候要结合语境,这里的语境有两种:一是具体学习的那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比较典型的知识点;二是学习文章时的当下语言背景,毕竟文言是母语。

结合文章语境,重点学习一篇文章的典型知识点,所谓典型知识点其实就是第一次出现的、集中出现的、比较罕见的、或是反复出现又容易错的一些文言知识和语法。比如《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中的“洎”一词,在高中文言学习中第一次出现并且比较罕见的一个词,因此必须在这篇文章中学会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又如虚词“而”在人教版必修三《劝学》一篇 367个字的选文中竟出现 16次之多,不仅如此,这 16处集中了“而”作为连词的大部分用法,因此这篇文章“而”就是重点学习的文言知识点。

结合当下语境,认识到文言学习其实是母语学习的实质后,就会发现在我们现有语言储备中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材料。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镗老师在讲《劝学》“金就砺则利”一句中“就”字的时候,结合了现代汉语“就近上学”一句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这是结合当下语境学习文言的经典范例。大体上有两类 :

一是要利用好现在的成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因为成语本身就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保存了最为完整古代汉语的形态,比如“惟命是从”和“马首是瞻”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披肝沥胆”、“披荆斩棘”和“披沙拣金”三个成语中的“披”是分开、裂开之意,苏轼《后赤壁赋》“披蒙茸”一句中的“披”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披星戴月”和“披坚执锐”的“披”则不同。

二是要注意挖掘现代汉语丰富意蕴。“见 +动词”表示被动或者偏指一方的语法现象比较难懂,表被动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徒见欺”和“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两句,表偏指比如李密《陈情表》有“慈父见背”一句,其实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见”这两种看似难懂的语法功能,比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见笑、见教、见谅、见怪等词语,“见笑”表被动,“见教”、“见谅”、“见怪”表偏指。

这样的例子很多,结合学生自身的语言储备来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既避免了枯燥地学习文言知识和语法的乏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训练了学生综合分析语言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思维的水平。

(二)要重视古今文化差异

谈及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一般会认为一是文言实虚词,二是文言语法诸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生也深信不疑。当然文言词语和文言语法是文言学习的障碍,但不是全部。钱梦龙老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曾举《陋室铭》为例,说明文言词语和语法对理解全文不构成大的障碍。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 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

钱老指出了此文文言词语和语法不是阅读的大障碍,不过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阅读障碍了吗?这段小的论说文,有一个词很多教材的注释也是不妥当的。“素琴”一词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出版社合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14册中的注释为“素雅的古琴”,其实素琴与东晋田园诗人陶潜有关,《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李白有首诗可以做“素琴”的注解,“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戏赠郑溧阳》)。不了解这个典故,又怎能体味陋室之绝俗与主人刘禹锡的淡泊。

时代更迭,风俗变迁,导致文化上的古今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是文言阅读的障碍。

并且这种文化上的阻隔,在论说类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论说类文章需要大量的诸如史实时政类文献作为论据,而在使用这类论据时是以当时人(多时智识阶层)的认识水平为依据的,因此在文化上的差异会更多的影响到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这大概也是高考文言文多用史传等故事性强的文献,而很少涉及论述类的文本,比如 2010年全国高考17套语文试卷中,只有湖北卷的文言选段为欧阳修的《原弊》,属于论述类文本,其中翻译题有“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一句,对古代为官没点了解,所谓“簿书听断”就不好理解并翻译了。

在课文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学习苏洵《六国论》,就要求你必须对秦灭六国的史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不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就会让学生不知所云。《阿房宫赋》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陈胜吴广起义与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历史也是必须了解的。当然一般课文注释都会加以说明,因此对课下注释的详细了解是部分解决

文化障碍的便捷方法,要是课下注释没有注则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补充。不过在考试的时候,更多的需要调用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得时候,在意识到文言知识是学生的阅读障碍的同时,也同样要意识古今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关于文言知识的这一阅读障碍的界定以及相关解决策略的论述很多,在此不再添足。至于文化常识积累,很容易片面的理解为识记一些诸如天干地支月令地理之类的条文,当然文化本身是个模糊宏大的概念,不过对于中学教学没必要陷在学术的囹圄中,因为积累文化常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代散文内容或者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因此依托教材内容进行文化常识的拓展延伸和积累才是切实有效的的办法。

(三)古人慎于著述并且思想境界宏大

想必没有比思维习惯和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更能造成阅读上的障碍了。许多同学在做2009年广东卷社科文阅读感到很困难,因为选文是爱因斯坦的《自由与科学》,爱因斯坦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们很不习惯,这不能用单纯的知识缺乏来搪塞,这是我们精神世界的苍白在学生身上的集中反应,而社会生活则被影视娱乐和购物刺激所遮蔽。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有“以天下为己任”宏图大志。此外古人慎于著述,孔子说要“敏于行而慎于行”,因此自己“述而不作”,传世《论语》也不是出自夫子之手,而是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后世文人多坚持这样的教导,所以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甚至近代大学者黄侃先生都坚守“年五十,当著书”的信条,可惜英年早逝,只为后世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作诗为文援笔立就的,比如唐代王勃,《新唐书》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且不说这段史料是否可靠,退一步说,即便可靠,王勃“腹稿”成名篇的事在文学史上也实属特例。古人对于写文章这种谨慎的态度,与现代人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章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论述类文言文多成为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

《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读书的“七录七焚”的故事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明史·张溥列传》记载,“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张溥读书必手抄朗诵六七次,这样潜心刻苦,自然能领悟到古文中诸多精奥。古人为了很好的读书,士大夫常常沐浴焚香,然后才开卷读书。

今天我们虽然不一定非要求学生如古人般近乎刻板的阅读习惯,但是在阅读时也应该放弃快餐式的快速阅读的方式,保证阅读的时间,对于一些名篇尽量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文章文化背景资料,一起探究文章的严谨的立论方式和宏大深邃的思想境界。

四 .论述类文言文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新课标“评价建议”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语文学科评价根本目的,因此有人据此质疑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的取向,认为“语文素养”的提法涵盖了所谓“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语文基本能力表述,假如高考以“语文素养立意”,则“既强化了语文的基本能力,又不局限于语文基本能力,还涉及做人的基本要素”。从这一质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语文五种基本能力是高考语文检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不过绝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语文素养”有更宽广甚厚的内涵和要求,尽管目前为止对“语文素养”还没有权威的明确界定。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察评价点有:文言语感、文言常识、阅读兴趣、文化背景、基于现实的探究评价。

不难看出这是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而设定的。因此在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考试大纲中提出了“探究”一说,高考试题中有了阅读延伸拓展题型。文言文是这类题型的重点设题篇目,论述类文言文因为提供了许多可以“古为今用”的立论方法和思想,尤其受到出题青睐。 2008年上海卷高考题第 25题“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考察的是文言论述的段落层次,第 26题“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检测的是整篇文言的行文结构的重要特色: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参考答案)。也有探究思想情怀的,典型的就是 2010年北京卷第 10题,要求对文言文《宋清传》中所说的“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探究其思想价值。当然论述类文言文在写作上的训练价值也是很大的,从《赤兔之死》、《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等高考奇文的横空出世也能看出,许多语文教师和考生在利用文言文进行写作训练上是颇为用心的,这样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能深得文言论述精髓的奇文出现固然可喜可贺,只是那些撇开文言的表达形式,学习古人为文的态度和思想的写作更是值得提倡推广,毕竟汉语是要向前发展的。

论述类文言在文言知识和语法、文学文化常识的考察大家都可以参照历年高考出题类型进行出题选题检测,在此不赘述。

主要的引文注释:

桑哲,《“淡化文言文教学”大家谈》,《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 》 2007 年 01 期,第 4-6 页。

严澜(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论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南方论坛》2006 年 11 期, 90 页 -91 页。

金振邦《文章体裁词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1 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3 页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质疑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语文建设》,2009 年第 11 期。

课程简介

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课程简介】

论述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对论文中不同体裁也作了探索。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论述类古代散文文体类别繁杂,包括议辩、碑铭、表、志、铭、碣、诔、对、问答、说、传、吊、赞、箴、戒、序、记、启、奏等体例,但是新课标明确和高考考纲中明确“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因此目前各种通行的教材版本的古代散文选文所选的论述体文言文以史论文和政论文居多,诸如《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此外兼有一些散论,诸如《劝学》、《逍遥游》。

论述体散文多阐释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寻求人生困境出路或找到“经世济民”的良方,这些内容正是课标中“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高尚情趣”和“道德修养”绝佳范例。这样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就有了共同的抓手和依托。

【学习要求】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纲”。一是从古代论述类散文中汲取思想精华,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三是注意文体规律,了解中国古代论述类散文严谨

取证、严密论证的严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境界。

其次,要集中安排教学,抓好“点”,铺好“面”。梳理教材,打通章节,重新组合,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重点解剖经典篇目,以求得变教为导、以点带面之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突破“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途径、方法,作适当提示或点拨,铺好古代论述类散文教学之“面”。

第三,拓宽阅读视野,做点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性阅读,可以更多地了解作家的人品与文品。还可以比较阅读不同作者写同一主题或者使用同一材料的文章,比如探究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与苏洵父子的《六国论》几篇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能折射出时代的风云。

如何利用古代传记类散文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

如何利用古代传记类散文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 传记是记叙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追溯人物的生活经历,可以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可以分析人物的成败得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我们的阅历,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识见。因此传记最引人注目,最有价值,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传记类文章在高考考点中设有极高的比例和分值。作为高中老师,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地位。带着求知进取的精神态度,我思索着希望将传记类散文与作文写作紧密联系起来,探索适合热爱传记类散文的学生写作的一条捷径。 记得邯郸的李哲峰老师谈作文写作时,他用到了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心中得意之人,一批心中得意之事,一本心中得意之书。下面我就这几方面谈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搜寻一本心中得意之书 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主要集中在各式各样的古代散文里。像诸子散文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也悦乎”,告诉学生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也是很高兴的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启示学生要有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学生做人的品德修养提出要求。《论语》中还有很多安身立命、齐家治国的道理论说指导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学生在习作之前应将这些名人名言整理在摘抄本上,利用早读时间朗诵记忆,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传”。“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

《林清玄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林清玄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他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下面是橙子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林清玄散文集》的读书笔记1 我在暑假里阅读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它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咬舌自尽的狗》。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计程车司机养了一只很忠心的大狼狗,但因为它食量和吠声太大了,所以那位司机不想养它了。他把狗放入布袋里,载到一百多公里的深山去放生。一星期后,狗竟然自己跑回来了,但是司机二话不说,再一次把狗放进布袋,载到更远的地方去放生。可狗却接受不了主人的抛弃,它就咬舌自尽了……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觉得喉咙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给塞住了,真无法理解那位司机为什么如此绝情,这对一只忠诚、有情感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既然情义已灭,那死又何妨呢?于是,它选择了自求解脱。 看了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无情无义,冷漠自私。正像文章中写到的那位司机,既然他已经养了这只狗,为什么还要抛弃它呢?狗是很有灵性的,它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它会给主人带

来欢乐、安全,它不会嫌贫爱富,只会忠诚守护陪伴在主人的身边。人和动物长期相处在一起互相之间也会产生情感的。狗和人类感情深厚的例子比比皆是,仅举狗在地震中坚守主人这个感人例子来说吧:汶川地震之后,千百万户人家的房子一瞬间倒塌使之许多人丧命。但是有一只狗不吃不喝一直守护在一间倒塌的房子跟前,因为它知道,那是它主人的房子,它的主人就在里面。 就这样不离不弃地连续坚守了几天几夜之后,终于倒在了那房子的前面,咽下了它的最后一口气。从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平时我们与动物相处之间都应该珍惜这份情感,不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而随意改变它的命运,既然你收养了它,就要对它的生命负责,这样自然界才能和谐相处,使世界处处都充满爱。 我平时在路上也会看到一些被主人抛弃的流浪犬,每次看到流浪犬,我自然就会想到:它一定有一个无情无义,冷漠自私的主人。它的主人肯定是个没有情感和爱心、不懂得感恩的小人。狗十分忠诚,一种至死不变的忠诚,人世间正是需要这份忠诚和情感。“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让我们丢掉冷漠,去爱护小动物,让街上、路上不再有可怜的流浪狗吧! 《林清玄散文集》的读书笔记2 暑假里,我读了《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主要写了林清玄在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对某些事的看法从而引出的道理。一翻开这本书,逐字逐句地读,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细腻、柔软的感觉。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应该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

【课外阅读】古代传记文学

【课外阅读】古代传记文学 通过学习《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这门课程,我体会到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主与作者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如果说,传主是一束灿烂的阳光,那么,作者就是各具特色的棱镜,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首先要紧紧抓住传主形象,在作品所截取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行动中,透过作者精当的刻画和细腻的描写,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审视传主的一生,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教材所选的传记类文章,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材得体,裁剪有度,繁简详略,因情而定。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的英勇行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高尔基曾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梳理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还需要教师适时补充、适当拓展。“重视对作品形象的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以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而言,如果仅以《鸿门宴》一文而论,不少教师则习惯性地将项羽概括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等武夫形象,看到的更多是他的性格缺陷。其实,司马迁在《项羽本记》中突出写了项羽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教授《鸿门宴》,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选读其他相关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巨鹿之战写项羽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斗争中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鸿门宴写项羽天真坦率、优柔不忍、以至轻纵敌手,养虎贻息的坦荡胸怀;垓下之围写项羽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刈旗,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单凭个人之勇,终于陷入四面楚歌,因而不得不引剑自刎的悲剧结局。通过这三个场面,突出他喑呜叱咤、勇武过人、直率磊落而又刚愎自用、善于斗力而不善斗智的性格特点。注重传记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人物活动的基础上,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2)在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分析人物情感。例如,《苏武传》中苏武面对卫律的逼降,厉声斥责,岿然不动;面对李陵的劝降,镇定自若,不为其情所动。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完整版)高中语文阅读经典美文.docx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 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 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 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 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 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失去的滋味 东方穹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 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 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 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

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考点解读】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林清玄经典散文

林清玄经典散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享有盛名的作家。下面是美文網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林清玄经典散文,希望您喜欢! 林清玄经典散文一:生命的馅 在面包店,我为了买奶酥面包或花生面包而迟疑半天,因为两种我都爱吃,但一天只能吃一种。 后来我买了奶酥面包,是不得不作的选择。 排队付账的时候,我想到,买面包时的迟疑也就像人生里的每一个选择一样: 我们要买一条土司容易,但选择面包的馅儿就难;我们要生活很容易,但生活得有内容、有滋味就难。 可以用钱买的面包都会难以选择,何况是那些无法用钱买的选择呢? 为了充饥而买面包,是第一种层次;为了品味而买面包是第二种层次;又能充饥又能品味,是第三种层次。 人生的追求也是如此,有的人只顾物质而不顾心灵;有的人为了强调心灵而鄙视物质;只有视野开阔的人,才知道心灵与物质平衡的重要。

物欲的追求与心灵的追求乃是天平的两端,一个有慧心的人自然可以找到既可充饥又好吃的面包。 走出面包店,我想明天再买花生面包吧!然后我就边走边吃刚出炉的奶酥面包,热气腾腾的,滋味很好。 林清玄经典散文二:生命的意义 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 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联。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 我对计程车司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 当我这样说着,车于正好穿过有美丽行道树的仁爱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么美呀!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答案+详解)5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答案+详解)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大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以示屋质。屋质读竞,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既定,神器竞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现樗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让:责备 B.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夺:强取 C.太后曰“汝第言之。”第:只管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寝: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⑥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分)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重点简介习题

林清玄散文集精选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1.全书分为四卷:(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 2.在自序中,读《牛顿传》被苹果砸到的小孩子顿悟: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 3.在自序中,朋友种植了(柠檬,甘蔗,苦瓜,辣椒)四种最极端的青菜。 4.作者画家朋友的乌龟是(巴西)来的。 5.作者通过种(桃花心木)的人的话明白: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6.在《立刻完成的灵药》一文中,名医说需要(十二)年才能采摘到灵药。 7.在《神来之笔》一文中,停在朱槿花上的蝴蝶是(紫蓝色有黄点)的。 8.在《抒情文社会》一文中,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爸爸是警察》。 9.作者把咖啡渣倒给(酪梨)使它变成了咖啡色。 10.《接枝》一文中,(柿子)枝接在枣树上却不会结出枣子。 11.《活珍珠》一文中,每个珍珠贝卖(七美元)。 12.加拿大人把(乌鸦)当成吉祥的鸟。 13.作者小时候把哈密瓜果皮放在庭院一角,会有(金龟子)飞到果皮上。 14.在《永恒的偶然触碰》一文中,作者买到一种冬天的植物,叫做(猫柳)。 15.作者曾在路上捡到一封March写给December的(情书)。 16.作者小时候十分羸弱,被死去弟弟的信念支撑着选择了去(过火),最终感到自己长大了。 17.作者因收集(水晶石)而深夜奔赴盐寮海边。 18.在《五字神咒》一文中,五字神咒是(大家都是人)。 19.作者到泰国旅行拜四面佛,发现人们常在(第三面佛)处停留最久。 20.在《黄昏的沙堡》一文中,孩子们为了(保护和维持沙堡)而大打出手。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学燕化中学高级教师) 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传记散文是一朵翘翘早开而又久盛不凋的奇葩,以它独特的丰姿华彩,向人们展现着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有如下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明:“学习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可见,文言文教学价值在于“见识经典”:一是认识功能——文化价值,即学习在于传承文化;二是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即学习在于提高道德修养、确立人生责任等;三是发展功能——艺术价值,即学习在于克服语言断层、提升审美品位等。作为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文言文,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的意义”。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记类散文是由纪传体史书发展而来的,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作品。换句话来说,古代传记类散文是以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史人物为纬,在将事件与人物有机组合交织出的一幅又一幅历史画卷中,不只是平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的交替,而是在错综的场景中凸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典型化形象,具有极浓的文学色彩的作品。 (三)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文体异。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看看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2012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林清玄散文集阅读训练

林清玄散文集阅读训练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 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下面整理了林清玄 散文 集阅读训练,希望对您有帮助~ 林清玄散文集阅读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 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 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 雨声, 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 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 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 我的后面是 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 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 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 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 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 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 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 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 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它像一片乐海, 波涛汹涌, 声威远大, 那不是人间的音乐, 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 风是指挥家, 竹干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 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 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 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 春晨雀鸟的跃飞歌 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 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高考文言文考试指导: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解题方略 含答案 精品

近几年来,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筛选辨别文中重要信息,文意的分析归纳和翻译等。考生在复习这一块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方法,没有探索传记文的特点,没有发现出题规律,也没有总结做题的方法,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一、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知人 知人,就是清楚地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文言文,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廉吏的一生小传,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其一,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其二,为了突出这一点,常采用人物对比的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有关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2.明事 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就要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3.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评价”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分析,也就是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首先,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 这些年的文言文试题都有明确的指向。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重要人物的美言、佳话、善行,要么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要么高风亮节、勤政爱民、执法如山、廉洁奉公、刚直不阿,要么写其瞻亲奉母、相夫教子、兄弟和睦等人伦品德,都暗合时代特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向上。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命制人: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